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精选(九篇)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

第1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哪怕是老师也应该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2021教师个人进修学习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2021教师个人进修学习计划范文(一)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能到重庆参加“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光彩。据了解,“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落实第四届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神的第一项重大举措,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教师培训。因此我特别珍惜。我觉得自己是好学的,为了争取到能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一直努力着努力着。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研教改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教育理论,针对教育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做好笔记,课后细思慢嚼。

2、多读书且读好书,在读书研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与专业素养。

计划读书书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爱弥儿》《爱的教育》《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历代文学经典中部分作品。

3、观看名师课堂教师,学习名师教学理念。

每周一次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名家上课视频或获奖教师视频,学习窦桂梅、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等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对比学习他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

4、坚持每周写一次教育札记,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我曾经在“国培学习”作业中写到: 写教育日志,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想到改进的的办法;写教育日志,可以分享教育的喜悦,为今后的成果构建健全的步伐;写教育日志,无疑是让老师再一次成长,是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种奉献,也是更好地做自己,做一个更美的自己。

5、每学期听课不低于20次,可以是校内的老师执教,也可以是他校的执教,希望能从一个角度观课,一个主题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纠正自己的一些毛病。

6、多参与学校教师教研组探讨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2021教师个人进修学习计划范文(二)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继续教育制度,使我校教师继续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我校教育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针,坚持三个面向,立足实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制订我校教师学习和进修计划。

一、学习和进修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为依据,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突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二、学习和进修的对象:

全体教师。

三、学习和进修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胜任本职级及晋升高一职级业务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学习和进修的内容:

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研究等,要突出培养教师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创新培训活动内容为各科教材,采取听评研讨课、录像课、教材通研、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培训形式,突出培养教师使用新的课标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五、学习和进修的方式:

采取外出学习、请专家作报告、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

六、工作要点:

1、按照区教育局部署,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按要求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

2、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切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职评的结合,及时做好宣传组织、资料呈报和证书办理。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

充分发挥我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让他们承担校本培训任务,既可进行教材辅导、开展讲座传授课堂教学经验,也可通过示范课展示教学技能;

4、继续抓好“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归来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汇总材料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5、做好“请进来”工作。

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2021教师个人进修学习计划范文(三)学海无涯,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终身学习。教育工作是动态的鲜活的进步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这也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理念。特制订本学期个人进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教学为中心。

二、基本情况

本人已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士文凭,系统学习了有关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还需继续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本人善于学习,能珍惜各种学习机会。

三、进修目标

1、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3、综合提高自身素质。

4、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5、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能力和创新能力。

6、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教研能力。

四、方法措施

第一、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

1、坚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2、借助先进的媒体学习,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建立自己的博客语文园地。

3、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4、利用一切资源,校内多向同事学习,并积极走出去,向教育界名师寻经问宝。

第二、善于思考,把教学工作与思考结合起来。

1、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教师。

2、坚持认真撰写课后反思,并积极反馈于教学工作。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反思教育学生的点滴,在反思中感悟,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

4、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积极探索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积极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积极展示自我。

1、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创造精彩语文课堂,多打造精品,在此过程中,学习提高。

2、多听同事们的课,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提高。

3、积极上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同时虚心接受同事的评价和建议,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

第四、在教学中加强自己的教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1、学校每周五的教研组活动按时参加,结合实际和校情学情进行教研。

2、在教研组活动中,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3、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虚心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4、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用课题促进自己教研学习,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五、学习安排

1、《教育学》《心理学》。

2、《论语》《老子》《庄子》。

3、《宋词》《唐诗》。

4、《史铁生作品》

5、新课标推荐世界名著。

6、《古代文学》。

7、撰写读书心得。

第2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第3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贵州省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1年9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县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我县教师培训工作迎难而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培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紧缺学科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国培计划”项目,给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通过一年的国培工作,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管理到位,特色凸显。现就我县在国培工作中一些做法作简要汇报。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为确保我县“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培训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县教育和科技局出台了《麻江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将国培项目培训列为县教育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同时下发了《麻江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合理选送,协作沟通好,培训有实效

1.合理选送,力求有效。参培教师先由各乡镇进行推选,然后由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进行审核,遴选在校本研修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选定8所初级中学和8所中心小学作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学校,并选出优秀教师担任各学科实习生指导教师。

2.妥善安排,解决参培教师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县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多次到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置换教师生活上的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学习。

