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养教育范文

素养教育精选(九篇)

素养教育

第1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55-02

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馆藏资源的结构与类型,还是服务的方式和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整,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成为每个人“学会学习”以及终生学习所必备的素质。众所周知,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面对人们日益强烈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诉求,展开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职能。笔者拟就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他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之后,学者们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不断深入。事实上,在信息素养概念提出后的30多年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和识别信息、分析与评价(对信息的质量、有效性、权威性、相关性、可用性、时效性等做出判断)信息、整合(比较、判断、提炼、总结,然后再创造)信息、传递与交流(在符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将再创造的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分享与互动)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包括独立学习的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将所获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

2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读者信息素养程度不高

我国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较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要晚,读者的信息素养程度普遍偏低。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他们从小接受信息技能方面的训练,即使是小学生也能熟练利用图书馆或通过因特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都具有较强的信息道德观念。虽然目前我国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中,并对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非常重视,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使得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可是网络的信息化和开放化使这部分人也遨游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让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头脑异常灵活;另一方面,又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暴露出对信息分辨、不良信息等免疫力的不足。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门的公共图书馆,则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教育职能,培养合格的信息素养人才。

2.2 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搜索引擎,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Google”或者“百度”,而不是选择图书馆,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数据库商的蚕食,图书馆已经不能保证文化保存传播的绝对优势,还有网上阅读在上网人群中流行,甚至有网民只看电子书,虽然这种浅层阅读不会替代有着深厚文化给养的图书馆,但这对提供文献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在网络技术发展和大众阅读习惯改变的形式下,公共图书馆要把握自身的优势―― 永远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这一特点作为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开展公益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并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核心理念与核心价值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 信息资源与技术

公共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的中心,是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场所。在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馆藏资源发展战略,大幅提高数字资源经费比重;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外,还有丰富的电子书、数据库等资源。同时,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专业优势,对网络虚拟资源进行收集、管理、深度挖掘和利用,来丰富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在Web2.0环境下,许多公共图书馆开设了微博、论坛、维基等信息共享空间,多方面的为读者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良好信息环境、丰富的信息文献资源,是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基础。另外,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计算机终端,是一种典型的信息集散地,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场所。

3.2 专业人才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

随着数字信息的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将向数字化方向转移。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实力,最重要的不再是馆舍的大小和藏书的多少,而是它的虚拟数字化程度和馆员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有着一批优秀的馆员,他们既有信息管理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又有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如电子、法律等,他们能指导读者掌握有关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另外,公共图书馆与高校教师、资源供应商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是自己相关研究领域中运用信息素养的高手,图书馆可以邀请他们为读者做信息素养培训,开阔读者的视野。

4 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4.1 利用专业优势,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中心,要改变以往单纯提供文献信息、参考咨询的等服务的状况,大力加强用户培训工作。使专业图书馆学知识与技术平民化,以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让用户了解图书馆数字长期保存、数字资源管理、数字资源提供、数字参考服务等方式、方法,便于他们熟悉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满足读者对终身教育、知识传播和信息获取的需要。要向读者重点培训本馆自身所拥有的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指导用户使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来满足需求,提高读者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检索能力,使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和信息的拥有者。

4.2 分析读者信息需求,举办有主题的文献检索培训

由于不少读者没有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不会有效的利用检索工具,公共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举办文献检索培训或专题讲座,例如,先调查读者对哪些主题有兴趣,然后从中挑选一个主题(旅行、保健、子女教育、出国留学等),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培训,让读者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主题里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正确确定检索主题,选择检索途径、检索语言和检索入口, 同时在检索过程中及时调整检索策略和正确分析检索结果。

4.3 信息道德教育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若不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就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公共图书馆除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外,还应加强他们的信息道德教育,指导读者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提高读者的信息免疫能力。培养读者的信息责任感,自觉抵制信息污染,保护个人信息和著作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下载,不随意传播,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引导读者完善合乎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素养。

数字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新的服务使命,公共图书馆应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强创新,努力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一):环境分析与主要战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11.

[2] 顾华芳.数字素养教育――数字时代图书馆新职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119-121.

[3] 滕文花.略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19-20.

[4] 周凌晓.论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7(34):73-74.

[5] 任瑞.图书馆应为信息素养教育发挥作用[J].贵图学刊,2006(2):17-18.

