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第1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

一、导入

欣赏一首苏州评弹,判断它属于哪种表演形式。

二、南方曲艺音乐欣赏

1.曲艺音乐简介。曲艺音乐泛指说唱音乐,其音乐包括唱腔和伴奏两部分,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又可分曲牌体、板腔体和曲牌板腔混合体三种类型。伴奏乐器北方多用三弦,南方多用琵琶。

2.苏州评弹简介。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

3.欣赏《忆江南》。

三、学唱《江南好》

1.初听歌曲。

2.发声练习。请全体学生起立,用“wu”唱5・4 3 5 2 1---

3.唱谱。①老师带大家唱谱练习;②介绍曲内装饰音并练习;③完整唱谱。

4.唱词。①加入歌词练习;②乐曲分析和感情处理;③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5.苏州方言唱。

四、北方曲艺音乐欣赏

1.观看《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思考歌曲的旋律、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2.京韵大鼓简介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京、津地区,演唱者左手执书板,右手执鼓键敲击书鼓,辅助伴奏。乐队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3.骆玉笙简介。

4.试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第一句。

五、比较苏州弹词与京韵大鼓区别

六、学生活动

用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填词演唱《江南好》。

七、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精准定位重点难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曲坛音韵》这个单元选择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南北两个区域的代表性的曲艺,供学生演唱和欣赏。考虑到我们地处南京,南方曲艺代表――苏州评弹《忆江南》和以其为素材的改编歌曲《江南好》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感受到南方曲艺优美流畅的特点。北方曲艺代表――京韵大鼓虽然学生接触得比较少,但是通过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继而进行南北方曲艺的比较,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北方曲艺的特点。

特点分析总结之后,我基本确定了本堂课的内容,接着确定教学目标,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在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基本确定本堂课的知识目标为演唱《江南好》,在体验苏州弹词风格的基础上,能够表现出歌的情感和韵味。为了落实这个教学目标,在学唱歌曲之前,我特意加了一个发声练习,让学生站起来用“wu”跟钢琴唱5・4 3 5 2 |1---。这个发声练了开声以外,加入第一句旋律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唱好开头,更容易唱好此曲。通过磨课,我发现学生在演唱《江南好》时很容易感知演唱这首歌的情绪,但是要准确表达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有,在装饰音演唱上也显得有点吃力。所以这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准确唱出《江南好》中的装饰音,并用和谐优美的声音表达出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练习唱谱过程中,需要把所有带有装饰音的乐句都单独强调练习,告诉学生在唱波音和倚音时的注意要点。

二、 创设课堂中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也是一个亮点。在演唱《江南好》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让学生通过曲谱和歌词想象不同的画面,画面感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例如,第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小河流水的画面,流水越流越远,所以唱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小,做一个渐弱处理。再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想象江面上日出的画面,太阳跃出地平面的动态效果。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情境交融,美在其中。第二个方面:在学生完整演唱全曲时,我加入了一段前奏。这段前奏是用钢琴伴奏模仿琵琶轮指,有了苏州评弹的感觉,能够更好地营造气氛。第三个方面,加入苏州方言演唱,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味,也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进行互动是课堂活力与教学有效性的彰显

第2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一、猜谜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人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如上《神奇的书》一课,课文讲的是: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人的: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四方字。天下大事全知晓,多看能使人聪明。”(猜一物)

学生们议论纷纷。(谜底是“书”。)

书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歌《神奇的书》。

二、设疑导入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切地“愿闻其详”的心理。因此,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猜测文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一一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三、激趣导入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歌曲或画画等形式激趣导人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在教学《太阳》,我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女同学唱歌曲“摇太阳”;男同学画一个“太阳”;老师则出与“太阳”有关的谜语: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师生互动起来,学生马上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四、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问、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导课时创设情境更为关键,如果老师能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就会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九寨沟》,先播放“神奇的九寨沟”歌曲,用音乐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情境: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我们曾去过富饶而美丽的西沙群岛;游览过坚固而美观赵州桥;惊叹过雄伟而壮丽庐山瀑布……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气氛而闻名的九寨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寨沟。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学生很快人情人景,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媒体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大江保卫战》时,课前播放歌曲“长江我的家”。歌声一停止我就说这首歌曲不仅唱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而且唱出它的委婉秀丽,同时勾起我们对母亲河长江的情思,同学能谈一谈对长江的了解吗?(出示长江美景图,学生畅谈)

