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丑小鸭的教案精选(九篇)

丑小鸭的教案

第1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学习重点]理解丑小鸭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

[学习难点]体味丑小鸭这一永恒的形象及其励志意义。

[自主预习案]

1、你了解作者童话大师安徒生吗?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安徒生(1805-1875),_____童话作家,其著名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_ 等。他出生于一个穷困的鞋匠家庭,从小就爱听故事,爱看戏、唱歌,十几岁开始写诗,写故事,虽历经无数次失败,饱受嘲笑打击,但仍然坚持写作,终于成为众人皆知的童话大王,并且在诗歌、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2、童话是_____中的一种,主要面向_____,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___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3、给下列字注音。

陋 弥 骇 迸 讪 沮 泞 恐

4、解释下列词语。

嫉妒 讪笑 来势汹汹 恭恭敬敬 来历不明 兴高采烈

5、下列各项关于“丑小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

B.经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C.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D.丑小鸭形象是作者虚构的,没有融入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它们中有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课文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读完课文,学生相互交流生字词并识记。

3、说一说。你能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内容吗?

(二)研读课文

1、读一读。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思考以下问题:(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3、议一议。再读课文,小组协作,理解下列文字含义。(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人们打死,被鸭子要,被鸡群啄,被看管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的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赏读课文

1、赏析童话的情节美

⑴讲一讲。请小组选派代表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⑵想一想。本文以_____为线索。在出生地,丑小鸭_____;在沼泽地,丑小鸭_____;在老太婆家,丑小鸭_____;在灌木林里,丑小鸭_____;在种田人家,丑小鸭_____;在花园里,丑小鸭_____。

2、鉴赏童话的形象美

⑴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丑小鸭这一永恒的形象。

⑵请你以“我喜欢这篇童话中的丑小鸭,是因为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

3、品味童话的语言美

⑴介绍童话语言的特点。

⑵学生自由选读精美语段,体会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生动传神的动物情态。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四)延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在班中交流。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从“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到“当我还是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1.第①段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2.第①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找出第②段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李爱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了解童话的特点。2、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理解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丑小鸭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

[学习难点]体味丑小鸭这一永恒的形象及其励志意义。

[自主预习案]

1、你了解作者童话大师安徒生吗?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安徒生(1805-1875),_____童话作家,其著名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_ 等。他出生于一个穷困的鞋匠家庭,从小就爱听故事,爱看戏、唱歌,十几岁开始写诗,写故事,虽历经无数次失败,饱受嘲笑打击,但仍然坚持写作,终于成为众人皆知的童话大王,并且在诗歌、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2、童话是_____中的一种,主要面向_____,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___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3、给下列字注音。

陋 弥 骇 迸 讪 沮 泞 恐

4、解释下列词语。

第2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该怎么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真正习得阅读的能力呢?我想,可以尝试这么做——努力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同,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切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对文章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至于判断评价,更应让学生各抒已见,对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互相尊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要用单一的答案取代多元的思考呢?如果“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个单薄的形象,那是多么可悲啊!

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后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了;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学到这,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后的感受、体会。有的激动地说:“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有的高兴地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有的生气地说:“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有长处啊!”有的明辩:“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有的领悟:“对伙伴要诚恳友好,互相尊重、帮助。”“遇到困难时坚强、不气馁,战胜困难,就能梦想成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景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二、把思维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

《语文教育学》十分明确地指出“教读阶段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在开窍、转化上下功夫”,“培养阅读能力就是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可见,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从发展学生个性来看,阅读教学也应把思维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管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许多实践却已证明,思维是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是获得学习成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如常见的问题教学法,是以口头提问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从字词到篇章到中心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可采用同学间相互质疑析疑而挑起新争端,也可在无疑处设疑以激起矛盾,还可把教师自己在钻研教材中遇到的疑问拿出来同学生一起探讨。由于其形式活泼且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艺术性而备受师生欢迎。如在《丑小鸭》教学中,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它为什么无缘无故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它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它的领地,它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它生存的领域,离开它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可喜的阅读的收获。

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为阅读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不管是对教材描摹的景物风光的赏析,还是对社会生活众生相的剖析,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使之崇尚真善美,屏弃假恶丑。

第3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提问是组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通常有三种模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只有教师先做到了有效提问,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产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实现后面两种理想的模式。

如何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呢?下面,我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方法的渗透三方面,谈谈以有效提问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常需要更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生提出的质疑更能发现他们不懂或不太明白的字、词、句、段等,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在预习时就对课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叫他丑小鸭?后来丑小鸭发生了什么变化?他遇到了哪些事情呢?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2.从生字词上质疑

