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假日经济范文

假日经济精选(九篇)

假日经济

第1篇:假日经济范文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不知哪位“有关专家”突发灵感,一下子憋出这么个新名词来。那些爱凑热闹的记者们紧跟着一炒,“假日经济”迅速成为继“知识经济”、“眼球经济”以及“新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热得发烫的流行词。 由于“假日经济”函盖了旅游、娱乐、购物、餐饮等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也是千禧年的一个时尚代名词。每逢假日,人们最流行的问候语便是:“准备到哪里去‘假日经济’?”

假日,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它常常是和阳光,沙滩联系在一起的,让人会浮想联翩到《罗马假日》式的浪漫、《悠长假期》式的温馨……然而,当“假日”成为“经济”,假日所特有的内涵――比如浪漫、轻松、悠闲、舒适、安详、宁静、温馨,便可能会被“经济”给异化为春运期间的“民工潮”,这包括排队的麻烦、塞车的烦恼、拥挤的紧张、上气不接下气的疲惫、上呼吸道感染的痛苦――当“假日”成为“经济”,假日的意义便可能会被“经济”给扭曲――商店变成了发售站、饭店变成了菜市场、鸽子广场变成了停车场、海滨泳场变成了澡堂子、名胜风景区变成了了垃圾站……享受也因此而沦为受罪,所以我想说:“假日经济”饶了我吧!

所谓“假日经济”,只不过是人们的消费时间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的“经济”(可支配收入)是相对固定的,每月就那么几个钱,如果集中在假日消费之后,平时就得精打细算了――我在“五一”黄金周买了一匹空调,那么,在“十一”黄金周我就不可能再买一匹空调了,怎么能靠一个名词来判断消费、拉动内需呢?

倒是有些商家搭乘"假日经济"的快车疯狂地涨价,甚至连公共厕所的收费标准也会上浮20%。你可能不服气,但那位收费的老太太则理直气壮:“‘假日经济’嘛!”我想,“假日经济”就像当年的“红茶菌热”、“君子兰热”、“呼啦圈热”一样,是一种虚脱的时尚,疯狂而又无意义。

与“假日经济”理论一脉相承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还提出一个“后小康”概念,即:“今天有一套两居室或三居室,家里有冰箱彩电叫小康,5年以后家里有小汽车叫小康,再过5年,就得有第二套住宅才叫小康了。”我不知道厉教授现在有几套住宅,也不知道厉教授究竟是算“小康”、“后小康”还是“后后小康”,但据我所知,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农民申请盖房子,也是有政策严格控制的,你再有钱,政府也不会给你批那么多块宅基地。如果真的兴起“第二套住宅”,房子往哪儿盖?厉教授指出:“比如,海南这个地方就很适宜招纳全国的人去购置第二套住宅,不要那么豪华,就是用来度假的。这样一来,整个经济就变了,消费也发生变化了。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将观光旅游提升到休闲度假这一层面,如果能够把旅游景点建成休闲度假区,对经济的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比单纯搞旅游更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现在一年的假日不少,而且带薪假日也在鼓励之中,放暑假的时候大批的人到外地休闲度假去,住两个月,在那购物休闲,你看当地经济起不起变化?单纯搞旅游不会有休闲度假的乘数效应大。所以第二套住宅的概念,很大程度是基于休闲度假所产生的需求……”但问题是,即使厉教授慷慨地借给我100万,让我到博鳌买一套“第二套住宅”,我也不可能“元旦”去博鳌,“五一”去博鳌,“国庆节”还去博鳌呀!我还想去哈尔滨或者吐鲁番呢!是不是应该向厉教授再借上几百万,购买“第三套住宅”、“第四套住宅”呢?

当那些哗众取宠的有关专家无限风光地坐在镁光灯闪烁的各种“论坛”上鼓吹“假日经济”、夸大居民消费能力的时候,可能忘了中国目前尚有那么多下岗职工,他们的“假日”一放就是好几年,可是拿什么去“经济”呀?因此,我建议那些“有关专家”倒不妨出个主意,让咱们的下岗职工少一些“假日”、多一些“经济”。

从“假日经济”到“第二套住宅”,充分暴露出经济学界当前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即:“”式的思维,“娱乐圈”式的作秀。我们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希望,但是作为经济学家,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多调查、多读书、多思考,然后以自己的理性和建设性表示“谨慎的乐观”。我们的国家现在不需要盲目的乐观,――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常常是超越经济学家们的想象力的。在十分薄弱的理论基础上制造“假日经济”、“第二套住宅”之类的新概念来促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不但无聊,而且显得十分矫情。

第2篇:假日经济范文

根据CTR媒介智讯监测,2007~2009三年间,快消品行业的广告市场表现出极为相似的月度变化趋势:每年1月正值春节营销的旺季,广告投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月随即出现大幅下滑,3月快速反弹;其后为迎接“五一”假期,广告主往往选择在4月集中发力,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使其到达上半年广告投放的高点,揭开假日营销大战的序幕;而5―6月则基本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2008年5月地震期间,广告投放受其影响下滑显著);相较风云变幻的上半年,快消品行业下半年(2007―2008)表现较为平稳,月度起伏不大,仅在12月进入新年营销时期,投放力度才有所增强。

2009年“五一”前夕,快消品行业广告投放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华南和华东两大成熟市场一直乃兵家必争之地,广告投入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正趋于饱和,竞争异常激烈。而与此同时,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份额占比则相对偏低,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将会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快消产品由于购买和使用周期短,重复性消费多,因而其广告投放力求触达最为广泛的受众人群。从媒介组合的角度来看,电视自然成为快消企业最为倚重的传播媒介。在选择不同的电视媒体进行投放时,仍然要考虑其媒体特性,有的放矢。央视和卫视因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往往适合投放形象类广告,旨在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而涉及假日促销、优惠活动等细节性的诉求,选择优势的地方媒体,往往事半功倍。

今年“五一”前,快消行业的电视广告份额约为82%,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所流失的份额主要被报纸媒介抢占,报纸份额“五一”前达到12%,高于上半年6%的平均水平。精明的商家利用报纸媒体直观、贴近、便捷、详尽的媒体特性,与消费者做进一步地沟通。此外,假日期间的广告投放量需求增多,与电视媒体相较之下,报纸媒体的价格优势也是其份额提升的重要原因。而电台、户外、杂志和地铁媒体,均作为补充媒介获得极为少量的投放。

假日营销是非常时期的营销活动,有别于常规性营销的特殊活动。在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市场大环境之下,“越萧条,越营销”,是企业主、媒体和广告人所达成的共识,尤其是对于快速消费品这类销售生命周期较短的品类,作用尤为明显。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假日营销资源有限,品牌广告扎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在硝烟四起的营销大战中抢占先机,独辟蹊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避开主战场,重点瞄准二三线城市

