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论文范文

创新论文精选(九篇)

创新论文

第1篇:创新论文范文

创新性教育与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的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创新教育相对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而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的”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相对现实教育而言,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在激烈的变革环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善于和他人合作,善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创新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应试教育”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而创新教育则努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创新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只有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向“创新教育”转轨,首先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性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升学,因而使学校教育出现扭曲现象:重知识、轻智能;重书本,轻实践;重接受,轻创造;重灌输,轻诱导;重记忆,轻思考;重讲述,轻自学;重课内,轻课外;重个别,轻整体,这些重此轻彼的思想,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要改变这种现象,学校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轨,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新“大纲”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创造性的开发者,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复杂。如果教师还只是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那学生接受的永远是过时的知识,当他们走向社会时,所学的东西将无法与新的现实相接,也不可能具备驾驭生活、创造未来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由于教育结果的迟效性所带来的教育过程的超前性,从而对学生实施前瞻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创造,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加以指导。教学活动前,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包括对培养创造性所需要的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条件及有利智能开发的环境,教学中教学生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创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经验知识时,多提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做到这些,首先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要大幅度创新,转变唯升学者是人才的人才观,转变基础教育为升学的目标观,转变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质量观,转变只对少数尖子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

当然,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首先,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塑造无私奉献的师魂。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取得了什么。”身为人民教师不仅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而更重要的是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长效性并存的劳动;是一种对知识广博性和行为示范性要求严格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无私奉献的师魂。其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陶冶诚实正直的师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德示范作用,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一代新人。再次,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师风,教师的师风也是一种隐性课程,无声的教育,具有导向功能、感化功能、模仿功能、培养功能,师风包括教师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其核心是爱,爱是教育之本,有学者说过,自由是创造的前提,爱是交流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爱是情感因素,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反映,如果教师在教育或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热爱学生,无论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都是一视同仁,都施以其爱,让学生受到感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平行施教,不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不以家庭贫富待学生,不以个人感情对学生,不以固定眼光看学生,在整个创新教育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新型教师时刻在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契机,拓宽空间,师生间亲和、欣赏、兴奋或沉思、质疑、争论,教师随时随地给学生鼓励,或一句赞扬的话,或竖起大拇指,学生不断从教师那儿获得动力,课堂训练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自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最后教师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提高教书育人的师能,要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所以要做到教书育人,仅仅囿于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满足不了当今向“创新教育”转轨的需要,必须加强学习,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教学法等知识,特别是加强对教育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学会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技能,用这些理论、方法、技能不断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编辑:圆圆)

第2篇:创新论文范文

创新的基础就是质疑,敢于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亮点,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事物,以科学为前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外,编辑还要用大量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与否,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实践的过程中,即验证了自身的理论是否正确,又为自己累积了一些实践经验,更有利于促进编辑的综合发展。

1.2创新新闻内容和形式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关键,因而编辑需在新闻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进行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时,首先,新闻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明白新闻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这样便更加利于观众理解和吸收电视新闻中的信息。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多数人都喜欢直观简洁的新闻内容,不愿花时间多加揣摩,内容复杂难懂的新闻必然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其次,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编辑应当注重新闻与社会的结合,并对难懂的新闻搭配合适的解说和图文,新闻解说时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最后,编辑要增加新闻内容的含量,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大大小小的消息全都说一遍,而是要有选择的进行,给大众一些贴近社会生活、价值含量大的消息。除此之外,新闻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可采用这些手段:

1)融合各种形式的声音、文字、符号、表情等图文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在新闻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度,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技术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因而在编辑新闻时,可以融入一些文字制作、动画、图片、声音等元素,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

