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第1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很特别的,也很少见的。为什么要重复提到呢?这是谁在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生命?摇?摇?摇生命》。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相机指导。

(1)指名读文。

①第一小节独立成段,要抓住段末问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思索的语气。

②第二小节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只飞蛾的可恶。

(2)相机正音:骚扰(sāo?摇?摇?摇rǎo)?摇?摇?摇动弹(dòng?摇?摇?摇tɑn)

(3)比较字形:震撼——遗憾?摇?摇?摇糟蹋——倒塌

(4)练写生词:糟蹋

2. 浏览课文,交流发现。

(1)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课题很特别。其实课文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地方。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几处?

预设1: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预设2:文章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预设3:文章列举了3个事例来谈生命是什么。

3. 自拟小标题,把握脉络。

小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看来要把生命真正读到我们心里,还需要去细细品读这3个事例,破译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保底工程”。第一课时更要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通过“指名分小节逐段朗读”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

三、研读赏析,感悟生命

1. 走近“飞蛾”感悟求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你从飞蛾身上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密码?

(2)抓重点词语体悟交流。

感悟飞蛾生命的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①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板书:脆弱)

②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飞蛾显得十分渺小、柔弱、不堪一击。

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你从文中还解读出了怎样的生命密码?

(飞蛾虽然弱小,却不放弃抗争,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等)

③指导朗读。

A. 抓住重点词,读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B. 抓住感叹号,读出作者的惊叹。

C. 师生合作读。

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飞蛾,此刻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生接读)——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只要杏林子不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生接读)——(与上同)。

师:只要杏林子的手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生接读)———(与上同)。

(3)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①此时此刻,杏林子会想什么?

②再读描写飞蛾求生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板书:珍惜)

(4)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语句(指名试背——师生共同总结背诵方法——生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以“你从飞蛾身上破译了哪些生命的密码”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悟、朗读、背诵等方式的学习,去探究生命,感悟生命,从司空见惯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密码。】

2. 走近“杏林子”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认识杏林子。

(2)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质疑;教师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预设1:她得了什么病?

(杏林子十二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设2:她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杏林子的腿不能动,头也不能转,手不能抬,脚不能走,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3. 创设情境,表达心声:

(1)现在,你能理解飞蛾为什么让作者震惊了吗?她由飞蛾想到了同样面临生命困境的自己。动物尚且珍惜生命,何况自己呢。

(2)出示图片(杏林子那双变形的手)。

师深情诉说:杏林子就是用这双残缺的手,创作了四十多本著作,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她还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此时你想对杏林子阿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背景,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教师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杏林子的人生,让学生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杏林子的生命内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悟

1. 播放自然灾害图片。

2. 讲述四川汶川地震中彭国华的逃生故事。

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总会让人肃然起敬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

第2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中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分析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微课程设计选点时,我们最终选择了以“米勒实验”展开微课程设计,通过对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第一步(即如何由原始大气到有机分子演变),进而理解生命起源的全过程,树立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了解和乐于参与的话题,而且很多学生通过书刊、电视等媒体,对生命的起源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七年级下册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相关知识,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近两年的初中生物专业学习,学生也初步具备分析米勒实验的能力,可以在微课及辅助材料的指导下自学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米勒实验的分析,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米勒实验的介绍,进行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学环境与准备

联网状态的计算机、教师提前制作好的相关微视频、学习素材、微课程实施方案等。

教学过程

1.兴趣先导,情境引入

图片导入:出示现在生机勃勃的地球图片和原始地球图片。

师:这张照片美吗?它展现了现在地球上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么46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设问)那时的地球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你认为这样的环境中会有生命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但科学家们已通过实验证明,正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为形成原始生命创造了条件。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进行了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所以,对现在地球图片和原始地球图片的强烈对比,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资料分析。阅读课本第47~48页资料,思考问题:①原始地球大气的成分有哪些?②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任务二:观看视频“米勒实验”。思考三个问题:①米勒实验装置中通入的是什么气体?②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过程?③米勒实验最后收集到的是什么物质?