根据CTR针对2009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的总体回顾来看,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正趋于饱和,反观二三线城市的居民购买力,则焕发出无限生机。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发展中,二三线城市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等待开启,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势必将成为拉动内需,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必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显而易见,快消品行业的当务之急,便是积极开拓二三线新兴市场,牢牢把握“假日营销”这一良好的突破口和机遇点,与消费者建立沟通和联系,树立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和好感度,率先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假日经济=送礼经济?掀起送礼新风尚

假期聚会往往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好方式,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礼品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而催生出的送礼经济,也是假日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广告主正是看中这一点,在假日广告的投放中不遗余力。根据CTR媒介智讯的监测,在2007-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快消品广告投放TOP10品牌中,保健食品占据了四个席位,包括黄金搭档、江中、脑白金和三精,分别位居第3、第5、第7和第10位。其中黄金搭档和脑白金,正是长期主打“送礼”观念的保健品品牌,趁着假日营销的大好契机,大展拳脚。(参见表2)。“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今年孝敬咱爸妈,送礼还送脑白金”,两句广告语抓住了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双重心理,同时满足两者的利益诉求,在“送礼经济”长盛不衰的当下,这个颇有争议的保健品广告堪称范例,虽然背负众多否定,但该产品畅销十年的佳绩的确值得我们一些快速消费品同行们借鉴。其它品类的快消产品,如果也能迎合消费者的“送礼需求”,以礼品的形式重新定位并包装产品,同时赋予其联络情感的全新理念,相信往往能够借势出其不意,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创意无限,旨在烘托节日气氛

中国人过节讲究团圆,喜庆,假日广告的创意表现也大多诉求于此。饮料业的广告投放巨头可口可乐,深谙其道。可口可乐的假日广告中,大量使用“明星”“中国红”“欢聚”“畅饮”等元素,将欢乐的节日气氛与产品带来的畅爽感受紧密结合,为消费者营造自然融入的美妙感受。

第3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假日经济;经济增长;正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27-01

1 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2.1 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2.3 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3 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3.1 滞需效应

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3.2 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

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3.3 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

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

4.2 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

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

第4篇:假日经济范文

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七天长假制度。刚刚实行长假制度的时候,哪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进景区排队,走山路排队,吃饭排队,住宿排队,甚至连上厕所都成为大问题。

出去游玩本是“人在景中”,但如今却大有“人在人中”之势。除了人,游客对风景似乎没有太多印象。

消费者:选择多元化度假方式

提及长假的出玩计划,某公司部门经理的郭先生针对即将到来的“五.一”没有任何“远征”打算,理由很简单,“人太多,我不会选择长假出游。”

人多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回避的理由。其实,像郭先生这样的消费者有很多,他们大多错开长假出门,更多的时候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和朋友小聚一下,让自己从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彻底放松的目的。如果像吴敬琏在“两会”上说的那样,缩短或者取消长假,郭先生认为对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和家人一般都会选择平常的日子出去游玩,人少,吃住行费用都比假日期间便宜很多,质量也好。”这样的现象的确很多,据记者了解,某个旅游区一幢别墅假日期间每晚的费用是800元,平时只需400元,并且可以免费享受别墅前的私家沙滩。

但是,一部分消费者依然希望保持长假,甚至觉得应该放得时间更长。“我觉得这是放得最踏实和最理直气壮的假了。”某网站编辑告诉记者,“经过无数个周一到周五的忙碌,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可以将很多‘蓄谋已久’的预想付之行动,最重要的是只有这个时间,我和老公的假才能碰到一起。”双双出去游玩依然是他们的首选。但是,他们并不是盲目选择旅游线路,“我们比较喜欢选择刚刚开发,没有多少人的地方去玩,一般都会在敲定目的地之前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找一些不需要花费太多体力和财力的地方。”往年遇到假日,她都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上班之后的一个星期都累得无精打采。最近两年,她都会刻意安排假日的后两天休息调整。

同实行长假制度最初的两年相比,度假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呈多元化趋势。据统计,“盲目购物”的比例已由最初实行长假时的60%减少到了2006年的10%左右。与“盲目购物”相比,假日选择体育健身的消费者逐渐增多,而与亲朋好友聚会的比例更是上升到了第一位。

旅行社:长假收入占全年30%

长假一度是旅行社之间“火拼”的主要时间段。为了能拉到客户,旅行社招揽生意的手段层出不穷,服务质量却大打折扣。经过几年的拉锯战,旅行社似乎也意识到,如此下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中国和平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王志国告诉记者,“2001年至2003年的假日旅游市场比较火,仅‘五.一’长假的营业额就可以占旅行社全年营业额的一半以上。但这种繁荣却让旅行社忽略了新产品、新路线的开发,结果只能是赚到眼前的钱,而忽略了平时的市场。”旅行社明白,虽然当时的旺季很旺,但长此下去很可能会导致旺季不旺、淡季依然很淡的结果。想在假日期间狠捞一把的念头已经行不通了,做好平日的基本功才是最实际的,要做长远打算。

王志国介绍,现在旅行社大都会按照淡季、旺季、假期等不同时间段规划不同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产品组合五花八门,各家有各家的优势。如今,假日期间的收入只占旅行社全年收入的30%。当今旅游市场已经有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迹象。

王志国认为,虽然取消长假制度对旅行社影响不会很大,但他依然希望保留“黄金周”,“毕竟,假日多少可以带动一些经济。旅游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组团,把本地游客组织起来到外地旅游;一块是地接,外地人到本地来。地接这块市场非常大,而外地人过来是需要长假来带动的。”

再有,造成旅游业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王志国认为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首先,旅客会拿假日期间的价格与平时的价格做对比。比如海南游,平时航空机票可以打到三四折,假日却要比平时高出1000多元。”这样一来,平时出游的游客比例大大增加,加上现在的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很多老人都是利用平时时间花很少钱的出去玩。“其次,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有车一族选择自驾车出游,分流了一部分组团出去玩的旅客。”

王志国最后告诉记者,在他们那里,3月份签单的客户比春节还要多。

专家:理性已经开始回归

作为专门从事旅游规划和研究工作的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来讲,假日经济回归理性是个渐变的过程,也不是行政可以干预得了的。“实际上,回顾当年刚刚实行‘黄金周’时,现在的假日经济已经理性多了。人们并非一到‘黄金周’非得往外跑。再说了,不能说人家出去就不理性。”作为长假,假日消费的数字与平时一样是不可能的,比平时多一些未必是不理性。

