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提问范文

课堂提问精选(九篇)

课堂提问

第1篇:课堂提问范文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

1.提问时教师应先说出要回答的问题,再让某个学生回答,否则一些学生就会觉得“反正这个问题与我不相干”,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并且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与教师的满堂灌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2.提问时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机械发问,一定的顺序指的是学生的座位顺序或编号顺序。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机械发问,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轮到某生回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他们往往只重视轮到自己要回答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的问题。

3.提问要面向全体。提问不能太集中,课堂中有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老师提问时总是举手,而有的学生不爱举手,所以,提问时教师不能只提问举手的学生,应根据问题的难度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只有注意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以点带面,才能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优、中、差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提问的时间

1.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以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开讲时提问,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重点知识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但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

2.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再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回答的正确率,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参与的活动量,减少不规范的语言。如果提问后立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要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个课堂的完整和统一。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哪类学生回答,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全盘考虑。对要提问的问题要事先设计好,不要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语言

1.具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2.具有科学性。课堂提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流畅。提问的内容要科学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提问时重复所提问题内容,这样会使教师的语言显得嗦。提出的问题尽量一遍到位,不复述,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

3.具有激励性。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是积极评价。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一定要有一个结论,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应当立即肯定,进行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讽刺挖苦,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若此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应再让其他学生回答或老师直接讲解。

第2篇:课堂提问范文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能提出新的问题的学生,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对教学内容掌握得很好的同学。同样的,对老师而言,同一个问题,用这样的方式问,学生会一头雾水,课堂也变成了一潭死水;换个方式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所以,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可是,课堂提问当如何呢?

一、课堂提问当如何,需要精心设计筛选问题,难易适度

课堂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难度适中又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意思;问题太难,学生会摸不着头脑,同样会对学习丧失兴趣,所以,提问的难度要把握好,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都能解答。遇到难的问题,要设置铺垫性问题,注重引导。特别是藏区学生,底子薄弱,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更要注重循序渐进。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让这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拔高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课堂提问当如何,把握好时机与火候

什么时候提问才算是恰当的时机与火候呢?这个问题几千年前的孔子给出了非常完美的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观其意,察其色,当你发现学生处于不知道某一问题而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或已经知道某一问题,但又想更上一层楼,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以求深化知识的心理状态之下,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而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那就要改变策略,改变提问方式了。

另外,还要研究学生心理,适时提问。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就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而课中提问,则要有针对性,此时,问题难度可适度降低,并尽量提问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节奏,又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课尾提问,则要注意既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而我们老师也可以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一箭双雕。

三、课堂提问当如何,积极评价不可少

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都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的评价必须及时、积极。首先要告诉学生答案对还是不对。对的,要及时表扬,肯定学生思考的成果;不对的,要分析原因,让学生当场知道错的原因及正确答案。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有效补救,是解决知识积累缺陷的不二法门。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特别是对那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千万不要去追求冷冰冰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另外,还要努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对还是错,让学生坐下,能说“请坐”是最好的。这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保护,也是对学生的

尊重。

四、课堂提问当如何,且行且钻研

提问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也许我们穷其一生,也只能触摸到它的皮毛,所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自满心理,多查找不足,向优秀教师多学习,努力修炼,不断探索,领会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精髓,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展示教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李燕.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统计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05).

第3篇:课堂提问范文

关键词:提问积极性思维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上课常用手段。课堂提问运用的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反之就会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和难度。

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动人,提高提问的效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地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所以提问也要以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效益。

二、善于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精心设计,使初中语文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自己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的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暂差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暂差生从同一题的 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六、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关注、表扬,至于那学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赞赏和青睐。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4篇:课堂提问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 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1]可见“问”之重要。课堂如同一台戏,教师如同导演,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辛勤耕耘,也包含了教师充满艺术魅力的提问。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课题。我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幽默风趣地问

英国学者鲍门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中说:“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达上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若能引奇激趣,则可使大家如坐春风,教学效果更佳。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就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提问时,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抓不住问题的要点,我就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我了》来启发学生。在古希腊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一次外出忘带了钱,便向他的邻居借钱。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脾气了,一怒之下就打了他,他要去告邻居,邻居对他说:“去你的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就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属于唯心论。我通过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彻底明白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生动形象地问

生动形象就是寓抽象内容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老师在提问社会舆论与道德的关系时,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老翁衣不暖身、食不果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对联:“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对联贴出去后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很受启发,然后结合书本内容把社会舆论与道德的关系回答得非常到位。

