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层教学范文

分层教学精选(九篇)

分层教学

第1篇:分层教学范文

一、根据学生在数学表现上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的分层可以帮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不是以“分层”教学为理由,将某个或某一部分智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去。故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分层不分离的原则,把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为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前提指导。

那么,怎样对学生分层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对教学的智力情况、学习基础、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统计。我将我班的11名学生分成四个层次:A类为轻度智障学生,他们智力程度较好,相较而言易接受新知。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学习情况,多让他们做难度大的题目(接近普校同年龄水平),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状况。B类为中度智障学生,他们能够听清老师的要求,但学习自觉性较差,我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重点督促,针对其易分神的特点及时提问,并请其板演,让他们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学内容;C类为重度智障学生,在老师的反复强调和辅导下能完成相应的要求,我将这类学生与A类学生搭配练习,让他们在同学一对一的帮助下不掉队,同时也锻炼了A类学生的能力;D类学生为孤独症儿童,无语言交流,也不能书写,虽然不能跟上目前教学的进度,但在学习中能学会听一些指令、习得一些生活适应能力,我就辅导他在课堂上完成指物、动手等练习。

当然,这种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类别,采用流动的方式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核心。从培智数学教学来说,一节课主要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类。制定这些目标,必须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例如D类自闭症学生无法说出乘法的意义,就不能将这一大纲要求的目标硬套在这类学生身上,而是根据其特点对目标进行调整,将目标改为通过摆物品来感受乘法的意义。

不仅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不同的教育对象明确了各自的学习目标后,就能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调整学习行为,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情况,我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对能力较低的C类学生,只要求达到翻书找口诀计算或用计算器计算的目标。对中等层次的B类学生,针对他们自觉性较差的特点,对其进行严格督促,适当提示,要求能够背口诀正确计算;对能力较强的A类学生,不仅要求正确计算,还要迅速口算。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根据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和努力程度,对评价进行分层,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2篇: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理论和实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W”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鉴于上述原因,本着“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态度,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三个层次分层.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又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分层次教学”的启示

第3篇:分层教学范文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和给予个别指导及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原则

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分层次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现代心理学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所以要做到“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关注教育教学的立体全过程,多元分层。

不能以单纯的实践具体学科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范围要更广、形式要更多、探索的空间才更大。如对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分层次作业、合理评价的实践探索,还可以成立实验班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最优发展的实践。这些多层次的探索,使分层教学形成一种多元立体结构,同时也能为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创造一个浓厚的氛围。

3.全员参与更新观念,全面理解。

分层次教学都要面对一个分层后学生、教师及家长如何看待分层的问题,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对此,要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学生、老师、家长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分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有助于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而不把平等仅仅停留在学习机会均等的水平上。

4.全面指导学生,合理定位层次。

教师对学生层次的选择要作出全面的指导,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偏高,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指导学生适应分层后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5.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二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施分层次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自信”能做好的事情,也只有使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的成绩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6.心理教育先行,提供持续动力。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进行心理教育,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分层次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种把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而也是复杂且困难的。它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环境氛围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和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原有的感知同新的感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才使得准确把握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显得如此的重要。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的施教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致于做无用功,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由此看来,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层次是施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差别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也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把握,也应对同一个或同一群对象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2.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很多,可以在施行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对分层次教学有正确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参与确定自己所属的层次和应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激励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等。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分层次教学才会永葆青春。

3.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第4篇:分层教学范文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5篇:分层教学范文

一、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因为智力,主观努力,学习习惯,家庭的熏陶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慢慢产生差距。时间越长,差距也就越大。而这个差距的拉大也将使学生最初英语学习时的兴趣与热情减退。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素,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以“统一化”教学方法为主,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阻碍,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难把握和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中间部分的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习惯于满足现状,导致不管哪一类学生都很难从学习中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英语教学质量难以实现大面积提高。

学生的这种差距使得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好这些“吃不饱”的优等生,和那些“消化不了”的落伍者。为了尽量克服这样的弊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用,这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分层教学,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差异,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思想来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理想状态下,分层教学应从课堂做起,延伸至课外。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性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热点课题。英语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

