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第1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听涛轩人”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分局2020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生态环境局: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0年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工作部署,克服人手少、设备不足、工作任务重等困难,认真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2020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1、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目前,我局尚未成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主要依托我局综合股、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相应的业务工作。由于人员少,部分人员大都身兼数职,因此工作任务较重。近几年,我局先后派8名监察人员参加了由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应急管理培训班,取得了省级培训证书,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2、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为全面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共编制专项应急预案7个。2012年提请县政府印发了《民乐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完成修订,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2013年以来印发了《民乐县突发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民乐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于2020年10月修订后印发实施,2018年编制并印发实施了《民乐县城区供水总寨地下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认真完成县级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任务的同时,我局积极推进县内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2020年度,共督促9家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的修订和编制备案工作。

3、公共安全社会网络体系建设情况。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方面,我局将环境安全检查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检查、排查工作,不断加强对企业自查工作的督促力度,在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隐患问题责令企业落实整改,切实做到排查全覆盖、隐患零容忍。并结合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等专项行动开展环境安全检查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责令企业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对涉及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重大隐患或违法行为案件,及时以书面形式移送安监等相关部门处理,至目前我县没有发生过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了全县环境安全。2020年度,我局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80余人次,对7家重点企业开展隐患排查48次。其中存在环境风险隐患企业3家,排查出问题6个,排查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为100%。我县辖区内无涉尾矿库企业。

(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中,将各项环境监测数据作为预警信息的依据,我局负责应急工作的相关人员与市、县环境监测站正在逐步完善监测数据信息互通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之间的联动、会商机制。为有效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及时、全面掌握事件动态,及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我局通过24小时应急值制度、“12369”环保热线、微信举报平台、网络信息收集等方式不断拓宽环境事件信息的收集渠道,并与公安、气象、消防等部门签订联动机制协议,进一步增强了环境事件信息的收集能力,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预警提供了保障。同时,组织甘肃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应急响应与指挥平台体系建设

1、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情况。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县级建设标准,需配套固定指挥平台及移动指挥通信系统二级建设标准,但由于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晚,资金投入少,截至目前,尚未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指挥通讯系统。虽然目前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存在困难,但我局紧紧围绕各部门专项应急预案成立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应急指挥部的建设,明确职责,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对接,持续推进指挥系统软件建设。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也与企业内部其他应急预案相融合,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流程、联系方式作为重要的章节做以描述,明确了各应急预案之间关系,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局将不断完善各类设备的配置,加大应急指挥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工作。

2、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情况。近年来,我局全面贯十八大、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作。在2014年分别与民乐县气象局和民乐县公安局签订了联动协议,建立了联动机制合作关系,2016年与民乐县交通运输局签订了联动协议,旨在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及应急处置协作能力。2020年10月,我局联合各联席会议单位,召开应急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确保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格局。今后,我局将不断深化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工作,尽快与安监、消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已建立合作关系部门的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作。

(四)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情况

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局未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主要由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人员承接环境应急工作。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机动队伍分别由环境监测站、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担任,各股室均能随时调动进行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过程中,可调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应急处置工作。为全面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工作,我局于2020年10月,我局依托甘肃锦世化工有责任限公司以企业现有应急处置队伍建立专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有效增强我县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力量。

(五)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县级建设标准,应完成应急交通工具、应急防护装备及应急调查取证设备二级建设标准,我局依托甘肃锦世化工有责任限公司建设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一座,配备应急物资48类、共计4358件,彻底解决我县突发环境物资不足的问题。

(六)应急演练开展情况

2020年12月10日14:30-18:00,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民乐工业园区管委会、甘肃锦世化工有限公司、市生态环境局民乐分局共同开展“硫酸罐车发生事故,造成浓硫酸泄露”为情景的模拟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了在突发环境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杜绝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企业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检验了企业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快速性、救援有效性,也使职工环保意识和抢险能力得到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预期目的。

(七)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增强汛期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局高度重视,按照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把汛期水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突发环境事件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迅速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排查隐患;二是抓源头、查隐患、促整改,与县水利、气象、交通、消防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提前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实做好汛期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八)应急值守工作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应急值守工作要求,在重要节假日、重要时期,实行应急值守制度,确保“12369”环保热线、应急值班电话“0936-4425000”保持畅通,专门安排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开展值守工作,明确应急值守工作职责,实行突发环境事件的零报告制度,做好当日应急值班记录和次日交接手续,定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应急值班情况,本年度较好地完成了值守应急和各项信息报送工作。

(九)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我局每年结合“6.5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组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6-7次,累计发放应急宣教材料0.3余万册,普及环境应急知识0.54余万人次。我局在县政府官网“民乐环保”专栏建立了应急管理板块对应急相关知识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2020年12月上旬,举办年度环境应急专题培训班,培训局内职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局内职工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因我局尚未成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主要依托我局综合股、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相应的业务工作。目前,环境应急工作因为人员、资金的限制,尚未配备环境应急物资、交通工具等设施设备,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今后,我局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按照时限要求,就是修订完善县域内部分专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积极积极推进民乐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2、加强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的规定,完成辖区相关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编和备案工作。企业在《办法》实施前已完成预案备案的,在预案签署后三年内,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预案修订工作按照《办法》相关规定执行。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的预案,参照《办法》第二章的规定制定和备案,全面深入推动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大企业风险隐患排查检查力度

2021年,环境应急工作将加大对企业风险隐患排查检查的宽度和广度,完成重点监控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情况检查,对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促进企业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措施,并对企业风险防控情况登记造册,以便随时备查。

(三)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为加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推动工业园区重点风险源企业防控环境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计划与重点监控企业联合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四)强化环境应急值守工作