三、曲问

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提问的方式。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提问叫直问,曲问则是从侧面或反面迂回地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节外生枝”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直接提问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若能转换一种方式,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一个例子堪称曲问的经典。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解释“孀妻”、“遗男”二词,别具匠心地发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2]学生们一时傻了眼,答不上来,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自己是个“孤儿”(遗男在古汉语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由于提问方式新颖,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遗男”两个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四、辨与问

在比较辨析中提问,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或相似,可达到加深认识、全面认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能力。在教《六国论》(苏洵)时,问:苏辙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了秦灭六国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在教《答韦中立师道书》时,问:柳宗元《答韦中立师道书》和韩愈的《师说》,两文有什么异同?通过这些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应追求课堂提问的艺术,让提问变成课堂上严肃紧张时的一种调味剂,让提问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次心连心的交流。

参考文献:

第5篇:课堂提问范文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对课堂上的提问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技巧,要巧妙合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精当,不能整节课就是无数的问题,那样只会让学生感到疑惑,无处下手,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恰当,问题的突出应恰是重点、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应当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要紧扣主题,起到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能。

二、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的课堂提问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课堂中的提问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学生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造潜能,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发现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其自身价值就得到了肯定,从而会大大加强他们对问题进行探求的兴趣。

此外,课堂提问的回答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出来,而回答的结果往往也反映一个人运用知识能力大小的体现及其知识水平的高低。所以,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总是力求完美和准确,以期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扬。而在赞扬和肯定的激励下,他们也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努力拓宽知识面,积极探索和思考,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可见,课堂提问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能。

三、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提问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信息和材料,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教师运用提问技巧,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那些对课文整体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和信息,就能够帮学生扫清这些障碍,从而很快地串起文章的脉络,使学生产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同时,合适的课堂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重视和注意,从而加深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把好像对全文理解影响不大但实际上有深刻涵义的一些内容忽略过去,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层次,缺乏对文章深刻内涵的真正理解。另外,教师利用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补充有用的背景内容和关联材料,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四、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要在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以及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设置问题,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取得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寻找多种途径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多角度认识问题,更好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还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然,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严格把关,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及时评价学生的问题,指引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发挥动能。

五、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表情要自然,语气要和蔼可亲,手势等肢体语言要得体大方,随时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及时肯定、纠正、补充相关问题,而且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这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回答。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能够抓住问题要点。当然,教师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面带微笑加以鼓励,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6篇:课堂提问范文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教师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一定要“巧”提问,充分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觉得,应该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做到五“要”

(一)问题要明确。如果问题含糊不清,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更谈不上学习与探索的兴趣。课堂上的提问都应该为本课内容服务,都应该为解决重点难点打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需要提问时再提问”,不能该问的不该问的都问,“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难以突出问题,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讲求过程。通过提问,不仅要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是他们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知能力。如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或“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提问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侧重,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在初读感知阶段:激发兴趣,从整体入手,掌握全文梗概;细读理解阶段:扣文脉、抓关键,从词句到思想内容;深究总结阶段:从部分到整体,分析、综合、概括,抓中心思想、写作方法。

(四)要注意主次。紧扣教学目的,抓主要事件、人物、情节、段落等,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如教《隆中对》,可设计:1、刘备为什么要去请诸葛亮?2、诸葛亮是怎么样分析天下形势的?3、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五)提问要少而精。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要绕圈子。

二、讲究二“有”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如教学《蒲柳人家》时,我提出“文章开头说何满子被爷爷栓在了柱子上,系得还是拴贼扣。爷爷为什么要把孙子绑起来呢?有没有人来帮助何满子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积极的浏览起课文。

(二)问题要有探讨性。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争论性、冲突性,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教学《星星奏鸣曲》,提问:“奏鸣曲是音乐上的一种方式,为什么作者把诗的题目定为”奏鸣曲“呢?”

三、掌握三个“技巧”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课堂提问有意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学生有了这种强烈心向,就能努力实现原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的重新组合,从而理解课文,发展智力。如教学《孔已己》时,问:“孔已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作者这样说矛盾吗?”通过让学生讨论,更加认识到孔已己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横向展开,促进“迁移”。我们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同一思维方式去思考类似的问题,实现迁移。如教学《信客》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组问题:(1)老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2)老信客的结局怎样?(3)课文是怎样介绍年轻信客的?(4)年轻信客一直在传递信息吗?最后怎样?这几个问题串联在一起,就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第7篇:课堂提问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最近发展区;提问技巧;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提问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促进思维,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服从总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还应该有特定的目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言说:“引导之法,重在善问”,提问要提在“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跳一跳又够得着。教师设计问题就要寻找这个“发展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上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预测学生对授课内容接受的难易度。

例如:在教学乘法公式引入教学时,我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一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你能说说运算法则吗?这些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目的是回顾运算法则,强化“用运算律计算”的意识。

过渡语:(a+b)(c+d)=ac+ad+bc+bd中,a、b、c、d可以是整数、式或别的什么。数学中,经常要通过考察特殊情况来获得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问题2:(a+b)(c+d)可以直接利用公式直接写出结果。它是在(a+b)(c+d)在a=c=x时的特例。在(a+b)(c+d)=ac+ad+bc+bd中,你认为还有那些特殊情形?你能得到什么?

