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感恩工作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感恩工作心得体会

第1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9-03

当前,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从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造成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的教导、对社会的培育、对别人的帮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报,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数千万之多,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践行感恩。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和促进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虽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和重视,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场地缺乏、课时不够、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不够,忽视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感恩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当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感恩教育采取的针对性不够,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形式、主体等方面都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些农村中小学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有关孝敬的案例,选取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多采取传统“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服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体会不到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偏重感恩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感恩经验的传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给留守儿童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在留守儿童感恩主体上较为单一,开展感恩活动时将感恩对象局限在父母、老师、党和国家,对于监护人、学校、社会、朋友、同学、邻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对象基本没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并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感恩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划,未将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德育课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内容;现行的感恩教育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未建立统一的感恩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每名学生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无法保障,这些都导致感恩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使得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就需要采用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潜移默化来开展感恩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和感恩环境。

(一)在宣传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

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可以围绕感恩的相关主题组织内容,在校内外媒体上大力宣传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加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感恩的知识、先进人物和事迹、图片展;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或播放相关的感恩歌曲、诗歌、散文等内容;印发公益广告、宣传手册、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多样的感恩宣传品。第二,加强校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体网站上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当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呵护。第三,开辟感恩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感恩教育的专栏,或利用校内网、论坛、qq 群、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挖掘学生身边和社会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视频,树立典型形象,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话,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觉性。

学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宣扬和引导感恩教育,倡导友爱,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使留守儿童在爱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传递爱的温暖。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多途径自觉主动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感恩认知水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当中,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让留守儿童收集和整理有关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资料,阅读感恩励志类刊物,写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切身体会感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机会的话老师可以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以“怎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样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怎样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以及“父母为什么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我该怎么做”等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观看有关感恩教育的电影以及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这样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怎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的辅导报告。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当地教育局、关工委或妇联举办的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感恩事迹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这些鲜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书上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发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使留守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专门给留守儿童布置一些感恩实践活动的家庭作业,布置他们回家帮助监护人从事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打电话问候,或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收入,并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让留守儿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体验干活的辛苦和体会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分担、学会关怀和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不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前提下,老师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新农村调查、红色文化体验、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环保宣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在不断成长进步的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才的自豪,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对“感恩”的理解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华。

再次,将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扩大。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感恩对象逐级递进的教育原则,以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感恩父母及亲人、感谢老师及同学、感激祖国及党、感怀先人、感恩自然及社会”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由近及远、由远及深,最终在全面感恩教育中获得成长和长才。

(四)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恩情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暴力倾向较为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心理测查、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还应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当中,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其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架起家长与老师、留守儿童的方便桥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

第2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1.扭曲的家庭教育观念。

孩子在家庭中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溺爱,只想毫无怨言地对儿女付出,不求养成美德对家长回报。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认为只要好好读书,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找份好工作,就是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花,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回报。这虽然体现出了父爱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但是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当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他们会错误地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2.中小学感恩教育淡薄。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忽视和缺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校园里的学生对教师无私奉献地传授知识都很少心存感恩之心,又怎会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学生没有受到感恩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意识,自然不会有感恩的行为。

3.受当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越来越崇尚物质利益。在激发市场经济活跃和竞争的环境下,优胜劣汰、追求利润的竞争法则,使人们将功利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想做善举和奉献的人们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做了善事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他们虽然怀有感恩之心,却不知何时何事、用什么方式和行动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举。

二、创新感恩教育方法,探求感恩教育途径

1.优化感恩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充满爱心的精神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特殊功能至关重要。精神文化环境有很多方面,其中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把感恩教育融入德育体系中,始终坚持感恩教育。掌握宣传舆论形成快、传播远、感染力大、方式灵活、聚焦力强、说理透彻和易于接受等特点,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广泛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弘扬感恩模范,彰显优势作用。让学生在良好、浓烈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做好表率。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的德育工作要靠所有的教师积极认真实施。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该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让他们明确感恩社会、回报祖国和亲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最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情感,交流感恩教育的生活体验。这样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表率作用就得以发挥,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充满人文情怀,身怀感恩之心,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激励人,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体谅和感情移入,增强感恩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率先垂范。

