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

第1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第2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1.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十分脆弱:据国家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其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严重低于世界总体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人工林单位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0%。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现状令人堪忧,生态脆弱状况遍及全国各地,严重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森林资源基础支撑能力过弱问题制约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头号问题亟待解决。

2.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我国林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丘陵等地带,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表现在目前林业发展更多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社会的生态效益,林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使我国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3.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林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林业经济中,即只注重林木的培育、木材的采伐、运输和木材的加工利用,忽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忽视林业产业链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林分结构单一,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其次,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再次是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最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4.林业法制不完善: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林业法制建设已经滞后于林业的发展。林业法规的缺失,林业执法没法可依,目前对林业执法主体、操作程序、管理人和管理相对人作出限制的法律规定都是模糊的,都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林业法规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林业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林业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等等,林业法制亟待完善。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目前,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生态林业建设时期,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要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首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木材节约代用的创新技术,坚持“植树造林与节约木材并举”的方针,一方面提高木材的防护能力,推广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蛀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要抓好水利设施、铁道、工矿、印刷包装、商品房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木材节约代用。同时,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短周期生长资源取代长周期生长资源,例如用农业秸杆、灌木等短周期生长的材料取代长周期生长的乔木。其次,要以利用人工林为主取代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策略,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我国华中、华北以及华东、中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养、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木材市场需求,以及相关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产业布局,建设以三倍体毛白杨、桉树、相思、松类等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增加国内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2.建立林业创新机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就是以科技为先导,并建立林业的创新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综合效益为目的建立起林业创新机制,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业资源的发展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依托科技的指导,协调好林业总体发展趋势,处理好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绝不能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改变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总而言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要努力增强林木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坚持科技指导林业发展,林业相关科技成果要与实践相融合,改变技术和产业建设之间的分离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全方位提高林业的综合水平,提高林业的产业综合实力。

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想更好地发展林业产业就不能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因为多种林业产业发展手段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只有改变现有的林业产业布局,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促使林业相关产业的进步。完善林业产业,优化自身的配置,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有三大产业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针对第一产业,应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针对第二产业,要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针对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从而解决林业产业的不合理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得林业产品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完善林业法制建设: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的主旨在于培育、保护和利用林业产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多种林产品,运用法律体系维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森林法》的规定过于宏观,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第一,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应该要根据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把森林的五大林种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两大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推向市场化,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益者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烧炭和经营木炭,以及采挖、经营和运输树蔸树木的,实行许可制度,在封育区和封育期内,禁止不利于森林植被恢复的活动,公益林不得进行商品性采伐。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采伐制度。商品林采伐限额应实行五年总控的管理方式,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剩余的年度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转入下一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在一个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各森林经营单位单年剩余的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结转使用。第四,加强监督木材经营加工。为了避免木材经营加工厂过多过滥,科学合理地使用林木资源,设立木材市场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护资源的原则。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加工)无合法来源的木材,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p#分页标题#e#

第3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林业资源是推进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对这一物质基础进行规范的管理与保护,必须为林业资源建立档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中央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林业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在生态建设方面、在西部大开发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林业资源相关的管理部门正逐步将生态体系的构建与林业档案管理联系到一起,将林权管理当作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通过技术手段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能够为林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强化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与保护。

2当前林业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在林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是由于档案管理开展的并不深入,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率、宣传力度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也阻碍了生态建设的发展。

2.1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部分林业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尤其是一些研究成果并不对外开放,因此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甚至不为人所知。另一方面,对档案资源进行查询的大多是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这些资料常常用于为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但是将将这些资源作为科研成果的理论依据的并不多。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用档案管理帮助林业建设、节约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很多资源因得不到公示而失去了自身的利用价值。

2.2宣传性不高。

一些林业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的宣传性并不高。很多人对林业资源的档案管理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而林业管理工作的展开需要内部与外部的协调配合,仅从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对外界的宣传很容易导致人们护林意识的薄弱,这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3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区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意识的薄弱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都是管理不到位的表现。现代档案管理工作都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计算机上建立档案库,将部分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共享。而一些管理部门还应用纸质档案对林业资源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效率极低,信息的查询流程也极为复杂,纸质档案还存在着损毁、遗失等风险,这大大拉低了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匮乏,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无人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缺失就很容易导致林业资源的滥用与破坏,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3加强林业档案资源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3.1丰富信息资源。

