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医疗市场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医疗市场环境分析

第1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APP应用为主。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医疗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就市场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且预计2016年将突破80亿元大关;就用户规模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互联网用户从3.56亿人次增至5.53亿人次,增幅高达55.3%。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3.1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3.2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4.2指标设计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4.2.2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4.2.3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8.1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8.2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9.1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在消费环境心理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通过经验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采取指标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来研究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内部互为因果的依赖关系。

第2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针对决定民营医院发展战略的各因素,运用7Ps营销组合模式分析,结果认为民营医院需对医疗服务产品、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定位、医院形象树立、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医疗环境构建、服务过程完善等7个方面进行组合,扩展营销渠道,提高民营医院的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民营医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而产生的新型医疗经济实体,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轨迹。其兴起和发展,给医疗市场带来了竞争。随着民营医院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双面夹击,面对愈演愈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在医疗需求总体平稳的情况下,民营医院如何更好更多地获取医疗市场这块“蛋糕”,提高市场占有,许多医院管理者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营销的重要性。民营医院要直面营销,首先就要树立营销理念,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选择合适和有效的营销策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自身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民营医院的定义还有一定的争议,据《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可将民营医院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本文所指的民营医院是指由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对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由于其不以营利为目的,暂不作为研究对象。

1、资料与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民营医院的生存现状以及医院营销情况,并采用SWOT分析法对民营医院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综合运用7Ps营销组合模式,对医疗服务产品、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定位、医院形象树立、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医疗环境构建、服务过程完善这7个方面进行组合。同时,还访问了3家民营医院的个别高层管理人员,探索适合民营医院的服务营销策略,寻找正确的定位。

2、结果

2.1民营医院目标

民营医院出资人参照《公司法》的原则组建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作为企业,其基本任务就在于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得收益。然而,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业,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的职责,除了以营利为目的,也应该注重增加其社会公益性。这两重身份,使得民营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模式。同时,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目的,在营销方面民营医院也应有其独特的战略,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2.2决定民营医院发展战略的因素分析

安德鲁斯及以他为代表的设计学派有一句相当有影响的名言:“企业战略是使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在民营医院制定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同样的也需要使医院的战略计划既要反映外部环境要求,又要适合医院的内部条件。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我们全面地分析了民营医院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

2.2.1优势(strengths)。民营医院产权或为独资或为合资或为股份制形式,有着清晰的产权和法人结构。医院所有者按照市场规律和私企管理的那套利益最大化模式去建院、去管理。因此,他们的机构设置更精炼,结构更合理,人员少,效率高,有效地防止了机构重叠、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现象。

在经营方式上,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受行政干预较少,更加关注市场,能够紧紧围绕社会和患者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和服务形式。此外,医院可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特别是一些高薪医疗技术和特需服务方面,更容易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民营医院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服务上,公立医院“三长一短”(即挂号排队长,诊疗等候长,付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在民营医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导医为患者提供全程就诊服务,宾馆式的服务待遇让看病成为一种享受,这种温馨服务使民营医院先人一招。

2.2.2劣势(weaknesses)。大多数民营医院在起始阶段投人很大,医院投资者急切盼望提高社会知名度、尽快收回投资成本扩大业务范围等。然而,医院由于其高技术和高风险性,需要长期的投人才能得到回报。特别是办院初期,医疗收人的节余,既要付息还贷,又要设法再投人,改善医疗条件,根本无资金回报,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的民营医院为了回收成本甚至进行所谓的资本动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夸大医疗效果、甚至蓄意编造医疗广告、精心包装伪专家坑害患者,损毁了民营医院的声誉,并使得那些诚信守法的民营医院也深受其累,造成了整个民营医疗行业的诚信危机。

为了尽快取得经济回报,多数民营医院对人才重使用,轻培训。对周期较长的人才培训更缺乏积极性,多采取聘请公立医院离退休的高职称人员作为专家队伍,招聘刚毕业学生作为基础人员。年轻的刚毕业的多,退休返聘的多,形成民营医院卫技人员队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民营医院难以留住真正的骨干人才成了不争的事实,公立医院集中了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这是民营医院在短期内望尘莫及的。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除了不能享受政府财政补贴,还需像工商企业一样要交纳5.5%的营业税和33%企业所得税,再加上教育费附加等,各种税费通常占到民营医院收人的8%左右。再加上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民营营利性医院不能纳人医保定点范围,失去了医保这一块大蛋糕,民营医院的经济负担更加凸显。尽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税收政策已成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2.2.3机遇(opportunities)。最近,我国11个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提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门”办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包括民营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在医保问题上,卫生行政部门渐渐向民营医院敞开了医保体制的大门,近期,上海市医保局就向两家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试行医保购买医疗服务,政策的开放使民营医院看到了希望。

