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网络文化管理精选(九篇)

网络文化管理

第1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DavidPorter著,Routledge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Inter-netCulture。

第二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成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研究步入正轨,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描述已经基本成形,对其复杂陸和多维度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者大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它所开创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性,也对其弊端忧心忡忡。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TizianaTerranova著,Pluto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NetworkCul-ture:PoliticsfortheInformationAge。

多学科学者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化研究的视角得以扩展,人类学、社会学、人种学、语言学、妇女运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了不同切面的剖析。同时,简单、易操作的万维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大批出现,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批判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发表了大量专论,对网络文化的构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网络文化的真正研究已经到来。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BrianJohnHilton,ChongJuChoi,CarlaMillar合著,TraffordPublish-ing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TheGlobalSilkRoad:Globalization。IslamandtheCreationandDistributionofKnowledgeUsingtheIntemet。

学者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与前两阶段的研究都是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实体加以论述不同,新的研究则把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环境,把网络文化现象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下,试图发掘更加复杂、更加有价值的东西;注意网络中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网络与它的用户之间的界面上的技术设计过程。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

根据网络文化的3个逻辑层面,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将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3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虚拟性。从外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生活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

(2)符号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构成了网络的全部内容。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网络中,人可能因沉湎于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能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会忘记了真实的身份,忘记了现实存在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2)广泛性。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为平民所能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参与成为了可能。

(3)时效性。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4)多样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几乎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某固定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3、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西方网络文化与信息霸权主义

美国学者BrianJohnHilton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地球村”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

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范围和内容,使得彼此在地理、心理和语言上相隔甚远的人们在基本的人类交往准则的基础上,得以共同分享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而互联网采用统一的协议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往规范,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属性。

但是,互联网络在减少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ehegemony)理论。现主要用来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想象的国际格局的控制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文化技术以及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形式。这些文化形式起着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的全球传播工具的作用,系统地剥夺着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优先权与文化前途的控制能力,以及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国际信息领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网络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全球性的交往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却也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者,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上绝大多数输出信息来自于美国,这些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语是网上的主流语言,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非英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范围和能力。这些都使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不但没有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反而扩展成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帝国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化攻击、网络语言霸权等方面。

四、结语

第2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由于沿公路无序开发及建设,还容易导致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以及路政管理之间出现矛盾,从而导致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法乱修或者乱建问题,进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新的穿城镇路段,不可避免的会加重行人对于道路过往车辆的横向干扰,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集市贸易占用了一部分公路,使得交通出现严重阻塞,也降低了公路的运输效益。加上当前国内无论是涉案人员、过路群众还是当地百姓,均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未能够高度重视起路政管理的重要性,因而自觉报案率及举报率均较低。

二、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及作用

(一)网络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化是指构建一个贯穿市、县、乡、村四级的路政管理网络体系,以公路局为核心而开展的,主要负责工作目标的制定,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还积极组织路政管理文明示范乡、示范镇以及村委会等的评选互动。县级方面,主要以政府为核心领导,构建起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小组,其他部门单位,如法院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城建部门等均作为协助单位,其他相关沿公路的乡负责人,需要担负起网长的职责,其他的各个经营业户负责人则充当起网员。除此之外,各县公路局作为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成员单位,还必须积极承担起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及执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负责组织网长以及网民确立任务目标责任书,以达到监督任务完成的目的;积极组织评选优秀乡、村以及户的活动;对于辖区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应当积极向路政管理网络小组以及市公路管理地区进行定期的汇报,指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给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网长的主要责任是联合公路部门对于各个网员单位实施必要的考核以及指导。网员的主要责任在于对于辖区范围内全部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教育,积极做好辖区范围内高速公路路产的保护工作,严格监督在辖区范围内是否存在新增违法建筑,在公路和公路用地内是否出现了违法占用现象,观察门前卫生是否干净整洁,监督边沟排水是否通畅,同时在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的损害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都应当及时的向县公路局路政大队进行报告。

