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空间非均衡;Dagum基尼系数;Markov 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14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18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够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起到大力支持作用,走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三化”的发展,因此,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等,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表现最为突出[1-2]。准确掌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和长期演进趋势及规律,不仅是科学制定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且也可以为中国今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相关话题已经成为了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农业现代化与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4]。中国学者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结论,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从研究视角和方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辛岭等[2]从农业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而定量测算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且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周迪等[5]则在辛岭等[2]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且分析了中国2001-201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也有学者基于灰色优势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趋势分析[6]。第二类:从理论上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夏春萍等[7]、周战强等[8]、陈锡文[9]通过对“三化”发展的现状和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协调统一发展;徐大伟等[10]则利用协同效应与机制设计理论,针对“三化”同步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且指出“三化”需要同步发展。尹成杰[11]则认为要坚持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色;也有学者认为“三化”发展须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12]。第三类,通过实证方法,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吴振明[13]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王贝[14]对中国“三化”之间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协整检验,分析了中国“三化”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内相互影响关系。

钟水映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三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发展政策,而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演进过程,国内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分析。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第一,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发展水平等四个维度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客观分析方法――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用该指数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二,利用 Dagum 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计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从而揭示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构成及其来源;第三,运用了Markov链方法考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动态演进过程。

1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多维度去识别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测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相对统一和相对完整的用来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辛岭等[2],周迪等[5]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李丽纯[6]则从收益和成本两个角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综合性、重点性、可行性、代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重点参考了辛岭等[2],周迪等[5]的研究成果。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生态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其中,农业投入水平方面,主要从动力、水利灌溉、化肥、资金、技术人员等角度出发,选取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有效灌溉面积比、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劳均财政支农投入、农业技术人员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农业产出水平方面,主要从农业生产技术和人均收入角度出发,选取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人均GDP、农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改进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的角度出发,选取人均粮食产量、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用电量、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进行考察。农业生态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农业生态改善角度出发,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占比、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占比等指标进行衡量。最终构建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水平X17森林覆盖率%X18水土流失治理率%X19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占比%X20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占比%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1熵权综合指数法的原理与思路

熵(entropy)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各指标数据集合所提供的某种信息熵值的大小,客观地确定各指标权重的赋权方法,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主观因素在确定权重时产生的影响。熵权综合指数法的理论建模步骤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依次为建立决策矩阵、决策矩阵标准化、计算特征比重和信息熵值、定义差异系数与确定熵权以及计算综合指数。由于熵权综合指数法应用极其广泛,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 详细的建模步骤读者可以参考苏静[15]一文。

2.2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

Dagum基尼系数是Dagum C在1997年提出。在考察空间非均衡问题上具有其非常独特的优势,已经有不少学者将该方法运用到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16-17]。Dagum基尼系数的定义如公式(1)所示:

G=∑kj=1∑kh=1∑nji=1∑nhr=1|yji-yhr|2μn2(1)

其中,yji(yhr)表示j(h)地区内任意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μ表示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n表示考察对象的总个数,k表示划分的地区数,nj(nh)表示j(h)地区内省份的个数。在计算Dagum基尼系数之前,还需要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平均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如公式(2)所示:

Y―l≤Y―h≤…Y―j≤…Y―k(2)

按照Dagum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Gnb,地区内差距的贡献Gw以及超变密度的贡献Gt,且满足:G=Gw+Gnb+Gt。

2.3Markov链方法

Markov链方法是通过构造Markov转移矩阵,描述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其基本原理:Markov链是一个随机过程{X(t),t∈T}的状态空间,假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只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i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j有关,与n无关,就可以得到时齐的Markov链[18-19],如公式(3)所示:

P{Xn+1=j|X0=i0,X1=i1,X2=i2…,Xn-1=in-1,Xn

=i}=P{Xn+1=j|Xn=i}(3)

如果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N种类型,通过Markov链就可以得到一个N×N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P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满足pij≥0,i j∈N,∑j∈Npij=1,i j∈N。Markov链分析过程中,重点就是求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中的每一种状态转移概率pij,根据最大似然估计可以得到pij=nijni。nij表示考察期内由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i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j的出现次数,ni表示第i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出现的总次数。Markov链分析当中,下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判断Markov链的平稳分布,假设Markov链中Yt为1×L的行向量,表示t时期考察变量的分布状态概率矩阵,如果满足Yt+s×Ps=Yt,则说明Markov链服从平稳分布,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Yt的稳态分布Y。

2.4数据来源与区域划分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国泰安、中经网等数据库资源。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考察的时间跨度为1997-2013年。截面单元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同时,考虑到分地区讨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

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为了进一步刻画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笔者根据Dagum在1997年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别计算出1997-201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并且进一步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进行分解,同时测算出中国三大地区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演变趋势,可以发现,从1997-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趋势。具体来看,总体差距由1997年0.244 2大幅度上升到2001年达到最大值0.282 4,而2002年开始又转为下降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极小值0.253 9。随后开始上下波动,并且在2011年达到最小值为0.242 0,2013年则上升到0.254 1。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年均上升0.25%。

3.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图2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及其演变趋势,从图2可以发现,在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呈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则呈下降表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趋势。具体来看,在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内差距一直呈现出上下波动趋势,由1997年0.087 1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大值0.133 1,而2002年之后,则不停的上下波动,2013年达到0.132 0。中部地区内差距波动较为明显,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由1997年的0.210 9波动上升至2001年达到最大值0.220 5,然后逐渐下降至2005年的0.141 9达到最小值,下降幅度达到33.25%。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山西、湖南等省份在1997-2005年之间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出现较大提高,与其他中部省份的差距逐渐减小。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由2006年的0.145 2小幅度上升到2013年的0.163 7(除了2008年之外)。这主要因为吉林、江西、山西等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此期间发展较慢,与其他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中部地区内差距有所提升。西部地区内差距变化趋势跟中部地区较为类似,其地区内差距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7-2006年,地区内差距由1997年的0.212 6先上升至2001年达到最大值0.217 9(除了1998年之外)。随后不断下降,在2006年达到0.155 4,相比1997年而言,2006年下降幅度达到26.90%。这主要是因为宁夏、、四川等省份在1997-2006年之间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快,与其他西部省份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从而使得西部地区内差距有所下降。第二阶段从2007-2013年,西部地区内差距呈微弱的上下波动趋势,2010年达到最小值0.146 4,图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