我国医疗消费需求的上升趋势将保持较长时间,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群众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技术,还需要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这对以服务和经营见长的民营医院也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民营医院的管理者已逐渐意识到在医疗市场和产业日趋完善,消费者参与和体验逐渐深人,消费行为日趋理性,营销成为医院保持自身优势的重要一环。

2.2.4威胁(threats)。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公立医院为谋求生存与长远发展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减员增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重组,对民营医院产生的冲击力不可低估。国外资本的进人,无异于又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加上了“催化剂”,使民营医院的发展变得更加严峻。民营医院的营利性属性,使患者认为民营医院就是以营利为目的,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

由于医院市场管理的不健全,一些游医甚至非医务人员混入医疗队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使得医疗事故频繁发生,损害了民营医院在患者中的形象。人们容易对民营医院产生不正规、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下、服务范围有限、易发生医疗事故的总体印象。这些误区将导致社会对民营医院看法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阻碍着民营医院的正常发展。

2.3民营医院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组合

2.3.1民营医院营销目标。民营医院通过营销,不仅在于通过服务本身吸引一定量的患者保证收益,同时也要注重医疗环境、市场定位、服务流程等各方面的整体效用,从而树立起品牌形象满足医院长期发展的需求,使民营医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地位。

2.3.2民营医院营销组合。麦卡锡(McCarthy)在1964年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产品、价格、促销及销售渠道)一直以来被学术界与营销人员广泛使用,营销学家布姆斯(Booms)和华纳(Bina)根据服务业自身特点,又加人人员、服务环境及过程三项元素组成了7PS营销组合。医疗服务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也同样关注医疗服务产品、价格、医疗环境等等,7PS营销组合基本涵盖了病人选择医院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

(2)产品(product)。对民营医院而言,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产品”。这一“产品”涵盖了以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为主的“硬产品”和就医环境、服务态度、医疗管理等“软产品”。视不同情况两者应协调强化,策略性运作。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就不会赢得永久性的“顾客”。医院可以通过宣传高超的医疗技术、温馨的护理服务、透明合理的医疗价格吸引病人就诊。在对“产品”的营销中,除了巩固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应注重医疗服务产品的向前拓展和向后延伸,向前拓展可以开拓健康体检、个人保健和健康咨询等,向后延伸可以对出院的病人及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治疗,开设家庭病床等。同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提供治疗疾病的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务,全面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如图2)。

(2)价格(price )。现阶段,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总体水平与公立医院相比较低,同等服务的诊疗费用又普遍较高,再加上不能用医保支付,对患者来说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营医院应该把握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选择重质量,而轻价格的特殊心态,利用自主定价的优势,根据医疗成本和市场需求来定价。在与竞争者保持同价时不能占有市场优势的条件下,选择低价避免竞争和优质高价战略(如图3)。一方面,主动放低价格,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过免费体检,减免挂号费,面对流动人口,非医保人口的平价医院等措施吸引普通消费者;另一方面,以优质医疗服务质量为支撑创建高级特需服务,面对高收入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贵族医院,满足高层次就医者的需求。通过这种价格上的差别化经营可以缩小目标人群,建立固定的患者群,以此降低运营的成本,提高投资效果。

(3)渠道(place)。对于医疗市场来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它不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运输到外地,通过大量的宣传广告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医院只能通过自身横向拓展和纵向协作两方面入手,拓宽服务范围来争取更多的患者。成立客户信息部,建立病人信息系统和档案资料,开展电话挂号、预约等院前服务,借助电子网络留住“老客户”,吸引新患者。利用政府向民营医院开放社区的有利条件,把医院功能由单一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型转变,开展家庭病床业务,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监护及管理,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通过技术延伸或者项目合作,建立连锁医院,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协同营销、合力提供医疗服务,使医疗服务向区域外发展,从而扩大营销渠道,做大规模。

(4)促销(promotion)。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营销目标,民营医院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制定合理的价格,还需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将医院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激发他们购买卫生服务欲望。在我国公办医院强大的压力以及民营医院众多的情况下,现在大多数民营医院踏上了一条广告的不归之路,企图利用多个媒体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广告的高声吃喝来达到市场量的陡然增加。但遗憾的是,广告的可信度日趋减弱,甚至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单纯的通过广告营销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目前,中国的医院还没有走人全面的品牌营销阶段。民营医院完全有机会重新抢跑。在奠定一定医疗实力的基础上,构建医疗品牌,通过优质服务打造医院形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声誉和口碑来吸引消费者。作为医院整体识别系统和企业有形产品、服务满足方式以及营销传播管理的综合体,医疗品牌应贴近生活,形象鲜明,面对大众,不仅吸引病人,也吸引人才,从而提高民营医院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