(二)网络化管理的作用

1)大幅度提高了高速公路路政事案的查处率。通过严格而全面的网络化管理,市、县、乡、村四级分工明确,采取层层管理,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各个乡、村以及户均能够从思想上重视起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爱路护路的热情也会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到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队伍中,从而达到了公路群防群治的良好效果。大大的降低了相对人占用以及损害公路的几率,达到了保护公路的目的,同时也使得路政案件查处率得到显著提高,大幅度提升了路产损害赔补偿费的回收率。2)大幅度减少了违法建筑的出现。公路两侧的违法建筑,一般来说都是由乡以及村两级许可后而建设起来的,这种方式和公路路政管理中明确规定的建筑控制区内禁止出现新增违法建筑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但是在网络化管理中把这些的被管理人全部吸收到了管理人的队伍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自觉性,督促自身不再从事违法建设活动,并能够对于他们的违法建设互动进行积极的制止,从而起到了防止控制区内出现新增违法建筑的问题。3)改善了公路陆域环境。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占用公路进行打场晒粮、摆摊设点或者从事集市贸易等问题都成为国内公路路政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沿公路乱堆乱放,严重阻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采取网络化管理后,沿线的各个乡及村负责人全部参与到了管理中,承担起各自辖区内的管理任务,从而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大大改善了公路的行车环境。

三、结束语

第3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国特色 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网络环境

0 引言

网络文化,它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包含着丰富的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既有网络文化的共性,也有我们的个性,即“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两大点:一是积极建设,二是善于管理。网络文化事业和网络文化产业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投入,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共建、共享,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科技为手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管理是网络文化繁荣和健康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网络化事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适应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度,在执法和监督上加大网络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结合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手段,逐步解决网络文化市场中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形成、壮大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阵地则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文化氛围,提升网站效益。

1.1 要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要日益扩大,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积极做大做强,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知名商业网站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为网络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1.2 加强阵地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社会思潮、敏感事件话题相互交织,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主流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发出强音。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主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为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提供坚实平台。

1.3 是主动出击、先声夺人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互联网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且传播无疆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既传播先进文化观念,同时也在传播一些错误或者是不良文化的,包括一些我们认为 “垃圾”之类的东西。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争取在第一时间夺得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让更多网民在我们主导舆论的引导下,自主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网上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

2 加大国家、政府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服务

一方面,政府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的主导作用,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使虚拟世界更好地呼应实体社会。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网络文化内容的管理力度。

2.1 通过建章立制,日常管理和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把基础性的制度落实起来,使守法经营成为每一个网络经营者自觉的行为。

2.2 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严肃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在网上从事色情、诈骗、赌博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净化网上的文化内容,营造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

2.3 全国人大、国务院和相关部门要多颁布实施有关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文化进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传播内容,促进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 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网络文化内容多出自网民自发创作的,或者是一些企业创作的,他们网络文化经营活动主要是在网络游戏、网络音像、网络影视剧节目、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方面,并且从个人出发,讲究个人利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这样,更多的网络文化很难做到真正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3.1 我们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富有民族风格、时代特点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3.2 政府、文化部门要多督促如“绿色游戏”等绿色文化的开发和供给,一款好的游戏应该是题材好、有创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国家要多设立一些引导资金,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开发好的产品,先要做好宣传,做好产品的推荐,再就是适当用国家有限的财力来引导好的产品的出台。

3.3 采取更多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文化企业断努力给自己创造的网络文化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或者说文化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以此带动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的品位,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达到大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4 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推动网络建设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管理人才。面对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管理、技术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网络建设相适应、与市场竞争相适应、与品牌塑造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一是要举办网络评论员培训班,网络文化评论员要既要积极主动、认真全面地履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以备更好地投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二是文化部门,作为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旗帜鲜明的举起网络文化建设的大旗,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中起引导和先锋作用。作为文化部门,在于拥有一支雄厚的工作者队伍上,要通过政策创造条件,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切爱护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投身于文化创造,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服务和共进的能力。三是要建立一种领导机制,扶持一批拥有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再就是推动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发现和研究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实践。