2)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新闻的机会。我国是民主法制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因而在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关注群众的意见,为群众提供参与新闻的机会,如群众互动,街头访问、电话随机采访等其他创新的参与方式,让群众参与到新闻中来,在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治法治的前提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里所说的嗅觉,就是对新闻的本能认知,依靠以往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判断消息的新闻价值。作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必须能够拥有这样的基本能力,善于区分头条新闻和普通新闻,有追踪价值量大的消息的本能。注重独家新闻的报道,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敏锐的把握新闻的舆论趋势,善于挖掘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迎合大众口味,并将其做成新闻,紧跟时代潮流。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大量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删减、编排等加工工作。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充足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各种信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编辑们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外,还要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新颖的思维和良好的观察力。无论是宣传的艺术、手法、心理,还是军事、政治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为广大群众做出更好的电视新闻。

2典型案例分析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国民的新闻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从1976年开始开播,并一直至今每晚与观众相约7点首播,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每晚半小时的新闻联播时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节目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在新闻界屹立将近39年,期间也伴随着许多改革和创新,就从2013年的创新改版来说,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其收视率比2012年平均增加了24.32%,改版效果十分明显。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联播》的历史播放记录也可在网络上观看,还可在网络观看直播,虽是电视新闻,却并不局限于电视,这种跟上时代潮流的转变,也为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除此之外,其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起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新闻和其他新闻杂志来说,有更强的可靠性,更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和信任。由此可见,创新对电视新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更加体现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3结论

第3篇:创新论文范文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很快。据2004年年底统计,已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66个,电视频道2300多个,其中卫星频道60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已批准94套,其中36套已开播。全国拥有电视机3.7亿台,VCD、DVD机4亿多台,手机4亿多部。电视节目呈多样化传播: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都在发展。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已发105家,互联网用户达1.3亿户。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量1101万小时。全国电视剧年播出量462万多小时,占播出节目总量的42%。

电视节目制作量不断增加。各级电视台和电视制作企业年制作节目212万小时。全国已注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1304家,其中有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144家,有经营许可证的1160家。

全国电视台广告收入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电视广告309亿,增幅15.3%。中央台80亿,31个省级电视台156亿,增幅18.6%。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50亿,增幅43%。其他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也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电视广告增幅不小,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增幅最大。从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广电事业的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的迅速发展,我国电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期,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

1.频道多,但节目数量不足,造成反复重播的节目多,引进的节目增加。

2.由于一些公司的参与制作,节目制作总量增加,但真正优秀的节目数量少。去年光春同志提出,希望一年有1000集的优秀电视剧。按全国年产12000多集剧计算,优秀电视剧还不到十分之一。现在电视节目多样化做得比较好,但精品少。

3.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有1300多个公司投资电视制作,但社会资金的投入数额比较小,而且分散,所以在节目制作上基本是小本经营,很难做大制作。现在能实现大制作的有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以及部分省级电视台,还有个别制作经验丰富的城市电视台。如吉林市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部能打响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或八套黄金时间播出。今年获“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就是以他们为主制作的。现在一些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资金不足,导演、演员水平较低,内容有媚俗的倾向。所谓的纯娱乐片,他们的节目质量不高,在电视台就不可能卖出好价钱,有的还收不回成本。众多的民营公司小本经营难制作大制作。这样,虽然电视剧的总量增加了,但是缺少精品,缺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这是电视剧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最近李长春同志说,电视台主要是抓好新闻,新闻节目必须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制播分离,如文艺节目、知识性节目、服务类节目等。电视制作公司做的节目由电视台把关收购,节目好就买,节目不好就不买,通过这种机制把握导向。但现在各台收购节目价格偏低,使相当一部分制作单位亏本。现在有种说法:10%左右的制作单位能赚钱,30%左右的能持平,60%左右的亏本。多数民营制作业亏本是电视产业进一步发展中的大问题。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件好事。但民营企业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这就导致低成本制作,迎合少数观众的低俗趣味,使节目媚俗倾向明显,搞笑的节目没有边,节目的社会效益不好,使主旋律的作品、主导的节目受到干扰。这都是电视在大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