而2013年又上升至0.172 0。这主要是因为青海、发展水平较快,而贵州、广西等省份发展较慢,从而到导致西部地区内差距有所上升。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年均上升2.63%,而中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年均分别下降1.57%、1.32%。

3.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图3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及其演变趋势,从图3可以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距较为明显,从总体上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其次是中西部地区间差距,而东中部地区间差距最小。

从演变过程来看,东中部地区间差距由1997年的0.177 3,波动上升至2005年的0.219 5,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0.191 0。东西部地区间差距由1997年的最小值0.377 0,波动上升至2007年的0.467 0达到最大值,而2007年之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0.424 3。中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1年,在此期间地区间差距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0.336 8上升到2001年达到最大值0.358 8,上升幅度达到6.53%。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四川、、广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快,与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慢,两者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其地区间差距有所上升。第二阶段从2002-2013年,其地区间差距出现上下波动趋势,由2002的0.343 4波动下降到2011年达到最小值0.288 6,而2013年又上升为0.306 7。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提升较快,与其他中西部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使得中西部地区间的基尼系数有所缩小。若以1997年为基期,2013年东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区间差距年均分别上升0.47%、上升0.74%、下降0.58%。

3.4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图4描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率。从1997-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变化不大,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小。

从演变过程来看,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从1997-2013年变化非常平稳,基本维持在20%左右。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波动较为明显,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在此期间基本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67.08%上升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81.83%。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一直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2013年达到75.93%。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其演变趋势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2005年,由1997年的12.39%下降到2005年达到最小值1.84%。第二阶段从2006-2013年,一直呈现出

率年均上升0.78%。

4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Markov链分析结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同时借鉴了周迪等[5]29做法,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的 50%称为低水平省份,用类型Ⅰ表示,区间为(0,0.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50%-75%之间称为中低水平省份,用类型Ⅱ表示,区间为(0.1,0.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75%-125%之间称为中等水平省份,用类型Ⅲ表示,区间为(0.2,0.4];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平均值的125%-150%之间称为中高水平省份,用类型Ⅳ表示,区间为(0.4,0.5];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50%称为高水平省份,用类型Ⅴ表示,区间为(0.5,1]。

表3给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计算结果,表3充分展示了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动态性信息。根据表3可以看出,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明显要高于非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具体来看,表3的第2行说明有85.71%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低水平状态,而有14.2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则上升到中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3行说明有88.19%的省区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保持仍然保持在中低水平状态,而有9.72%的省区上升到中等水平状态,并且有2.08%省份下降到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4行说明有89.7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等水平状态,而有5.53%的省份和1.7%的省份分别上升到中高和高水平状态,并且有2.98%的省份下降到中低水平状态。表3的第5行说明有69.49%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中高水平状态,而有10.17%的省份上升到高水平状态,并且有20.34%的省份下降到中等水平状态。表3的第6行说明有60.87%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当年年末仍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而有26.09%、13.04%的省份分别下降到中高水平状态和中等水平状态。

表4则显示了1997-2013年的初始分布和Markov链的稳态分布,根据表4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在中等、中高、高水平状态,其中,中等水平最高,达到57.19%,其次是中低水平,达到17.52%,再次是中高水平达16.07%,而高水平、和低水平分布较少,分别为6.66%和2.56%。相对于初始分布状态而言,稳态分布中处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省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6.66%,中高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6.07%,中等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上升了18.48%达到57.19%,中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27.64%达到17.52%,而低水平省份所占比例下降了13.57%达到2.56%。这也表明了中等以上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会逐步向中等以上水平发展。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3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内部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趋势。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距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演变趋势,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较小。

(2)Markov 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水平省份将逐步减少,总体向中等、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趋势发展。针对本文实证结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最后的五个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分别是贵州、青海、、宁夏、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本身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东中部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应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通过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条件,进而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省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根据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中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经验、管理经验来提高本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以缩小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进而降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程度,最终实现全国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均衡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效发挥特色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集约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部地区可以依托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加强土地制度创新,适当调整土地经营政策,进而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方式。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实施,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化农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福生,高鸣. 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3(1):24-39. [ZENG Fusheng, GAO Ming. A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 with a perspective of modern agriculture[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1): 24-39.]

[2]辛岭,蒋和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6-650. [XIN Ling,JIANG Heping.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6):646-650.]

[3]GIBBONS D S, KONINCK R, HASAN I.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regions of malaysia and indonesia[R]. Westmead, Farnborough: Teakfield LTD,1980.

[4]BAHIIGWA G, RIGBY D, WOODHOUSE P. Right target, wrong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3): 481-496.

[5]周迪,程慧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25-35. [ZHOU Di, CHENG Huiping. Evolvement of convergenc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 25-35.]

[6]李丽纯. 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 7-14. [LI Lichun. Th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agricultur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3(12): 7-14.]

[7]夏春萍,刘文清.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5):79-85. [XIA Chunping, LIU Wenqing. A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VAR model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5): 79-85.]

[8]周战强,乔志敏.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0):12-15. [ZHOU Zhanqiang, QIAO Zhim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2(10): 12-15.]

[9]陈锡文.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J]. 经济研究,2013(2):4-6. [CHEN Xiwen. Build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2):4-6.]

[10]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 “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 农业经济问题,2012(2):8-13. [XU Dawei, DUAN Shanshan, LIU Chunyan.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n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llabora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theo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2):8-13.]

[11]尹成杰. 关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6):5-9. [YIN Chengjie. A few questions about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rural economy an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5-9.]

[12]王永苏.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 中州学刊,2011(3):73-76. [WANG Yongsu. Try to talk abou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1(3):73-76.]

[13]吴振明.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7):101-105. [WU Zhenming.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s an example[J].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2(7): 101-105.]

[14]王贝.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 城市问题,2011(9):21-25.[WANG Be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J]. Urban problems, 2011(9): 21-25.]

[15]苏静.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107-108.[SU Jing. China’s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D]. Changsha:Hunan University, 2015:107-108.]

[16]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 531.

[17]刘华军,赵浩.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44-53. [LIU Huajun,ZHAO Hao.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J]. R&D management, 2013(5):44-53.]

