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网络基本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网络基本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网络基本知识

第1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考分离;试题库;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考分离,可以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网络专业选择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教考分离课程作为试点。

一、建立完善的试题库

1.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标准前,首先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走访企业,走访同等院校,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总结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推导出岗位能力要求,从而转化为课程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课程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考虚到基础性及全面性,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服务。2.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大纲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考试大纲,这是试题库建设的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命题时不仅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还要突出基本技能,在题型的确定上要有选择、填空等基本题型。3.组织教研室教师共同出题为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试题库的建设必须要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在出题过程中,既要分工,更要合作,通过多次交流及审核,共同完成试题库的建设任务。4.专家审定试题库试题库编制完成后,应该聘请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专家对试题库进行评审,评审主要按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对试题库覆盖率的知识点、题型以及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证审,确保试题库的质量。5.安排统一考试、建立统一阅卷制度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生同一时间统一考试,为增加评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度,考后组织本教研室老师进行封闭式流水线阅卷,从而提高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从试卷成绩中可以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6.《计算机网络技术》题库的修订与改版通过每次考查的试卷分析,定期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试题库进行修订和改版,不断增加试题库的题量及质量,才能更好地保证课程评价的合理性及可信度。

二、实行教考分离的优势

教考分离可以从高质量的试题库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试卷,通过组织统一考试,封闭流水线阅卷,有利于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备课及授课,杜绝授课的随意性;有利于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端正教风和学风,杜绝了学生只按重点学习,不系统全面复习的现象;有利于客观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三、教考分离存在的不足

教考分离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过分强调了通过考试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水平,以至于教师没法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教考分离顺利实施的建议

1.采用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局限于考试,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实训的结果、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考试结束后,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不断地完善试题库。

五、小结

实施教考分离,可以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完善的试题库,统一考核、统一阅卷等方式实施教考分离,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文祥等.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朱军等.教考分离———高校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第2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教学思路;教学指导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我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背景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主动并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为今后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和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值、文字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电子元器件、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卡的概念。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逻辑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类;中央处理器的概念、结构、基本任务和性能指标;指令、指令系统的概念;指令和程序的执行过程;主板、芯片组与BIOS的概念;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储器的基本知识;个人计算机输入输出操作的原理;I/O总线的类型;常用I/O接口的知识;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打印机)的作用、分类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及基本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Win-dows、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算法的概念、属性、表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语言的作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常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处理系统的概念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分类方法;通信的基本模型、信号的分类;多路复用技术的作用与类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信道的概念和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与分类;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以太网的类型和特点;因特网的发展、组成与常用接入技术;网络分层结构和TCP/IP协议;IP地址和IP数据报的概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域名系统的概念;电子邮件、万维网、IM和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知识。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字符编码标准;文本处理和常用文本处理软件;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图像的获取、参数及常见文件格式;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声音的概念;数字声音的获取过程与获取设备;数字声音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计算机合成声音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数字视频的概念、获取方法与获取设备;数字视频的常见文件格式、压缩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点;DB、DBMS、DB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典型信息系统的特点。

1.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操作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个人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文件的创建、保存、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软件浏览网页、检索信息、下载资源等操作;WinRAR、讯雷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MicrosoftWord2010的操作方面:文本的编辑和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片、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通过插入或文本转换为表格的方法创建表格、表格属性设置和计算操作;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印和保护。MicrosoftExcel2010的操作方面:电子表格编辑;填充柄的使用;公式的编辑;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工作表格式化;各种类型图表的创建和编辑;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簿的新建和保存。MicrosoftPowerpoint2010的操作方面:幻灯片的基本编辑;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图片、图形、文本框、艺术字、SmartArt图形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为演示文稿应用主题;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母版的使用;文本、图片、图形等对象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使用超链接;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文件的新建和保存。

1.2.3素质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修养、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独立的专业主见、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2.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培养较高的求知欲,勇于探索并使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的信心、决心,能从战胜困难中体验快乐。‘’‘’

1.3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字媒体技术、第六章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第七章Windows7操作系统、第八章因特网应用、第九章MicrosoftWord2010文字处理、第十章MicrosoftExcel2010电子表格和第十一章Microsoft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操作的相关内容。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第3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任务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基本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的传授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计算机网络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是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途径。通过该课程,学生们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要性也有了新的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很多学生在学习过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感慨的说:原来以为计算机网络纯理论,没有什么用处,和实际应用没有太多的联系,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才觉得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计算机应用和现代网络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内容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开始上复杂的理论,很快就把学生难住了,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待学生在实验中,具体用到时,才讲授一些有难度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观念上,针对传统工科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独立性、轻相关性等问题,以培养具有较高计算机网络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三个能力”和”三种精神”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开拓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不怕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进取、孜孜追求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单一式教学方式。

