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江水位范文

长江水位精选(九篇)

长江水位

第1篇:长江水位范文

三峡水电站位于长江的上游流域。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8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长江水位范文

[关键词] 长江河口段;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点

[中图分类号] R184.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113-03

长江河口段苏南沿江一带是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研究资料表明,用该段长江水土饲养钉螺,钉螺生存繁殖,能够被血吸虫毛蚴寄生,从而感染小白鼠[1]。该段长江水、土理化指标与长江下游有螺区常州段无显著性差异[2]。钉螺能够在该段长江干河滩岸生存繁殖[2],2008年被国家列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3]。本文现将长江河口段苏南沿江血吸虫病监测方法与预警点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长江钉螺对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影响的研究课题及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工作资料。

1.2 内容与方法

1.2.1 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在河口段起始点及河口段苏南沿江段设立监测点。

1.2.2 自然与人文资料收集 调查收集潜在流行区气象、水文、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经纬度与地图等自然因素信息,并对当地人口、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水利工程、人口流动、家畜交易和航运情况等人文、社会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1.2.3 螺情监测 ①固定监测:每点对区域内重点江滩及通江的可疑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法在春季开展监测查螺工作,每处的监测长度不得少于1 km。②流动监测:每个点设立1~3个水域中观察点,对水体漂浮物进行钉螺调查,用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调查。

1.2.4 病情调查 ①当地人群监测: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500名6~65岁的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血检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粪检(1粪3检)确诊。②流动人口监测:对当地暂住流动人口(在调查点内居住满1个月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员)和渔船民进行病情调查,方法同前,每个监测点调查样本量不少于300人,且至少抽取自3个不同的区域。

2 结果

2.1 地理位置

长江河口段上起江苏省江阴市鹅鼻嘴[4](东经120.27°,北纬31.95°),下止上海市崇明岛以东约57公里的鸡骨礁(东经122.38°,北纬31.18°)全长约232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止于太仓浏河段(东经121.35°,北纬31.56°),全长125公里。江阴市鹅鼻嘴位于江阴北黄山西端,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最窄处江面1.34公里。向下河面变宽,逐步形成喇叭口,流向东海。

2.2 流速

2.2.1 不同流速下钉螺从漂浮物上脱落试验 2008年9月11日下午16时,我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渠道内进行了不同流速下钉螺从漂浮物上脱落试验,结果发现1.6 m/s虽有脱落,当仍有相当的钉螺吸附在芦苇上。钉螺在1.951 m/s以上脱落比较明显,而且剩余的1~2只钉螺紧紧的吸附在芦苇上,事后用了相当的力才把钉螺从芦苇上拉下。

2.2.2 在相同潮位不同地点的长江流速 2008年8月12日,在退潮位时,测量了长江河口段江阴鹅鼻嘴段、张家港双山段、常熟望虞河口段及太仓浏河口段的流速。见表1、2。江阴鹅鼻嘴处的长江水流湍急,整个江面流速均在2 m/s以上,绝大部分钉螺在此处会脱落,掉入江中[5]。其他地段江中最大流速1.933 m/s,最小1.699 m/s,次航道最大流速1.705 m/s,最小1.631 m/s,江边最大1.655 m/s,最小0.603 m/s。如果带有钉螺的漂浮物到达该地段,在长江中间应该是大部分掉入江中,如果接近江边,钉螺是有可能继续吸附在漂浮物上[6]。

2.3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长江水流向

长江苏州段的流向与潮水有相当的关系,当潮水上涨时,长江水以低流速逆长江而上;当潮水退时长江水以高流速顺长江而下,漂浮物在退潮时会顺长江下漂。以2009年3月28日14:00~3月29日13:00在双山段为例。退潮时,长江水流向下游,最低潮位时流向为45°;涨潮时,流向偏离,涨至高潮位时出现逆向,流向上游。整个24 h内,流向角度出现360°变化。潮位和流向的关系:h=-37.1 d3+403.4 d2-1315.2 d+1371.7(h为潮位高度,d为方向)。

2.4潮位与白水滩高程

以张家港闸观察点2007年度数据为例,潮位最高值5.98 m[20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二)],低值2.94 m[2007年2月13日(农历腊月廿六)],平均4.29 m。低潮位最低值1.07 m[200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五)],最高值3.54 m[2007年8月10日(农历六月廿八)],平均2.25 m。潮位差最大3.31 m[200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五)],最小0.80 m[2007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一)],均2.1 m,全年潮位差到达2 m及以上的时间211 d,潮汐引起的河口段大潮位差影响了钉螺的生存[7]。

2009年,在张家港双山段、观江园段、六干河段及七干河段,我们测量了白水滩及白水滩与芦苇滩交界处的高程。全年高潮位超过白水滩淹没芦苇滩的时间330 d,低潮位超过白水滩7 d(其中淹到芦苇滩2 d),说明如果有钉螺到达,大部分被江水淹没,刚好有带有钉螺的漂浮物降落到芦苇滩上,钉螺有可能会登录,但此种概率较低。

根据2008年3~4月江阴至太仓的潮位资料,5个观察点虽有差异但不明显(表3)。

2.5 涨潮速度观察

2009年7月3~17日,在观江园段江滩及农场段江滩,从最低潮位观察白水滩涨潮速度。潮水在江滩水平上涨速度最慢25 m/h,最快88 m/h。由于成螺的静水爬行速度大约为0.72 m/h,最大的爬行速度在 2.8 cm/min[8],钉螺即使通过重重险境到达白水滩,在还没有登上芦苇滩(或草滩)前,早已被快速上涨的潮水卷入江水中。

2.6 螺情监测

整个长江河口段苏南沿江滩从未发现钉螺,在漂浮物上也未发现钉螺,草帘诱螺也未发现钉螺。

2.7 病情监测

2009年张家港市发现2例在蕃阳湖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9],2011年常熟发现1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2007年以来,其余均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3 讨论

3.1监测方法

国家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但长江河口段苏南沿江血吸虫病监测方法有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监测内容与方法也有其特点,监测方法如下。

①建立苏、锡、常血防协作组,定期互通监测数据,内容为江滩钉螺点及漂浮物钉螺监测[10]情况,其中漂浮物一旦发现活钉螺,要在24 h内告知苏州市血防协作组,苏州市血防协作组在6 h内通知沿江所在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沿江所在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开展长江漂浮物监测。②沿江所在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要有一个以上长江漂浮物监测点,发现漂浮物上有其他螺类或钉螺,立即在发现点上游2公里和下游5公里的重点江滩开展钉螺调查。③密切注意洪水灾害事件,当上游发生洪水时,要加强对境内长江漂浮物钉螺监测,洪水结束后要在重点江滩开展钉螺调查。④沿江所在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春季要对重点江滩及通江河道口开展钉螺调查。⑤及时掌握长江潮位情况,发现低潮位达到白水滩与芦苇滩(或草滩)交界处(潮位预警点),要对该区域进行长江漂浮物钉螺监测及重点江滩开展钉螺调查。发现潮位差低于0.5 m(潮位差预警点),要进行长江漂浮物钉螺监测及重点江滩开展钉螺调查。⑥开展重点人群血吸虫病检查。

3.2 预警点

3.2.1 江阴鹅鼻嘴段的流速 当流速在1.6 m/s时,有20%的钉螺会继续吸附在漂浮物上,因此,当江阴鹅鼻嘴段的江中流速低于1.9 m/s,就应该作为流速预警点。

3.2.2 与白水滩高程 当低潮位到达芦苇滩(或草滩)时,钉螺就有登陆的可能。因此,将低潮位达到白水滩最高端,即与芦苇滩(或草滩)交界处,作为潮位预警点。

3.2.3 潮位差 由于钉螺的最大爬行距离为20 m,白水滩的坡度在0.01左右,建议将潮位差低于0.5 m作为作为潮位差预警点。

3.2.4 漂浮物 在长江河口段发现漂浮物上有钉螺,作为漂浮物预警点。

3.2.5 螺情监测 发现钉螺,就是预警点。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 陈新峰,吴锋,等.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去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22(2):182-184.