字词的教学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个学段对字词的教学侧重点都不同。像低年级的识字量就比较大,逐字逐词地讲解、识记,只会让我们的课堂效率低下。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课前对生字词的质疑能力,课堂上就可以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字词进行点拨、指导,这无疑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二年级的《丑小鸭》一课要求掌握的二会字共有14个,而面对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自学都能掌握一半以上的生字。通过学生的自学反馈,发现对“剩、僵、翅、鹅”四个字有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识记的困难。因此在课堂的生字教学中,老师就有的放矢地对这四个字进行教学,并运用汉字学知识、联系句子等方式进行点拨,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留出充足的时间。又如教学《风筝》一课时,当读完词语后,一个学生马上提出了对“倏地”一词的不理解,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倏地’就是一下子的意思呀!”我追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不是说‘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一下便没了踪影’吗?所以‘倏地’就是表示风筝一下子就不见啦。”这位学生刚说完,下面就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趁热打铁,我马上补充道:“这位小老师正在教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呢,这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一个当堂生成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引导,如从课文的遣词造句之妙处进行质疑、从矛盾处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等方面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质疑。

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纽带。传统的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问题满堂灌,学生跟着团团转。学生在教师用问题铺铸的路上走向了同一个“目的地”,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个性化理解在老师“好意”的问题引导下不见了踪迹。那么在当今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其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呢?我认为,老师要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文章的整体把握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了突破某个重点或难点对其深挖而忽略了文章的完整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问题化零为整,增强提问的整体性。如教学《丑小鸭》时,我设计了“丑小鸭到过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再通过几个辅助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2.关注问题的开放

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我们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因此,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给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是否具有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如《丑小鸭》一课中提到的“丑小鸭望着自己美丽的倒影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这时曾经欺负丑小鸭的那些人看到现在的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这些都没有标准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碰撞、激发。当然,问题的开放并不等于就是课堂的开放,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多方面、多层次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做到真正的课堂开放。

3.关注问题的层次

生本课堂评价的标准逐渐从以往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对学生的评价,评价首先就是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量,做到人人参与课堂。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那些在书本中能找得到答案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那些需要总结概括的问题则可以让学习能力中等或较强的学生进行互补碰撞,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4.关注问题的生成

很多时候课堂生成的问题与我们在备课时的预设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发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的时候,可将问题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可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达到最终目的。当然,这一策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注重方法的引领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引领着他们开启这扇大门。因此在教学中,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学生阅读和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养成使用自己一整套学习符号的习惯,养成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自己解答一些问题。为了避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我们可以尝试采用符号预习,让学生将预习结果标记于书上。如预习时用“”标出难记字、难写字,老师通过课前的巡视,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就可以针对这些难记字、难写字进行重点点拨引导。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识字效率。

第4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一开始,我自告奋勇提出自己摇擀饺子皮。我把和好的面捏的又细又长,再一小段一小段地截下来‘丢到案板上。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小段白面就毛手毛脚地擀起来,不知怎么搞的,饺子皮一会儿像鹅蛋一样扁圆,一会儿像小鸡一样两头翘……后来,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擀饺子皮了一段段白面在我手中变成了一张张精致的饺子皮。

妈妈在包饺子,我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说:“舒颖,你会包饺子吗?”我垂头丧气地说:“妈妈,我不会包饺子,您能教教我吗?”妈妈高兴地说:“好的。你可要认真学呀!”妈妈教我拿起一张饺子皮,放馅,用食指和拇指把包皮对捏,然后捏两边,不仅捏住而且加上“花样”。妈妈边示范边讲解,我边领会边实践。按照妈妈操作的程序包好了第一个饺子,往桌子上一放。妈妈忍为住哈哈大笑,说道:“简直是个‘丑小鸭’。”“可别小瞧,‘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的。”我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一次,妈妈改变了教我的方法:手把手教我包好了第二个饺子;在一旁指导我包好了第三个;让我独立包好第四个饺子......这样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包,桌子上很快就包好了十几只‘白天鹅’。

妈妈把饺子放进锅里。不一会儿,一股香喷喷的饺子味扑鼻而来。妈妈把饺子端了出来,我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饺子是我亲手包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明天就是春节了真让人高兴。今天,我想妈妈学习包饺子

一开始,我自告奋勇提出自己摇擀饺子皮。我把和好的面捏的又细又长,再一小段一小段地截下来‘丢到案板上。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小段白面就毛手毛脚地擀起来,不知怎么搞的,饺子皮一会儿像鹅蛋一样扁圆,一会儿像小鸡一样两头翘……后来,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擀饺子皮了一段段白面在我手中变成了一张张精致的饺子皮。