按照应急值守工作要求,在重要节假日、重要时期,实行应急值守制度,实行突发环境事件的零报告制度。较好地完成值守应急和各项信息报送工作。

(五)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培训

继续将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重点工作,加大培训频次,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提升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培训。拓宽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面,邀请知名环境应急管理专家作辅导报告和现场模拟演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逐步提高全县环境保护人员及企业应急工作负责人的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增强处置环境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2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十一五以来,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高度重视,周密组织,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应急管理主要负责人具体抓等措施,使我局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是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需要,是增强公众环境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需要,是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其造成损害的需要。一是为进一步加强我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我局及时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部门领导为成员。二是结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了《环境保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环境保护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下发全州各地,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网络。三是为增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加实践经验,至今,全各地环保局联合当地企业组织开展模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演练6次,通过开展应急演练不仅锻炼了应急队伍的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防范意识和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为加强应急队伍和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我局首先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培训课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广大干部的应急管理水平。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局共参加应急管理培训3人次。通过培训活动,加强了应急管理知识,提高了应急管理水平。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我局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二是在各类环境宣传活动中,重点加强了对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知识的宣传,发放各种应急知识手册册,发放宣传教育材料份,悬挂横幅标语23条。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局在环境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应急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相对较少,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二是环境应急救援的社会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群众对突发事件危害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重视度还不够,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较贫乏。

第3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今天召开全省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讲三个内容:首先传达一下全国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其次,讲几点贯彻落实的意见;第三,布置淮河流域环境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一、全国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

全国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于3月26-27日在*召开,会期两天,主要是分析总结当前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新思路,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和建树同志、许敬同志参加了会议。辽宁、安徽、*等5个省级、浙江宁波、福建泉州等4个地级环保局分别作了典型交流发言。建树同志代表*省作了《强化执法监督推进污染减排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典型交流发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创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总结回顾了20*年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部署了2009年的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还通报了20*年省级环境监察工作考核结果,全国32个省级环境监察工作进入优秀等次的8个,良好等次18个,合格等次6个,平均得分82.5分;*省环境监察工作在国家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等次,得分90.0分。

20*年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主要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积极应对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力防范次生生态环境事件。三是加强区域联动,兑现了“绿色奥运”的庄严承诺。四是积极探索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路子,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五是加强日常监管,全力促进污染减排工作。六是以“一案三制”(环境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为核心,全方位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七是加强“国家监察”,区域环境督查成效明显。八是积极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与基础能力建设。

存在的主要问题:张部长指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难以跳出就执法论执法、就应急谈应急的老框框,分析研究新情况的主动性不够。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没有把环境执法和应急放到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环境下去实践,工作的主动性、适应性不强。面对新形势,个别地方思想产生了波动,一些同志工作出现了迟疑。不少地方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内部缺乏有效工作机制,仅仅满足于非常态的应对工作;一些地方重事中应对,轻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安全隐患排查不力,对企业应急工作指导监督不细、不深,整改措施未能完全落实;个别地方应急值守形同虚设,信息报送不及时,迟报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应急管理工作效能低下,甚至错失最佳处置时机,往往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

第二,政令畅通受到考验,一些地方环境监管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贯彻执行环境监管工作决策不坚决、不得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地区认识不到位,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工作有死角;一些地区有畏难情绪,不敢碰硬,力度不大,工作走过场;部分地区不能保持高压态势,工作稍有松懈,违法违规行为就出现反弹;个别人员甚至充当非法业主及违法行为的保护伞。个别地区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仍然突出。

第三,队伍素质亟需提高,廉政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对人员进口把关不严,懂业务的进不来,不懂业务的挡不住。少数人员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麻木不仁,长期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者不能静心聚气钻业务,现场执法和隐患排查发现不了问题,“接待靠躲,处理投诉靠拖,现场查处靠抹”,导致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四,影响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诸多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综合治理、源头治本各项政策措施尚待进一步落实。执法与应急管理能力呈倒“金字塔”结构,国家高于省,省高于市,处于一线的县级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最薄弱。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仅为40%,距离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80%还有一半的差距。应急管理缺乏必须的现场处置防护装备和物资储备,在事故现场常常面临生命和健康危险。应急管理的隐患排查、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信息、等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衔接。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大部分省级环保部门没有专设应急管理机构,市级以下更为薄弱。

对于做好2009年的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张部长分别提出了8大任务和5项工作:

(一)关于环境执法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廉洁执法”为主线,以促进污染减排为中心,加强环境执法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快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1.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切实增强“地方监管”能力,建立并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第一,理顺有利于增强执行力的体制,着力形成部环境监察局、应急中心、六个督查中心和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地借机构改革的机遇,力争在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健全职能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增强执法效能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今年环境保护部将出台《挂牌督办管理办法》、《环境后督察工作管理办法》、《环境稽查暂行办法》、《水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等,修订《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和《环境监察工作程序》,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考核办法。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狠抓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细化各项执法工作制度和程序,并严格执行。第三,切实加强有利于加大基层执法力度的能力建设。要把能力建设重点放在基层,极力推进县、区级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力争2009年底县区级环境监察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60%。必须加快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项目建设速度,推动国家、省、市三级自动监控系统网络连通,年底前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100%与国家和省监控中心联网。要加强对现场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检查,开展数据有效性审核。

2.强化日常监管,着力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务之急一要严防关停的“两高一资”企业死灰复燃,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加强对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的日常监管。严密监控已建成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并督促在建工程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污染治理能力。三要执行好日常巡查和全过程监管制度。四要认真完成核查任务和监察系数的确定。