[2] 王学东, 陈新峰, 吴锋,等, 长江河口段苏南江滩水土对钉螺生存繁殖影响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12-113,134.

[3] 吴晓华,许静, 李石柱,等.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预警报告[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5):353-356.

[4] 李国芳,王伟杰,谭亚,等. 长江河口段潮位预报及实时校正模型[J]. 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49.

[5] 黄轶听,杭德荣,王志坚,等. 中层取水防钉螺拦网的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12,12(5):548-551.

[6] 黄轶听,孙乐平,洪青标洪,等. 涝灾害后长江下游洲滩钉螺消长和扩散趋势纵向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16(4):253-256.

[7] 肖荣炜. 长江干河沿岸钉螺分布宏观分布规律和沿江湖州滩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J]. 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80~1985),1987,9:9.

[8] 王家生,卢金友,魏国远,等. 环境变化对钉螺扩散影响规律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3):17.

[9] 蒋玲,王学东,黄峰. 张家港市输入性血吸虫病2例报道[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81.

第3篇:长江水位范文

水文过程变化,从宏观上看,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或者说是长江和鄱阳湖流域以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变化影响;从具体表现看,流域水利工程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一般说来,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虽然丰富,但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各年、各季、各月之间变化较大,鄱阳湖全年降水量的50%主要集中在4~6月。长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这样鄱阳湖汛期为4~6月,长江汛期为7~9月,水文过程随各年、各季、各月之间降水量的差异变化。这是多年来的基本规律。

但是,近十几年来,气候变化加剧,长江和鄱阳湖流域年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极显著,且暴雨日数增加趋势极显著,降雨过程趋向集中,造成鄱阳湖各年各季水文过程变化的明显差异。造成涨水过程、高水位维持过程和退水过程湖泊水位、面积的明显差异,导致水文过程变化加剧。

水利工程的影响。首先是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的影响。长江流域上游水库群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汛后集中蓄水运行,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文情势与水沙条件,改变天然径流过程。长江中下游水位降低,使鄱阳湖出流量加大,从而带来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等重大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拉空”作用十分明显。

中国水科院、长江委等研究表明,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鄱阳湖、洞庭湖)影响明显,也是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主要体现在: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降低下游水位;蓄水引起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对鄱阳湖的“拉空”影响。

三峡水库单独运行条件下,蓄水期减小下泄流量对湖口水位的影响一般持续到11月底、12月初,在此期间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1.89m,降低平均值为0.87m,出湖水量平均增加18.2亿m3,造成湖泊蓄水量减少。考虑近期上游已运行或即将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5座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影响,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2.95m,降低平均值为1.14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1.5m3。若进一步考虑水库运行后清水下泄引起河道冲刷对水位的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3.93m,降低平均值为1.82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4.6亿m3。

其次是三峡工程防洪运行的影响。三峡工程每年5月至7月50多天在长江主汛期未到之前,必须加大下泄流量,腾空库容。假定水库水位由枯季消落至最低水位155m,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需腾出库容56.5亿m3。因此,下泄流量每日平均增加1590 m3/s,下泄流量增加,与蓄水期间相反,鄱阳湖湖口附近长江水位将有所提高,对鄱阳湖出湖水顶托作用加强,导致鄱阳湖出现较长时间潴水。(这是初步估算,非实际运行结果,有待进一步考察2010、2012年对鄱阳湖出现长时间潴水的实际情况。)

再次是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加剧。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上游已建和即将建成的水库群防洪库容达300亿~400亿m3,规划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库的总防洪库容也近200亿m3,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大都从8、9月开始,随着这些水库的建设运行,江湖关系带来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枯水期鄱阳湖的蓄水量将进一步减少,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第4篇:长江水位范文

也曾见过秦淮河的妩媚,也曾见过苏州河的秀丽,也曾见过珠江的柔美,也曾见过漓江的旖旎。但最难忘的还是长江的浩瀚和壮阔!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长江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一般称它全长6,300公里(3,915英里);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余。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自治区在内的12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

长江是与黄河一起称为“母亲河”,第一次去长江,我是用游泳的方式接触她的。长江的水看上去是脏的,其实长江的水是可以清澈见底的,但是长江石壁上长了很多青苔,所以水才会变成深绿色。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达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在我眼里,长江是中国上最美、最壮丽的河,也是世界上最美、最壮丽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保护、爱护她,让她永远造福于我们的子子孙孙!

第5篇:长江水位范文

[关键词] 继承与创新 方志体例 运作方式 《长江志》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50-03

[Abstract]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both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materials, Yangtze River Annals comprehensively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undertaking and narrates the achievement level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cluded from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It also fills in the historical gap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ll these approaches, this book make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basin. The continuing compilation of Yangtze River Annals(1991―2011) has been launched. This new-round compilation covers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dow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river management. During the compiling, we should innovate our notion, styles, contents and compil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nals compilation.

[Key word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tyle of annals Compiling methods The Yangtze River Annals

《长江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长江流域自然区域为范围,围绕长江治理开发保护为重点进行记述的江河专志,全套志书23部共1000余万字,于2007年5月出版。全国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天一阁收藏楼,以及相关机构等都订购收藏有全套《长江志》。《长江志》统合古今地记述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水利建设的成就水平,客观反映长江水利建设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填补了长江文化建设的历史空白,为传承长江文明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长江志》的续修工作,即《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已经启动。1991―2011年是治江事业的重要转折期,因此,续修需充分反映该时段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转折和治江观念的深刻变化,需站在历史的高度承上启下、继承创新。

1 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得以连绵千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继承和创新,是编修地方志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在《长江志》问世前,没有全面系统的长江史专著可资治江借鉴。《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只是对于长江有所记载,《吴中水利》《长江图说》只对长江的某部分某方面进行了记录。是地方志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使《长江志》开历史先河,其记述内容以河流治理和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当代长江水利建设为重点,并兼及有关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长江志》的地域性、广泛性、连续性、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权威性使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志为用”,《长江志》的成功编修体现在:篇目设计煞费苦心,形成以治水为基础的江河水利志体系,类别齐全、结构合理、条目丰富,是中国修志优良传统和时代进步的完美结合;资料选用强调“至关重要”,对历史资料和当代资料均进行了深度发掘整理,基本反映了千百年来长江水利发展的进程;编纂质量强调利当代、惠千秋。在每部志书的审稿会上,都要充分讨论志稿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项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特色,是否认真总结了该项事业发展的成败得失和重大技术问题研究决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发挥资政功用。《长江志》编修工作中的宝贵经验,需在续修中悉心继承并发扬光大。

《长江志(1991―2011)》记述的时段,是进入21世纪前后20年的历史交替变革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治江事业进入重要转折的关键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治江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事业发展,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体现了从开发利用为主向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并重转变,以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明确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提出新形势下水利新的战略定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2011年,中央还召开水利工作会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新时期的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体现在江河水利志上即应重视和加强水管理的内容(因此编写难度剧增);同时江河水利志书的服务领域已潜在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环境等许多领域。这些客观形势,要求编修者担负起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以新思维、新视野、新路径,建立切合本轮志书记述时段并适应时展需要的编纂体系。这个体系既要“承上”还要“启下”,这既是本轮志书编修的意义所在,也是修志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更是编修本轮志书的特点。如果说《长江志》连接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当代,那么《长江志(1991―2011)》续修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启“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2 《长江志(1991―2011)》在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

