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网络教研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网络教研心得体会

第1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二十五中韩金龙

2020年的春节,格外的与众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一刻不敢放松。虽然我们不能冲在防疫的第一线,但我们可以守护好这份育人的职业。

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地纷纷发出开学延迟的通知,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开展线上教学与教研,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练、停班不停研”。

在线上教学期间,我参与了区线上教学服务和学校线上教学。对于网络授课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能让自己成为“网红”,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网络直播教学培训,通过学习知道如何进行直播。由于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我们采用录播的形式,首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居家没有器材,也为了安全起见,我设计的居家锻炼方法都是以徒手为主,把体育技能项目辅助练习方法与身体素质练习组合,让学生在居家锻炼身体的同时巩固已学技能,内容设计好后,由教研员曾老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在录制视频,录制过程中要和学生上课一样,自己把所有内容按照流程全部练习一遍,最后在对视频进行剪辑。学校线上教学时我负责九年级体育教学,每天按时上课,在上课过程中会随机点名让学生连麦,打开摄像头,观察他在家里的锻炼情况,课后会通过钉钉布置锻炼打卡作业,当天晚上我就会对各班打卡情况进行统计,在第二上课时对各班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好的表扬,不足的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孩子能在居家的这段时间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抗击疫情。

线上教学优缺点

1.节省师资

面对同一年段的学生,一位教师可以在全校、全区及以上进行授课。

2.促进团队协作

一位优秀的主播都不是自己单打独斗,背后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线上教学也是一样,我们都一个团队进行作战,主播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团队进行研讨修改,最终呈现一节优秀的课。

3.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让视频效果能吸引学生,再次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如何制作视频;直播中更要能熟练运用钉钉,了解他的每一个功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师生互动差

线上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进行师生互动,尤其是我们体育学科,缺少师生互动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线上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自主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会非常好,反之,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就不是特别理想,两者学习成绩拉开的距离会更大。

6.学习兴趣低

线上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1人或者2人在一起学习,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和教师安排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练习为主,学生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在疫情期间参加上级的教研有区级论文研讨、市教师专题培训、区教研组长会议和专家讲座等,自己学校也开展过几次网络教研,对于网络教研有以下几点感悟。

1.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面广,在线下教研时有很多时候由于学校里的事情或者在外地举行而不能参与活动,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而网络教研能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2.让教师能更加专注的进行学习与研讨,线下教研时,部分教师长时间未见面,在学习中这部分教师就会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不能专心的进行研讨,而网络教研能促使教师专心的听、细心的学、用心的“研”,让教师能通过教研对自身专业素质有所提高。

第2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目前,网络教研的主要载体有博客、微博、论坛、即时通讯软件、交流群等。网络教研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但目前主要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教研打破时间限制,成就教师教研之梦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是以科组集会的形式进行的,必须要有一定的集会时间、集会场所才能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只有到会的人才能参与讨论活动,而未到会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无法亲身体会,因此,时间因素造成了教研活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

网络教研由于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就同一个教学主题进行研讨,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时间局限。它可以随时随地把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心得体会、教学设计等点点滴滴,放在自己的论坛中,及时关注其他教师的跟帖评议,进行再反思再改进,通过评论或者留言与同行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设计以及课件完整呈现,其他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诊断修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课后反思可引来大家集体讨论,再次重温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参与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到了优秀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与教研水平的提高。网络教研活动能帮助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快速提升其教研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研突破空间限制,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辟蹊径

网络教研活动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不同地方的教师可以在不同地点通过互联网,就同一个教学主题进行研讨,突破了传统教研的空间局限。

青年教师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渴望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同行的鼓励、专家的指导,但往往由于不在同一地区,无法与同行或者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通过网络教研活动,却能够非常方便地得到不同地区同行和专家的指导。由于网络教研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体现,研讨内容往往以文字形式准确记录,存储及后期整理非常方便,它是教研活动的实时体现,是青年教师课后反思学习的第一手教研资料。保留在论坛中的文字是对年轻教师最好的指导。互动、反思、改进、提高,这种良性的反馈和激励成为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对学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反思

在我校网络教研开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对传统教研积极的补充作用,同时由于网络教研尚在探索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主动寻求解决方法。

学校网络教研活动要有整体规划设计和管理

在我校经过一段时间以实时在线工具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教研之后发现,以分散形式进行网络教研并未体现出网络教研的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为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建立一个集成的互动平台,便于学校教科研部门开展和管理各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各学科讨论板块集成在一起,便于对教研活动的进展进行检查和对教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二是对于网络教研活动要建立校级、学科组、备课组的各层级管理机制,对研讨活动的安排、组织与实施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反馈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推进网络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是对于已经建立的以适时交流工具为载体的学科讨论群等学校教科研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并做好引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如邀请专家加入讨论群进行专业指导等。

