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丑小鸭教案范文

丑小鸭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丑小鸭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丑小鸭教案

第1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关键词】儿童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22-01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见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将小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听话的“摆设”或“道具”。教师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权威,以一种单向、纯粹的知识灌输模式向小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小学生的作用就是老老实实地坐在讲台下全盘接收从教师端发出的知识信号,如同一个个人形记录仪,与其说学生是知识传递的客体或受众,不如说是课堂教学的“摆设”或“道具”,仅用于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依据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制定教学计划,并不考虑小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步骤是否适应,也不关心学生对于教师自行安排的教学进程的理解力与承受力。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一个班级的小学生视作一个简单的整体,并不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竹筒倒豆子”般将预定教学内容全数灌输给学生了事,至于班级中哪些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学生只是似懂非懂,或者哪些学生完全不懂,教师并不真正关心。

二、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所谓“儿童视野”,实际是纠正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对小学生的错误定位,即:儿童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步骤、授课内容应当根据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区别对待,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应当承担起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责任,鼓励儿童对课本内容质疑、提问,教师再根据儿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使儿童对课本知识点充分理解,进而有效记忆。

(一)更加趣味性的教学

增加游戏式的教学。儿童的心理发育还保留着好奇心强、热爱游戏的特点,对于静坐式的课堂教学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为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避免相对枯燥的口头讲述易引发的疲倦感和涣散的注意力,教师应适当增加游戏式教学内容,让儿童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游戏教学过程之中,在玩耍的愉悦氛围里学习知识。

例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张纸板,然后准备一张画着丑小鸭的图画和一张画着白天鹅的图画,将白天鹅的图画贴在纸板上,再将丑小鸭的图画覆盖在白天鹅上面;另外准备一些黄色小鸭子的图画或者是小黄鸭的玩偶亦可。在课堂教学时,让一个同学充当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扮演者,再选若干同学扮演当小鸭子。当“丑小鸭”和“小鸭子”站在一起时,灰色的丑小鸭和颜色鲜亮的黄色小鸭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此时询问其他同学:“大家看看丑小鸭和小黄鸭哪个比较好看?”其他学生会自然回答:“小黄鸭比较好看。”然后教师解释:“因为丑小鸭的灰色的,其他小鸭子是黄色的,所以丑小鸭在小黄鸭堆里会显得奇怪。小黄鸭想弄清楚丑小鸭到底是谁,就会凑上前用嘴啄一啄丑小鸭,于是丑小鸭就被吓跑了。”解释完后,教师取掉丑小鸭的图画露出里面白天鹅的图画继续解释:“丑小鸭越长就会越漂亮,最后变成白天鹅。”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环境中天鹅雏鸟成长的记录片,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生物幼崽成长的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帝企鹅、雪鹄、小猫小狗等,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幼年和成年经常会有很大的差异,告诫学生不要以貌取人,要从小好好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学到《龟兔赛跑》一课时,教师可以挑选两个学生一人扮演乌龟,一人扮演兔子。扮演乌龟的学生要模仿乌龟的动作慢吞吞地挪动,扮演兔子的学生则模仿兔子蹦蹦跳跳地前进。“兔子”跳跃着超越“乌龟”,却在快到终点时坐下来打瞌睡。“乌龟”尽管摇摆着缓慢挪动,仍然在兔子睡觉的时候抵达了终点线。游戏结束教师询问学生:“这个故事里面乌龟胜在哪儿?兔子又输在哪儿呢?”学生根据游戏就能迅速得出答案:“乌龟胜在坚持不懈,兔子输在骄傲自大。”教师则可以总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兔子跑得再快,一骄傲就失败,乌龟虽然走得慢,但勤勤恳恳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胜利。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就算没有很高的天分,也可以通过勤能补拙取得进步。”

(二)加强写作促进学习

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却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写作促进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儿童视野下的小学作文应当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也不要强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完整的作为架构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可以先从读后感写起。

比如学习了《丑小鸭》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文章里的哪些角色,为什么喜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规定“标准答案”似的作文主题,学生可以喜欢丑小鸭,也可以喜欢其他角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小黄鸭毛茸茸的也很可爱,它们刚看到灰色的丑小鸭可能也吓了一跳,想快点弄清楚丑小鸭的身份才去啄一啄丑小鸭。”或者“丑小鸭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但白天鹅也应当和其他动物友好相处”。而对《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比赛以后也可以适当展开联想,比如“兔子输了比赛要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乌龟赢得胜利不能心存侥幸,要始终努力。”等等。

第2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其实,一节课并不能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常出现或多或少的“意外”,学生活跃的思维,经常催生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它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创造了空间,构成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正面、有价值的生成;对消极、负面、无价值的生成进行恰当地引导,做出有创意的调整,用智慧将课堂教学演绎得精彩!