第2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平顶山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发利用和深加工近年来始终位居经济总量的70%左右,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58.29亿元,居全省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56元,居全省第9位。随着该市及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城市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评价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对象。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目前情况,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借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已经取得成果,充分体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各自特点,既有描述性指标,又有评估性指标,以充分反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为此,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层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分析上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需要选用一种既能反映某一时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又能综合对比出可持续发展层的动态状况的评价模型。笔者主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种评价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根据《平顶山市统计年鉴》(1996-2005年)及其他有关资料,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平顶山市1996-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经济发展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资源开发利用子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和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波幅不大,这也表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迹象。从各项指标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4518元到2005年11351.6元逐年递增;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百分比先由1996年28.1%开始上升2001达到峰值32.7%,之后开始逐年回落,2005年降为2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少数年份增长率较小,1999年出现17.5%的负增长,这主要受国经济波动影响;煤炭总产值增长率和非矿产值比重十年内波动不大。在各项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权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决定了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顶山市在1996年至2005年之间的环保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平顶山环境保护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1996至2000年环境改善较为显著,以后各年缓步提高。分析具体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废渣综合利用率两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分别由1996年70.7%和40.7%逐年提高到2005年97%和66%,其他几项指标也有一定程度改善。经过几年的水污染治理和废气排放控制,环境较前几年重度污染有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这两项指标的提高速度明显快于以后各年。2000年以后,平顶山市开始注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境逐年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环境治理的各项指标总体水平偏低,污染仍较为严重。

从1996年至2005年平预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经济衰退的1999年,其社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发展水平的波幅来看,波动幅度不大,这也正说明平顶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指标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除1998、1999两年略有回落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有加速趋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99年以前变动不大,2000年后有较大改善;初中入学率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城市人口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两项变动虽然不大,但2003年开始有所下落,这对近几年的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1996年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1996年由于煤炭、水资源保有量较大,当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值明显高于以后各年。1997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变化不大,逐年略有提高。这说明平顶山市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仍然粗放经营,能耗高,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煤炭单位产值平均能耗先增厚降,近两年改善较为显著。其他指标十年里变化不大(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综合后,呈现先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平稳。平顶山市正朝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但与其它资源型城市相似,未来都要面临资源枯竭问题,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应该及早作转型的准备,找出一条适合平顶山市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结论

由于煤炭产业的固有特征,煤炭城市不能不面临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与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于新兴煤炭城市平顶山市来说,研究其发展动态和可持续发展对策意义重大。

第3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市场经济的以活跃的重要因素,机械制造技术直接关系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近几十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加强。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支撑和帮助,加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制造技术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业发展至今, 按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可划分为:

(1)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手工制作及早期的工业生产均属于这种方式

(2)设备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一种随着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和机床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生产方式。汽车、拖拉机、轴承等大批量生产中的刚性生产流水线均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3)信息密集型生产方式:从20 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新型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

(4)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理念的飞跃,把单向的产品制造链组成为有机的制造系统,其中的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能量流系统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柔性制造系统(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

(5)智能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试图使用制造系统本身具有的人工智能,并引入了新的制造哲理和组织形式。因此, 这种制造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超前地开发产品,实现多品种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这种制造技术的实施,将使人们梦寐以求的“无图纸加工”、“无人化加工”、“无害化加工”成为可能。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制造系统( IMS) 、智能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I - CIMS)、敏捷制造等就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一)国外情况

当前,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行当高的水平,已经全面实现了系统自动化发展局面。由此,在近十多年以来,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利用现有的高端科学技术,进一步从自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求发展的新出路,提出并试图走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方面的新发展之路。

(二)国内情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程度还相当低,可以预测落后于发达国家将近20余年。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努力自主研发,大力推广应用CIMS 技术,20世纪90 年代初期已建成研究环境,包括有CIMS 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 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 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 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专题。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 和管理信息系统,因底层(车间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实现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21世纪机械制造业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当今国际社会,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快速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国际中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机械制造业也不例外。就拿机械制造业来说,由于受到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影响,国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及普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有的倒闭,有的被吞并。另一方面,介于快速的网络新技术的影响,为具有超前能力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空间,使其在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产品的快速研发、进度化的经营管理占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从而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向着既有激烈竞争又有优势合作的方向快速发展,全球化合作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机械制造业的虚拟化发展趋势

产品在设计、生产工艺、中的拟实技术和虚拟技术中实现仿真化发展。实现机械制造业的虚拟化技术作技术和生产方面风险的前提保证,可以大大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同时也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速度。虚拟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精简化发展。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三)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

已经颁布实施的ISO9000 系列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 国际环保标准为为机械制造业提出新的技术发展要求,就是要从生产和销售及产品投入市场等方面全面实现绿色化发展。采用绿色制造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能达到最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应该充分了解全球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尽早地实现我国制造业技术与国际发达国家制造业有机地接轨,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工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玄.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山西焦煤科技. 2006(S2).

[2] 张童,王明军.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承钢技术. 2007(03).

[3] 汪建业,邓丽,刘福兰. 重型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思考[J]. 重型机械. 2008(05).

[4] 李毅华,栾振辉. 国内外传动机械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煤矿机械. 2005(12) .

[5] 黄忠. 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5) .

[6] 马轩凯.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 2007(30) .

第4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相关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已被广泛接纳,用于多样领域。计算机供应了行业进展依托的根本支撑,是不可替代的。信息化态势下,应用技术延展了原有的范畴,搭配管理体系。人们日渐依赖这样的新颖技术,提升运用水准。这种趋势之下,唯有摸索更为适宜的技术路径、拟定操作规程,才能吻合日渐递增的运用需求,让新时段内的技术融汇于平常生活,增添服务价值。

1解析进展历程

计算机应用这样的技术整合了多重的现存行业,含有根本机理、技术路径及常规方法,它被划归为独立科目,融汇其他科目,被看成必备的载体。从常规视角看,计算机应用可被分成非数值计算、数值计算双重的领域,它们有着自身特性。概要来看,技术进展依循的历程含有如下:

40年代起始,计算机关联的技术被引入,开始应用进程。在这一时段内,偏重数值运算,用于研发武器、国防这类领域。到上世纪中期,非数值关联的新应用被创设出来,延展了初始的运算领域。管理企业信息、处理工商范畴的关联事务、处理其他信息,都用到计算机[1]。