3.继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今后一段时期专项行动还将继续开展。今年专项行动的重点是: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检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开展钢铁行业集中整治,遏制“两高一资”行业污染;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涉砷行业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国务院八部门将在4月份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各级环保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工作方案,重点做好“四个结合”,一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起来,二要与污染减排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三要与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四要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4.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典范,着力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整治。首先要借鉴典型经验,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环境整治工作。今年2月开展的长江环保行动探索出一条流域环境执法的新路子。各地要借鉴和推广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区域、流域、行业执法和综合整治的环境执法新举措。其次要组织打好“三个战役”。在4月-6月集中两个月对有关重点流域的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专项检查;7-8月份对20*年*月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查,集中整治未批先建项目;9-10月对造纸行业进行全面检查,促进污染减排和结构调整。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深化开展综合整治。第三要将区域、流域综合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结合,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5.以查处大案要案为手段,切实加大采取综合措施惩处环境违法的力度。重点处罚5类违法行为:违反《水污染防治法》的违法行为;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违法行为;违法排污和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行为;国控重点污染源的违法行为、主观恶意的违法行为。要联合监察部门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落实相关措施,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要用好、用活、用足限期治理,环保部将很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限期治理政策要成为促进污染治理的有力武器。要加强环境后督察,将其作为环境执法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对下级环保部门履行环境监管的职责情况开展稽查,督促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到位。

6.以纪念排污收费制度实施30周年为契机,着力推进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环保部将加快推进排污收费政策体系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排污费征收方法和程序,健全相关基础标准。继续开展排污费征收稽查工作,推动排污征收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有效破解行政干预、企业偷逃和征收力度不足等问题。继续加强排污申报基础工作,以国控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为重点,提升排污申报数据的真实度。

7.以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实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为载体,着力探索守法服务新机制。坚持主动服务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为执法对象提供守法咨询和服务。针对本地的行业和常见违法行为特点,制定企业环境守法导则,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提醒和警示。按照环保部关于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在国控重点污染源单位全面试行这项制度,规范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8.以开展培训为重点,着力加强执法队伍管理。要把队伍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推进环境监察队伍“五大建设”。要加强业务素质,打造过硬的执法本领。环保部将组织20多期培训班,计划培训3000人。要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廉洁执法,严格执行环境执法“六不准”和“五项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关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妥善处置并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着力保障环境安全。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始终将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摆置首位,切实做到五个“第一时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要“第一时间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查明情况,提出防控措施建议;要“第一时间开展监测”,为保护群众身体健康、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及时将事件真相和环保部门所做的工作告知媒体、群众,维护社会稳定;要“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主动调查事故原因,避免出现被动局面。二是深入开展风险排查,着力增强突发环境事件防范能力。要对重点行业、企业、敏感区域和重点流域等,特别是对威胁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化工企业和病、险尾矿库,要立即通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到位。该停产的要立即责令停产,该关闭的要尽快依法关闭。三是推进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着力提升应急管理效能。一方面,要加强预案管理和演练,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报备制度,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在环保部门内部建立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规范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等工作制度,要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合作,切实形成协同应对合力。四是强化基础支撑,着力推进全过程应急管理。要夯实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要充分利用全国污染源普查、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的工作成果,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并实现动态管理。要制定环境应急现场调查处置行为规范,增强现场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要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应急监测队伍和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要求各地要抓住当前机构改革的时机,积极争取省、市两级和部分工业发达、环境风险突出的县(市)级环保部门设立专职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二、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关于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工作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全国环境执法暨环境应急工作会议精神,从*省的实际来看,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强日常监管。

加强执法监管是环境监察工作者的主业,既是职责所系,更是推进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环境监管工作力度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打折扣的问题,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现象依然突出。今年年初,新华社《内部参考》和《国内动态清样》先后反映了*省《淮河流域小造纸厂死灰复燃、污染严重》和《淮河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显著增多且呈多样化趋势》的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环保局领导都先后作出了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查处力度的批示。上两周,华东督查中心在*省部分市暗访了十多天,查出了一些严重的环境违法问题,反映出*们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还很多。就全省而言,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超标排现象放明显增多,环境违法行为有所反弹,个别地方己被取缔关闭的“十五小”企业有死灰复燃迹象。省局一季度检查的268家企业中,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79家,占检查企业总数29.5%,其中国控、省控污染源企业分别占了27.6%和32.3%,长江及新安江流域检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所占比例和超标率均高于淮河流域。如不加以有效遏制,来之不易的污染减排良好形势就会丧失,全省环境监察工作者多年来的努力亦会付之东流。现在,各级突出强调“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竭力扭转经济下滑趋势,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并不是说可以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环境执法可以松一松、污染减排可以让一让了。相反,越是在经济暂时遇到困难、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的责任就更加重大,环境监管的尺度不仅不能放宽而是应从紧,环境监管力度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目的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制造麻烦,更不是整垮企业,而是帮助企业剔除阻碍发展的隐患,促进企业更好地科学发展,为守法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减排工程与设施,去年*省建成污水处理厂3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7万吨/日;有近1千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装置,累计占全省火电总装机容量的73.4%。这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减排工程措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减排成果能否切实巩固,日常监督检查是关键,这关系到污染减排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局。对此,一要严防关停的“两高一资”企业死灰复燃,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对重点行业的执法监管,推动其结构调整。对已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关停的严重污染企业加强监管,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加强对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的日常监管,严密监控已建成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并督促在建工程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污染治理能力。三要执行好日常巡查和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日常监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华东督查中心将对稳定达标率进行核查,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挂钩。四要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监察,要认真汲取和总结舒城县垃圾填埋厂的经验教训,有效堵塞治污单位的污染问题。