5 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监督作用

中国的网民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网民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每一位网民从某种角度既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者。现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标志应该是社会越文明,他感觉到的自由度越高,他感觉各个方面有自由,而互联网的发展恰恰为其自由需求开拓了空间。互联网没有总编,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每个人可以在网上自由言论,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网页等等不断地进行自我抒发和展现。要建设文明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来努力做得一件事情,非常复杂,每个人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他人也有权对你的见解进行评判和质疑,在这样一种发表、质疑、重新发表、重新质疑的循环中形成一种舆论态势,并不断地进行网络文化的优胜劣汰,共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也对网民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些不良文化都隐藏得很深,在论坛里或者网页的深处,网民如有看到,要直接举报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再由相关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进行核查、处理和完善,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6 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优秀文化、腐朽文化在网上相互交织,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时尚生活与、色情、赌博、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是对人们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的道德考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努力消除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1 要注重网络文明及有关法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倡导文明上网的内容;我国网民年龄结构正朝年轻化、低龄化方向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2%。我们要重视学生健康上网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小培养学生文明上网、有效用网习惯。

6.2 要引导网络文化经营者的经营意识,通过宣传,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引导经营者积极落实,依法办网,文明办网,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务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作为网站的经营者就要落实谁开办、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谁开办的网站就有义务为这个网站里的内容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当你发现这个不良信息时要及时删除。谁接入谁负责,接入服务商为网站提供接入服务业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对于提供接入服务网站里面的不良内容,如果发现或者接到通报要及时删除。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7 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第4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信息,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覆盖传统校园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虽已初见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河北省十所重点建设高校的师生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根据对问卷集中反映问题的分析汇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仅是学校对外宣传、开展网络办公的重要手段之一,45%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建设与高校学生成长没有密切关系。问卷调查表明,83.4%的高校学生极少浏览校园网络。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仅仅将校园网络定位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对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由于高校过多重视网络的功能性作用,忽略了校园网络的文化作用,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

2.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途径,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青年学生自制力较差,加上高等教育相较于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对网络带来的诱惑时抵制力较差。问卷调查表明,17%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时事信息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更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其中网络游戏占33%、影视剧占29%、网络小说占9%、交友聊天占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更多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关于“每周上网时间”问题的调查表明,每周30小时以上的学生比重高达67%。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娱乐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学生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自然会大大缩减。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与外界缺乏沟通和交流,易造成学生性格孤僻,长此以往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难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对师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较小,校园网站运用的实际效果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未浏览过校园网站新闻等信息,46%的学生不了解校园网站包含的具体内容。学生利用校园网站除了登录个人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及成绩查询,对于校园电子图书资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自主学习。通过对各高校校园网站的研究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仅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单调,不能满足师生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校园网站功能模块单一,只是涵盖了信息公告及教务信息等内容模块,而师生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展示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素质专职人才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近五成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中普遍由多部门协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然而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化管理,致使校园网站内容杂乱无章。另外,据有些教师反映,一些高校还未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较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网站后期维护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高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下,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把握网络发展这一契机,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逐步建设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助力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高校应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主流思想引导,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首先,高校主抓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对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网络将大学的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弘扬,使高校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互动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增强其对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再次,高校有关领导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调研,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方案,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最后,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如采用榜样报告会、座谈会、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网络文化教育,使其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价值观。

3.进一步拓展高校校园网站内容,提升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目前高校校园网站利用率较低、对师生吸引力不足的现状,高校有关部门应着力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首先,在网站的功能上,不仅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更应成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有关链接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最新报道,并通过校园论坛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创立“心灵驿站”模块,由专业教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校园网站应着力弘扬校风、校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对校园内优秀学生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学生榜样,真正让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鼓舞到每位学生,传递青春正能量。

第5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继续呈现加速度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等。因此,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其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再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色情的黄色文化,各种造谣、中伤和血腥、欺诈的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生活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问题关系到方向和性质。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普及活动,形成网上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西方网络霸权主义行径已经越演越烈”,“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建设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网络现象的是非善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网络道德价值导向的标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道德责任意识,增强网民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三、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p#分页标题#e# 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当前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关键是要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进一步创新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只有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网络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会有切实可靠的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当前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更快地传输到各个相关领域;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四、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网络文化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通过创新与规范,促进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二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三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同构筑网络诚信。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其次,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地厘定,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从寻求解决途径,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只有通过三者的互动与调整,才能形成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网络文化发展创造深层次的动力,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 再次,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我们的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p#分页标题#e#