《长江志(1991―2011)》在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体现在篇目选择方面。由于记述时段处于治江事业发展的转型期,故《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目标几易定位,是以与首套志书衔接为主,还是以反映新时期治江思路为主?是以记述时段的上限或中限定位布局,还是以下限定位布局?这也导致篇目选择几易版本。2004年初,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明确提出建设长江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的战略任务,其目标任务的步骤时限分别是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治江“四大体系”的形成是对前人治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基本涵盖治江的重点领域,且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操作性强,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走向,也涵盖了《长江志》的一些重要篇章。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四大体系”建设作为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长江志(1991―2011)》保留了《长江志》的主要篇章,即用主要篇章“承上”,用“四大体系”“启下”,两头兼顾,有继承有创新。而且,志书创新的目的是方便用志,首先是为当代人服务,应以当代人的社会实践和需求为考量,同时充分体现水利部及流域机构在新时期治江中的职责及特点特色。此外,由于“四大体系”始于《长江志(1991―2011)》记录时段,理应由这代人编纂,而不应等到20年后由下代人再从源头去记述上代人的事。从这些意义上看,将“四大体系”完全融入《长江志(1991―2011)》篇目,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必须。

《长江志(1991―2011)》在结构体式上也有继承与创新。《长江志》采用的是章节体,《长江志(1991―2011)》采用的是融合章节体和条目体长处的“章节条目体”,既保持章节体领属紧密和层次分明的长处,同时使篇章节统领下的条目具有相对独立性。“节”下的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是其内容的“面、线、点”三结合,可立体地反映事物全貌。《长江志(1991―2011)》在全志之首设“总述”、各篇之首设“概述”或“无题概述”、各节之首设“××综述”,这些分布在全套、全篇、全节三个层次的综合性条目,反映了不同层面的基本情况,为读者勾勒全貌,提供宏观信息,对帮助读者综合认识事物发展全貌起到了导向和启迪作用;主体性条目较为详尽地记述各项事物的发展脉络;从主体性条目中提取的典型性条目,记述某典型事件或单一性事件,该条目的设置,避免了《长江志》见事不见人的缺憾。

3 《长江志(1991―2011)》在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

《长江志》的编修很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科学性使志书内容求真存实;学术性使资料丰富、翔实、有价值;实用性是满足用志的要求,也是修志的目的。《长江志》在编修中对写好“总述”和各卷篇的“概述”下了很大工夫,反复研讨并反复锤炼,以彰明事物发展的因果,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读者从“窗口”综合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貌。这些经验都值得续志学习、继承和发扬。

《长江志(1991―2011)》的内容包括治江“四大体系”在内的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各重要方面。除了全面反映治江事业客观发展的历程外,较好地把握时代特征,反映转型期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写好水管理方面的内容,应是一种创新和责任。如从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到以发展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从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工程防洪,到给洪水以出路,约束社会行为,实现利用洪水、调度洪水的战略转移,实际是人水关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因此,《长江志(1991―2011)》将人水关系做主线,贯穿于治江事业的各领域,贯穿于水利建设的各阶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方面。总之,用最能说明事物的发展脉络,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呈现事物的特点特色、经验教训和典型事例的内容,丰富时代特点和特征。

“人杰”方能“地灵”。为了突出治江事业中人的作用,向后世展示这个时代的治水精神、治水事迹和治水人物,《长江志(1991―2011)》拟见人、见思想、见精神,其原则是“以事系人”“人随事出”,系帅才、系将才、系英才,系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如98’大水,长江干堤九江河段溃口,溃口落差和流速比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还大,水利专家杨光煦设计的成功堵口方案有“四两拨千斤”的科技力量。又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水利人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确保了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些都应载入史册。

4 《长江志(1991―2011)》在运作上的继承与创新

这主要体现为编纂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化。《长江志》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指示精神,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领导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各有关二级单位和流域各水利厅(局)主要领导出任编纂委员会委员,各专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修志的主要力量;部分二级单位设立《长江志》编辑室负责撰写工作。常设机构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所属的《长江志》总编室,承担修志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完成《长江志》23部志书编修出版中组织编纂、组织推动、联系协调、提交成果等工作,同时向上级及相关二级单位申请拨款。工作程序和组织分工衔接紧密、顺畅。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参与编纂的相关专业人员由于自身工作岗位的定员、定编、定责以及单位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部分参加过《长江志》修编的老同志,年事已高,对近年来专业发展和资讯的了解不多,已不适合续志。加之财务制度的改革,经费按项目拨付。因此,《长江志》的修编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实际,《长江志(1991―2011)》在编纂组织体系和机构资金运作上必须有所改变。除长江水利核心的专业篇目由总编室组织相关二级单位优势力量进行分工和协作外,也尝试利用高校人文历史类的图书资源、研究成果,并邀请在校研究人员参与部分志书的编纂工作,弥补信息资料和编辑人员的不足,也就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把部分篇目按照要求规范委托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去做,《长江志》总编室负责组织实施,严格审核、监督和验收把关。

总之,《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工作既有继承,更有创新,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包括编纂手段、传播方式的创新等。要通过思想观念、体例、内容、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推动《长江志》编修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洪.地方志的困境与创新[J].中国地方志,2012(1)

[2]马小彬.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2012(6)

第6篇:长江水位范文

关键词:水库库容咸潮期取水量年入库径流量蒸发渗漏量

中山城区共有三大水厂分别为全禄水厂、大丰水厂、长江水厂。其中全禄水厂设计规模40万m3/d,最大供水能力为50万m3/d; 大丰水厂设计规模40万m3/d,最大供水能力为50万m3/d;长江水厂设计规模为10万m3/d。大丰水厂与全禄、长江水厂形成犄角之势,正常时期主要以全禄水厂及大丰水厂供水为主,长江水厂供水为辅。

全禄水厂源水取自西江水道,经常受咸潮影响;大丰水厂源水取自内河水,受咸潮影响较小;长江水厂源水取自长江水库,源水水质好,但水库库容有限。特别是在咸潮期间的气候属于旱季,水库基本无雨水补充。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水库的蓄水能力合理分配水库水源,既保证长江水厂在正常供水时期充分利用长江水库优质水源,又能在咸潮期有足够源水可取,特此对长江水库库容与长江水厂供水能力进行如下分析论证:

一、长江水库特点

长江水库位于中山城区,总库容5040万m3,其中兴利库容为3132万m3,死库容为700万m3,集水面积为36.4Km2,全年 5月~9月降雨量丰沛,入库径流量大;10月~4月咸潮期间降雨量少,入库径流量少。长江水库主要用水单位为长江水厂。近四年年入库径流量最高为5337.8万m3;年入库径流量最低为3172.6万m3,渗漏、蒸发量最高为496.4万m3,长江水库年平均供水量为2123.30万m3。由此可见,近四年长江水库年入库径流量远大于长江水库年用水量,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衡及水库库容调配不合理,导致长江水库在汛期必须进行排洪处理,优质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合理调配水库库容,确定长江水厂取水量

1.咸潮期间取水量的确定

根据咸潮资料显示:咸潮出现时间一般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由于台风或潮汐现象引起咸潮的情况除外),因此本次分析按照咸潮为4个月120天计。为最大限度保证咸潮用水量在全禄水厂咸潮期间以长江水厂日最大供水能力10万m3计,则咸潮期间长江水库每日需供给长江水厂11万m3的源水(长江水厂自用水以10%计)。故要保障咸潮期间最大供水能力,需在11月初储存不低于公式3计算出的储水量。

11月初水库最低储水量=(咸潮期)水厂取水总量+水库最低允许取水库容 (公式3)

长江水库最低允许取水库容为700万m3,根据公式3得:11月初水库最低存水量=(120 d)×11万m3/d+700万m3 =2020万m3,对应水库水位为22.1m。

故每年11月初长江水库最低保证水位为22.5m。

2.长江水厂年取水量的确定及咸潮期与非咸潮期的水量分配

长江水厂年取水量与水库的库容、蒸发渗漏量、水库入库径流量和其他用水量有密切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

