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网络传播管理全文(5篇)

网络传播管理

第1篇: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干部;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WIFI的普及,小屏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特点。这对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管理干部预判、决断带来新的考验。

1网络传播对高校管理干部提出新挑战

1.1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特点

清楚认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有助于高校管理干部准确把握网络信息的本质,处理事宜。总地来说,其特点体现以在下几个方面。其一,传播模式立体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新旧方式交互,网络传播正成为这一时期大众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网络传播也呈现出了与其他媒介不同的特点和特征,传播模式立体化,不再单一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短视频成为新方式。信息传播阵地不仅仅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新媒体如论坛、APP、微信、微博等网络社区逐渐成为新渠道,受到年轻一代喜爱。其二,传播速度瞬间化。每个人都是传声筒,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速度倍增,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发起点,或中转站,或接收站。信息传播不再是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而处于点对面的状况,并呈现出以点为中心的爆炸式的圆形覆盖式扩散。其三,传播信息碎片化。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传播者。信息传播不再经过筛选、加工,传播者对信息的甄别和鉴定能力参差不齐,信息传播的角度各不相同。这些信息所涵盖范围涉及各方面,大量的信息狂飙式、碎片化地涌向受众。这一方面让受众大量接收了外界信息,也可能导致受众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的核心,无法形成有效信息的连线。其四,传播主体平民化。移动互联网赋予每个人“记者”的属性。传播主体变得大众化和平民化,传播主体构成来源广且大。单个个体或者任何组织、团体都可以作为传播主体传播任何身边发生的事,或转发异地发生的事。其五,传播对象泛众化。除了特定专属情况外,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可以适用于任何受众,没有特定传播对象。因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信息内容也较生活化,信息语言也更朴实化,受众也更容易接受。

1.2网络传播对高校管理干部决策提出新挑战

高校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社区,大学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群体。传播主体虽然多以年轻群体为主,但容易被社会化和复杂化。这些都在挑战着高校管理干部的决策能力,挑战着高校管理水平。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在思想上要转变。高校管理干部要快速适应网络传播的新要求,从“监管”转变为“疏导”,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握住网络传播主体的诉求变化,这都将为高校管理干部科学决策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沟通方式上要采用交互的方式。高校管理干部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信息者的身份,要将自己既作为者又作为接收者。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前进,大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还成为思想的表达者,而且他们喜好通过新媒体交流沟通。高校管理干部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了解、知晓大学生群体,为高校管理提供可用信息。第三,高校管理干部在信息传播应变上要迅速。高校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同样具有瞬间化的特点,且因传播群体密度大,认知相当,更容易信息扩散。对于一些负面信息传播,如不及时有效应变可能会引发其他事情的发酵。高校管理干部在信息应对上要迅速应变,且要具有集成信息的能力,快速分析、预判信息,疏导信息流向。第四,高校管理干部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判断时要准确。网络信息传播时间瞬时化,内容碎片化、杂乱化,信源多方化,这对信息受众分析和辨别提出了考验。准确判断信息是有效处理事件,遏制恶性发展,引导正面发展的前提。高校管理干部作为信息的集成者,要剥皮看核,通过大量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第五,高校管理干部在获取网络信息时信源要多方。网络传播主体平民化,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传播者。高校管理干部对于信息来源要做到耳听八方,要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要建立广泛信源。要充分利用学生群团组织、学生干部等获得重要信息。

2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的思维路径

高校管理干部所应对的网络传播信息大多与学校相关,且多数是校内信息传播,主体多是大学生,涉及学校及师生利益。如何有效引导网络传播,是高校管理干部必备功课。选择正确思维路径是应对网络传播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2.1界定问题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正确界定网络传播信息(定性),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的前提。高校管理干部定性相关信息时,要设定范围、厘清细节,要认识到高校网络传播信息多数应该是从校内引发的,无论信息的源头在何处,信息者多数是从维护学校和师生利益出发的,可以说是“内部矛盾”。不能一味认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都是虚、假、伪的,不能一味将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定性为恶性。界定问题时要从维护学校和师生根本利益出发,所站角度和立场要正确,禁忌凡事必对立的思维解决问题,要将高校内部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和社会恶意传播区别区分开。