片段一:

学校多媒体教室,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丑小鸭》(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公开课正在进行。她精心制作了不少课件,还编排了课本剧。

“……从最后一只蛋壳里,钻出一只又灰又丑的鸭子,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伴随着多媒体播放出的生动有趣的童话场面,扩音器里传出了甜美深情的课文朗诵。孩子们,连听课的老师都被带进了那神奇的童话世界。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在家里和森林里受欺负的场面后,老师又播放出一段忧伤哀婉的乐曲,配上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孤独地在森林里流浪,眼泪扑簌簌落下来的画面,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震撼了,被亲人宠爱惯了的他们,联想到丑小鸭的处境,脆弱的心里竟然生出绝望的情绪。

音乐停了,老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

“我会感到伤心、难过!”

“我会感到孤单,会想家,会想妈妈!”

学生一个个举手发言。突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举手后站起来说:“我会想到自杀!”

此言一出,所有的老师都感到震惊:童言无忌,孩子脆弱的心灵渴望爱的呵护,面对困境,一死了之的错误认识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挫折?”这正是《丑小鸭》向我们揭示的深刻内涵,也正是老师在这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想自杀学生的发言,正是教师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

如果丑小鸭自杀的话,就不会有变成白天鹅的美好未来了!多可惜呀!丑小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身处绝境不绝望,心中始终向往着美好,追求着美好,憧憬着未来!

很可惜,这位年轻的老师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最佳的教学时机,没有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错过了可将教学引向深入的关键时机,只说了一下这位发言想自杀的同学“你有这个想法可不好!”匆忙中又去引导学生欣赏丑小鸭变成的白天鹅,进行她所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去了。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微乎其微的。

片段二:

教室里,《散落的钞票》(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文课堂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面对地铁车门口散落的几十张粉红色的百元钞票,老师下足了功夫:“几十张,大家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沉默了一小会,惊奇地回答:“二千至近万元的钞票啊!”

老师进一步点拨:“一百元的钞票,对于立明和我意味着什么呢?”

生答:“可以吃很多次麦当劳!”

“可以买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老师接着问:“面对诱人的百元钞票,面对可以帮他们实现梦想的钞票,我和立明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拒绝诱惑,将捡到的钱全部交给服务员。”

班上的调皮大王潇潇举手后站起来,语出惊人:“要我是服务员的话,捡到的钱绝不交给失主,留着自己用该多好啊!”

老师感慨道:“几千元,那么多的钱,老师要是服务员的话,也想把钱留着自己用!可是,你想过没有,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列车上的服务员,在乘客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如果你袖手旁观,不尽义务;甚至将失主的钱据为己有,将会受到单位的处罚,有失去工作的可能!另外,车厢里监督的摄像头记录了你所做的不光彩的拾金而昧镜头,如果将它在互联网上播出以后,你的个人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到那时,你不但失去工作不说,恐怕连再找一份新工作都不可能了!”这样的点拨引导,就会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妙语连珠,将现代社会的行政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摆到了学生的面前,让所有存侥幸心理要做坏事的那些人彻底地断了念想!遵守社会公德,势在必行!这样的点拨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鸭妈妈卧在草丛里等待她的孩子出世,一只只鸭子都从蛋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家伙,他的毛灰灰得,嘴巴大大得,身子瘦瘦得,大家叫他“丑小鸭”,丑小鸭来到世上,除了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姑娘也讨厌他......

小爱因斯坦是个沉静而孤僻的孩子,后脑勺大大的的,而且长得很不匀称,母亲觉得自己生了个丑八怪,他的祖母认为他的孙子太胖,这还不算,小孩子有一种令父母担心的毛病,就是说话特别迟缓。到了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家族都认为这孩子的一生算完了,他是个哑巴,父母心里着急了,“难道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看见讥笑他,人们来捕鸟,猎犬嗅到追赶它,他只好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一所学校,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慢,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爱因斯坦,出去!”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个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其实,这不怪爱因斯坦,他并不笨,只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独立思考。

丑小鸭走啊走啊,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看见前方有一户人家,他走了进去,主人收留了它,主人家里还有一只鸡和一只猫,他们也歧视丑小鸭,鸡可以给主人下蛋,猫可以捉老鼠,而丑小鸭呢?他能为主人做什么呢,母鸡便羞辱它,猫斥责它,丑小鸭又走了......