谈得真好,可是,98年的夏天,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出大事了。(播放灾情)当时灾情严重,情况的危急……是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呀?(学生齐声答人民)对,是人民。他们日夜兼程向大江挺进,与群众一起打起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第3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激趣应用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第4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字: 诗歌;情境体验;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9-01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满堂灌""一言堂",让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语文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改进,通过创造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使学生获得体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创设情境,激活课堂呢?下面,本人试从语文课堂的质疑、诵读、拓展思维、图画再现这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1.善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求知的表现,也是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钥匙。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创设情境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质疑问难。学生善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诗情。如在讲解《短歌行》一诗时,引导学生提出"曹操的忧是什么"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质疑问难、释疑探究来理清曹操的忧情,细化、深化诗人之"忧",重点分析诗人因何而忧,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壮志,体味诗人的慷慨激昂、气魄雄豪。 在赏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句时,引导学生质疑,分析这是不是"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之意,从而得出这不是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而是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善于质疑,巧设悬念,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是为诗歌情景的创设提供了很好的情绪准备。"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陈旧,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思维的惰性,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真正地融入到课堂里,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利用诵读,诱发体验,创设情境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催化剂,诵读之时心到、眼到、口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诱发体验,有利于诗歌情境的创设。在诗歌情境教学中,不管教师使用方法来创设情境,都应紧扣诗歌的语言来进行。精心设计诵读环节,指导诗歌诵读诗歌时的节奏、停顿、语调,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地与诗人对话、交流,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歌言美、形美、情美。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自读,揣摩诗的感情基调,接着教师范读全诗,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接着跟着朗诵录音大声朗诵,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遍、漫、争、击、翔等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诱发体验,创设情境。

3.拓展思维,通过想象诱发体验 ,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运用图画、音乐等有目的地创设以意象为主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寓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思。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字词梳理之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让学生体味出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此起到的是刺激诱发学生想象的作用,春江月夜的江水之浩荡、江流之宛转、波浪之滟滟、孤月之皎皎、月光之朗照、白云之悠悠,这幅色调绚烂的中国水墨画,没有想象与联系,学生又怎么能体味得出呢?在讲《书愤》时,讲述61岁的陆游的不幸遭遇,此时的他被黜罢官已六年,赋闲在家,虽有大志,一心报效国家,但是志不得伸。诗人北望中原,以塞上长城自许,但是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何等豪迈!如今衰鬓苍颜,诗人心中之"愤"怎么能不涌上笔端呢?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对诗人不幸遭遇的概括,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使学生活跃思维,深入体味诗人之悲伤、之苦、之愤。诗歌鉴赏教学强调学生心理的内化,情景体验式教学法更加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想象,拓展思维,创设诗歌情境,成为诗歌情感的"见证者",成为诗人生活的"参与者",了解诗人的悲与乐,爱与恨,苦与痛。

4.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再现情境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近几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以图文并茂、完整形象再现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诗中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等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画卷,通过图画的展示,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清幽的意境之美,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用到的意象"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都可以用图片一一展示,浩浩的大江、滔滔的巨浪、陡峭的石壁、如雪的浪花都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雄浑壮阔、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教法,是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让诗歌的艺术魅力再次展现,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第5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歌曲;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202

新n程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凸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而把歌曲引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适当运用与学习相关联的歌曲来营造教学气氛,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笔者在教学中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歌曲做媒,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由遨游。基于此,笔者借助《中国好歌曲》的代表歌曲精心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以下是导入语。

《中国好歌曲》不是简单的选秀节目,其健康向上的励志激情点燃了全国观众的热情,引发了众网友的热议。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中国好歌曲》提炼了生命中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即积极、乐观、真挚、勇敢、励志,向社会传递了坚持真善美的正能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20世纪20、30年代同样也有几首响彻长江南北,坚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进步的好歌曲。请翻到书本第55页来学习《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歌曲铺垫,提高效率

歌曲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只为欣赏不设问,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歌词来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

教学环节二:打倒列强除军阀,唱出时代最强音

播放《国民革命歌》,这首歌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大江南北,其主旋律来自于17世纪法国儿歌的《雅克弟弟》。它曲调简单易学,歌词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打倒列强,除军阀”。然后提问:大家思考歌词中的列强、军阀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怎样才能打倒他们?