2.2信息提炼,是决策科学化的准备

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信息的集成者,拥有优于其他师生的先知条件和可能性。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的信息,提炼信息将是高校管理干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准备。高校管理干部获取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既有学校相关部门也有一线师生,但他们的信息不一定能够总是保持一致,甚或在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的偏差与删减。这都为高校管理干部获取正确信息加大了难度。面对来源各方不同的信息,高校管理者要找出关联性及相对重要的信息。同时,面对网络传播的多个信息,引发的多个问题,要明确和设定优先顺序,限定条件。

2.3制订方案,是决策科学化的选择

应对网络信息传播,高校管理干部不能盲目出击。制定和优化方案,有针对性地从根源解决问题,才能引导信息走向正面,才能以德育人。在认清和界定问题后,在信息提炼的基础上,站在维护学校和师生利益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方案,并选择最优方案。方案既要解决网络传播信息的短期诉求,也要兼顾师生的发展要求和长远期盼。方案的制订既要理性思考,要也考虑师生感情,给予人文关怀。高校管理干部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科学决策时,要有预案意识,综合关联信息,统筹安排。

2.4执行落实,是决策科学化的反馈

方案制定,执行落实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决策科学化的思维路径的最后一步。有效执行方案,不走偏差,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决策科学化的最重要保证。执行即是一个反馈的过程。高校管理干部要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变化,关注师生动态,在人文上关怀,在法理上教育,在行动上坚决。

3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能力提升途径

管理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成败。提升高校管理干部决策科学化能力,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打造通畅的信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升,达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1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开放的思维预判能力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传播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和飞跃。高校管理干部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教育事业水平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必须要紧跟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知晓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观念上接受和转变,掌握新媒体快速变化、信息传递的便利性等特征,掌握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了解网络中的热词,懂得网络中非书面用法的言语涵义。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动态,并以一种开放的、共商的、探讨的理念对待大学生,感情上予以理解,行为上予以规范。对于网络信息可能引发的问题要有预判能力,要有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尽可能在可控范围内将负面信息疏解。

3.2认知“把关人”理论,培育准确的分析能力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已经边缘化。对于这种情况,高校管理干部更要认识到把关人的重要性,必须具备对网络传播信息准确的分析、辨别能力,界定网络信息的性质,要掌握信息的提炼和加工能力。这是有效、快速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条件。

3.3储备危机管理知识,培育快速的决断能力

快速决断处理网络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高校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应对能力之一。高校管理干部在预判、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快速决断还需要一定的危机管理知识的支撑。高校管理干部必须储备相关管理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提升自我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4建设民主氛围,培育师生的参与能力

高校内部网络信息误传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过程,不清楚真相。高校管理干部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中开创民主风气,在师生管理、教育过程中多指导和引导师生了解学校建设发展情况,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提供师生参与的平台,并不时地选择与师生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学习。避免将管理者的角色定义为“管人”,渠道要通畅,制度要完善。高校管理干部要将服务意识融入管理角色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和获取真实有用信息,有效帮助管理者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化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周高琴.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42-47.

第2篇: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为了确保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相互吻合,就要求高校进行教育内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资源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型资源管理形式,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

一、网络传播与高校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沟通体系,它很好的利用了虚拟空间中转区域,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信息互动渠道[1]。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后勤工作环节的工作包括了日常学校事务安排、学生生活方面情况统筹、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安排等方面,工作种类繁杂,工作内容多样,且各个方面的关联密切性较高。如果将网络传播方式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后勤管理人员就可以采取集中性统筹规划法,将多重管理信息都承接起来,同时进行多重后勤服务工作的安排,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实践效率,这是新型高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形式。反之,高校后勤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就无法与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后勤管理工作就需要逐一进行安排,这种方式的工作效率不仅较低,而且无法保障后期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相互承接。也就是说,网络传播为高校学生管理(后勤工作为代表)提供了互动窗口,也保障了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更是应从做好社会保障环节开始,平稳而有序的进行目标性规划,这是当前教育工作与网络传播协调对应的重要性保障。