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他对学校那种呆板、强制的教育非常不满,除了数学、物理和哲学能引来他的兴趣外,其他的功课都使他厌烦。他用自己所能采取的方试反抗,这种方试就是自学,他在几个月内学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日后,他对所在中学的教育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看法。15岁那年,父亲又破产了,全家搬到了意大利,爱因斯坦却被留在了慕尼黑,住在一个老太太家里。但是,他所在的中学实在使他厌倦了,他在想,用什么方法离开这学校呢?正在这时,他接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高度赞扬了这个国家的自由空气,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所向往的。于是,他找到数学老师给他开了个数学已达到大学水平的证明,又从熟悉的医生那儿开了张病假条,证明他神经衰弱,需要休息。1895年春,他便来到了意大利米兰,并考取了米兰国际学校。在1895年秋,他又踏上了支瑞士的路程。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呆呆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爱因斯坦,你永远也不会有所作为的。”他的脑子里满是这话,这是他在慕尼黑上中学时,一位德语老师对他下的断言,这句话刺伤了他的心,但他并没有消极。经过母亲的亲戚的帮助,爱因斯坦被获准参加瑞士联邦工业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他,落榜了。他失望,他悔恨。校长闻讯后,找到了他,鼓励他找个中学,进毕业班再读一年,于是,他略带沮丧,但未灰心得来到了阿劳士中学。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香花开了,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丑小鸭变白天鹅了!

第4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章让不少一线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是总觉得前辈教师已经“珠玉在前”难以超越。

所谓“难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明确指出: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老师都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难文浅教”的探究:

一、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曾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聆听了南师附级教师王栋生的讲座——《语文教师的素养》,就提及如何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从而替代了无味的条分缕析。当时提供的课例为《林黛玉进贾府》,就抓住了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这个细节。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还用半旧的靠垫?这是一个笔者个人认为很经典的案例。学生在沉浸文本,仔细研讨过后,才明确其实这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因为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原因。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渊源。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地位显贵。原本被语文教师们畏为“难文”的经典课文,一下子就降低了门槛,原来只要将一些修饰语重点揣摩融会上下文、并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难文浅教”不是神话。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曾有意识突破各类参考书的拘泥,希望能上出新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策划者,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吃透文本”,当时笔者注意到文本中不为人注意的“清冽”而不是“清洌”。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清洌”来修饰水色,难道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用的是“通假字”?笔者特地查找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本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古代文学读本》之后,再次玩味揣摩,才顿悟到什么叫一字传神、不可易动:“清”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水色,而“冽”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氛围,与下文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作者凄苦落寞的心境不谋而合,而如果只是“清洌”的话,那只是表明小石潭的水很清而已,并不能将作者的心境融会其中,也是对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好注释!真可谓更能体现大师手笔,情景交融。“冽”冷而“洌”清,各得其妙,而在课堂上让同学讨论使得他们深刻地挖掘了“清冽”的内涵,可以说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情感彰显无遗。从这个词入手,师生很快就能共同感悟柳宗元的文字驾驭之妙,以及表达的抑郁之情。这比反反复复的分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依旧是在《小石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中,我还注意了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闲笔”。还是在《小石潭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此处被诸多语文教师“打入冷宫”的闲笔,并在2009年南京市第六届先进教研组验收的研讨过程中提及:最后一段仅仅是为了忠实记载同游之人吗?笔者认定此处闲笔不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水至清,然而却有游鱼百许头,那么一代文宗是不会不知道“人至察则无徒”的,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遭人诽谤,怀才不遇,然而他依旧有志同道合者,比如吟诵“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刘禹锡,比如与他一起“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放纵的吴武陵等人,另外《永州八记》的开篇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亦有“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我想最后一段不是闲笔,除了永州的山水可以慰籍他的心之外,还有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也兴致颇浓!从而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这一观点,也与后来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B版的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马宗昌教授《试析〈小石潭记〉的蛇足》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一意外发现也让笔者更坚定“难文浅教”的探索之道,我们教师平时在读教材的时候就要“把玩”、揣摩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作品,是那种属于文字看似浅显然而却涵义隽永的妙文。虽然作者一片深情,教师也感动之至,但是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年代毕竟较为久远,往往不为这分情感所动,甚至“没心没肺”地会嘲笑老王的外貌和苦痛。虽然也见识过不少老师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上各出奇招,但是遗憾的是似乎并未撼动学生心魄、拨动他们的情弦。后来笔者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捕捉到了其中的一句话,一句看似平淡却是无限酸楚的话,杨绛看到一处破破烂烂的房子随口问道:“老王,这是你的家吗?”请注意老王的回答,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什么是家?众所周知,家就是有家人、有灯光、有欢笑、有人为你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等你的地方。然而作为鳏夫的老王、身体僵直、视力不好的老王却是孤苦伶仃到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所以那座房子尽管也能遮风避雨,然而在他的心中永远只是个“住的地方”而不是“家”,将这句话自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老王的苦不就不言而喻了吗?加上我的学生是住宿班的孩子,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学生就联系上下文印证了老王的“苦”不仅来自于身体还来自于生活,教参上所说的“窘迫”、“凄凉艰难”等不都是可以在分析这句话时如抽丝剥笋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继续挖掘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了那么多年、连家都没有的老王,却依然保持不耍奸、懂感恩的品质,那么他的“善”不也是力透纸背、跃然纸上吗?