(二)着力强化处罚力度。

今年,省局在全省实行环境处罚案件月通报制度,1-2月的通报己下发了,全省环境行政处罚仅24起。去年全省也只有61件,与江西的处罚无法比,也比不上福建泉州一个市。这次全国环境执法会议,泉州市介绍经验,他们去年全年处罚230多件。反观*们,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大,措施不过硬,行动不坚决,仍是主要原因。这里,*将1-2月份全省环境行政处罚情况通报一下,省本级及17市环境行政处罚共24起案件,罚款总额130.4万元。其中,合肥市处罚案件12起,罚款51万元;蚌埠市处罚案件2起,罚款14.5万元;芜湖处罚案件2起,罚款10.5万元。*、*、*、亳州、宿州、巢湖、淮北、滁州、铜陵9市没有一例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从省局第一季度巡查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情况看,反映出企业环境违法情况较多的市有:淮北、*、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市,环境违法率较高的市为:安庆60.9%,*53.3%、铜陵50%、合肥50%、蚌埠46.7%。而实际上*们予以处罚的案件却很少,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当前,一要做好重点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严肃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屡查屡犯、社会影响大、主观恶意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重点处罚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违法排污和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国控重点污染源以及主观恶意的违法行为。二要加强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的挂牌督办,并严肃追究责任。三要加强环境后督察,确保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到位、整治到位。四要落实省环保局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案件移送工作程序的若干规定,加快形成环境案件司法处理的工作机制。

(三)着力加强排污收费和排污申报工作

排污收费是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推进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管理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目前看,排污收费制度短期内还难以取消。要充分认清排污收费的重要意义,积极创新和完善排污费征收方法、程序,健全相关制度。要继续加大排污费征收工作力度,采取过硬措施完成全省4亿元的目标任务。各市要把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到每季每月、每个企业,做到时间与任务同步,力争时间超前、任务超额。今年排污收费工作目标任务己经布置下去了,要采取措施,一是将实行排污收费月报制度,并及时通报排污费征收进展情况。二是要深入开展排污费征收稽查工作,推进排污费征收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有效解决行政干预、企业偷逃和征收力度不足等问题。三是加强对电力企业排放氮氧化物排污费的督查;四是加强对全省征收建噪声排污费的指导和检查。同时,继续加强排污申报基础工作,以国控、省控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为重点,努力扩大企业排污申报的覆盖面,提升排污收费工作水平。

(四)着力加强环境应急工作

环境应急管理是综合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环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环保部将环监局与应急调查中心分开设置、独立运行,以适应形势发展,实现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双加强”。从当前*省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来看,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划分不统一,工作仅仅局限在制订预案和对企业的检查指导上,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部分市存在“无人、无车、无装备”的情况;有的市对应急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市信息报送不及时,迟报、漏报现象比较突出。对此,*们一不能等待,二不可漠视,必须立足实际,着眼预防,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加强环境应急工作。一要严格按照“五个第一”的要求,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二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和环境应急值班,认真做好环境应急日常工作。三要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增强突发环境事件防范能力。截至去年底,*省350座尾矿库中,目前仍有23座尾矿库还在整改之中,有6座尚在补办环评手续;20*年*月初至*月底开展的环境安全隐患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查出的448项隐患也还有少数未整改完毕。对于这些安全隐患,不能掉以轻心,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并及时开展后督查,确保其安全运行。拟于4-5月份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涉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环保手续是否完善;企业环境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区域做到心中有数。四要加强环境应急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分管应急工作的基层领导、应急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对处置的能力。

(五)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突出抓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县、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速度,为执法监管提供有力保障。*、*、*3市完成标准化验收;合肥、马鞍山、铜陵、安庆、宿州、淮北、芜湖7个已验收的市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年内通过国家复核;淮河、巢湖流域10个市的70%、其它7市30%的县级环境监察机构通过三级标准化验收。这个任务己经明确,决心不能动摇。希望各市早抓、早行动、抓紧抓实。特别是淮河、巢湖流域国家补助的资金、车辆近期很快到位,各市要抓紧组织申请验收。要扎实开展环境监察系统基础工作推进年活动,以提高环境监察效能为目标,加强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建设和档案管理,规范执法文书,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进一步夯实环境执法监管长远发展的基础。这项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各市环保系统的积极响应,纷纷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及时开展活动。要善始善终,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促进环境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工作效能的全面提升。要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锻造合格的环境监察人才。今年以来,省环监局己举办了2期执法人员培训,第三期也即将开始,各市要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学习,并结合各自实际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境监察工作的需要。

三、认真开展淮河流域环境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近日,环保部专门发文布置了淮河流域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开展这次淮河流域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背景,是因为近年来淮河流域化工行业发展较快,带来了砷、铬等新的污染问题,环境突发事件由常规污染物有规律的频发转变为非常规污染物的偶发,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这次会议一并布置,请淮河流域各市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开展工作。

根据环保部的统一部署,*省与*、*、*三省同步开展淮河流域环境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时间为期一个月。这次排查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开展后督察。重点督察20*年以来在环保专项行动以及环境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淮河流域化工企业的取缔关闭、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于己取缔关闭的企业,核实停产线停电、停水及设备拆除等措施的落实情;对于未按要求完成停产整治的企业,要提请政府责令关闭。二是对涉砷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理。主要包括硫化物、磷矿开采、选矿、冶炼和硫化工、磷化工、砷化物生产在内的涉砷行业企业。要重点查处没有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仍然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实生产工艺的,没有治理设施、污染物超标的和未按规定进行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企业。三是对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去年环保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进度、提高运行负荷和出水达标率。重点整治建成运行三年后处理负荷仍达不到设计能力75%的;不能保证正常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的;污泥外排或弃置造成环境污染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未按照“三同时”要求建设水污染防治设施,以及擅自拆除、闲置或者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治理设施的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四是加强枯水期环境安全监管。认真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大流域内所辖区域国控、省控断面和主要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频次,增加监测因子,同时对主要河流断面加密监测。沿淮各市要认真落实省环保局关于淮河流域枯水期重点污染源限产限排方案,确保枯水期流域的水环境安全。