二、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渠道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做好网络传播趋向定位网络传播形态多样,信息种类多元,高校教师进行学生日常工作安排时,首先是要摆正网络传播在后勤工作中所占的位置,科学有序的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工作实践。其一,网络传播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主要在工作实践期间起到资源优化规制的作用,它是高校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为此,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应该科学的进行信息整合,而不是鱼龙混杂的同时进行信息传导。其二,无论网络信息传播的渠道形式多么灵活、多元,依旧需要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有序进行生产条件的统筹化安排[2]。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教师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时,就首先是从网络传播手段的趋向定位层面上进行分析:(1)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情况,相应进行后勤实践信息的集中化整理的传播沟通;(2)按照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日常管理三个方面,实行社会信息资源的统筹性安排与多样化调整;(3)后勤管理教师进行各项工作安排时,除了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管理资源的分析,还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适当的进行生产因素的协调安排与最优化分配,进而将人文化理念之下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做到最好。从高校教育工作安排的具体情况入手,合理有序的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分析和客观性整理,可以将网络信息传播高效率、结构化的特征体现出来;同时,高校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引导中,有序做好各类工作要点的系统化分析,也可以帮助后勤管理教师形成一个清晰的实践思路,为后续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渠道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起到了整合调节性作用,它是社会资源结构科学化规制与协调性安排的重要条件,但若教师不能很好的将网络传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就根本无法将其作用展示出来。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网络虚拟环境下信息迅速化传播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期间不断的进行创新,这两方面均是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的保障性条件[3]。比如,某高校后期管理教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工作实践安排时,就主要是从网络传播渠道视角上寻求资源运用的方式:(1)教师在办公室综合活动安排环节上,直接利用网络信息程序,实行生产因素的多为化整合,并通过系列性程序安排法,将琐碎、细小的办公室工作内容串联起来,以提高办公室综合活动任务实践效率;(2)日常采购环节中,教师通过中微信、QQ的终端交流体系,直接对各个部分的校园工作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化收集,然后统一化进行采购资源、采购种类、采购数量等方面信息的统计;(3)日常教学资源发放、以及学生入校前的准备工作开展时,按照学生入校的数量,实名制进行资源领取。日常教学资源发放时,也应做好日常应用情况的在线记录,定期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反馈;(4)日常工作安排期间,采取人工安全管理和终端监控设备协调同步的控制法,在校园安全监管环节发挥作用,做好校园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安全控制。同时,针对校园工作安排中的问题,也对应给予问题应对准备,以确保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5)校园内部人事档案信息统计、计算机程序开发等部分,均采取“一站式”资源管理法,在具体工作安排期间进行协调规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资源的统筹规制和协调性安排,避免校园后勤管理中网络传播渠道应用混乱。将网络传播资源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后勤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来,在于结合高校日常工作实践的基本情况,协调而多元化的进行网络传播窗口的因素规制,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探索中的阻碍,还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开发层面的灵活性,是高水平高效建设实践战落实的具体表现。

(三)完善网络传播应用制度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合,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协调有序规制和优化配置的体现,但由于网络传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则进行实际工作安排时,也应创建与其相互对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性保障。一方面,网络传播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需明确何种网络传播方式可以起到信息传播助推性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融合,也需要逐步提升资源实践能力,这样方可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网络传播工作协调化安排的效果。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网络传播化管理时,实践传播体系就进行了系列性应用传播管理制度调节层面的因素把握。本次工作协调而有序安排时的系列性策略可归纳为:(1)具体进行网络传播工作统筹性分析时,规定所有校园中运用的网络传播渠道应用均坚持正面性应用。即,严格禁止利用校园后勤管理程序开展校园日常事务之外的信息统计,不得以权谋私;(2)网络传播渠道在社会中的融合,在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要素的多维化调节,形成后勤数字化管理。在线监管、以及网络传输渠道信息规制性审核等策略,严防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应用期间存在的隐藏性问题;(3)在校园网络传播资源运用时,应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而创建更多维度的产业资源规制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探究,是高校教育资源最优化安排的直接体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做好网络传播趋向定位、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完善网络传播应用制度,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天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孙小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第3篇: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环境;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1网络传播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影响

1.1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方式

网络传播环境下,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开放型的网络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热点话题与学习资料,并主动与外界事物接触,学生眼界开阔,掌握的知识更加丰富,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络中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

1.2影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网络传播环境对过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如下:(1)教师和辅导员在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中,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但随着互联网的覆盖,学生与管理者优势平等,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已经消失;(2)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增进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敢于发言,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3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教师与辅导人员占据主要地位,掌握着信息优势,学生们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的信息不完整,使自身与教师之间存在矛盾。网络传播环境下,互联网覆盖全校园,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得到最新消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更加透明化。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同一个网络氛围内,在网络平台中交流次数提高,学生可以积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方便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管理,有效降低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2建设网络教育管理平台