3.培养学生感恩品质,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发挥实践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等,加强引导,体验情感,学会感恩,在社会实践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明确感恩的责任。感恩教育不能空洞说教,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贡献力量。

4.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发挥强大社会后盾作用。

社会文化环境是塑造大学生感恩人格主要渠道。这个主渠道功能全、覆盖面广,渗透作用强,具有加强感恩教育的强大优势和坚强的后盾。因此,要大力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加强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树立当代的感恩楷模,从创造和谐的大环境着手,培养学生的感恩素养。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大学生形成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感恩的良好思想道德而努力。

三、总结

第3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阅读了,《用感恩的心的去工作》一书,大致内容是: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会产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会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会觉得工作是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评时就不会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宽以待人。

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由于工作的性质,接触的人比较多,受的委屈也不少,但是这个工作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满足,在付出我们的努力之后换来的是更多的理解和赞许。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驾驶工作很乏味,每天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日复一日,觉得工作没有太多乐趣。可当看到别的同事每天积极向上开心的面对工作,他们让我明白收获快乐是如此简单。工作可以没有乐趣,但不能没有感恩,对工作对乘客对同事都要怀有感恩之心,那么生活就有了内涵,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对待乘客要始终抱着感恩之心,宽以待人,心怀帮助。我想人人都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人际关系就会改善,企业就会发展,国家就会富强,最重要的是你就会快乐,工作就有乐趣了。

企业为我们创作了工作机会,我们应当珍惜这份稳定的收入,稳定的收入是生活的源泉,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哪份工作必须你来做才能完成,而是你必须要有一份工作来维持你的生活,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

在工作中学会感恩,感恩公司,作为员工,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感恩乘客,让我们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更需要感恩的是我们的驾驶员工作,带给我们人格的成熟,品质的提升,使我们内心最善良的一面得到体现,即使受到委屈,但是自问无愧自己的良心,那就够了,何必为一时的不痛快而失去自我呢?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丽,才能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之中寻找到乐趣。

第4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们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生的生命教育。[1]

(一)感恩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一贯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是德智体美教育之先,而感恩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项生存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贫困大学生在受助之后能否具有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动,是衡量其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可以强化德育价值功能,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所受资助,心怀感激、充满爱心,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二)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战国策》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唐朝大诗人孟郊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现实中,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感恩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立足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感恩教育,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和弘扬感恩文化,让高校贫困生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三)感恩教育是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中提到第五代管理理论有四个核心理念:感恩、善念、包容、快乐,其中感恩这种理念强调的是个体对组织的感激之情,即个体要对组织提供的培养和帮助心存感激,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相对于其它非贫困生大学生,贫困生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从而产生不满、怨恨和仇视的心理情绪。为此,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培育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需要。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淡化感恩教育: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全和改革开放的不继深入,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的问题,媒体上知恩不报的事例屡见不鲜,倒下的老人不敢扶,教出了高徒忘了师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现象和社会风气不同程度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底线,产生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象反差,致使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出现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缺乏的现象。

(二)忽视感恩教育:偏重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获得资助贫困生后续管理缺位。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比较大,社会有识之士也不断给予贫困生资助,奖助金额较大,涉及面较宽。这些奖助学金只是在评定和发放时比较严格,发放以后学校缺乏对获奖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有效管理。贫困生获得资助后没有相应的义务与约束,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没有相应引导其如何回馈学校以及社会,也没有相应规定其如何通过力所能及之行为对学校表达感恩,于是出现不愿意写感谢信或不愿意与资助人见面的情况发生。