第6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还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健全,全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编制,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效能,就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规范网络运行,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健全舆情分析机制,增强信息管理的实效性

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提出:大众媒介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个事件和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高校应建设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网上舆情反馈机制,通过“议程设置”,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控制有害信息,形成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

同时,高校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把舆情分析的重点放在关乎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全面性的问题上,密切关注BBS、Blog、QQ群等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关于时事、教育、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舆情,做到信息汇总、分析、上报的制度化、常态化,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意见;

另外,舆情信息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因此,舆情调研绝非一次性的静态调研,应坚持经常性、连续性。高校要组织研究人员,定期提供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状况、未来趋势等信息,据此提出建议,为发挥网络民主交流、校情反映、舆论监督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健全联系协调机制,确保管理环节的衔接性

中央已经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协调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宜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高校应当参照这一做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运行快捷、联系方便的协调机制,使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最大地发挥管理效能。各校要明确部门的统导责任及岗位职责,把协调联动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并把工作任务量化、细化,使协调联动工作形成部门职责清晰、权责匹配对等,符合协调联动工作实际的责任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协调联动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各个部门也要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管理合力。

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等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切实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高效性

健全网络管理问责制,是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问责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合理健全的高校网站绩效考核标准,对问题网站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高校要逐步扩大和规范问责的内容,并不断深化责任追究层次,扩展与细化责任追究的范围,使那些无益于目标实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使问责制成为覆盖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各个环节的严密体系。

高校要重视对问责结果的应用,依法、依规追究失职责任、失察责任、政治不良影响责任、效能低下责任、教育不力责任、督查不力责任等,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等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是确保高校师生员工通过互联网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校全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面对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矛盾,开创高校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①李昕:《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3卷第3期

②徐洪刚:《网络环境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广西高校思政管理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2008年10月

③周丽莉孔华史原:《加强高校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对策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4期

第7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 现状 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随着近两年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手机上网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和3g网络的推广,我国网络文化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情况,如何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成为当前网络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技术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发。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及网络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体现出了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及创新性的特点,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人们广泛接受网络文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现状也令人喜忧参半。

1.网络文化的优势明显

(1)多样化文化形态,促进创新文化产生

网络的包容性和交互性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为网络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不但原有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也日益丰富起来,增强了人们对与世界及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www.lw881.com

(2)社会监督功能得以增强,成为民意反映渠道

网络文化多功能、包容性强的特点,为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网络文化的民意汇集功能使平民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看法,这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捷径,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监督作用。从某一角度来说,网络文化的全民参与性对社会和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彰显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的民族性、无疆界参与性,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平台,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易于生产出容易被西方社会接受的内容,更能够便捷地传播到世界上网络开通的每一个角落,更有利于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有效消除西方媒体对中国社会敏感问题的失实报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安全成为最大隐患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接近95%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这一现象不但不能促进网络文化长足健康的发展,而且使得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重点产业项目的企业、单位及个人,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国家核心信息的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增多

近几年来,对于网站涉嫌违规发布电影、歌曲、文学著作等涉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维护个人知识产权成为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一大难题。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环境中,由于大量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发布,追讨责任人不易实现,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来越困难。

(3)虚假信息泛滥,充斥低俗内容

由于网络文化的广泛参与性,使得网民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文化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假消息充斥网络,网络游戏凶杀暴力非常突出、低俗恶搞流行,网络色情泛滥……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不良因素。

(4)敌对势力意识渗透更加明显

据统计,在境外有2000多家反动的中文网站,这些中文网站利用敌对势力提供的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推动,大肆宣扬反华论调,歪曲报道中国社会问题,通过文化渗透,煽动国内的敌对情绪,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所以更是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

二、对网络文化的科学管理

1.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文化传播的合法性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通过法律的硬性管理和对网络文化传播内容的有效监督管理,使网络文化在合法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网络系统

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自主研发网络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不断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推广网络应用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同时也要研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有效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安全性、可靠性。