第4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第一条 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增强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和意识。

第二章 风险控制

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前款所指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应当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对于发现后能够立即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抽查或者突击检查,将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整治不力的企业信息纳入社会诚信档案, 并可以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第三章 应急准备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议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及时公布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确定应急值守负责人和应急联络员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信息。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从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具备条件的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提高重点流域区域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预警能力。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事发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应急处置期间,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全面、准确地提供本单位与应急处置相关的技术资料,协助维护应急现场秩序,保护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项证据。

第二十四条 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件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区域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向相邻区域人民政府通报的建议。

第二十六条 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排查污染源,初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质及数量、周边环境敏感区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应急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 应急处置期间,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 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章 事后恢复

第三十条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等评估工作,并依法向有关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事件调查,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制定环境恢复工作方案,推动环境恢复工作。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三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便于公众知晓和查询的方式公开本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以及落实整改要求情况等环境信息。

第三十五条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判事件影响和等级,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信息建议。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等环境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级别,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应急处置概况等信息。

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已有相关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事业单位未按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

(二)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

(五)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六)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5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1.1我国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

由于国家政策及应急监测管理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加强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设备技术管理及设备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应急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水平不高,设备技术管理与审核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等,造成应急监测工作在开展时候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给应急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1-2]。

1.2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环境监测应做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满足环境管理为导向,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说的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量及其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环境监测中及时的开展应急监测,可以及时的掌握污染物浓度的扩散变化趋势,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减小污染的范围和影响,因此,应急监测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的种类

2.1遥感技术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又被称作电磁性波长探测仪,是地理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能够通过对地理原始数据的核对,主要是通过卫星对地面地形的监控,从而达到对地形地貌情况监控的目的,能够最实际的起到应急监测的目的,遥感技术旨在通过卫星对整个地形地面的测绘,来达到对目标地区的整体信息获取,相对于其他的环境监测感官技术来说,遥感技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较高,是当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应急监测技术之一。

2.2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环境监测电子管理是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整体的全天候电子操控工具,通过对环境电子监测的了解与掌握,能够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工作进行电子操控,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环境电子监测的管理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电子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对环境电子监测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进而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然而不足的环境监测电子管理导致对自身情况估计失误,从而在进行工作决策的过程中产生了盲目性,造成对应急监测的结果出现及其严重的偏差,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控制是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工作的必要方向,需要得到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管理层及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重视。

2.3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在遥感技术中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程度,工程测绘的方式与准确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的大环境,以及测绘工作等级及测绘人员技术水平的小环境等因素,这就造成了工程测绘技术的困难性。其次由于工程测绘工作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具有监测全面性,因此在工程测绘工作中需要全面的加入对遥感监测数据的考虑,由于地区之间的地形变化比较大,所以要对不同地区内的所有需要地形地貌进行考虑,能够极大提高应急监测的准确性,这需要工程测绘与遥感工程技术人员的细心工作,以及工程测绘的专业知识水平过硬。最后,遥感测绘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测绘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人员有地形与技术的整体意识,需要测绘技术人员对测绘工具及成像工具精准地把握与使用,在测绘工作中将遥感与所测地形视为一整个系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地籍测绘过程中的失误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3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控制工作的发展方向

3.1全电子技术将融入监测工作中

在我国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实施环境监测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全天候电子操控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的手段,对于这类操控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来进行,加强对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控制,保证了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全天候电子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完善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专业监控手段来保证工作的发展,来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操作人员的聘用,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是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应急监测工作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重要间接方式,需要得到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3-4]。

3.2应急监测的准确性与范围将大大提高

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管理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提高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工作控制管理,通过发展相关技术管理与设备技术管理,来带动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应急监测的有效性,但是现如今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低下,需要加大管理的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的展开范围,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需要全方位的技术分析,这主要源自于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对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大数据的管理与控制,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具体实施加强全面性,完善我国应急监测的控制范围。

3.3“3S”技术的使用

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3S”技术的工作发展前景,也就是将地理技术全面带入到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中,关注“3S”技术的工作原理,对于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发展有推动性作用,可以规定“3S”技术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3S”技术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应急监测技术管理要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性,能够最大程度加强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

4结束语

第6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物联网;环境应急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738-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生产领域不断扩大,生产节奏日益加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明显出现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1]。杭州新安江苯酚事件、东苕溪水污染事件、杭新景高速剧毒危化品(碳酸钡)运输车侧翻事件集中体现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爆发突然、信息模糊、演变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和长期[2]等典型特点。

环保部门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往往面临反应时间短、信息水平低、应对措施要求高等难题。如何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以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环境保护局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文结合杭州市环境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分析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出发,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致力于预防预警可能的环境污染事故,全面提升环境应急指挥协调能力,降低并控制重特大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1现有基础

《杭州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数字化,快速化,科学化进程”。杭州市也已具备构建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基础条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块、用好一块”的原则,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环境在线监控专网和VPN电子政务网,覆盖杭州市及市县两级所有环保单位,共28个结点;初步形成内外网系统平台,覆盖杭州市环保管理的主要方面,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机动车尾气检测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权力阳光运行、总量控制系统等,为预报预警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应急指挥科学调度,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夯实了基础。

2建设思路

杭州市环境应急平台基于物联网研究构建。物联网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以二维码、射频标签、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二是物联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络、广电网络、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计算与传输;三是智慧层,即利用手机、PC机等终端设备来实现环境应急的智能化管理[3],与应用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层,通过应急指挥平台的统筹调度,各子系统将协同工作,为指挥首长、业务专家与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根据物联网的结构特点,搭建得到杭州市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三整合”思路,为建设好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指引方向。

