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精选(九篇)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第1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烧结矿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烧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 年5月,国家发改委将烧结余热发电技术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钢铁企业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计划用三年时间(2010-2012年) ,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针对性地推广烧结余热发电技术,为钢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降耗发挥积极作用。

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结构布置总体来说和火力发电厂主厂房布置类似,主要受工艺布置要求,厂房结构选型和结构体系首先要根据工艺布置特点,并结合工程地质和抗争设防要求综合考虑,以保证实现工程项目“安全经济、技术进步、控制工程招架、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烧结余热利用现状,很多烧结厂区在早期设计时并没有给余热利用预留的空间,布置余热电厂主场房要受到现场场地狭小的制约,出现结构形式不利于抗震设防。本文试着结合工程设计的经验,探讨如何合理判断和应用现行规范对于工程结构抗震安全性要求。

2 主厂房结构布置特点

2.1 厂房布置总体评价

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主要有汽机间、电气间、电缆夹层、集控室组成,根据需要有时需要在集控室顶层布置除氧间和消防水箱。其中汽机间为排架结构,集控间为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平面、立面布置不规则、不对称,纵向和横向的刚度、质量分布不均匀,地震反应特征和震害特点比单纯的框排架结构复杂,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空间作用效应。

2.2 平面布置

主厂房平面布置最常见的有集控室于汽机间侧面布置,即常见的A.B.C三列布置。对于受到场地限制,无法侧面布置时,也可采用集控室布置与汽机间一端,使平面刚度分布极不均匀。为了平衡平面刚度,一般考虑把化水车间布置与汽机间另一端。

根据最新抗规的要求,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时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主场房布置时一般楼梯布置在厂房一侧,另一侧布置室外消防爬梯。单侧布置楼梯时,楼梯对厂房抗侧刚度有一定影响。根据工程计算经验,一般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及以下时,对厂房结构配筋影响较小。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以上时,对厂房结构配筋影响较大,必要时可以通过楼梯板一端与厂房滑动连接来减小单侧布置楼梯对主厂房抗震的不利影响。

2.3 竖向布置

主厂房竖向布置中,当集控室上部布置除氧器及消防水箱时,对结构抗震较为不利。由于受工艺布置要求的控制,主场房设计时难以避免会出现短柱,在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如采用柱箍筋加密和柱内布置斜钢筋等。

3主厂房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薄弱环节

主厂房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单跨框-排架结构。由于受工艺系统及设备布置的影响,经常出现楼面标高错层、平面布置不规则、纵向不等跨、高度方向布置不规则,与抗震感念设计有较大距离,所以主厂房的抗震感念设计方面有着先天性薄弱环节。

主厂房由于结构布置特点,存在“短柱”“强梁若柱”“异形节点”的薄弱环节,结构在强震难以实现“大震不倒”是严重违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的,在结构抗震感念中也是不允许的。在主场房设计时确实无法避免时,应在结构设计时要在关键布置做好加强措施。集控室顶层除氧器布置处,梁截面往往要强于C轴侧柱,出现“强梁若柱”,该结构体系在强震时柱上先出现塑性铰,不能实现“大震不倒”。楼面标高错层造成框架柱出现“短柱”,“短柱”在强震时会出现脆性破坏,引起结构体系坍塌。楼面上工艺设备布置的严重不均匀,造成框架梁同一节点上的柱和梁断面差异大,节点刚域难以准确量化,在强震时节点容易首先出现破坏。

上述薄弱环节在主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难以完全避免,在结构设计中需对薄弱部位采取适当加强措施。

4主厂房框排架结构体系合理性判定

在电力结构工程和其他工业建筑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钢筋混凝土单框架结构体系。根据GB50011-2010第1.0.3条,在工业建筑中,一些因生产工艺要求而造成的特殊问题的抗震设计,与一般建筑工程不同,需由有关的专业标准予以规定。

电力土建行业在《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5022-2012中,考虑到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的结构特点,没有简单机械的套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条款,在抗震部分增加了11.1.8条“发电厂多层建(构)筑物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当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时,应采取提高结构安全度的可靠措施”。

单框架与双框架结构在承载力设计控制方面没有差别,只是反映在结构的布置和构造方面。双框架结构存在“短柱”、“异型节点”的机会还多一些,在高烈度地区的单框架结构只要注意结构布置合理和加强构造措施,也可以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在设计时考虑适当增大构件截面和提高配筋率,可以有效提高构筑物的安全裕度。

5提高结构安全度的措施

5.1 主厂房横向采用汽机房与集控室构成的混凝土单跨框-排架结构形式,纵向A列采用框架架钢支撑,BC列采用框架结构。

5.2 主厂房基础设计时,适当加大基础刚度,提高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

5.3 对多遇及罕遇地震进行分析计算是,最大层间位移角应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5.4 梁、柱截面合理确定,框架柱轴压比不大于0.7,并留有裕度。在设计过程中与工艺紧密配合,力求结构竖向连续布置,各层间刚度差尽量减小,防止薄弱层的出现。