第2篇:素养教育范文

一件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父亲就是梁启超先生。但历史书没告诉我们,梁启超或许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牛的爹!他共育有九个子女,其中院士三个,其余皆才俊。梁思礼曾回忆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从中可以窥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首位。

第二件事是安徽亳州蒙城一中学课堂上,学生拒交试卷,不仅出口成脏还拿板凳砸老师。据视频显示,先有言语纠缠,后是老师先掐了该学生的脖子,随后几名学生上前群殴老师,还有女生笑着上前凑热闹。我认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失当的地方,应先把卷子还给学生,在办公室冷静后再处理。但矛盾激化后的情况就让人不堪……更让人意外的是网上还有人喝彩。然后就是专家纷纷发表意见观点,开始思考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以上两件事,对教育来说,一成一败,一荣一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曾记得,我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正是素质教育刚提出的时候,从学生到教师,从政府到学校,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但时隔经年,我们还不得不反思素质教育了。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二是内容过度。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Y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课程),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过,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的又一个选择,我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的一点认识。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教育教学将出现系列变化。

首先是从教学科转向教学生。“不是教学科的”,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再就是研究“怎么教”到研究“学生想怎么学”。我们的教研应该更多的是研究“人”(学生),孩子们想怎样学,想学什么。有时我发现,同学的讲解让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龄阶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第三就是从单一的学分评价到综合评价。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所以现在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第3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 教育心理素养 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那么他将难以胜任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职位,也不会在教育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行创新教育。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一、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概念

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点。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正是这五大要素,决定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那么这五大要素分别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5.教育表现力——灵活机智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可见,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正能量,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二、影响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教育负责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责任。学生离开了父母,走进校园,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就相当于是学生父母的人,要像学生的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更像是一名“大家长”。除此之外,教师还充当着学生的好朋友这一角色,教师有必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还需要经常性的和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交流。这样的多重身份转换,极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心理冲突,从而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超负荷的工作生活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竞争。在教书之余,他们还要不断的学习,以强大自己。他们就像拧紧了发条的机器,不断超负荷地运转,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

(三)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当前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正是因为对学生过分的关注,使得现代社会各界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人只看到了学生的需求,却没有听到教师的心声,再加上当前心理服务机构的不健全,造成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心理素养

(一)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心理训练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素养,首先就要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理智、代偿、升华、合理化等心理训练,来不断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放松自己。

(二)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对学校教学工作而言,教师的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动机、意志以及价值取向等心理状态,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自信心、人际关系、课堂的氛围等。教师要想有效地、富有创造性的开展教学,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就能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业绩。因此学校要积极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引导他们不因为别人或社会的评价而有所动摇。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和学校环境对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培养只是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而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教师自己要增强自主发展意识,要使发展成为自己内在的追求,增强自身素质,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课堂语言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的汲取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会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素养教育范文

>> 论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文化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实验研究 法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形体与体育课程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高校舞蹈教育素养培养研究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大型体育活动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 落实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探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究 试论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策略 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高校体育中文化素养的培养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对职业教育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研究 对中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体育信息素养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董海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郭刚.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1(5).

[4]谭凤娇,何文聪.用人单位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J].职业,2012(30).

[5]王玲.浅谈高职文化课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青年科学,2010(1).

[6]谢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7]许亚琼.活动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269-2010199777.htm,2013-01-01.

[8]杨洋,高永新.浅谈大学生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8).

第5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高职生

一、关于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2年,尹力发表了《回顾与反思:国内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一文,文章中回顾与反思了我国近些年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高校媒介素养的实证调研、途径与模式、高校媒介教育的不同环境下的状况以及其他学科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交叉性与互动性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在探讨不足的同时又提出了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展望和建议[2]。《2010年以来国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一文的作者陈勇分析了我国未来媒介素养研究的趋势,他指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全面发展的态势已比较明朗,未来也将会出现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领域和视觉[3]。姜燕在《微博时代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讨》的文章中指出媒介素养在微博时代的表现是传统媒介素养的延伸,可以通过选择、批判、理解、评估、反应和思辨及生产和创造海量的微博碎片化信息来综合体现[4]。《网络新闻影响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是由孟维颖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她在文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环境中的重要性,需要我们以学习为主要阵地来抵制在理解、使用和驾驭传媒及内容的偏差[5]。《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是我国首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之一,在书中学者吕巧平对集中在两个城市的8所大学和19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探讨了在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专著的面世,积极推动了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同时对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研究