同上个世纪90年代比较,现在中央关于发展电视事业和产业的政策要宽松得多。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电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把握好发展方向。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推动发展。没有创新的理论去指导电视的繁荣和发展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每个正确的电视理论的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都可以推动电视业的大发展。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视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因为提出了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后实现的。

1.1983年,广电部吴冷西部长提出:广播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工具,以新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这个观点,批评了电视是娱乐工具的认识,加强了整个电视系统的新闻传播功能,中国电视逐步从新闻媒介的从属地位变为第一媒体。如果电视不能成为新闻总汇的话,要成为主要的媒体是不可能的。加强新闻,奠定了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地位。播出时间不一定占主要的黄金时间,但一定要是在观众了解新闻的最佳时间。

2.1983年吴冷西部长还提出:四级办广播、办电视的方针。在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指引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等各级电视机构建立起来,对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了巨大作用。没有这一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可能我们的电视不是现在的发展状况。

3.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按照电视的特点、优势办好电视,要摆脱广播、报纸、新闻电影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大大推动了电视发展,使电视业走出了按报纸、按新闻简报办电视的路,创办了电视报道中的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自己出镜述说,发挥了电视有声音、有图像、有颜色和记录新闻事件持续发展的优势。这样,电视优势的发挥,使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李岚清同志和朱镕基同志都说,你们的新闻比较真实,因为现场观众都看得到。这也是《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创办并能长期办下去的一个原因。后来,《人民日报》也办了一个新闻热点栏目,但是引来了打不完的官司,否认存在被批评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新闻图像真实、鲜明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摆脱了新闻电影和广播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也是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重要原因。

4.中央电视台提出树立新的新闻时效观的理念,使电视一举成为时效性最强的媒体。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是报纸新闻,报纸新闻的时效观是发今天消息,晚报可以是今天的消息,日报实际是昨天消息。广播电视的新闻时效观应是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这个观点提出后,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很自觉地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改革新闻时效超过广播,报纸几乎成了旧闻。这些现在看来是很自然的事,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了不起的。中央电视台真正实现重大新闻直播是在1997年,当时买了卫星车,哪里有新闻事件卫星车就开到哪里,车上有发电机,有摄制设备,有卫星地面站。这个观点的提出大大加快了电视新闻时效,那时《新闻联播》的尾巴里常常播出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个情况连中央领导都知道。所以说,一个符合新闻规律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加以实践,就可以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提高新闻在电视中的地位,使中国电视迅速上升为第一重要媒体。

5.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提出每个栏目都要设立主持人,实行栏目主持人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节目基本上没有主持人,解说词是据文件编的,说教味太浓,而且空洞。1993后创办《东方时空》时设主持人,电视节目就显得亲切得多了。主持人的魅力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过去媒体的名人主要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的记者,现在媒体的名人主要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整个电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使新闻人物上荧屏,实践了三贴近,提高了可视性。

6.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收视要求,199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要开设专业频道。第一套节目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第二套节目为经济频道,第三套节目为文艺频道,第四套节目为国际频道,第五套节目为体育频道,第六套节目为电影频道,第七套节目为农业、军事频道,第八套节目为电视剧频道,第九套节目为英语频道。近几年又增加了科技、法制、戏曲、新闻、少儿、音乐频道。现在,各级电视台都有专业频道,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7.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5年,在山东开电视剧题材规划会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要提高电视剧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二是要发展电视剧的数量。当时丁关根同志、孙家正同志都赞成应把提高电视剧质量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为提高电视剧的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原来中央电视台收购一集电视剧付2万元稿费,后来中央电视台提出,购买电视剧要让制作单位收回成本,还要略有盈余,使电视剧制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收购价由2万元增到8万元,当时8万元就可制作一集电视剧。而且在“飞天奖”获奖的电视剧,中央电视台还给予重奖,最高的一部剧奖36万元,中央台每年为此拿出600万元作奖励基金。这一措施推动了电视剧制作走向良性循环。