5.5 对于无法避免的短柱、错层、薄弱层、异型节点等,采取加强措施。如短柱范围内箍筋通常加密,并采用配置对角斜筋来提高其延性,增强框架结构的延性和抗剪能力。

5.6 框架柱的实际配筋比计算配筋值提高5%~10%,增加框架柱的承载能力。

6结语

主厂房是余热发电厂的核心建筑,是电厂生产的中枢,厂房中设备管线繁多、生产运行及围护人员密集,主体结构一旦在地震中遭受重大破坏,将造成较大损失。因此,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场房的抗震设计,和工艺专业密切配合,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形式和布置;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主厂房结构布置的特点,对主厂房主体结构和其连接构件、非结构构件、运行设备等进行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抗震、防震构造措施,保证厂房的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DL5022-2012 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第2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通风空调系统;设备鉴定;环境鉴定;抗震鉴定;鉴定方法

引言

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系统对于核电站正常运行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反应堆重要的辅助屏障系统,也是核电站的纵深防御措施之一。通风空调设备是核岛通风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核安全级(简称核级)的通风空调设备,需要进行鉴定以验证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具备所要求的功能能力。核岛通风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风机类、风阀类、空调类和净化类,因设备功能不同,这些设备类别又分为多种系列、型号和规格,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机进行鉴定成为必然。文章在目前国内在建的某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制基础上,对鉴定样机的选择原则、鉴定方法的选择、鉴定输入条件、鉴定内容、鉴定结论进行了分析总结。

1 设备鉴定

1.1 设备鉴定的目的

根据NB/T 20036.1[1],设备鉴定的目的是证明被鉴定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具备所要求的功能能力,并产生相应的证据。

1.2 设备的分级

HAF102[2]在设计总准则一章中针对核电厂的设计提出了“必须明确规定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全部安全功能。构筑物、系统和部件必须按其安全的重要性进行分级。”从而根据其安全级别对物项的设计和评定提出相应的鉴定要求。根据TS-X-NIEP-TCYV-DC-20001[3],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设备功能安全分级、电气分级、地震分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3 设备鉴定的内容

设备鉴定包括设备的环境鉴定和抗震鉴定,只有经过设备鉴定合格的设备,才能用于核设施。环境鉴定是验证设备在正常与事故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环境鉴定包括长期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老化鉴定和事故环境工况下的LOCA鉴定;抗震鉴定是验证设备在地震载荷的作用下能否正常工作,保持其要求的性能,以履行其安全功能。

针对国内在建的某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系统关键设备,依据该项目设备技术规格书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如TS-X-NIEP-TCYV-RN-20054[4]、BTR67C00303[5]、HAF J0053[6]、NB/T 20036.2-2011[7]、IEEE 334-2006[8]等的要求,选择了8台代表性样机。样机的选取原则是:每种类型的设备选择一台有代表性的进行鉴定,所选择的代表性样机是本类型设备系列中工况条件最恶劣的。8台样机的鉴定要求如表2所示。

1.4 设备鉴定的方法

对于设备的环境鉴定,一般采用试验方法;

对于设备的抗震鉴定,可采用试验法、分析法、相似法、经验法或以上方法的适当组合。

2 设备的环境鉴定

从表2可知,8台样机没有事故环境工况下的LOCA鉴定要求。本课题所涉及的电气设备鉴定要求均为K3。这些电气设备均按RCC-E[9]的要求进行了环境鉴定或者被已作环境鉴定的同类设备所包络。对于样机本身,需作环境鉴定的是设备中含有的一些环境敏感的非金属材料,如密封垫、脂和油漆,这些材料的环境鉴定均按NB/T 20036.3[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3 设备的抗震鉴定

3.1 抗震鉴定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抗震鉴定方法的具体应用应遵守NB/T 20036.1[1]的要求。在选择抗震鉴定方法时宜考虑待鉴定设备的安全功能、可能的失常、可利用的鉴定资源以及设备类型、尺寸、形状、复杂性,是否实际可行,是否只凭结构完整性就可评定所要求的安全功能,结论的可靠性等。

对于非能动机械设备的抗震鉴定,选择分析法进行;对于无核电厂使用经验的能动机械设备,应采用试验法鉴定其原型设备(特殊情况除外)。

抗震分析法是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利用ANSYS程序计算设备的固有频率,然后采用谱分析(计算时采用的地震载荷谱为该项目同一类型同一结构型式的所有核级设备地震谱的包络谱)与静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设备在自重、压力、风管载荷(如有)以及地震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应力评定。

抗震试验法鉴定的试验过程如下:

基准试验:检验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功能,并取得基准数据;

老化试验(如有):热老化、辐照老化、运行老化(磨损、振动);

地震试验:规定地震条件下的振动和功能试验;

最终检验:即最后的功能试验,以便与基准试验比较。

3.2 核级通风空调设备的抗震鉴定过程和结论

3.2.1 核级密闭型离心风机和核级高压轴流风机的抗震鉴定过程

核级密闭型离心风机和核级高压轴流风机的抗震鉴定采用试验法进行。电机作为风机的配套设备,与风机一起进行抗震试验,电机本身则采用相似法进行验证。抗震试验的内容和顺序如下:

(1)基准试验,包括:外观及尺寸检查、动平衡检验、机械运转试验、性能试验。

(2)极限工况性能,即20%超速试验。

(3)事故工况试验。

即地震试验,试验采用多频波法在试验设备的三个正交轴向同时输入人工模拟加速度(取地震阻尼比为4%时楼层反应谱的包络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最大加速度)时程进行激振。采用地震台台面的加速度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完成5次1/2DBE和1次DBE地震试验,每次试验时间30s。在模拟核安全事故工况下,风机可靠运行。该试验在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核级设备鉴定实验室完成。

楼层反应谱的包络谱是按照核级风机所处的厂房和标高,选择每个厂房最大的楼层反应谱,然后对所选择的楼层反应谱以4%阻尼比的曲线进行包络分析得到核级风机的SSE包络谱;

(4)最终检验,是地震试验后的功能试验,与基准试验进行比较。

抗震试验结果表明,核级密闭型离心风机和核级高压轴流风机样机在正常工况下以及事故工况下都满足规范的要求。

3.2.2 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的抗震鉴定过程

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的抗震鉴定采用分析法和试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分析法的抗震鉴定过程

对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进行抗震分析与应力评定,验证结构的完整性,分析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

考虑核级风阀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安装方式,以及最不利的风管安装方式的核级风阀开、关两个位置建立有限元模型。

确定边界条件:在进行模态分析时,核级风阀的边界条件是将风阀与风管连接的所有螺栓的对应节点进行固定约束;在进行风阀抗震分析时,模型边界条件为在支架和预埋板焊接处的相应节点上固支约束。

确定载荷组合和地震载荷,地震载荷采用核级风阀楼层反应谱的SSE包络谱。

确定评定准则,包括设备应力限值,支承件应力限值,变形限值,连接螺栓应力评定准则。

利用ANSYS程序计算核级风阀的固有频率,然后采用谱分析的方法计算核级风阀在自重、压力、地震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和评定的内容有:模态分析,地震响应分析,各使用等级下计算和评定(包括应力分析结果及评定,变形分析结果及评定,轴的评定,连接螺栓的评定)。

依照RCC-M[11]规范对结构进行强度评定,结构的变形参考ASME AG-1[12]以及BTR67C00503[13]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的设计满足规范的要求。

(2)试验法的抗震鉴定过程

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分别采用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两种安装方式进行抗震试验以实现包络。电动装置作为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的配套设备,与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一起进行抗震试验。电动装置本身也按IEEE 382-2006[14]采用抗震试验的方法单独进行验证。

a.基准试验,包括:外观及尺寸检查、动作灵活性试验、外泄漏试验、内泄漏试验

b.极限工况试验,包括:叶片变形量试验、最大耐压试验

c.性能随时间变化试验,包括:500次循环试验、循环试验后外观及尺寸检查、循环试验后外泄漏试验、循环试验后内泄漏试验

d.事故工况试验

即地震试验,试验采用多频波法在试验设备的三个正交轴向同时输入人工模拟加速度(取地震阻尼比为4%时楼层反应谱的包络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最大加速度)时程进行激振。采用地震台台面的加速度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完成5次1/2DBE和1次DBE地震试验,每次试验时间30s。在模拟地震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风阀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的同时,也能实现其功能。该试验在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核级设备鉴定实验室完成。

e.最终检验,是地震试验后的功能试验,与基准试验进行比较。

抗震试验结果表明,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和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样机在正常工况下以及事故工况下都满足规范的要求。

3.2.3 核级冷风机组的抗震鉴定

核级冷风机组的抗震鉴定采用分析法进行。风机作为核级冷风机组的配套设备,与核级冷风机组一起进行整机的抗震分析,风机和电机本身的能动性则通过相似法被已通过鉴定的同类设备所包络。

首先,对核级冷风机组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分析材料特性;

其次分析载荷条件,分别对自重(DW)、压力(P)和地震载荷进行分析,确定使用等级及对应的载荷组合方式,地震载荷采用核级冷风机组楼层反应谱的SSE包络谱;

然后确定评定准则,包括应力评定准则、变形评定准则和连接螺栓评定准则;

接着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并根据RCC-M[11]和ASME AG-1[12]对结果进行评定,分别得出模态分析结果、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各使用等级下计算结果及评定(包括应力分析结果及评定、变形分析结果、连接螺栓评定、预埋板载荷);

最后依照RCC-M[11]规范对结构进行强度评定,结构的变形参考ASME AG-1[12]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核级冷风机组的设计满足规范的要求。

3.2.4 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的抗震鉴定

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的抗震鉴定采用力学分析法进行。

首先,对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分析材料特性;

其次分析载荷条件,分别对自重(DW)、静压(P)、风管施加的载荷(W)和地震载荷进行分析,确定使用等级及对应的载荷组合方式,地震载荷采用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楼层反应谱的SSE包络谱;

然后确定评定准则,包括应力评定准则、连接螺栓评定准则和稳定性评定准则;