蔡尚伟、李朗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撰写了《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考察》一文,文章探讨了我国大众媒介意识从初步培养、正式开始到发展形势,探讨了学术界在以前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中也初步考察了我国1949年以前的媒介素养萌芽,以此主线来探索研究我国媒介素养的本土化研究道路[6]。《文化视野中的主体性建构——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的作者牛鸿英指出,青少年能从实用层面来了解、消费和运用媒介不足以体现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基本目标,还应该引导青少年通过运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来促进形成他们独特文化,成为具有文化价值观念的主体性的人。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更应该承载民族复兴的重任,这才是我国的本土化策略,而不是我们偏安一隅的被动防守,更不是僭越全球的妄自尊大[7]。赵世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成为大学的通识教育[8]。”孙丽娜等学者发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研究》一文中提出要从本土化人的视角,立足我国国情,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展开研究,要完善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把“保护主义”与“非保护主义”相结合[9]。学者李冬霞在《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中指出,目前学术界寻求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应该立足于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0]。目前,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优秀理论研究促进了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我们也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体现出了媒介素养教育普适性和特殊性相融合的特征[11]。

第6篇:素养教育范文

微时代视野下,大学生每天面临大量的资讯信息,其中垃圾信息泛滥,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造谣、传谣、信谣现象每天都有发生,网络平台上非理性的宣泄现象,网络暴民不负责任的谣言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明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一定的威胁。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各大高校重视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因为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也会快速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素养高低决定整个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目前,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高校教师对于新兴的媒体手段的运用和把握程度还不如大学生。而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学校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是碎片化存在于社团活动、存在于学校的宣传活动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育内容中,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处于“媒介全球化”时代,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媒介手段依赖程度高,微信、微博、博客、QQ等交流媒介成了学生交流、学习、娱乐的平台,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学生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缺失,媒介素养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缺乏反思性的甄别和判断。他们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在正确有效的利用、使用媒介资源上存在着差异,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比较模糊。

(三)社会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

社会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改变和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肤浅、浮躁、不切实际的网络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不良资讯腐蚀了大众群体,互联网系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丑陋内容,对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文明传统中最深层的羞耻感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青少年的腐蚀和拉拢,没有放弃意识形态领域这块阵地。所以,社会网络环境复杂多样,发展并不平衡。

二、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文化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塑造健全高尚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提高学生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学生成为机器人或者工具人。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重要,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训练,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教师要广泛选取教学资源,筛选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的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关注焦点。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请相关的学者和专家进行讲座,也可以进行论坛、比赛。再次,在考核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感化和体验。最后,要注重实践磨练,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人物访谈、热点问题追踪、后续报道、深层次的讨论等,不断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叛逆性,不愿意接受因循守旧传统模式教育,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参与,喜欢炫耀和分享。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判断、教育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媒介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学校的社团管理组织可以要求那些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相关。例如,针对大学生如何使用正确使用网络问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学生在搜集资料、写作演讲稿、进行演讲以及听别人演讲的过程中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受到教育。也可以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举行辩论赛,在讨论、辩论、议论中,一些观点和认识就会明确,大学生更愿意宣传主流的舆论。也可以引导相关社团把大学生在微时代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拍摄成微电影、情景剧等,优选一些好的作品,在全校演出,寓教于乐,达到传统教育所达不到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安全教育相结合

安全教育工作是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成瘾、网络失德、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问题,为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这是因为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隐蔽性造成的。如果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泄露自我信息,调查显示,女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低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高年级学生要低。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由学校保卫处以及学生辅导员来组织进行,以班会、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展开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要求把高校的安全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校园专职教师的作用,做系统课程,聘请校内外的常年从事心理健康、法学教育工作和司法的兼职和外聘教师做学校安全教育的教师。普及安全法律常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拓展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平台,例如利用BBS、QQ群、微信平台、博客等媒介平台,介绍典型案例,结合网络安全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正能量”传递,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分析,教师作为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和引导,以保证校园的网络安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法律素养。

三、结论

第7篇:素养教育范文

1、教育对象偏于狭隘。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须课程,大多数高校还是停留在针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高校要把正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开设针对全校学生的课程计划。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加强和丰富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与校外媒体的合作,提高媒体在素养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能仅限于高校教师对媒介知识的讲述和媒介技能模拟操作。

3、媒介素养课程内容较少。从统计中发现,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媒介技能和媒介审美。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开展媒介技能和媒介审美是媒介教育的基本,但也应当开展媒介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媒介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媒介素养和学科融合的课程较少,主要集中于媒介教育与外语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结合。