70年代开始,计算机被涵盖在更多领域,显出了融汇的倾向。应用技术进步,新颖技术被融汇于农业、城乡服务产业、文教类的产业,显示了日渐紧密的融汇状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也被接纳,融入平日生活。这种态势下,提快了先前的进展速率,构建了信息化。

2现今时段的发展状态

第一,是处理数值时的运用。借助于计算机,快速加工信息、调配相关数值,用于常规情形下的管控及操作。伴随技术进展,企业都增设了必备的信息体系,用于搜集信息、留存必备的信息。借助信息交换,互通并分享各时段的信息,妥善规划并调配企业内的资源。信息交换依托的体系强化了平日的互通,消除企业阻隔。

第二,是运算数值的日常运用。计算机运用中,运算数值被归类为必备的范畴,有着必要价值。计算机可辨识偏复杂的逻辑,快速予以判断。它提快了运算速率,数值更为精准。现今状态下,生物控制学科、物理及关联的力学都不可脱离快速的运算。借助微机运算,添加了常规生产流程内的便利。

第三,是查验某一流程,设定过程控制。针对某一企业,计算机查验了产出流程之中的一切信号,自动予以测定。查验可得的数值被留存至微机,便于后续处理。创设检测系统,也增设了搭配的仪表、成套的仪器等,构建起来的新体系有着更优的智能特性,推进了自动化[2]。

第四,是模拟情形下的人工智能。从现状看,人工智能配有的新体系已被构建起来,含有智能运用。模拟人类思路,可以判别逻辑、设定相关的平日活动。人工智能添加了逻辑路径下的审慎推理,增添了适应性。在这种驱动下,微机被融汇于更广的日常领域。

从总体趋向看,计算机创设了更为便捷的平日互动,供应生活便利,也提升了综合架构内的生产成效。然而,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现有的这类水准仍旧偏低,并不十分发达。例如:信息行业之内,投入进来的金额仍旧不够,研发水准不佳。在重点行业以内,没能提升信息化这样的总水准。转化技术成果,还要拟定搭配的政策,供应明晰的指标。

3未来的走向及趋势

3.1提升总体性能

探析应用技术,解析进展之中的应用类技术,就要凸显总体的更优性能。计算机拥有了更完备的高性能,体型更加微小,才会朝向预设的方向进步。进展趋势之中,尤为注重量子特性的新计算机、纳米性的计算机。这样的双重技术密切关联着超小型、总体的高性能,二者衔接为一体。提快运转速率,现有速率将被提升十亿多倍,拓展固有的逻辑路径,留存更多信息。高性能范畴的新颖技术延展了运用前景,含有智能感知、独立判别的新功能。微机嵌入了细微的新存储器,永久留存信息。

3.2巨型化的进展走向

巨型化紧密关联着智能的新特性,二者不可脱离。当前状态下,智能化供应着平日的多样需求,是常用的技术。在智能基础上,模拟人类逻辑,模拟了多重感官特有的判断路径。预设配套的新属性,强化常规防控、及时检定潜藏的威胁。这样做,延展了辨识必备的逻辑路径,便利日常生活。巨型微机拓展了装置以内的总体容量,提升运算性能,存储特性变得更为强大。每平方厘米内,巨型计算机留存着的数值超越了100TB,每秒即可运算超出数百亿次[3]。结果更为精准,速率也被提快,它契合了日益增加的运算需要。

3.3体型更加微小

拥有巨型空间,但外在体型却被缩减,呈现出微型化。现今发展之中,计算机被布设于家庭之中的日常电器,镶嵌至仪表内,归属小型装置。工控流程内,它也凸显了智能的总体指引,显示更优的微型特性。微电子特有的新颖技术正被接纳,微型的笔记本、掌上办公必备的新电脑也被创设。对比常规装置,它们提升了固有的性价比,正在受到欢迎[4]。

由此可得,未来进展的总体态势为:更加便利生活、提升生产的成效。信息化路径下,普及了平日内的新式运用,延展了更为广阔的这种空间。推进经济进展,从全方位着手来变更技术,搭设了信息互通的顺畅路径。

4结语

计算机便利了常规生产,拓展沟通范畴,也助推了新时段的信息化。未来进展依循的总走向为:创设微型的新计算机、提升智能水准、提快运行路径的速率、拓展存储的总容量[5]。归结实践经验,就要明晰现今状态之下的进展趋势,增添新颖技术特有的服务价值。不断接纳技术,变更旧式的认知,推进更广范畴的信息化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为.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4(02):108.

[2]王建辉.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5):130+132.

[3]黄奕炜.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31.

[4]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50.

第5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2.2010年新季玉米市场行情分析及展望程黔,ChengQian

3.2009/10榨季国内外食糖市场回顾与2010/11榨季展望徐欣,赵丹丹,何志良,XuXin,ZhaoDandan,HeZhiliang

4.2010年1~8月水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农业展望 刘景景,LinJingjing

5.支撑粮食安全的农业水资源阈值研究与展望姜文来,JiangWenlai

6.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缪珊,MiaoShan

7.浙江居民主要畜产品消费变动与市场供需展望柯福艳,张社梅,KeFuyan,ZhangShemei

8.我国奶粉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展望杨静,高静,YangJing,GaoJing

9.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低碳农业的宏观思考季学明,季学生,林建永,JiXueming,JiXuesheng,LinJianyong

10.基于创意农业的北京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任荣,梁娜,RenRong,LiangNa

11.山东省寿光市蔬菜追溯体系的发展、评价及展望赵荣,乔娟,ZhaoRong,QiaoJuan

12.国外政府扶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周胜芳,李红,刘益曦,ZhouShengfang,LiHong,LiuYixi

1.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变化情况及市场影响展望焦善伟,JiaoShanwei

2.托市收购结束后小麦市场回顾与展望张浩然,ZhangHaoran

3.2009年国内大豆生产及市场形势展望侯聪,HouCong

4.2009年1~10月我国生猪市场分析与展望陈艳丽,ChenYanli

5.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发展趋势陈健鹏,ChenJianpang

6.内蒙古玉米产业现状分析及政策展望武向良,朱玉成,赵于东,侯惠琴,WuXiangliang,ZhuYucheng,ZhaoYudong,HouHuiqin

7.农村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梁娜,安玉发,LiangNa,AnYufa

8.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张小瑜,ZhangXiaoyu

9.以共同体思想解决食品安全信用问题设想李芳芳,冷传慧,LiFangfang,LengChuanhui

1."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控机制,积极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DepartmentofMarketandEconomicInformationofMOA