接着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并根据RCC-M[11]对结果进行评定,分别得出模态分析结果、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各使用等级下计算结果及评定(包括应力分析结果及评定、变形分析结果、连接螺栓评定、预埋板载荷、焊缝强度校核、稳定性(屈曲)分析和评定);

最后依照RCC-M[11]规范对结构进行强度评定,结构的变形参考BTR67C00703[15]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的设计满足规范的要求。

3.2.5 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的抗震鉴定

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的抗震鉴定采用力学分析法进行。

首先,对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分析材料特性;

其次分析载荷条件,分别对自重(DW)、静压(P)和地震载荷进行分析,确定使用等级及对应的载荷组合方式,地震载荷采用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楼层反应谱的SSE包络谱;

然后确定评定准则,包括应力评定准则和连接螺栓评定准则;

接着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并根据RCC-M[11]对结果进行评定,分别得出模态分析结果、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各使用等级下计算结果及评定(包括应力分析结果及评定、变形分析结果、连接螺栓评定);

最后依照RCC-M[11]规范对结构进行强度评定,结构的变形参考BTR67C00703[15]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的设计满足规范的要求。

3.2.6 DVD分体式核级空气处理机组的抗震鉴定过程

DVD分体式核级空气处理机组由4部分组成,分别为:DVD-AHU通风机组、DVD-AHU压缩机机组、DVD-AHU室外机组和DVD-AHU就地控制柜,采用冷媒管路和电缆将4部分连接而成的整套机组。

DVD分体式核级空气处理机组均安装在同一厂房同一标高的楼层上,选择4%阻尼比的曲线作为其SSE反应谱。

4 结束语

文章对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系统设备:核级密闭型离心风机、核级高压轴流风机、核级密闭型隔离风阀、核级多叶密闭型止回风阀、核级冷风机组、DVD分体式核级空气处理机组、核级高压致密型过滤器箱体和核级预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排架的鉴定分别进行了总结,对核岛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的抗震鉴定如何应用规范标准进行了分析总结,总结出适用于核岛通风空调系统关键设备的样机选择原则,鉴定方法的选择,包络性地震载荷的确定,鉴定的实施,和鉴定结论。该鉴定总结对于其他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系统核级设备的鉴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NB/T 20036.1-2011.核电厂能动机械设备鉴定 第1部分 通用要求[Z].

[2]HAF102.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S].

[3]TS-X-NIEP-TCYV-DC-20001.HVAC components specification.

[4]TS-X-NIEP-TCYV-RN-20054.Requisition for HVAC Detail Design and Components.

[5]BTR67C00303.Ventilation circuit fans.

[6]HAF J0053.核电设备抗震鉴定试验指南[Z].

[7]NB/T 20036.2-2011.核电厂能动机械设备鉴定 第2部分 抗震鉴定[Z].

[8]IEEE 334-2006.Qualifying Continuous Duty Class 1E Motors for Nuclear Power Generating Stations.

[9]RCC-E.压水堆核电站核岛电气设备设计与建造规则[S].

[10]NB/T 20036.3-2011.核电厂能动机械设备鉴定 第3部分 非金属物项鉴定[Z].

[11]RCC-M.压水堆核电站核岛机械设备设计与建造规则[S].

[12]ASME AG-1.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S].

[13]BTR67C00503.Valves and Dampers for HVAC Circuit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

[14]IEEE 382-2006.Qualification of Safety-Related Actuators for Nuclear Power Generating Stations.

第3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可靠度设计;思考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与发展,城市的建设脚步也在迅速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尤其是水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有很大提高,水利工程事业也是大规模的兴起。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作为水利工程能常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的基础保障,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地震资料匮乏以及对地面运动特性的认识不足和对地震产生机理认识不充分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在对预测地震动特性的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主要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入手,重点分析了水工建筑物抗震可靠度设计规范、结构与材料的选择、筑物场地、地基的选择以及单项安全系数法和多项安全系数法。

1、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任何一个设计的基本原则都是为了保证结构在设定的作用下实现预期的功能目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也是如此,就是为了能够保证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以水工建筑物的结构能够满足相应的抗震功能目标要求为目的。因此,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要严格按照建筑物和工程的不同等级设定其需要承受的作用、设防标准以及实现预期功能目标的安全裕度,确保工程及工程中的建筑结构的分类设防能够按其所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点,应该严格针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多级设防,也就是说要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功能设计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第三点,是在确定水工抗震设防标准时一定要重点考虑到,在水库进行蓄水的情况下,正常蓄水位淹没的水体下的物理环境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不会在库坝区引发地震,即水库地震。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从我国国情和水工建筑物特点出发,建立分类防的抗震设防标准体系,把确保水工建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2、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

我国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次生灾害发生的有效防止,以减轻地震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Ⅵ、Ⅶ、Ⅷ、Ⅸ度的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主要可以应用在混凝土重力坝、碾压式土石坝、进水塔、溢洪道、平原地区水闸、水电站压力钢管以及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上。其次,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烈度为Ⅵ度时大可不必进行抗震计算,而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烈度高于Ⅸ度时,就必须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的安全性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后,根据具体的审查结论进行水工建筑物抗御设计。最后,就是要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场地基本烈度以及水工建筑物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类别。