第5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悦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27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小学生都不喜欢阅读。这是因为学生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而非爱好。在缺乏兴趣的前提下,又怎能实现优质的阅读呢?所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变成“悦读”,这是我们应重视的关键问题。下面,我便从视听结合、趣味设问和课堂互动三个层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一、视听结合,创造趣味性阅读情境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激趣的角度着手,创造出趣味性的阅读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中。我认为,导入视听情境是创造趣味性阅读情境的优先之选。

以《坐井观天》一课为例,在教学之前,我首先为学生导入了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短片中青蛙和小鸟对话的基础上回顾全文并进行分析:文中出现的“大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文中的两个小动物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都显得很有道理,这说明了什么?这时,由于有了对动画内容的理解,学生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并总结答案。另外,在教学一些古诗类文章时,同样可以使用试听结合的方式,如播放动画短片,或者是播放背景音乐朗读带等。这种建立在视觉和听觉基础上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促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快速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眼球集中在阅读材料中。而且,透过对视频的认知,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原文的代入感,让他们的阅读更具实效性。

二、巧设问题,创造启发性阅读空间

教学重在启发,有趣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丑小鸭》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丑小鸭会被大家欺负,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吗?(2)丑小鸭离家出走,在树林中寻找,它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3)如果同学们经历了丑小鸭的生活,会如何做呢?最后还会回到原来的家吗?上述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回顾全文,而最后一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由此一来,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渐渐将自己代入到文章中,对丑小鸭的遭遇感同身受,他们的注意力也进一步地集中在了问题和文章上,从而让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可见,巧设问题,创造启发性的阅读空间,是提高学生阅读专注力的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控制好问题的难易度、数量和提问的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提问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堂互动,创造民主性阅读平台

让学生感到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课堂。所以,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阅读,并渴望阅读。

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是用来抨击那些仗势欺人的人。但是有的学生在学完之后却提出这样的观点:“小狐狸当时的遭遇很危险,很快就要被老虎吃掉了,它只能用这个办法来救自己。为什么还要说它狡猾呢?我倒是认为它很机智啊,我们在遇到这样的危险时,也应该用相应的办法来救自己。”也有学生指出:“为什么不说老虎笨呢?如果老虎聪明,怎么可能会上当呢?”看,小学生想法多单纯!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珍惜他们的观点,并对此进行点评,由此间接渗透到安全教育中,让学生在接受阅读指导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可见,这种建立在民主性极高的阅读课堂之上的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促进他们阅读欲望的产生。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说的欲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智慧和认知,提高总结能力。因此,我们要善加利用阅读课,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之前那些认为阅读很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并能在课下及时查找相关材料,丰富自己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想让学生长期保持这种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带给学生惊喜,让他们在兴趣的牵引下翱翔于阅读的天空中。

[1] 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6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一、重自主探究,激趣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丑小鸭》时,有个同学提出了问题: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是不是长得丑的鸭子都能变成天鹅?这看似荒谬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儿童内心世界的困惑。课文中并未提到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这个空白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大好时机。我立刻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纷纷投入到积极、认真的读书活动中去。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有的说: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个蛋很特别,它特别大,不像是鸭蛋,也许就是个天鹅蛋。另一位同学补充道:我可以肯定,这个蛋就是天鹅蛋。因为书上说:一群天鹅从这里飞过。可见,这个地方经常有天鹅出没,蛋肯定是天鹅下的,天鹅妈妈丢了自己的蛋肯定很着急。又有同学说:这个蛋被鸭妈妈发现了,就把它和自己的蛋放在一起孵。……学生还根据这个问题编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天鹅妈妈丢了蛋以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主动探究的氛围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重合作探究,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教师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而让每一个学生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甜果。在教学《世界多美呀》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鸡出了壳以后,还会来到什么地方,会看到些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说小鸡出壳以后看到了红彤彤的太阳、紫微微的小花、蓝湛湛的大海……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小鸡出壳后看到垃圾到处都是,河里的水臭烘烘的……面对美与丑的强烈反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于人为的污染,使世界上许多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不堪入目,假如你就是一名环保小卫士,你打算怎样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恢复它原有的风采?学生立刻四人一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汇报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小组的同学制作了小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小组则采用了画画的方式,呼吁所有的人都能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还有的小组通过表演……更妙的是,一组同学跳起了自编的舞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问题只有在同伴的合作下才能解决,合作探究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养成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三、重活动探究,拓展空间