2.农业展望 2010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价情况及后期走势展望朱险峰,ZhuXianfeng

3.2010年上半年稻米市场分析及政策建议武文,张欢,WuWen,ZhangHuan

4.2010年上半年小麦市场分析及下半年展望曹慧,钟永玲,CaoHui,ZhongYongling

5.2010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展望徐伟平,XuWeiping

6.2010年上半年糖料和食糖市场分析与展望马光霞,柏芸

7.2010年上半年我国生猪市场分析与展望郭春爱,GuoChunai

8.2010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形势调查侯聪,HouCong

9.巴西大豆产量变化趋势与展望赵秀兰,侯英雨,ZhaoXiulan,HouYuying

10.我国草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邓蓉,阎晓,孙伯川,DengRong,YanXiao,SunBochuan

11.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及趋势展望何蒲明,HePuming

12.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及发展趋势李圣军,LiShengjun

13.中国木薯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前景展望詹玲,李宁辉,冯献,ZhanLing,LiNinghui,FengXian

14.安徽省农产品贸易情况及发展前景李蔚青,LiWeiqing

15.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前景研究赵黎明,王兢,李东方,梁娜,ZhaoLiming,WangJing,LiDongfang,LiangNa1.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朱险峰,ZhuXianfeng

2.2009年中国稻米市场形势展望焦善伟,JiaoShanwei

3.2009年国内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张智先,ZhangZhixian

4.当前国内外食糖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徐欣,郑传芳,XuXin,ZhengChuanfang

5.2008年生猪生产发展与2009年形势展望肖红波,王济民,XiaoHongbo,WangJimin

6.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向朱丕荣,ZhuPirong

7.关于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一)——从河南打造"中原大粮仓"说开去丁声俊,DingShengjun

8.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农业展望 王利文,张浩然,WangLiwen,ZhangHaoran

9.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与2009年展望马光霞,MaGuangxia

10.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现状与展望陈雨生,乔娟,ChenYusheng,QiaoJuan

11.美国生物燃料发展状况及其展望李云峰,LiYunfeng

12.2007年世界大麦主产国(地区)大麦收获面积、单产和总产排序

13.2007年世界燕麦主产国(地区)燕麦收获面积、单产和总产排序

14.2009/10年度世界大米供需平衡表(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

15.2009/10年度世界小麦供需平衡表(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

16.2009/10年度世界玉米供需平衡表(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

17.《农业展望》征稿启事

18.2009/10年度世界棉花供需平衡表(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

1.番茄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报告许世卫,张峭,李志强,王川,李哲敏,李干琼,王启现,董晓霞

2.尖椒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报告许世卫,李哲敏,李干琼,李辉尚,刘赟青

3.油菜市场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的调查研究张峭,王川,王启现,ZhangQiao,WangChuan,WangQixian

4.猪肉价格形成过程及利益分配情况调研报告姜楠,韩一军,JiangNan,HanYijun

5.鸡肉价格形成过程及利润分配情况调研报告翟雪玲,韩一军,ZhaiXueling,HanYijun

6.乳品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的调查报告李志强,冯艳秋,董晓霞,韩胜文

7.加拿大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基本经验信乃诠,XinNaiquan

8.2007年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展望薛允平,XueYunping

9.2007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展望马光霞,MaGuangxia

10.农业展望 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制度的回顾与展望叶明,YeMing

11.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张英,徐建华,李万良,ZhangYing,XuJianhua,LiWanliang

1.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柯炳生,KeBingsheng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任爱荣,赵一夫,RenAirong,ZhaoYifu

3.2007年第一季度小麦市场形势分析钟永玲,ZhongYongling

4.2007年第一季度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习银生,XiYinsheng

5.2007年第一季度棉花市场分析杜珉,DuMin

6.2007年第一季度糖料与食糖市场分析与预测马光霞,MaGuangxia

7.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外稻米市场运行分析武文,张欢,WuWen,ZhangHuan

8.荷兰高效农业研究及启示张玉,赵玉,祁春节,ZhangYu,ZhaoYu,QiChunjie

9.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翁鸣,WengMingHttP://

10.农业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的分析于法稳,YuFawen

11.中国蔬菜零售市场现状与分析(下)朱增勇,李思经,ZhuZhengyong,LiSijing

12.中国肉羊产业区域概率优势分析刘芳,何忠伟,LiuFang,HeZhongwei

1.2010年粳稻市场展望与长期趋势分析佟远明,TongYuanming

2.2009/10年度我国玉米市场分析及后市展望魏斌,WeiBin

3.2009年国内外油料市场分析及2010年展望孟丽,MengLi

4.2009年我国猪肉市场回顾与后市展望张学彪,聂凤英,ZhangXuebiao,NieFengying

5.2009年我国禽肉市场回顾与2010年展望张莉,ZhangLi

6.2009年奶业市场分析及2010年展望刘自杰,董晓霞,LiuZijie,DongXiaoxia

7.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刘春芳,王济民,LiuChunfang,WangJimin

8.我国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展望章力建,李兵,胡育骄,李正,ZhangLijian,LiBing,HuYujiao,LiZheng

9.美国生物质能源政策激励与粮食消费展望李超民,LiChaomin

10.2009年我国畜产品贸易分析农业展望 司智陟,聂凤英,SiZhizhi,NieFengying

11.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乳品贸易现状及2010年展望杨静,高静,YangJing,GaoJing

12.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晓俐,陈阳,LiXiaoli,ChenYang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研究吴敬学,杨巍,张扬,WuJingxue,YangWei,ZhangYang

1.近期东北稻米走势分析及后市展望邹伶艳,ZouLingyan

2.2008/09年度大豆市场回顾及2009/10年度展望孟丽,MengLi

3.2008/09年度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09/10年度展望刘涵,LiuHan