通过这首歌曲铺垫来精心设计问题,既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基础知识,加深知识内在的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三、歌曲点睛,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穿插歌曲,为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契机,强化教学重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环节三:工农齐心助革命,一路北上奏凯歌

播放《黄埔军歌》。正是这些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黄埔军人,一路唱着《黄埔军歌》,高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一路北上奏凯歌,彰显时代的最强音。

设计课堂活动:角色体验“亲临战场”

第一组:作战参谋团(策划作战目的、路线)

第二组:作战记者团(报道北伐情况,包括北伐时间、主战场、作战对象)

第三组:先进事迹宣讲团(讲述北伐中的先进事迹或先进人物)

第四组:北伐战争评价团(评价北伐成就、胜利进军原因)

这首歌曲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年的革命先辈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是如何高唱着《黄埔军歌》走上战场奋勇杀敌的。

四、歌曲衬托,陶冶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教学时通过歌曲的主旋律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曲衬托下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节四:磨刀霍霍向革命,蒋汪反动现杂音

问: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它是否最终会胜利?

播放《妈妈就要离去》(中国革命之歌)选段。这是首反映“四・一二”反革命的一位女革命者慷慨赴义的歌曲,表现了以她为代表的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四・一二”反革命后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气概。正如夏明翰在就义前所写的“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吹起武装反抗反动派的集结号,投入战斗。

一曲歌、一首诗的概括力、表现力在某种情况下胜过多少如实的文字描写。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学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歌曲述说,重温历史

歌曲,抒写着时代的心声;歌曲,记载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经典的歌曲就是历史的缩影。教学中适当运用经典歌曲,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历史。

教学环节五:红军不怕远征难,歌声嘹亮踏征程

播放《七律・长征》。让学生随着歌曲的主旋律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长征的艰难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并提问:(1)红军什么时候开始远征?(2)远征的原因是什么?(3)“金沙”“大渡桥”“岷山千里雪”分别是哪些场景?(4)“三军”是哪三军?(5)你认为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借助《七律・长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征程和伟大壮举。

六、歌曲收尾,深化主题

课堂小结时播放与课程有关的歌曲,既能消除学生由于持续思维所带来的疲劳感,又能深化教学主题。

播放《走向复兴》,然后进行小结:黄埔军校的军歌,吹响了反对列强、除军阀的最强音;南昌城头的枪声,惊醒了反动派的黄粱美梦;早期的革命者像农民一样辛勤地耕耘,井冈山是他们的第一块实验田,长征则是他们的播种机,革命的种子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指引下,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神话。

今天听到一首首昂扬向上的好歌曲诠释上世纪20、30年代,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梦而前赴后继。教学主题在欣赏歌曲中得到提升,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6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1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地理学科,涉及空间广阔而遥远,内容集合多种学科知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广泛涉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来教学,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手段来观摩,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陌生的世界必定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本身就是敬科书,也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就是一个关于地理的故事,从中可以简读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以图释文,图文对照、文图互补,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印象。图片色彩斑斓,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并能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积极营造创设地理情景,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可以说地图就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不会看图,就学不好地理。

1.2学习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动手能力

设计地理略图,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很有帮助。通过地理略图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辨明方向,增强层次感,正确估算精确度,增强大局感等等。在地理教学中,设计地理略图,便于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抓住事物基本特征,突出事物自身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边讲边画,边听边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学生完全处在教师的感染熏陶下,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记忆快捷,学习兴趣盎然。

1.3发挥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凭借兴趣引导感知

多媒体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其超大容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长处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地理老师尤其喜爱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地理概念、空间概念得以迅速建立。地理课堂上有图、有文、有声、有色、有形、有趣,这一切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图片的切换、录像的推进,话语的抑扬,无不训练着学生的思维,加上制作幻灯片的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编写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地理事物纷繁芜杂,头绪较多而且琐碎。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歌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记忆就很快。长期以来存活于劳动人民口头的民谣、谚语也可以引进到课堂进行教学。民谣、谚语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民谣就是告诉我们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歌曲给我们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可以像理解诗歌那样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再如“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这一口诀就给我们说明了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也会产生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教师要因势利导,恰当布置学生编写歌诀,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地理知识。

