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网络政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政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政治论文

第1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参与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本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指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网民作为参与主体,以互联网为活动空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期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决策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为。对这一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从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由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转变为身份内涵复杂的“网民”,也就是说,网络政治参与者具有现实和虚拟两种身份。

其次,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对象和目标来看,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政治参与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延伸,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政府的活动,使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

第三,从形式和手段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公民参政的渠道,扩大了直接民主的范围,公民获得信息机会的可能性增大。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民众由于权力、财富、身份、地位造成的不平等状态,激发出民众平等、自由、尊重的思想观念。

1.推动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作为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个人来说,是个人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信仰、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网络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且网络政治参与过程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通过关注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掌握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信仰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人格。

2.推动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阿尔蒙德根据人们在政治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以及扮演的政治角色,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参与者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往往公开地取向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以及政治的和行政的结构与过程的一种文化”。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与制度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政治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公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途径,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对传统的非参与型政治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冲击。网络政治文化突破了网民的阶层局限与信息局限,调动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近年来,网络监督已经成为普通公民表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迅捷而有效的工具。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自身具有的隐蔽性与虚拟性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

1.政治参与盲从导致公民的政治认知出现偏差。所谓政治参与盲从,是指“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既不是被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由于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某些民意制造者雇佣“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批量生产“民意”。这些推手和水军往往利用“羊群效应”和“沉默的螺旋”的大众心理,以普通网民的身份留言、发帖、跟帖,对网络舆论进行恶意引导,传播“民意病毒”。由于网民难以驾驭无限的网络信息,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辨别这些信息,导致其缺乏深思熟虑和意见多变,从而易发生政治参与盲从和非理性行为。

第2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3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文化改革 影响

一、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改革

(一)网络政治的含义

网络政治是互联网技术和政治现象相互渗透产生的政治发展形式,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定义。它主要研究三点: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政治,即网络权力、电子政府等;互联网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①

我们不妨借鉴王浦劬老师对政治的定义来总结网络政治的含义: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现象。

(二)我国的政治文化改革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②它通过传承观念来影响人们行为的同时,又被人们的政治实践影响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存在大量封建文化残余,西方国家也企图从文化上渗透、扼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了抵制这些影响,政治文化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9年,政治思想工作受到空前重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此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文化改革的影响

(一)促进了我国政治文化转型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非参与性、君权至上性印记,阻碍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网络政治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动摇了非参与性文化的根基。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③它具有高时效性,传播、更新的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文化,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网络文化还具有开放性,文化总与知识传播相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等级特权通过对知识的占有和垄断得以巩固。网络是无法被垄断的,网上的信息共享给所有人,冲击了传统模式。

网络文化的这些特性能促进我国的政治文化从非参与型向参与型转变。例如,高时效性让政治参与者及时获得政府反馈,增加互动,提高参政兴趣。开放性降低了政治门槛,人们能轻松获取各种信息。这种变化打破了文化封锁和对知识的垄断,削弱了封建残余的等级观念,强化了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二)加剧了西方政治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自古就有,强势国家总会向弱势国家宣传本国文化。信息时代前,政府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抵制政治文化冲击,强制管制报刊、电视等媒体予以对抗。信息时代后,发达国家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网络无法为一国控制,以往的行政管制手段不再有效,欧美发达国家又占据着网络信息优势地位,可以轻易对弱势地位的国家文化造成冲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各种条件限制,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利用信息优势制造大量或真或假的言论,鼓吹自身优越性。普通网民并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看多了必然会受影响,对西方政治体系盲目推崇,或对本国政治大加贬斥。这种网络政治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政治信仰,严重影响了本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

三、利用网络政治促进我国政治文化改革

(一)采取科学的信息策略

数字时代,信息就是资源。信息生产和搜集的成本高,但是复制成本低,且复制品具有同等的质量和作用。这种特性让信息能在复制共享中不断升值,使参与者得到最大收益。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信息资源,但大部分资源没有流通增值。而网上的中文信息量不到总量的千分之一,阻碍了信息的获取。