3.提高网民自律意识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同构筑网络诚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加强自律,文明办网。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第8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通知》认真贯彻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着眼于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力求解决当前网络及网络游戏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通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20**年1月23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集体学习上就“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了重要讲话。20**年*29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网吧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通知》坚持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从深层次克服管理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努力使《通知》成为在网吧和网络游戏领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体现。

二是以创新的精神解决突出问题,创设新的管理制度,填补管理制度上的空白。

针对当前网吧和网络游戏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通知》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创设了一批新的管理制度,填补这方面管理制度上的空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通知》规定,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27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70条的规定,对无照经营网吧的,个人非法经营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50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非法经营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以充分发挥刑事打击手段的作用,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通知》还对从事黑网吧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做了解释,专用工具、设备包括电脑主机、显示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对这些专用工具、设备要依法没收。针对“电子竞技俱乐部(馆)”、电脑服务部、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现象,《通知》要求依法查处取缔。

(2)为根治互联网接入、营业场地等黑网吧的生存条件和环境,《通知》规定通信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明知是黑网吧而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电信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对明知是黑网吧而向其租赁场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对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黑网吧提供上述条件的,从重处罚,从而为从源头杜绝黑网吧提供了有力的执法依据。《通知》要求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名单,通知并监督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电信企业对有关违法经营的网吧实施终止或暂停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措施。

(3)针对网吧超时营业问题,《通知》规定通信管理部门要对有关部门认定未执行限时营业规定的网吧,要求相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在每日0时至8时暂停其互联网接入服务,从而实现利用技术手段落实管理规定。为防止网吧锁闭门窗通宵经营造成的安全隐患,《通知》规定对在国家规定营业时间以外锁闭门窗经营的网吧,依法责令停业整顿不少于15天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4)针对学校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通知》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内上网场所实施备案登记管理的制度,校内上网场所必须由学校直接管理,不得出租、承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通知》还明确了教育、工商等部门对此的管理职责。

(5)当前,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已出现对经济金融秩序的产生冲击的趋势。同时,由于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货币的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追逐,也造成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此,《通知》规定了对虚拟货币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通知》要求严格限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虚拟货币的总量以及单个网络游戏消费者的购买额;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的虚拟货币不能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只能用于购买自身提供的网络游戏等虚拟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如需将虚拟货币赎回为法定货币,其金额不得超过原购买金额;严禁倒卖虚拟货币。

这些规定所针对的问题,都是以往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所没有涉及而又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这些规定的出台,填补了这些方面管理制度的空白,对各地区各部门强化行政执法、落实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三是统筹研究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充实全国网吧管理工作协调小组。

网吧管理工作与网络游戏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在网吧中最主要的上网内容是网络游戏,60%以上的上网者都是在玩网络游戏。人们到网吧上网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中的内容。网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很大一部分也由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特别是网络游戏引起的。网吧作为场所只是终端,要从根本上解决网吧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内容管理的问题。

《通知》将网吧与网络游戏管理统筹研究、通盘考虑,强化了对网络游戏的管理措施,并提出要加快完善网络游戏管理的政策法规,大力调整网络游戏产品结构,在研发和运营等环节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游戏规则予以限制和改造,积极推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开发应用。

根据当前需要将网吧与网络游戏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研究的形势,为贯彻国务院专题会议的要求,《通知》中明确全国网吧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调整为全国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增加监察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中央综治办为成员单位。各级网吧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可根据本地实际调整,保持原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

四是严格控制网吧数量,着力推进网吧存量市场结构调整。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对网吧行业盲目投资的倾向,一些投资者对网吧行业投资热情很高。而我国现有经政府许可后依法设立的网吧11万多家,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网吧的数量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而且,随着近年来网吧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网吧计算机终端数量明显增长,网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吧的利润并不像一些投资者想象的那么高。