为了满足更广阔的需求,应当不断丰富林业档案资源,拓宽信息来源。林业档案资源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情况的调查,内容应当含有林业面积、区域划分、经营方案、林相图等;二是深入的研究成果,内容应当含有某一林区的科研立项情况,相关的研究结果等。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展开实际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有关的科研成果也应当在分析证实后再使用,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2依法展开管理。

法律是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的基本保障。为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林业档案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关人员的工作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私自售卖林业资源资料、不得滥用林业资源,对相关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惩。

3.3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性。首先,应完善基础的档案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与规范,现代档案资源管理都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的林业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保存,但是仍有部分资料是纸质的。为了避免造成信息的缺失,应当保证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谁负责保管纸质档案,谁负责电子档案,谁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录入等都要做到职责明确、权责清晰,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其次,应当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求。最后还应当健全奖惩制度,除法律层面的要求外,管理部门应当提高对日常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中如有严重失误应当酌情惩罚,如有贡献则应当奖励。用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林业资源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感与工作的积极性。

3.4增强宣传力度。

林业资源档案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积极的宣传。除了内部档案工作的完善,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对外宣传,与媒体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林业资源档案的存在。林业资源建立档案的目的之一是促进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利用率,而宣传工作的薄弱会使信息呈现封闭的状态。加强信息宣传可以加深人们对林业资源的关注以及保护力度。在从事相关的林业资源研究工作时,专家与学者也可以及时找到有用的资料与资源。因此加强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对于一些非保密性的科研成果与资料可以加强开放力度,将其在网络上进行公开与公示,提高档案资源的传播范围,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加强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让他们意识到林业资源是与自身的实际利益相关的,从而提高他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4结束语

第4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林业;发展方向

一、关于生态林业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意义

根据林业专家的分析,对生态林业有了一个认识,他们认为生态林业是以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为理论指导,按照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而实行的林业综合经营,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上发挥森林的各项功能,最终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能够得到发展,所以说我国的生态林业是科学经营森林的方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能够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的生态林业模式非常少,但是各个地区的生态林业雏形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并且在实际的发展中展现出了非常强的生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很多人甚至盲目的追求生活品质,为了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需求,工厂加快了生产的步伐,这样一来也就对我国森林的砍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了生态林业,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正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所以说国家对林业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视,而且发展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林业的发展,由于生态林业建设主要是以人们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因此这三个方面一定要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循环体系。

首先,生态林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林业将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带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上,我们知道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提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施的,它是与我国的物质文明共同创建的集中形式,而生态林业建设的核心就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林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林业建设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随着生态建设与林业建设的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现如今生态林业建设可以进一步的加大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程。

二、对我国生态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发展对策,做好生态林业建设之前,要充分的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为发展生态林业提供优质的资源。

1.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我们在建设生态林业体系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单纯的从林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绝不能利用一个部门的力量去完成相关的建设工作,一定要统筹兼顾,在生态林业建设的时候要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最终实现农林牧副鱼的全面发展。

2.加强封山育林。但凡是已经规划好的待建设的生态林区,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禁止随意开采,对于那些天然存在的次生的幼中林要实行全封闭式的保护,对于那些低产林,我们可以根据其类型与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改造措施,以此来进一步的提高林业的生产力。

3.加大森林生态效益方面的宣传。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宣传,森林的生B效益就不能够很好的显现出来,由于森林是整个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同时也是控制森林各个物种的中心,森林不仅是环境保护的有力屏障,更是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4.将生态林业建设与商品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建设生态林业的同时不要忽视广大人们群众的经济利益,如果说人民群众的利益被忽视了,那么整个生态林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生态林业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去建设林业,而是要与周边的商品生产、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满足人民群众愿望的基础上激发群众去植树造林,这样才能够让生态林业的建设充满活力。

5.做好生态林业的区域划分工作。由于生态林业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所以说很多地区的生态林业模式是不能套用在其他的生态林业建设上的,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地域分布差异以及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为基础,并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有效的处理手段,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为同一个生态林业区,这样就很容易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

6.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要对我国的木材产品结构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对森林采伐要进行控制,对价格等都要进行宏观的指导,提高生态林业中林业的产值,将林业生产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产业。

由上可见,生态林业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而生态林业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的过程,生态林业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生态林业中林业资源的建设成果也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增加,而且生态林业建设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拄明,姜兴常,孙相臣,张丽荣.浅谈如何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A].首届吉林省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

[2]金亚荣.辽西地区生态林业的发展思路[A].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研讨会(西安)论文集[C],2011.