学校教育重功利轻人文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国家呼吁和实施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现实的中、小学校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主要关注的是分数与就业率,以至于有人戏称“中学教育是考试的工具,大学教育是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是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功利性,使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视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与情感最好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被错过了,只好留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回炉教育”,这些无疑降低了感恩教育的成效,增加了教育成本,成为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弱化感恩教育:重视成才轻视成人的家庭原因

在贫困生家庭中,父母为了生计而日夜奔波,对子女只重视“养”而忽视“教”或不顾及教育引导,有些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达到溺爱程度,即便家庭再困难,也不愿让子女了解并承担父母的生活压力和艰辛。父母对儿女是最无私的,很多父母为了让儿女过得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这样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3]。久而久之,子女养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的倾向,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不体凉父母的辛劳,不懂得感恩父母。

(四)缺失感恩教育:重视给予轻视回报的制度原因

当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偏重经济资助的给予,轻视受助学生思想教育。从高校的各类奖助学金到绿色通道的减免学费,再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帮助与捐赠,更多是突出了“给予”的特点,更多地强调程序的合法性、过程的公正性、手续的完整性。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享有权利后,不知道也没有明确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没能有效地结合。这样的制度下,学生习惯于“得到”,而忽视“回报”,贫困生虽然物质上获得了资助,但是精神上没有得到激励,出现要不要接受资助的矛盾心理,有的贫困生认为“只要是资助,不要白不要”的贪婪心理,有的则养成“家庭经济困难而理当获得资助”的依赖心理,有的贫困生则形成“接受资助就是接受施舍”的偏见心理,从而躲避资助,选择勤工助学或打工挣钱方式。以上种种情况,都是制度不完善造成学生不良心理和情绪,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强的心理。为此,资助体系和制度的设计者,应把实施感恩教育作为资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不仅仅考虑给予贫困生享受的权利,还应该让每位受助者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并且要求义务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紧抓第一课堂:发挥主渠道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加强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蕴藏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人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要识恩、知恩,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4]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教育学生知恩图报,不能只图索取和享受,在接受他人关爱、帮助时,要心怀感恩,给他人以回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施恩不图报,积极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多做善事。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丰富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感召学生,促使学生获得感恩体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以实践活动来感召学生,让学生体验感恩。夸美纽斯说:“道德教育,练习尤为重要。”作为道德教育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必须投身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应多组织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必要时还要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保证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密切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爱校教育;在学生毕业季,开展“我再为母校服务三小时”感恩教育;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国庆节等节庆日开展打一次感谢电话、发一条感谢短信、做一件感谢事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学生资助金发放时,开展“服务社会献爱心”为主题的感恩活动,组织获得资助的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服务老人和帮助孤儿。或者,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开展服务工作,如医学专业可以到医院开展导医服务活动,师范专业学生可到乡村中小学进行义教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历练,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感恩情感,感恩情感再外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三)创新第三课堂:发挥网络思政作用,让学生主动开展感恩行动

网络成为有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已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命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互联网为主体的校园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校园网、校园BBS、博客和微博等网络载体,播放感恩歌曲、朗读感恩诗歌、讲述感恩故事和宣传身边感恩事迹。同时,对那些冷漠无情、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我们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或教师节开展感恩父母或感恩教育微博比赛,开展优秀感恩博文评选活动。

(四)引导家庭课堂:转变家长观念,营造家庭感恩氛围

转换家长观念,让家长明白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说,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有德有才是全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坏才、无德无才是废才”,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要更关心孩子的情商,重视一个独立完整人格的培养和一个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同时,感恩也应该成为父母自身必修的课程,父母本人对其父母或老师的感恩行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感恩意识与情感的形成。因此,父母在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此外,父母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到父母的工作中来,让孩子了解和体会父母生活和工作的艰辛,不能让孩子“一心只读圣闲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五)规范感恩制度:通过约束机制,促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

建立高校贫困生奖助学金的后续跟踪制度。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和富裕,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与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所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金额较大,辐射范围较广,资助学金对贫困生的覆盖面基本上达到了90%,没有得到资助的同学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补助。我们不仅仅在发放环节要严把条件关,更应该在使用环节建立约束制度,使其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和完善资助学金的后续跟踪制度,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和感恩实践活动记录本。