4.中国水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马光霞,MaGuangxia

5.我国大米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徐彦,XuYan

6.我国玉米消费的空间分布分析与展望张智先,ZhangZhixian

7.全球大米供求和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廖永松,LiaoYongsong

8.美国生物燃料补贴政策的争论与展望李超民,LiChaomin

9.日本水产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卢凌霄,吕超,LuLingxiao,LüChao

10.新时期我国农村科技工作案例分析陆庆光,LuQingguang

11.大型农场滴灌工程规划实施技术研究朱雅红,ZhuYahong

1.2008年1~6月世界粮食市场回顾与展望崔卫杰,卢宪英,CuiWeijie,LuXianying

2.2008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及第四季度展望朱险峰,ZhuXianfeng

3.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小麦市场形势分析王进峰,WangJinfeng

4.2008/09年度玉米市场供求形势和价格趋势李喜贵,LiXigui

5.2007/08年度大豆市场回顾与2008/09年度展望孟丽,MengLi

6.农业展望 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郭清保,GuoQingbao

7.美国大豆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与展望李超民,LiChanmin

8.动物福利问题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翁鸣,WengMing

9.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走势与2009年展望李国祥,LiGuoxiang

第6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现状;趋势

房地产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是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房地产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1、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过去的几年,是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房地产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作为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的行业,在行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房地产经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住房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积极的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很多大型城市存在着房产泡沫现象,房价大幅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巨额利润,使得大量的企业纷纷进入,冲击着并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不合理。

4、房价上涨幅度大

近几年,房价大幅上涨,尤其是几个大城市,房价更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增幅,还有就是房地产的供需存在很大的问题,高端住房供给较大,商品房出现供不应求额的现象,保障性住房却供应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房价的大幅上涨,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房地产的发展很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是一大趋势。

1、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还处于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上升的时期,因此,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一定会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积极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2、房价将会日趋稳定

过去几年,房价增长很快,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了了影响,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房价是与国民经济成正向发展的关系的,只要国民经济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政府的调控措施得当,那么,房价便不会出现加大的波动,近几个月的房价环比下降正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未来的房价必会日趋稳定。

3、未来的房地产业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行业都是由规律可循的,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下,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下,未来的房地产业一定会着眼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并逐渐走上一条节约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道路,并逐渐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4、国家政策会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积极地调控

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是针对恶性囤地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市场上供需的矛盾,进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从而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合理调整房地产税费改革与比例,从而可以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房地产经济一部分是金融,一部分是政策,因此,对房地产经济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一个方面,还应该看国民经济的稳定状态以及金融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进入了恶性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规整,还需要国家积极地进行调控,以保持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房地产经济一定可以坚定不移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雷.房产新政下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3]黄平,吴春义.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分析[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1)

第7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12-01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项视频监控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这也使得视频监控管理平台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存在现实意义。

1 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视频监控系统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各大领域,是一种防范能力超强的弱电控制系统,通过监控摄像头等信息捕获系统,将监控设备安装地点的实时情况传送到监控总控制台,对监控场所的监督达到及时有效的程度。就目前而言,视频监控系统正处于模拟视频监控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混合运用的阶段,并逐步向数字监控系统转化。

1.1.1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微处理器的视频切换控制加PC机的多媒体管理,利用矩形切换器将原来分散的系统微型集中化,主要运用于单一工作站的出入口控制及报警设备的全面控制;另一种是基于PC机实现对矩阵主机的切换控制和对系统的多媒体管理,以实现摄像机到监视器的转换为主要目的,运用于视频切换和云台监控等控制系统。

随着技术要求的不断严格,模拟监控系统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模拟控制系统适合的区域监控范围相对较小,扩展性差且无法形成有效的报警联动系统。

1.1.2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数字监控录像系统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PC机组合的计算机多媒体工作方式,这种系统的工作优势主要是可以简化系统结构,以计算机为载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且存储容量大又便于查询;另一类是嵌入式数字监控录像系统,这种系统以应用为中心,指令精简,反映快且稳定。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就是两点:数字智能化和网络自动化。视频监控系统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网络将数据进行共享,既简化了系统操作的步骤,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所以,基于视频交换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视频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

2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现状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就是对视频监控系统总体的控制平台,主要是管理其网络设备、视频数据、用户权限、存储内容等,是视频监控系统得以发挥效用的根本保障。就目前而言,视频监控系统表现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系统无缝大融合这两大特点。

2.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国家有利政策的不断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视频监控系统的市场扩张是国家安全行业的市场扩张,自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至今,安防建设成为各市的重要建设项目,预计到2015年,安防产业总值将达到5 000亿人民币,其中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2亿元,可见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2 系统无缝大融合

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常常都是分区域建设的,各区域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加上当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视频监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不具有共享性,仅供该区域安全管理调用。而现在的视频监控系统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无缝大融合,一方面不仅把各区域的监控系统相连接实行共享,更是把各区域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共享,使得有关部门在搜集所需数据时,能以最快速度发现需要的所有相关视频信息,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更是把门禁、消防、卡口等业务融合到视频监控系统中,使其达到更全面的安全效果,满足用户更多需求。

3 制约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发展的因素

如上述所描述的,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在国家政策的促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市场发展机遇,更多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使得其安防水平更加有效,但在当下市场多变、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下,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面临挑战。

3.1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

为了达到全面的监控,实现完善的安防建设,就需要增加监控摄像头的数量,这必然会增加数据量,且视频画面逐步向高清转变,高清所需的存储空间更大,所以,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于管理将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

3.2 事前预警能力薄弱

现在许多视频监控系统仅仅记录事情发生的过程,只有利于后期调查取证所用,事前预警功能相对薄弱。因为预警能力取决于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的先进性,但目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缺乏统一标准,用户期望高于其实际能力,基础设施不符合条件等。

3.3 大融合困难

上述讲到视频监控管理平台要实现大融合,但这终将是一场大型工程,首先需要取得各市各部门的同意和配合,其次还需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逐步完善,接着是网络共享在技术水平上的支持,还有信息的相对保密性的管理,最后是实施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成本控制相关管理。

3.4 信息提取不易

量越多,信息就越难查询,如果没有良好的大数据管理,那么在视频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就会使有用信息的提取更加困难。例如,要提取某一时刻某一地段的视频,就容易出现许多相关却又无用的信息,反而使得其工作量增加了。

4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发展趋势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突破上述的制约因素,使其更完善,为安防建设的有效实施尽力。

4.1 业务扩展弹性大

由于监控系统的大融合,使得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业务涉及范围逐步扩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拓展范围将继续扩展,由于集成业务量的不断增加,要求管理平台有较大的业务扩展弹性。

4.2 存储能力强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视频清晰度要求不断提高,这必然要求其存储能力更强。一方面要求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扩充,体积尽可能缩小,另一方面要求开启智能化存储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安全存储,降低内置存储设备的压力。

5 结语

从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讲述,到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描述,都可以发现要在竞争压力巨大的市场上得到发展,除依赖国家政策辅助这一客观因素以外,还需不断发展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将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实现环环相扣的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钦海.电力行业监控管理平台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2013(22):300-302.