对于取消长假的观点,王大悟有着自己的看法,“可以将几个长假分拆开来,比如,可以将“五.一”长假分给清明节几天,两个假期的时间只需比周末稍长一些,这种方案也是可取的。春天嘛,万物复苏是大家最想出去玩的时候。”其实,这种方案以前也有人提过,的确是个促使假日更加理性化的一个方法,将太长的假期疏散成两段时间。同理,“十.一”假期也可以拆分开来。但王大悟认为春节长假不宜变动,毕竟,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为了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年也就那么一次。

消费者如此。其实,趋于理性的还包括商家和景区。

对商家利用假日涨价的行为,王大悟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商家不够理性,仅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只要质量管好、需求增加的时候,商家将费用提高些也谈不上是一锤子买卖,只能说‘黄金周’是商家关注的重点。”

对于旅游景点方面,王大悟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他希望景点可以通过限制门票数量等手段对景区设施进行保护。“这是个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景区当地的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和保护措施。如果要发展旅游,环境一点不破坏不太可能,但有关部门要尽最大可能进行保护。”

第5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

假日经济;健康发展;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09-02

1 假日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假日经济是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购物、集中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主要涉及的是第三产业,除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外,还涵盖了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人们在节假日爆发性、集中性的消费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节假日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假日经济不是简单的“假日+消费”,发展假日经济应该是不断满足消费、促进消费的过程,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一起更新观念,激发创意,共同营造出假日经济的良好环境。

假日经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消费相对集中,时间特征明显。这是假日经济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消费行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发生,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在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各大商场、超市、娱乐场所、景点,消费的火爆场面是最有利的证明。二是消费内容多样性。虽然假日经济主要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但是其中包括了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三是假日消费欲望强。在节假日,平时没有时间进行的旅游、休闲等消费支出比非假期高自不必说,就连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也要比平时高得多,说明人们在节假日的消费欲望要比平时强。四是城乡区别显著。相对于农村,城市的假期观念更强,消费能力更高,因此假日经济所涉及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城市消费者。五是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消费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

2 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过程,人首先会寻求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必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追求自由、闲暇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如此。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在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一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从吃穿用等物质消费转为更高层次的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

2.2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横轴L表示劳动的供给量,纵轴W表示工资。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即ab段,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会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2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W2处起开始,即bc段向后弯曲,也就是说,随着工资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会增加闲暇的数量。

我们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这是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可以看出,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在ab段,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而在bc段,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对于人们越来越重要,在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之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国庆放7天长假的放假办法,自此,“假日经济”也拉开了序幕。2008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法定节假日方案,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了1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现在假日消费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假日消费大大地刺激了需求,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四大节假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监测20天,128家企业)、2011年(监测20天,121家企业)、2012年(监测21天,134家企业)分别揽金139.1亿,156.9亿和161.8亿元,销售额屡创新高。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旅游、餐饮业依然火爆,各商家也围绕“假日经济”做足了文章,抓住机会扩大品牌商品销售。五一小长假期间,时尚个性商品、餐饮旅游、品牌服装、金银珠宝、家电商品、数码产品、文化休闲等成为消费热点。可见,如今的假日经济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的内涵和覆盖面更加广泛。随着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假日消费的群体将继续扩大。假日经济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新的增长要素,它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假日经济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我国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假日经济的到来,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交通、旅游景点、通信、宾馆、饭店、公厕、银行、停车场、医院等基础设施。假日消费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即人们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似的消费,这样对一些基础设施就会有短时间内过度使用的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比如,交通拥挤,火车、汽车超载,就连2012年国庆节假期施行的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要高速路段严重拥堵现象;宾馆、饭店客满;停车场及公共厕所设施落后;医疗救助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金融设施不完善,很多地方不能刷卡消费;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发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2 假日消费对环境破坏力大

人们在节假日集中出游,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人们对景点内设施和花草树木的破坏,对绿地的践踏现象严重;游客在景区内游玩,边走边吃边扔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也很是普遍,严重地破坏了景区环境;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造成干扰,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总之,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会阻碍旅游业进而影响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短期经营行为给假日经济带来伤害

消费者在节假日集中消费,很多商家为了抓住时机赚取利润,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经营出现短期行为,甚至不惜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例如,一些旅行社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参团,然而到达旅游地之后,一方面,有些景点过而不登,犹如走马观花;另一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隐性消费,强制消费,如强制消费者参加自费旅游项目,频繁安排到购物店购物等。此外,一些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对景区环境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管理和调控滞后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商家的短期经营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坚决制止和打击商家任意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行为,要维护好市场秩序。然而实际上,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只是简单做一下记录和安抚,随后便置之不理或者积压到节后处理,很少在当时或节假日期间解决的。此外,节假日期间,政府应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协调旅游、交通、工商、通信等部门做好综合服务工作。但是从现实来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滞后,出现了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安全无保障、卫生不达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发展。

5 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

5.1 分散消费,调节供需矛盾

假日经济的许多问题是由消费过于集中导致的,在节假日,各种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供不应求,但是不能因此而一味地增加供给,否则必然导致消费淡季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因为旅游业的季节弹性非常大,它们往往在90%的时间里生产能力过剩,而在10%的时间里供给不足,即“旺季太旺,淡季太淡”。所以要解决这种供需缺口,必须使消费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转变。

(1)假日制度创新,实行带薪休假。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时间上太过集中,导致基础设施的旺季不足和淡季闲置现象并存,造成巨大浪费。带薪休假制度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实施,在我国《劳动法》中也有规定,只是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实施。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不会降低生产,反而会促进生产,扩大生产。带薪休假使得人们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偏好灵活安排,这样可以大大地缓解旅游高峰的压力,避免淡季和旺季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

(2)旅游景点应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

对旅游景点来说,要缓解“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的局面,可以实行差别定价,旺季定高价,淡季定低价,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市场调控,吸引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又有足够闲暇时间的消费者向淡季消费转移,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峰期的旅游压力,又可以减少非节假日的资源浪费。

5.2 创新假日营销观念和手段

商家应转变观念和手段,改变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一是摆脱急功近利的投机意识,不要把假日经济当做短期的活动去炒作,而应纳入其长期的营销规划。比如很多商家一到节假日就涨价,或者降低服务质量,这样必然会抑制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也会带来节假日后紧随而来的萧条。二是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项目、新产品。以文化引导消费,提高消费品位,丰富活动文化内涵,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准确定位,推出特色产品。三是增创地方特色,以特色吸引人。比如城市郊区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进一步开发,以满足居民双休日出行需求,开发工业旅游、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

5.3 提高居民收入,继续促进消费

发展假日经济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们有“闲”,即有闲暇时间;另一个就是人们有钱。如果没有购买力,假日经济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是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要关注的是农民,因为目前假日消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此外,还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会放心地去消费。金融机构则应该放宽消费信贷领域,简化消费信贷手续,从而促进消费,为假日经济服务。

5.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序地调整相关行业和产品结构,规范市场,加强管理。面对假日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依法发展和治理消费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大力营造诚信的消费氛围,倡导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假日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维娜.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9,(12).