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长江水库年初存水量-长江水库年底存水量-长江水库年蒸发渗漏量-其他用水量+长江水库年入库径流量; (公式1)

根据往年经验,长江水库的年蒸发渗漏量约为496.4万m3,其他用水量约为549.3万m3,水库的年初存水量与年底存水量基本相同(但需保证年初存水量不低于年底水库最低存水量),故公式1可简化为公式2,具体如下:

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长江水库年入库径流量-496.4-549.3; (公式2)

由公式2知: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关键取决于长江水库年入库径流量,由于入库径流量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预知性,故以历史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近5年长江水库最小年入库径流量为3172.3万m3,最大年入库径流量为5337.8万m3,年平均入库径流量为3987.8万m3。现分别对长江水库近5年最小年入库径流量、最大年入库径流量、及年平均入库径流量的供水情况进行调控分析。

A.以最小年入库径流量3172.3万m3进行分析:

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3172.3-496.4-549.3=2126.6万m3;而咸潮期间取水量1320万m3,则长江水厂非咸潮期可取水量为806.6万m3,非咸潮期间日均取水量为3.36万m3/d。

B.以平均年入库径流量3987.8万m3进行分析:同理:经计算得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为2942.1万m3,长江水厂非咸潮期可取水量为1622.1万m3,非咸潮期间日均取水量为6.76万m3/d。

C.以最大年入库径流量5337.8万m3进行计算,得长江水厂年最大取水量为4292.1万m3,长江水厂非咸潮期可取水量为2972.1万m3,非咸潮期间日均取水量为12.38万m3/d。

第7篇:长江水位范文

关键词:三峡工程 长江 城汉河段 泄洪能力变化 河道整治 牌洲裁弯

0 前言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以藕池河口分为上下荆江,全长337km;洞庭湖位于荆江河段南岸,接纳四水及荆江三口以及汩罗河、新墙河等的来水来沙经湖泊调蓄后由城陵矶汇入长江城螺河段。洞庭湖与荆江关系密切,息息相关、相互影响。1967~1972年下荆江实施裁弯工程后,河长缩短78km,上游水位降低、比降加大、河床发生冲刷,位于上荆江的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入洞庭湖的水量、沙量减少,而进入下荆江的水量、沙量增大,城螺河段泥沙淤积加剧,同时,城陵矶进入长江的水量、沙量相应减少,加速了江湖关系的变化,使得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与20世纪五十年代比较防洪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1)荆江特别是下荆江因流量加大抬高的水位大于冲刷(包括裁弯冲刷)降低的水位,从而使洪水位在整体上抬高;

(2)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因含沙量加大(约25%)而淤积,加上牌洲湾和界牌河段的壅水作用,导致城螺河段水位明显抬升,行洪能力下降;

(3)三口分流河道因径流量减少,加速了衰退与萎缩,淤积比增大,防洪形势没有缓解;

(4)洞庭湖泥沙淤积减缓,对保留更多湖容有利,但城陵矶水位抬高,对东洞庭湖以至南洞庭湖不利。

从总体看,目前这种变化对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的防洪是不利的,这种不利突出反映在1998和1999年的洪水中。将来三峡水库的运行,将对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洞庭湖区的防洪起到调洪削峰的作用,长江城螺河段水位有望下降,湖区防洪压力有所减轻,但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洞庭湖治理提出了一些设想性的方案,如开辟荆北、荆南分洪道方案等。要减轻洞庭湖的洪水灾害,关键问题是大幅度降低城陵矶河段水位,这样既可使洞庭湖泄流畅通,同时又增加了洞庭湖的调洪库容。降低城陵矶河段水位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恢复河道原有行洪能力,进行以清淤疏浚、扫障护岸、牌洲裁弯等为主的河道整治工程。本文在对照三峡建库前后典型洪水的调节演算的基础上对牌洲裁弯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证。

1

城螺河段现有行洪能力分析

长江中游自藕池口至城陵矶河段,习称下荆江,原有河长245km,12个河湾,弯曲系数为2.83,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是典型的蜿蜒型河段。为了扩大洪水泄量及缩短航程和减少碍航水道的数量,曾分别于1967年及1969年实施了中洲子和上车弯两处人工裁弯,1972年沙滩子又发生了自然裁弯,共缩短河长78km,现有河长约170km,弯曲系数为1.93(相关河势见附图)。

下荆江裁弯与一般河道裁弯不同之处,在于裁弯之后,其裁弯段上游比降加大,河床发生冲刷,同流量的水位下降,位于上荆江的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入洞庭湖的水量、沙量减少,而进入荆江的水量、沙量增大。同时由于洞庭湖经城陵矶汇入长江的水量、沙量也相应减少,引起江湖关系新的变化,造成长江城螺河段水位抬升,进而影响到城螺河段的行洪能力,下面对城螺河段的行洪能力衰减作简略对比分析。

1.1 三峡建库前城陵矶站水位变化

通过点绘城陵矶(七里山)站历年日平均最高水位与相应流量及该站历年最低水位与相应流量关系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除个别年份(92、94年)因相应监利站流量较小,不顶托城陵矶出流外,一般枯水位(流量小于3000 m3/s)较60年代前抬高0.7~1.2m,中、高水位时(流量为20000 m3/s ~40000m3/s),水位抬高约2.0~1.8m。

根据施修瑞等人的研究,在高、中、低水时,城陵矶站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曲线呈左移趋势,同流量下的水位呈上升趋势,同水位下泄洪能力呈减小趋势。

1.2 三峡建库前螺山站水位变化

通过点绘螺山(二)站历年日平均最高水位与相应流量及该站历年最低水位与相应流量关系图,可以看出枯水时80年代以后较50年代抬高约1.5m;高水时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受到河段涨落水、河床冲淤、下游水位顶托及上下游河段分流的影响,水位流量关系散乱,但自1988年以后,水位抬高趋势是明显的。

根据笔者1999年的研究,按各个时期分析样本年份的综合落差指数法单值化平均线比较,1994~1999年与下荆江裁弯前对比30000 m3/s以下对应平均落差时水位抬高量在1.56m以上;30000~40000m3/s水位抬高量为1.56~1.31m;40000~50000m3/s水位抬高量为1.31~1.17m。

1.3 螺山河段行洪能力下降原因分析

1998年洪水,螺山站最大洪峰流量仅为64900m3/s, 较1954年洪峰流量78800 m3/s小了13900m3/s,但监利、城陵矶和螺山站的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74m、1.86m和1.78m,而汉口站的最高水位仍较1954年低0.3m。也即螺山至汉口河段,长200km,1998年水位落差比1954年增加了2.08m。造成这种小流量高水位行洪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3.1泥沙淤积

下荆江裁弯后,荆江河段比降加大,水流流速增大,河床发生溯源冲刷;同时,三口分流减小,荆江流量扩大,也造成河床冲刷,荆江河道输沙量增大,使荆江出口的城螺河段发生淤积。

据统计,螺山水文站断面面积1967年~1983年累计淤积4000 m2,若按河宽1.6km计算,河床平均以每年15.6cm在淤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河床淤积使螺山站水位抬高0.5~1.0m。1998年较1966年枯水河床淤高0.5m ,高水河床略有淤积,使得高水过水断面减小,影响行洪。

1.3.2 河床演变

城陵矶水位抬高、泄量减小还与汇流河口河床变化有关。自1975年后,江湖汇流口由南向北平移约1000m,荆江出口段的深泓交汇点下移,原交汇点处冲刷坑高程由1966年6月的黄海-10m淤为1987年的-6m,两股水流交角由小于60°变为接近90°,造成洞庭湖出流不畅,致使其水位抬高。另外,洞庭湖区泥沙淤积与围垦使其面积、容积减小,调蓄作用减小,加快加大了螺山流量及其水位抬高。