3.信息反馈及时,协作沟通好。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办公室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互通有无,随时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双方及时反馈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正因有了顺畅的协作沟通,培训工作得以圆满结束,送培教师全部合格。

三、管理精细,服务周到,实习生安心顶岗。

1.县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做好对接,共同重视研修顶岗培训工作。对置换到我县实习的大学生,为了保证到我县以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县教育和科技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教学工作;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的食宿问题,考虑好安全问题,给顶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2.指导针对性强,实习生进步快。各学校给顶岗实习生派遣帮带教师,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同时安排担当实习班主任,了解学生、锻炼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互相进步。

3.片区互动有特色,参与师生获双赢。2010年12月,在我县谷硐中学开展了“片区互动”教研活动,活动由离岗培训教师、顶岗实习生,未参加培训教师、专家等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评课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特邀专家:贵州省教育厅教科所杨主任,贵师大吕教授和贵师大段教授作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和切磋,汇集了智慧,达成了教学上的共识,使师生双赢。

4.注重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县国培办成立了考核组,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校及个人进行了过程性检查与考核。共收集教师离岗研修个人总结或培训心得50余篇,跟岗研修报告48份,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四、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即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实践、离岗教师到高等学校高级研修,达到了双方共赢。

1、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离岗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3、48位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承担了二级培训任务,并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特别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全体教师,使本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4、置换脱产研修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

5、拓宽了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

五、培训工作展望

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教师的工学矛盾,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火种”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置换脱产研修效果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是一条有利于教师、师范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岗教师实践学习的指导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素质,从而促进麻江教育的跨越发展。

第4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8一03

[作者简介]严丽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常熟 215500)

师专升本院校,顾名思义,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来的本科院校。由是,教师教育在此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既需要基于现实分析,也离不开历史追寻。如此,我们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实作一系统梳理和分析。

一、历史考察

与大多数师专升本院校相似,常熟理工学院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创、60年代停滞、70年代恢复、80一90年代扩张、新世纪初升格或合并成本科院校这样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经历了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挂靠高层次大学(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这样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一些特点。

1.课程数量持续增长,课程结构日趋复杂

课程数量以教学计划所列课程计算,课程结构以教学计划中教学安排表结构为参考。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9门(其中选修课12门,学生选学5门左右),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6门(其中选修课ll门,学生选学5门),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呈现;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43门(选修课只有选学课程数和学分规定,没有供选课程名录),以普通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特设课程“四大模块”呈现;而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太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59门(其中选修课24门,学生选学12门左右),以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普通选修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六大模块”呈现。

2.课时稳中有降,实践课程“位升量恒”

课时以教学计划中所载总课时为准,实践课程主要指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因1993年前的教学计划中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均无体现)。仍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241,年均课时为747;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1607,年均课时为803.5;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56,年均课时为714;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13,年均课时为703.25。从年均课时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课时总量在基本稳定中有下降趋势。就实践课程来看,1985年、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它还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列入课程安排表中,但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其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2.3%和13.4%。在1998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已作为一个专门模块正式列入课程安排表中,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1.8%和13.1%。

3.普通教育课程不断增加,学科专业课程日渐下降,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时增时减

普通教育课程指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两课”、英语、体育等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学科性”的、通常被学生称为“专业课”的那些课程,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数学教育专业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师范性”的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从各个时期的培养方案来看,普通教育课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学科专业课程有日渐下降的迹象,而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则时增时减,但总体起伏不大。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教学计划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为21%,学科专业课程占63.7%,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占15.3%。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是15.7%、72.4%、11.9%。1998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15%、52.2%、15.7%。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41.3%、46.3%、12.4%。

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特点,一方面与学制变化、学习年限的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有关。除此,还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设计者认识的波动等有关。

二、现状分析

现状,即现时状态,为体现现状这个词的时间性,研究者把研究对象定格在最新的2010级本科培养方案上,从中探寻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为保持与历史追溯的一致性,在此仍以常熟理工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现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重视基础

从学校“关于制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可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辅修专业计划三部分构成,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组成,实践教学由实验教学和集中设置实践环节组成。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占67.4%,实践教学占32.6%。而在理论教学部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41.09%,学科基础课程占42.63%,专业课程占16.28%。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成长的基础,而两者所占理论教学比例高达83.7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重基础。