教研主题要明确,外延过大的主题讨论要避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交互活动中的随意性,如果在网络教研时,没有拟好明确的教研主帖,将会导致教研活动无的放矢,交流活动会进行得松散、跑题,讨论者没有中心议题,跟帖者随意应付,浏览者没有学习收获。比如“如何上好物理课”,是一个较为开放性的话题,讨论帖的内容大都比较空泛,教研参与者的回复均泛泛而谈,教研的实效性不明显。

因此在进行网络教研时,主持者在发帖时要力求体现教研任务明确、组织性强的特点,使教研活动进行得积极有效,使教研活动开展得“形散而神不散”。

网络教研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活动内容言之有物

第3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分析;巴巴变;Ucinet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26―04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网络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知识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不断涌现,其在教育上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学和学习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特点,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学习社区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学习是人际互动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些虚拟学习社区中人际互动的结构、特点对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我们自身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结合个案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选择图像Blog巴巴变中的一个班级虚拟社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此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在国外,Russell(1999)将网上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Kowch和Schwier(1997)明确定义虚拟学习社区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1]。

在国内,王陆教授(2004)提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2]。甘永成博士(2005)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学习目的性很强的虚拟社区,是在线学习和虚拟社区的结合[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是在线学习和虚拟社区的结合。在任何学习环境中,交互都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虚拟学习社区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Wagner从学习者与环境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认为,教学上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者所处的环境之间发生的时间,旨在改变学习者的状态,引导学习者达到某种教学目标[4]。Garrison和Shale认为,交互是学习者和教员之间进行的能够促进和支持教学过程的双向通信和交流活动[5]。Moore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对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出了三类划分:一是学习者和课程内容的交互;二是学习者和教员的交互;三是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教学交互的目的是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6]。鉴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定量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以探讨图像Blog巴巴变虚拟社区的交互性等特性,了解其交互行为,分析原因,从而提出建议,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和应用。

二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人类学家Barnes(1954)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的概念来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以来,社会网络分析就被视为是研究社会结构的最简单明了、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之一[7]。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社会网络分析”看成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它主要是用于研究社会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用于描述和测量网络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知识等。通过对行动者之间关系和联系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行动者以及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网络信息,了解行动者的社会网络特征。透过社会网络除了能显示个人社会网络特征外,还能够了解许多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网络在组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无形角色。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是寻找合作伙伴时,通常都是遵循着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来寻找最可能协同活动的对象。该方法使用不同的概念评价网络不同的属性,例如密度、中心度、小群体等等。社会网络分析被视为是研究社会结构的最简单明朗、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之一[8]。

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外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的系统论著还甚为少见,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还仅散见在少数个案研究中。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证研究上都还不够深入,加上分析软件本身并未出现中文汉译版本,所以本文重点运用Ucinet外文软件分析虚拟社区的交互特性,以探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三 巴巴变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2006年下半年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首次联合同时开课的各学校师生共同开展《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这次校际协作学习我们借助了社会性图像软件平台――巴巴变,建立了校际协作思维导图交流区(省略/group/elearning),也建立了主要由海南师范大学三年级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的“海师教育技术2004级”该小组。该小组设管理员3名,由授课教师和两位学生组成,成员共40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三年级教育技术学生、南京大学导学、本校指导教师以及协作学校教师,教学交互时间历时一个学期。

下面就以“海师教育技术2004级”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小团体三个角度探讨巴巴变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本文社会网络信息分析采用软件Ucinet的6.188版本。

四 数据统计及分析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描述社会网络:矩阵代数方法和社群图法[9]。小组的社会网络信息我们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联系及相互评论统计出相应数据,并制作成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由此矩阵得出相应的社群图,如图1所示。

笔者在统计过程中,为了便于统计和观察,采用数字替代了小组组员的昵称(其中1是授课教师,6、8是南京大学导学,42是本校指导教师,4、43是协作学校教师,其余是学生)。

对于表1所形成的矩阵,Xab=1表示成员a对成员b所发的帖做过评论(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相对图1而言,则节点a连接一根有向线至节点b;Xab=0表示成员a没有对成员b的帖做过评论,那么在图1中节点a与节点b之间则没有连接。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侧独立的节点都没有与网状图中的节点有连接,说明这些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并没有联系,而在实际中经统计调查,这部分成员很少登陆社区,而且没有进行过任何发帖和评论行为。