分析米勒实:下面请观察米勒实验装置这幅图片(如右上图),探讨几个问题。米勒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对水进行加热,沸腾后会产生水蒸气,这些气体混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呢?模拟的就是原始大气。接下来,米勒在密封容器中通过电极放电产生火花,这模拟了什么呢?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上的闪电。通过冷凝器冷却水,模拟降雨,最后在溶液中发现了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是制造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温故而知新:请你回忆七年级食物消化相关知识,你能说出蛋白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稍停顿)

蛋白质可以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所以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米勒实验最终收集的溶液中含有的有机物就是氨基酸,所以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多种氨基酸。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这些实验表明,尽管原始地球上不能形成生命,却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汇集到原始海洋中不断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在地球形成后的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设计意图:先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原始大气的基本成分,以及原始大气和现在大气成分的区别,为对米勒实验的分析理解打好知识基础。然后学生通过观看介绍米勒实验的视频,形成对米勒实验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定格在米勒实验装置图片,重点介绍米勒实验的过程及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3.知识巩固,情感升华

小结:米勒实验最后收集到的是氨基酸等有机物,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多种氨基酸。

情感升华:生命的诞生如此不易,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现存的生命,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呢?倘若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它将会永远消失。因此,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物,并保护好它们,保护地球。

设计意图:通过对米勒实验的分析理解,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希望学生能明白“生命的诞生是曲折不易的,地球上的万物皆有它存在的道理。珍爱生命,保护生物,保护地球”,这样的情感升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总结反思,自测评价

我们通过三道题来检验一下学习效果,请你将答案填写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

①(单选)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下列哪种物质?

A.水蒸气 B.氨

C.氧气 D.甲烷

②分析并填空:

米勒实验中的火花放电,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米勒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认为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的形成性测验题和微视频配合度高,针对性强,使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多样的题型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情感目标的评价。

教学反思

1.微课程设计,选准点很重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微课程设计应该选取一节内容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或者最需要通过提前学习来获取知识的一个点。这样能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我们团队的微课程设计选择了“米勒实验”这个知识点,这是我们积极讨论研究后选中的重难点。我们设想,学生预习了本节课内容后,最大的感触应该是太抽象、看不懂,而“米勒实验”应该是其中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的一个内容,可以用微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以便课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内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组织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推进高效教学

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有效。例如,我们选取了“米勒实验”的视频,把原始地球的动态状况和米勒实验的动态操作融为一体,直观地把原本抽象的模拟实验“演活了”,让学生对米勒实验中各种装置的作用一目了然。将传统的图片教学立体化,也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能比较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取长补短,相信团队的力量

在这次NOC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在进行微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时,我们三人先一起厘清整体思路,设计教学流程,再深入探讨“如何导入”“如何过渡”等细节,制作PPT,一起完善修改。由一位教师负责录制微视频,另外两位教师一起根据PPT的思路,完成微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这样的分工合作使我们制作的微视频和设计实施方案更配套,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使用起硪哺有效。此外,我们也学习了其他团队的微课程设计,听取了不少建议,如调整技能性检测的题目,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

设计亮点

1.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流程完整

对米勒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且该实验在实验室无法进行模拟实验,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选用了这个知识点来进行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完整,依次包含了情境导入、资料分析、观看视频、实验分析、情感升华、自我检测六个环节,它对重难点分析到位,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重难点。

2.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们对现在地球和原始地球的两幅图片进行对比后抛出问题,直入主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习更加有效。另外,我们选取了一段“米勒实验”的视频,将抽象的思维可视化,能帮助学生理解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装置的图片,一边讲述实验过程,一边抛出三个问题,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米勒实验的过程,并分析实验结论及意义,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3.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评价

第3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3.概述蛋白质的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和处理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归纳,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师:多媒体演示烤肉、鸡蛋、牛奶、鱼、大豆制品等图片。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东西,它们都富含什么呢?