2.1建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中,使用最频繁的网络平台就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登记学生的个人信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查询到自己期末成绩与考勤信息。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成绩较低,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缺少教师的教育管理,面对学习采取轻松的态度,喜欢将大量时间用在游戏上。网络传播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学生的阶段性成绩,通过考勤信息了解学生上课情况,这对管理者来说是展开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状态,以便接下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管理。年中测评或者学校评选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学生管理系统,将其中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评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2]。

2.2建设校园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传播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应该是民主、高效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过去,教师们经常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状态,或者通过报告会创造交流机会,可是学生们处于紧张的心理,并不敢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态,无法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建设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后,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与管理者进行交流,学生不知道网络对面的人是不是自己的教师,教师也不知道对面是哪个学生,交流的时候没有压力,学生可以直接指出管理中的不足,方便管理者找出学生教育管理劣势,进而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可以在学生管理系统中创建管理论坛,学生们登录系统以后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学校设施的不满或生活方面的不便。这种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实现管理者与学生的资源共享。除了校园论坛,还可以建立班级范围内的论坛,学生与教师展开交流。在班级论坛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最近看到的书籍和电影分享出来,学生之间认知水平大致相同,相互之间又没有年龄差异,因此在交流的时候也没有隔阂。与此同时,建议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在交流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正能量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3]。

2.3建立管理信息平台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环境的信息优势,搭建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将学校教育资讯与会议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出来。学生的生活日常与交流活动也可以在学生教育管理平台中,例如学生住宿情况与违规违纪情况,校园公物损坏等事件都可以在平台中通报批评。不仅如此,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还拥有信息收集与统计功能,有关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分析目前学生学习情况与自身工作情况,并以此为主体进行本月工作总结。

3网络传播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

3.1把握学生个性化思维,对其进行针对化管理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们思维状况受到影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把握学生们个性化思维,进行针对化教育管理。(1)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方式变化较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各类消息,思维得到发散。这些消息知识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海量网络消息真假难辨,需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会区分真假消息,从而提高其辨别能力。(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平面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以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们从网页中掌握各类知识点,并通过知识的积累产生知识链,因此,学生记忆方法得到改变。当一件事物发生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网络中图片与视频消息可以让学生记忆速度提升。(3)学生思想更加被动。网络中海量信息存在,学生选择消息的时候会从自己喜好的角度出发,新鲜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无法客观的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正确管理[4]。

3.2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情景化管理

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求教育者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展开情景化管理。情景化管理指的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进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符合师生互动要求,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如果想要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利用情景化共享网络优质资源,通过高效便利的信息帮助学生成长。网络管理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服务,鼓励学生通过兼职方式获得劳动报酬,缓解生活方面的困难。某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平台中包含学科建设、招生管理、教师管理、集中报道、学籍管理、学生注册管理、选课系统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学位管理、就业管理、公寓管理以及校友系统等内容。该学生教育管理平台不仅为一所学校服务,还能够实现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联合。平台能够为学校创建一套“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软件系统,同时实现整个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与共用”;还可以为校企合作单位创建企业员工内部培训系统,从而实现企业员工培训的信息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学校顶岗实习资源的共享,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在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对接。

3.3网络与现实互动,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网络环境下,虚拟网络世界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了防止虚拟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建议将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紧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建议学校管理者优化教育资源,关注网络教育环境的同时坚定现实环境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资源,学会辨别消息的真实程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辅助功能。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建立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将其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展示平台,各类数字资源与互联网资源都可以集成于平台中,在统一身份认证下,互联网资源可以得到过滤,成为学生获得优质资源的重要窗口。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身份和权限以及自身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为了确保学生登录的安全性,系统可以为其提供安全的业务数据和数字资源的获取,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保障信息不被非法用户窃取,保障用户的合法身份不被盗用。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求教育管理者对网络传播环境有充分认识,学会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管理。建议教育管理者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通过情景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从而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潘成清,谭明贤.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85-87.

[2]林达.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视角探究[J].科技风,2016(22):167.