第8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媒企业;融资;融资效率;DEA

一、引言

随着国民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消费需求不断加深,文化传媒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也逐渐加大。然而伴随国家越发严格的监管力度以及行业“阴阳合同”等恶性问题的出现,国内文化传媒企业从2016年便开始遇冷,2019年,随着监管新格局的确立,企业融资相对困难,逐步进入“资本冷静期”和“政策严管期”。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暴发使得文化传媒资本市场备受冲击,行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但随着下半年疫情得以控制,市场逐渐步入正轨,行业多个细分领域的资本活力明显回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以及资本政策的持续利好使得文化传媒资本市场脱离“寒冬”的几率将大幅增加。关于文化企业融资,国内学者目前普遍认为我国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现象,并分析了相关原因和改进措施,HongXiao[1]、吴迅[2]等人从政府、行业和文化企业自身等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可为文化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建议。融资效率界定方面,P.R.Gregory等[3]、孟枫平等[4]对其内涵进行了完善,并将其视为融资后资金通过优化配置所能实现的最大使用效率;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刘迅等[5]、WCen等[6]等人从政府、企业和金融市场等角度提出了优化融资效率的建议,且认为实现行业的自由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配合。融资效率评价方面,目前主流评价方法是DEA法,在研究不同行业融资效率特征差异时,田金方等[7]采用超DEA效率法研究得出第三产业融资效率正处于缓慢下行趋势。

二、文化传媒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2020年下半年疫情逐渐被控制,国内经济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使得文化传媒企业融资环境逐渐向好,融资热度也有所回升,与此同时,新政策的不断推行也为资本市场的再度活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文化传媒企业的“轻资产”特性,其较其他行业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资金输入以及对融入资金进行的专业管理,因而市场参与者更需学会利用资本实现发展升级。由图1可知,自2016年起,文化传媒企业融资交易数量便逐年呈下降趋势,大额交易案例频现,融资交易金额于2018年创新高,但2019年便呈大幅下降趋势,2020年行业投融资市场仍处于寒冬期,且受疫情影响,融资活跃度大幅降低,相较2018年的峰值期,2020年行业融资规模仅占其约三成。同时,在经历行业投资热潮后,融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资本逐渐向后期轮次和头部企业聚集,2020年天使轮和早期轮次投资占比明显下降,中后期轮次占比大幅上升,未来投资者向头部企业大幅倾斜的趋势或将不断加大。正如“十四五”规划所强调的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文化传媒企业应顺应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不断脱虚向实,才能真正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从而在复杂的变局中站稳脚跟。

三、基于DEA的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评价

1.融资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影响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包括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投入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融资规模、融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产出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资金使用率、盈利能力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筹资活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选取的产出指标为净利润、营业收入、未分配利润。以上指标对应的数据可分别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取,且数据准确性较高。2.样本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文化传媒企业的融资效率状况,考虑到财务信息披露的口径与数据间的可比性等因素,本文选取申万行业分类中“传媒”二级分类下“文化传媒”行业的企业作为原始样本进行分析,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和chioce数据库,借助DEAP2.1软件对融资效率值进行测算。为满足研究需求,本文参照已有做法,根据东方财富网以及软件,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文化传媒板块企业作为样本,并对样本作如下处理:(1)选取2010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企业;(2)剔除ST、*ST企业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处于非正常营运状态的企业;(3)剔除主要财务数据不完整以及财务数据无法获取的企业。在进行样本筛选和剔除后,本文最终选取了21家在文化传媒板块上市的企业进行研究,且本文对选取的原始指标数据做了无量纲化处理。3.基于DEA-BCC模型的融资静态效率评价基于DEA-BCC模型的静态效率评价是以各年度文化传媒企业的截面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得出各年度文化传媒企业的相对效率值,进而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综合技术效率(TE)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综合配置和使用情况,体现文化传媒企业整体融资效率。通过表1可知,文化传媒企业TE值为1的数量在2017年后便呈下降趋势,而TE值处于[0.8,1)范围内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企业存在投入浪费或产出不足等问题,即未实现产出最大化;同时,文化传媒企业中存在TE值处于[0.5,0.8)范围内的企业,即存在企业融资效率处于较无效状态的现象。纯技术效率(PTE)反映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管理水平及生产技术使资金在创造收入、提高利润等使用上实现效率最大化。PTE值越接近1,融资情况越合理,反之则表示企业需优化技术及管理水平以提升融资能力。通过表1可看出文化传媒企业PTE值为1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PTE值在[0.8,1)范围内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PTE值处于融资有效状态的企业数量逐渐减少,而处于融资非有效区间内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文化传媒企业在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退步现象,需加强改进。规模效率(SE)是指在产出水平一定时,企业规模对效率值的影响,即企业融入资金的投入、产出是否与当前规模相匹配。当SE值为1时说明企业处于最佳规模状态;当其不等于1时,则会出现规模递增或递减两种结果。根据表1可知,文化传媒企业SE值为1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SE值在[0.8,1)范围内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文化传媒企业投入资金存在浪费现象,这使得企业规模收益降低,融资效率也随之下降,企业需控制投入规模、优化规模效率。根据图4可看出,文化传媒企业效率平均值自2017年后便呈下降趋势,说明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处于波动下降状态,这与行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有关;此外,2017年后行业出现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恶性问题使得监管之势趋严也是推动行业进入寒冬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退出渠道收紧的影响下,文化传媒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行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通过图5可看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文化传媒企业数量在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说明企业投资浪费现象加剧,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减少资产的投资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进行技术创新、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融资结构、建设人才队伍等,尝试从多方面综合提高企业融资效率。4.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融资动态效率分析在DEA-BCC模型静态横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为反映2015年~2019年连续时间段内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的动态变化,引进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进行动态分析。2015年~2019年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Malmquist指数分解及变动趋势分别如表2和图6所示。由表2可知,2015年~2019年文化传媒企业Tfpch平均值为1.053,大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3%;Effch平均值为0.988,小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2%。其中Pech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3%,而Sech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0.1%,说明2015年~2019年期间文化传媒企业规模效率有轻微提高,而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却有所退步,且其退步引起的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规模报酬变动带来的效率提升幅度,因此,最终使得文化传媒企业技术效率退步,从而对融资效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而2015年~2019年文化传媒企业Techch平均值为1.066,大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6%,说明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对融资效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这也是构成Tfpch平均值大于1的主要原因,其为2015年~2019年期间文化传媒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要贡献作用。通过图6看出,文化传媒企业Effch值在2015年~2019年内基本较稳定,只有在2016年~2017年表现为进步,之后便处于退步状态,这也符合文化传媒企业2017年后资本遇冷、行业经济效益下降的行情。在行业资本遇冷后,许多文化传媒企业尝试改善生产技术,加快产量输出进而提高融入资金投入生产使用后的变现速度以缓解“钱荒”难题,如图6所示,尽管文化传媒企业Techch值和Tfpch值在2017年~2018年和2018年~2019年表现为进步,但其进步幅度呈下降趋势,说明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是有上限的,随着科技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当今文化传媒企业的生产技术基本趋于成熟,进步空间较小,长期内很难再有较大突破。因此,文化传媒企业想要提升融资效率,重点应从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规模效率两方面着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9篇: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本报告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报告属性