[2]包玉香.浅议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贾薇.我们的假日经济[J].数据,2013,(2).

第6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 假日经济 区划 分时制

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就是以当地行政区域的气候为依据,根据最佳气候选择黄金周时期,避免全国在统一时间、统一放假带来的旅游、消费的供需矛盾,从而达到对假日经济分时、分流的目的,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假日经济的主体和关键是“五一”、“十一”、“春节”3 个黄金周。2006年“十一”黄金周是第18个旅游黄金周,我国实施的18个黄金周共取得旅游收入6267亿元人民币,出游近14亿人次。实践证明,黄金周假日制度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黄金周结构性供需矛盾引起了的交通、旅游生态、安全管理等诸多外部性问题。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兼顾了黄金周长假的特性,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黄金周旅游客流量进行分流,而且从气候上、人文环境上更适合居民旅游与消费,更有利于调动消费者的假日经济消费欲望。对假日经济实行区划分时制是解决当前假日经济矛盾,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解决途径。

一、建立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的必要性

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可有效缓解黄金周交通压力,降低安全隐患。全国统一的假日经济黄金周制度致使全国上亿人的人口大流动,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如高速公路堵车,机场、车站人满为患,而且还增加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据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统计,2006年仅10月1日至10月6日这六天里,广东全省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14宗,死亡132人,受伤901人。而这一数字已经是比去年同期大大地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而这一下降幅度的出现,得益于广东全省节日期间出动6万人次警力查处交通违法行为这一行动。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可以使大量旅客分时,分流,缓解目前的黄金周制度的交通、安全压力。

现今的假日经济模式导致旅游接待困难,基础设施跟不上,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黄金周膨胀式的客流量使各旅游景点接待产生了较大的困难,使旅游服务质量全面下降。即使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蜂拥而来的庞大出游人群使旅游相关产业各方面普遍感到措手不及,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更加不堪重负。面对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间几千万人次的旅客量,各地旅行社出现了客满为患的局面。一些旅游行社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顾自己的接待能力,来者不拒,强行组团,其结果是导致服务质量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才能吸引住消费者。但是节假日之后的旅游市场突然间一片萧条,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又将面临消费淡季闲置带来的损失,“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的旅游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过多的旅游客流使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假日旅游井喷式的消费使许多著名的景区严重超载,对旅游生态破坏严重。特别越是世界遗产、国宝级景点超载越严重,这必然加速资源的损耗、设施和环境的破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另外,过度拥挤的人群、环境的污染、疾病的流行和基础设施供给的短时间集中性的冲击给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导致经济发展短期急剧膨胀,需求大于供给,出现假日经济规模负效应。“假日经济等于涨价经济”,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国庆期间国内旅游热线价格普遍上涨三成,一些地方涨幅更高,个别城市还有价格成倍增长的现象。一些商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经营出现短期行为,成为制约假日经济整体繁荣的瓶颈。有的商家趁机抬高价格、以次充优,还有不少行业服务质量下降,更有一些旅游线路“高价格、差服务”,使得原来准备出游的人望而却步,严重的挫伤了消费者消费的积极性,不利于假日经济的发展。

由于黄金周客流量过于集中,消费者不能得到效用最大化,致使部分消费者放弃消费。因为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而增加的游客会降低每一个游客的旅游享受,处处人满为患使游客不能达到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致使部分消费者放弃消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实施的调查(3021人参与)结果显示,一提到黄金周,73.6%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景点人满为患”,50.6%的人会马上想到“火车票、飞机票成了抢手货”,49.4%的人对黄金周的印象是“可算是能放个长假了”。调查发现,56.7%的人“哪儿都没去,在家歇着”,只有10.4%的人选择了“去外地旅游度假”。同时有61.2%的人认为“黄金周早该改革了”。

可见,黄金周制度曾是提升我国旅游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产生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从旅游消费与欲望来看,其假日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但现在的假日经济黄金周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制约了旅游潜力的进一步发掘。

二、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的建立

假日经济区划分时制建立的关键就是利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的特点,根据各行政区域最佳气候选择黄金周。当然,这还要考虑到当地人文、风俗等多种社会、经济条件,要从全国范围内分时间段、分层次地将黄金周时间错开,从而达到对黄金周区划分时的目的。下表是对2006年度我国29个城市,“十一”黄金周期间平均温度的统计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平均温度可分三个区间,其中,25℃左右为一个区间、15℃左右为一个区间、10℃左右为一个区间。很显然,15℃-20℃这个温度占了大多数,说明“十一”黄金周对全国多数区域是适用的;25℃这个区间可适当将时间推后或不变;但是平均温度10℃这个区间,大约有9个地区是不适合出游的,而且这些地区如太原、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最低温度都已达到-4℃左右,已属于初冬季节,不适合出游。这些区域的黄金周要将时间提前到九月才更适合出游,如还须考虑国庆节,可以将其提前到九月底至十月初,这样既实现了区划分时制,又兼顾了国庆节。

表 2006年“十一”国庆黄金周国内城市气候平均温度

资料来源: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

同样,黄金周的“五一”长假,对海南来说已经很热了,但对新疆来说,还不是适合出游的季节,这里多数的旅游景点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青草也只是刚刚长出新芽,这个季节对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促进并不大。建立区划分时制后,新疆的“五一”黄金周可延长至“六一”,这时正是新疆春暖花开的季节,特别是和“六一”儿童节相结合起来,更多的家庭会带着孩子一起出游,无形中又创造了更多的旅游机会,这将对新疆的旅游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做好假日经济黄金周分流的基础上,我们还需从启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对我国的清明、端午、中秋、元宵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放假,进一步扩大假日经济市场。我们可以采取将传统节日的周末调减一天到传统节日的方式,使全体国民能真正过上自己民族的节日。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春节假期制度还不尽合理,每年的春节假期都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正式放假。可能考虑到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认为春节假期主要是过年、拜年,而将这一时间的消费习性所忽略。其实,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一次全民集体消费节日。春节前的消费是主要消费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反而是我们的黄金周还没有启动,大家消费只好集中在过年前的几天里,导致我们的商场等消费场所爆满。如果我们能将春节黄金周延长至春节前几天,我想我国的消费将进一步上一个台阶,这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涛:61%受调查者认为黄金周早该改革[EB/OL].