8.开办低收费有线电视,为中国电视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大家知道,1995年以前观众看电视是不交钱的,致使电视台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资金制约。1994年,香港的Statv卫星电视有电影、体育、文艺等频道,内地收看的观众很多。后来,国务院发了文件,我国天空不开放,内地观众不许收看。中央电视台认真研究了这种情况后认为,我们自己没有这些节目,又不让看香港的,恐怕难做到,而且会造成矛盾。我们认为,现在自己办电影、体育、文艺频道在节目源上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资金,如果允许我们办低收费电视节目,发达地区的一个家庭一个月交两块钱,中部地区的交一块五毛钱,其他地区的交一块钱,我们很快就可以办起来。艾知生部长听了我们的建议,很支持,把我们的方案报到国家计委。计委的意见是我们可再提高一点收费标准,但我们还是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接受能力,没有提高。当时我们还有些担心地方转播站没钱买解扰设备,只引进了1500套解扰设备,决定先给地方台无偿使用,待收了钱,再交给中央台。没想到各地方台都要,而且现金支付,1500套设备被一抢而光,只好赶快再进设备。应该说,这个措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为我们一些电视台开辟了重要的财源。原来,县级台一年只有20万元人头费,现在增加了有线台的收入,一年能有几百万元进款。现在收费电视一年为整个电视系统增收100多亿。这一措施使电视无偿收看变为低收费收看,极大地推动了有线电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重要的电视理论观点,措施正确,就能推动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电视有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之分。我们原来把电视看作意识形态、,现在除了新闻节目电视台自己做以外,其他节目都可买卖。根据这些情况,长春同志在2005年的宣传部长会上提出:要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这是新时期电视理论的最重要的创新。我们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从本台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现在实践中有很多例子,如中央电视台把宋丹丹、赵本山的小品节目做成动画节目,收视率超过2%,这就是创新。小品原来是戏剧学院考学生表演才能的方式,现在成为了节目形式,观众喜闻乐见。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程度。如,原来《东方时空》创办时缺人,我们决定招聘,但没有国家的人头份工资,按规定只能发280元。我们招聘的人最低学历是本科的,这点工资太少,于是我们决定把广告费首先给他们制作节目、发工资,剩余的钱交台里,实行后他们自己也赞成。《东方时空》当时是早晨7点播出,收看的人不多,因为这以前的电视节目是8点开播。这样,开始的广告费是15秒2500元,半年后是15秒1万2千元。当时对《东方时空》的同志,我们不用管他们的上下班时间,他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为他们的收入真正能跟节目挂钩。台里保证他们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的就凭制作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每季度评一次奖,两三个季度没获奖,他们自己就呆不住了。没有铁饭碗,只看节目质量。这种用人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中央电视台引进优秀人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靠制度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机制改革大有潜力。根据当前电视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在理论创新上、理念创新上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实行精品战略,着重抓好节目质量。关于电视节目现状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叫做眼球为王;第二个叫做节目为王;第三个叫做优秀节目为王。眼球为王这个提法我不太同意,这个提法不科学。我们的电视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对人们进行思想、作风、道德进行教育的任务,电视工作者要对党、对人民、对民族负责。电视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人们的情绪、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受到重视。美国的探索频道公开宣布,这个频道是没有黄色、暴力和恐怖的,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使用他们的节目。说节目为王也对,但不全面,因为节目有优劣之分。我是赞成优秀节目为王的。作为电视台的领导,对这一点态度应该很鲜明。优秀节目指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节目。只是好看,而导向有问题不是优秀节目。反过来,思想性强,但是不好看,也不能说是优秀节目。所以,我们要抓优秀节目为王,抓住这一点就可吸引大量观众。