三、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难文。但难就难在这篇课文太为人熟知了。因为在妈妈的怀抱里学生们就可能听过,更何况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小学就学过,甚至都排过课本剧在“六·一”节汇演过,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只定位在让学生复述课文、评价丑小鸭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的话,就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我还特地听了本区兄弟学校一位高级教师的市级公开课《丑小鸭》,虽然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采取了电视连续剧复述课文的形式,并且将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细节都巧妙地改成举一个黄色的小鸭子……说实话,尽管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总是觉得缺乏一定的深度,毕竟再华美的形式也不能代替内容的厚重!

笔者引导同学们学习本文时,拒绝了外在形式的羁绊。这节课就围绕一个重点:找出丑小鸭离开四个地点的动词并联系文本感受小鸭此时的心情。回到文本,我们会发现丑小鸭离开养鸭场的句子是——“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一个“飞”字同学们体悟到的是丑小鸭逃离养鸭场的迫不及待,一个“逃”字足以写出丑小鸭众叛亲离之后的哀伤和被迫离开的仓皇;离开沼泽地的句子——“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场上跑。”就是“跑”字,而且连续四个跑,一气呵成,同学们发现小鸭离开这快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以及劫后余生的恐慌;离开老太婆的家的句子要简单的多——“于是小鸭就走了。”多么绝妙的一个“走”字呀!或许老太婆的家是温暖的,面对外面世界的颠沛流离,这里也许会成为丑小鸭的安乐窝。但是如果小鸭一直都守在这里,丑小鸭将永远是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请注意离开农场的那句话——“幸好大门是开着的。他钻进灌木林中新下的雪里面去。”,一个“钻”字,丑小鸭在这个鸡飞狗跳的环境中乘人不备“钻”进了雪里,而恰恰是这次离开最终成就了丑小鸭,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却是——一只天鹅!

众所周知,童话是给孩子们看的,但是随着他们不谙世事到心智的渐渐成熟,不同的时间段,孩子们看童话所得到的道理与感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们读出“字缝中的字”来。抓住动词,学生在鉴赏作者用词之妙的同时不仅仅窥见小鸭离开每个地方的心境,更可以见证丑小鸭的成长,从被迫的离开到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其实,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天鹅,只是他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鸡鸭们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衡量“天鹅”,所以成长中的天鹅也就成了众人嘲笑的丑小鸭,这种世俗的目光往往是无形的刀剑。

第5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一、问题缘起

    (一)学生思考深度比较欠缺

    1.具体表现

    我校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甚理想,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度不够、思维不够活跃,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对教师的答案或者同学的思考结果表示异议。

    2.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参资料和标准答案为依据,就会不断丧失自身的追问意识。同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也会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现,无法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深入追问。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缺少了思考的动力和深度。可以说,缺少有效追问的课堂是没有精彩和趣味的。

    (二)课改推进

    2011年11月初,我校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基于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改革。班级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成5个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课堂由自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总结等六步组成。其中大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点评环节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导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追问的权利,它为培养学生认真的倾听习惯、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增强了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的紧迫感。

    二、语文导学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提供线索,聚焦错误

    【案例一】《最后一课》的教学

    展示问题请用具体材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 我们组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他没有批评小弗郎士的上课迟到,而是想让他认真学习法语;他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就是想上好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还可以从他上课的神态、语言以及最后的动作看出。

    其他组的点评补充 我们也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例如,他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爱自己的国家。

    教师总结 的确,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爱国的老师,他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学生。

    《最后一课》的主题比较集中,但是集中的主题并不影响教师对于人物的分析。如果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韩麦尔先生留下的印象仅仅是爱国的话,那么学生对于人物欣赏的分析能力就会削弱。所以,此时教师需要追问。追问一:“同学们,你们在韩麦尔先生身上除了爱国这个优点外,有没有找到一些小缺点?”结合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作为老师,韩麦尔先生为了自己钓鱼而让学生放假,平时即使对学生的迟到处理也不严肃。追问二:“大家在韩麦尔先生身上找到这些缺点时,是否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追问下,即使人物不够完美也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反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个人物。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恰恰是因为性格多方面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爱。”所以,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特别是在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时,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聚焦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各抒己见,拨云见日

    【案例二】《丑小鸭》的教学

    小组展示问题 根据这篇童话故事,你觉得丑小鸭代表怎样一类形象?

    学生小组展示 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有美好的理想……

    学生点评一 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多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就算它不够坚强,它还是一只天鹅。

    学生点评二 是啊,是啊。老师,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就算很坚强,很有毅力,但最后还是不一定成功的。成功是要有很多综合原因的。所以,我觉得丑小鸭的成功不典型啊!