1网络密度

密度表示的是社区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固定规模组织的成员之间联系越多,网络的密度就越大。一般来说,关系紧密的团体合作行为会比较多,信息流通较易,情感支持也会较好;而关系十分疏远的团体,则常有信息不通、情感支持少、协作程度低等问题出现[10]。密度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接近1则代表彼此间关系越紧密。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密度计算反映了成员参与交流的积极程度。用Ucinet对矩阵进行密度计算,结果得出矩阵密度=0.0260。我们可以看出0.0260介于0和1之间,这个数字是一个很小的数据,我们可以认为成员间的联系很少。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个人或者组织在其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或者说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是社会网络分析者最早探讨的内容之一。通常,中心性又分为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等[11],其中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使用最为广泛。程度中心性通常用来衡量谁在一个团体中成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中介性表示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表示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网络中其他点的“中间”。占据这样的位置越多,就越代表他具有很高的中介性[12]。

利用软件Ucinet我们得出关系矩阵的程度中心性值,如表2所示,成员1外向程度中心性为21,是所有成员中最高的,标准化的外向程度中心性达到了50%,说明了成员1对其他成员都很关注,能够充分发挥了教师指导与评价作用。但由于指导教师偏重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很少评论教师的作品,因此成员1的内向程度中心性只有2。纵观全体成员内向中心性,我们也发现内向程度普遍很低,说明在该虚拟学习社区中还没有出现很受成员关注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影响力很高的成员。从外向程度中心性一栏我们还看到成员8相对其他成员来说出度值比较高,这说明其比较关注其他成员的情况,这与他作为导学身份是符合的。在表2中部分成员的外、内向程度中心性值都很低,甚至为0,这说明这些成员极少被人关注,也较少的去关注别人。

我们还得出整个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为4.649%,对于一个虚拟学习社区来说这样的程度中心性是比较低的,而整个网络的内向程度中心性为48.526%。从整个网络的外、内向程度中心性我们可以认为该社区的交互主要集中于教师与社区骨干发起的讨论,普通成员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尚有待提高。

通过对群体的中介性分析,我们得出结果,矩阵的整个网络中介性是3.58%,节点标准化的中介性在1以上的只有3位成员。其中标准化中介性最高的成员1的值为3.688。通过表3我们知道整个小组的中介性集中在成员1、7和8中,这与中心性的分析结果是相一致的。成员1、7和8控制着整个小组信息的流通,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成员,而其他中介性为0的成员说明他们无法控制任何信息的流通。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整个小组的信息流通依赖很少几个人,这样很容易形成信息垄断。

3 小团体分析

小团体或称派系是在一个群体中联系紧密的非正式群体。团体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在本文的研究中,成员之间的交互是通过评论与被评论建立的,所以派系中的成员之间必须会出现相互评论的行为发生。利用Ucinet对群体进行小团体分析,得到6个小团体,如下表4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员1在每一个小团体中都出现,而成员2也出现了3次以及成员7出现的2次。三个成员重叠性强,原因在于:授课教师会关注每位学生,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对待发帖比较活跃的学生上,所以也就出现了活跃的成员2以及成员7在小团体中重叠次数相对较高。再次,学生也会形成以授课教师为中心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所以成员1都在每一个小团体中出现。

这些小团体对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们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在交流互动上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信息的流动,并且在长期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交互模式。在这有着43位组员的虚拟学习社区中,仅仅在少数人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说明整个群体的互动性还不够强。

网络分为随机网络和无尺度网络。随机网络的特点是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大致相同,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十分罕见。而无尺度网络的大部分节点只有少数几个连接,而某些节点却拥有与其他节点的大量连接,这些具有大量连接的节点称为“集散节点” [13]。

由图1可知“海师教育技术2004级”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类似于无尺度网络。依据图1,然后从无尺度网络角度分析得出,整个小组的交互中心是1,绝大部分的连接都离不开1(这与上文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以及小团体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节点1占据了整个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几乎所有连接都集中在几个节点中(1、2、7和8等),如果没有了这些节点,那么整个小组成员的交互将出现瘫痪状态,无法进行交流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授课教师在该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学习中起到了指导,中介的关键作用,而同时部分积极、主动参与交互的学生也会对整个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学习起重要的作用。

五 结论

一个成功的虚拟学习社区与其社会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班级社区“海师教育技术2004级”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该社区是一个联系不紧密的学习社区,成员参与交互的积极程度不高,所以在进行虚拟社区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尤其强调提倡成员更多地进行交流交互。再者,社区的成功需要适当数量的小团体,以形成共同的协作交互学习,所以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学习应当注重小组活动的设计,以促进学习者团体的内外部交互。巴巴变虚拟社区作为社会性软件的虚拟社区,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交互社区,它以某个体作为中心,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与影响力,带领、指导社区成员的交互。而在此优越性的背后,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多数个体主要关注个人的知识管理,而忽视与他人的主动交流,影响社区的发展。

简之,一个成功的虚拟学习社区,其成员联系应该是非常紧密的;我们提倡成员应尽可能多的进行交互;社区的中心人物应该发挥其带头作用,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影响力管理、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而在交互过程中,建立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小团体或主题小团体,也是促进社区成员交互的有效策略。

六 结束语

由于时间关系,本研究只选取了巴巴变中的一个班级社区进行分析,小组的人数仅43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分析结果会产生些许影响。再者,不管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还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比如:网络条件、课程设计、社区的人际关系,以及成员的学习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社区的交互。此外,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也只是分析了“海师教育技术2004级”小组部分的主要网络特征,还有更多的特征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的分析只运用了一种软件,而运用多种软件分析同一虚拟社区或进行比较分析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应用还有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东,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214):30.

