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第1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①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②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①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②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③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更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④探究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学法指导,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2.1 明确目标,自学探究。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边读边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实际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出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自学探究阶段是通过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试想,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无论我们看一本书,了解一种社会现象,综观语文风云的变换,分析一下案例……是没有人给我们提出现成问题,让我们来回答的,而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敏锐,能够探求更深一层次的内涵,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呢?这当然与他平时的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思考问题,懂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思想才能够不断的深入。而我们的学习又怎能只靠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答案呢?也就是说,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培养学生从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到形成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2.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①生生合作探究;②小组合作探究;③大班集体探究。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中师生的信息交流频繁:学生在极短时间里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思维的发散量大,效果高;同时,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对各种见解的分析、比较去抓本质的东西,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结论,这些对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无疑是极好的训练。教师要总领全局,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2.3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学生通过活动课把自己实践探究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课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可”,皮亚杰也说:“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2.4 激励评价,引申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

第2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三、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4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探究式;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1 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以现行教材为丛本探究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指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程序与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现状,根据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经验,构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步”实施程序及其基本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步”实施程序:提出问题——自学研究——合作探究——概括评价。

2.1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主线,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也是探究的归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主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而后根据探究主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围绕着课题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在上课之前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即问题情境。

2.2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后,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学教材,阅读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积极思考,认真去理解概念、原理等,体会和领悟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环节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组建探究小组。一般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同学以4—6人为一小组的规模,科学地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再由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2.3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同桌或邻桌学生讨论探究;二是小组讨论探究;三是全班集体讨论探究。在合作讨论的探究中,可先由部分学生简要表述自己在自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看法,然后发挥小组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问题,特别是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迪,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解答。如果遇到全组都不能解答的,由小组长将问题整理出来交由小组“代表”或“发言人”向全班提出,让全班集体讨论探究,共同解决。

2.4概括评价

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目的、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及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等进行认真的总结。要概括总结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要点,指出应具体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提高什么能力,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还应注意升华问题,要善于画龙点睛,做到“拓展延伸”,对问题及论述达到更深的理解和把握。鼓励学生将所思所得写成政治小论文,巩固探究成绩,增强探究的理性和兴趣,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3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

3.1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因而,它使学生由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再认为思想品德课只是背干干条条的一种枯燥乏味的死课程。调查表明,86.2%的学生喜欢探究式课堂教学,93.1%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比以前有趣多了。

3.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政治教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标新立异,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张扬。学生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自主发现疑难问题并积极去探究研讨,通过多方面努力主动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调查发现,63.6%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现在在课堂上能够经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84.5%学生现在会经常说或心里想说“我认为”、“我的观点”这样的话。可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通常围绕着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调查中发现,55.6%的学生认为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学会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33.8%的学生也认为学会了一些:还有85.4%的学生认为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指导学会了许多学习方法;73.1%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始学会了怎样自主学习。

3.4增进了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观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做法,改变了过去了那种“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调查结果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90.2%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显示出平等的伙伴关系,83.6%的学生感受到师生交往越来越紧密,交流更多了。

参考文献

[1]覃慧娴.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09(03)

第5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兴趣 合作 自主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激发兴趣,巧妙导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r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孑L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地探究。

2.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义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反馈矫正,强化顿悟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但不能同时教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应是胸有成竹的依赖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而是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需要和学生一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作壁上观,要耐心地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指导与矫正,强化学生划问题的顿悟,以便更好更成功地刈问题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4.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首先,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演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问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第6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它既是思想品德的学习方式,又是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实施好探究式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通过研究教材、探究政治生活的发展动向而提出的,学生没有参与探究发现问题的机会,老师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的内容,查找问题的答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不会去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行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究,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是:

(1)辩论,即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辩论的方式,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料)的理解,对观点和证据进行辩论交流,发现新的问题。如在讲授《我们的人身权》前,首先搜集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中常见的有关案例编成小册子印发给学生。上课时,提问学生:我国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拥有那些人身权利?如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利?把编印的小册子及学生自找的相关资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组内、组组、全班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的观点和辩论交流,最终使学生完全掌握自己拥有的合法人身权利,同时也明白“要使自己的合法人身权利得到保护,首先必须要尊重和保障他人的人身权利”;“当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必须通过合法的法律途径来维护”等。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归纳,通过对思品的零碎的知识和繁杂的信息归纳、分析,得出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时,通过指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等知识点的归纳分析得出: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联系,即依据课标结合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通过密切思想政治与社会新闻、现实生活、国际国内时事热点、身边生活等相联系。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欲望。

(4)求证,即为证明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通过证明法或反证法,形成论从书典中出、据从现实中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例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观点书本上有大概的说明,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我引导学生通过报刊、图书馆、网络、到乡村去采访、调查、实地考察等寻找相关的正面或反面的证据,得到对问题的正确解析,让学生思维活跃了起来,并从中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新问题。

(5)解释,解释思想品德课文中或资料中相关名词的概念、含义等,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集体主义”等,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确的解释,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在解析名词的概念、含义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6)比较,就是引导学生拓展视野,通过比较,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如我在讲授《明辨是非》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探究园的《朋友之间》的图画资料,通过对“等价交换”、“打抱不平”、“好样的”、“做贡献”的图文所体现的内涵进行比较。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笔者在听课交流活动中,经常遇见一些教师在上课时,自己提出十几个问题,努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但学生只顾抄写笔记,不动脑、不动口,被动学习,任由教师在上面怎样讲,就是启而不发。怎样才能改变此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究问题的关键就是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1)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你的科目感兴趣。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学习思想品德课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有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亲自动手、动口,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比如,在教学《男生女生》时,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编写小剧(或编写小品)表演,体验在班级里男生女生交往的感受;让学生自己依据感受进行辩论交流,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正当的交流、什么是不正当交流,男生女生应如何交往、男女生的正当交往对班集体和自己成长有何作用等。

(3)分组竞争,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可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好胜心比较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究问题,就要借助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关系到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是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本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又要努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只有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才能确保探究式教学顺利进行,才能使探究式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1

第7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Abstract: It describ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quiry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indoctrination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plorative teaching.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教学;目的;特点;区别;发展趋势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purposes;characteristics;differenc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88-02

0引言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过程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

①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

②这些原始材料、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

③这些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定的,这些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

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同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⑤我们的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要说明由此得到的材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的解释。

1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

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假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学生记录这一过程将手中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2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可理解为:

①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探究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参加,如: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想象力或组装仪器设备或使用药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

②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地安排实验室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举例说明课文。如BSCS所指出的:“科学家处理的问题是课文没有提供答案的问题,教师创造一些情景以供学生参与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自然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作出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进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知识的增长,将对他们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中“瓜熟蒂落”地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③探究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理科教学的目的――认识自然,不是一跳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探究教学力求通过活动的过程引出观察与解释,数据与概念模式之间的差别来。

3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区别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比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教学思想上,灌输式教学认为科学概念、结论是经过验证的,法则、定律是完备的,不可变的。探究教学认为科学概念是暂时的,可变的规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目标上,灌输式教学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发展,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主要目标。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方法上,灌输式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探究教学以过程为中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概念。师生关系上,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是师“授”生“受”的形式。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上,灌输式教学偏重于系统化的分科知识,只讲结论,不讲或很少讲得到结论的方法。探究教学精选典型的范例性的探究实验,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根据上述探究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使学生更准确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科学的真实。

②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研究必要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探究教学有它的合理内核和积极的作用,这是肯定无疑的。由此,探究性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最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4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学者Schwab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内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从探究的过程来讲,中专学生的生物探究活动也未必严格具备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来讲大多是己有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学生们通过问题的提出、假设的确立、实验方案的设计、网上查询、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物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模式。

5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必然,其发展趋势可概述为:

①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与学究竟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界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论者设计了“讲授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论者设计了“导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发展的过程;“探究模式”更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发挥、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辩证地揭示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各自的特殊地位。这种指导思想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仍将是今后生物教学模式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生物教学的双重任务。但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生物教育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有的则认为发展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有的认为二者并重尽管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在以下两点上意见是一致的:a.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b.知识、能力间有着密切联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基于上述两点共识,今后生物教学模式的设计仍将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8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7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提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阅读占的比重大,课时也是最多的,在考试中也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效果确差强人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注重面面俱到,却忽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注意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说探究式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一)探究性