1.3.3 牌洲湾及界牌河段的壅水作用

牌洲湾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河曲弯道,其入口上游距城陵矶约130km,出口下游距武汉关约46km。弯道长约50km,颈步最窄处不足5km,弯曲率达10.0。牌洲湾河段平面形态酷似蜿蜒性河段,实际上由3个宽窄相间具有江心洲的分汊河段构成。其洪水河槽狭窄,外形蜿蜒曲折,洪水水流阻力很大,使得城陵矶至螺山河段高水比降(0.424×10-4~0.221×10-4)反而小于低水比降(0.497×10-4~0.324×10-4),对洪水阻滞作用十分明显。相当于一个超长丁坝,对城螺河段起着壅水作用。

界牌河段上起螺山,下至石码头全长28km,河段洪水河床的平面外形呈两端小中间大的顺直展宽分汊型。螺山上游10km处的杨林矶、龙头山为土质坚硬的河岸突咀,河宽仅1050m,螺山、鸭栏处河宽为1600m,过螺山后河面逐渐放宽,深泓线摆动加大,新堤一带河宽达3500m,其间横卧南门洲,将水流分成左右两汊,在石码头汇合,该处有护岸工程控制,河宽缩至1500m,形成一人工卡口。洪水期由于界牌河段卡口作用,导致局部比降加大,上游水位壅高,流速减缓,影响行洪。

2 三峡工程运行后城螺河段防洪形势及整治的必要性

2.1 三峡工程对城螺河段防洪的作用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重点保护区── 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上游,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来的洪水,按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175m,防洪限制水位145m计,防洪库容可达221.5亿m3,坝项高程为185m,比防洪高水位高出10m,每1m库容为10亿m3以上,在特别情况下还能发挥特殊的调洪作用,在规划设计中,三峡工程可满足以下防洪要求:

l

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l

在遭遇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时,配合以中游分蓄洪措施,做到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

l

在满足以上多个条件前提下,应尽量使城陵矶附近地区的分蓄洪量减少。

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有对荆江补偿调度方式和对城陵矶地区补偿调度方式两种。

对荆江补偿调度方式以控制沙市水位为标准,具体操作规定为:

l

遇100年一遇以下洪水,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大于56700 m3/s,使宜昌~枝城区间洪水进行补偿调节,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m(冻结吴淞基面).

l

遇100~1000年一遇洪水,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80000 m3/s,并采取分洪措施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m。三峡水库调洪控制最高水位175m,达到175m后则以保证大坝安全为主。

这种调度方式比较适应以长江上游来水为主的典型洪水,例如1981年及历史上出现过的1860年、1870年大洪水,调度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很好,完全能达到防洪目标,但对减少城陵矶地区的分洪量的作用不够理想。

对城陵矶地区补偿调度方式是为了既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又减少城陵矶陵附近分洪量的前提下,将三峡工程221.5亿 m3的防洪库容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库容100 亿m3,用作对城陵矶和荆江防洪补偿;第2部分库容85.5亿m3,仅用作对荆江防洪补偿;第3部分库容36亿m3留作对荆江特大洪水进行调节。具体调度规划如下:

l

当三峡水库水位低于第1部分库容(100亿m3)相应的水位时,三峡工程下泄量为q=min(q1,q2),但不小于26台机组发电量25000 m3/s。其中:q1=56700 - Q1 m3/s(Q1为当日宜昌~枝城区间流量);q2=60000 - Q2 m3/s(Q2为第3日宜昌~城陵矶区间流量)。

l

当三峡水库水位高于上述水位而低于第1和第2部分库容(185.5亿m3)相应水位时三峡允许泄量为:

q=56700 - Q1 m3/s

l

当三峡水库水位高于上述185.5亿m3相应水位时,三峡工程当日下泄量:q=80000 - Q1 m3/s,但不大于当日实际入库流量。

l

当三峡水库水位达175m,则以保证大坝安全为主。

这种调度方式比较适应以长江中下游来水为主的洪水类型及全流域性洪水,例如1931、1935、1954、1983、1986年洪水,调度方式较复杂,但可操作性也很好,能达到防洪目标,特别是减少城陵矶地区分洪量的效果要显著优于第1补偿方式。

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的建成对城螺河段的防洪作用如何,洞庭湖区防汛是不是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今以1954年、1969年、1980年、1988年、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年最大洪水为典型,探讨三峡建库后城螺河段水位变化的具体情况。模拟实时调度方式采用对城陵矶防洪最为有利的“对城陵矶地区补偿调度方式”:先按城陵矶流量不超过60000m3/s控制,三峡工程蓄水100亿m3后,改按沙市水位不超过44.5m(冻结吴淞基面)控制。通过三峡水库调度及圣维南方程组、河流动力学模型演算,可得城陵矶三峡建库后各典型洪水最高水位下降幅度,详见表2.1。

表2.1 城陵矶站三峡建库后各典型洪水最高水位下降幅度计算成果表 单位:m

年份

1954

1969

1980

1988

年最高水位下降值(建库初期)

0.66

0.14

0.06

0.17

年份

1995

1996

1998

1999

年最高水位下降值(建库初期)

0.28

0.67

0.46

0.83

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建库初期(20年),对降低城陵矶洪水位有一定的作用,个别年份如:1954年、1996年、1998年、1999年年最大洪水,水位降幅分别达0.66m、0.67 m、0.46 m和0.83m,但由于长江流域集水面积巨大、下垫面条件复杂,加上水文现象的随机性及洪水组成的复杂性,水情往往十分复杂多变,对于部分年份,水位降幅不是十分明显,如1980年仅为0.06 m,1969年、1989年也只有0.14 m和0.17 m,因此,从最不利因素考虑,近30年,城陵矶至螺山河段防汛形势依然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容盲目乐观。

2.2 城汉河段整治的必要性

洞庭湖北通长江,内衔四水,湖泊星罗棋布,水系纵横交错湖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响誉全国的“鱼米之乡”。近年来,由于江湖关系改变,城螺河段河床淤积,水位抬升,给洞庭湖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三峡工程建成后,城螺河段的防洪压力有所减轻,防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长江上游来水量大,年径流量一般为4510亿m3,而三峡的防洪库容只有221.5亿m3,在关键时刻可以起到拦洪错峰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水患,螺山段仍需要有安全下泄65000m3/s多洪峰流量的能力。

洞庭湖现有湖面积和湖区水面面积约4000km2。若保持湖区水位不变,使城陵矶水位下降1m,则可多出调蓄洪水的容积4亿m3。这种因城陵矶以下河床淤积而引起的洞庭湖调蓄容积的损失比起泥沙直接淤积在洞庭湖的损失要多的多。因为1t泥沙淤积在湖区,其库容损失为0.71 m3,而若淤积在城陵矶的下游河段,因河床淤高而使水位抬升损失的洞庭湖调蓄容积为9.52m3。要防止1998年大水城螺河段上压下堵,小流量高水位极度被动局面的出现,最得力直接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疏通河道,恢复螺山河段的泄洪能力。

城陵矶至汉口河段上承长江干流荆江和洞庭湖水系来水,区间有大小支流5条,河段内湖泊众多,两岸矶头对峙,形成天然节点,犹如藕节,使河床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影响行洪。目前,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约可防御5~10年一遇的洪水。由于下荆江裁弯,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及洞庭湖淤积严重,洞庭湖区各控制站90年代出现的最高水位较堤防设计水位抬高0.81~1.85m,特别是城螺河段泄流能力下降,造成长江干流沙市至汉口河段水位出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大量洪水滞留洞庭湖,洞庭湖区水位逐年抬高,洪涝灾害频繁,如1998年城陵矶水位35.94m螺山站的过水能力仅57000m3/s,最高水位33.91m(相当于吴淞冻结基面)时的过水能力仅64900 m3/s,比1954年同流量下水位抬高1.78m,同水位(城陵矶34.40m)下流量减少近9000m3/s。从城陵矶和汉口水位差值分析,1954年为4.22 m,1983年、1996年、1998年、1999年分别为5.85 m、6.35 m、6.37 m、6.65 m,差值增加1.63~2.43 m,致使中小洪水即造成洞庭湖区的严重洪水灾害。治理洞庭湖的水患宜以渲泄为主,三口四水的洪水仅靠一个小口渲泄,若咽喉淤塞,仅靠修堤挡洪是无济于事的,湖口的综合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宏观整治来说,荆江和洞庭湖的湖水下泄,关键是受城陵矶至汉口河段的泄洪能力制约。目前,是上裁而下不裁,相当把荆江的防洪负担部分地转移到洞庭湖及城汉河段,所以应研究并尽快实施城陵矶以下至汉口河段的综合整治工程。依据“泄蓄兼顾,以泄为主,上蓄下疏,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要解决城螺河段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大幅度降低城陵矶水位,必须实施牌洲裁弯并辅之以城陵矶~螺山~界牌河段清淤疏浚、削矶扩卡及部分险段的筑堤护岸,保证行洪畅通。