“严格控制网吧数量”是国务院专题会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为坚决贯彻这一决定,加大对网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8条关于审批网吧应当符合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总量和布局要求的规定,《通知》中明确文化部今后将逐年全国网吧总量和布局要求。根据目前网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监管实际,《通知》明确规定20**年全国网吧总量不再增加,各地均不得审批新的网吧,明确的表明了政府对网吧市场准入的态度,以扭转对网吧市场的盲目投资倾向。为保证这一规定的落实,《通知》专门规定对违反规定新批网吧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同时,《通知》还就着力推进网吧存量市场的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积极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对网吧连锁经营单位的管理政策做出了调整,即由事前的行政许可调整为事后的行政确认,按照“成熟一个,规范一个,确认一个”的原则管理,具体规定将由文化部另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连锁网吧的发展是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通过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单位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来推进连锁经营体系建设,而不是在现有网吧之外增加新的连锁经营的网吧。

五是首次对公益性上网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做出部署。

《通知》对公益性上网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做出了部署,以发挥公益性上网场所作为青少年上网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现“疏堵结合”。《通知》要求发挥学校、文化馆(站)、图书馆、青少年宫、青年中心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满足未成年人网络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通过安排专业人员、招募志愿者、教师家长参与等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公益性上网场所的建设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倾斜。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社区中的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根据这一要求,《通知》要求公益性上网场所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确需收费的应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规定管理。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公益性上网场所的管理。

六、实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系统工程

医学研究认为,“因特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是因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研究证实,长时间上网可不同程度地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常学习和生活,诸如生物节律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侵占大量学习时间、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降,甚至产生了自杀意念和行为等,极大地妨碍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行为已成为“精神性成瘾行为”中最为普遍而突出的一类表现。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日趋严重,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此,《通知》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71号)的要求,将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纳入精神卫生工作范围,实施系统工程。

七是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网吧管理工作自身的监督,大力解决执法不严和不作为等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不作为、乱作为是一些地方网吧管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37号)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责任追究制,确保政令畅通。上级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采取异地交叉检查、明查暗访、重点回访、查阅执法文书等方式,加大对下级部门的督查力度。上级文化、工商部门在必要时可以调查、处理由下级文化、工商部门调查、处理的案件,或直接做出行政处罚。

《通知》特别提出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执法监察。对因执法不严、行政不作为造成群众反映强烈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网吧管理工作中、接受商业贿赂和乱收费、乱罚款的,参与或变相参与网吧经营的,为违法经营和黑网吧充当“保护伞”的,要坚决查处,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首次对监察部门对网吧管理工作的监察做出明确规定,将有力保证网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是巩固各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加以完善。

20**年以来,网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这次,在《通知》中对这些经验和好的做法明确继续坚持,并在细节上进行了完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将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县、乡镇人民政府在农村网吧管理中的领导作用,落实管理责任。网吧管理工作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各级财政要保证网吧管理所需经费。

第9篇: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面对网络文化强劲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如何去管理和引导这一新生事物,使之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政府要避免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越位、错位、缺位状况的出现,就需要改进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因为它们在运用于网络空间时所采取的封堵、过滤、删除和关闭等方法过于简单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网络空间不同于普通的物理空间,网络社会由于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这使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的效果大大弱化。一方面,互联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离散结构,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传统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网络行为具有数码化或虚拟性的特点,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的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 使人们觉得网络是一个布满机器的无人之境。在这个“无人”之境中, 人们感到外力对网络行为的调控作用在式微。

二是政府的信息管制不仅成本十分高昂,而且稍有不慎还会损害网络的效率和功用。与此同时,规避政府的信息监管却非常容易,成本低廉。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绕道而行”,从而影响管制的可操作性、公正性,管制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瓦解了传统的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当中,将分权化的网络结构置于比其他组织模式更为优越的地位;网络打破了传统社会中政府及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在网络社会中,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的地位,进入网络空间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可能参与网络社会的管理。而且,随着平等参与技术的逐渐成熟,个人和群体可以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而交互行动,也可以联合行动,却不需建立一个有形的或正式的实在机构。

如何既不封堵又能有效导引网络文化的发展?“尼葛洛庞帝式鼓掌”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大礼堂中有千余人,实验者要求大家开始鼓掌,掌声尽量协调一致。结果发现,虽然没有人指挥,起初杂乱无章的掌声却很快就节奏一致。这样的结果让所有观众惊愕。而尼葛洛庞帝研究后也不由地感慨:我们对于从完全独立的行动中所产生的协调行为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