    教师解答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才是它最终成为白天鹅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有的作盲目跟从状,有的作不以为然状。)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生本课堂的特征。但是,当学生的答案个性纷呈时,教师如果缺少辨析和提升能力,那么学生的陈述依然是各自的言说,而且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对丑小鸭最后成为白天鹅的原因产生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煽风点火”:“这样的见解真有自己的思考,它是对于大家分析能力的一种挑战。看来,安徒生真是错误到了极点,它怎么就忘记了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这个根本原因呢?而且,那么多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也蠢笨得很,他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挑拨”下,学生会进行争论,以提升自己从现象入手分析本质的能力。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拨云见日”的总结:“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是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的刹那,而是历经艰难和磨难,丑小鸭依然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教师的有效点评或追问就是要把课堂带入螺旋式上升的空间,最终达到顶峰。

    (三)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案例三】《社戏》的教学

    展示题目《社戏》最后说“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迅哥儿这样的经历?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回答。

    小组展示 你推我,我让你,明显没有人愿意上来讲自己的经历。一个学生硬被推上来了,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教师引导 这就是你们组的展示吗?怎么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进行补充。

    其他组补充 学生三言两语讲了一个。

    教师讲述 看来同学们生活的经历都比较简单,那老师就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社戏》一课回忆的是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往事,尤其是和小朋友偷豆、煮豆的情节,一直是最富有亮色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也往往对于这一段最有兴趣。询问学生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起到感情的迁移,但是学生可能是由于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比较内向等原因,课堂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的追问,目的不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价值,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的故事再感人,也是教师的体验,跟学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调整追问:“你现在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吃最想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你是否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是谁?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吃的味道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氛围。这种氛围背后就是人的故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回去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作为随笔的材料,题目可以是《吃的故事》。”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三个追问都是体验式驱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感受人性之美。这类追问,教师要本着体验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诱思探究,逐层推进

    【案例四】《老王》的教学

    展示问题 老王给我家送鸡蛋,“我”是怎样接待他的?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

    学生展示 “我”转身进屋,要给他钱;我没有邀请他进屋坐坐;我看到他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没有把他送下楼梯。

    学生点评一 作者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这些词语去形容生病时的老王,我觉得很不应该。这些描写让人产生很恐怖的感觉。

第6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一、营造平等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

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与学双向交流的重要前提,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得到放松。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居高临下,要转换角色。通过表情、举止、言语等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改变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用协商、认同的口吻来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素,使其平等、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导入新课时,用亲切的语言,把学生当亲密的朋友,小组讨论,学生答题正确时,用赞赏的语言,学生答题错误时,不呵斥,用鼓励的话语,对一时答不上来的困难生,不急躁,且虚心听取,总之课堂上激励的眼神、赞美的口吻,热情的表扬和委婉的纠错。都能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兴趣、情感、意志。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到是一种请求和协商。而不是一种强求和命令,表现出一种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内心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在教师合作下自主地进行学习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设中也多次强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情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篇文言文,如老师先读文译文,初一学生就会不带劲,为此,我采取分步教学,先请学生齐读课文,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资料翻译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孙权是不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主要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这样学生很快明确了主要人物是吕蒙,描述吕蒙最精彩处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部分。紧接着老师让学生读、译、议对话部分,要求准确表达他们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色彩,讨论时老师规定将鲁肃、吕蒙两人的内容分开进行,从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也表现了两人关系的亲密。司马光主要用对话表现人物形象,描写富于个性,情味深远,耐人寻味。由于教师分步引导得法,既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方向,又使学生产生了自主求知的内驱动力,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学生自主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归还学生自主回答权利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课程标准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问答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大家明白。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点评,主体激活,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认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我根据学生文化学习差异分为A、B组且让他们自己设计思考题,结果:

A组学生设计题为:《丑小鸭》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丑小鸭面对种种歧视和打击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大家赞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它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

B组学生设计题为: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为什么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以上做法旨在让A组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复述课文,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特点。因为问题难度不大,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让B组学生采用自主质疑、答疑,教师归纳总结,四人小组再讨论,补充明确答案。通过师生间这样的问答,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四、鼓励学生动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信息的渠道需要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需要多元化,语文教学中应多采纳图片、幻灯、录音机、表演、录像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力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积极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上网下载或走访教师及同学,这远远优于教师的介绍,因为前者是主动学习,而后者是被动接受。自主性的主动学习学生无论是在思维还是在行动上都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我要学生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咨询相关科目老师,翻阅历史地理课本,去图书馆,上网等这些途径获取资料。教师充当幕后策划者,整个设计成果展示方案过程由学生为主设计、学生主持、学生展示。明确提询黄河的文化积淀和倡导环保意识这两大中心,要求主持人串词一律用班上同学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或古今诗词,让许多能力强的学生为班级制作课件,因为教师给他们搭架了展示的舞台。所以无论是唱黄河歌曲,说黄河故事,还是赛黄河知识,解黄河忧患都较为成功,令人感到学生自主的潜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能力。