2.1信息整合

全面了解环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是合理有效制定应急处理措施的第一步。这些信息可以是反映环境突发事件相关指标量化的数据,也可以是相关文档或多媒体信息。物联网定位、收集、传输技术支持下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应急信息缺失、时滞、阻塞、局限等问题,使应急信息更加完整、系统,避免信息失真。

2.2沟通和指挥整合

环境突发事件往往涉及众多机构和人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单位、环保局、机构领导、应急专家以及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急对策商讨和联动指挥是环境突发事件高效应对的关键环节。

物联网支持下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应急信息网络协作问题,依托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网络各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传感网、传输网和应用网实现“三网合一”,确保应急主体间的应急信息和资源共享。

2.3决策整合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如何确定事故地点、如何预估演变状况、如何进行建议决策,是制约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成败因素。

应急分析决策对日常风险防控以及应急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4],通过调用风险隐患源信息以及日常监管数据进行地理定位分析、风险预警评估、污染扩散模拟分析,合理进行资源调度配置,化“应急预案”为可实施的“应急方案”,科学、有序的协助环

保部门进行事件处置[5-6]。

3建设内容

3.1感知层

感知层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不同的感知和交互渠道,覆盖PDA、指挥车、单兵、语音终端、手机、摄像头、各类检测探头、RFID、GPS终端等多类感知设备。具体包括风险隐患源监控、移动调度、现场感知3类应用。

3.1.1风险隐患源监控

风险隐患源监控分固定源和移动源两类:固定源监控配备视频监控、智能标签(RFID)、定位器、报警器和探测器,发生异常情况如位置移动时进行报警;移动源通过GPS定位装置进行路径跟踪,对超速、长时间停驶、违规驶入禁行区域等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提示。

3.1.2现场调度

应急指挥车配备应急通信系统现场设备(天线系统、3G通信设备、综合接入平台、车载固定摄像机、电源系统)和业务相关设备、手机、3G接收、可视调度会议系统视频终端、信息终端设备(PDA、笔记本电脑等)和现场图像监控及对讲系统(或视频会议设备等多种设施),实现调度的“现场化”。

3.1.3现场感知

作战单兵配备便携式3G专用行业终端和便携式3G移动监控终端进入突发事件现场,实现现场感知的“灵活布点”,随时根据现场状况及调度指令变换地点架设监控设备,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监测点GPS坐标、现场最新监测数据、事件发展视频等信息实时报送,使指挥中心能够同步得知现场真实境况,直接给以实时最佳方案和指挥部署任务。

3.2物联层

物联层为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提供基础传输网络支撑。包含支撑所有系统在其上传递语音、视频和数据等一系列信息的传输链路和备用链路。

3.2.1应急通信网络

基于多种链路的应急通信系统,由地面指挥中心、无线通信、现场应急通信车、单兵可视调度终端、手持调度终端等多个系统组成,实现立体应急调度。每辆应急通信车均能自我组建现场应急指挥部,借助无线网络,所有车辆之间及与指挥中心之间亦能实现互联互通。

3.2.2应急通讯系统

采用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的立体组网方式。整套网络的核心主干由光纤专网构成,光纤专网分别连接指挥中心和多个分中心,各分中心在所辖范围内可利用3G网络,应急现场采用应急通讯车的车载3G传输设备与单兵之间实行网络连接,成为机动性极强的前方指挥所,实现应急指挥“现场调度”。

3.2.3可视调度管理系统

可视化调度管理系统的硬件核心为多媒体综合接入网关,通过这台作为所有网络设备核心的多媒体综合接入网关可以实现原有的多种孤立的网络进行互联互通,真正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的三网合一[7]。

3.3智慧层

智慧层由日常应急管理系统、战时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演练系统三部分应用组成。整个环境应急信息平台以直观形象的GIS为交互界面,能够快速采集事故信息、合理提供决策依据、高效协调各方资源,为环境突发事故的快速响应、科学决策及指挥调度提供

智能支持。

3.3.1日常应急管理系统

日常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源管理、应急保障管理、应急知识库管理以及数字预案管理。

风险源管理充分体现“以防为主”理念,完成风险源的申报登记、监测管理[8]、预警分析以及巡查监管等工作,并且用于维护企业信息、本地危化品、敏感点等数据库。为战时的决策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急保障管理整合、利用应急救援资源,对辖区现有应急机构、技术装备、应急物资、应急专家等资源及分布区域进行拉网式普查,建立集通信、信息、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应急知识库管理整合应急监测检测方法、处理处置技术,收集中央与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法规,整理常用危化品库与参考案例库。为风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应急处理处置技术选择和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基础支持。

数字预案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影响和后果严重程度,为应急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详细安排,形成开展即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3.3.2战时应急指挥系统

战时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支持管理、事件管理、调度管理、辅助指挥管理等应用,可通过指挥中心、现场应急通信车以及作战单兵发挥作用。

决策支持管理使方案决策科学化,对日常风险防控以及应急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调用日常应急管理信息进行地理定位分析、风险预警评估,同时结合现场传回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突发事件污染扩散模拟推演,组建完备的事件态势图,形成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及资源配置规划。

事件管理使事故响应快速化,承担突发环境事件的接报、应急事故处置流程的记录、灾后评估[9]等工作,完成对突发事件的接警预警和应急管理[10]工作。

调度管控具有强大的对突发环境事故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围绕应急方案执行控制,包括指令管理、资源调度、现场情况反馈记录、结果录入等功能。

辅助指挥管理实时标绘现场态势,通过实时语音、图像和数据信息的与反馈,实现分级协同指挥,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指挥平台。

3.3.3应急演练系统

分为应急演练与应急实战两类场景,可在接警时对事故类型进行标定。当选用应急演练场景时,能够短信通知演练人员、保存应急演练记录、进行交互演示、事件发展变化桌面推演、最终形成演练数据库及文档库。