第二,要加强品牌建设。物质产品有品牌,电视节目也有品牌。现在有的观点说:频道的概念在弱化,品牌的概念在成长,我赞成。观众看电视不是为了看哪一个频道,而是为了看好节目。中央电视台有许多品牌栏目,湖南电视台及一些地方台都有几个打得响的品牌栏目。各个台都要办好自己的品牌,把最优秀的人才和资金集中起来,办好自己的品牌。

第三,要实行优质优价,播出台和制作单位应实现双赢。如优质不优价,优秀节目就会越来越少。实际上,优秀的大作品是能赚钱的。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投资最大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当时是花100万元拍一集,共84集,花了8400万元。这在当时是空前的。播出时,片前加3分钟广告,一秒钟一万元,一晚上收广告费180万元,除去费,净收150万元左右。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广告收入,因为《三国演义》是精品。当时收视率是45%左右。第一轮播出后还有第二轮、第三轮播出,而且还能在地方台播出,卖给海外播出。当时卖给台湾是12万美元一集。台湾艺员协会对晚8点播出《三国演义》提出抗议,因为《三国演义》播出的收视率太高,影响了他们的节目收视。台湾的中视开始不听他们的意见,还是照样播,导致艺员上街游行。后来通过谈判把播出时间改在晚10点。当时台湾《中央日报》发了一条消息,写评论说这是由于少数人的利益影响大多数人利益的典型例子。《三国演义》电视剧陆续卖到了香港地区和日本、东南亚各国。所以说,大制作的优秀电视剧是能有双效益的。我国必需有电视剧制作基地制作能代表中国水平的大制作。我到香港去拜会邵逸夫先生。他对我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片子我们做不了,只有中央电视台能做。”播出单位买到了好节目,有了好广告,应该按双赢原则付款给制作单位,使播出单位和制作单位都能赢利,否则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也难以推动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

第四,应该实行用股份制办法把一些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做精品。这可以是电视台做,也可以是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汇集小本经营的资金做精品节目。吉林市电视台的经验很好,他们不多做,一年做一两部精品,在中央台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还获了不少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我们各台除做新闻节目外,还要考虑电视制作的节目不仅为播出,也要能进入市场流通,仅给自己台里用很难赚钱,应制作自己要用别人也能用的好节目。新闻不可能由制作公司做,要电视台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实行制播分离。如能几个合起来分头作,整体栏目水平提高了,影响也就扩大了。所以,电视台的观念要有新突破,和社会上制作公司合作制作优秀节目。

我主张要有固定的公开的电视节目市场。关根同志专门跟我谈过。他说:“上海广告搞了一个交易市场,你去了解一下,提个方案,建立一个固定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调查,我提了个方案,总局很重视,研究之后决定,在中国电视节目公司挂一块牌子,但实际没把这项工作搞起来。发展电视产业,不能是只有电视产品,没有公开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现在,基本上是暗箱操作。一些制作单位拍了电视剧,一个台一个台地跑。好作品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这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各台为了把关,采取了措施,由台审片组审查。但大量电视节目进入不了审片组,很难把握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个问题如解决得好,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中国电视正处于最佳发展的机遇期,但怎样把握好这个机遇,使中国电视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创新。最近,领导比较关心文艺方面的问题,即文艺节目中内容庸俗化的问题。中国的电视业发展快,但发展要文明健康,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电视要对人民群众起到启迪和鼓舞的作用,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电视事业大有希望。在2020年前中国电视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我认为,我们现在是做大了,但还没有做强。我们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电视在世界上有地位,让世人刮目相看。现在,中央给了很好的政策,为我们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4篇:创新论文范文

一、创新校园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它包括师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群体精神、文明气质、学校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我校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寻到了“以特色活校,用质量立校”的教育方针,并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观念文化的口号:

校训:崇德、自强、笃行、创新

办学理念:创新发展

阳明二中精神:敢为人先、崇文尚德、团结协作、自强不息

校园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自强不息

教风:塑造人格、诲人不倦

学风:勤奋进取、学而不厌

以上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创新校园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文化环境,制造一种气氛,树立一种正气,形成班里大家都喜爱和维护的习惯,并以此为教育手段,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达到此效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1、创设优雅的文化环境。

