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素养教育范文

素养教育全文(5篇)

素养教育

第1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养教练教育

1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教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以律已、以身作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具有辨证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党的体育事业忠诚,热爱举重事业和教学,热爱学生,这是教练员做工作的强大动力。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把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作为衡量教练水平高低的标志,作一个像陶行知一样“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质高尚的人。

2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举重训练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变革,作为教练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社会化和国际化视野,训练与教育紧密结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理论,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核心素养、核心力量、数字化训练、监督、互联网+体育等理念的提出,以前“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训练需求,举重教练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举重教学方式,全面把握体育教育形势,对现代化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在吸收内化后将新的先进培养理念和教学技术手段融入到举重教学活动中,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技战术的提高,改善教学的整体效果。

3丰富的基础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

现代训练对体育教练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举重教学也不应例外,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体育渗透,丰富和发展着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使知识的陈旧率空前加速,教练要适应现代体育训练的需要,教练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练,而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教练员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引领运动员由“技能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4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能力和担当

4.1选材能力

基层举重教练不但要选好材,还要精心加以培养,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非常艰苦又责任重的工作,想做出成绩教练员必须要克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要有恒心和耐力以及为本项目,本地区贡献的精神。基层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多很艰苦,很多时候为了选到一个好苗子得拔山涉水到边远山区学校去,在选材过程中还得不断反复跟当地的教育部门、学生、家长、老师联系和沟通,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和思路,平时要虚心学习,善于总结,充分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出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智力等方面具有天赋的运动员,要撑握这些方面内容的测试方法,并能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还要具有对所选对象发展的预测能力,做到人才尽其所用的思维和胆魄,做好千里马的伯乐。

4.2科学指导训练的能力

教练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训练规律,特别是青少年基础训练规律,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内容,如一般身体素质、专项技术、专项力量、心理和技战术的负荷比例。课前要结合队员的身体特征、年龄、阶段任务等实际情况设计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教练应根据实践中产生的客观情况,准确的予以分析,做出超前于现有理论的判断,并付诸于实践和总结,要具备正确的示范和讲解艺术,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保证课的质量,完成训练的任务、目标。

5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队伍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对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要讲究方法上的技巧,平时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运动员的思想活动,既要对运动员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又要尊重、爱护和关心他们,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小孩那样看待。教练要结合本运动队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提倡讲纪律守规矩、塑风格、顾大局、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要融入德育,培养运动员坚韧、友善、合作、竞争,同时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教育和帮助运动员处理好对内外的各种关系,我们追求的不光是强身健体,运动技能,还要有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教练需要做到耐心细致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6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创新能力是对原有学科知识、方法和手段的突破与超越,依托教学过程优化实现课内外深刻融合。竞技体育中,要使一个运动项目能持续发展,要让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思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和战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如:竞技体育结合教育、校企合作、运动员评价体系、训练器材等创新。运动员培养不应以单一的运动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一个考高分的人与具备核心素养的人,并不能画上等号,除了运动技能还应该把个人修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学会学习、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融合、渗透到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为训练服务。

7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教练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应变要机智,能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及时有效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并能客观、理智地处理一切问题,教学训练过程中绝不能用消极、不良的情绪去影响运动员。教练员还必须具有健身之道,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肌肤更健美,身体更强壮,在教学、生活活动中树立健康、阳光、积极、智慧的教练形象,不屈不挠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运动员,才能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坚强、乐观、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善处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接班人。

8结语

未来我国运动员培养主体方向更注重偏向于德才兼备,即运动员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注重学科知识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作为举重教练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转变观念,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月.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J].教育导读,2016(11):59-61.

[2]周双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体育教师个人发展[J].情感读本,2017(9):32.