4应用前景及建议

相对于传统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具有“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管得好”的天然优势,“测得准”即对环境应急信息全面感知、覆盖面广、布点灵活、监测数据准确;“传得快”即通过三网融合,实现信息高效、稳定、快速传输;“说得清”即通过日常监管信息及高性能的污染扩散模拟推演,清楚的说明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置及善后的全过程;“管得好”即通过日常应急管理系统和战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以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以上优势对于实现环保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物联网的杭州市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构建完成后,将从环境监测、通信、决策分析3个方面给杭州市环保局的环境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和IT能力带来大幅提升,可广泛应用于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预备、响应指挥以及善后重建等阶段,实现对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合理、优化的应急处置方案和可行性较强的指挥调度方案,从而实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在未来环境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技术水平的提高仍需从管理实现模式及技术手段这两方面出发,对日常应急管理、战时应急指挥等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应急管理方面,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研究更为安全及高效的应急保障及应急预案的管理方法。在战时应急指挥方面,构建更为优化的应急指挥决策模式。此外应当继续加强对数据存储、查询、分析、共享的能力建设,充分重视与物联网或其他新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环境应急数据和信息的无障碍传输。

参考文献:

[1]范娟,冯晓波.创新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的积极探索[J].环境教育, 2007:62-65.

[2]陈红霞,张永成.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优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30(4):87-88.

[3]李素彩.物联网与物流信息标准化[J].中国科技投资,2010(10):30-31.

[4]金勤献,陆晨,傅宁.城市级环境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2002,1(22):103-106.

[5]牛冲槐,任朝江,白建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 (4):21-25.

[6]李习彬.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 (11):16-19.

[7]李胜广,张之津.物联网在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技术与应用,2010(7):42-44.

[8]王明贤,张莉莉,孙娜.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32):190-193.

第7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为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环境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整体规划和应急平台体系规划建设,根据 府应急发[ ]4号文件精神,我局 年 月27日至 月14日,从队伍建设、应急能力、预防预警、应急预案、应急宣传五个方面入手,认真组织了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了应急队伍建设。成立了环境市应急管理办公室,规范了工作程序、完善了工作制度;以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控制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了环保内部应急救援队伍,明确组织、协调、监管职责,使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了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二、强化了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构建了由环境污染事件响应、信息传递反愧应急决策指挥、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应急技术支持构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重视环境应急装备能力建设,在配备应急车辆、防护装备和监测仪器等必要设备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安全应急技术和应急物资信息的储备;建立起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狠抓了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体系的建设。实施源头控制,对新、扩、改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或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该建设项目;建立了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制度和风险源评估制度,今年组织力量对全市环境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环境安全隐患1个。对存在风险源的单位,采取了限期完善环境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限期不能完善或验收不合格的,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完善落实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在香山、石溪濠、老池等关键节点设置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点位并实行市县(区)两级的定期监测。

四、健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在总结、梳理原有应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事故的得到快速、高效处置。同时,依托12369环保举报投诉热线,搭建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平台,接警立即启动应急体系,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置。

五、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应急知识的宣传。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公众的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了对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了企业开展救助和自我防护的水平。

第8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切实履责、服务考生为出发点,加强执法管理,确保中高考期间(从6月1日开始,至6月18日下午4:00结束)各考点周边市容洁净美观,无噪音扰民、无占道经营、无流动摊点、无暴露垃圾,为考生提供一个整洁、宁静的考试环境。

二、保障区域

县中学、县第二中学、外国语中学等3所学校周边。

三、主要任务

1、噪音整治:6月1日至8日、6月13日至18日,全县停止建筑垃圾运输许可;城管执法大队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通过上门打招呼的方式,要求各工地晚上6时后停止施工,控制噪音污染;6月5日至6月8日;6月13日至6月16日,所有考场周边工地白天停止施工、制止叫卖声及金属加工产生的噪音。6月1日至20日,城区所有露天歌舞场所全部停止活动。

2、道路管理:所有高、中考考场周边不得出现占道经营,确保道路畅通;考试期间,考场周边地段停止挖掘审批和施工作业。

3、环境卫生:环卫站加大对考场周边的垃圾清扫保洁力度,落实专人负责保洁工作,确保无暴露垃圾。

四、突发事件应急任务处置

(一)加强巡查督办

局督查室不间断地在重点区域巡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调度。

(二)组建应急保障队伍

环卫站成立15人的环卫应急保障队伍,对环境卫生突发问题进行及时处置,执法大队成立15人的执法控管应急队伍,针对考点周边突现的摆摊设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等违章行为及市政府交办的应急处置任务,进行及时处置。

(三)应急保障机制落实

中、高考前要做好各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环卫站、执法大队要对环卫设施、环卫(执法)车辆进行检修、保养,确保应急人员到位、应急队伍到位、应急设施到位、应急措施到位。所有应急人员要做到通讯畅通,调度有方,反应快捷,每次调度能在15钟内到达现场,及时处置。

五、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成立专班。中高考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广大考生及家长非常关注,考试期间环境保障工作十分重要,县政府对此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调度。局成立县中高考环境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将其作为真情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认真抓好抓落实。

2、落实责任、明确重点。整治工作以街为主开展,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保障任务落到实处。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城管执法大队提前组织人员对考场周边环境进行排查,整治夜市排档经营扰民问题,同时加强对未经过许可夜间施工噪音污染和未经许可运输渣土的管理;

二是考试期间,执法大队要对辖区内每个考点安排3—4人进行巡查守控,取缔占道经营、制止出店经营,制止叫卖声、金属加工噪声;加强夜间管理工作,制止夜市排档经营、建筑工地违章施工和违章运输渣土,停止露天歌舞场所所有活动。