学生:观看图片,根据生活常识,回答:都富含蛋白质。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我们每天都要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么蛋白质在人体内到底有什么作用?

教师:多媒体演示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物质中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图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组成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教师:出示资料: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而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还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回答:催化作用。

教师:出示资料:生物体内的激素能够传递相关的信息,从而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如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而其中的一些激素是蛋白质。这样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资料,联系生活常识,思考回答:调节作用。

教师:多媒体演示抗原、抗体的图片。提出问题:当人体被某些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将其消灭,而抗体都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在体内还承担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免疫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更正,总结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几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有蛋白质的参与,所以我们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补充完善本节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师:结构决定功能,那么蛋白质具有怎样的结构而使它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出示几种蛋白质的分子式,提出问题: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哪些?蛋白质的分子量如何?

学生:观察蛋白质的分子式,计算分子量。回答问题: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分子量很大,是生物大分子。

教师:在某些食品中往往要添加氨基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而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思考回答: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教师:讲述氨基酸的种类和分类。出示几种氨基的结构式,提出问题:这些氨基酸分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让学生写出这些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学生:找出不同氨基酸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写出氨基酸的分子结构通式。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巡查、纠正。强调氨基和羧基的写法,并变换各个基团的位置,告诉学生各个基团的位置可以互换。给出几种有机物的结构式,其中有的是氨基酸,有的不是。提出问题:哪些是氨基酸?以一个氨基酸分子为例,改变氨基、羧基与中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继续提出问题:是否还为氨基酸?

学生:配合老师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学生: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教师:问题过渡: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分子的呢?20种氨基酸又能形成多少种蛋白质呢?出示以下资料:(1)如果一个蛋白质分子仅是由氨基酸构成的,那么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总是小于构成该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2)如果该蛋白质分子中没有其他的共价键生成,那么该蛋白质分子减少的质量始终是18的整数倍;(3)在蛋白质分子中完整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要远远

的少于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

学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教师:结合动画演示,阐明脱水缩合的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明确脱水缩合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讨论交流:(1)氨基酸是怎样形性蛋白质的?(2)如果用20种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写出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可以写出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3)根据问题2,尝试说出蛋白质种类众多的原因?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形成对蛋白质多样性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师:讨论:(1)2个氨基酸相互结合时,脱掉几分子的水?形成几个肽键3个氨基酸呢?(2)如果是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肽链,脱掉几分子的水?(3)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学生:回顾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思考、尝试作出回答

教师:请出两名学生,其中每个人都代表一个氨基酸。那么氨基酸的氨基、羧基、H、R基可以分别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来表示?

学生:头代表R基,双腿代表H,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

教师:怎样来表示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

学生:两名学生思考后,手拉手。

教师:大家请看,2个氨基酸之间形成了几个肽键?脱掉了几个水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增加学生的个数,即增加氨基酸的个数,让学生自己得出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水的个数和形成的肽键数。让学生拉手形成2排、3排,得出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掉水的个数。

学生: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活动,同时思考问题,总结结论。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完成练习。

小结: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氨基酸的种类、结构通式、结构特点、结合方式,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的功能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原因,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4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从我国大环境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而在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论述,并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显示了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来看。高校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文化素质等决定了我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先进思想、理念、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扛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大旗,走在社会前沿推动、建设、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义不容辞。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内在要求