第7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是教师的责任。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语文学习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环境”。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设置学习探究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每当上新课时,我都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巧妙安排,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写诗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一闪一闪亮晶晶》这首儿歌,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夏夜星星的繁多、深邃。然后,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读课文。我闭着眼睛听完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久久没有睁开眼睛。在学生静静地等待中,我不禁赞叹起来:“啊,这首诗写得太美了!你们读得好极了!听了之后我都忍不住想写诗了。小朋友们,想当小诗人吗?”“想!”“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吧!”于是,这些对诗充满好奇的孩子,开始探究如何写诗。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写出稚嫩的诗:“一棵一棵小小草,满地都是小花,长在草地笑眯眯,引来一只只小蜜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把他们的创造充分融入文本之中,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二、鼓励赞许,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潜在的意识;同时要多加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感受到探究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赞许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探究的结果。如,在教学公开课《雨点》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联想: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很多学生都说得很好,可正准备收课时,一个平时较调皮的男生竟然说出了“雨点落在田野里,在田野里小便”,引得全班同学大笑起来,听课的老师也在窃窃私语。我不禁有些不知所措。可转念一想:这是他在把握文本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我为什么要强调答案的一致性呢?这位学生平时都不喜欢参与学习的,今天他能够大胆积极发言是个很好的开头,说明他已经开始自主去探究了。于是,我巧妙设问:“你能想到雨点落在田野里,真是太好了!是不是禾苗口渴了?老师觉得在这里用个‘小便’不太合适,有点影响诗歌的美感。你可以换个词语吗?”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说出了“雨点落在田野里,在田野里撒娇”,我禁不住带头为他鼓掌。这就是我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带来的精彩。在教学的步骤上,我们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性,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开拓学生的思维,超越文本。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激起学习的兴趣,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巧拨妙引,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深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掌握探究的“点”与“度”,巧妙点拨,相机诱导,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要注意挖掘学生潜能,创设空白点,让学生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去大胆设想。如,在教学《这儿真好》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空白”:“小熊种了一片树林,让小动物们觉得这儿真好。于是,大家都到这儿居住。小朋友们,快来想象小动物们以后的生活,他们在这个地方住下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呢?”有了这个空白点的拓展,学生的表达欲望就特别强,立即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头脑里的潜意识就被激活了,思维得到了升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在教《丑小鸭》一课时,一位学生问:“老师,丑小鸭到底丑不丑?”我回答:“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答案,用事实说话,才能说服同学。”于是,学生们就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找出相关的语句。我又接着问:“丑小鸭到底丑还是不丑,为什么会说他丑?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课文,再找理由。可以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学生们一致认为“丑小鸭不丑”。课堂是为学生设置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行为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质疑中探究,自行求得答案。我们要让学生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问题中探究,引导他们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动手实践,品尝探究学习的喜悦

要使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还得注重让学生把自己的新想法付诸行动,动手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水上飞机》一课时,解答完课后习题,我增加了一道题:你还能想到哪些新型飞机,想让它具备什么功能,能不能自己做一个模型呢?三年级的学生对电学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让他们动手做飞机模型难度非常大。但是,学生们在课后还是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了。尽管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他们通过亲手实践,对飞机的功能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了。当看到木制的飞机模型出自自己的手时,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挥创新能力提供更大的舞台。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探究意识。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前,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山林、田野采集自己喜欢的昆虫,像法布尔一样仔细观察,然后在课堂上说说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通过这个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很好地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并且学会研究自己喜欢的动物,怎样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自学活动。在这样深入生活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明白了知识并不是只在书本上,自己身边同样有很多的知识的道理。

第8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不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当然,最好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低年级以说话为主,说写结合,必须先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再让学生试着写下来。要让学生明白,写话就是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主要是从课文入手,比如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你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评价,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勇敢还是胆小,或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有自己的理由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发言了,他们有话可说,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有力地激发了他们发言的欲望。