三是组织环卫清扫保洁人员做好清扫保洁工作。

第9篇: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范文

1.1经费紧张、设备落后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影响,目前我国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仪器配置,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远远落后于国外和国内实验室分析水平。检测管的使用较普通,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定量成分分析的更少,不能满足多种污染物的现场应急环境监测和分析需要。有的只能现场采样,带回实验室分析,造成应急环境监测周期长、速度慢。有时等到数据出来,可能已错过了最佳处置机会,事故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已无法挽回。目前应急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和种类很多,通常有试纸法、水质速测管法、气体速测管法、便携式分析仪器测定法等。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不确定性,环境监测站在仪器配备时应该能尽可能多地涵盖当地有可能发生污染事故时产生的污染因子,使应急监测时在现场就能解决各类问题。应急环境监测不同于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有的污染事故可能多年不会发生。应急仪器虽然使用频率低,但需要维护,检测管以及标准试剂也需要定期更换。先进的应急分析需要添置先进的设备,有的地方有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必须经常开机,必须常备基本耗材,而多数耗材有时效性,需要按规定定期更新。这些都需要资金作保障。然而大多地方政府对应急环境监测都没有专项经费,没有拨款,所以设备的添置更新、试剂等耗材的更换都是问题。

1.2应急预案编制针对性不够环保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应急预案,按照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环境应急预案。预案中应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应急准备措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后期处置、应急保障。还就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对于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故的单位,则要求在编制其单位自身的环境应急预案时增加对本单位的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现实情况是,企业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欠缺,加之企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真正把本企业的主要风险源、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情况、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搞清楚,导致可能发生污染事故排放的污染因子不明。很多地方环保主管部门人员紧张,实际从事应急方面管理的人员更少,无暇顾及到每个有环境风险的企业。这样企业报来什么就是什么,有的真正环境风险源没有发现。这样环境监测部门就对可能产生的污染事故的污染因子摸不准,那么应对环境监测的准备就不可能充分。一旦发生事故,环境监测人员准备起来就会手忙脚乱、无法应对、延误时间。

1.3应急监测操作规范性差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大体可以满足环境质量分析和部分污染源环境监测的需要,对于应急环境监测,我国还没有制定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当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环境监测人员只能参考国家现有的环境监测规范,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这样环境监测人员难免带有主观性而不能完全保证应急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

1.4应急监测演练频次少由于近些年环境事故频发,有的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的是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为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大都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各项应急工作,当然应对环境突发污染事故首当其冲。各级政府经常组织公安、安监、消防、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开展应急演练,但演练常常是宣传性、演示性为主。环境应急监测演练是突发污染事故处置的基础工作,在环境应急演练中,由于都是假想,有的连应急电源都没有,有的应急车上的电源不会用,仪器开不了机,防化服不穿。加之一年也就一两次,形式上的东西太多,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2提高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的对策和办法

2.1成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抓应急机构和人员是干好任何工作的根本,国家从上到下都应该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只要有了机构,有了人,就会时刻考虑这项工作。机构挂靠、人员兼职,反映出来的就是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尽管应急环境监测也许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一个地方都不会发生,但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所以更应该防患于未然,时刻准备着。因此,加强内设机构建设,配备专职应急环境监测人员是做好应急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重中之重。

2.2财政有专资、经费有保障由于环境应急监测要求环境监测速度快、数据准,这就对仪器的先进性、质量要求极高,这一切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考虑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应急能力建设和日常维护保养。同时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这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2.3手段要先进、设备要全、更新要快由于各地突发污染因子的不确定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针对当地发生的应急事故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因子来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配备相应设备、检测管、标准试剂等,保证当地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有能力实施环境监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由于设备更新快,因此时刻要掌握国内外仪器的新动向,充分利用好国家、地方财政的各项资金,及时更新设备,确保应急环境监测手段的先进,以适应各种突发污染事件的环境监测。各地在应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配置上应结合当地环境风险源的特点,尤其要解决现场气态有毒污染物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环境监测问题,并同步提高实验室深度分析的能力。

2.4应急预案中污染因子要明确,使应急监测有目标目前国家对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件的单位都要求编制应急预案,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单位主要环境风险不清楚,污染因子不明确,会导致环境监测部门对当地一些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源情况不明,不能建立健全当地的环境风险源信息库。潜在的污染因子不全,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突发事故中产生的污染因子的环境监测准备就不可能全覆盖,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没有手段来完成现场的应急环境监测,不能及时拿出环境监测结果,贻误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

2.5应急监测模拟演练常态化、演练要当实战应急演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应急环境监测设备是否正常,物质储备是否到位,人员是否招之即来,应急车辆是否能够及时出发,各协调组之间配合是否默契,应急监测预案是否可行等,并根据演练的效果来改进和完善应急预案。因此演练要常态化,要充分考虑到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突发污染事件。每次演练要尽可能针对当地各种可能产生的突发污染事件,污染事故现场的布置要模拟真实,整个应急环境监测要假戏真演,电源要接通,仪器要开机,应急人员防化服要穿戴,模拟采样、分析等都要规范。事后对每次演练要进行总结、评价,从演练程序设计,响应的快速性,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报告的时效性,应急演练终止的合理性等进行认真总结,便于改进提高。

2.6国家应制定应急监测技术规范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突发事故频发,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统一的应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已迫在眉睫。规范中对应急环境监测过程中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的报告等各个方面都应给出明确的要求,使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有章可循。

2.7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对应急监测水平人员培训是应急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产生污染的因子越来越多,污染事件越来越频繁,应对环境监测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这就需要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而目前现实情况是国家对事业单位编制控制很严,由于编制紧张,研究生、本科生很难进到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现有技术人员大都是过去的老职工,很多人的业务知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应急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的必然要求。环境应急监测既是一项脑力劳动,又是一项体力劳动,而且还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而对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素质的要求就较之其他工作有更高的标准。全面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