首先,制定班级目标,在班级醒目之处张贴,使学生确立目标和方向,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清晰,跳一跳会摘到的,而不是假大空或实现不了的;其次,制定班级公约、班纪班规和制度、量化考核办法等,使之对全班学生都具有公信力、约束力,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去违反;第三,各班设计、出版精美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板报。板报可以根据班级实际设计不同的板块,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命名、筹划、收集资料、张贴等全过程。在此理念的感召下,各个班级设计的栏目创意新颖,如: “拼搏争先”、“文海拾贝”、“小小数学家”、“星光灿烂”等等。板报有时结合本班主题班会或根据学校重大活动、传统节日和班级培养重点为内容而进行更新。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营造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让他们在“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并健康地成长。

2、精心组织多彩的班级活动。

对于班级的各种活动,我们鼓励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参与习惯。每次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班级的奋斗目标、围绕学校活动主题或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让学生在每次的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主题班会课,组织就学生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讨论、辩论、交流、探讨;每学期举行学校或上级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艺术展览、校运会,各种学科类比赛、知识类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竞争意识和参于意识,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班级文化形成更好的氛围。

3、激励性管理班级事务。

我校的班级管理主要是通过创“星级班”来实施的。每班满星为“五星”:即安全星、纪律星、劳动卫生星、文明礼貌星、学习星。在创“星”要求中涵盖了所有的班级事务管理。安全星、纪律星、卫生星、文明星每两周评一次,学习星每月评一次。量化管理达到规定的分值相应以“星”给予奖励。这种管理方法,一改以前压制型的班级管理,学生以创“星”为荣,并以此积极进取。

创设充满宽容、鼓励、向上、进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校实践文化育人的途径之一。

三、创新校本教研文化

自从被教育局定为“洋思教学”试点学校以来,我校以此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学研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洋思教学”模式的工作实践中,我校着力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理论牌”。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蔡林森与洋思经验》及“洋思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领悟其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精髓,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课堂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打好“探究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的实施操作,通过反复观摩、评点、专题研究,并以传、帮、带等形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在探究实践中,学校要求每个科任每节课撰写《课堂教学后记》,每个科任每学期听课达8节以上;每个科组每学期举行3次以上的公开课,并且确立一个教研专题,要求有方案过程有总结有成效。教务处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教研为内容的“教师论坛”活动,每学期必听教师的“六课”:即新教师的亮相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相同学科的研讨课、随堂检查的推门课、全校举办的竞赛课。以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过程,让每以一位教师达到灵活运用洋思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三是打好“特色牌”。在探讨“洋思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结合校情实际灵活体现洋思理念,不能全盘套搬“洋思模式”。于是,在探究中总结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洋思教学”。如今,我校各科组各教师都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设备灵活操作洋思课堂,并且不断积累,许多教师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发表在各级教学刊物中。去年,学校开设了以“洋思教法与我校教学实际有机整合”为主题的“教 师论坛”,一方面积淀学校的教学文化底蕴,一方面深化并发展我校的教研特色。

四、创新校园社团文化

第5篇:创新论文范文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曾获得“世界邮政日”征文一等奖的辽宁省学生曾晖在总结经验时写道:“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思路,收到朋友来信,我脑子里便来了灵感。”“找准契机就把握住了纲领,我写得很轻松,很潇洒,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第6篇:创新论文范文