针对信息流通问题,政府应适当调整信息活动策略,主动承担信息引导责任,将更多信息资源送入市场流动,产生增值。针对信息利用问题,则要开发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采取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面对互联网上的外语信息和西方强势文化的信息轰炸,使用新技术辨别真伪,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才是应采取的信息策略。

(二)建设网络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网民的道德品质,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应:

1、立足传统道德体系

虽然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伦理问题,但人类社会道德体系的本质是不变的。传统道德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样也适用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另外,每个民族的道德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网络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无法脱离传统道德而存在。只有以传统道德体系为基础,以人们的网络实践为出发点,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网络新道德体系。

2、融合已有网络规范

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依照规范才能正常运转。网民在行使网络权利时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网络义务,遵守网络规则。例如每个网络论坛都有自己的版规,用户想要使用论坛就必须遵守版规。又如某些共享资源涉及到版权问题,使用它需支付费用。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有权审查本国的网络信息,跨国界的信息传输则需要遵守进出国家的法律等。在建设我国网络伦理道德时,融合已有网络规范有助于加快建设速度,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网络文化与世界接轨。

信息时代的网络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点,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都能在此交流、碰撞、再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任何闭关锁国、传统落后的文化都将受到冲击、趋于消亡,而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则会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主流政治文化。因此,我国应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塑造以真实和信用为前提的、尊重传统道德和网络权益的网络政治文化,从而促进政治文化改革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3]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王福生,陈小丽.大变法——中国改革的历史思考[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

注释: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11页.

第4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方法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通过网络满足网民思想政治生活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理论灌输、网络日常教育、网络自我教育、网络规范养成、网络情感熏陶等网络思想政治资源,系统地影响网民的思想政治态度、思想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审美满足,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体系。

一、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体系

一要建好网上教育基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应由“马列网”“红网”等一大批品位高、经典型的网站构成。其基地建构主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要选定一些理论性强、对网民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著作;中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其方针、政策,中华英烈与当代英模人物的生平事迹、革命文物和纪念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在形式上,版面设计和栏目都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使人们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要大力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网络内容丰富、背景远大、生动形象等特点,便于思政工作者突破传统思想教育空间的局限,便于从事思想调查、分析,进行系统整合、研究,开展系统而深刻地思想政治专题教育工作。

三要积极开展网上“热点”“难点”问题讨论。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批批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上网,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吸引网民主动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启迪,获得提高。

总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从网络中学习、解惑,联系实际体会、升华”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模式。

二、网络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要加强网上思想沟通。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超时空性等特点,通过E—mai1、BBS聊天室等各种形式,教育者参与网络讨论,与网民进行网上思想沟通,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中,进行正确引导,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要扩展“网上党校”效应。“网上党校”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这种紧扣时代和科技进步脉搏的举措,能满足更多人学习党的知识,追求进步的需求。依托“网上党校”这一新载体,开展网上党员评议,网民不用署名即可随时在网上对党员进行监督评议,加强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由于网上评议比较直接和公开,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便可得到有效促进和提高。在网上还可设置学习交流版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经常上网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教育者也能上网与党员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三要广辟“网上团校”活动。共青团是广大青年”的“娘家”,在网上建立“网上团校”,开设“学习释疑”“生活指南”“理论经纬”“青年信箱”“就业导航”“专家访谈”“信息新干线”“网上学术沙龙”和“网上团日”等栏目,使其成为广大青年的“信息源”“释疑站”和“导航灯”。“网上团校”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更新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选择余地大,具有传统团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四要注重网上心理咨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隐蔽性等特点,因而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青年学生打开心扉:网络的瓦功能有利于向沟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在建立日常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开展电话咨询等活动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大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日常工作。网上心理咨询比传统心理咨询方式具有特别优势,尤其是情感问题及个人隐私问题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网民更愿意通过“心理在线”寻求咨询和指导。