二、畅所欲言,交流情感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想发言,而是他们心里有太多的顾忌,不敢轻易发言。他们害怕说错了,同学们会取笑,老师会批评。为了打消他们的这种顾虑,我常常给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答错了不要紧,说明你自己动脑筋了,这比自己不动脑筋,却嘲笑别人的人,光荣多了。同时,为了锻炼学生敢说,我每天利用上课前的3分钟,让一两名学生上台来说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不限:可以是对于学习上的困惑,可以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可以是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可以聊一聊自己的亲朋好友。刚开始,大家好像还挺羞涩、挺拘谨的,但是,我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自信起来。一段时间后,大家争着要上讲台发表“演讲”。逐渐地,同学们的“演讲”题材开始丰富起来,有的把自己创作的小诗拿出来读给大家听,有的把自己喜欢的宠物拍成照片,带上讲台,讲解给大家听,还有的女生把自己给芭比娃娃做的小衣服也拿上台来展示介绍。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自由演讲时把我给“告”了。在前一天,我发现该女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桌说话,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演讲时,该同学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当时发现同桌在摆弄一个新的书包挂饰,本来想提醒对方注意听讲的,结果老师不问缘由,武断地批评了她,她觉得很委屈。我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一方面及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她道了歉,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要大胆地发言,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是这位女同学不勇敢地上台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老师可能一直会误解她。通过这件事情,同学们发言更踊跃了,他们再也不害怕发言和交流了,大家在这短短的3分钟内畅所欲言,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让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三、以童话创作为突破口,激发写话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学习童话创作,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情感世界。由于童话十分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他们对童话形式十分熟悉。从童话人手,意即在这一阶段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脚,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现实与梦幻之间,去编织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这样,就在培植学生的写话兴趣的过程中,训练并规范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比如,在上《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我要求学生扩写,养鸭的小姑娘是如何讨厌他的。有的学生写道:“养鸭的小姑娘每次喂食的时候,总是给丑小鸭吃得很少,丑小鸭本来可以变得很美的,但是他营养不良,所以,才会越来越丑。”还有的写道:“每次,丑小鸭很饿,想吃食物的时候,养鸭的小女孩总是用拌饲料的小铲,把丑小鸭赶得远远的……”

再比如,学习了《井底之蛙》这篇故事以后,我让学生续写:如果有一天,井里的青蛙跳出来以后,他会怎么说,或者怎么做?有的学生写道:“青蛙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这才相信了乌鸦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于是找到乌鸦,向他真诚地道歉。”有的同学写道:“青蛙终于见识到什么叫做无边无际,他为自己以前的愚蠢感到可笑,决定搬家。”还有的写道:“青蛙来到地面以后,他见识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但是,陆地上的污染太严重了,他决定还是逃回井里……”学生充满童趣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文字,进发着智慧的火花。是童话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自由表述,异想天开,充分发挥潜能,让写话充满个性和创造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积累储蓄内能

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教师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开学初,我们班_辟了图书角,书籍都是大家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旧书,内容上却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都涵盖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为了利用好这些书,我让学生每天中午到校后,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阅读,同时,每人自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长期、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还能让他们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的习作营养。当他们自己写话时,就能将搜集到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写话中,提升写话能力。这是一种阅读内化的过程。

五、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第9篇:丑小鸭教案范文

一、问题缘起

(一)学生思考深度比较欠缺

1.具体表现

我校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甚理想,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度不够、思维不够活跃,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对教师的答案或者同学的思考结果表示异议。

2.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参资料和标准答案为依据,就会不断丧失自身的追问意识。同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也会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现,无法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深入追问。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缺少了思考的动力和深度。可以说,缺少有效追问的课堂是没有精彩和趣味的。

(二)课改推进

2011年11月初,我校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基于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改革。班级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成5个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课堂由自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总结等六步组成。其中大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点评环节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导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追问的权利,它为培养学生认真的倾听习惯、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增强了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的紧迫感。

二、语文导学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提供线索,聚焦错误

【案例一】《最后一课》的教学

展示问题请用具体材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 我们组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他没有批评小弗郎士的上课迟到,而是想让他认真学习法语;他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就是想上好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还可以从他上课的神态、语言以及最后的动作看出。

其他组的点评补充 我们也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例如,他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爱自己的国家。

教师总结 的确,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爱国的老师,他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学生。

《最后一课》的主题比较集中,但是集中的主题并不影响教师对于人物的分析。如果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韩麦尔先生留下的印象仅仅是爱国的话,那么学生对于人物欣赏的分析能力就会削弱。所以,此时教师需要追问。追问一:“同学们,你们在韩麦尔先生身上除了爱国这个优点外,有没有找到一些小缺点?”结合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作为老师,韩麦尔先生为了自己钓鱼而让学生放假,平时即使对学生的迟到处理也不严肃。追问二:“大家在韩麦尔先生身上找到这些缺点时,是否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追问下,即使人物不够完美也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反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个人物。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恰恰是因为性格多方面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爱。”所以,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特别是在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时,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聚焦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各抒己见,拨云见日

【案例二】《丑小鸭》的教学

小组展示问题 根据这篇童话故事,你觉得丑小鸭代表怎样一类形象?

学生小组展示 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有美好的理想……

学生点评一 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多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就算它不够坚强,它还是一只天鹅。

学生点评二 是啊,是啊。老师,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就算很坚强,很有毅力,但最后还是不一定成功的。成功是要有很多综合原因的。所以,我觉得丑小鸭的成功不典型啊!