2,.调实践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地位。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课程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从量上看,实践课程的量占到了总课程量的32.6%,接近1/3,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从8周延长到16周,翻了一番。其次,从内容来看,实践课程不仅有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而且还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除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课程训练、文献检索、数学教学软件应用、中高考试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微格教学等项目。再次,从范围来看,实践课程的覆盖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拓展,尤其是一些传统上一直以纯理论面目示人的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在也增加了实践环节。

3.学科为本

在中学教师的培养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分科进行的,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学科为本非常突出,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以数学教育为例,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17门6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12门51学分,“纯数学”课程11门48学分。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供选课程共22门4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21门42学分,“纯数学”课程14门28学分。

4.必修为主

为解决“基本学历”与“个性发展”的矛盾,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同样地,为了解决教师培养中“基本合格”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也应使必修课和选修课兼容。可以说,必修课代表的是“基本”,选修课意味着“个性”,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折射出课程设计者的倾向。从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必修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2088课内教学总学时中,必修1800学时,占总学时的86.2%,而选修288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3.8%。由此可见,当前我校教师教育主要追求的还是“合格”。

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这些特点,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显示出一定的创新欲望,既包含了对未来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当下教师教育的现实诉求,是融合了当今教师培养诸多矛盾的一幅生动画卷。

三、思考和建议

在历史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在“实践课程”上的坚持和在“选修课程”上的逐步加码,同时也看到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日渐萎缩和“教育专业课程”的起伏不定。在现实分析中,我们注意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对“基础”、“实践”大幅度的强化、对“学科专业课程”倾心竭力的坚守和对“必修课程”难以掩饰的留恋。在历史和现实的连结中,我们发现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能力”,也感受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开放、自由、个性化”上的左右为难。当然,这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梳理,如果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状作进一步推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普通教育课程涵盖面非常有限仅“两课”、英语、体育、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分科细化、狭窄化,教育专业课程中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脱节等——这些或许就是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设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当前学科高度分化义高度综合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向,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有鉴于此,笔者对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1.以更为宽泛的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

“良师必学者”,而学者一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须改变目前“政治、外语加体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拓宽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复旦大学的做法,可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每一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呈开放性态势。如,“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中,有“诺贝尔与自然科学”、“纳米科技与生活”、“微电子技术”等课程。“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中,有“营养与健康”、“人类进化”、“中国古代环境史导论”等课程。在具体操作时,可适当考虑文理渗透,同时将工具类课程纳入或整合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以“分科+综合”的方式打造学科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综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由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的目标,同时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一指向,无疑对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师专升本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改变传统的精细分科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对相近学科、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教育专业,可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整合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综合课程。

3.以“教室问题”为纽带完善教育专业课程

良师必学者,但学者未必能成为良师,因为良师除了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外,还需要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践行。故教师教育若以“良师”、“教育家”为目标追求,那么其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而且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育学科”为中心的状态,引进“教室问题”课程,并与教育实践课程相间而设。因为,“教育学科”抽离于真实的、生动的教育活动,它们无法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理解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供足够生动的解释0,而“教室问题”课程源于课堂,能较为形象地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如何维持课堂纪律、驾驭课堂教学,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管理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较为具体的策略。

4.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提高课程的“开放、自由、个性化”程度

在当今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分工越来越复杂精细、价值越来越多元丰富的社会中,个性、创造性越来越具有魅力。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也越来越为教育所重视。而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教师,进一步地,离不开“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因为,只有“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其学生一一未来教师学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从而实现个性、创造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显然,目前86.2%必修课、13.8%的选修课比例与“开放、自由、个性化”不甚相合。由此,在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参照美英等一些国家高等学校中选修课一般在30%—50%的比例,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例至少要达到30%,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中均应有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注释:

①计琳,复旦4年教改引发育人模式之变[N].中国教育报,2009—7—15.

第5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9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既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办学特色,需要进行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一、学分制的本质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学分制在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理论上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主要可分为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基本类型。

与学分制相对的学年制是以修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它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必修课数量,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在学年制下,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都是必修的,基本上没有选修科目。

学年学分制是集学年制和学分制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年制与完全学分制的一种综合。学年学分制本质上可以认为是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和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对理论课程按16或者18学时计1学分,对实践课则按1周计1学分,通过计算,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修满多少学分才有资格拿到毕业证书。学年学分制尽管对每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但是,它对修业年限有明确规定,并且弹性不大,仍然以自然班为教学单位,因而从本质上讲,学年学分制仍属于学年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采用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允许学生自主选课,以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学分制与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学生修读规定的课程有无年限的限制。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制内修读规定的课程,而学分制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学分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教育理念上,学分制反映了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有“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育保障上,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而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学分制则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学分制的推广应用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而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教学积极性,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无论是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没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这才是学分制的实质。如果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上一成不变或变化不大,实行学分制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叫学分制。鉴于学院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仅两年时间,还处在转型期,推行完全学分制不太现实,可以将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管理。这样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