[2][4][5][6]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甘永成,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10-15.

[7][8]张存刚,李明,陆得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9-111.

[9][12]陈向东等.Blog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研究――以“东行记”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1):40-44.

[10]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33.

第4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一种的教育方式,它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它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创新的教学模式,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

1网络教育的认识和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网络教育又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强调基于网络化的学习或在线学习,其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知识主要从网络获得;自主学习将替代灌输式教育;与真实相近虚拟学习场景和学习手段将替代真实学习环境和手段。网络学习是在传统教育领域、教育部门和IT企业建立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好地将两者的优势进行了互补,建立具有交互特性和丰富资源的网络平台。网络教育以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拓展了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当今世界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在互联网发源地美国,通过网络学习人每年以300%以上速度增长”;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我国的四大互连网之一,它已与国内50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网,教育资源无限地扩展;“据CNNIC数据统计,网民看好的将来可能实现的网上事业中,网络教育占了49%”,这表明网络教育这种形式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网络教育的观念、形式、环境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有所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依赖变为积极主动;由接受式变为探究式,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研究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1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不断探索和追求,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2.2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学科、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社会面对问题复杂多变,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一个任务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组成团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提倡和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人际交往、相互协作,增强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树立团队精神,提高人才自身的素质。

2.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素质决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步伐,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其第一资源是人才的创造性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它主要体现在新颖性、灵活开放性、跳跃性、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人才的培养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具有对问题的敏锐感受力和洞察力,要求对客观对象能敏锐的感受,在确定对象以后,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激励大脑处于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不要墨守成规,敢于开拓新方向、新领域,具备造就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以厚实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为基本条件,进行综合概括,建立周密的思考和正确判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敢想别人所未想,是创造性想法;敢做别人所未做,是动手实践;现在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4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社会,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利用是目的,现代社会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此,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研究性创新人才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主要指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和信息应用,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力、鉴别批判信息能力、合理的整理和加工信息能力、创造性应用信息能力、科学管理信息能力、综合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网络教育对研究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作用

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是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教育的自然顺应,是将教育融会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中;网络教育是交流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学习。网络教育既采用传统的一名教师面对多名学生的教学活动,但更多是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网络教育是将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在网上,经受学习者、教育专家、学者和公众的监督和检验,因此,网络教育造就了网络教师具有高度责任,对课程的教学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最后在网上教学课程、教学资源都是精品,这些精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了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的引导;而学习者能及时将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习者整体和个体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从而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的保障。网络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它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学习者由被填压、灌输,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另外学生与教师见面较少,很少依赖老师、依赖教材,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了主动深入的探索,重视研究性学习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应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的支撑,研究性创新型能力就能够很好的发挥。

4网络教育为研究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新学习方式,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学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学习者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机会,但有形的学校也使得无限的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网络教育真正突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营造一种虚拟的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在这个学习场景中学习资源丰富(教学计划、课件系统、协作交流系统、网上作业、试题库等)、内容齐全、知识更新快,提供虚拟的动手活动,以及模拟物理、化学实验、地理实习等,能够“足不出户”便可前往博物馆、科技中心或工厂参加“实际的”现场实习,接受情景教学。另外,对于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中,通过网络查阅文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个研究生每年要查阅百篇中外科技文献,来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动态、方向、进展情况,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劳动,使研究创新意识深入到课题和项目中。因此,网络教育已成为学生和学校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很好补充。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网络教学的交互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按“个性化”原则来组织教学。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范围都有进一步的探索,使得研究创新活动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的领域。

4.1研究性学习模式我国教育行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研究性学习能力低下,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很弱,学生学习依赖老师和教材较多,很少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网络的出现则令阻碍研究性学习推进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丰富的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各种各样的工具软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开放的网络平台则成为研究性学习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随时的指导,网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没有时空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视频交流是一种虚拟的与真实相似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学生感到老师就在眼前,学生通过视频很直观与教师的讨论研究项目或课题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理论上的论证、实验的方法、物质的结构、图形曲线特性等,教师现场就能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E-mail的信件交流是随时解决学生在研究性自主学时遇到问题时采用的联系,把遇到的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会以信件的方式给予及时的答复。而对于时间紧迫,马上采纳建议和及时处理的问题,而学生或教师某一方又没有网络设备,这时可以采用移动飞信的方式,将问题或建议发送到指导教师或学生的手机信箱中,费用低效果好。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小组研究、协作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过程关系,“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4.2自主性学习模式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提供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自主性学习模式指出了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要策略,其基础是基于学校的学习技能设计。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图略)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自学。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Internet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通讯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机制,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