第4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1.信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对大至整个社会发展、小至自身学习生活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影响。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教师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2)要强调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勇于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要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要有在未来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融合,大胆尝试新技术并用于教学改革,要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3)要让学生具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并能对获得的资源进行辨别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信息资源的所有权、版权,要遵守网络时代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自觉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

2.信息知识及技术

(1)对计算机基础、多媒体、网络等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软件的一般知识;特别要知道常见的化学专业软件,如ChemWindow、Chemlab等软件;要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特别针对化学专业网站、化学教学资源要有较多了解;要了解常用的网络数据库,如知网、万方、超星,并能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料。

(2)信息技术能力是师范生能正确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制作课件、网络资源利用能力。要求师范生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可进行试卷排版、论文撰写、分数统计排序、学术交流等操作,其中PowerPoint还是使用最多的课件制作工具之一。课件制作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宜实现的实验、危险性较大不宜观察的实验等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阐述这些知识,形象展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考虑,我们往往建议学生精通一门,另外可制作化学空间动画的3DSmax、修改图片素材的PhotoShop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掌握。网络资源利用要求师范生能轻松自如地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并能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快速有效地检索资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通过掌握的软件工具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能通过网络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等。

(3)整合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改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的利器,同时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师范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各种学习环境,如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各种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师范生对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重要性的自我认知,对开展信息教学活动的各种感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信息知识和技术是指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对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运用,包括信息的特点、规律,还有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在问题解决时各种技术的应用。信息问题解决的整合创新能力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确定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搜索和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最终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

二、高校化学教育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1)重视相关课程设置,多种途径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是保证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应体现出信息教育的渗透。我们根据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考虑到具体课程设置及时间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增删,删去过时的内容,增加教学实习中实用知识,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化学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理解信息技术对将来的教师岗位的重要性,研究优秀的多媒体化学课件作品,欣赏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或生活问题等方式。

(2)利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培养信息素养所需的能力不应该脱离课程,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学科课程,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使师范生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第5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一、消防技工现状

技工实操能力跟不上业务需求发展步伐。现代消防技术服务需要的是“全科式”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消防技工仅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只掌握一种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消防技工应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掌握各种技能。现有消防技工技能单一,观念也只是停留在普通操作和维护上,还远不能满足新型消防技术服务的要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部分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认识。目前管理部门只对相关人员进行入行前的教育培训,一考定终身是目前消防技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据调查,初获证件的技工对基本检查程序、排障存在实操盲区;部分管理部门疏忽消防技工的继续教育。该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补短板、堵漏洞,否则建立新型技工队伍,提高技能水平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技工入职重考试结果,轻系统性学习。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大纲规定,每级别的培训需要一定的学时,但绝大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只重视题库刷题,不注重系统性理论学习,造成的后果是:这些人虽然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但造成了基础知识不牢固、实操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继续教育培训必要性

安全发展的社会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发展一支技术过硬的消防技工队伍,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消防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对消防技工的综合素质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使消防技工适应新消防业务需要,必须注重消防技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消防事业发展的行业需求。消防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激增,应用周期缩短,半衰率加速,从而导致了消防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从业技工要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和更高的智力结构,一次性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消防技工作为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要想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拓宽在职技工的知识面,不断提升个人技能,保持教育培训的连续性,才能适应消防事业发展新需要。职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随着消防技工的不断普及,对在职技工而言,知识和年龄上都处于略势。消防技工只有树立终生学习观,学习消防新理论、新技术和相关消防学科知识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消防事业的发展要求。

三、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与途径

管理部门制定技工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消防技工不是简单的机械修理,而是“全科式”的技术服务。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将消防技工的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正式工作日程,切实解决好消防技工继续教育的问题,提高技工的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激发技工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主管部门建立激励制度,定期举办各种学习班和业务讲座、业务研讨会、技能竞赛等,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实效性。使在职技工边工作边学习,集中教育培训。消防主管部门要建立模拟消防工程馆,模拟建立消防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消防应急广播、防排烟系统、消防电梯等消防系统;定期组织在岗技工到工程馆培训,实操实练;设置班组,开展实地模拟实操,做到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不断提高技工检查、检测、排障等能力。现场深造。选送在职技工到大型消防工程公司进行现场业务深造,跟班作业,现场参加各种消防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在实操中获取专业技能,提高消防技工能力,获得多种技术经验。网络助教。网络助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技工可以通过各类网络课件、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让技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采用积分制,技工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给予加分。

四、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