为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积极推行学分制,笔者建议进行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按大类培养,择优分流”1.5+2.5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的前三个学期,按师范类进行基础教育,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教育理论与技能基础课。从第四学期起,在师范类专业中择优进行分流,后面的五个学期按专业修读教师教育资格课程和专业课程,按专业培养。

(一)按大类培养小学教师的优越性

1. 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统一,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了素质教育。

2. 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推行学分制。

3. 按大类培养必须重新构建课程结构,这无疑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 按大类培养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为学生志趣的发展、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5. 这种人才模式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学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按大类培养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使学生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使自己所学专业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具体改革内容及措施

1. 学程分段,专业分流,加大综合培养力度。师范类专业学生,前三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和教育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第四学期依据个人志愿、学习成绩及专业计划确定学生的专业方向;从第四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同时继续开设未进行完的公共基础课;第三和第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教师资格课和公共选修课,同时继续开设未进行完的专业必修课,并进行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详见下表:

2. 优化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修订中贯彻如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原则;三是共同发展目标与个性发展要求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是专业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在保证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结构的不同取向及要求,制订出符合中途分流培养

和学分制管理要求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化需要。

3.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师范类公共课、专业课和模块选修课三级课程平台,使学生在完成公共课的基础上,确定其发展的专业方向。公共课是实行大类培养要求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知识结构要覆盖学院内各师范类专业,可为学生提供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基本能力,能为学生再次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可能和保证。专业课是在完成公共课基础上各专业方向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宗旨是,使学生掌握某一专门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模块选修课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模块,旨在使其能拓展其他专业方向的相应知识,从而能适应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

4. 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从教技能。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部分构成,占全部课程的30%左右。其中技能类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8%左右。

基础课程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包括普通话训练、三笔字书写、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制作、识谱视唱、简笔画、少先队口令、书法等)和教师资格课程(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学科教学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等)构成,涵盖的内容有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规律、学生心理以及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获得和形成。基础课程占总学时的16%左右。

拓展课程主要为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如比较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育政策法律、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它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教师专业的理解,了解基础教育发展动态,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并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共分,占总课时的5%左右。

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占总学时的10%左右。注重加大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扩充教育实习与见习的功能,提升实习、见习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

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一个与按大类培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三、学分制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太高,还不能开设大量选修课并实施计算机选课。学分制改革可以分阶段、分步骤推行,在现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逐步完善。

(一)改革招生办法

学院现行的招生是按专业进行的。推行学分制后,可以在师范类专业中进行试点,只有小学教师的培养按师范类专业中分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低年级按学科大类培养,高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充分体现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二)优化教学计划

优化教学计划即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是推行学分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新建地方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计划的优化比综合性院校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实行学分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加强基础课程,重视通识教育,拓宽口径,整合课程体系。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设置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是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改革考核办法

一是实行学分绩点制,淡化学生片面追求高分倾向,学生的一般课程成绩及格以上每提高10-15分为一个绩点分;二是改革考试内容,实行考教分离;三是坚持学校考试与社会考核相衔接,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各项活动、竞赛获奖均给予相应学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技能等强项多拿学分以弥补其学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订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798.

[2]侯蓉,我国小学教师职前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42―44.

[3]王明华,储德峰,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4):51-52.

第6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引领远远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领导和教师们结合实际,研究对策,反复研讨,一致认为:谁先走一步,谁就赢得主动,谁锤炼最好,谁就优先成长。通过学习培训、实战演练、同伴互助、反思研讨提高了师能师技,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学校和师生同步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校级管理员、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形成了以教务处为主体,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网络。学校设立一名主任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管”、“督”“评”。从而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有序有节的顺利开展。学校班子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切实做到四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完成校本平台上的研修任务,自觉参加校内每次校本学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广泛吸收课改信息,自觉在教学一线上课。

二、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工作推进

学校结合实际,根据既有的校本教研方案和制度。制定了《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规划》、《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建立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教研过程评价细则,学期分评,学年总评,达到人人是研究之人,时时是研究之时,处处是研究之地,事事都是研究的目的。