(1)必须要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

(2)结合当下背景、人文情况、案例等,分析、阐明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指出教育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3)对开展好、建设好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设想、建议,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规划,既能够指导培育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又能够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向社会的辐射和积极影响。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产物,是当代人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关系所做的总结、反思式发展,是维持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并重的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而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首先,大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较高的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历练,有着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生和世界有着较高层次的认知;对待未来怀有理想,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动资源实现目标的能力;再者,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内涵和目标,结合大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5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化学;作业;生命;教育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本出发点,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生命充分的关爱、关怀,以人性化教学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尤其在课后的作业设计中,要通过具有个性化、情感化、智慧化的作业形式,培育学生敬畏生命的伦理美德,以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去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为此,我在化学作业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渗透安全教育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化学学科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很好渠道。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渗透安全教育,有许多典型素材,也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标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冬天,北方时常有人进入贮藏白菜的地窖中,因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缺氧窒息身亡。一化学兴趣小组欲测量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请你帮助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2)如何向农民说明地窖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3)进地窖前如何简易测定进入地窖是否存在生命危险?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知道地窖是不能轻易进入的,在进入地窖前应该怎样做才是安全的。再如,学习了酒精的有关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酒驾是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每年酒驾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你知道酒精测定仪中装的是什么物质吗?怎样鉴定是否酒驾?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杜绝酒驾,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渗透生存教育

化学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在遇到意外险境或灾难时,如何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熟练掌握相应的常识和技能,才能在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正确应对,来保护自己。例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了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1)沿楼梯迅速下移;(2)用湿毛巾堵住口鼻;(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4)封闭房门;(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6)跳楼。再如,学习了“水的净化”后,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当城市遭遇了洪水、地震,或在海难中你到了渺无人烟的小岛,你怎样获得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来维持和延长生命?学生在完成老师所设计的作业的同时,获得了生存问题的有关知识,获得了一些在险境中求生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三、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渗透环保教育

据某资料报道,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食品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因素导致死亡或诱发各种疾病。在化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涉及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设计有效合理的作业,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环保教育作用。例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农药六六六,又称为六氯环苯,化学式是C6H6Cl6,有很好的杀虫效果,为农业的增产增收起了历史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农药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人畜毒性极高,目前它们已被新型生态农药所代替。依据六六六的化学式计算:(1)六六六的相对分子质量;(2)六六六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3)六六六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学生完成了以上作业,不仅强化了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唤醒了学生的生态伦理良知。从而使其自觉地爱护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维护环境安全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四、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渗透健康教育

据营养学家说,人的健康程度除了与自身的基因、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饮食习惯有关。从化学的角度看,身体健康需要均衡摄入健康所需的各种生命元素和生命物质。因此,在化学作业中,教师多设计一些有关合理饮食促进健康的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学习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写出你一日三餐的食谱,看看自己每天饮食中含有哪些营养素?是否营养均衡?如不均衡,缺少哪些营养素?应如何改进?另外,化学教材中涉及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认识吸烟产生的烟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对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用有机玻璃板自制吸烟害处演示板,去当场试验吸烟的后果,并思考以下问题:(1)吸烟对人的身体危害有哪些?(2)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广告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抵制烟草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生命质量。

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设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养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爱生命、爱自己,使每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锋.化学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初探.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5).

第6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刚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实名制是指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学生需要提供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或经县级政府指定部门审核的有效证明,以便准确掌握学生信息的管理制度。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为有效实施实名制管理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应利用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遵循“准确、完整、实用、够用”原则,能够接口开放、充分兼容、数据共享。信息采集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工作。所有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学生信息必须进入系统管理。

实名制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校基本信息、报表信息等。实名制学生信息实行分级录入、分级审核。学校和学生基本信息由学校负责组织采集和录入,经系统和审核,报县级教育部门确认入库。在初始使用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时,学校应及时录入当前所有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每年9月20日之前,学校应完成新生信息的录入与核对工作。学校应根据学生基本信息变动情况,及时在系统中更新。学校于每年9月25日前按照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的要求上报常规报表至县级学生营养办。由县、市审核汇总后报省级学生营养办,各地省级学生营养办于每年10月中旬前将电子数据和书面报表汇总上报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复核后,对各地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进行拨付。

目前,实名制学籍系统建设进展如下:

1.2012年5月2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基础一司、全国学生营养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开发单位进场开发。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将数据采集指标和统计报表以签报形式送基础一司、基础二司、全国学生营养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将修改意见体现到系统设计中。