第5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等特点,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地位、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适应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成为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工作的合作者、情感的支持者。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人类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是不断变化的。网络应用于教育教学,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巨大改变;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角色的改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一、网络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必须面向生活,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

网络研究性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开展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并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这一学习方式旨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网络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时空的开放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精心组织策划,都可以有效的进行,因而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堂和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选定的时间里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学习的空间上,只要条件允许,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甚至在家中都可以开展网络研究性学习。此外,在同一研究课题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与经验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以往的通常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专题的选材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往往是跨多个学科的。例如,在“废电池回收和利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废电池的化学成分,对环境有什么样的污染。其次要做一定的实际调查,分析回收率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确定回收点的位置等,涉及化学工业学、环境工程学、统计学、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因此,网络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专题的选择上,还是在学习内容方面都有综合性的特征[1]。

3.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在网络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活动是多样性的。为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研究的动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网上的,也可以是网下的,还可以是网上网下交融的。其中包括网络信息浏览、网络问题咨询、专题讲座、日常的课堂学习、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此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样性的。研究形式依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而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可以是小组合作式、个人独立研究式、个人和研究性网站相结合式、个人与集体讨论式等。

4.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强调的重点就是学生亲身参与研究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阶段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不是由教师强行指定,教师只是设定情境,让学生去体会、发现、归纳、探究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设计都是由学生自己去构思,去探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5.学习方法的实践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和培养。在确立研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收集资料,必要时要做社会调查、访谈等研究活动。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去解决问题并完成研究任务。最后论文的撰写也是由学生自己执笔完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操作者,有时甚至还是策划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解题资料和方法。

6.学习评价的差异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和个别评价两个方面。总体评价是对研究性学习总体研究成果的评价,个别评价是对子课题完成结果的评价。由于分工的不同和参加者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上,特别是个别成果的评价上存在着差异。

二、网络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从赖以生存的外界工作环境的转变到赖以支撑专业的教师内在素质,从教师的地位到工作方式。

1.对教师既有知识和能力的挑战。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网络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甚至超过老师;同时学生网上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后喻文化”的兴起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网络技术的欠缺、沟通协调能力的不足等问题一并出现,足以对教师专业地位构成威胁。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扮演指导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教师地位的挑战。挑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师生角色的相互转换成为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可能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完全的专业权威或唯一的知识来源,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我们倡导了几十年的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也有了基础和可能。教师从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垄断到学习过程中权威的失落,都表明了教师的地位有以前的权威、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是网络时代教育需要建立的师生观之一。

3.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挑战。以往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2]。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三、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

2.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意义包含: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平等协作与交流。这并不否认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学识、能力与经验上的优势,而是更强调了教师跑开知识权威的角色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参与者,由于学生一起面对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平等地在网络交互平台上交流意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样,可以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的发言视角独特,教师也从中得到启迪。可以说,正是面对计算机网络,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的研讨气氛,这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网上交流之中,并在交流中抑制自己的“权威思想”,耐心地倾听学生具有独到见解的发言,不挫伤学生创新与探究的积极性。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在交流中的平等、轻松与安全,从而增强自信,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也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才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与研究性学习的其他参与者之间形成开放的信息交互系统,使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平等的交流中不断丰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足的资源。

3.教师是信息的咨询者。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二是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找到有效信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尚在形成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使教师从传播信息的权威角色中退出,但强调教师在信息资源的咨询、指导上的重要作用。(1)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网上信息的获取利用,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容易产生迷航现象。教师应率先了解网上信息资源,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网站、电子图书资源以及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有关专家的E-mail地址等,形成关于研究问题的信息资源清单,并向学生提供资源利用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自主地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利用信息,在信息的设计与管理上体现教师的新的角色特点[3]。(2)对网上探究与协作、交流的指导。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上的探究与协作。学生在探究中需要教师对其学习方向、探究方法和资源利用进行指导。在网上的师生交流中,学生向教师提出学习需求、咨询相关问题和反馈学习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在网上协作中,教师也同样担负着指导的责任,以保障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网上其他协作者之间的交流围绕主题顺畅进行。

4.教师是工作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授行为往往是独自进行的。在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科教学中,几十名学生只能拥有一名学科教师。对好些学生而言,教师成为了这门学科的唯一的知识权威。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单一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师不是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只有加强教师间合作才是最佳途径。虽然,传统模式中也存在教师间的合作,但往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同一学校内的教师合作,而且为跨校、跨地区的教师合作提供可能,这样的合作只有依靠计算机网络才能得以实现。