第2篇:素养教育范文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尤其是语文这一科目,它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而且阅读、表达、写作都会伴随人们一生,因此语文素养的不同对人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想知晓全部的知识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教材必修一中有《劝学》一文,出自《荀子》,若想熟读《荀子》这一著作并熟练得脱口而出是很困难的,非专业学者很难做到。但通过素养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就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应太过重视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而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授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是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精神面貌与内在涵养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所以素养在教师身上的体现也尤为重要,应同样重视教师的素养教育。

二、当下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

1.互联网和手机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学生很容易出现对于某个汉字看见时认识但提笔却写不出来的现象。例如:“尴尬”是学生所熟悉的一个词语,也了解其意思,但并不见得都能够正确书写出来,在虚拟平台上交流沟通越来越迅速,写字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揣摩的时间越来越少,养成了不好的组合语句的习惯,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久而久之,导致错别字、结构颠倒、句子不通顺的情况越来越多,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不高。

2.在写作层面,学生往往较少表露真情实感,而更愿意将看到的听到的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实际上,学生少以自身为原型来写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缺乏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素养,这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3.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科,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学生若想要充分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内涵就需要了解其特殊的背景。例如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最典型的例子,《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所涉及的背景太广太深,学生若对其一无所知就很难有所领悟,而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度很低,甚至更乐于阅读漫画、网络小说等,导致学生对优秀作品不能充分领悟,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所阻碍。

4.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的的要求虽然有所改变,但目前仍然是应试教育,对分数要求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本身,对于分数的苛求远远大于对语文素质提高的渴望。例如《师说》要求课后背诵,学生往往更重视是否能在考试的默写中得到分数,而很少在课后来反思《师说》所要传达的意义,更不要说在学习中应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提高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策略

1.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同样值得重视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如何要求学生、给学生怎样的导向怎样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应首先改变分数本位的观点,不应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应真正将素养教育当作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适当渗透这位文学大家的其他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既能丰富了课堂,更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望,刺激其主动学习。

2.摒弃电子设备,回归传统方式

听、说、读、写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识字、组词、造句、形成篇章是十分有利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课后作业的侧重点上可以更倾向于此。电子设备本应该是辅助学习的润滑剂,但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不要让其成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绊脚石。

3.在语言表达中推进素养教育

第3篇:素养教育范文

1.1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缓慢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只是刚刚起步。目前中小学普遍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授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但还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在此后也只是几所高校零星的实验,并没有形成教育规模。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较普通高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更为迟缓。

1.2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媒介正在发生着数字化、市场化、民本化的转型,迫切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媒介受众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接触媒介、解读媒介和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很缓慢。其主要原因:

1.2.1缺乏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

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学界呼吁阶段,还未引起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认识,近几年学术界虽有一些部级重大攻关课题取得成果,但还未足以影响到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中小学和高校领导和教育者来说,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1.2.3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支撑

我国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梳理和介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理论体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薄弱和实践的缺失相互制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缺乏又延缓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1.2.3缺少媒介教育专门师资的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跨学科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具有传播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懂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还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均未开设这个专业,至多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教师只是传播学背景或其他学科背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热爱者。

二、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2.1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确立

2.1.1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自主利用媒介,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

2.1.2以学生为本的媒介教育

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应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途径,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受众自身的内因。因此以学生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唤醒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1.3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

与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媒介发展历史不同,我国媒介发展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经历了短时期内的迅猛的发展,媒介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媒介形态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既要借鉴国外已有经验,更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高职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解决突出问题。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完全不同的媒介环境带来的观念差异,如高职学生过度依赖、崇拜新媒介而疏忽传统媒介的现状,如新媒介某些方面使用能力较强与有效利用媒介资源为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如不同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学生媒介使用能力的较大差异等。

2.2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2.2.1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

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职院校媒介进行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有师资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先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还可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程中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针对性、实用性,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重点应放在媒介意识的激发和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教学的内容包括媒介认识、媒介解读、媒介使用三大方面,具体内容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征求教学对象的意见不断调整优化。要让学生认识媒介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区别,能够控制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让媒介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了解媒介的商业属性,能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如解读新闻、解读广告、解读娱乐节目、解读影视的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休闲娱乐,善于制作并媒介信息,扩大交际面,关注社会与人生。教学的方式上应采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媒介也已拥有丰富的体验。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的讲授,让学生接触较为系统的媒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多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身对媒体的认识和经历带进课堂,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来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2.2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4篇:素养教育范文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拥有整体性特征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应该在常态的高中语文教学基础上融入积极的时代信息和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形成密切联系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教育模式,区别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封闭性的侧重于语法结构、文字使用和提炼中心思想、关注道德教育的两大重要部分。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表现为一种融汇我国古代、现代以及当代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种集社会的实效性评价与使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便急切的需要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辨别能力、恰当的处理能力和合理的运用能力,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恰当运用。从实质上来看,媒介素养与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是非常契合的,媒介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今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学语文从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的正确道路。