3 牌洲裁弯对防洪影响的水文分析

3.1 城汉河段概况和牌洲裁弯方案简介

长江城陵矶至汉口河段上接荆江和洞庭湖入汇,流经湖南岳阳、临湘、湖北监利、洪湖、嘉鱼、汉阳、武昌、武汉等市县,全长235.6km,除牌洲湾河段是“s”形弯道外,其余多为顺直河段,江面开阔,但两岸多山丘、石嘴,矶头对峙,下距城陵矶约30km处有著名的界牌河段,北岸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汇入,南岸有小支流陆水加入,是长江防洪的重要险段。河段内地貌大致可分为冲积平原、河床洲滩、河流阶地、丘陵和低山等5种类型,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城陵矶至嘉鱼左岸,嘉鱼至金口两岸。

依据1994年长程水道地形图量测,莲花塘~九江河段全长472.4km,共布设计算断面107个,平均4.4km一个断面。牌洲裁弯引河从老谷洲与大湾之间按河势裁划。老谷洲至大湾按现河长量算为51.4km,按裁后引河量测为11.0km,扣除两段旧河轴心到水边距离部分,实际开挖引河轴线长6.5km。牌洲裁弯实际缩短河长40.4km,裁弯比为7.9。

牌洲裁弯后的计算,设想稳定后旧河上段淤死,下段留为东荆河入江道。裁弯引河内不布设计算断面,其过水断面设想已与上下游河道相适应。

3.2 牌洲裁弯对洞庭湖防洪影响的水文分析

根据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城陵矶至螺山河段呈冲淤交替状态,城陵矶站、螺山站水位在各级流量下基本不变。现即假设三峡水库运行后城螺河段的洪水位基本不变,应用定床不恒定流水力学差分解法模型来分析牌洲裁弯对城螺河段的防汛影响。选择1983年6~10月莲花塘流量和水位过程为典型,计算步长取t=1d,资料以日均值代替,确定边界条件,分别对现状和牌洲裁弯后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并整理成果如下。

3.2.1 相同莲花塘流量过程条件下,牌洲裁弯对上下游水位的影响

3.2.1.1 相同来水条件下,牌洲裁弯对上下游水位的影响

牌洲裁弯后上游水位降低明显,其降低程度自引河口向上游递减。表3.1列出了弯道上游重要断面水位降低计算成果。

表3.1 牌洲裁弯降低上游弯道水位计算成果表

地点

莲花塘

螺山

龙口

老谷洲

断面号

Cs1

Cs9

Cs22

Cs33

水位降低(m)

0.31~0.48

0.43~0.60

0.59~0.87

0.73~1.16

注:1.上边界条件莲花塘1983年流量范围为24500~59300m3/s。

2.断面位置见附图。

在相同的来水情况下,牌洲裁弯对于下游水位的影响较小。裁弯对下游水位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河道缩短,槽蓄减小及比降增加流速加大造成。以汉口断面为例:1983年典型洪水牌洲裁弯前后水位差为-0.07~0.12m。通常在峰前裁弯后水位抬高,而峰后则水位降低,表明牌洲裁弯后洪水传播加快。

3.2.1.2 牌洲裁弯对水面线的影响

以t=48d(7月18日)最高水面线说明,该天莲花塘流量达最大59300 m3/s,计算得现状莲花塘水位33.87m,牌洲裁弯后莲花塘水位33.40m,降低水位0.47m,螺山降低水位0.59m,龙口降低水位0.78m,裁弯引河入口老谷洲降低0.97m。水面线与裁弯前比较明显变陡。

3.2.1.3.牌洲裁弯前后莲花塘~螺山水位落差的变化

分析表明,牌洲裁弯前后莲花塘~螺山水位落差有所增大,增大关系为:

Z增=0.296-0.0063Z莲

上式表明牌洲裁弯后莲花塘~螺山水位差值,低水增加较多,而高水增加相对较少。

3.2.1.4 牌洲裁弯前后螺山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

由计算成果分别点绘牌洲裁弯前后以日涨落率为参数的螺山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其中螺山流量考虑支流顶托影响,支流顶托系数采用长江中下游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1980年汇编的“长江中下游防汛基本资料《水情》”中刊布的成果。将裁弯后、前螺山水位流量关系相减,即得牌洲裁弯后螺山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可以得出:牌洲裁弯后螺山同水位过流能力明显增大,增大的特点是水位越高涨率越大则增加越多,反之则相对增加较少。

3.2.2 相同莲花塘水位过程条件下,牌洲裁弯对河道泄量和上下游水位的影响

3.2.2.1 相同莲花塘水位条件下,牌洲裁弯对于河道泄量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牌洲裁弯对于扩大弯道上游泄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相同莲花塘水位过程(1983年)裁弯后可加大泄量1400~3200 m3/s。经分析,对于弯道上游同一断面,裁弯后泄量增值与水位高低有关,断面水位越高泄量增值越大。如莲花塘断面,25m水位裁弯后泄量增值约为1200 m3/s左右,而30m水位裁弯后泄量增值约为2500 m3/s左右。点绘牌洲裁弯后莲花塘泄量与水位相关图,推知当莲花塘水位达34.40m时,牌洲裁弯后可增加泄量3300 m3/s左右。

3.2.2.2 相同莲花塘水位条件下,牌洲裁弯对比降的影响

牌洲裁弯后由于河长缩短,弯道以上河段水面比降增大,对于相同的莲花塘水位过程裁弯前后比较,一方面弯道上游泄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莲花塘以下断面水位亦有所变化。莲花塘以下至引河入口,水位普遍降低,其规律是引河口水位降低最多,为0.39~0.74m,向上游则降低值递减。由于这种水位降低是裁弯前后相同莲花塘水位条件下的比较,因此它反映了裁弯后上游比降的增加。经计算牌洲裁弯后上游比降绝对值增加0.003~0.0054‰,平均增加0.0042‰左右,详见表3.2。

表3.2 牌洲裁弯后上游水面比降增值分析表

地点

莲花塘

螺山

龙口

老谷洲

断面号

Cs1

Cs9

Cs22

Cs33

累积距离(m)

29060

84220

128720

裁弯后水位降低(m)

0.09~0.15

0.25~0.45

0.39~0.74

裁后比降

绝对增值

(‰)

范围

0.0031~0.0052

0.0030~0.0053

0.0030~0.0057

平均范围

0.0030~0.0054

注:计算条件为裁弯前后相同莲花塘水位过程,典型为1983年6~10月实际过程。

4 结论与建议

4.1 基本结论

通过本次分析演算,得出如下结论:

(1) 由于下荆江裁弯,河床演变,泥沙淤积、牌洲湾及界牌河段壅水等多种综合因素影响,导致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同水位泄洪能力明显下降。