三、网络思政自我教育体系

一要创设网上社团活动。网上社团活动相对现实社团活动将别有风味,既便于也更能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人们可在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中享受自我教育。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与超时空性,网上社团活动将更有利于自我教育。

二要开辟网上第二课堂。开辟网上第二课堂,既便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网上自学,又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好途径。如网上科普课学堂、网上技术革新课堂、网上学术讲座、网上辩论赛、网上知识赛、网上人文素质修养课堂等等。诸如“名著点阅”“名曲点播”“艺术赏析”……能大大丰富网民的人文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深的道德情操、敏锐的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三要大力开展网上思想交流活动。诸如在网上开展演讲等思想文化竞赛活动,其生动性、新奇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均强,网民可在网上一展风采,“兴奋点”高涨,能在兴奋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效果。

四、网络思政规范养成体系

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严格管理。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健全各种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统一起来,自律和他律有机统一起来。

一要严格网上法规管理。国有国法,网有网规,网上言行必须合法。《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实用。国家保密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等法规都必须严格得到保障执行。高校应建立“网上执法队伍”,通过“服务器控制”来执法。

二要大力倡导网络“乡规民约”。倡导网上“乡规民约”如同倡导驾车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宿舍网络管理条例》等,可强化网上交往的自我、自觉的约束意识。

三要培育网上“慎独”精神。“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信息时代十分需要。要倡导网民发扬“慎独”优良传统,诸如倡导从“七不”做起,加强网络道德修养:一不做网虫,二不做黑客,三不抛垃圾,四不传播、观看物品,五不毁信誉,六不侵权,七不轻信。导引网民切实做到“慎独”,努力提高上网的自律能力。

四要创建网络礼仪。网络交往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行为本身的特殊性,在这种交往中,尤其需要一种特殊的礼仪表达方式,即“网络礼仪”。它是一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并于网络交往、判定网络行为者是否文明和礼貌的行为方式。有修养的网民应熟知网络礼仪。如电子邮件中的礼仪主要有:输入信件中的头部信息、信件内容尽可能缩短、必要时输入良意符号、尽可能的回信、不要无目的到处随意回信等。

五要强化防范管理系统。网上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恶意信息、腐朽信息、垃圾信息等负面影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不能放任不管。因此,建立完善有针对性的防范管理系统,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建立防范规范系统的几个卓有成效的方法有:一是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二是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限制或禁止访问;三是采取技术措施,防范和抵御内外“黑客”攻击等。超级秘书网

六要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化。尤需加强对电子公告版和“论坛”的监管,因为这些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容易出现的问题多: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论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等。为此,应该采取相应办法加强监管:

(1)建立责任制,加强职责监管。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责任明确的《入网申请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等。

(2)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必须声明,网络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进,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力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网民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别的方式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等。

(3)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五、网络思政情感熏陶体系

第5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1.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来的挑战

目前,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网络作为谋求意识形态领域西化的政治工具。冷战结束后,世界的两极对立格局解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后盾,利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战略。由此,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以更加广泛、多样而便捷的方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尽管高校在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的理论宣传研究与实践方面经验较丰富,但对于“第四媒体”———互联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相当滞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我国在网络化进程中拥有的话语权和控制能力较弱。据统计,中文信息占全世界互联网信息仅约为5%,而英语信息则占80%,这导致西方话语霸权在网络宣传中占主导性优势。其次,对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的斗争认识和准备不足。“意识形态这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由于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深刻,加之经济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使我们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动攻击面前,只能仓促应对,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再次,网络改变了高校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舆论控制的局面,从而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的困难,给高校的主流新闻媒体宣传增加了巨大压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意识和技能不强