[3]刘雪莲.“生态立市”战略的实践与思考[A].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l.2005.

第5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概念;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 林业;特点;标准化;内涵;原理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23-02

1 林业的特点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为管理对象,因此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还有其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13]。

2 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借鉴“标准化”的ISO/IEC定义,林业标准化可以定义为:林业标准化是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这里的森林产品,包括生态服务、森林文化产品等公共性产品和一般林产品。

通过林业标准化,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加,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缓解资源危机;为人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消除生态危机;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缓解人类社会危机[1,14-22]。

3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李 鑫等于2003年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初探》中提出了“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8项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以及“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随后,李 鑫等于2005年又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其修正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接下来,我国一些农业标准化学者又将上述原理归并为“农业标准化一般原理”(基本原理),并提出“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基本原则)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

林业标准化原理,是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是林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指导林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理论。因此,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在更大范围内,遵循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结合林业的特点,运用林业标准化原理,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林业标准化理论包括林业标准化原理本身的不断发展。

与农业相比,林业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林业具有许多农业不具有的突出特点,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而且具有多功能性,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其标准化活动遵循的原理在相似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林业标准化活动除了要遵循标准化一般原理(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2,19,22]和农业标准化原理外,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19]。

3.1 生态优先原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就是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安全,按照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科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业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通过林业标准化,改变目前人类与自然界的寄生关系,转变为互惠的共生关系。

3.2 功能多样性原理

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品质高、数量丰富的林产品、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景色优美的森林景观,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需要。

3.3 生物性原理

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在可适用性范围内,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及时消除威胁森林健康的有害因子,使其顺应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及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生态补偿原理

由于林业的广域性和经济低效性,使得森林经营管理风险大。此外,森林为社会提供了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借鉴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和科斯(Coase theorem)手段,社会就必须付出足够量的劳动专门用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社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劳动量最低标准是要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补偿量、补偿范围等的确定,可以运用生态容量的理论和方法,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制定补偿管理办法[4,6]。就目前而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尽快缓解、消除生态危机,修复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促进森林生态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11-10)[2011-02-20].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

[2]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8-30.

[4]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11-11-10)[2008-01-1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5] 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2011-11-10)[1999-01-18].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http://省略/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

[6]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7]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EB/OL].(2011-11-10)[2007-12-15].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2723.

[8]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01).

[9]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4.

[10]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首届林业学术大会第7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2]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3]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4]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5]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6]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17]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8] 张国庆.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森林文化体系建设[J].前沿学刊,2006,4(11):

[19]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20]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EB/OL].(2011-11-10)[2010-10-16].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

第7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经济手段;宏观调控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关系到全球生态的状况,也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加快林业的发展,推进生态建设。200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林业建设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由此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网

1 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1-2]。同时,在林业发展中要解决生产经营者的投入与收入问题,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特别要解决自主经营的林场、自然保护区内贫困职工脱贫以及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树立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枯竭,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要改变人类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努力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节约人力物力、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应当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林业发展相适应,达到生态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新的社会形式。

2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生产经营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各项有用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的技术潮流;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商品林基地的建设。保护好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只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结合市场选择, 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的投入、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及其他速产丰产林,使林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据专家核算,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生态建设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推动生态效益市场化、货币化。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不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

4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建立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投资难以得到补偿,投资者一般不愿长期投入。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全社会投入到建设生态、美化环境这一宏大工程中来。

5 结语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应通过利益诱导,实现保护和发展资源的目的。使森林的培育获取较高的利润,保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解决经营林业的激励机制,要规范市场行为,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生态,让子孙后代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6参考文献

[1] 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A版,2008(3):75-77.

[2] 邵权熙.浅论创新与我国林业创新体系[J].中国林业,2000(11):33.

第8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7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的发展和人口压力问题的日益凸显,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传统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建立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的3大效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是应对林业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途径。

1 现代林业概述

1.1 现代林业重要性 现代林业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推行的森林多功能理论和美国经济学家M・克劳森等人提出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思想[1]。随着我国学界对现代林业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进入新时代更加认识到了发展现代生态林业的重要性,通过对生态林业与人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共十更是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所谓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一战略凸显了兼具生态性与民生性的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排头兵”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了现代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1.2 现代林业现状 现代林业建设是以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根据这一思路,现代林业体系的构建应包括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3个主要内容。我国对林业当前的建设投入加大力度,建设速度进而提升,但是和生态建设实际情况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明绿化任务仍然相当繁重。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常有出现,如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和目标措施落实不到位,人为破坏和牲畜毁林现象屡禁不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和病虫害防控能力不足,林业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和科技含量低等。针对当前中国林业体系发展面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产业和文化这3大体系分别详细论述,并重点探讨破解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这无疑为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事业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明确的实践指导。