(5)人员(people )。人才决定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高低,民营医院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人才工作十分重要。医院不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还必须积极开展内部营销,培养并留住已有的优秀人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生选择医院除了考虑待遇之外,还要考虑名誉、病源和个人学术、技术的发展等风险因素,民营医院只有在这些方面提供了保障之后才可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对于医院员工,民营医院的管理者应该运用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了解现有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类型,正确地分析员工的工作动机,满足员工的外在需求,注重员工的内在需求。将激励与绩效相结合,贯彻岗位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提高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增加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服务环境(phpsical evidence )。服务环境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顾客评估服务程度与质量的依据。医院的服务环境,包括了就诊环境、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形象等。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经验特色通过内部设施的改善,营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做好医务人员的资料宣传,提供给患者更多的医疗信息,制定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标准并严格执行,营造“以病人为中心”的氛围,从环境人手,使患者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7)过程。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它不生产“实物”,但生产“过程”,而且医院出售的还是“痛苦过程”。因此从入院、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直至患者离开,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更多的指导,提供更多的治疗信息,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接待和服务制度,提供各种便民措施,提倡导医微笑服务,减少患者奔波。病人走进医院大门起,不仅能得到一系列的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优质服务、合理用药、规范化收费,再加上温馨的服务,会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心情舒畅,满意度不断增加,稳定了老病源,吸引了新病源,从而带动医院的整体增收。

第3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院;营销战略;核心竞争力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市场环境,进行市场定位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的、稳定的、长远的、符合医院长期利益的营销战略。就必须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明确医院具备哪些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他们相比医院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存在哪些劣势。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分析,了解患者目前的需求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市场可以开发等,并结合市场需求及医院自身的条件进行市场定位,并采取市场宣传、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占有相应的市场。

(二)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当前,医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理念,大部分公立医院认为作为公立医院不应该进行市场营销,有营销意识的许多医院的营销手段也只是广告轰炸、有偿新闻、价格战等,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且理性化,一贯地采用单一的营销手段会导致人们不信任感和厌倦情绪。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应该借鉴企业的多种营销手段形成立体、系统的方法组合,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在进行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面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需求,医院应该开展患者回访、社区义诊、慢性病健康教育、患者沙龙等活动。通过参加些活动,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感受到医人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时也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实施品牌营销

“品牌”是西方营销学的一个词汇,它是产品及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互动关的反映,它既象征着产品的值、特点、形象和供应者的努力状况,同时又体现着消费的需求、利益、感情、个性价值观。品牌是财富的象征是竞争的利器、经济发展的宝,医院的品牌是给病人提优质服务,是无形的产品供病人选择。医院品牌是医院知名度、美誉度的反映,也社会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是无形的,是通过组织平时的努力不断积累的。医院要想具备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树立医院品牌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名品牌、专科品牌、人性化服务品牌等。而医院的品牌是通过医院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疗服务,得到患者的肯定和信赖,从提高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和知名度而形成的。目前,疗市场的竞争己逐步转向品牌的竞争。因此,必须坚持“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形成医院自身的品牌效应,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医院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医院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医院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医院文化由价值观和医院精神(医风医德、价值标准、经营理念)、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领导行为、员工行为、文化仪式)、物质文化(环境条件、医院标识、院训院歌、文化网络)四个层次的内容构成。因此建设一种良好的医院文化,就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给人们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医院的全体员工生活在一种以人为本的共同文化氛围中,就会加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医院的文化,对医院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也就达到了医院营销的效果。

第4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状;替代效应;候诊环境;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78-02

随着医疗保健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医疗服务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各级医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医院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主动改革,以满足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为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对医疗现状及门诊患者候诊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和探讨医院如何在医疗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南京各大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儿科和语言表达不清的患者调查对象为家属)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40人(45.7% ),女性285人(54.3% );初中及以下48人(9.1% ),高中/中专114(21.7 % ),本科/专科309人(58.9% ),研究生及以上54(10.3%);30岁以下258人(49.1%),30―50岁111人(21.1%),50岁及以上153人(29.1%)。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为笔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对医院现状和候诊环境的调查。发放问卷表530份,回收525份,回收率99%。

2结果

(一)现状

1.调查

调查显示,60%的患者生病倾向于去三级医院,12%的患者倾向于离家比较近的医院,28%的患者倾向于社区门诊。

2.分析

根据2008年南京市卫生系统公布的有关数据:目前该市已建成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80个,社会卫生服务普及率为98%,人口覆盖率为100%。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53.09元,人均住院费用1 920.92元,分别只有三级大医院的33%和25%,且零差价药品价格也比大医院便宜30%以上 。

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调高,当社区医疗和大医院的某些功能相同时,替代效应会逐渐发挥作用。如上图。当预算线由AB移至补偿预算线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其消费必然会沿着既定差异曲线U1由a点下滑到c点,增加对社区医院的消费而减少对大医院的消费,即x1x2间的替代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各级医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利用自身资源,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二)候诊需求