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缺少一支具备高水平网络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重视不足,人员缺乏,力量薄弱,许多高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二是整体网络方面素质较弱,特别是网络知识匮乏,甚至老师掌握的网络知识和技能都不如学生,网络素质亟待加强;三是采用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特点与时俱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共享性与非权威主义等特征,因此在网络社会的运作中,要想保证相应规范得到合理遵守是非常困难的,这使得以往的权威在消退,各种价值和信仰也在重构之中,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首先,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西方披着自由和民主的虚伪外衣,推行其政治观念,从而达到反对现行的政治制度的目的。青年阶段其价值判断还处于塑造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相对模糊,加之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上。另外,我国的民主法治还未完善,、和封建主义仍在一些基层组织作祟,更容易导致高校某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紊乱和价值判断上发生偏向。其次,网络负面新闻容易使大学生出现以点打击面的现象。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息量大增。一些无良媒体为了抓住网民的眼球,提升点击率,往往夸大一些极易点燃网民怒火导致对社会不信任的负面新闻。相反,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反而很少。再次,由于我国网络监管措施仍未完善,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对信息源的限制及对过滤难度较大,各种非法、暴力、色情、虚假信息充斥网络,污染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建立特色鲜明的“红色网站”的高校还比较少,如“红色北大”和“学生清华”这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构欠缺,导致网络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大。虽然现在的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内容也丰富多彩,但是大多数高校所建的校园网只宣传学校的师资规模,张贴各部门的文件,通知等,却很少能找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板块。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知道并且上过校园网,而一半以上的学生却不知道什么是“红色网站”。其次,即使部分高校成立了网络红色宣传板块,但是板块均显得单调枯燥,理论性过强,不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之信息量少资料更新速度极慢,导致缺乏吸引力。再次,高校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现象明显。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站建设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形成高校宣传教育的关联,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二、网络化境遇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存在条件和发展动力根植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不断回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应避免以僵化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待它。一方面,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意识形态从高度统一的状态逐步走向相对分离,它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不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公众社会意识日趋多样化和独立性,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日益彰显。特别是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会通过网络了解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这就导致网络舆论在整个社会舆论中起着愈来愈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上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引导和整合网上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创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境界。一是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二是要通过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制度进行理论批判开辟新的道路。注重超越性和继承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取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有利因素,正确甄别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有利的因素,站在时展的前沿,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观念,不断开拓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从而正确回答和解决网络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平台,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的宣传力度。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改变过去刻板僵硬的文风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从积极的维度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信息网络的出现强烈地改变着我们面前的世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调控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力,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素质,才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领导权,加强网上引导,弘扬网络正能量,坚持真理,批判各种歪理邪说,使大学生的思维保持在健康积极的轨道上,从根本上杜绝思想政治教育“不出问题没有用,出了问题不管用”的现象。

4.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第6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民众表达政治意愿的一种主要方式,声势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正在不断打破原有的话语权力格局和利益博弈方式,给政治生态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和挑战。

1、网络舆情妨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点的复杂系统,网络空间也没有绝对权威的管理者,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没有限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如果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就可能造成网民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敌视和对立,很容易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对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2、网络舆情造成政府决策偏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活动中来,但同时也有很多缺乏网络技术或网络硬件的民众被排除在网络之外。而且,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貌似公平的网络政治参与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正,网络舆情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政府单纯参考网络舆情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的不科学。

3、网络舆情极易危及文化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呈现在民众面前,很容易冲击民众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就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障碍,导致思想意识的迷茫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对我国建设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4、网络舆情促成突发。目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有很多。当现实社会中的极端情绪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时,网络虚拟空间就很容易成为情绪的宣泄场。民众在最初接触网络舆情的时候容易缺乏理性,极易感情用事,妄加评论,这就使更多的民众难以了解事件的真相,造成突发性,扰乱公共秩序,威胁社会稳定和安全。

二、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态建设的启示及应对策略

1、强化立法,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提高网络管理水平。我国在完善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应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培养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法规和现代传媒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鼓励行业自律,将管理的权利赋予网络从业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网络言论内容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网络舆情只能监测和掌握,不能实施强制性控制和监管。要结合网络舆情更新快速、爆发突然、主体隐蔽的特点,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完善网络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机制,由被动堵截转变为主动引导,增强我国网络舆情的信息控制能力,真正做到了解民情,挖掘民意,为政府科学决策做好服务。