探究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当前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强调知识的传授,例如大部分教师把阅读课上成讲解课,对阅读的知识甚至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而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灌注的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缺少自觉探究意识,感受不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思维活跃,有着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探究式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阅读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使阅读教学更加有灵活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鉴赏,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教师应该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学生需要独立阅读文本,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问题性

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中,问题是核心,一般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终得出答案、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有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等三个步骤,其中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要保证问题的质量性,不要注重问题的数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文本时要同时思考,善于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二、探究式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凡是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适当的方法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以下的阅读步骤和方法进行。

(一)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要对文本进行预习,解决文本中的读音和词义。先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为探究教学做好准备。良好的预习,既能让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整体的了解,又能在课上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学生在预习中,除了要解决基本的字音字形问题,还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清文章层次,找到自己疑惑的地方,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对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有一个了解,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例如,根据学生的预习和反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究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传授方法,注意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愉悦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阅读教学要以创设情景为基础,进行直观教学,并注意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并创造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细读文本,提出问题

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这个环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阅读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理解文章内容,当读者不断涌现问题时,才是实现真正的阅读。探究式阅读的教学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在探究课堂上,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并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第9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社会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社会型教学模式是西方社会理论家在学院式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教学方式,其本意是强调学习者如何学习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影响如何促进学业的提高,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公民的民主行为,即既要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又要保证有创造性的民主社会秩序。按照这种思路,社会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多采用学生参与式、合作式的方法,组织学生选择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对课题进行学理阐释,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该教学理念的精髓在于“介入社会、合作学习、训练技能”。

运用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两种方法

社会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团体调查研究模式和社会探究模式是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团体调查研究模式

团体调查研究模式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而临问题或疑难情境;第二阶段,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作出试探性反应;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系统地陈述研究任务;第四阶段,学生分析所需要的角色,把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独立研究和群体研究;第五阶段,分析研究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第六阶段,循环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参加形成课堂社会秩序的活动,目的在于把情境模拟导向探究。

以群体传播理论中的“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为例,各类教材对这一部分的讲授均较为精简,理论性、概括性强,仅仅通过讲授,学生很难透彻理解,但这一部分又是理解群体传播理论精髓的“敲门砖”,是学生理解群体传播理论的关键。笔者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采用设置“模拟校园”的方式,把课堂虚拟成为紧张的校园突发事件现场,第一课时进行案例虚拟,向学生陈述“危机”,第二课时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两个课时中,学生先体验了的氛围,后经过讨论完成了知识点的讲授,效果良好。

运用团体调查研究模式开展讨论课教学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重讨论而轻讲授,教师应该明确,讲授是本,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不能完全以学生讨论替代教师讲授,否则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深入的;二是仅仅为了求得情境真切而忽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开展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在课前充分地预习课堂讲授内容,否则,面对虚拟情境学生只会就事论事,不能“实际”联系“理论”,这样就不能完成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介绍和阐明情境,把概括地陈述情境作为探究的出发点;第二阶段,提出假设以探索或解决问题;第三阶段,确定和阐明假设中的术语;第四阶段,根据假设的设想、含义和逻辑的有效性探索假设;第五阶段,收集事实和证据以支持假设;第六阶段,形成概括的表述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大众传播的功能、效果理论,在讲授中引入社会探究模式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传播学》课程中“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为例,这一部分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主要讲授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向每个小组提供与某一个理论相关的案例,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理论阐释内容及经典的研究论文,通过小组讨论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中由小组代表进行案例分析陈述,全体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使教学目标由识记提升到了理解、运用。

教师运用社会探究模式进行讨论课教学,同样要引导学生避免进入两个误区:一是讨论主题的游离,讨论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对案例中社会问题的意义评价上,如腐败问题、就业问题、医疗改革问题,要提示学生及时回归到传播学理论问题上,不要“跑题”;二是研究方法不规范,社会探究模式要求学生针对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而不能随意举证、任意发挥。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讨论前对学生进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