3地理教学中引入诗歌、谜语进行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活泼

地理教材中除了前面的内容外,还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挂图、插图无法表示,就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3.1巧借古典诗歌进行地理教学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千百年来,诗歌宝库璀璨多姿,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描述了黄河九曲十八弯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给我们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描述了长江三峡滩险、流急、景美,湍湍长江水,秀丽三峡景;此情此景、此诗此画浮现在眼前。

3.2引入猜谜活动进行地理教学

第7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一、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清末至民初是天主教在中国办学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江南传教区(即今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上海、浙江)成为天主教办学的集中之地,而掌管江南传教区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更是广开中、小学校。据1914年的统计,法国耶稣会在全国共兴办8034所小学,招收132850名小学生。[2]教会因此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从“一九二〇年到一九四〇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即大专院校,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二十的中国学生是在教会学校念书”[1]3。民国时期,据1931年江苏省三个主教区南京教区、徐州教区、海门教区统计,其所属大小学校共894所,学生达41560人。[3]仅在上海地区,天主教会就办有大学、中学、小学、外侨子弟学校、专业学校等40余所。[4]教会在不少论及教友主要任务的材料中明确提出,教友除了要“洞明圣教道外,尤当有进取思想,在政治上,社会上,学术上,常占据一重要地位,不特为荣主救灵,为圣教广扬起见;然尤当为社会幸福,为国家光荣着想也。故为今之计,一,注重子女教育。……二,研究学术。……三,团结精神。”[5]可见,教会已逐步认识到“前日只需安分守己,守好天主诫命,做一个热心教友而已矣”的教育观念已不合时宜,“现在则当进于是。”[5]

教会学校的这种世俗化倾向,随着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政权形式在中国的建立和现代国家主义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为世俗政权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所。政府直接介入办学的力度空前,教会学校在国家的强势之下,不得不逐渐放弃通过单一的宗教课程教育进行传教的原有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教会学校除所开设的宗教神学教育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大都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科目相似,从小学到中学的教学课程中都设有唱歌课,而且各科设置均注重综合平衡[6]。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即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规定唱歌为中小学校随意科目之一,初小唱歌和体操合为每周四课时,高小唱歌每周一或二课时,中学、师范学校音乐课每周一课时,师范学校第一、二学年音乐课亦可每周授课二课时。[7]2此后,教育部又于1916年1月颁布的《国民学校实施细则》中规定,“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歌调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7]21类似的音乐素质教育实际上一直是教会学校的传统,因此,对大部分教会学校而言,国民政府教育部门颁行的教学大纲对于他们原有的教育内容并没有产生多少负面影响,它无非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世俗的内容。

二、民国时期上海教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

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即开始对宗教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和限制。②教会学校也由最初以宗教课程、仪式为主的教学内容,逐渐转入国家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来,从而逐步被纳入国家设立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宗教课程及宗教仪式规程也逐渐退出了教会中小学校课程设置。③1923年6月5日,教育部颁布新学制。教会学校根据国家新学制规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规范、调整开设课程,并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组织的各级学校会考,这不仅增强教会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会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新学制具体规定小学分为初级四年、高级两年的四二制;中学分为初级高级六年四二制或三三制。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前四年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十一目。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公民、历史、地理三目;言文科:国语、外国语二目;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三目;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三目。共六学科。高级中学以选修为主,然亦分为公共必修科及分组必修科。新学制的小学课程,用分数计数。各学年的每周教学总分数:第一、二学年,每年每周至少得1080分;第三、四学年,每年每周均得1260分;第五、六年每年每周均得1440分。

中学课程则以学分计数,每半年每周上课一小时,又须课外自习一小时为一学分。但有数课不须课外预备者,如艺术科及各种实验工作等,折半计数。初中毕业共需学满180分。高中最低学分限度定为150分。如果以192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作为一个标准,那么在新学制颁布前,即民国建立的最初几年,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已经非常接近新学制规定课程开设标准。上海徐家汇崇德女校及徐家汇圣母院所设女校圣诞小学校,是专供教中寄宿生的学校,兼授英法文科。从该校1914年7月10日暑假奖赏优等学生的科目中可知,该校所设的课程科目主要有:品行、问答、圣教史、文课、讲读、科学、数学、代数、书法、手工、唱歌、弹琴、图画诸科。④这些科目已含有新学制所规定的主要课程,如文课、讲读(国语);数学、代数(算数、算学科);科学(自然科、历史、地理);书法、手工、图画(艺术科、手工、图画);唱歌、弹琴(音乐)。虽然英法文科未在奖赏范围之内,但至少说明学校已开设有外语课程。徐家汇启明女校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则更为具体,分类更为详细:“本校教授科目分为国文、科学(自民国起至中学及高等科止)、外国文辞及艺术”。[8]