1.对候诊环境的调查

有345人(65.7%)认为医院的候诊环境对其有影响,180人(34.3%)认为候诊环境对其没有影响。调查显示,患者认为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服务两项尤为重要。如表1,表2。

2.候诊环境影响因素多元分析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候诊环境有关的影响因素。以α=0.05为纳入标准, 结果显示,年龄对于候诊环境的需求尤为突出(见表三)。其中,50岁以上的人中有57人(37.3%)认为有影响,30~50 岁中有96人(74.4%)认为有影响,30岁以下的人中192人(72.9%)认为有影响。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同样证明了年龄和对候诊环境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3.分析

此外,22.2%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态度好;68.6%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态度一般,有待改进;8.6%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很不好,急需培训。

在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候诊患者希望得到的服务主要有健康知识宣传、随时通报就诊进展和专家医师的介绍,希望改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耐心解答问题、服务热情和增设看病流程标识,以上表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不仅希望得到诊疗服务,而且也希望得到优质、高效的多元化服务,以满足其心理和健康需求。

以上数据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居民特别是目前社会中主要劳动力人群,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建议

为了积极应对医疗行业的竞争,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可采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开发市场,制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计划,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性及连续性的服务。

1.与病患建立关联

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具有流动性,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因此,医院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以优质、高效、有特色的服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形象是其赢得医疗市场的关键。为满足不同层次就诊患者的需求,所有设施的建设、配备、安排等均应以患者的需要为基础。简化手续、拓宽功能、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等均应从属于“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2.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今天的相互影响的市场中,最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因此,医院应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多学科知识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态度,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适应现代医疗服务市场的要求。

3.关系营销日益重要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医院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使患者在医院可以放松心态的状态下,积极治疗。医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影片作为医院门诊服务、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医院可采用广播、电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电子屏等大众媒体形式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印发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以满足不同病种、不同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还可把健康教育与候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健康教育成为候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候诊管理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娄小平.552名门诊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7-59.

[2] 邹云飞,姚应水,等.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1363-1365.

第5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问题;对策

1引言

医药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存在于现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其整体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实现都取决于本企业内的财务管理。随着新医改的到来,医药企业发展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遭受着一定的挑战。如何在此形势下,在抓住机遇又迎难而上的基础上,去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必须财务管理入手,更新财务观念,建立财务管理系统。

2医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各行各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疗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的一份子,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永久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做好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既是推动医疗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医疗企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医疗企业中,财务管理担任着对医疗企业所使用资金的筹集、分配、规划等一系列经济行为的重要职能,是医疗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1]。质量高、效率高的财务管理工作能为医疗企业创造乐观的经济效率,而质量低、效率低的财务管理工作则有可能导致医疗企业走向破产。因此,医疗企业必须重视本企业内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在为医疗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医疗企业的良性发簪。

3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财务管理的计划性无法具体落实

正确的财务管理,应该是建立在医疗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对各种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计划统筹安排、管理并监督计划的落实。但现目前医疗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大部分的医疗医疗不仅没有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做好的相关计划也未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没有财务计划,或者计划在实际财务工作中不能发挥效用,那整个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这种情况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2未能正确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

在部分医疗企业中,不仅缺乏对资金的有效把控,还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资金使用率无法平衡,资金周转不过来,该收回的资金收不回来、缺乏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等现象是当前医疗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整个医疗企业资金的流向和使用都有严重问题,需要资金时资金不足,有限的资金又不够企业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3.3成本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医疗企业中,生产成本、费用成本以及目标成本都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很难在此种情况下有效把控每个经济活动[2]。也正是因其复杂性的存在,仅依靠一种成本核算方式根本无法达到医疗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医疗企业从自身整体情况出发,将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纳入到成本核算范围中,建立一套具体的、实施性高、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成本核算时,因人为等因素造成的失误应得到改善。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医疗企业应及时更新现有的成本核算方式。

4加强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做好预算管理,提供资金的使用率

对于整个医疗企业而言,财务计划的落实、财务的支出以及医疗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取决于预算编制。因此,医疗企业必须做好本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首先,要制定计划性强的预算,确保预算能发挥作用;其次,对于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审批流程进行,严格按照审批的资金开展相关经济活动,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在最需要的地方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4.2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为计划的落实提供保障

财务分析工作,对整个医疗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充分了解本企业的财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指导和处理,分析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财务管理部门制定财务计划时提供参考意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既是在提高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是在医疗企业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机遇。