三、分层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进度划一,教学内容划一,授课方法划一”的“三划一”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迫切需要英语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四、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衡量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我在教学中也尽量向这个标准靠拢,尽可能让教学过程最优化。以最小必需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从现有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1.按规律观察,科学测查,将学生分层

要分层教学就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练习的情况,把全班分成A,B,C三组。A组是那些对英语感兴趣,学习主动,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优等生;B组学生较多,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能力,学习基础都一般;C组则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也不是很自觉的学生。我暗暗地为学生这样分着层次。

2.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学目标分层。也就是给A,B,C三层的人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设计相应分层

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把课堂教学设计也相应分层。

对话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在新授课的句型操练的过程中,我总是先让A组同学进行示范,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模仿。在自由对话时,我问C组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前几个单元学过的,他们比较熟悉的,而对于A/B组则是相对来说是新授的较难的句子。

表演分层:在对话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一般都会很好地分层,让英语好点的学生扮演主要角色,英语不是很好的学生就做配角,话少些,这样在表演对话时就能缩小各个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4.评价分层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学的尺度。分层评价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评价是大家都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和他人竞争,超越他人;分层评价则是在各自的起跑线上,和自己竞争,超越自己。在分层评价策略上要注重激励,减少责罚,尤其对B、C层次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对A层次学生则运用多种形式综合评价,以充分挖掘其潜能。

第6篇:分层教学范文

从2010年起,我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推行“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也进行了项目教学的系统化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存在智力、兴趣爱好、前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个体化差异,以统一的教学项目和评价标准去应对所有的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有余力而部分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情况。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在满足吃饱穿暖等低层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和安全需要(Safetyneed)之后,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等方面的高层次需要。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所要求的教学项目,就会获得“高峰体验”而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追求这种体验的行为动机,可以推动课程的学习。相反如果不能完成课程的项目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导致对课程的厌烦感,教学效果不能保证。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使得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的方式

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无差别的方式,教学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把学生按甲、乙、丙、丁四个层次分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项目任务,确保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项目的难度,乙组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升到甲组。甲组的学生不能胜任该组的项目任务,也可以调入乙组。

(二)统一授课和分层辅导相结合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集中式的班级授课模式开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是一致的。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采取“统一授课,分层辅导”的方式。对于接受程度比较好的甲组和乙组的学生,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帮助点拨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丙组和丁组的学生则以“帮助”为主,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自尊

避免分层教学的负面效应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然而,给学生进行分层,难免会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尺度把握得不好,会给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分层”的操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分层的过程中,弱化“层”的概念,强调“分”的原则。

(四)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评价方式

为了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967年美国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首先提出了过程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的概念。随后,过程性评价被美国教育家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跟现在相比较,或者把被评价的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的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的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端正学习的态度,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过程性评价有着终结性评价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不同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缺点。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价具有评价效率高,客观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7篇:分层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提高”实际是将教育学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赋予更广泛,更具体的内容。作为教师的教学,只有依据教学方针的统一要求,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多种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提高的教学是符合当前教改的发展趋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提高的教学是符合当前教改的发展趋势。

一、了解学生差异,分层建组学习

分层推进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分层问题。分层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我们采用的是组内分层法,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根据班级好、中、差的学生情况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学生划分A层(学习困难学生)、B层(中等生)、C层(优秀生),编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安排5~6人,其中B层学生占多数,并入A、C层学生各1位,前后相邻,便于课堂讨论,互相帮助,层间互动,合作学习,达到互补的目的。学习的层次确定以后,并非是一成不变,要随时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变化以及学习情况的变化,做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

二、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要求分类提高

分层建组后,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和目标。A层目标(基本目标):从达标角度讲是毕业考和会考的合格水平,这是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B层目标(较高目标):从达标角度上讲即符合各类选拔性考核、考试的标准。此目标是教学的可及目标。C层目标(拔高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将那些智力价值高、迁移与变通活化率强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拟成问题激发少数超常生创造性的思考或于课下研讨、争论,以满足高层次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这是发展性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基础好的优秀学生的视野,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置的。总之,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划分上要做到准确与明确,以保证分层推进教学正确的指向。