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路径

1、对课程标准及课程计划的研究

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课程标准是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确保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形式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各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逐步重视和研究的深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课程计划是对学生所要完成目标课程的所有学习任务的总体安排。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学分、课时、课程进度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研究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重视并开发了很多校本特色教材,如上海交通大学自编的《新闻•传媒•传媒素养》教材,着重从媒体的本质,传媒与社会,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诸方面进行系统讲授。出教材外,还有各类媒介素养教育著作,如张开先生的《媒介素养导论》。各种媒介技能教学程序软件包,电影片,纪录片等都可以作为教材外的补充课程资源。

第8篇:素养教育范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e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业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要求全民拥有信息素养的国家,如美国。这些国家的信息业已成为一种增值型产业,它已超越对传统产业的依附状态,既具独立性,又与其它产业密不可分,因为在此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仅依赖图书馆、仅靠传统的图书馆运用技能已不足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它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NCI,15)上,由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的:“所有经过习11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把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又作了如下定义:“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80年代,信息素养的含义不断得到深化,其涉及面亦更为广泛,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信息素养与图书馆用户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建议将两者纳人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进行;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更是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这一层面。具体说来,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应包括诸多方面:①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③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④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源,但并非唯一信息源;⑤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能大大促进信息的传递、处理及利用;⑧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是必要的;⑦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定、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并作出决策。

2信息素养教育是对用户教育的深化

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着眼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方面有:①图书馆乃唯一信息源,其用户乃图书馆的用户;②用户对馆藏(其布局、结构)的了解;③通过卡片信息确定所需的文献;④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情报检索的技能(大部分是手工式的);⑤馆员通过咨询工作解答用户的提问。因此,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是基于这一点来开展的,即引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唯一信息源)的文献。

2.1图书馆不再是唯一信息源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强调图书馆乃可以使用的唯一信息源,用户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范围内解决,但仅强调图书馆馆藏则排斥了其他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在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或许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藏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它所包容的信息在类型及层次上因缺少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存在着单一化及低层次的倾向。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向用户引入的基本概念是文献。文献包括多种类型的依附于传统载体的信息,如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及各类声像资料,它包含的是一种固态的、未开发或开发甚少的知识信息,其服务形式是实物借阅。实物借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是:一旦被某人占有,他人则难以借阅,即便增加复本量、馆际互借亦难以缓解这一难题。信息同样依附于载体,但此载体是现代电子设备,其组织形式是动态的、深层开发、易于组合、共享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使信息传递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强调信息这一概念,可以使用户由此关注更广泛的信息源,增加需求的满足机会。当然,信息社会所说的信息并不排斥传统的文献。在信息社会,新技术扩展了可利用的信息源界限,因此,在选择信息源时,我们将不仅仅只考虑图书馆,其它如:情报交流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数据库、出版公司、档案馆、博物馆、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成为可利用的信息源。甚至在国外图书情报界,“虚拟图书馆”这一概念也不断被专家们提出,它是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图书馆引起质的变化的一种新型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也有人称之为“无墙图书馆”、“无书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心”(eenterofknowledgemanage-ment),文献不再是使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这类图书馆中,即使无卞藏书,它仍能通过终端借助通信技术从其他图15馆、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心获取文献、信息、甚至整本图书的内容。因此,虚拟图书馆的出现将拓展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以至改写图书馆的历史。由此可以说,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

2.2计算机技能应纳入用户教育范崎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因为计算.机是信息社会中使用得最广泛的工具,它使信息存贮、检索、处理能达到大容量、准确、快捷这些要求。围绕着计算机技术所发展起来的技术是: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光盘、多媒体技术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使信息的“存”和“取”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由于这些技术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电子介质的信息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达到最大限度的处理及利用。计算机技能应包括:用户具有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意识、用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用户对计算机的使用或操作能力。

2.3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化信息检索技能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行为,它要求用户具有:一一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意识可使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得以呈现,并转化为能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以至实施具体的信息行为。—信息能力:①用户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准确而全面地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②对信息的评价、鉴别、吸收能力;③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联想和灵感的能力。—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知识: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使用户掌握主动性,增加选择机会,并提高检索效率。一一信息需求的动力:它促使信息需求得以发动、加强、维持,同时使信息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2.3.1信息需求的确定及表达:!亡否需要信息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是否需要利用信息源来获取信息?如何表达,即如何使模糊的信息需求趋向于明确的信息提问?信息需求是进行信息检索的依据,对信息需求的确定是下列行为得以继续的前提。