5.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建构,更是双方情感的交流。正是这种重构与交流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协同发展。后现代观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师生情感的对话是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实世界中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地感知彼此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激发,又易扼制。这些受到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因素、教师的交流技巧与师生的性格等主观因素制约。借助网络的交流没有面对面对话的亲切感,但是它不受时空限制,它的虚拟性又为情感对话奠定了平等与开放的基础。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交流内心感受。第二,网络学习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平等沟通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

参考文献

[1] 张娟.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与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 藿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藿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7]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第6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给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少年通过上网可以开阔视野和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和改善学习和生活。然而,也有青少年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沉醉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给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青少年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大坝正接受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撞击。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探讨和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揭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情况,展望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也取得了一批理论上的成果。首先,我国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网络伦理、网络道德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专著。其次,建立和开设可一些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研究的专题网站和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网站。再次,我国学术界召开了一系列关于网络伦理、网络法规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研讨会议,制订了一些相关网络法规和网络公约。

在看到我国网络伦理研究快速发展,成果喜人的基础上,还需要理性地看待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严耕等著《网络伦理》把网络伦理研究的问题分为具体问题、交叉问题和理论问题三个方面。具体问题,即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又包括多方面的主题。首先,对网络行为的具体规范,制定规则,指明“应该”或“不应该”的网络行为的类型。其次,对网络行为具体性质的界定。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合法的”哪些是“不道德”的,“非法”的。再次,对网络具体问题的研究,涉及大量新的网络犯罪现象。如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或进行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或进行煽动性的政治宣传等等。

第7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26-03

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根据国内学者崔景贵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环境,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资源,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促进网民心理道德素质的提升;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道德问题;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系统。[1]根据学者刘守旗的观点,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现代心育的范畴,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伴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和网络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育理念和心育模式。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既包括网上心理―道德教育,即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又包括网下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对待和使用网络,努力使青少年成为心理健康和道德高尚的合格社会公民。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利用网络这种技术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毫无疑问,网络这种技术不仅是网络时代心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还是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其内容都既可以是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教育,也可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一般心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丰富多样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育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道德观,促进自我心理―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心理―道德素质。具体而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是指人们怎样正确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虽然也关注焦虑、冷漠、成瘾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问题,但其根本目的是在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过分强调甚至夸大网络负面影响的今天,如果缺乏正确的网络观,就很有可能使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对其加以关注也是必要的,但网络绝非洪水猛兽,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心态,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育和引导,鼓励青少年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网络对其心理―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网络给其心理―道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2.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关心的,既有当代世界总体的、高度错综复杂的问题,又有当今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困境,而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生活”。网络生活显然是当今社会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教育技术,但它无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教育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因此,在“一网打遍天下”的今天,必须“把技术吸纳到教育体系中去”。由此也不难推断,伴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教育现象,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新的教育内容,也是对传统心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3.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又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这里,网络既是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工具、载体,又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环境,同时,还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过程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信息沟通超时空,交互化、全面化,互动性强;信息准确,全面共享,自主选择,隐秘性强等传统教育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完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网络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拓展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创新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使得网络时代的心理―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保证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层次对话。心理―道德教育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现代性精神发展,增进人的福祉的教育。它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2]。心理―道德教育包括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咨询或治疗,犹如道德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对缺点或错误的克服和矫正。它是主动的积极的教育,更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和德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主要是培育积极人格的心理―道德品质,同时也关注矫正病态的社会心理和不和谐的社会心态,矫正消极或负面的道德品行。学生与心理工作者通过网络沟通是间接的,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远不如面对面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使得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时,往往无法建立一种长期、持续的连接,从而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理―道德教育对话需要真诚、坦诚和开放,而互联网的特殊性却使得对话所需的元素在渐渐削弱。师生之间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话,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就会为师生间对话增加了难度,那么,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面临着技术、设备和师资条件的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与教师都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求网络运行正常,传输便捷。如果网站出现故障,就会使大量邮件积压,学生无法得到消息,教师无法回复。而且,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免费的,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学校来说,则面临着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教师的报酬等问题,这些构成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所需的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不但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时效,而且也会渐渐失去青少年信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求具有心理―道德教育能力,而且也要求他们要熟悉网络知识,具备网络操作技能。所以,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使之能很好地胜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道德成长提供高质量服务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3.尚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上至国家,中达省级层面,下到高校的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网络心理―道德工程应该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进而形成一个互联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心理―道德教育合力体系,这样结合融会而成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3]。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远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不但缺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而且,即便是高校层面的心育或德育网站,涉及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专门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更少,即便有,也是封闭式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分享和交流,不仅造成网络平台重复设计的浪费,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所以,构建起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工程是目前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4.道德规范意识被弱化,自我控制能力降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年龄、学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没有养成稳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运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尤如脱缰的野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任何限制;另外,由于网上所有言行都不留痕迹,不被人知晓,也毋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就纵容了青年大学生无拘无束、放纵自我的心理需要。网络世界对大学生长期的自由放任,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日渐淡化,自制能力日趋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作用被严重消弱。