二、实施原则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做到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媒介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再创造,侧重于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譬如《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学好这一课不仅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认知世界、整合信息、提炼论点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新闻,针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培养同学们通过新闻事件提出鲜明观点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当然,所借助的工具不只有新闻事件,还包括街头巷议、稗官野史、趣闻轶事等等。学生借助媒介资源获得了最新最全的信息,锻炼了议论文写作能力,亲身体验了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接触不同内容的媒介,做出理性的判断。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从不一样的深度进行冷静的思考,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利用不同的媒体,感受影像与图文的区别,判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媒体上传递出的不同的信息,不一样的人群对同一个新闻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看法。在对多种媒介信息的筛选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提炼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合理的观点。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对媒介信息进行冷静的思考、客观的批判、恰当的总结,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自己的理性与睿智。

(三)自我管理,主动参与

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说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既是让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批评能力的人,又要让他们做到客观的批判、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成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参与者。英国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曾经提到,媒介教育应该激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地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起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长久的打算,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观点,解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积极参与互动,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综上所述,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析整合媒介信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对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再创造,从而形成积极合理的新信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用途径

(一)从课内应试到课外生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学课程设置融合在一起,如今在我国,高中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在探寻摸索的状态。本人觉得,中学语文素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与具体的操作中,不但要表现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把握与整合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将来,立足于让其形成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促进其语言生命的成长与丰富。就此来看,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走出课堂,融入外面的世界。在课程设置上,不但要侧重于经典的课文,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渗透,从传统的对课文的分析扩展到对时事的评论,寻找一个符合学生现状需求的,带有创造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方法。以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进贾府》有关的情节,仔细观察连续剧中演员塑造的人物与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有什么异同点,指引同学们对剧中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冲突设定等方面展开讨论,认真分析影像媒体传达的信息和文字媒体传达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分析讨论的收获写下来,落实到文字上,先由同学互评,再由老师点评。

(二)从技术传播到价值引导

最初的中学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了技术理性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往往沿着教育技术指引的方向展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媒介信息和技能,把媒介死板的定位于传播工具与交流手段。所以,很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体现的是媒介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媒介平台越发的自由宽松,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只需轻轻松松地动一动手指,大量的信息便呈现在眼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渲染与提升功能,将媒介素养教育从一个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转变为媒介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这方面,语文教育中所体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角色转变尤为明显。又如:在指导阅读《我与地坛》一课时,某些老师将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史铁生对母爱的忏悔,对命运的抗争。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一句话就能将文章阐述明了,那么又何须浪费时间进行分析教学呢?我们品读文本,着眼于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就会发现,作者选择了地坛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最初的地坛是萧条的、破败的、荒凉的,作者的心情也是低落的;后半部分话锋一转,景物变得活泼了、有生命了。原因是什么呢?是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内心充满了生机。作者写的是眼前之景,抒的却是心中之情。所以我们教师大可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上,放一些体现生命可贵内涵的影片,进行价值引导。

(三)从教学为主体迁移到以学习为中心

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私塾教育。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过分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是具有表达需求的。纵观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教学方法都是古板的满堂灌式,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先前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以教学为本位,这种模式大大禁锢了教师的执教行为,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很难培养好适应不同媒介的表达能力的。

四、总结

第5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可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促进高职艺术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施文化艺术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将提高文化成绩、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内在思想素质、将艺术专业人才的资源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等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翁娜.浅谈如何深化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4.

[3]王奎强.浅析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与对策——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艺术科技,2015,28(10):5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