三、确定了以“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的转变”的校本研修主题

本学年校本研修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教师, 重点做好了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造就一支业务精良、知识全面、充满活力,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新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

1.通过研修,使教师群体形成共同学习的愿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目标。

2.通过研修,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向科研型教师迈进。

3.继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用科研指导教学实践,使“研课”活动常态化,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效率。

4.鼓励、支持老师积极参与各类评比,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教师的总体能力得到提升。

5,如何利用校本研修平台,互相交流,提升研修水平与能力,从而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服务于课堂教学。

四、创新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一)、学校依据“年度计划”的内容,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校本教研档案”,按要求教师学年初填写好“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和学期计划”, “成长协议书”、 “项目达标表”和教研内容。同时,学校运用奖惩制度和评价功能等措施,让教师人人参与到校本教研之中。

(二)、依据《区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我们采取以下方式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

1、认真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并按照计划在研修平台上进行研修。每月认真督导研修教师按照研修计划按时按质完成区和教研组下发的研修任务。

2、每学期教师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1500字的读书心得,学校每学期末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校本教研量化之中。

3、开展自培活动。我们采取了因人而异定标,分阶段考核的策略,要求教师自主选择弱项,认真写好自培计划书,学校定期考核,达标的进行下一个项目训练。通过强化弱项训练,教师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优化。

4、平时做好课堂自我反思活动。学校为教师编制了“课后反思”、“观课感悟”、“教育教学记事”小册。每天记录教学过程中闪光点,课堂生动故事和听后感悟。定期的检查指导与激励评语,让教师越做越得有价值。日积月累的反思,为教师们撰写论文提供了素材。

5,减少疫情的影响,组织好多媒体平台的使用与培训,让教师熟练使用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有质教学。

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二是敢说先于正确,让学生的群言代替了教师的一言。三是教师的行为由高高在上变成平等对话,由严肃呆板变为春风和煦。四是关心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留得住、好好学,学得好。五、一节课的小结不是教师侃侃而谈,而是小组学生智慧的展现。

五、开好学期末校本研修总结交流会

1、优秀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2、平台各角色分享心得体会

3、典型教研组与个人校本研修经验介绍

六、取得的效果

第7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的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计划是高校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对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地管理教学计划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界定: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陈孝彬先生认为“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它不仅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重要内容。”总之,高校教学计划是各本科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专业主要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学制与修业年限、教学进度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规定,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就是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制定教学计划是高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过程。修订教学计划可以对学科或专业的某个方向修订,也可以对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或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修订。不完善的教学计划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之,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计划的评价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四个环节。

3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

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缺乏决策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概念,它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而有些高校在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前不与各学院、学生处及科研处协调,缺少调查分析,制定和修订的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另外,一些一般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参照重点高校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部分高校教学计划制定主体单一,单靠院系主任或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制定和修订出高水平的教学计划。

3.2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科学的管理

各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都做了严格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以及实际操作中,更改了教学计划。这种更改的现象多次发生。它包括在执行教学计划中小范围的更改,或是教学计划运行若干年后大范围的更改。执行教学计划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组织管理中职责是明确的,而一些高校在管理时,工作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如有些院系认为教务处对教学任务安排管得太多,但教务处考虑到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必须审核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安排合理,而院系只顾自己学院的资源配置情况。执行教学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都相关联,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和科学的管理,在执行教学计划管理中缺乏相互协作,学校的公共资源就不能合理的配置,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监控、教学质量评价都会受到影响。

3.3教学计划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诸如本科教学质量工作评估、精品课程评估、学生评教及专业评估等高等教育的评价不少,这些评价都与教学计划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计划方案评价是指对教学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编制过程的评价。而一些高校的教学计划的评价指标较少,且内容不具体,缺少较为系统的教学计划评价方案。教学计划评价的过程包括核实、调查、反馈、修改、确认五个环节。首先要核实教学计划中各专业课程门数、学分、学时等。其次是进行访问调查,了解情况。再次反馈意见并修改,最后确认教学计划评价。而现在教学计划评价是阅读教学计划后,个人主观判断,缺少调查、反馈和修改环节,流于形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缺少沟通交流,专家理性判断的单一评估方式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评价人员在审核教学计划时只注重查看专业课程安排情况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安排是否一致,而不关注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以及课程体系是否相关等问题。