3、加强舆论主体教育,保障社会文化安全。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培育和引导,充分发挥舆论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权威性来引导网络舆论。当大量虚假信息和情绪化言论充斥网络空间时,就需要舆论主体权威的声音来答疑解惑,增强网民在心理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通过他们的权威性来强化主流舆论的影响,利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自身的群体,真正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确保主流观念占领网络舆情阵地,保障我国主流文化的安全。

第7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组成部分。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信息网络的出现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拓展。

(一)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基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更多的是教育者一方把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面对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新一代青年大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置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教育者根据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即时反馈的意见和见解,运用网络手段耐心地引导学生,形成了网络上的一种双向互动式的“疏导”教育模式。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的教师社区便很好地发挥了网络交互式特点,在双向互动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以加强,使得教育在充分交流中得以完成。

另外,网络信息传输的形式已不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甚至是图文音像并茂的影视画面,“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使传统的教育模式面目一新。此外,在网上,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自主接受信息的意识越来越强,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这一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对于彻底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滞后现象至关重要。

(二)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运用范围广、传输内容丰富的优势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的重要特征。网络使信息可以做到实时同步,这样,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能够尽快地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获知。相应地,教育者可以尽快地作出分析判断,并通过信息的整理、,适时地把含有一定价值观和导向性的教育信息加以发送、传播,以影响、引导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能尽早地通过网络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决定相应的行为。这样,通过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网络具有广阔的运用范围。主要表现在,网络不受时间、地理上的界限。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受到教育,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借助网络,受教育者可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网络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或与其它人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极大地得以加强。

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供全球交流与共享,使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对比和融合变为可能。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视野,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面对计算机网络这柄科技的“双刃剑”,它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在网络上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作为一种全球化、开放性的虚拟系统,不仅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扩展自己的空间和影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斗争提供了便利。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为其达到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去支配全世界,进而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准则的目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统计,网络在语言使用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而我国则不足l%;此外,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投资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投入高达6000亿美元。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网络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继而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这一体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服务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势必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干扰和冲击,从而不利于青年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

(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复杂化

网络的信息数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些网络信息中,不乏一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但一些虚假、庸俗甚至暴力、封建迷信的信息也在网络上得以流传,极大地扰乱了人们的视线。网络资源共享,一方面使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取大量即时、全面的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大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别人的推荐或者是一种从众心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他们在选择信息时很少也很难对网络上信息的质量及真伪进行甄别。还有一些青年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的世界,荒废学业,对他人漠不关心,患上了“网络孤独症”等。这些负面影响的危害十分巨大,如不积极应对,它将会弱化甚至抵消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青年学生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权威的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工作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难免会引起青年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疑惑,造成是非观念模糊,也会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三)网络上社会责任感的降低。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网络在乍兴之初,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伦理标准和国际间通用的网络法规体制;再加上网络活动极具隐蔽性,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很难受到约束,由此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更具有随意性;可以恣意做出有悖于伦理甚至法规的事情。这种社会责任心的降低,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青年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与控制。

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在网络思想斗争中站稳脚跟和取得胜利,赢得未来,赢得青年,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扬长避短努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建立“网络阵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当前,针对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运用网络对我们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我们采用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和管理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加快规范网络新闻的进程,逐步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等;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教育网站,使青年学生随时在网上都能获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接受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彻底扭转我们在网上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斗争方面的被动局面,摧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图谋。

(二)借助校园网络,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校园网络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它不仅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而且对青年学生新思想、新观念、新行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要把校园网络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教育工作者也要走进“聊天室”,和青年学生进行网上对话,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8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则凭借其快捷、便宜、先进、信息量大的优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是政治教改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迫切要求。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主体教育、主动性教育、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等。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教学素质教育创新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化,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现代教学媒体逐渐替代了传统教学媒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正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恰当地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具体包括:1、创新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不断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勇于探索。2、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3、全体性: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是少数学习尖子或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这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4、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为实现这种教育的最好教学方式和手段。

现笔者结合思想政治“四结合”的教学经验,就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网络教学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新性