现代与传统,处于两个相对矛盾的范畴;而文化创新,则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二、文化内因与设计的关系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发扬中国的传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当代设计中”也时常出现在各大品牌设计论坛的话题中,但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是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到具体设计中呢?在《我的古典》一文中,田中一光曾经阐述过,不管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还是纽约现代都市中,他接收到的信息都会被血液中日式的“花鸟风月”的因子所影响,他拍出来的照片或者设计出的作品很容易被打上“日本设计师”的标签,大概是因为“那深深栖息在身体某处的灵魂”,即文化内因。黑川雅之也曾结合自身的经验讲到:“一些日本设计师,他们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记挂,所以才可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样一种文化特质。我们刚开始去学习别人的作品,去看别人的著作,同时就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这样的一种观点和视角下,我们看待周围的人群和社会才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设计评论家厄尔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深植于日本设计师审美与思维方式中的文化内因——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这些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其现代的设计以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其“古典”系统依然在无意识地运作着,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而这种文化内因,并不是刻意去建立起的一种想法或者观点,而是在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奋斗和实践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意识。黑川雅之说,在中国很多地区会体现一种“刻意性”,比如刻意追求自我隐忍和刻意追求中国元紊,“其实并不需要这样的刻意,因为作为中国人,你的想法、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中国元素。”所以,我们的文化内因早就已经存在在我们的审美与思维当中,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沉下心去做优秀设计,中国味道就会慢慢渗透出来,这样的设计就是“中国设计”。

三、文化创新的发展层次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会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上,日本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工业产品技术、设计师等方面,日本对待传统文化,是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以及功能上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形式,经过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体主义工作方式到二十一世纪初对设计个性化的标榜,日本成功完成了从对形式的模仿到注重对“日本”精神的塑造的转化;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外来文化对日本本土设计文化的影响的层次是三步渐进式的:模仿、转化、成熟的“日本设计制造”。二战结束后,西方工业产品刚刚进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从技术到造型对其进行完全的照搬和模仿;那段时间,日本设计师将欧洲几乎所有的产品的功能和造型都拿到了日本,日本人似乎失去了自我;但事实上,这种模仿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警惕日本民族性的丧失,害怕这种西方化逐渐发展到精神领域,所以再三强调“和魂洋才”,只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逐渐地,日本设计师开始尝试在欧美设计的外型上加入日本化的元素,虽然这被看做是嫁接行为,但是通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探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廉价劣质的“日本制造”终于转变为“优秀的产品”。通过自觉的反思,设计师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思考逐渐反映到他们物质层面的再创作,使产品中更多的包含了日本的民族气质;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针对日本普遍的过剩消费等社会现象,日本设计再次发力,将日本文化中“直线、单纯、简朴”的基因灌输到“合适就好、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新生活理念的设计中,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日本设计中承载了时代对日本文化的诠释,使得全球化趋势下的日本产品还可以鲜明的标有“日本制造”的文化标签。这三个层次的变化与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恰好是契合的,外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设计经历过的这三个层次的变化,也正是中国设计正在经历的,需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落后的可能不仅仅是产品设计的实体,还包括设计思想、设计研究以及与设计生产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的各个层面。意识到落后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越,我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对外来文化物质层面的简单模仿的第一阶段,到90年代时期去尝试以我们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将外来的优秀文化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第二阶段,我们已经走了很远——政治方面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旗帜的指引;经济方面,企业的生产模式也从开始的“OEM”、“ODM”到现在的“OBM”和“OSM”的各种转型尝试;社会方面,各大高校也从很早之前开始大力开展文化创新相关的课题、课程、工作坊和夏令营,一边整理保护我们丰富珍贵的地区传统文化,一边将设计研究作为高端平台服务于地区产品而结构的改变,并输出相关文化创新人才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虽然慢速,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坚定探索的脚步。相信几十年后,回头再看,“中国设计”在全球化进程中,在经历过艰辛的相遇、错误的尝试,还有各种奇怪的体验之后,最后达到了“融合自在”的第三阶段;而且我认为,正如《与设计向前行》一书中说的那样:相比较并没有接触到很多东方文化碰撞的西方人,体验过这种复合型冲击的我们,在文化上应该会更先进些!