4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改进的措施

4.1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流程

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的过程需要多位院系教师参与并群体决策,制定和修订的过程比较复杂,为了满足不同利益和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加以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一般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院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负责,在综合分析和科学的考察前提下制定和修改定教学计划。首先,各学院根据制修订意见要求,充分研讨修订教学计划,并提交专业教学计划初稿,其次,教务处组织初审,以及学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论证,各学院分专业汇报制定和修订思路,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做了哪些改革以及改革的原因。再次,学院根据教学指导委员意见进行整改,并提交专业教学计划二稿。最后,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修改确定教学计划终稿。专业教学计划一经确认并实施,原则上不能随意修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调整时,专业负责人必须填报教学计划变更申请表,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才能更改。

4.2严格规范执行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保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务处和各学院专业负责人以及院系主任应及时审查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状况。每学期专业负责人根据教务处关于修订专业计划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核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经确认该计划,不得更改。另外,教务处要求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和院系主任及时了解教学任务情况,组织任课教师填写《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教学大纲》等材料。

4.3完善教学计划评价体系

教学计划评价是对教学计划运行作出的评价。它有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校外由外聘专家、行业专家和毕业生组成,校内由学生、教师和专家组成。评价需要有证据,所以教学计划运行的评价情况要依赖于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做出的判断,它没有决定权和处理权,只能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反映意见。教学计划评价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作为工作指导。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评价体系指标有培养目标、课程选择、课程结构等指标。培养目标指标应做到:第一,一致性。培养目标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适合学科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第二,独特性。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突显学生个性发展。第三,可行性。培养目标具体便于操作,切合学校实际。第四,前瞻性。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选择指标做到:第一,整体性;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发展设置,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课程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第二,合目的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一致。第三,丰富性;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发展,知识内容不重复且紧跟时代步伐。第四,可行性;师资条件和教学设置作保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通识公共课的规定。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并在其能力范围内。课程结构指标做到:第一,有序性;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次序混乱,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等问题发生,保证教学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次序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二,灵活性;根据社会需求人才情况,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第三,平衡性;合理安排各专业每学期课时,做到学时均衡分布。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学时比例合理。

5结束语

第8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汽车检测与维修 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2-01

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最受人瞩目的问题。与此同时,与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同时出现的还有“技工荒”,即市场对于高等技工的缺口极大,急需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工。为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技能教育改革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项目式教学法对于当前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的意义。

一、项目式教学法的含义及内容

项目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来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项目,是当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指出,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教师与书本,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群的帮助,依靠必备的学习资料,进行完整的建构而获得。项目式教学法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而衍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建构完整的项目来完成对理论与实践操作掌握的一种方式。

项目式教学法从目前的三大热门教学法(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以及案例学习)中提取精华部分,将其优势融会一体,在让学生学习理解教材的条件下,将知识落实到独立完整的教学项目中,以项目进程为教学主线,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从而进行模拟演练。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应用

(一)制定项目规划

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之初,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其中包括项目计划与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制定范围较广,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性项目之中,也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情景,还可以选择其中某项任务。在选定目标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设计整合,通过一些改造和简化,将其制定成既符合学生目前知识储备程度又具有教学意义,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生产中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任务中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等各项元素都融会到项目中去,从而保证项目实施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次,需要制定完备的工作计划,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学习状况进行项目背景导入,而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小组之间要依据每名学生独特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元素进行分工协作,并且选出该项目实施的负责人。由每组项目负责人带领组员制定工作计划书、任务书等,经过教师认可便可实施。

(二)组织实施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各组成员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方案逐步实施,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小组之间也需要交流沟通,触类旁通。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予以解答。在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需要总结交流,汲取经验,在不断交流过程中才能够不断完善阶段成果。在空调系统维修方案确定之后,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选出小组负责人,按照维修5S标准进行防护,做好维修前的准备工作,然后根据空调系统知识进行维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指导者与教育者的作用,确保项目实施进度以及时间安排,对于学生项目中的表现予以记录点评,做好评估总结的准备。