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素质评价体系对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我们可以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强化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评分项目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考核的指标中来。[5]通过制度强化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如果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在感恩素养的综合测评中达不到标准,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下一年度受助资格。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学生能够坚持进行感恩行为的实践,这将会促成学生感恩习惯的形成,无疑将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较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2][4]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第5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大家上午好!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饮水不忘掘井人”。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文化行为里,包涵着仁爱的精神,包涵着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施恩者是对爱的传播,感恩者是对爱的回报。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它滋润心田。使之免于干涸,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出迷人的光彩。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工作,不仅是因为知恩图报是美德,更因为我们在感恩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一颗仁爱的心。

公司需要懂得感恩的员工,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是最好用的人。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文化氛围,这个企业一定会有活力、有生机、有凝聚力、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萌生感恩公司的意识,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学习、生存的环境,岂有不感恩之理?

从人生观来看。工作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找到自己倾心相爱的工作,公司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努力的干出成绩,它会让你感受创造的欢乐,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畅快,也同时以优秀的业绩回报了公司对我们的信任和栽培。

我们要懂得感恩,知道如何去感谢一个组织,知道如何去感谢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其做好工作的一个起码的基础。我们对公司的感恩,不是指世俗的那些,直接给予的物质回报,而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力争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出骄人的成绩。同时,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搞好和周围同事之间的团结,做到谦和、谦虚、谦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当一个劳谦君子。一句话,我们对公司的感恩主要是通过自己优秀的业绩和优秀的道德素养来表现。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会发现,其实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辛苦,老板没有想象中那么苛刻,获得远比想象中的丰富。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因为感恩,才会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欢乐。

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空间,感谢父母给予了我们健康的生命,感谢社会培育了我们丰富的知识,感谢公司给予了我们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我们要感谢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第6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在当下》。刚刚我坐在台下,除了紧张之外,还很用心的欣赏了这么多同事的精彩演讲,真的很感谢总行能组织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结果不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已经锻炼了我,同时也滋养了我。所以非常感恩,谢谢!

曾经收到过这样一条短信,是这样说的“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这条短信把一颗感恩的心列为人生幸福的第一个条件。

我的一个朋友和他先生结婚前,他的先生答应她了十件事,到现在为止做到了九件,而我每次见她,她都会埋怨说他先生没做到的那一件事,而且一直耿耿于怀,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很多,但自己却看不到。生活是公平的,当你觉得世界上理所当然的事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得到的就越来越少了;而当你觉得这世界上值得感恩的事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得到的也越来越多。

关于曾经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罗斯福的家失盗,被偷走了很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给安慰他。他给他的朋友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静,并且非常感恩。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走了我部分东西而并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都是不幸的,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了我,让我思考,应该如何的感恩生活。

我感恩我的父母,(感恩父母 ganen360.cn)我的先生,领导同事以及身边所有的朋友。感恩我的工作单位,不仅仅提供了我就业的机会,使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还为我创造了免费学习的平台和展现自我的舞台,这里不但同事友爱,工作气氛和谐,而且我上班的同时我的家人还能收到行里发的慰问金。非常感恩。

生活当中值得感恩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发工资扣了不少税,我感恩,因为那表示我工作得还不错。我的行服越来越紧,我感恩,因为那表示单位的伙食好。家里的窗户需要擦了,门口被贴了小广告,我感恩,因为那表示我有个家。早上开车我停到了离电梯最远的停车位,我感恩,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而且有幸能有辆车开。家里一堆衣服要洗,我感恩,因为那表示我有很多衣服可以穿。一大早被闹钟叫醒,我感恩,因为那表示我还活着……

所以,请

感恩养育你的人吧,因为他给予了你的生命;

感恩教育你的人吧,因为他丰富了你的心灵;