四、以地域为单位的传统文化创新

说到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礼仪文化,对理想设计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这算是一种正统的设计风格;“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则属于文人雅士的品位;最后是“纯朴古拙”的味道,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可以感觉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真谛,这三种设计风格,都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不同形态。但除了主流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有丰富、有趣、鲜明的地域文化。中国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其上居住着56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演变历史的不同,不同地域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不同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色彩。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展至今的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也一直在交流、创新、融合中;学习和吸收其他地域、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各自的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在各种“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叉冲击之后,发展成为现如今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从来不缺乏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发展的经验,多民族形态下的广袤而丰富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的经验教科书。当然,如上文所说,由于短时间内受到了与我们本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西方外来文化的大面积强烈冲击,使得各地域文化在文化创新方面都处在一个同样的起点上,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世界统一化的洪流中,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情感追求,还需要关注我们我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创新,使丰富的地域文化不被湮没到统一化中,而是能够逆流而上繁荣发展成为被世界欣赏、被众人追逐消费的新文化。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战略,即运用地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为人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基础上,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统文化要素向数字化文化内容的创新和转型,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从选材、创意、设计、生产和输出、传播的现代文化产业链整合。以地域为单位,以人为根基,以产业为引领,实现文化资本和产业的相互融合,然后激发文化的活力。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各地域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来进行产业创新发展,从而达到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论

第7篇:创新论文范文

一.可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

第8篇: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先进文化;文化理论;创新发展

1、前言

自2013年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奋力前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此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党的文化理论在党的十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充分贯彻落实了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新的发展,体现了理论创新的自身规律。

2、“十”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体现

“十”以来的党的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在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这些党的新的文化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十”以后党中央重要文献及领导人系列讲话中。

2.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十”以来的党的文化理论创新从根本上强调了实现中国梦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符合国情党情民情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需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要求。

2.2坚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文化建设的自信程度。在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日趋加深对我国的影响的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以来的文化理论创新更加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的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方向。的“四个强调”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阐释。

2.3坚持推进党的文化体制创新。“十”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还特别提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发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观点。这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更新的正确成果。党的十以来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还包括提出重点改革文化体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体制改革,实现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任务。

2.4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根据的“8•19讲话”精神,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党文化建设全局的极端重要的内容。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直接决定了这一民族的文化发展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党的建设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互为依存、和谐共生。

3、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启示

3.1坚持党的文化理论系统发展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需要始终全面系统地把握党的文化理论,这就要求在认识和应用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成果时要特别重视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始终正确把握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地位,始终把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继承发展党的优秀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努力实现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特别是在“十”以来的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研究中要充分认识“中国梦”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文化理论的突出重要地位,以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3.2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成为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一切工作取得所有成绩的根本保障,而在“十”以来的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进程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非但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3.3始终把握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党的一切文化理论创新最终都要落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因此深刻理解领会党在“十”以来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找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而真正系统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不能完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完全适应,而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不断引领人民开展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欣欣.十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科学方法[J].人民论坛,2014(10)

[2]张锐.十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及其启示[J].科技视界,2012(12)

第9篇:创新论文范文

一是比喻美。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考场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分数一定也会高出一个等级。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是设问美。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三是排比美。

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如作文《多解的一个问题》开头三段是这样写的:“幸福是什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金钱,但我看到当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挣钱而腰缠万贯,却发现世间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时,我迷惘了。//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美女,但我看到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国色天香,待跪在美女裙下却发现美女也有衰老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权势,但当我看到一些人疏通官路、官位显赫时,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被百姓戳脊梁骨,不如回家卖红薯,我明白我仍没有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开篇就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如优秀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归纳了全篇,深化了主旨,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四是引用美。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由如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大胆引用台湾歌星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主题曲的精美歌词,塑造了新形——四大美女形象,注入新内涵——各有其怨,对“情”字的理解丰富多彩,使文章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古典韵律之美。

五是反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