(2) 三峡工程的运行初期,对洞庭湖及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的防洪压力有所减轻,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典型洪水城陵矶水位降幅亦不同,如1980年、1969年、1989年洪水其最高水位下降幅度仅为0.06m、0.14m、0.17m,考虑最不利因素,洞庭湖防汛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3) 通过河道整治达到扩大城陵矶~螺山河段泄洪能力,对江湖都有利,实施牌洲裁弯并辅之以城陵矶~螺山~界牌河段清淤疏浚、削矶扩卡及部分险段的筑堤护岸,保证行洪畅通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牌洲裁弯对降低上游水位作用明显:对于1983年6月~10月典型流量过程可降低莲花塘水位0.31~0.48m,而对于下游河段水位抬高值相对不大,汉口水位抬高-0.07~0.12m。在相同莲花塘水位情况下,牌洲裁弯对扩大莲花塘泄量作用明显:在莲花塘水位34.40m 时可扩大泄量3300 m3/s左右。

(4) 由于牌洲裁弯缩短了流程,洪水传播时间缩短导致武汉水位升高,但其抬升是有限的,而且只要调度得当还有可能降低武汉水位。根据1998年8月1日合镇垸溃口资料分析,武汉关水位最大下降0.29m,溃口期间平均降低0.13m。利用裁弯后的牌洲大垸及老河道共约6~7亿m3容积蓄洪,可在关键时间降低武汉的水位。因此,牌洲裁弯工程的负面影响是第二位的,而且是可以控制的,应结合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4.2 建议

洞庭湖的治理要双管齐下,江河兼顾,现结合城汉河段综合整治的水文分析,从防洪减灾、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 疏通河道,恢复螺山段的泄洪能力。主要工程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陵矶~螺山~界牌河段疏浚和扫障;二是实施牌洲裁弯。

(2) 螺山河段疏通之前,适当抬高控制水位。根据1998年实际洪水调度的成功经验,适当抬高螺山控制水位是实况的必然,是长江中游防洪科学调度的基本要素,是把中游洪灾减少到最小程度的主要措施。根据江湖的变化和地方的防洪能力,控制水位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总的原则是使螺山河段的泄洪能力达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3) 实施界牌河段护岸工程。工程目的是彻底整治该段河道左右摆动,过洪槽上提下挫,泥沙淤积严重的局面,稳定河势,确保泄量。

(4)加紧加快南洞庭湖洪道治理,确保行洪通畅。并继续在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建库蓄洪,以调节城陵矶河段水量并减轻四水尾闾和洞庭湖区洪水灾害。

(5)牌洲裁弯因涉及长江防洪规划及武汉防洪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本文仅以1983年典型洪水为例对牌洲裁弯前后相关河段的水位、水面线及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系统深入的研究尚需城陵矶至汉口长江干、支流的大量的水文及地形资料,考虑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建议组织力量实地采集,并在技术上联合攻关,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深入详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谭培伦,仲志余,宁磊。三峡工程对1998年洪水防洪作用分析[J]。人民长江,1999,(2).

2.谭培伦,顾宁昌。三峡工程对城陵矶进行防洪补偿调节的探讨[J]。人民长江,1993,(11).

3.段文忠。下荆江裁弯与城陵矶水位抬高的关系[J]。泥沙研究,1993,(1).

4.施修瑞,夏薇,杨彬。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及水沙变化分析[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7.

5.李正最,宁迈进,李艳,等。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研究[J]。中南水力发电,2001,(3).

6.李义天,邓金运,孙昭华,等。泥沙淤积与洞庭湖调蓄量变化[J]。水利学报,2000,(12)。

第8篇:长江水位范文

自2005年,长江航运货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长江航运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12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8亿吨,同比增长8.4%。长江水系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沿江全社会货运量的20%和货物周转量的60%;长江航运完成了沿江地区85%电煤、83%铁矿石和90%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长江航运年直接产生GDP达1200亿元,间接带动GDP逾2万亿元;长江航运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带动间接就业逾千万人。

同时,国家在沿江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还形成了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以及长三角、中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长江航运已经成为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

沿江七省二市全部跨入GDP万亿俱乐部

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49.5: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外贸进出口额124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

江苏省成为我国第二个地区GDP突破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湖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地区GDP跨过两万亿台阶。云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使沿江七省二市GDP全部达到万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沿江省市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格区和产业规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引导沿江产业集聚发展。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江苏省加快跨江合作和产业集聚,皖江城市带实现跨江联动,江西省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湖北省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流域等相关规划,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川省规划建设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加快构建沿江临港产业体系,岸线利用和港口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长江航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

“十一五”期,长江航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沿江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认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内河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1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以长江为龙头的内河航运发展在国家战略和发展全局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江航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2013年7月21日,到武汉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2年12月,到九江港考察,强调要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特别是内陆腹地梯度开发、开放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交通运输部领导也多次到长江考察调研,对长江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与此同时,一系列国家、省级及交通运输部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引导长江航运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通过几次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沿江七省二市交流合作意愿更强烈,渠道更顺畅,合作领域更广阔,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更加深入。

2012年8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共同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部、市将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同年11月24日,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议备忘录,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支持江苏先行先试,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

同年4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促进水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内河水运建设、内河船型标准化、海洋等领域重点项目和发展战略研究的金融支持力度。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加强长三角区域港航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作意向书。重庆与贵州就共同推进乌江水运通道建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乌江航运扩能工作。

长江航务管理局先后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召开座谈会,在“皖江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地方政府有需求,长航局系统有响应,合力推进,互利共羸”的良好合作机制。

长江干线完成货运量18亿吨

2012年,长江干线完成货物通过量18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干线与干线之间货物通过量4.5亿吨,支流与干线之间通过量3亿吨,干线(支流)与海上之间通过量10.5亿吨。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矿石、矿建材料五大货类占总量的66.6%。

长江干线全年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616.8艘次,比上年下降3.3%。三峡断面过坝货物通过量9488.7万吨,同比下降13.7%。三峡船闸累计运行9713闸次,通过船舶44263艘次,货物通过量8611.1万吨,同比下降14.2%;翻坝转运折合877.6万吨,同比下降9%;过闸旅客24.4万人,同比下降39%。葛洲坝船闸累计运行17809闸次,通过船舶48202艘次,货物实际通过量9038.2万吨,同比下降13.2%;旅客通过量7.69万人,同比下降39.1%。

随着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煤炭等资源性出川货物明显减少,进川货物需求旺盛,出川货源需求减弱,三峡船舶上下行货物流量不均衡现象明显。

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

推进船型标准化对于改善内河通航秩序,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推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来,长江干线老旧船舶拆解工作加快推进。截至今年7月30日,云南、四川、重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八省二市累计核准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15.1亿元,拆解改造老旧运输船舶7087艘、336万载重吨。长江干线船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1800吨。据了解,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货船平均吨位在1300吨到1500吨左右,现在三峡库区的货船平均吨位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整个长江的货船平均吨位也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

去年底,交通运输部了全国内河主要通航水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尺度系列,包括长江干线航道、长江水系“十八线”航道和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内有关航道的《主尺度系列》。《主尺度系列》的对于提高航道、船闸等基础设施的通航效能,促进船舶技术进步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升至10个

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21亿吨,比上年增长5.4%,占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0%。

2012年,岳阳港加入亿吨大港行列,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达到10个。其中苏州港(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张家港港区货物吞吐量2.5亿吨,太仓港区吞吐量1.2亿吨。长江干线港口生产泊位达到4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421个。

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36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国内河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87%。其中,苏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84.4万TEU,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71%。其中,苏州港年增速达到25.2%,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TEU;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从2012年8月起成为中国内河第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口岸。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22.58亿元