4.3加强医疗企业成本控制

但从成本效益这一方面分析,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可以为企业领导在制定相关决策计划时提供依据,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进行企业财务我管理工作时,应不断的学习、思考能有效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要通过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分析,判断出企业是否处理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同时,也要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定位的分析,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运行情况。医疗企业在其经济运行的具体环节中,往往采取的是同时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和相互使用成本核算方法的手段,以此避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影响成本结果。

第6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第7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医院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医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院受到了空前的威胁。论述了当前中医院所存在的普遍现状,并加以分析,从营销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院发展的营销策略。



1中医院的营销现状

1.1营销意识差,营销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中医院大多数是公立医院。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据笔者对四川省165家中医院进行营销状况和营销手段的综合调查,并结合不同经济水平地区进行分层抽样,抽取样本中医院16所,调查显示设有专职营销科室共10所,但只有4所有专职营销人员。在中医院运用的8种营销手段中,其中采用4种营销手段的医院有2所,占12.5%,主要的营销手段是“下级市场开拓”,其次是“宣传卡”与“电视广告”,像网络、报纸宣传等营销手段较少。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医疗大省,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中医院已具备初步的医院营销意识,但营销手段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与差异性。

1.2医疗营销人才缺乏、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严重缺乏医疗营销人才,而且某些中医院的管理层对医疗场营销化的理解还存有误区。如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打广告等等。人才的匮乏和认识的误区,已经严重阻碍了医疗营销实践的深入开展。

1.3营销程序不规范、医疗服务缺乏差异性

由于中医院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具体的营销操作上很不规范,比如有的中医院事先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营销环境调查和分析,没有进行医院的战略规划和医疗目标市场的细分,就盲目的医疗广告、举办公益活动等。这就使得医院的市场营销工作没有确定的针对性,在竞争策略上也没有出众的差异性亮点、缺乏个性,以至形不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营销组织尚未健全。医院内部缺乏企业策划、品质管理、对外公关等部门,这大大限制了医院进行服务营销的能力。

2中医院营销的瓶颈分析

2.1过分依靠国家的保护,缺少危机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中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逐渐显现出来。其内在根源在于缺少信念危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禁锢,中医院对于国外先进医学以及医疗服务的接受较为被动。必须明白,医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需要扬长补短,中医院就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目前的困境,用创新的思维来作出应对危机的策略。

2.2只重视医疗技术,忽略了医疗营销

“好酒不怕巷子深”传统营销观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的医疗市场。杭州某民营医院通过营销运作,开业当天就诊病人就排成了长龙,直到晚上11点才强行停诊。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力量。另外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对待患者的服务态度生硬,导致患者心理的服务落差增大。久而久之,医院的软件形象就会降低。如果在设备和技术上不分上下的两家医疗机构,患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态度和蔼、服务到位的一方。因此,如果中医院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再加上令消费者满意的营销服务,到位的营销宣传,必然会尽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称心的医疗服务,又可以给医院带来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效益。

2.3营销策划与医院硬件衔接不到位

医疗服务营销作为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离不开医院良好的就医环境、领先的技术优势、高品质的质量管理以及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等。有的营销

管理层不断推出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如“费用封顶”、“折价优惠”。乍看起来,医院的营销工作搞得很到位,但由于医院的硬件有限,结果患者抱着期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增强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上和服务基础上的营销活动,才能实现患者对医院的完美认可。

2.4市场定位不确切,盲目制定营销策略

中医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中医医疗的特殊性,要求医院的营销管理者在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定位的受众不应仅局限于目标消费者,从关系营销学的角度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传媒、同行业竞争对手、潜在消费者以及上游的医疗材料供应商等都是医院的外部公众。这些外部公众都可能对医院的服务、形象乃至医院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否则医疗营销策略的制定,会具有片面性。

3解决中医院营销瓶颈的策略

3.1进一步增强营销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医疗营销在帮助中医院赢得机遇,战胜竞争对手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营销观念应该成为医院长期发展的一个中心理念。医院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学会运用营销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要用全新的观念来面对市场、分析市场;以高质量的技术来保障市场,以优质的服务来巩固和拓展市场。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更要引起医院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要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使用人才,不断摸索适合中医院营销规律的人才选拔与引进机制,为创造性的开展营销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2准确市场定位,实施全员营销战略

中医院应该遵循受众导向的原则,突破传播障碍,有效地将定位信息进驻到患者的心中;同时应该遵循差别化的原则,力求做到与众不同,实现个性化;还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这就要求中医院能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定位思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市场定位及其策略,密切****市场环境,随时依据患者观念态度及需求、竞争对手策略、政府相关政策、供应商行为的等变化,调整或变更自身的服务产品及市场定位,主动把握市场的脉搏。

3.3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优势

医院必须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出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不仅提供治疗疾病的服务,还要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务,全面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这就要求医院要在人力、物力、就诊环境上面搞好基础;要充分的重视医疗服务的全部过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努力做到医务人员开架服务、护理人员微笑服务、医院做好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使中医院在公众心目中保持持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4注重有形展示,做好公共宣传