教会学校不仅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上开现代教育之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个性品行的修养教育。学生每日作息都被严格要求,且安排具体。如下为启明女校校方规定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十八、六下钟一律起身,梳洗早膳;八下至十二下钟,授中西文课、科学、算术、或自修;十二下至一下二刻,午膳后散心,需散步行走,至一下钟始坐;一下二刻至四下二刻,习西法歌唱、绣工、图、西乐及习字;四下二刻至五下钟,点心散心;五下至六下钟,中文课;六下至七下自修,温中西文学、算法、读新课;七下至八下钟,晚膳、散心;八下钟读书,小学生八下钟安歇;八下二刻一律安歇。……十九、每日除上课自修外,学习临摹画一小时;铅笔或柳条画一小时,杂艺一小时。二十、每星期授修身伦理一小时,体操一小时,唱歌一小时,卫身学一小时,又,家政学一小时(或一小时半)。二十一、学习音乐之时刻,视学生之程度以定,惟年在十六岁外者,不便学习钢琴。二十二、学生不习西文者,兼习各种科学,兼读中西文者,科学中随意择定一门。……[8]从以上材料可见,1923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之前,启明女校的音乐课程已有明确的学分和学时的要求,所开课程也与新学制规定基本吻合:中文(国文);算术、算法(算术);西文(外文);科学(自然科、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操、卫身学(体育)。此外,启明女校还针对艺术课程进行详细分类,并提出修习要求,如音乐科中要求学习西法歌唱、西乐,每周有一小时唱歌,而且还对钢琴修习者提出年龄的要求。美术科分为临摹画、铅笔画、柳条画、习字、图画、杂艺。手工课则主要是绣工以及家政学。该校的音乐教学理念、音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仅体现了教会学校办学的特色,而且也对当时中国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江浙地区教会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民国以来浙江教区由浙东、浙西两个主教区组成:浙西教区以杭州为传教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主教田服法;浙东教区则以宁波为传教中心及主教府所在地,主教赵保禄,教务主要由味增爵会会士管理。杭州自明末清初由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开教以来,成为全国传教中心之一,公教教育及教务“有蒸蒸日上之势,为其时传教之中心区域。曾创立公教公学一所,及初学院一所。郭居静、阳玛诺、艾儒略、伏若望、费奇规诸司铎均历掌教鞭。……是为浙省公教教育之嚆矢也。”[9]但在经历雍、乾、嘉、道禁教三百年后,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传教时发现,杭州教务已大不如前。而1840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宁波成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其教务随之逐渐发达。据1926年全国省区天主教小学总数统计,宁波共有教内小学7所,其中男校4所,女校3所。2所中等学校均为男校。作为早期传教中心的杭州,教务则相对发展缓慢。同期教内小学没有统计,中等学校也仅有男校1所,女校2所。[10]当时的一份教会文件有云:“杭州公教向不注重外务,已知教务每落誓凡教之后。谢总铎安东公有鉴于此,商诸曾唯道司铎。议将仁慈堂内旷屋改作女校。”[11]