3、水工建筑物场地以及地基选择的思考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发展大国来说,水工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因此水工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具有非凡的意义。在进行水工建筑物场地的选择时一定要尽量避开那些岩体结构复杂、有软弱结构面、有夹泥层的场地,,对于初步选中的场地以及场地的周围环境应该进行细致的地质勘查工作,并对勘察得到的数据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和综合比对,如果选择场地的勘察结果存在边坡稳定性条件较差等特点,就必须对不稳定边坡在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出正确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具体的处理措施。最后,综合上述工作的结果对所选择的场地构造活动、地基以及边坡等系列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保证所选择的场地是符合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在进行水工建筑物场地地基抗震设计时一定要对周围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建筑物的基本型式、荷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烈度之后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以及各建筑部分的重要性,制定建筑物的抗震烈度并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设计,以保证水利建筑物的地基能够在相应的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下不发生渗透破坏、失稳破坏,避免对建筑物产生有害的变形。

4、水工建筑物抗震结构与抗震材料的思考

水工建筑物抗震结构与抗震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一般情况下,对于建筑的抗震材料来说,大都采用抗震性能较高的材料。水工建筑物的地面抗震结构与地下抗震结构宜为刚度大而惯性小,大多采用结构刚度与质量分布宜自下向上逐层递减,切记头重脚轻和某一环节的突变。钢筋混凝土结构就是符合这较高抗震要求的结构,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烟囱却无一倒塌,而砌石闸墩、素混凝土烟囱、砖烟囱等其他结构都有不同成都的坍塌,所以说,采用抗震性能高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无论是从其方便施工、耐久、防渗还是承载能力上来看,抗震性能较高的材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者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难点的思考

安全、科学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作为水利工程能常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的基础保障,人们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度提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关注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地震资料匮乏,可供研究的样本数量太少。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地面运动特性的认识不足、对地震产生机理认识不充分,加之地震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等一系列的原因,严重限制了抗震设计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在对预测地震动特性的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性。

6、单一安全系数法与多项安全系数法的比较

从表现形式上看来,单项安全系数法与多项系数法都可以对材料特性、大坝级别、荷载组等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只是在抗剪断公式中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抗剪断公式中,单一安全系数法不能对粘聚力以及摩擦系数的特性同时进行考虑,而多项系数法则是可以对不同的材料的粘聚力以及摩擦系数的特性同时进行考虑。但是从二者的功能上来看,由于抗震问题复杂、样本太少、影响因素较多、系数太多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大坝设计中的安全系数都是经验系数,因此,完全依赖理论计算大坝安全系数是很困难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震的形成因素复杂,产生的机理不明确,因此们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发展大国,水利工程更是关乎我国农业发展命脉的基础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抗震概念设计提高水工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无论是结构与材料的选择、筑物场地、地基的选择还是单项安全系数法与多项安全系数法的选择,对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伯芳.关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0(09).

第4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隧洞 加速度 抗震分析 内力 包络图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下结构震害的频繁发生,地下结构抗震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地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计算机和计算理论的发展,以动力有限元法为代表的数值方法应运而生,它避免了以上理论的缺陷,为各种复杂情况下地下结构抗震特性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

笔者采用功能强大的非线性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在不同地质和回填条件下针对某百万千瓦级核电厂取水隧洞和热水回流沟衔接段作了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绘制衬砌内力包络图,并研究衔接段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工程概况

该核电厂核电机组一期工程采用“一机一洞”的取水方式,根据工程需要,需在隧洞出口与PX泵房间前池闸门井间增加一道热水回流沟。用来融化冰屑的热水通过热水回流沟,经隧洞顶部预留孔进入取水隧洞,随后进入PX泵房前池闸门井。鉴于取水隧洞为核安全相关的Ⅰ类抗震物项,热水回流沟与隧洞衔接段又位于隧洞出口部位,一部分位于原状岩体内,一部分位于回填土内,而且在洞顶预留了2m×2m的洞,需专门对该段取水隧洞进行抗震分析。

3、衔接段抗震分析模型的建立

3.1模型的建立

在三维分析模型中,左右取5倍隧洞洞径,基岩深度自隧洞底部向下取50m作为计算范围。模型宽135m,长76m,高82m。计算时模型底部设为粘性边界,两侧采用能量透射边界。

模型中岩体和混凝土采用六面体单元,本构模型采用摩尔-库仑弹塑性模型,采用空单元模型模拟隧洞的开挖。采用FLAC提供的CABLE单元模拟系统锚索和锚钉。

3.2地震波和计算参数的选取

场地基岩输入采用核电地震安评厂址地震波,地震动持时25秒,地震动时程曲线如图1。

图1场址地震波时程曲线

图2截面控制点部位布置图

根据该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复核报告》以及中国地震局审核批准文件,对应零周期的场地基岩极限安全水平地震动参数SL-2取值为0.18g。取水隧洞与热水回流沟衔接段抗震分析计算参数根据该核电厂《施工图设计阶段地质详勘报告》取值。C35混凝土弹性模量取用31.5GPa。