由于服务本身是无形的,而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服务人员、服务设施、硬件环境等。所以医院要尽可能的使医院在硬件建设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便利、舒适的就医环境。在感官上给患者一种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医院可以通过与媒介的沟通,宣传正面新闻,吸引公众关注,提高知名度;通过参加公益性活动,进行医疗下乡、免费咨询、义诊、捐助和捐款、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健康知识等途径,树立医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结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医院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用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市场实际出发,用营销的理念来武装头脑,用营销的思维来思索问题,用营销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医院才能更快地走出困境,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春,张瑞华,冯兴奎.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21-23.

[2]明康文,洪创雄.浅谈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J].新中医,2006,38(9):82-83.

[3]吴向.强化质控提高中医病案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11):10-12.

[4]曾水源.试论营销策略在县级中医院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215,218.

第8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个体化、多变化和企业产品多元化和独特化,特需病房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依靠以往经验和注重内部的管理无法应对,采取战略管理的方法将给特需病房的发展带来一片生机。

1 战略管理的概念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价等过程,正确与持续地实施每个过程有赖于有效的管理支持系统。战略管理过程包含8个基本步骤: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分析环境;识别机会和威胁;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识别优势和劣势;构造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结果[1]。

2 医院管理中推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医疗需求也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而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加强了医院间的竞争。这些特点,使医院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医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强化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Www.133229.COm

3 战略管理在特需病房管理中的运用

3.1 确定特需病房当前的使命和目标 市场竞争的长期实践已表明,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重点客户,形同于企业管理中20%的人担当企业80%的管理责任[2]。因此,医院有必要针对重点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保证医院的主要利润或收入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鉴于此,特需病房在很多医院应运而生。特需病房的使命和目标是:通过向其顾客提供卓越的服务实现特需病房和医院的成长。

3.2 分析环境并识别机会和威胁 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及约束,分析目前医疗市场的现状,以定义特需病房的选择范围、服务范围。目前,随着大家对“医疗服务是人的最基本需要”的意识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保健意识及对保健产品购买能力的增强,特需病房发展的契机与危机并存。

3.3 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并识别优势和劣势 我院拥有一大批享誉盛名的专家、教授,一群技术理论扎实并忠于自己职业的员工,也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求医者,而且我院的医疗设备齐全、先进,能承担高难度的医疗、护理及科研任务。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医院潜在利润中心的特需病房并未受到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重视,硬件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院内地理位置偏,病房装修档次不高,周围环境差;而且,我院的特需病房完全停业装修1年,原特诊的病人群多已流失到其他医院重新启动新的特种医疗中心,要有效地吸引病人需要有一个过程,一定时间。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医院领导正逐步意识到特需病房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特需病房的发展。

3.4 构造战略,描绘未来的发展计划 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和利用环境的机会,制订特需病房的发展计划。加强软件建设,以服务领先,关注细节,吸引并留住病源;重点发展预防、保健服务,大力开展医学整形、美容,占领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构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诊医疗中心的品牌。

【参考文献】

第9篇:医疗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制度环境 制度逻辑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2-0070-06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一直备受争议与诟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更被有关研究报告定性为“基本不成功”,这同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医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那么,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认为,从制度的逻辑的角度检讨和反思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它也是解读和评估即将出台的新的医改方案的关键。

一、理论框架

在医疗保障问题上,政府常常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从宏观层面看,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有效地保障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使国民满意;另一方面又要将医疗开支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医疗保障的财务危机。以致于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的身体健康。从微观层面看,由于医疗行业存在不对称信息、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等经济特征,需要有第三方来保护病患,规避风险,同时又要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实行监管。在第三方的选择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是两种有不同价值偏好的选择。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医疗问题所涉及的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政府很难在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制定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医疗保障政策。从理论上讲,尽管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但医疗保障的经济特质并不决定政府必然要做出回应或做出怎样的回应,也就是说政府的反应不是唯一的。事实也是如此。不同的国家,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和挑战时会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

虽然医疗保障制度充满变数,但从本质上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依赖并反映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因此,它的发展变化“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曾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他还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因此,在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尽管其他的条件――政治的和思想的――对于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影响,但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把握了这根“红线”,就能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还体现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述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找到了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任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制度环境中发生的,具有不同的制度逻辑。