第4篇: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第5篇:网络传播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一、健全网络体系,建设网络文明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构建健全的网络体系,规范上网,建设网络文明,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建立、健全学校网络体系,加强网络知识传播。高校为了更好的投入到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就需要顺应潮流建立校园信息网,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贯彻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重要一步。我们要有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管理员应该利用自身的平台,关注大学生在网上所聊的内容,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并且形成良好互动,彼此之家互相解疑答惑,加深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工作的展开,也有助于及时了解某些学生或者某类学生将要出现的,亦或者已经出现的消极情绪,适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其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2.建设网络文明,加强网络管理。在完成了网络体系建设之后,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具体的情况来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上网习惯,构建网络文明。比如,网络语言的文明使用,不得随意利用网络进行诬告、攻击,更不能恶意诈骗,传播色情信息,更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同时,为了配合学校的网络工作,各个院系要抓紧行动,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一部分积极分子,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定期了解网络热点,及时的给学校传递相关有用的信息,帮助做好学生工作。

二、开展网上管理,保障学生工作进展

学生教育的效果需要配套的管理才可以最大化,通过管理加强对教育的约束,在管理中融合教育,教育中贯穿管理理念,双方的有机结合,强化教育的效果。第一,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借助“学生管理”专栏,鲜明体现对学生的奖惩态度。网络时代的迅速化,学生更是可以借助网络查询自己的奖惩情况,如旷课、奖学金、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这些记录都可以从网络上查询,并且将以鲜明的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使得学生有荣誉感或者心有畏惧,有羞耻感,如果一些学生心有羞愧者将会努力改好,给自己证明的机会,而那些获得荣誉的学生肯能会加倍努力,这就使得管理效果体现出来。第二,跟进学生工作动态,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将本专业的所有活动情况进行跟进和展示,可以给予学生全面认识和系统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监管力度。第三,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根据网络中公布的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要有日、周、月的工作安排,方便对各个部门的检查与监督,配合学校相关工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三、提供网络服务,巩固学生工作成果

学生教育的效果需要配套的管理才可以最大化,而教育成果的巩固还需要服务的密切配合,这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服务,意味着及时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将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学校的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第一,多渠道获取学生信息,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问题。第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功效,将精彩视频、学生的军训风采、颁奖晚会、毕业典礼、文明宿舍以及班级的评选活动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常看常新,发挥模范作用。第三,开设应急知识培训、防火防盗等安全模块,增加心理测评、职业测评系统,做好对学生的前期培训,让学生能够自查自测,先自我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群策群力,攻克难题,为院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

1.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工作非常繁杂,如果没有说明就会显得更加复杂,并且工作人员就会很辛苦。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我们可以在部门主页设置服务指南,包括规章制度、各种手续的办理等等,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工作的负担,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办公室的电子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学风建设的宣传工作,在网上可以把院系建设的标准制定出来,以及各个专业的成绩,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从而促进院系的发展。

2.利用网络化优势加强贫困学生工作。虽然很多人可以读大学,但是学生之间也是良莠不齐,家境更是参差有别。因此,要借助网络化加强贫困生工作。这类工作人多面广,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涉及的资金又非常多,以往的工作模式下都是实行人员管理,工作量大,浪费时间,同时有很多时候难以操作或者监督不够,这就使得很多人鱼目混珠,冒领了助学金。而借助网络平台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误,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贫困学生的救助体系显得很重要。利用网上的“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专栏,让全校的贫困生都可以实行注册,自我填写相关信息,院系一方面对贫困生信息进行汇集,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公布个人信息,接受学生的监督,保证了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同时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3.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门槛,许多人获得了读大学的机会,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高校求职的条件也愈来愈苛刻,许多人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针对当前的就业情况,我们应该建立了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网站和“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单位找到满意的工作人选,减少了工作的麻烦性,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自身的实力寻找合适的工作,避免了像无头苍蝇的“无病乱投医”,提高了就业的效率。利用互联网,双方实现了人才需要和流动的双向选择,实现了共存共赢。

五、提升网络功能,拓展教育管理

1.提高校园局域网的质量,加强网络监控与管理。高校的校园网应该是纯净的,受社会上的乌烟瘴气影响较小。校园网应该有一批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对电脑系统予以定期的病毒防护,对信息进行筛选,保证了学生在上网上不会被一些污浊的信息所干扰。现在,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建造自己学校的“红色网站”,在校园网上建立理论专区,收录马克思、邓小平理论著作,介绍国内外时事,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来提高校园网的网络质量。同时,学校还要尽最大可能的及时更新信息,保证实效性。再一方面,校园网的内容要定期更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远离混乱,远离是非,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提高学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个学校的网络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作为学生网络的管理者,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是不容置疑的。而要搞好学校的网络,首先要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模式,与时俱进。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充分理解信息的双面性。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操作能力和水平,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跟新自身的技术。再一方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发现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培怡.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1

[2]刘家贵,周兴堂.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03

[3]张志湘.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现代情报,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