感恩伤害你的人吧,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感恩欺骗你的人吧,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良知;

感恩批评你的人吧,因为他拓宽了你的心胸。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是能体会别人的感觉,体会鸟儿、花朵及树木的感觉,一旦处于这深切的敏感之中,很自然的就不会打扰花朵的美,你会自然产生不想伤害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渴望,也就是具有真正的尊重与爱的能力。当我们投入工作与生活,我们除了拥有各种技能外,更重要的要拥有这样一颗仁爱的心,才能体会并传递感恩。

生命是段旅程,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面对,你将看到最美的风景,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就在每个当下发生,著名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也就是说你所感受到的外在世界是由你的内心投射出来的,同样一件事物,你看他是丑的,他就是丑的,你看他是美的,他即是美的。所以,请在每一天,不愤怒,不担心,并心存感恩,投入你的生活和工作,和善的对待他人。

第7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常怀感恩之心 构建和谐建行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美德。古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懂得感恩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以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凡事只想自己私利。私利若得不到满足,轻者郁郁寡欢、死气沉沉,重者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者指桑骂槐、暴跳如雷。这种人知恩不报,谈何感恩。作为一名建行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热爱生活,常怀一棵海纳百川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体会、去领略,就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就没有忿忿不平。当我们常怀一棵感恩的心去生活时,一切烦人的事、怨恨的事都会微不足道,都会在我们的谈笑中烟消云散。工作中懂得感恩,就懂得理解和豁达,就有容人之心,也就能诚实守信。时刻记挂着给别人带来“好处”。理解“善良”的含义,多行“善事 ”,常做好事,这样做从微观上讲是有益于他人,从宏观上讲是有益于建行事业。懂得感恩,定然很注重礼节。工作中当别人对自己以帮助、援助、关心、时,会真诚地说声“谢谢”,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最真切的回报。他会在出现无意的过失或错误时对别人说声“对不起”,并及时补救,这种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懂得感恩,容易做到乐观向上。因为这样的人,心中装的是光明和希望,而不是黑暗和失望。就如在他口渴时,你给他半杯水,他会说:“谢谢你的水”!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则会想:“怎么才半杯呢?”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才能学会感恩,才是一个健全的人、高尚的人、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人学会感恩,就是让我们首先要懂得生命的真谛,懂得生活的乐趣。这样,才能学会宽容、承接、付出、感动,才能懂得回报;用微笑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就会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幸福生活每一天。学会感恩,就是要感激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感激朋友对你的关爱,感激老师教给你知识,感激领导的信任和严格要求,感激同事的友爱和友情,感激你所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感激关心过你、帮助过你、指点过你、教诲过你的人,甚至要感激指责过你、怨恨过你、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你的生活充实和精彩,使你的生命光辉而灿烂。作为建行人我们要感念党之恩,查找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爱国情怀、精神状态和工作业绩方面的问题;感念人民之恩,查找服务人民、心系群众、服务客户、艰苦奋斗方面的问题;感念单位关爱之恩,查找顾全大局、做好本职工作、维护集体荣誉方面的问题;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和夫妻结发之恩,感念兄弟姐妹、朋友邻里同志间的帮助提携之恩,查找格守孝道,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气、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感恩大自然赐予之恩,查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问题。有感恩之心,常为人民谋利益,常做让领导、让员工满意的事,常做有利于建行的事。怀感恩的心,说感恩的话,行感恩的事,做感恩的人,珍惜别人的付出,抒发内心的感激。这样,家庭和邻里间、朋友和同志间就会和睦相处,就会和气生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增进团结、化解矛盾,减少、确保安全,构建和谐建行,实现科学发展。

第8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以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凡事只想自己私利。私利若得不到满足,轻者郁郁寡欢、死气沉沉,重者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者指桑骂槐、暴跳如雷。这种人知恩不报,谈何感恩。