所谓制度的逻辑,是制度形成的客观规律,是利益结构中各要素影响力的平衡和各种社会控制机制结合的结果。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私人财政和专业人士构成了主要的权力基础,他们分别代表的是权威、财富和技能。这些要素的关系通过科层制度、市场和社团组织等机制制度化和合法化。每一个国家因为制度环境的差异,对这些社会控制机制的运用各不相同。但不管如何运用,有两个目标是相同的,一是获得社会支持;二是将信息成本最小化。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各国从不同的逻辑出发进行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讲,模式选择无所谓优劣,但制度运行的结果却有“好”有“坏”。问题可能出在两个地方,一是制度的逻辑定位不准;另一个是与应有的制度逻辑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制度安排,即逻辑的悖论。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制度逻辑的扭曲。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备受争议与诟病。从表面上看,这种状况是保障体系残缺不全、保障待遇不公平、费用高涨、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的,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制度逻辑的扭曲。

二、医疗改革的制度环境与制度逻辑

如前所述,政府、私人财政和专业人士构成了医疗服务市场中主要的权力基础,他们也是影响医疗卫生政策的主要因素。但这三者之间权力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导致权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不同的国家和市场而言,既有相同的原因,也有各自的特点。在传统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私人财政和专业人士作为市场的供需两端分享着市场的权力。但这一市场中的权力分配从一开始就不是均衡的。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在医疗服务的传递过程中,专业人士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是所有市场的初始状态。但这种市场格局随着第三方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私人保险和包括公共保险计划在内的政府干预是第三方介入的主要形式。尽管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不同,但其目的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限制和削弱专业人士的权力来改变初始市场的权力格局。尽管如此,实际情况远比理论分析复杂得多。由于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对初始市场的改变也不一样。这是各国医疗改革所面临的制度环境。

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权利分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而且这种强势地位是难以改变的。

首先,从政治体制来看,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不仅对制度安排和政策路径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对机构和个人的行为也有导向性的影响。在这种政治架构下,即使医疗保障制度按市场机制来运作,政策导向对市场中的权利分配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行政权力运用不当或决策失误,很容易造成市场机制的扭曲,加剧医疗保健市场中市场失灵的情况。如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出现的“看病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有关。

其次,从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和医生等专业人士的隶属关系来看,政府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为我国的医疗资源几乎都为国有的医疗机构所垄断,而绝大多数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士都是隶属于这些机构,并从这些机构领取薪资、享受福利的工作人员。因此,行政权力对医疗机构的运作,甚至是专业人士的临床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政府与医疗方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关系不仅强化了个体消费者在医疗保健市场中的弱势,而且也制约了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由于私人医疗机构对市场的结构和变化非常敏感,而国有医疗机构对行政手段比较敏感,因此,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我国应与医疗资源私有化的国家有所不同或侧重。如果两者的政策反应和政策工具的使用趋同的话,那肯定有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曾被一些学者贴

上“美国模式”的标签或“诊断”为“美国病”,尽管对这一判断尚需作深入的分析,但它至少说明,市场发育程度和权力结构完全不同的中美两国在医疗保障方面有一些共同的制度特征,其中市场化都被认为是医疗保障制度中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虽然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公有制也不排斥市场,但在公有制的体制下,过分倚重市场,甚至让一个权利结构严重失衡的市场自然发展下去,其结果只会加剧市场失灵。从此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逻辑悖论。

再次,从医疗保障的提供来看,政府是主动的,私人财政所代表的民众是被动的。这种格局与我国的福利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所谓福利文化,是指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对福利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家”同构,政府对国民的保护就如同家长保护其子女。因此,我国的福利文化有着浓厚的家长制国家福利的色彩。但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福利时是比较保守的,而更多地将责任转嫁给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从政府那里获取福利从来不认为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政府保障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安宁只是履行一种道德义务,因此,家长制国家福利传统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它的实际意义已大大打了折扣。而在权利观普及的西方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很高,政府必须对选民的公共福利诉求做出回应。当然,美国是一个例外。由于美国社会对政府的偏见、对政治家的不信任和对私人或市场决策的偏好。决定了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是被动的、补缺的。因此,就中美两国而言,尽管政府在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介入程度都相对有限,但它们的价值基础不同,反映的福利文化也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两国在医疗保障制度的逻辑定位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最后,从政策路径来看,与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相对应,包括医疗改革在内的政策制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相对封闭、自上而下的道路。这一路径在利益的协调、政策的通过等方面简单易行,但在信息收集、议程设置、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参与不够,影响了政策的科学性,同时也是导致政策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政府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环境中,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首先考虑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用的发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并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控制机制干预医疗服务市场,降低信息成本。在中国,政府干预医疗服务市场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建立针对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的科层制度,以行政手段将信息成本最小化。而市场机制只是政府之外的次优选择。因此,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应有的逻辑。

三、医疗保障制度的沿革与制度逻辑的扭曲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体制。从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到社会医疗保险,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转变。虽然医疗保障的二元体制没有改变,但制度的逻辑却发生了变化。前者遵循的是公共财政+政府管制的逻辑,而后者遵循的是私人财政+市场机制的逻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逻辑,由此形成的制度模式和产生的政策后果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反差很大。