3.2012年5月18日,召开了学籍业务专家研讨会,进一步征求对数据采集指标、统计报表和系统原型设计的意见。

4.2012年6月1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基础一司、全国学生营养办汇报系统建设进展情况,确定了系统一期试点的工作安排,并同步进行学籍管理办法、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系统管理办法的编写等配套工作。

第7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生态化;特征;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0

“生态”是指一定时空内,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化学生态课堂的生态化特征,是将化学教师、学生、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进行有机组合,使化学教学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序地进行“生命运动”,信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让师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进而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意义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化学课堂的生态化特征

1.生本化

化学生态课堂的底色应是绿色的,无“公害”(此“公害”是应试教育的填鸭式、题海和考试的功利性,导致学生身心的扭曲和发展畸形的现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受到尊重、信任、学生从“听者”、“答者”、“记者”转变为“思者”、“问者”、“评者”,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旋律。

2.生活化

化学生态课堂又是多彩,开放的。因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生活化使学生有兴趣并快乐,开放将教本和校本,课堂和社会融为一体。

3.生成性

化学生态课堂也是民主、自主的。民主与自主使预设与生成、开与合、收与放、动与静相统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融洽和谐,彰显个性。

4.生长性

化学生态课堂还是和谐,高效的。和谐让学生自由呼吸,学习天性自由释放,“乐知”、“好知”;高效是化学生态课堂的标志,其课堂效率高、效果好、效益大,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同时,实现生命的生长。

5.生命力

化学生态课堂更是有生机、可升华的。教师有激情,课堂有,学生被感动,学习有感悟。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尊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生命潜能得到激发,生命样态得到优化,师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协调发展,体力、心力、智力、情感价值观全面发展。

二、化学课堂的生态化设计

根据化学课堂的生态化特征,教学设计时抓住五个关键:

1.生本——教学设计之本

生态学的耐度定律告诉我们: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需要多种生态因素,当某种生态因素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到限制因子的作用,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生本化如课堂的阳光,使课堂生态系统的诸多因子特别是学生充满生机。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中心说”,力避传统师本的填鸭式,授受式,用全新的生本观运作于课堂的生态系统,体现自主、探究、鲜活、生机。首先是教学目标生态化。立足“生本”,首先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体现自主性,做到授之以渔。再次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切度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流程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采纳,都要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个性特点、学习起点),突出主体。

2.生活——教学设计之源

美国JCE[1]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从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用品的取材等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样我们的化学课堂生态化设计也要面向学生的衣食住行,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具体可以:应用生活化问题引出学习探究的课题;应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元认知支持;应用生活事实为所学化学知识提供事实证据;联系生活经验,实现化学知识有效建构;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等。

案例:哪种炸薯片含有的热量更多[2](新西兰教师Azra的教学片段)

教师给出两种不同品牌的炸薯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哪种含有热量更多?在让学生讨论各种可能的方案后,演示了其中的一个方案:用回形针将薯片固定在软木塞上,点燃薯片,用薯片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盛有50 mL水的大试管,根据试管中水温上升的多少比较薯片含有热量的多少。然后,讨论上述实验是否“fair”(“公平的”),学生们的发言显然认为这个实验不够科学:

①两薯片的厚薄、大小、质量可能不同。

②两只被加热的试管管壁厚薄可能不同

③两薯片燃烧的完全程度可能不同。如果将薯片弄成粉末,燃烧会更充分。

④加热水时热量的散失多少可能不同(火苗的稳定性不一样)。

⑤食物含有的热量是在体内消化时释放出来的,用燃烧的方法所得结果是否代表食物含有的热量,值得怀疑等等。

Azra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保持哪些量不变?”以及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做上述实验,还可得出不同的结果,怎样看待这种不同,它为什么会产生?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将各组测得的水温上升值平均后再代入公式算薯片的能量是否比依据单独的一组数据算更准确?”