4、地震响应分析

由于本项目计算工况较多,给出围岩为片麻岩时,考虑在实测地应力下和SL1地震动作用下,衔接段结构的内力分布。选取控制截面如图2所示。需要指明的是在地震响应分析结果中给出的为各个控制点内力时程的峰值,以此作为基础,绘制衬砌内力包络图。

工况1:高外水压力+内水压力

从图3中可以看出,控制截面最大弯矩267.8kNm,最大轴力4833kN,最大剪力693.6kN;

图3控制截面内力包络图

工况2:高外水压力+内水压力+温度荷载(内外温差度)

从图4中可以看出,控制截面最大弯矩485.4kNm,最大轴力5348.2kN,最大剪力823.8kN;

图4控制截面内力包络图

从以上图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荷载效应组合情况下,温度的改变对内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隧洞内水温的升高,衔接段内力显著增大;温度荷载不仅显著改变了隧洞和热水回流沟衔接段的内力大小,而且改变了某些部位的内力方向。

5、结语

利用FLAC3D对某核电厂取水隧洞与热水回流沟衔接段结构进行了抗震分析,详细讨论了利用FLAC3D进行隧洞动力分析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该场地的岩质特征和该结构的受力特点,开展具体的地震响应分析,绘制衬砌内力包络图。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荷载效应组合情况下,温度的改变对内力的影响较为显著;温度荷载不仅显著改变了隧洞和热水回流沟衔接段的内力大小,而且改变了某些部位的内力方向。该成果对类似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第5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第6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活动与管理,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一)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二)地震活动环境评价;

(三)地震地质构造评价;

(四)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

(五)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六)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经贸、财政、建设、交通、水利、通信、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五条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重大建设工程:

1.公路、铁路干线的特大型桥梁、大型桥梁以及长度1000米以上的隧道。

2.铁路干线上大型站的候车室和枢纽的主要用房;4D标准以上机场;5000吨级以上港口、码头工程。

3.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或者规划容量80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和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50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市电力调度中心主体建筑。

4.城市长途电信枢纽、终局容量10万门以上程控电话端局和承担特殊重要任务的市话局、一级邮件处理中心。

5.市、县级中心医院(急救中心)主体建筑;城市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工程及广播电视发射塔;城市大型供水、供气的主体工程。

6.80米以上高层建筑工程;大型影剧院、大会堂、体育馆以及单体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工程。

7.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内的新建大中型工程;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型厂矿企业和新建开发区。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重大建设工程。

第六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

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立项论证时委托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故未作的,必须在工程设计前补做。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应当报省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定委员会评审。评审通过的,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地震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作为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评审未通过的,地震主管部门不得审定,设计单位不得设计,计划部门不得批准开工,施工单位不得施工。

第七条本规定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向工程所在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申请核定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免费受理,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核定完毕。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在项目审查时,及时通知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参加。对报批的建设工程项目中未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或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批准。

第九条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第十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家或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颁发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到当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进行登记后,按资质许可范围承揽相应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十一条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和标准应按照国家和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已建的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十三条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应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刁难。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责令有关单位或个人及时改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7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设计要点;问题措施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ow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of structural design, the author thinks to enhance construction safety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The first thing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units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emphasi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complex and enormous responsibi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safety problems.

Key words: structural design; design; problem and 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要点

1.1基础平面图的要点

a.当有柱下扩展基础超过四米4米、地基不匀、地基较软这三种情况出现时,应使用柱下条基的办法。

b.如果基础之下有防空洞或者是粘井等设施时,要做大厚板从其上跨越过去。

c.要在混凝土基础下设置垫层,另外要考虑防水层厚度。

1.1.4如果建筑地段基础较好,可以和甲方商议做地下室。如果地下室外墙采用的是混凝土材质,那么可以替代相对的楼层外梁和基础粱。

d.抗震缝同伸缩缝在位于地面以下的部分可以不显示出来,但是

沉降缝两边的墙基必须分开。

e.新建建筑的基础深度不应当超过旁边旧建筑基础,否则会对旧建筑造成破坏。如果一定要比旧建筑基础深,则新旧两建筑基础距离应当是基础高差的二倍或者以上。

f.独立基础的偏心不要过大,柱下条形基础底板的偏心也不要过大。

1.2设计的规范

在对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掌握下面的设计规范:

a.建筑结构合理荷载规范;

b.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c.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法规制度。另外,设计人员还要对当地建材行情、货源情况等有大致的了解。根据上述诸要素设计出合理的体系结构。