尽管计划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障模式的制度逻辑不一样,但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逻辑的悖论。依照前一种制度模式的逻辑,它应该是一种完全由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制度,但实际运行的结果却并非如此。虽然政府通过强制性政策工具决定了医疗保健的传递和融资制度,但政府却放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责任,一是由政府财政为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经费保障;二是通过严格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由于政府责任的缺失,导致了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极不稳定。一方面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责任的分散,导致了不同企业和单位之间医疗负担畸轻畸重,医疗经费没有稳定的保障。这种逻辑的悖论及其所带来的后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愈显突出,实行制度转型自然是题中之义。

以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下发为标志,我国建立了以部分城镇人口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这一制度迄今已运行了近十年的时间。新旧制度的根本差异在于制度逻辑的不同。但筹资模式由公共财政转向私人财政未免矫枉过正,而且在终止旧的逻辑悖论的同时,新的逻辑悖论已然形成。由于在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私人财政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而且我国医疗领域的私人财政由数以亿计的彼此独立的个体消费者组成,这使得消费者在同医疗机构的博弈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更何况多数医疗机构都是同质的(即国有的)。因此,私人财政无法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传递,在没有第三方牵制和干预的情况下,消费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输家。在这种制度格局中,政府的作用比以往更重要。但不幸的是,政府这一次又缺位了。一方面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基本没有改变,但政府的投入却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为了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政府就出台相关政策或放松监管,让非营利性的公立医疗机构按市场机制运作。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再加上管理体制不顺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政府的监管就很难到位了。因此,新制度刚刚运行几年,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就暴露出来,并且不断恶化,社会不满和各种批评与日俱增。新制度实施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和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不应简单地被认为是制度转型所导致的社会震荡。而是新的制度逻辑与悖论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制度的逻辑是由一定的制度环境决定的。构成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权力基础的主要要素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相应的制度架构和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传统的和现行的医疗保障模式中出现的制度逻辑扭曲的情况,都与解读制度环境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有关。因此,要解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突出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医疗保障决策的制度环境,调整制度安排的逻辑,进而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障模式。

四、制度环境的“变”与“不变”及其政策意义

在传统的权力分配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着财税体制的改革,政府的财力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快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且也明显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200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高达32.4%,约为GDP增长率的3倍和居民收入增长率的2倍。政府相对于私人财政的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

第二。私人部门的组织化程度在加强。一方面公共医疗保险计划覆盖的人口数量稳步增加,另一方面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快速上涨,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由1998年的1.9%增长到2003年的7.6%。保险覆盖率的提高意味着私人部门组织化程度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以往单个消费者与医疗组织和医疗机构不平等

“对话”的市场格局。

第三,医疗机构多元化。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它们或者直接开办医疗机构,或者参与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开始出现。这两方面都会增加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十分微妙的影响。

以上变化不仅没有改变政府的权威和强势地位,相反。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政策工具多样化,政府管制和调控的手段可以更加灵活。而私人部门组织化程度的加强和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将削弱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主导地位,改变医疗服务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虽然这种改变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但它应该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

考虑到我国制度环境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我们认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遵循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的制度逻辑。具体来讲,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应体现以下三个取向:

第一,逐步加大政府融资的比重,向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医疗保障模式过渡。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15.2%。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61.8%),而且连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59.3%)也赶不上。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出现的公平性问题、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市场营利行为及其带来的种种后果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加大政府投入有多种模式选择,其中,由公共财政资助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或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做法最具成本效益,这样做既可向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解决由于医疗保险的缺失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和一部分人的财政可及性问题。同时也可将分散的消费者组织起来,以改变市场力量的格局,这既有利于市场力量的平衡,以弥补医疗市场的先天不足,达到控制费用,提高质量的目的,又有利于提升和保护消费者的话语权。

第二,加强政府对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内部的科层式管理。医疗机构是医疗费用的主要发生地。而隶属于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生对医疗费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医生的收入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直接影响,更为深远、更难估算的是医生对医疗费用的间接影响。有研究表明,用于医生的费用虽然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5,但他们可以影响70%的支出。但是,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完全靠医生来控制费用远非万全之策,因为医生常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因此,政府干预医疗服务市场,从外部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是解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费用高企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所要求的,它更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如何管理医疗机构和医生也有多种选择。通过行为定位(behavior-orientation)和产出定位(outcome-orientation)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所谓行为定位,就是通过行政权力的介入,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生进行考评,将其职位的变动、荣誉的获得等与其管理行为和医疗行为挂钩,使他们对其行为负责;所谓产出定位,就是让医疗机构和医生直接面对治疗成本,将其置于一定的财政风险之下,改变以往多收费多受益的激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