教师解答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才是它最终成为白天鹅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有的作盲目跟从状,有的作不以为然状。)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生本课堂的特征。但是,当学生的答案个性纷呈时,教师如果缺少辨析和提升能力,那么学生的陈述依然是各自的言说,而且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对丑小鸭最后成为白天鹅的原因产生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煽风点火”:“这样的见解真有自己的思考,它是对于大家分析能力的一种挑战。看来,安徒生真是错误到了极点,它怎么就忘记了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这个根本原因呢?而且,那么多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也蠢笨得很,他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挑拨”下,学生会进行争论,以提升自己从现象入手分析本质的能力。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拨云见日”的总结:“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是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的刹那,而是历经艰难和磨难,丑小鸭依然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教师的有效点评或追问就是要把课堂带入螺旋式上升的空间,最终达到顶峰。

(三)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案例三】《社戏》的教学

展示题目《社戏》最后说“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迅哥儿这样的经历?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回答。

小组展示 你推我,我让你,明显没有人愿意上来讲自己的经历。一个学生硬被推上来了,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教师引导 这就是你们组的展示吗?怎么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进行补充。

其他组补充 学生三言两语讲了一个。

教师讲述 看来同学们生活的经历都比较简单,那老师就讲讲自 己的经历吧……

《社戏》一课回忆的是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往事,尤其是和小朋友偷豆、煮豆的情节,一直是最富有亮色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也往往对于这一段最有兴趣。询问学生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起到感情的迁移,但是学生可能是由于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比较内向等原因,课堂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的追问,目的不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价值,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的故事再感人,也是教师的体验,跟学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调整追问:“你现在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吃最想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你是否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是谁?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吃的味道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氛围。这种氛围背后就是人的故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回去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作为随笔的材料,题目可以是《吃的故事》。”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三个追问都是体验式驱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感受人性之美。这类追问,教师要本着体验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诱思探究,逐层推进

【案例四】《老王》的教学

展示问题 老王给我家送鸡蛋,“我”是怎样接待他的?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

学生展示 “我”转身进屋,要给他钱;我没有邀请他进屋坐坐;我看到他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没有把他送下楼梯。

学生点评一 作者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这些词语去形容生病时的老王,我觉得很不应该。这些描写让人产生很恐怖的感觉。

学生点评二 他们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觉得作者应该是让老王进门,让他坐一会儿,倒杯茶什么的,然后跟老王说说话。不要给他钱,也不能因为老王看上去病得很重而不让他进门,因为老王缺少的是别人的关心。

教师总结 你们组补充得很到位。可见,正是由于当时作者缺少了对于老王的关心,所以她在文章最后才写“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到位,因为这件事情正是作者最后反思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点评二”之后,教师不要进行总结,不要把感悟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可以追问:“杨绛先生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之前与老王的交往中也是友好相待,为什么这次就这么简单招呼,还不如大家懂得待客之道?”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合理现象所隐藏的人物真实心理。通过再次品读,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王更多的是可怜,是一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关心,是知识分子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她考虑的是如何从经济上帮助老王,而不是从精神上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追问:“杨绛先生是‘小人’吗?”否定式的问题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杨绛一家对于老王的关心并不虚假,但在老王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确让老王伤心了。回忆中的那份愧疚不会破坏杨绛的形象,只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一个作家敢于反省自己的高尚情怀。可见,这类追问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刻过程中的“梯子”。教师的思维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甚至被学生肤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而应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把教学重难点中的“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向深层推进。

三、实施效果及后续思考

(一)积极成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要想在导学课堂的展示点评环节有积极表现,就要从自习、小展示等起始环节就开始认真投入。自习,必须独立思考;小展示,必须投入准备。积极思考,再加上各个环节的评价和评价结果最终的有效使用,都促进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型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型。小展示阶段,学生站起来,一人主讲,其他学生做笔记;大展示阶段,小组轮流推荐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学生阳光自信,声音响亮,其他学生面向展示学生,注意倾听;点评阶段,教室里的各个角落都举起手来,抢着回答问题,没有被点名的还时常露出遗憾的神情。下课了,学生都计算各自小组的分数,计较得失。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展示前的准备是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小组准备就应当充分。一方面,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整理材料,避免因为自己组的疏漏而被其他组抓住问题,穷问不舍。另一方面,进行展示的学生要对全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消化,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流畅地进行表达。同样,准备点评的学生更要通过倾听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漏洞,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阐述自己观点时更需要有理有据。这样,在展示点评阶段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追问在“展示点评”环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个有心人。课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有效问题;课中,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引导;课后,要主动反思,二次备课。这些要求,将大大提高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材驾驭能力、学情把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建构高效快乐课堂。

(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尊重解读,启发生命

阅读教学本身提倡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差异,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示范和引导学生用最大的耐心来倾听他人的回答,避免不屑一顾和人身攻击等不妥行为的出现。当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时,教师应当尊重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2.梯度适宜,兼顾体裁

课堂追问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追问不仅要紧扣学科特点,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语言优美、情节丰富、人物生动等。

3.丰厚自身,导答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