作为一名建行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热爱生活,常怀一棵海纳百川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体会、去领略,就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就没有忿忿不平。当我们常怀一棵感恩的心去生活时,一切烦人的事、怨恨的事都会微不足道,都会在我们的谈笑中烟消云散。

工作中懂得感恩,就懂得理解和豁达,就有容人之心,也就能诚实守信。时刻记挂着给别人带来“好处”。理解“善良”的含义,多行“善事”,常做好事,这样做从微观上讲是有益于他人,从宏观上讲是有益于建行事业。

懂得感恩,定然很注重礼节。工作中当别人对自己以帮助、援助、关心、爱抚时,会真诚地说声“谢谢”,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最真切的回报。他会在出现无意的过失或错误时对别人说声“对不起”,并及时补救,这种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

懂得感恩,容易做到乐观向上。因为这样的人,心中装的是光明和希望,而不是黑暗和失望。就如在他口渴时,你给他半杯水,他会说:“谢谢你的水”!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则会想:“怎么才半杯呢?”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才能学会感恩,才是一个健全的人、高尚的人、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人

学会感恩,就是让我们首先要懂得生命的真谛,懂得生活的乐趣。这样,才能学会宽容、承接、付出、感动,才能懂得回报;用微笑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就会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幸福生活每一天。

第9篇:感恩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德育渗透 感恩 感恩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对德育与教学关系、德育对教育根本性质的保障作用所做出的卓越论述。有关德育的教育都是和教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各种教育尽管方式方法或有不同但都没有违背这一根本性的出发点。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它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是树人,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教育的途径是立德,坚持教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教育的内容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基本的教育来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而如当下,新的教学课程改革把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在各科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其意义也在于此。

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国家繁荣的一种软实力。人才是一种资本,是民族兴旺的一种硬资源。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教授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与职场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并为其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做好准备,这也是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也是职责所在。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对职业价值感、个人能效感的提高,去改进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以及面对社会的自信与自尊。基于此就更要求我们重视除了书本知识以外的品德教育的传授。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德育渗透,就要求我们寻找到有效地切入点。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感恩这个话题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它由来已久,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永恒命题,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以感恩教育为契机进行德语渗透既符合教育的本质需求,又符合社会道德文明风气建设的需要。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感恩教育,首先应当明确开展感恩教育究竟有何意义。山感恩地,方知其高俊;海感恩溪,方知其博大;天感恩鸟,方知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家中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认为要什么都是理所应当,做什么都是正确无误,殊不知这种行为的养成即违背家人照顾和教育的本质又影响到孩子自身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的成长。养成良好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生活便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恩,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正如在感恩的意义中阐述的那样,感恩教育的实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来自不同方面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促使其养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优良品格。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应当培养感恩意识。

1. 亲身感受到他人确有对其的关心和帮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感动,启发学生不能对他人的关爱无动于衷,生活中没有“理所应当”与“天经地义”。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感恩。没有父母何来生命,没有亲友何感温暖,没有老师何以成长,没有学校何展舞台,没有国家何保安宁。

2. 要学会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心怀谢意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使学生常心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幸福和喜悦。萧伯纳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以感恩之心促感恩之行,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安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份欣赏,最终达到拥有感恩之心的品质。

在感恩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应明确认识到人人皆有帮助他人,值得感恩的行为能力。德育渗透可以从理论教育,自身经历及行为指导三个方面开展实施。作为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好德育课程的优势抓住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从理论上将“感恩”介绍给学生。其他教师也可在日常做好学生的行为示范,教师自己也做到感恩他人,从环境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应明确清醒的认识到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具有共同性,不可偏废。正常课堂教学着重教学效果的体现,德育工作开展着重提升整体的素质。真正做到两手抓又平衡。

感恩教育作为在德育渗透方面的积极探索之一应当努力实践,并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性及学生年龄的不同循序渐进,使德育渗透工作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达到课堂教育与品德教育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抓住时代机遇,推进德育及班主任工作,专访王宝华,《班主任》,班主任杂志社,201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