(三)评估总结

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对项目过程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各小组学生展示成果的方式进行评估,在展示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成果解答问题,并且可以进一步向教师提出提高改善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索精神。展示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成果进行概括评价,并且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联系理论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知识的认识。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实施项目,将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项目式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在实践中融会理论,促进了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典型教学情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汽车保险杠分布在汽车的前后两端,前部称之为前保险杠,车尾称之为后保险杠。是汽车重要的履盖件之一,也是常见的易损件,汽车前后保险杠一般都采用聚丙烯(俗称PP)和聚烯烃基材料作为原料注塑成形。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受到碰擦、断裂、损坏等损伤,按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微损伤,局部断裂、损坏等,修理的方法主要有局部打磨、焊接,更换等方法,是汽车修理行业中常见的项目,也是汽车实训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本文主要从保险杠的局部碰擦损伤为例,展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一、教学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以实际生产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线索,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抓住实际修理过程为主线,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老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计划、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反馈,最后老师作出一个综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对老师前期上课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进行如下四个方面准备:

(1)备学生:二年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举升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2)备教具:①举升机一台;②普通型桑塔纳轿车一辆;③钣金组合工具车一套;④普通组合工具车一套;⑤塑料焊枪及焊接塑料;⑥废料回收器。

(3)课件制作: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课件制作。

(4)工作页:①任务页;②学生工作页;③教师工作页;④信息页;⑤记录页。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工作任务

通过图片或影示方式引入,内容紧扣汽车保险杠的结构、材料、损伤过程、修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引入问题:汽车前保险杠由于碰擦撕裂如何修理?学生对车辆信息进行登记、填写修理单,车辆检视,确定保险杠修理部,工时,计划费用。

2.分析问题――接受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

(1)接受任务。教师的工作:分组,布置任务(任务引领),发放工作页、任务页、信息页;学生的工作:填写车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任务页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问题驱动)。

(2)分析问题。①分析思路:分析撞击点及程度确定塑料的种类维修或更换的确定塑料部件的拆卸恢复保险杠变形的程序竣工验收评价。②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与学生互动,提出相关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具体分析项目如下:

分析:(教师)

1、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5-6人,采取小组操作教学形式。

2、使用项目教学法,把任务分给学生,分发任务页、信息页,让学生按任务去操作。

3、指导学生认识保险杠的材料。

4、指导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

5、指导学生认识修理保险杠的设备、耗材。

6、指导学生修理保险杠的方法。

7、安全防护。

8、5S标准。 分析(学生)

1、分析撞击点及程度

2、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材料

3、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拆装方法

4、分析汽车保险杠的修理方法

5、学生写报修单、环车检视。

6、学生完成信息页的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工作页。

3.计划问题

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前面的讨论,完成老师发放的工作页,查阅资料,最后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的计划书。主要工作如下表:

计划(教师)

1、指导学生制定保险杠拆装的方法步骤

2、指导学生制定维修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指引学生完成实车检查。

4、选出最佳方案,进行下一步操作。 计划(学生)

1、学生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

2、根据教师的要求,写出修复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各组汇报操作步骤,评价,选出最好方案。

4、按最佳方案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步骤和维修保险杠的空白的计划任务书,学生直接填写相应内容。

教师拆装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操作步骤 操作内容 所作工具

第一步 打开引擎盖、拆下前脸中网 一字起、十字起

第二步 拔下保险杠小灯的联接器接头

第三部 从发动机仓内拧下保险杠与前纵梁的二个联接螺栓。拉出前保险杠。 套筒扳手

教师修复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顺序 操作内容 工具 耗材 参数

1 准备工具、耗材 加热枪

2 穿戴防护用品

护目镜、口罩

3 找出受损区域进行分析

4 确定塑料类型 PC+PBT 聚碳酸脂+聚丁烯对苯酸脂

5 拆卸前保险杠

6 将保险杠受损区域进行清洁 毛巾

肥皂水、清洁剂水

7 用加热枪将受损区域正面加热 加热枪 背面烫手即可

8 背面用大小合适的工具将凹陷区域向外推 不可推的高于平面

9 用干羲将恢复平面迅速冷却,定形。 海绵

4.执行

学生每组讨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维修工作计划,每组把每一步计划用“贴纸法”贴到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较合理的小组方案来实施操作。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操作或示范操作,从安全、规范的角度观察学生操作,有问题马上纠正。学生在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中制定的操作步骤,逐一实施,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修复,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5.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所谓“过程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方法创新都成为考评的指标,如下表: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分值

完成任动务情况 工作页 50%

车辆信息、车辆检查

过程评价 实际操作 50%

合作精神

实际能手能力

方法创新

参与程度

三、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与生产修理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积极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关键能力,即合作精神和社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教案体现“实际行动过程教学”,与“传统知识体系教学”的差别;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人力资源开发论集.

[2]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修专业的实施与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