[3]王凤科:假日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旅游经济.2006,15(3)

第7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经济;长株潭;农民;消费;拉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14-01

1 背景解读

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势头不见好转,中国为保持自身经济企稳回升,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措施。在全球大经济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政府以主要是拉动经济手段以扩大内需为主,对外出口为辅的拉动模式。而拉动内需,假日经济成了其中不可缺少,重要的一环:在压力日趋增大的高发展社会,通过以“黄金周”,“法定节假日”等作为平台,让国民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购物、集中消费,集中旅游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性经济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有很大的提高,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但在相对较贫穷的农村,尤其是中部的欠发达地区湖南的农村,情况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长株潭作为湖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农村及周边乡镇的假日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湖南省的假日经济具有带头作用,核心作用。对湖南长沙的全国发达百强县城长沙县,湖南湘潭的农业大县湘乡县的近150名农村人口进行的相关调查中,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占20.5%,人均年收入8000-10000元的为8.6%,人均年收入为5000-8000元的为59.1%,人均年收入为5000元以下的为12.8%。

当地农民均表示由于中央和地方各项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拉动了湖南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高。

2 假日经济的主要消费形式

逐年上升的收入,在一定程度确实增加了农民的假日经济水平。长株潭农民假日经济的主要消费包括婚嫁消费,购物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

2.1 婚嫁消费

其中婚嫁消费平均每年每人为1217.4元,是农民假日经济的最大一笔开销。每年冬季是农村结婚的高峰期,婚嫁消费是农民消费开支的一个大头。从长沙县的消费水平来看,去掉住房,一对男女结婚要花两万元以上,这对许多商家来说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因此,在集镇、县城、许多商家都挂起了“结婚礼品”的招牌,有的还搞起“婚嫁商品一条龙”综合服务:从日用品到衣服首饰,从床上用品到家具,从家电到婚纱照。有的精明商家联合经营,青年男女在他这里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便可得到摩托车或三轮车优惠券。

2.2 购物消费

作为最为实用的消费,每年每个农民用于购物消费的金额也有989.3元。农民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先卖后买,因此他们收入相对城市居民而言集中,不像城里人那样一年四季收入基本均衡。对于一个农村消费者来说,粮食、蔬菜基本自给,除生产投资和教育消费外,冬季购物占全年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当农民秋季卖了农产品以后,留足明年的生产开支和其它必要开支以后,便会毫不吝啬地掏钱预购建房的钢材、水泥以及装电话、买手机、换彩电、买摩托、购农机、甚至买小车,并为全家人购置新衣等等。尤其是今年由于拉动内需政府对于农民所采取的“家电下乡”措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购物的热情。

2.3 文化消费

随着农民的文化素养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文化消费也成了农民的一大消费,达到了每人每年766.2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变冬闲为冬学成为当代农民的新时尚,进新华书店购买科技、文化、法律、政策等书籍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利用农闲时节争相“充电”,为今后的农业生活生产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近年来,乡村曲艺队层出不穷,农民除在婚嫁吉日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外,有的村民还自发地请来民间的业余剧团唱大戏,所需费用农户均摊。这个村刚唱完,剧团就会被邻村接去,十里八乡的农民会连看十多天好看的戏。

2.4 旅游消费

旅游经济作为城镇居民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并不受人重视,每年人均消费不足600元更是将这种事实表现出来。根据调查总结,我们了解到:新农村农民获取旅游信息不够全面;农民旅游的消费比较欠考虑;农民选择旅游地点不太合理;农民对旅游的理解存在偏差;农民保护旅游环境意识较底;农民享受旅游权利意识薄弱;农村农民监督旅游集团不够积极。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近期能够改变的,但却值得我们关注。

3 假日经济的未来发展途径

在假日经济中,农民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是假日经济的获益者,他们都在其中的某些行业中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在调查走访的人家中,假日经济中的旅游业,餐饮业是拉动农民假日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随着农家乐以及其他特色景点的走红,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湘潭湘乡县的灌冲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分片开发出“农家乐”品种系列,使得受访的20多户农民全部都在假日旅游经济中获得了于传统农牧业数倍的收益,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等,为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另外,城市高消费人群的“假日经济”给了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巨大机会。这其中政府可以一系列利民措施:(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重点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农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2)政府推动。由当地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投入资金,开发地方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的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只有在农民的收入已及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他们才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反哺“假日经济”,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层次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假日经济范文

特约撰搞:朱丽叶 高 辉 刘 超 蒋廉雄

盛宴下的消费迷雾

朱丽叶 高 辉

假短暂的消费狂潮后,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份亮丽的业绩报表――假日期间的消费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令人欣喜的统计数据上时,却只看到了假日经济的表面战果。在拉动需求的表象背后,更深层面的是长假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规律和消费需求,它转移消费时空,改变消费版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诱发消费行为转变。不仅如此,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长假深层次地改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源流向,使资源在不同的地区间,不同产业间,不同企业间重新分配。对于鏖战其中的商家,既意味着机会更意味着挑战。

一、谁的盛宴:消费转移与结构升级

长假制度是在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出笼的,其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历年长假期间消费爆炸式的增长似乎都在印证着长假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但是透过盛宴下的消费迷雾,把这些消费数据放在更大的时空加以解读的时候,我们发现长假不仅仅带来短期的消费释放,更深的层面是长假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规律和消费需求。

1.带来消费时空转移。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虽然长假在短期内刺激消费的作用显著,但是从对全年和整个国民消费总量的影响来分析,长假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长假主要改变了人们消费上的时间分配,使长假以外的消费集中在长假中来实现了。长假期间的消费热潮,往往伴随着长假过后的销售冷清。其次,长假使跨地域的消费和流动性消费成为可能,从而使消费地域发生转移,改变了消费的空间分布。一方面长假造就了旅游景区和中心城市的消费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和地区的消费却呈现出不升反降的局面。

2.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活动的产生有三个必要条件――消费动机、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假期制度调整以前,对闲暇时间有较高要求的休闲类消费需求受到压制,实行长假后,休闲类消费需求被充分释放,旅游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带动了汽车、数码电子类等产品的消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更大程度上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偏好,在现有收入约束条件下,人们消费内容和品种发生变化,消费在产业间发生转移,直接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那么假日经济,究竟是谁的盛宴?