通过过渡语渗透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考察特例,深入认识研究数学对象的规律方法,在学生自主活动之前,先指出已有特例(x+b)(x+d),使学生有一个类比对象,明确思考方向。

问题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二、把握好提问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指向明确,不提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宽泛无边、让学生不知所云的问题。

三、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把握好提问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往往被老师和学生忽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探索学习的规律。

例如在《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点M(2a-9,3-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

问题1: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

问题2: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

问题3: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问题4:若点M(2a-9,3-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

在设计时,安排了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上了这节课,我感觉设计很成功,学生兴趣高涨。于是再次上课时,我仍然采用这样的设计,结果提问第3题时,气氛就有些沉闷了,当给出问题4时,学生全傻眼了,什么是整点?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原本一个精彩的预设环节,成了一个败笔。

(二)把握好提问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而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题场面,或只向少数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再发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照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把握好提问的梯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复杂的、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概念形成环节,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多媒体展示五个具体函数表达式):

1.所列函数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函数?

2.在剩下的三个函数中,具有什么共同的形式?

3.反比例函数的特点是什么?

4. 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除了在形式上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这一串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原则,八个问题(包括第三个问题的四个小问题)层次递进,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这种体现梯度的提问,就充分保证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问题具有新颖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是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跃.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

第8篇:课堂提问范文

一、分层次提问

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能力差异很大,提问尖子生回答很简单的问题,他会感到很无聊,没劲,提问能力低的学生回答高难度题他会感到力不从心、害怕,所以,提问时应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比如讲《寡人之于国也》,我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分为三个层次题:1.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其“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2.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3. 孟子在论述“五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最简单,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原文,不需要概括、引申,所以我找了一个水平稍低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在原文基础上做对比,需要一定的认识水平,我找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需深入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民本思想”,带有探究色彩,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层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所以我找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被照顾到了,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对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我提问的原则是在一个学期里,每个学生都应有被提问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间,所以每次上课前,所讲内容需要设计几次提问,这些问题适合哪些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我都会做好标记,这样提问就有针对性。

二、让学生充分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提问学生,要么他说:“不知道”,要么他说“我还没想好!”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回答,这说明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答不出问题,而是思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他很难清楚的表达观点,也只能以“不知道”、“没想好”来应付老师的提问,比如讲屈原的《离骚》,课文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屈原人格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离下课只有几分钟时间,提问后来不及让学生思考,我随即就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结果他们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又提问课代表回答,没想到他低着头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一个很简单而又很有价值的问题就这样在尴尬中草草收场。后来在讲《苏武传》时,我吸取了教训,事先在课下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谈谈“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由于准备充分,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苏武也作为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被学生牢记在心。

三、多鼓励,少指责

高中生自尊心特别强,好面子,很容易受伤害,学生回答问题时,展示了自身的形象,如果他回答失误自己会很难堪,如果老师再对他横加指责,会让他更为羞愧,心中会留下害怕回答问题的阴影,甚至会对老师记恨在心,所以,老师要保护学生自尊心,维护学生形象,多肯定优点,有一次,讲《劝学》这篇课文,我先找一个嗓门大的学生来朗读课文,没想到他根本没预习,一连读错了好几个字,到最后甚至变得结结巴巴,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羞愧难当,我没有批评他预习工作做得不好,而是表扬他声音哄亮,富有感情,随后我纠正了他读错的字,又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读一遍,结果,他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四、恰如其分地引导点评

第9篇:课堂提问范文

一、课前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掌握阶段,闭合型的提问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昆虫》一课的教学尾声,在学生已能辨认昆虫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并提出新问题: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昆虫是害虫?再次激起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知识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的提问,语言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三、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2.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3.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答非所问,作为教师,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

教师上课提问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学生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与思考。所以即使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科学教育课堂上,教师叫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次数比较多,而且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他们的回答。相反,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即使他们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另外,学生被叫起来回答的频率还取决于学生所坐的位置和教师所站的方位,这常常与教师本身的习惯有关。虽说这些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这更要求我们引起注意,并认真克服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因为我们要时刻记住: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学生,而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