1919年,杭州公教学校———粹贞女校成立,在包括杭州在内的浙西教区为数较少的教会学校中,该校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皆具有地区代表性:定名粹贞两等女子学校,请某会女修女为该校教员,附设法文专修科,及幼稚园等。定明年二月开学,俟办有成效,再办高小中学,如此计划,不但造就人才,且广扬公教,爱主爱人,莫逾于此。兹将该校招生简章照录如下:仁慈堂粹贞女校(国民学校,附设幼稚园、女子高等小学,附设法文专科。)招生简章宗旨,留意儿童心身发育,施以女子生活适用知识技能,并授以真正道德基础,养成他日贤母为宗旨。学科按照部章,特加法文,音乐绘图科,另有简章。资格,身家清白,人品端方,身体健全,有志求学者为合格。年,高等小学,十二岁至十五岁;国民学校,七岁至十二岁;幼稚园五岁至七岁;法文专科生,十二岁至十八岁。纳费,高等小学生学费,每月半元;国民学生,每月三角;膳费,均每月三元。余参观简章。校址,设在武林门内天汉洲桥北首仁慈堂内。报名,本校事务,所及各处天主堂司铎处,皆可报名,自阴历十一月十一日起,至十二月二十日止。开学,阴历正月初十日。杭州仁慈堂启。[11]这所学校附设有法文专科、幼稚园,以及女子高等小学。在中小学校设置法文专科教育,可说是当时江南地区耶稣会传教士开办学校的主要特色。这主要因为江南传教区大部分属法国巴黎耶稣会管理,所以在耶稣会所管辖的教区和堂口学校中都普遍开设有法文课程,学习法文因此在江苏、上海,及浙江教区非常盛行,而上海各堂口学校尤为突出。粹贞女校学科设置完全按当时教育部章程执行“学科按照部章”,即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6年1月颁布的《国民学校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国民学校的音乐教学目的、方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歌调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7]21按照民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开设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以陶冶情操,提高国民素质。

从以上简章可见,粹贞女校不仅将音乐、绘画列入教学课程,而且还加以强调:“音乐绘图科,另有简章。”该校招生简章还对各层次学生年龄、学费等事项作了详细要求:幼稚园入学年龄为5-7岁;7-12岁可入国民学校;12-15岁适合高等小学;12-18岁可修习法文专科。按照年龄招收学生的做法完全吻合当代招收中小学学生的年龄要求。另从上文关于粹贞女校的介绍中,我们还可推断出,该校当时的学制应是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完全吻合现代国家教育体制规定的学制要求。民国以来杭州地区的意大利及法国耶稣会还建有中学和小学,即廷筠中学和淇园、廷筠、海星、圣心4所小学。此外还建有仁爱护士学校。按常规,这些学校课程设置都应符合教育部要求,由此也开设有音乐课。虽然教会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教育部要求,但由于当时教育部对与音乐课程标准相应的教材还没有统一要求,故各校在具体实践中选择不一。这一现象在1936年教育部令中小学采用部编音乐教材之后得以统一实施。具体内容如下:“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早经本部颁布施行。为音乐教材之选择,各校多漫无准绳,影响于音乐教育,实非浅鲜。本部先后组织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暨音乐教育委员会负责选集中小学音乐教材,小学音乐教材初集业经编辑发行并由本部通令转各小学采用在案。”[12]教会学校不仅积极配合民国政府规范教育、调整教育,还在不断地变化中努力建立与社会、地方的联系,以期在获得社会各界认同的基础上扩大教会影响。从1932年7月1日浙江临海赵巷天主堂附设原德小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中,即可看出教会是如何利用办学进行传教和扩大影响并获得社会认同的。

第8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的高度重视。本文笔者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形成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效率 策略

苏霍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在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知道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是学生打好音乐基础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活泼的节奏中启发思维、塑造个性,同时打好音乐学习的基础。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仅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新课改强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优化小学音乐教学。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将音乐课堂教学与动感的画面、实际的情境相结合。在相应的意境画面中进行音乐的教学,学生更能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那么音乐课堂的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学了,更应该是一幅和谐画面的展现。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氛围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例如,笔者在教授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时,在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优美的画面:树木笔直高耸,成排且茂盛的生长;绿油油的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际;清澈、奔流的泉水;颜色各异的鲜花。哇!那边又飞来了一群小鸟,它们婉转歌唱,自由飞翔。同学们也被美丽的画面、活跃的小鸟吸引了。我说“:那同学们想不想像小鸟一样,来

感受这么美丽的场景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了今天的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改变按部就班的音乐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导入,这样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授音乐《江南好》这首歌曲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上课伊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北京、沈阳、成都……”我接着说:“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带大