2.3.2信息的确定:所需要的是何种类型的信息?是否可以借助信息源、信息工具来获取?信息的确定是不断进行的,因为它不只是一种单向行为,最初所确定的信息可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从信息检索行为的反馈中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不断限制、筛选以确定最终需要何种信息。

2.3.3设计策略,进行检索:由于信息检索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的,所以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相比,更注重人—机对话过程中检索策略的设计,以优化检索行为。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更为友好,传统计算机检索借助“中间人”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因此,用户自己设计检索策略时更应掌握设计策略的技能。—含义:检索策略即为了实现检索目标而制订的计划或方案,检索策略对检索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目的:通过设计检索策略,以提高查全率、查准率,缩短检索时间,减少检索费用。—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了解数据库的来源、主题及内容结构);②确定检索内容,如提出著者、主题词、分类号等;③确定检索范围,如决定检索的年限、文种、文献类型等;④选择恰当的检索词;⑤构造合理的提问逻辑式;⑥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检索策略。

2.3.4信息的评估:对已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即评估信息对问题或决策的效用性及满足程度。

2.3.5如何超越技能达到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技能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部分,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方面,对于个体来说,信息素养常常通过信息技能的有效发挥得以表现,而信息技能发挥得好坏与其他两方面直接相关,如果片面强调信息技能,或仅仅以信息技能衡量某个个体的信息素养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对于超越信息技能这一点来说,用户在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中,对于适应于信息社会的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以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的具体化;同时,也可以这样说,信息素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唯一目的,从更深层次来说,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是使人们在信息社会得以立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前提。

3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中包括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对计算机技能及信息技能的教育,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对技能的教育,更包括通过信息素养的教育,使人们掌握为适应信息社会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及批判性思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少信息素养的人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

3.1目标目标的制订不可脱离现实,由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在用户教育方面现存的差异性,因此,在目标的制订及实施方面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近期目标可以面向高校为主,通过全面而深化的用户教育,使高校学生在毕业时便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成为独立的自学者;远期目标则是面向全社会范围,使所有公民通过对信息素养的拥有而成为信息社会中独立的自学者。对于拥有信息素养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它细化为:①对信息的关注度,如对有用信息的兴趣性及对无关信息的摒弃;②能够研究和判别可供选择的信息及观点的优劣、可行性。就信息来说,此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是垃圾信息;就观点来说,对其可行性的判别也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③能够选择各种信息源,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以获取信息的能力;④能对某一课题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综述及综观其现状和发展趋势;⑤获得继续自我教育的基础;⑥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3.2相关因素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情报机构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制订计划、大纲,并负责将它们实施。同时,信息素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如政府、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支持。因为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支持的关系,对于信息素养教育来说,这种支持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政策上的,或是人才上的。

3.3制仃计划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可以由政府或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来制订,并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如同现行的文献检索课得以在高校中通过制订政策来实施一样,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也可以此作借鉴。但是,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并不是在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计划中仅仅增加计算机检索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对整个计划重新进行整体构思,重新组织拟定,以达到信息社会中用户教育的指标。同时,信息素养教育的指标又必须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既要超越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指标,又要以教育过程的各类参与者(用户教育的教育者及接受者)的认识为基础。

3.4实施步骤及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以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进行,并制订统一的教育目标,以适应各个专业学科用户教育的不同需要。同时在高校用户教育中,还要将信息专业与非信息专业分开,进行区别教育。

第9篇:素养教育范文

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具有渊博的学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还应勇于创新。没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二、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教师来说知识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四、对教师个人能力结构的要求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一)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第二,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应以口头言语为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板书)和书面言语“口头化”交替使用。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同时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加强自己言语的表现力。教师在讲课时,要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的监听和听众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可得,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有一定的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修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二)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个教师可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本领,但是如果他没有迅速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突然出现某种新的问题或意外的情况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无策,难于应付。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瞬息之间,能正确地估计情势、掌握大量的“情报”,并估计自己行动的环境。在选择行为措施时,要注意到教师自己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的性质,还要估计对学生集体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后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手段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赞许、奖励、惩罚、谴责等措施。用之得当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加分析,一味滥用,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教师机智与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性情的陶冶。要学会遇事能够镇静、安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谨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满腔热情地进行工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还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张忍发.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3]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