2012年,长江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内河建设投资381.1亿元,占全国内河建设投资的77.8%,同比增长28.1%,增速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计划22.58亿元。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和在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改善航道里程186公里。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立项的航道建设项目总投资达61亿元,8个项目工可、10个项目初步设计通过部批,部级重点项目“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工可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荆江航道即将展开全面系统整治,长期以来困扰长江航运的“瓶颈”有望在未来3年内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该项目于去年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对太仓至南通河段约56公里的水道先行实施治理,实现由苏州港太仓荡茜闸至南通港天生港区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总投资约51.7亿元,工期3年,预计于2015年完工。目前,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航道保障措施前期工作、通州沙整治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

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南京至太仓段提高至10.8米(试行),芜湖至南京段洪水期提高至10.5米,中枯水期提高至9米;安庆至芜湖段枯水期提高至6米(试行);武汉至城陵矶段提高到4—5米(试行),城陵矶至宜昌段提高到3.5—5米,宜宾至重庆段中洪水期提高到3—3.7米,干线航道维护水深保证率达到100%。

创新驱动成效显现

交通运输系统加快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与环境,健全长江航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高创新能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科研基地相继成立,为长江航运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第9篇:长江水位范文

今天,长江航道局、长江海事局和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分别介绍了长江干线枯水期航道形势、水上交通安全和三峡坝区通航等方面的工作情况,阮瑞文副局长代表长航局对长江干线20__—20__届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决定开展“三保一创”活动,我完全同意。刚才,交通部水运司郑清秀副处长和部海事局宋臻处长都作了讲话,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结合如何贯彻落实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做好本届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主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随着流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长江干线水运货运量自20__年以来,年均增长17%,发展势头十分强劲。预计20__年长江水运货运量有望达到9.9亿吨,周转量3099亿吨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34万标箱,江海直达运量5.5亿吨,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1、20.6、23.6和9.0。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今年完成投资155亿元,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建设任务开了个好头。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发挥,服务沿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年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水路运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内河水运纳入了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内河运输。

20__年11月21日,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某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专门致信。李盛霖部长作了题为“加快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沿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发言,会上交通部和(与)沿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七市二市共同签署了《“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此次会议回顾文秘站版权所有总结了20__年11月28日“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一年来的工作,研究了加快黄金水道建设、促进沿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主要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促进长江水运新一轮发展。“十一五”要着力实施航道治理、港口建设、船型标准化、三峡过坝运输扩能、水运保障及干支联动六大工程。会议强调,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建设步伐,结合水利河势控制工程,实施一批航道整治及控导工程,提高航道尺度,扩大航道通过能力,改善通航条件。

种种情况表明,长江航运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现期”。特别是长江航运发展的压力大,矛盾多,任务重,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加快长江航道建设步伐,确保长江干线航道安全畅通已经成为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确保长江干线航道畅通是交通部长航局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交通部赋予整个长航系统乃至全行业的光荣使命。航道是航运的基础,确保长江干线航道的畅通和安全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不能确保枯水期长江干线航道安全畅通的话,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构建和谐长江航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确保长江干线航道畅通是本届枯水期通航工作的首要目标

枯水期长江干线的通航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更是对长航局系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全行业的一个考验。根据交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长航局今年组织制定了《长江干线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将妥善应对长江干线航道发生断航或严重堵塞2小时以上的事件作为重点之一。

强化枯水期通航管理这是长江航道现阶段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长航局系统各单位特别是航道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创新的思维、办法,采取有针对性和务实措施切实改善枯水期通航条件,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畅通、一切为了航运”这个理念,长航局系统各单位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保畅通这个基本原则展开,树立信心,遵循规律,科学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取得最后的成功。

本届枯水期我们确立了通航管理工作的16个一类重点维护水道。昨天和今天上午我先后察看了发生过阻航事件的江口水道和太平口水道现场,下一步我还要去察看窑监等重点水道。针对这几个重点水道,航道部门必须全力以赴,积极落实预案,确保组织、人员、装备、资金到位,日常注意加强观测与分析,及时主动地采取调标、疏浚等维护措施,确保重庆—芜湖河段新的分月航道维护水深标准。

其他相关单位,包括宣传工作部门都要突出一个服务的理念,围绕航道畅通工作服好务,发挥我们局一贯的好传统,牢固树立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树立长航局系统负责任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新形象。宣传 部门要规范宣传枯水期航道形势和全行业的干部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影响力,树立行业的新形象。

三、确保三峡船闸完建期通航的平稳有序是本届枯水期通航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峡船闸完建并单线运行是对全行业的一次重大挑战和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长航局系统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次大检验。自9月15日三峡船闸单线运行以来,尽管我们长航局系统各单位、特别是三峡通航管理局包括湖北、重庆两市市的港航管理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突出安全监管和行风建设这两个重点,实施了煤炭运输船舶凭证过闸和限制过闸船舶签证数量的调控措施,科学调度,加强现场监管和维护,确保了三峡船闸运行的高效正常,确保了翻坝转运的平稳有序,确保了坝区通航安全的总体稳定,但是现阶段存在的过闸的旺盛需求和通过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短期内尚无法解决。而这一突出矛盾直接导致了坝区,特别是坝上待闸船舶过多,待闸时间平均在5-7天,待闸船舶最多时曾达到584艘,其中坝上最多时达337艘。这么多的船舶长期在坝区积压,增加了航运企业的成本,而且容易诱发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增大了维持坝区通航秩序的难度和压力。对此,各航运企业、船舶和广大船员对此充分理解、支持,积极配合通航管理工作。在此,我也向与会的航运企业领导、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体船舶和船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你们继续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共渡难关。

下一步,三峡通航管理部门要继续严格执行调度规则和相关调控措施,做到调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加强船闸设备的运行维护,以此来确保船闸运行的高效正常,确保重点物资的运输。要进一步加强坝区船舶通航和停泊秩序的维护,确保船闸运行安全和坝上坝下船舶平衡。长航局将加强组织协调,继续派出由局领导带队,处级以上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到现场进行协调。沿线各级海事机构包括地方海事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限制过闸船舶签证数量的规定,并加强通航秩序维护。公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坝区船舶消防和水上治安管理,确保稳定。

四、确保安全稳定是本届枯水期通航工作的重中之重

长江枯水期正值冬季,航道浅窄,加上雾、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库区和中游航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航环境复杂,历来是长江水上交通事故的多发季节,也是群死群伤恶性重大事故的易发季节,更是各级领导最牵挂的时刻。为此,长航系统各单位、沿江市市港航管理部门、船舶公司和广大船员都要充分认识冬季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突出一个实字,狠抓落实,狠抓各项安全生产和监管措施的落实。立足一个早字,做到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完善预案,落实措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的监管,开展各项安全行动,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届枯水期,各级海事机构要继续抓好客渡船安全监管这个牛鼻子,监管到位,确保不出事故。重点强化对“四客一危”重点船舶、一类监管区等重点水域的安全检查和现场监管,认真开展对春节上线客船的安全检查和船员证书的检查,确保春运客船安全适航和船员适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坚决防止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五、行业联动,齐抓共管,确保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的全面胜利

迎战枯水,确保长江枯水期航运安全畅通不仅是长江航道部门的大事,也不仅是长航局系统内部各单位的大事,而是涉及长江航运发展和沿江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支持、配合,需要沿江各地港航管理部门以及三总司等单位和广大航运企业的密切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呼吁并需要全系统的力量、全行业的力量乃至于社会的力量,做到行业整体联动,齐抓共管,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确保本届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的全面胜利。所以我们今天的电视电话会议邀请了沿江市市港航管理部门、三峡总公司、沿江大型港航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参加,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本届枯水期长江航道的形势、三峡通航的形势和长航局系统各单位加强枯水期通航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齐做好确保长江航运安全畅通的工作。在此,我代表长航局对大家过去所作的努力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长江航运的发展。

对于我们长航局系统内部各单位而言,一定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树立“长航一家人、行业一盘棋”的理念,做到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突出三个服务,服务长江航运发展,服务三峡工程,服务沿江经济,体现出我们一条链的管理优势,体现出负责任政府部门形象,体现出负责任的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