1.3结构设计原则和要点

a.进行抗震验算工作时,根据楼盖和整体布置的差异应用不同的理论计算办法。抗震验算要注意到场地的类别。

b.雨篷不能从填充墙里出挑。阳台等处梁要考虑到抗扭因素,扭矩是梁中心线板负弯矩与跨度乘积的二分之一。

c.框架梁、框架柱混凝土等级最好是相差一级。

d.梁或者过梁截面太大时,要对构件最小配筋进行验算。

e.框架结构电梯井壁最好使用粘土砖筑彻,但是不能用砖墙进行

承重。

f.建筑的长度应当满足对伸缩缝需求,可以采取加大配筋率,铺架空层,通长配筋,加后浇带、改善保温等办法。

g.要按设计要求规范柱子轴压比。

h.采取井型梁时,梁自重比板自重大,粱自重不能忽略,周边可采取增加截面边梁的设计手段。

i.在电线管穿板集中的地方,要验算板抗剪强度。

j.对等基底增加附压时,其基础沉降有差异。

k.应用扁梁时,验算变形的步骤不能忽略。。

l.验算水箱下结构强度。不能和主体结构在一起做。

m.地下水位特别高的时候,暖沟要做防水。一般可采取设计U型混凝土暖沟的办法,让暖气管从防水套管达到室内暖沟。

n.女儿墙内设构造柱。不论出入口处女儿墙多高,都应当加设构造柱,并且应加密。在错层位置可以加一处大截面梁。

2、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抗震度不够完善

前四年的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玉树地震造成的损失足以说明我国一些地方的建筑抗震性很差,未达到我国规定的标准。因此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发生时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重要问题。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计,我国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规范》中规定:“小震(超越概率63%)不坏、中震(超越概率10%)可修、大震(超越概率2%)不倒”。而一些建筑公司领导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公司员工也不重视抗震性,尤其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认识不透,设计过程中个别忽略抗震性原则,造成了建筑物施工过程仅仅是一个表面工程,而实质是建筑物并不具有真正的抗震性能。这种现象在我国不少地区屡见不鲜。当然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地震几率与地震级别各有不同。不能恪守规则,不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建筑结构设计者要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抗震规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结构设计中的钢材等偷工减料影响功能

在结构设计中,一些建筑公司为节省开支,获取高额利润,过度节约钢材等偷工减料,不重视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性,导致建筑物中钢材等材料的性能减弱,进一步导致建筑物的质量不过关,安全性下降。我国对建筑物钢筋的配筋率有明确的规定,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其配筋率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配筋率,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一些小的建筑公司为节省开支,使用中小城市现在还在发展的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强度高,脆性大,韧性小,且对建筑抗震不利,就是因为可以节省钢材,进而节约开支,所以,一些小建筑公司为牟取利益不惜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全使用不符合规定的钢材。

第8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法制和群众的力量,着重加强事先防范工作,着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立体地震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其他地区达到2.0级,海域达到3.0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全省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和速报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强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特大桥梁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和速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加强地震预测预报。通过多学科、多途径探索,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执行地震预报信息统一制度。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谣言,要及时澄清、有效处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有关经费,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组织乡镇等基层单位落实兼职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等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三、切实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或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不得批准建设。督促指导建设单位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抗震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地震、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

(二)着力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按本地区地震动参数值提高一档的要求抗震设防。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三)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中心村和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等的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中,示范推广抗震设防的农居房图样,积极引导农民在建房中采取科学的抗震设防措施。抓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农居建筑抗震知识,加强技术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设防技术运用能力。

(四)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已建的此类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要有计划地开展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性能核查登记,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对大中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制定全省地震背景场探测工作计划,并在重点地区逐步实施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工作。

四、大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作用。整合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等资源,加快推进省、市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地震救援数据库、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及速报系统、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准备、灾害防御、检查督导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细化完善“防、避、抢、救”等各环节预案措施,突出科学性、严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备案、检查、演练和评估制度。尤其要针对地震应急疏散、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应急保障等重点环节和在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实战水平。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省地震救援总队建设,落实装备保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市、县(市、区)要依托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本地区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伍。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进一步壮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

(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人防、民政等部门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及物资储备。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严格按规定配置救生、逃生、避险等设施设备。

(五)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统筹民政、防汛、卫生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资源,合理确定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优化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方式,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防震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做好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

五、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平安市、县(市、区)考核机制。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配强人员,保障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促进各项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编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应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统筹资源配置。认真组织开展城市抗震设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抗震设防地区城市要在今后2至3年内编制完成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但城市总体规划已进行修编的,要依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抓紧修编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三)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长效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第9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性能水平,评价指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1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

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

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抗震设计规范绝大多数都采用确定性方法,因此本文也仅考虑确定性方法。

由大森房吉提出的弹性静力法理论假设结构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因此,地震力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与结构总质量的乘积;在大森房吉之后,佐野利器于1916年提出震度法,认为以结构10%的总重量作为水平地震力来考虑地震作用。该法把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这一重要因素忽略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当结构可近似地视为刚体时,该方法才适用。