【报告性质】专题调研

【报告名称】

2009-2010年中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

【表述方式】文字分析、数据比较、统计图表浏览

【交付周期】3—5个工作日

【报告价格】8900元

【制作机关】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

【定购电话】

86-10-88430838(刘老师)88864829(高老师)88864539(云老师)88893867(姜老师)

【传真】86-10-68450238合同下载

报告目录

第一章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节市场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市场政策……)

一、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三、市场相关政策及影响分析

1、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2、全球经济危机对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的消极影响

3、全球经济危机对上下游产业的消极影响

4、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5、行业未来运行环境总述

第二节产业市场基本特征(定义分类或产业市场特点、发展历程、市场重要动态……)

一、市场界定及主要产品

二、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市场特性分析

四、市场发展历程

五、国内市场的重要动态

第三节产业市场发展情况(现状、趋势、市场重要动态……)

一、市场国际现状分析

二、市场主要国家情况

三、市场国际发展趋势分析

四、国际市场的重要动态

第二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第一节2009年我国产业市场发展基本情况(现状、技术、产业市场运行特点……)

一、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特点分析

三、市场技术发展状况

第二节我国本产业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限制(主要问题与发展受限、基本应对的策略……)

第三节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上、下游产业对本产业市场的影响)

一、市场上游产业

二、市场下游产业

第四节2006年-2009年产业市场企业数量分析(近年内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

一、2006-2009年企业及亏损企业数量

二、不同规模企业数量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数量分析

第五节2006年-2009年从业人数分析(近年内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

一、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比较

第六节本产业市场进出口状况分析(本产业市场内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

第三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生产状况分析

第一节2006年-2009年市场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6-2009年市场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四、2009年工业总产值地区分布

五、2009年总产值前20位企业对比

第二节2006年-2009年市场产成品分析(产成品、产成品区域市场)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产成品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成品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成品比较

四、2009年产业市场产成品地区分布

第三节2006年-2009年本产业市场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分析

第四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第一节2006年-2009年市场销售收入分析(产品销售收入、不同规模的企业销售收入、不同企业类型的销售收入)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二节2009年本产业市场产品销售集中度分析

一、按企业分析

二、按地区分析

第三节2006年-2009年本产业市场销售税金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税金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税金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税金比较

第五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成本费用分析(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成本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二节2006-2009年市场销售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市场管理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管理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市场财务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财务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市场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第六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资产负债状况分析(总资产、固定资产、总负债、流动资产、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总资产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资产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资产规模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比较分析

四、总资产规模前20位企业对比

第二节2006-2009年市场固定资产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市场总负债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负债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负债规模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负债比较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市场流动资产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流动资产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市场应收账款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应收账款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应收账款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应收账款总额比较分析

第六节2006-2009年市场资产负债率分析

第七节2006-2009年市场周转情况分析

一、2006-2009年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二、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

三、2006-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四、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第八节2006-2009年市场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

第七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盈利能力分析(利润总额、销售毛利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2006-2009年销售毛利率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销售利润率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净资产利润率分析

第六节2006-2009年产值利税率分析

第八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经济运行最好水平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资本保值增值率最好水平

第二节2006-2009年资产负债率最好水平

第三节2006-2009年产值利税率最好水平

第四节2006-2009年资金利润率最好水平

第五节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好水平

第六节2006-200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最好水平

第七节2006-2009年人均销售率最好水平

第八节2006-2009年产成品资金占用率最好水平

第九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重点企业竞争状况分析(产业市场按销售收入前10企业)

第一节2009年企业地区分布

第二节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法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省、主要业务活动、从业人员合计、全年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货值、工业增加值、产成品)

二、企业资产负债分析

(企业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应收帐款)

三、企业经营费用分析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中:税金、财务费用、利税总额)

四、企业收入及利润分析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五、企业营业外支出分析

(广告费、研究开发费、劳动、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应付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总额、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销项税额)

六、企业工业中间投入及现金流分析

(工业中间投入合计、直接材料投入、加工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

第十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营销及投资分析

第一节本产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

一、产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二、企业营销策略发展及建议

第二节本产业市场投资环境分析及建议

一、投资环境分析

二、投资风险分析

三、投资发展建议

第三节本产业市场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

一、产业市场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产业市场企业应对策略

第十一章2010-2013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未来本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市场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发展趋势……)

一、未来发展分析

二、未来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产业市场“十一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0-2013年本产业市场运行状况预测(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

一、2010-2013年工业总产值预测

二、2010-2013年销售收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