2 现代林业3大体系建设

2.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作为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蓄水库及天然生态屏障,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防止污染等多种功能。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无旁贷地应该充当主力军和示范者作用。因此要重视和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

(1)我国地缘辽阔,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导致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这就要求林业生态项目设计要因地制宜。要根据现有区域经济和区位优势特点,以及水文、气候、地质结构、土壤和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林业。在经过细致调研后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项目建设期内实施项目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南,规划项目各个实施阶段的任务目标、执行程序、时间、费用和预算开支,务必将总体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头上,避免因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乱作为现象发生,使大家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保证政令畅通,这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在具体林业建设方式上,我国的生态林业有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包含许多生物种类、各种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可以更大程度的确保林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稳定,从而达到科学地使用森林资源。在林业生长过程中加大监测力度,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判定是否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增长林业资源以及维护生态均衡,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培育方法、完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模式,弥补各自生态林业建设的不足。

(2)新造林建成之后,必须严格落实管护措施,防止出现前造后毁现象。首先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林。严处乱砍滥伐林木,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禁止私占林地、毁林开荒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林木采伐单位监督管理,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完善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等。严抓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以法律和法规来约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在防护方面,严格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防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火能力;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害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生态林业建设人员要求对各项专业技能做到熟练,对业务流程做到熟悉。整个项目流程不是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到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这是一个参与人员多、实施难度很大的工程,所以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要统一时间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们开展业务知识和工程规范等多方面的学习,或举办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班与技术交流活动,从而让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可以对工作情况与重要性有着充分的掌握,能够学习到生态林业建设知识与新技术。培养建设人员对任务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专家和领导的建议,也应顾及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只有动员了广大群众,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所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近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遗留的生态欠账,与现今市场经济时代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管理方式和环境法制、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方面因素造成的生态欠账的双重累加,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危害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逃避环境责任,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为追求政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急于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在决策中忽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长远生态效益。这些区域以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来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投人长期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所以发展生态产业是必然趋势。

(1)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3大产业齐头并进,探索构建适合中国林情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种植业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是生态环境的保障,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所需重要原材料来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极大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三是稳定发展以制浆造纸、木材加工、林化产品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加大技术投入,改变林产加工业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消耗量大,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加大对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进行企业基础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四是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生态旅游业,依托现有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旅游圈,做强做大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此外,生态林业本身与外部环境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协调发挥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生态林业要结合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渔业等产业进行规划,实现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促进,形成绿色共生型林工一体化供应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林业高度的公益性和生态性使得其对资金的依赖很强。以前“国家扶持为辅,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入为主”的资金投入制度存在着投资不足、国家投资到位率低的问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农民作为主人的加入,一方面减轻社会压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林业产业促进农村的繁荣,减小巨大的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真正惠及于民,也让农民充分在享受林业建设成果的同时激发他们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热情。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并保障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充分调动林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金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同时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

(3)科技兴林是我国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根本的策略。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首先整合林业科技资源,构建林业科技研发平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由以往传统的粗放型向密集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其次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用新技术打开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经济的发展,又保证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延续。

2.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题。传统的与天地作斗争的文化形态,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较淡,也缺乏生存危机的紧迫感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物流的大量涌入,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开始逐步向资源浪费型的高消费转向,促使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

(1)近些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办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但成果不是很显著。一方面我国整体生态教育氛围不浓,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和生态社团建设薄弱,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关注生态问题、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公民生态道德意识还很薄弱,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

(2)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它不是简单地生态建设或景观建设,甚至是简单的植树造林或种草栽花;也不仅仅是环保、农业林业等资源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我们为了自身发展过度使用有限资源并破坏环境而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为建立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奠定了群众基础。其次通过对我国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脉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指出祖先大力颂扬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境界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的正确性。这些厚实的生态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传统精神资源,是提高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宝贵精神资源。再次逐步培育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拒绝环境污染、追求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和谐社会的意识。这其别需要加入生态道德教育,具体措施有建造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并最终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和生态文明素质。

3 结语

推进现代林业体系建设,要求我们从过去以生态和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转变为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方式。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生态文化,并为生态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和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发展林业,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才会关注环境和生态文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只有这样,现代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有效发挥,使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第9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重要农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0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