Azra的设计与生活关系密切,注意过程、方法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3.生成——教学设计之睛

课堂的预设如画龙,生成才是点睛。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化学生态课堂不能是预设的复制,一个教案三个班用,不见个性见雷同。应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

4.生长——教学设计之根

生态学观点强调:要通过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使生态系统保持活力和稳定。因此设计时,要关注学生过程体验和发展,精心构思导入、探究、练习、小结和拓展诸环节的学生生长点和线,注意实验操作的环保性和简约性,形成催生氛围,促进师生共生共长。

5.生命——教学设计之魂

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性原则。情感是生命的本征。要把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设计重点,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激动,达到课堂的共鸣,实现生命的提升。

(2)体验性原则。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体验秸秆燃烧后的空气,体验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体验低碳生活等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优化生命样态。

(3)开放性原则。开放是生态生发的空间。课堂教学生态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设计时要开放课堂教学时空,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必修教材拓展到乡土内容);探究问题的开放性;过程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等营造学生参与,充满生机、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4)激励性原则。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设计一是优化教师的声态和肢态语言。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效果,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形成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二是不忘激励性评价。教学评价的生态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评价向多元评价体系发展,提倡实施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好中差是教学永恒的现象,我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分层次设问和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分层次设计随堂测验等方式进行分层次、多元化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此乃教学设计之魂。

化学课堂的生机,依赖于生本化阳光的照耀,生活化养料的催生,生成性雨露的滋润,其外显是环境的和谐和师生的共生共长,其内涵是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师生生命力的迸发。

参考文献

第8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集体备课;个案;共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05-01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要想设计好一堂好的教学设计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

所有的教师都会写教案,但不一定都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它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教学设计要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能训练要相互结合。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设计要注重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堂好的历史教学设计,需要各个步骤都很完善,要想每堂课都这样设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我县在进修学校的倡导下,举办了双备双上,集体备课活动。在县所属地几个区域性教研基地全面展开此项活动,我亲自参加了所在教研基地的教研活动。

1、形成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

基地的老师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集体备课前,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备好个人的第一教案,来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意义,对于个案的形成,每一位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重点,难点和关键,就此设计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和方法,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习题、板书、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形成了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

然后指定一名教师讲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大家进行研课,反思对知识的准备和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

2、在交流碰撞中形成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

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再进行第二次备课

在有融注思想的个案下,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集体备课是在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气氛中,由集体成员的有效协作而产生的智慧交流碰撞的升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忽视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学生命的载体,是教学质量的生命,集体备课实现了相互切磋、互相启迪、相互提升。从重点的确立,突破的方法,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等,每个环节都经过集体的反复讨论、修改、产生完整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集团效应”的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在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倾注,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

三、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实施中,需要我们从理性和指挥层面去研究课堂。让学生在合作、参与、对话、创新中得到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做到教材、教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创新与创造。再好的教学设计也要针对学生在上课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体现了以人(学生)为本的思想,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课要渗透,“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的思想,要把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评价一堂课的好不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想做好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9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调整。要想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注意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上渗透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一堂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形成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设计活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明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首先要具有鼓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其次要具有可测量性,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清晰,易于学生理解。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课题之后,进一步解释: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作家朱自清,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他的散文描景绘情、形声并茂、文辞优美、意境幽远。因此,今天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时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理解文章准确的用语。

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

3.体会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授课之前,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要设计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即知识的选择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对学生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如《竹影》一文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是以儿童故事为特征的《竹影》,第二种是以绘画艺术启蒙为特征的《竹影》,第三种是作为研究作者的实证材料的《竹影》。这样看来,教学设计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知阶段,对绘画艺术知之甚少。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竹影》的儿童故事为特征作为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将有关绘画的“理”渗透到儿童故事中。

三、教师要设计活的师生关系

大家是否还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为我们描述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那是讲究师道尊严的时代,而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可以互辩,学生可以反驳教师的观点、纠正教师的错误。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融洽、团结、互帮互助的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能力。

四、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学生活动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形式应多样,一要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为学生多创造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乐趣。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中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而且这种方法,易于引起学习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展现课堂活力。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质疑问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症结,用集体智慧将问题合理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