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消费版图的重新划分中,长假为文化娱乐业、旅游休闲业、服务业等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对某些基础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此外,消费在短期的集中释放、骤涨骤跌和跨地域转移,对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营销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面上这场璀璨夺目的盛宴是由商家主导,实际上却是受到消费者需求的牵制,与平日相比,人们的消费内容与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二、谁在狂欢:消费让位于快乐性

喜庆是节日的主题,而长假总是与节日不可分割,在商家的推动下,一年中的三个长假更是变成了消费的狂欢。层出不穷的营销宣传和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在商家精心营造的热烈氛围中,开始了狂欢的消费。与平常消费不同,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假日消费更是在购买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和一种氛围,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品味消费的乐趣。在这种特殊的氛围和心境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平日里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也可能变得出手大方,而且消费常伴有冲动性和非理性购买特征。

对商家来说,通过现场销售气氛的营造让消费者获得快乐的体验对拉动销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历年多个长假之后,消费者逐渐出现审美疲劳,而商家销售手法的单一和雷同.更加剧了这种现象.长假拉动消费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长假市场更需要商家开展个性化营销和特色化营销。另一方面,虽然在长假期间的购买中.生活必需品仍占相当分量,但是这些商品多属计划性购买类型,消费者的购买是冲着促销优惠而来。真正愉悦消费者心情、拉动企业销售增长的是包含节日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这类产品和服务不仅要体现生活的品位和品质,更要有节日的文化内涵、民俗积淀。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和商家都在生活必需品的红海市场上酣战搏杀,而节日特色消费的蓝海市场远没有做大,供应不足,消费者可选择余地小,同时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节日特色。在消费让位于快乐性的假日市场,消费的快乐性还有待商家去挖掘、放大,而作为参与的一方主体,企业在享受消费狂欢的盛宴时,也要能真正狂欢起来。

在快乐性消费的主旋律下,长假制造的宽松和闲暇使人们的消费内容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休闲度假类消费需求被激活,逐渐成为长假消费的主要内容,同时这些消费活动中,以群体性消费为主要特征,并带有集体购买和决策的特点。长假充足的闲暇时间让家人、同学、朋友间的相聚以及集体活动成为可能,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构建,造就了情感交流的巨大假日消费市场,这其中人情消费、送礼消费亦是不可缺少的乐章。

年年岁岁都相似,年年岁岁又不同。伴随着人们度假观念的转变,度假消费趋势正在发生迁移,度假选择开始趋于成熟和理性。过去,全民旅游是长假消费的集中写照,人们在拥向热门景区时,带来景点、交通、食宿的供求失衡,以及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现在人们长假休闲方式日趋多元化,除了旅游观光,文化节、音乐会、体育健身等活动成为市民度假消费的新宠。旅游的选择和方式方法也在悄然改变,以放松休闲为主题的短途旅行和自助游受到青睐,野营、探险、城郊远足、自驾车游等个性化出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三、该如何把握的盛宴:旅游经济向休闲经济的嬗变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目前长假市场正从旅游经济形态走向休闲经济形态,有专家甚至称2006年为中国的休闲元年。休闲经济的到来,休闲度假方式的多元化,使假日市场中各行业围着旅游一个轮子转的现象得到改观,消费从旅游业向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等相关产业延伸.形成一个新兴的休闲产业集群。那么,对于市场沉浮的企业和商家,长假消费究竟是一场该怎样把握的盛宴?笔者围绕休闲经济的特点及长假的消费规律和需求,简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育休闲文化。文化是休闲的灵魂,新兴休闲产业的培育必须以文化作为灵魂。通过倡导积极的休闲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大这个产业,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由于目前我国休闲经济仍处于成长初期,人们休闲观念不够成熟,休闲文化尚处于较低层次,还需要企业积极引导和培育。

2.还原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与

长假相关的节日背后都蕴含深刻的人文背景或包含丰厚的民俗积淀,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打造和创新上,不仅要追踪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也要体现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注重特色消费和个性化消费。节假日以快乐性消费为主导的行为模式,使个性化消费需求和特色消费需求高涨。企业不仅要以特色营销和个性化营销应对这些需求,更要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体现特色化和个性化。

4.升级营销和管理能力。长假使消费在短期的集中释放,加剧了企业完成全年业绩对长假销售的依赖,导致竞争更为惨烈,并且,即使是长假期间的销售,也往往更依赖于假期的头几天,这无疑中增加了商家营销的难度,对商家营销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消费的骤涨骤跌,跨地域转移,对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整体部署和作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变革经营思路和策略。对于旅游及相关产业来说,人们休闲方式的多元化和出游选择的多样化既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也需要对原有经营思路和策略进行变革。旅游资源的开发、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设计等都需要围绕这一转变,有更为多元化视角和更加开阔的思路。

开启假日淘金的蓝海之门

刘 超

七年之痒

每年黄金周前后,纵览各类媒体,有关假日经济的种种非议与诟病,俨然轮回般地成为众人心头一个如鲠在喉却欲语还休的话题。今天,即便还有学者对“假日+经济”这一颇有些中国特色的话语搭配嗤之以鼻,但不争的事实是,节庆消费、假日休闲的生活理念正是发酵于黄金周效应的催化而日久弥深。

毫无疑问,假日经济的创意母体来自假日节庆对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促进与拉动。“集中消费、全民旅游、商家主导”,似乎已成为假日经济的“淘金铁律”。客观地说,此一现象与规律非中国独有,可谓全球皆然。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人素来享有“只知工作,不知生活的‘工蜂’”,的盛名,但长期以来,在日本同样早就形成了5月黄金周,8月中旬暑假大连休,12月圣诞节、新年民族大移动等三大假日经济季节。

追忆黄金周走过的8个年轮,本身无疑便是一次最蔚为壮观的全民性的消费体验和最具互动功能的消费者教育。在又一个国庆、中秋接踵而至的金秋十月,当迷失人文关怀情愫的“快餐式消费”再次如约而至的时候,试问众位,您是否激情依然?今天的消费者,正从感性的蒙昧状态逐步踏上理性的归途,成为假日促销的“麦田守望者”。这种冲动性消费与理性消费日益融合的趋势,无疑对商家的需求管理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当假日促销日益成为一条商业铁律的时候,对于假日财富一如往昔般痴狂的众多商家而言,就必须跳出红海的地平线而仰视蓝天。以美国为例,感恩节次日的“黑色星期五”对于各大小商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这一天通常是假日季节最繁忙的一天,甚至可以占到零售商一年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而这一天过后,零售商的财务报表就会因假日期间销售额猛增而由红变黑,摆脱赤字。但即便如此,短短两天凭借低价促销取得的销售业绩,并不能改变美国零售业根深蒂固的疲软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商家可持续发展的假日淘金之匙,将是基于生活方式变迁的消费者价值创新,而不是那个形同零和博弈式的“需求漏斗”。

恰如婚姻情感之旅中的一朵浪花.假日经济的七年之痒,或许是消费者与商家激情燃烧后情感休眠的冰河期,抑或是下一次情感升华前的尘封与积淀。如同购房政策、购车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指引一般,中国消费环境中重要的一环来自于消费政策“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带薪休假和休闲经济呼之欲出的今天,我们业已隐约看到了假日经济这艘巨轮将由红海驶向蓝海的前兆。