三、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课堂教学是实现分层递进、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在教学中分层施教,可采取“合—分—合”的课堂教学结构。①第一次“合”:这是教学起始阶段的集体学习,主要由引入性学习活动和总起性学习支撑。②“分”: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新知,它根据学习分类指导、分类练习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对B、C层次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其中,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适当给以必要的点拨;B层以“扶”为主,适当结合“放”;而对A层学生则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他们从中找到规律,对A层学生必须花力气去“扶”,要“偏爱”,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通过“放”“扶”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形成。③第二次“合”: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缺漏问题。学生层间的互动,是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这一教育资源,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提高到最大限度,是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重要操作机制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层间互动以小组内和小组间互动为主要方式,以本位评价或换位评价为主要方法。这“合—分—合”的课堂结构,不但自然地融进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回授、巩固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A、B、C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

分层次教学分类提高的方法不仅能面向全体学生,还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主动地发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提高的教学方法,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转贴于

参考文献

第8篇:分层教学范文

一、学生分层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必须按照顺序逐步进行,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层。一般来说,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优生(A层),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基本上能够当天学习当天消化,并且有效的掌握好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第二类是中等学生(B层),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存在较大的浮动情况,如果稍微松懈,就会沦落到学困生的行列中,但是刻苦学习的话,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加入学优生的行列;第三类就是学困生(C层),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学生,由于学习成较差,而且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层,可以对之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层次为三个,因此在管理的时候,也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应考虑从低到高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包括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独立发展水平、教学应达到的水平和学生的潜在水平,以促进学生不断趋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独立发展水平。另外,不同层次之间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相互转化,当C层的学生或 B层的学生达到了所在层级的教学目标后,则应努力向上一层的教学目标努力。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重点要了解学生的优势在哪些方面,比方说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应该加强记忆方面的能力,而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加强思考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即使是学困生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只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启发。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全班同学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因此绝对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群体。

三、教学过程分层

(一)全面考虑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要照顾所有的学生,但由于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因此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偏向学优生和中等生,导致忽略学困生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不断的进行实践锻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各个环节的工作,避免发生忽视的情况。

(二)实例分析

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这一知识时,对C层的学生可以提出直接通过自学,总结出规律的要求;对B层的学生可先出示一系列的导学思考题,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探讨;对C层的学生则可以先出示求倒数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去尝试验证。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而且会充分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总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能让学优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一定的深化;可以让中等生认识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环节与自身的优势,在双重作用下能够快速的提升;而学困生在接受教学以后,可以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并且为之后的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还会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主观上获得较大的助力。

四、作业分层

小学数学教学分层的最大优势在于,会对每一项教学工作进行分层,丝毫没有遗漏。而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数学的分层能够更加明确,不会出现界限不清的情况。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数学作业进行有效的分层,从学优生到学困生,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布置,从而强化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本文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面向不同的学生体现层次性,不再是“一刀切”,而要给出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在内容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技术能力题,布置作业时应分别指定哪些题目必须完成、哪些题目可以选择完成、哪些属于较难的补充题,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此可见,作业分层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深化,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评价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评价分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分层评价主张“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普通的评价会采用统一的标准,这样只有学习好的同学占有优势,而且自信心越来越强;相反的,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同学,由于总是达不到要求,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沮丧心理,对数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分层教学中的评价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层目标以及分层学习内容来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是针对性的,并不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是根据层次标准来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评价,避免了一些不良情况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分层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来进行,不能因为单纯的要照顾学生心理,而进行片面的鼓励,这样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六、总结

本文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全国的大部分小学来看,在应用分层教学的时候,产生了很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帮助众多的学困生树立了自信,数学的整体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将分层教学进行一定的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重点工作,把所有难关全部攻克。

参考文献:

[1]黄九林.“六学主导,分层推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2012,(11).

第9篇:分层教学范文

一、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14)分一大组,B组为中等生(30人)分两大组,C组为差生(14人),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只要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做课本第113页第4、5、6三道应用题时,要求优生三道题都完成,要求中等生完成4、5两题,要求后进生只完成第4题。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

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