由于缺乏对地震动特性的认识和结构振动分析理论的了解,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一直未能得到发展;直到1930年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震动特性对确立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从1931年起,美国开始进行地震观测台网的布置,并在1940年ImperialValley地震中成功地收集到了包括El-Centro地震记录在内的大量地震记录资料,为抗震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43年,M.A.Biot提出了反应谱的概念,并给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弹性反应谱曲线。G.W.Housner于1948年提出基于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的弹性反应谱曲线,1956年N.M.Newmark率先将该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并在实际地震中得到了验证,自1958年第一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之后,反应谱法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渐被采纳应用到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我国1959年的抗震规范草案就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并在以后的各次规范修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弹性反应谱的概念提出不久之后,就提出了非线性反应谱的概念,试图将这一简单的概念应用于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目前,除新西兰抗震规范采用非线性反应谱以外,非线性反应谱基本没有直接得到应用。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是将地震动记录或人工地震波作用在结构上,直接对结构运动方程进行积分,求得结构任意时刻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根据是否考虑结构的非线,该法义可分为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两种。该方法是借助于强震台网收集到的地震记录和模拟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的G.W.Housner提出的: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武藤清教授的领导下,也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该方法在国外于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对结构地震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该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体系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还是理论上唯一可行的分析方法,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此方法列为规范采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3对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不同定义

“基于性能”一词源于英文Performance-based。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首先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桥梁抗震设计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使被设计的建筑物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预定功能或性能目标要求。这一思想影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地震工程界。各国同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多方面的研究。

SFAOCVision2000对PBSD的定义是“性能设计应该是选择一定的设计准则,恰当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规划和结构比例。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构件的细部构造设计,控制建造质量和长期维护水平,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或破坏不超过某一特定的极限状态”。

ATC-40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准则由一系列可以实现的结构性能目标来表示,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建议采用基于能力谱的设计原理”。显然,ATC-40建议使用能力谱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FFMA273和FFMA274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不同设防水准地震作用,达到不同的性能目标。在分析和设计中采用弹性静力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来实现一系列的性能水准,并且建议采用建筑物顶点位移来定义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准,不同的结构形式采用不同的性能水准。而且FFMA273利用随机地震动概念提出了许多种性能目标.,适合于多级性能水准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从线性静力延伸到弹塑性时程分析。

1995年的Kobe地震后,日本启动了“建筑结构现代工程开发”研究项目,对性能设计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概述;1996年,日本建筑标准法按照基于性能的要求进行了修订;1998年,日本的建筑标准法加入了能力谱方法。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PBSD进行了定义:“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

PBSD已成为近几年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在抗震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美国学者认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应该编成指南或规定,而不是规范提供给设计人员和业主,从现行的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宗旨的抗震设计规范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择性设计规定的转变应该是“演进”而不是“革命”,其基本思想还可以通过每三年一次的规范修订融入现行规范中去。美国国际规范委员会(ICC)1997年5月出版国际建筑规范2000(InternationalBuildingCode.IBC)草案已强调了与性能要求有关的内容。近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及研究成果已经纳入美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主要内容即以Vision2000为基础。日本也在多方资助下于1995年开始了为期3a的“新建筑结构体系开发”研究项目,成立了由国内著名学者参加的新建筑构造体系综合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性能评价、目标水准和社会机构3个分委员会。为推进和协调这一项目的进程,还建立了“新构造体系促进会议”,讨论、规划和协调各方而的工作。英国等欧洲国家和智利等拉美国家也对PBSD开展了研究。1996年在中美抗震规范学术讨论会上也对PBSD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把PBSD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的概念。有学者建议,中国21世纪的抗震设计应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发展适合于中国国情的PBSD。

4目前国内外地震工程界学界对PBSD开展的研究工作

(1)多级性能水准的确定与统一。生命安全水准、结构损伤水准和确保使用功能水准为当前规范普遍接受的3级性能水准。生命安全水准要求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塌;结构损伤水准要求建筑损伤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内;确保使用功能水准要求结构不产生影响建筑直接使用的变形等。PBSD要求细化这3级性能水准并建立相应的结构设计准则。

(2)多级地震设防水准的确定与统一:当前规范普遍采用3级性能水准所对应的最高设防水准。在建筑使用期内遭遇一次地震危险的水准和可能遭受多次地震危险的水准3级地震设防水准。PBSD同样要求细化这3级地震设防水准。

(3)可行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PT3SD要求建立适合于在多级水准地震作用下实现多级性能水准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

(4)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的完善:当前由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和能力谱分析方法结合形成的静力弹塑性方法被普遍用来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的抗震性能。

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问题,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在结构性能方面,虽然提出了不同性能水平,但只是对结构和非结构性能的破坏程度的描述,对结构“不坏、可修、不倒”定义模糊,未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是本文主要研究问题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结构多级性能目标方面,如何进一步考虑建筑场地特征和近震的影响,以及设防水平与震后重建时间、费用之间的定量关系。

对于高层建筑或沿高度侧向刚度有变化的建筑,采用何种目标侧移曲线,侧向力分布模式是否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都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如何针对复杂的混合塑性铰分布破坏机制建立位移延性和曲率延性的转化关系,从而获得结构曲率延性需求,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EAOCVision2000Committee.Performance-BasedSeismicEngineeringofBuilding[R].ReportPreparedbyAssociationofCalifornia,Sacramento,California,USA.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