蓝海之门

事实上,今日假日经济的种种乱象,本身便影射了一个逻辑的发展过程。这里既有消费水平及其衍生需求层级演变的历史印迹,也有消费者价值观物异时移的时代影像。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规模的日益壮大,休闲经济的门槛已是触手可及。从这个层面来看,假日经济恍若曙光来临前的浮光掠影。而伴随休养生息这一假日本原的回归.传统“先生产,后生活(消费)”的价值理念,必然在“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映衬下日渐斑驳,寻常百姓精神层面的消费诉求将真正得以从物质需求的藩篱中释放出来,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的行业边界重组将找到基本的理论根基与内核。

可以说,假日与休闲俨然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但从市场开发与应用的层面来看,假日只不过是休闲这个时空隧道中一段有限的时间涟漪,假日淘金的蓝海必须立基于休闲的视角。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所讲的,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首先在美国,休闲经济将占GNP的50%以上。或许真如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席莫利特所说,休闲、娱乐活动及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近年,我国部分学者业已从休闲学的视角对假日经济的实质及其未来走向进行了重新阐释,但从竞争战略创新的角度却鲜见有启示的解读。

从消费者决策的角度而言,假日的本质内容首在于时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才是货币资本效用的最大化分割,或许,“2天购物+3天旅游+2天休息=7天长假”,“6000元的假日消费预算;1台心仪已久正在促销的笔记本电脑;(5天翘首企盼的港澳购物游”,便是对上述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最简洁、最直观的公式化表达。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考量,则假日中各不同行业类别间的商家都互为潜在的替代者,他们争夺的都是消费者在这个短暂的消费周期中可支配的时间份额与货币份额。

跨越行业边界,只是开启蓝海之门的第一步,而要完成从商品属性向消费者需求的惊险一跳,价值创新正是那攻陷消费者心智的最重的一块筹码。某种程度而言,假日也好,休闲也罢,它们提供的都是一种个性体验。因此,假日淘金的蓝海就在于利用行业边界重组的契机,通过休闲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点和活动,人们将购买虚无缥缈的感觉而不是具象的商品或服务,那些提供独特价值体验的企业将尤为繁荣兴旺。

在这里,体验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业功能叠加后的价值附加,它既可以

是购物过程中植入娱乐元素后的行动体验,也可以是浓缩在购物旅途中饱含亲情互动的关系体验,以及娱乐、旅游珠联璧合后遁世般的娱憩体验.探亲访友与踏青寻游相得益彰时的情感体验……而终极体验则来自集众多功能为一体的甜蜜地带。(见图1)

香港,素以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而成为内地访客购物游的天堂,迪士尼乐园落成后引发的家庭游热潮,更是为香港零售业的点石成金附着了新的魔法。

目前来看,“休闲街”将是各商家将假日蓝海战略付诸实践的主要途径。所谓“休闲街”,是在聚集了餐饮娱乐、艺术画廊、服装修饰、化装美容、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并形成吃、住、行、玩、购物的一条龙服务后,对景观、文化、商业等价值创新元素的立体整合,各行业功能和价值元素在融合互动中将达到共荣。

位于东莞的华南MALL是亚洲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国庆黄金周,华南MALL以其鲜明的娱乐动感特色,两公里长的水道和众多的大型机动娱乐设备,吸引了近10万名游客前往游玩,成为国庆黄金周一道独特的风景。7天长假期间,华南MALL到处都围满了游客,过山车、极速风暴、九霄惊魂等较为刺激好玩的机动游戏前更是排满等待的游客。为加大对客流的吸引,华南MALL更是特别推出“黄金大汇演”,组织卡通明星嘉年华巡游活动,同时还推出适合一家老少游玩的“太空充气城堡”,让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超人气的休闲氛围感召下,商家假日淘金的隐性目标找到了和谐的载体。

竞争对手之间不是争夺市场份额,而是争夺“生死”、“存亡”。一些企业的兴盛,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企业的破产:兴盛的是你,还是我?破产的是你,还是我?这种迫切的危机感,会敦促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竞争。跨越红海的羁绊,将把假日淘金未来的航标引向蔚蓝色的云际。

假日营销?营销假日!

蒋廉雄

假日营销疲劳

假日是企业销售的黄金时节。例如在美国,感恩节和圣诞节两个重要假日前后的销售占了年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企业年度销售的两大重头戏。国内也莫不如此,黄金周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和商家销售收入的流八方式,假日成为决定年度销售业绩的关键时期。假日营销强化了消费者将假日作为重要的购买期、突击消费、集中消费以及高水平消费的消费方式。

在营销管理上,由于假日营销对销售的贡献,假日越来越被作为寄予实现销售突破的机会。业内的共同默契使假日营销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像促销的代名词,通过价格折扣、广告、事件营销、清理存货等营销策略企业制造了短暂的销售旺季。虽然获得了可观的销售效果,但利润降低的压力甚至赢利的风险问题随之而来,使企业为应付假日营销在营销预算、投入和组织上陷于困顿。对于消费者,消费拥挤现象及其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伴随着黄金周的到来几乎同时出现,同时假日促销让消费者养成了假日购买的特定消费定势:在假日的消费黄金时间去淘价廉物美的商品,非到假日难有购买的冲动。

假日在中国占了全年时间的几乎三分之一,频次过于密集的假日营销正在变得没有新鲜感而沦为老套陈腐。假日营销演变为一场营销者之间的零和游戏和消费者的体验麻痹,营销疲劳正在逼近假日营销。

营销假日:为消费者创造生活方式

在假日营销的模式下,假日似乎被认为是营销者的狂欢节,所以把假日看成是企业的盛宴也就成理所当然之事了。但是,为了规避假日营销疲劳的发生,现在是必须思考从假日营销转向营销假日模式的时候了。

问题解决的中心是,假日将不再是营销者的而是消费者的狂欢节。营销者的角色将从假日的狂欢者变成假日的创造者和劳动者,营销者的任务是通过价值创造设计,精心构建平台,让消费者加入到假日的狂欢平台上。从企业的价值创造目标来看,营销者营销假日的使命就是为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让消费者获得不同于工作日以及超出自我预期的假期新生活。营销假日为消费者创造生活方式,远非只是为消费者创造新的购买和消费体验。为消费者创造生活方式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消费者对假日的历经方式,包括时间、空间历经方式和金钱的消费方式。

让我们看一个消费者的案例:L女士是中国城市典型的中产家庭消费者,三口之家,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小孩上初三为中考备战,处于中国学生普遍性的压力期。国庆期间,L女士和先生有7天假期,但小孩只在前3天有假期。L女士计划省内旅游2天,小孩上学后的4天假期逛街1次,此外再没有其他预期计划。但L女士为怎样度过假期感到困顿,熟悉的几个省内景点在以往的假期都已经游玩过,新的旅游去所又不知悉,像平时那样去市区的购物中心逛街也觉得了无新意,还有其他时间也不知怎样安排,心想到时可能就是在家看电视作罢。