家去江南看一看。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同学们顿时语塞。“好,那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江南的基本情况吧。”于是,我拿出地图,一边在地图上指出江南的地理位置,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江南:“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江南还有很多的土特产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白果、糕团都来自于江南。”同学们听着我的介绍,都流露出对江南的向往之情。“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歌曲学习之前,就先了解了歌曲的背景,被歌曲的背景所吸引,从而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形成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音乐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音乐课堂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积极地参与音乐课堂的教学。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教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课堂音乐教学的互动,在互动中掌握音乐知识,陶冶情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例如,笔者教授音乐《少先队员采茶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伴随着音乐放映了采茶的画面,然后让同学们根据采茶的场景,自己设计几个采茶的动作,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首先就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意识。在《少先队员采茶歌》学习之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如器乐合奏《采茶扑蝶》,广西民歌《采茶歌》。最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同学们每五人一组,上台进行歌曲的演唱表演。这个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积极地进行了互动,让学生也参与了课堂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少先队员采茶歌》,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勇气。

四、结束语

音乐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将音乐课堂很好地展现,从情感上来说,可以引起与学生的共鸣;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小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学,利用丰富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记者最近走访了北京的几所小学,感受最新鲜的是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在丰台区东高地一小没有课桌椅的英语活动室里,孩子们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说英语变成了最自然、最容易的事情;西城区长安小学的音乐、社会、数学、自然、美术和语文六个学科教师,围绕“心系长江”这同一个主题授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长江、欣赏长江,把一条活生生的长江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 不难看出,启动时间并不长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日趋密切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已经使京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哑巴英语”应对有招 很长时间以来,英语教学是中小学一处不敢触摸的伤疤:学生学了六七年、,只会在试卷上答题,生活中却依然是张口说不出,听也听不懂。缺少了与母语类似的交际环境,学校课堂似乎对哑巴英语束手无策。但与此同时,开放的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家长对子女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于是社会上各种英语班如雨后春笋,在校学生很少没有在社会办的英语班里学习的。如何提高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摆在了学校干部教师面前。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东高地一小确定了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体验、参与,完成小学英语教学任务,给学生愉悦感受。 学校调整了英语课时和班额。每节英语课从40分钟缩短为20分钟,上英语课时把每班40名学生分成两个班,这样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更充分。学校在营造学英语的情景氛围上很下功夫,专门布置了两个英语活动室。记者目睹了活动室里的一节四年级英语课:同学们盘腿坐在地毯上,与老师一起说英语。教室里传统的讲台、黑板甚至桌子、椅子都不见了。孩子们一会儿坐着听,一会儿跳起来模仿小动物姿态,一会儿表演英语短剧,一会儿合唱英语歌曲。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一起说唱,一起欢跳,课堂上洋溢着欢笑声。教学间歇,孩子们三三两两,随便地在镶着白瓷砖的墙壁上写写画画,然后看着图案用英语对话。 东高地一小有三名英语教师,去年暑期学校把他们全部送到新西兰培训。36000元的费用,丰台区教委、学校和教师个人各出三分之一。校长单秀竹介绍说,培训归来,英语老师不仅提高了口语水平,而且教学理念变化很大,非常善于创设英语学习的情境。他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动口、动手、动脑,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六个学科生成一个主题 在长安小学五年级的教室,吸引记者的首先是学生良好的素养:很强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以及很强的收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等。这些刚过十岁的孩子何以这样出色?听完“心系长江”这堂综合教育课,记者的疑问便自然打消了。 首先开场的是音乐课《欣赏〈长江之歌〉》,老师带领学生在反复咏唱和聆听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激发起学生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社会课讲解《葛洲坝水利工程》,学生们懂得了长江水利枢纽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数学课上老师运用统计初步知识,带领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长江的信息制成了统计表。自然课通过长江水利工程建设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这一实例,加深了学生对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美术课上,师生一起为生活在长江沿岸的动物设计美好家园。语文老师则以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带领学生总结“心系长江”主题学习内容,动手设计宣传小报。 一个学习主题贯穿六个学科,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了长江。他们眼里的长江不再是单一的符号或名词,不再是一堆死的知识或数字,课堂教学在他们脑子里留下的是一条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长江。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综合课程已在长安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面展开。他们正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让学生全面了解某个问题,避免学习和思维的单一发展。校长崔富云这样认为,一件事物出现在学生面前,往往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以综合面貌出现的,从单独一个学科的

视角很难全面、正确地把握。国际上课堂教学改革有五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要求综合性,还有人文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等等。新课程改革提倡淡化学科,打破学科本位限制,这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