三、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极强的吸引力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营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来达到教育目的。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队伍建设和主攻方向。要建设一支既有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有良好网络技术的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专家、教师、青少年工作者组成。

其主攻方向是:(1)研究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探寻网络教育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共性和特性;(2)转变传统的师长权威观念,充分顾及网络教育具有的平等互动、信息资源共享、自主参与等特点,创新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如设置有针对性的网络作业,迫使青少年有目的地接受有益的网络教育;发现适合青少年的研究性课题,让他们单独或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等。(3)延伸原有心理―道德教育成功的模式,开发和拓展具有网络特点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建立起选择正确三观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少年人格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成长。

2.阵地建设。①在现有青少年教育网站的基础上,引入青少年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推动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精神成长中的作用。目前,网上已有的心理绿荫网站、心理CT、心语沙龙、我想说、在线恳谈、QQ成长聊吧及微博等,就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成效已经显现。②在网络这个现代技术的平台上,建设能吸引青少年的品牌网站,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教育部门、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等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以新颖的方式建设品牌网站,宣传品牌网站,以此来吸引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道德教育。③在建设青少年品牌网站时,要重视教育网络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教育网络游戏具有让参与者在游戏体验的同时得到素质教育的功效。遗憾的是,目前真正的教育网络游戏并不多,原因是其设计困难、复杂。我们要努力把教育和网络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于乐,努力让青少年在快乐体验中健康成长,这也正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3.网络法规与文化建设。①加强网络控制,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使用法规,深化网络法制教育,对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的非法网站及不健康网站进行坚决打击和取缔。与此同时,要加快监管软件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监控,运用安装预防不良信息的软件对青少年浏览网站加以限制,通过网络法制的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②净化网络内容,倡导绿色网络,完善网络监管,严格执行网络法规,创新网络控制方式,从防堵走向疏导,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能力,教育青少年用好网络。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一流水准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资源网站,实现全国心理―道德教育网的互联与资源共享,促进网上心理―道德教育与网下心理―道德教育的衔接、沟通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道德教育模式[4]。同时,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上心理―道德流动,加紧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27-30.

[3]李立夏.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建构[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90-93.

[4]胡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民办教育研究,2008,(2):97-99.

第8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例最高,达到29.9%,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因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诱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从宏观上,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例如,日本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纵观当前学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其讨论的居多,都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但未实践。我们确立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二、概念界定

1.网络环境

(1)包括校园局域网、“班班通”、校讯通。(2)指德育工作网络,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德育教育连接。

2.校本德育课程

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

三、研究目标

1.直接目标

构建与实施农村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2.间接目标

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引导规范网上文明行为;为网络发展中的“中学生问题”寻求对策,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利用网络求知学习,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四、研究内容

(1)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硬环境”。建立校园信息网络。在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有重点、有目标地使校园网络德育资源达到优化整合。(2)构建网络德育资源库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3)建立家校互动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校讯通),利用网络使德育教育走向家庭。(4)把握网络德育主阵地──编写德育教材,走实德育课堂。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文化资源。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各学科课程与德育结合,特别是将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者,让被试者回答。(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和吸纳国内外与此课题相关的最新成果。其余还有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实际研究中将综合采用这些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硬件保障:创设课题研究的“地利”

(1)建设校园网站。为了搭建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我校于2009年年底开始筹建校园网站。网站主页简捷大方,内含诸多功能,得到了同行特别是家长的肯定。(2)搭建“校讯通”平台。“校讯通”平台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套学生行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实施对于我校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是家长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行为表现的一条重要、便捷的途径。

2.软件优化:创设课题研究的“人和”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就是我校在家校互动的软件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家庭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完美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直接的榜样,家长素质的高低、家长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孩子的一生。(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课题组组织协调下,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在学校成立枞阳县首个“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营业”。心理咨询室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宗旨,主要针对中学生易出现的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问题、与父母和师生的关系处理问题、临考心理状态的调整等问题,开展咨询服务。2013年4月,学校又花资10万元,建成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更加规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心理,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3.人性管理:创设课题研究的“天时”

(1)经费支持。学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经费,这笔费用用于课题组教师培训、学习,同时用于课题的资料打印、整理、成果物化的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申请,课题小组讨论后再决定去后勤处支付。(2)考核制度。学校的年度考核时,绩效工资与课题研究实效挂钩,同时,对课题研究实行与骨干教师考核加分,与年终考核挂钩,从物力上健全课题研究制度。