针对L女士的假日消费疲劳,营销假日模式可为其创造新的假日生活方式:

1.L女士家庭属于某个核心家庭类型的某个细分市场,这种家庭是消费旺盛单位。某家市区的大型购物中心发展其为会员,除了购物折扣外,按期给刘女士提供全市的而不仅是购物中心的假日消费指南,并且告知不同假日的不同主题和形式的促销活动,让L女士形成预期和需求。

2.某家旅游公司在年前就让L女士加入了品牌社区,对全年的假日家庭旅游,为L小姐做出了年度性的意向计划。国庆节前,旅游公司主动向刘小姐确认计划执行或是否需要调整景点,为L女士履行计划或提供可替代性的选择。

3.某家消费品公司了解到假日城市有一定规模的留守人士,针对留守人士的心理特点在小区进行了其年度计划的主题互动活动,将L女士从电视机前拉到互动现场,让L女士购买原来没有列入采购计划的产品。

假日作为营销计划的轴线

在假日营销模式下,企业执行的是从内而外的营销战略决策,即为实现自身的销售目标(先内)制订针对吸引消费者{后外)的各种促销方案。在价值创造的营销时代,企业取得成功必须实施由外而内的战略决策过程。在营销假日的模式下,企业从为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先外)考虑,再制订其营销计划(后内)。因此企业需要从由内到外变为由外到内的营销计划重置。除了这一基本的取向掉转外,还有具体的两个理由促使企业从假日营销转向营销假日:

1.假日在年度时间中占据了相当的长度和营销资源。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法定假日假期长达114天,加上非法定的传统或现代假日,假期几乎占据了一个年度的1/3。假日不但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但其所占的时间长度大,占据了企业大部分的营销预算及其他相关资源。

2.假日在公司实现年度营销目标中具有决定性权重。对于生产消费产

品的公司,假日销售在公司年度销售额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而且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及其假日支出的增长,这个份额还将增长。

在假日营销的模式下.假日作为特殊性营销的几个日子,为此做出几个专门但是独立的促销计划。当转向营销假日的模式时,假日在公司营销计划的状态是,假日不是营销计划中的几个特殊性日子,而是公司年度营销计划的轴线,组织公司的年度营销计划,实现年度营销战略目标。

从“为假日做营销计划”到“基于假日做营销计划”

当前,企业普遍重视假日营销,并体现出“为假日做营销计划”的特点。可以看一个企业的例子:

春节是某企业冲击销量的重要时期。为了保证春节销售计划的实现,在两三个月之前公司就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包括产品组合计划、促销方案甚至广告,同时与零售卖场一起,从营业目标、促销计划、商品库存、人力安排、配套活动等方面做好部署和安排。营销计划的直接任务是确保与春节销售有关的各个环节万无一失。

若转向营销假日的模式,假日作为营销计划的轴线,企业从“为假日做营销计划”将转变为“基于假日做营销计划”。再看下面的例子:

春节、国庆、五一是某企业战略中的产品上市环节,每年该公司重要的新产品均会在三个假期来临前的两个星期上市,新产品的上市带来公司销量的巨大增加。为了保证新产品的顺利上市,公司在年度计划中就制定了研发、消费者测试、渠道策略、广告策略规划。在节前的一个月,同时还做好了广告投放、促销的计划和安排。同时与零售卖场一起,从营业目标、促销计划、商品库存、人力安排、配套活动等方面做好部署和安排。

不要以为这是文字游戏。两个模式的区别有天壤之别:

1.在营销假日模式下,企业的年度战略计划是根据年度中的系列假日形成的市场周期而安排的。而假日营销确是假日促销围绕某个假日而设计,企业年度战略计划与假日及其市场周期无关。

2.有些新品的研究计划较长,新产品的发展计划是跨不同类型假日的,公司更需要根据假日周期进行通盘考虑研究。

3.年度的各假日促销策略是根据年度战略目标、公司年度计划及其假日的市场周期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各假日单独计划的,这实际上是根据市场的假日周期进行整合营销。

第9篇:假日经济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s well as the coming of May Day holiday, Ching Ming Festival holiday,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 Mid-Autumn Festival holiday, "National Day" Golden Week and other holidays, it has injected great vitality and energy to the holiday spending. Holiday spending is rising and the generation of holiday econom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ndustries, and also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dustry, so the holiday marketing deserves such special recognition of the hotel. Taking holiday economy as the backgroun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existing holiday, 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better carrying out the holiday marketing of the hotel industry.

关键词: 假日经济;酒店;节日营销;主题策划

Key words: holiday economy;hotel;festival marketing;them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40-03

1 假日经济背景下酒店开展节日营销的必要性

一年的节令可分成四类:一是法定假日类:元旦、春节、三八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二是非法定假日类: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元宵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三是民俗时令类:夏至、冬至、立冬、腊八等;四是商家自定假日类:店庆日、啤酒节、美食节等。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购物、旅游、娱乐等休闲消费活动,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酒店是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刺激节假日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节日营销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酒店营销业绩的好坏。所以酒店必须重视节日营销活动的开展。

2 节日营销的定义

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期定为交节,由此转为节日。

所谓的节日营销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它是整个营销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的售卖活动。节日营销是非常时期非常规性、特殊性的营销活动,具有集中性、突发性和规模性的特点,要求企业以创新为指导,假“节”而发,顺“节”而上,出奇制胜。

3 酒店在开展节日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3.1 领导层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调查或调查不充分,导致产品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 酒店开展节日营销应该着眼于佳肴美誉度的提高,着眼于整个市场份额的提高和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但是很多酒店的领导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促销等同于营销,只为提升销量而促销,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下属员工。导致在进行节日营销前没有进行调查,只是照搬以往的经验或其他酒店的做法,没有特别针对特定节日、特定市场的营销计划,导致提供的产品缺乏特色,在节日时很少得到顾客的关注,如有的高星级饭店在情人节虽策划了活动但只有几对情侣前来用餐的情况,因此销售额无法提高。

3.2 节日营销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价格策略为主 每当节日到来时,酒店一般都会有一些促销活动,但这种促销仍然主要以价格为主,而节日市场打折让利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来说已习惯到麻木,缺乏新意。

3.3 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员工的工作量过大,顾客投诉增多 由于部分节日如五一、十一等会出现客人扎堆结婚、消费的情况,酒店人手不够,导致员工超负荷运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疲惫的状态下,对客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且由于有的酒店没有有效贯彻三倍工资的制度,只是在淡季给予补休,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顾客投诉增多。同时由于节假日客人的增多,酒店会聘请酒店其他部门的员工或者大专院校的学生前来兼职,由于缺乏培训导致业务不够熟悉,也容易导致顾客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