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时,他深刻地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和训练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智力。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不仅仅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课本上学习的东西太少了,应试教育就是这种一切为了考试、升学率的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课外知识和其它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讲授型、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只会对学生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课下老师对学生训练知识,完全是课本的“知识”,轻视对学生辩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等。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后果。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一切问题。

网络教学是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的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自己去查找知识、辩别知识的真伪、选择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网络中庞大的资料库,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想象能力。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且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正好可以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网络教学的特殊功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学生主体性

增强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教学是由老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思维活动,必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知识,学做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严密而灵活的施教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因此,强政治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前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在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高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教学规律的遵循和落实状况,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状况,促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的“应试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反复训练,学生一直处于听知识、记知识、练知识、考知识被动状态。为适应各种考试,教师通常采取简单重复的大容量训练,随时以考试为指挥棒,总希望通过考试来强制学生学习。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的被动学习,他们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难以树立自信心和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少有机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改专家魏书生说过:“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枯燥且低效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重教转向重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实践证明,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理解、吸收、转化和应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精心组织网上课堂训练,及时诊断,可让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网上发表见解。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教学,能够把每个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时刻处于主动、活跃状态,认真钻研、不断尝试,当他们力所能及地达到相关目标后,成功的喜悦就自然能体会。一旦尝试成功,又必将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

三、网络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师的说与读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网络多媒教学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尤为重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演讲、表演会感染学生,扣其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听得动情,听得入迷,就会萌发出跃跃欲试之感。学生在多媒体网络阅览室里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练习、考试等,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见,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从一支粉笔、一张嘴发展到幻灯、录相、VCD、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直到现在的Internet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更具优势,利用Internet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相比,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优越性使得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更具有主动性,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自己学习,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知识全面性

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调动学生多参与学习过程,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大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理论变得简单、直接,寓教于乐,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高一银行的作用时,我就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有关银行的的材料又是教材上很少,于是我就让全体学生在Internet网上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在网上上课,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再如:讲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于中国为什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对待入世问题及在入世问题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入世进程等问题的答案。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转化为只追求智育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而教育。没有把学生的所有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思想政治课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少告诉学生“做了以后会怎么样”“学习思想政治课有什么用”“如何学习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学习与其它课程是否有联系?联系在哪里?”我在上第一节政治课就告诉学生“别为学习政治课而学习,而要为学习政治课对我有什么作用,学好政治课对我学习其它课程或处理实际事务有什么好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想要的一切知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和语文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的内容。从而增大他们的知识面,全面发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五、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告诉人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激发兴趣成了当代教学的主旋律。网络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为之兴奋,以致产生浓浓的兴趣。若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网络课件,则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搜索”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的查询,随时从关键字“搜索”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育部在《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中明确规定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学习功能、教师备课教学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对外交流功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也体现了这种要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被大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整的定义: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哪些知识不懂或有疑问自己在网上解决,这样做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功能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适时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教学手段的作用,让网络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6-12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教育发展研究》99素质教育专辑。

(4)《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第9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以学生实际,面向学生需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生从社会网络吸引到校园网络平台上来,用新媒林的传播媒介来推进“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锻炼身体,在校园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思想引领,重点突出主题教育活动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为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广泛开展“为青春点赞”系列活动,通过群众性创先争优,选树一批优秀个人及青年组织,用正面典型激励大学生。在校园内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整体联动的活动工作格局,提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以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深化“保护母亲河”、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志愿服务、公益性等传统品牌项目,积极宣传及推广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项目,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弘扬文明志愿的正能量。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文明志愿队伍、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深化志愿服务统筹推进机制,在网络上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努力发挥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登记、培训和激励等日常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骨干培训,夯实志愿服务工作基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三)大力加强社团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的活力

以加强社团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五型社团组织”星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活力型社团组织创建达标竞赛活动,大力创建优秀社团,并将此作为各项评先评优的基础考量指标,推动各个社团组织全面推动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申办领办制度,加强对社团组织的保障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四)打造大学生思想教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增强学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