七、阶段性研究成果

1.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教学的结合,注重围绕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我们围绕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培训。围绕各自研究的子课题,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从探究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地学习,从校园德育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技术角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并在这种复杂而系统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董四清同志论文《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荣获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邹奋虎老师在2011年安徽省课堂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的《浅谈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荣获安庆市心理健康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5月荣获安庆市中期研究成果评比三等奖;其相关报告也在安庆市研究报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另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10月被省电教馆评为“2011-2013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合格研究成果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研究型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专业发展的梦想,使我们在学术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得到了双重的锤炼。

2.研究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切实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合力育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渗透教育,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的熏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的养成教育,以德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师表教育,形成学校德育特色。两年来,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全方位家校共享,构筑和谐德育环境。一是组织师生、家长学习有关“阳光绿色网络”的知识,并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绿色上网》倡议书。在校园内悬挂“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环境”绿色上网主题标语。二是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主题为“点击文明,绿色上网”的宣传教育。课堂渗透绿色上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引导学生阳光、绿色、健康、文明上网。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取得良好的德育实效。学校利用校园网,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动态,正面引导,积极宣传,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活动多方位教育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编写廉洁进校园、感恩等校本教材,共同走进德育课堂,进一步潜移默化学生思想,端正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谱写新时期网络中家校互动、家校共育的美好前景。

3.物化成果

(1)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2)论文集:教师德育论文集、学生心得体会集。(3)德育校本课程:编写《青春大讲堂》《为心灵导航》等校本教材。(4)课程资料:典型课例、教学设计、课件。

八、反思及今后设想

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之中接受德育的熏陶,通过课题的研究把我们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操作中教师都刻意追求直观的教育效应,让我们觉得德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说教的成分,德育无痕的目标离我们还很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觉得对学校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周二主题班会活动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开发。同时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进行了一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德育社团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教育支点,在内容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德育社团建设却止步不前,让我们缺少了课题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正在努力改变。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J].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

第9篇:网络教研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急速更新的时代,新现象、新情况层出不穷,猛烈地冲击着仍显落后的现代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依托网络开展的教学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想进一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发展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托网络培训,有效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现实。

一、网络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是指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老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人机(网)互动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形式,它具有强大的共享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

1.加强集体合作,构建网络备课模式

备课是教学的初始环节、基础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更显重要。为此,我们立足网络环境,积极构建了“个人备课、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网络集体备课新模式。

2.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网络上课模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为此,我们积极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我们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纳入了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我们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摆脱了鼠标的束缚,所有操作都在白板上可以实现,实现了真正的互动。

3.通过课例展示,追求网络评课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促进教师反思、帮助教师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听完某教师的课后,在集体点评时,由于碍于情面,往往是多说优点、少说缺点,甚至是不说缺点;或者是本想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但由于教研活动时间有限,没能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下次教研活动时,早已没有了交流的欲望,久而久之,使同伴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流于形式。这样的教研活动失去了实效,既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不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但是借助“教研博客”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避免了上述弊端。在网上交流,教师减少了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比较轻松地发表自己看法,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平时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可以要求听课教师把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与被听课教师共同研讨,分享教学智慧及经验,研讨教学方法,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也可以通过QQ群进行研讨,不但可以探讨教学问题而且可以咨询教育方法,还可以学习先进的教学艺术。这样的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和学科组的限制,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点评。

二、网络平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

网络平台,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智力源泉,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如何在网络条件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管理中的新课题。

1.教育博客,是教师思想的展示台

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博客与论坛一样,方便人们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博客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可以通过博客进行快捷的展示。博客是一个学习的好处所,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在网络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疑惑、困惑,促进教师反思、探索。一些教育网站推出了“分类博客名录”“名博推荐”,方便教师学习教育名家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2.教育网站,是教育理念的检阅台

网络技术为我们建立教学资源库、教育网站提供了便利。教师是教学资源库、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各种各样的图片、文字、动画、课件等现成的素材和已开发好的资源、课件、试题、案例、论文、文献,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网站、教师个人网站的素材。学校教育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是先进教育理念激进的场所,一些时尚教育理念、教学措施在网站上公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

三、网络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

1.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

教师是课改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课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改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课改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借助于网络的培训,可以使地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分享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2.网络教研,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

2007年,我参加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借助网络,我们和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小的老师共同研讨,共同进步!

2010年,我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甘肃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网络教研第二期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借助网络,它使我在教研教改、教学技术的提高方面进步明显。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勇立潮头。只有不断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才能经受住“极限”的考验,在超越自我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江琦,张大均,吕达.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教学心理学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