探究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把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才能。活动空间的开拓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决定探究价值,以利于学生探究能量的充分释放。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乌鸦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一定会升高吗?我在家里也做了这个实验,我发现石子放在瓶子里,水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被小石子填满了。”针对学生的疑惑,在课堂上,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乌鸦喝水”的试验。试验下来,出现了三种情况:1.水升高了,乌鸦喝到了水。2.水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被小石子填满了。3.水怎么也升不到瓶口,乌鸦累坏了。针对这三种情况的产生,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乌鸦要喝到瓶子里的水并不是这么容易的,首先瓶子不能太大,其次里面的水一定要有大半瓶,而且往瓶子里放的小石子颗粒不能太大,又不能过小。根据试验的结果,学生还对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故事新编――老办法不管用了》(故事讲了乌鸦来到井边想喝水,又用小石子往井里放,结果被活活地渴死了。)

四、重过程评价,鼓励创新

第7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讲究有效地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在“巧”上下功夫,让学生常有茅塞顿开之感;在“实”上发力,使学生体验实话实情之境;在“准”上用功,鼓励学生表达精确之言;在“活”上引领,让学生感受多元表达之妙。

语文课堂;个性化评价;巧实准活

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细细品味,令人欣喜,回味无穷。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即兴引导。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语言评价语上下功夫,追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逻辑性、科学性,使得课堂上的即兴生成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然发现,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意外收获。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打造丰富而灵动的生命课堂,有效地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关注的焦点。从教学实践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体现巧、实、准、活的艺术特点。

一、巧――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宋代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趣味盎然、机智巧妙的评价语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剂“调 味品”。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同)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时,有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关键句“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感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高兴心情。笔者让一学生个别读,学生读得较为平淡。笔者灵机一动说:“哎呀,丑小鸭,你都变成天鹅了,怎么都听不出你高兴的样子呀?”学生经这么巧妙一点拨后再读,便读得声情并茂。笔者适时地表扬他:“你把丑小鸭看到影子时又惊又喜的感觉读出来了,你太棒了!”除了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做评价,还针对这句话的文本内容展开评价,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例如学生读完这句话,乘机评价:“是呀,勇敢的丑小鸭,祝贺你终于变成了天鹅!”在无痕的朗读指导中,孩子理解了文本内容。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重点句“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开始学生读得拖沓,我听了孩子的朗读,沉思了一下说:“李博士此时一定比你急切,能走得再快些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死神争夺一个鲜活的生命啊!”“那么,请你现在把李博士的着急为我们读出来好吗?”于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回荡在教室里,赢得了阵阵的掌声。案例中,笔者通过巧妙的评价点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发现不足并改进,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让学生有勇说实话之情

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建立在师生彼此信任、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民主、协作、共同进步的行为,也是一种鱼水关系式情境。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契机,创造性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评价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如:“xx同学,你终于读对了,我为你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说错是正常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连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热情洋溢地走上前去,真诚地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的想法真是独到,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评价语,对学生不仅无效,心灵反而会受到伤害。

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课文《四季》,拓展延伸环节,教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不假思索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 其实教师的这种评价便缺乏针对性。如果教师能够客观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对于后来发言的学生也能起到点拨、示范的 作用。

过度的赞扬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信息,那就是“不管我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提醒与纠正。

三、准――让学生有表达精确之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应是生动丰富、多样灵活的,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焕发生机活力。评价语言的丰富多彩,靠的是积累。在听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不论学生说得是否正确,是否有质量,都是无一例外地给予夸张的肯定,内容空洞单调,评价方式单一, “你真行!”“你读得真好!”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长此下去,学生也不会看重这种评价,甚至对其产生“表扬疲劳”。

笔者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一句来感悟“丑小鸭的可怜”。笔者说:“多可怜的丑小鸭啊。同学们,你会怎么读这句话?来,谁先来试试?”当一个学生语气读得比较温和,也比较平淡时,笔者说:“哥哥姐姐们可没这么客气,他们可心狠了,你再来试试。”如此一指引,接下去朗读的学生就有了方向。当学生再读而且也比较到位时,笔者说:“读得真好,你读出了哥哥姐姐的狠劲。”而对有些学生的朗读,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从丑小鸭的立场进行评价:“孩子,你把丑小鸭的难过读出来了。你读得太好了,老师都要替丑小鸭流泪了。”“你读的时候,注意了这些动词,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通过具体分析学生的朗读,进行个性化评价,能给学生起到示范、启发、激励的作用,同时其他学生聆听了教师的评价语,对文本的理解也更透 彻了。

四、活――让学生有多元表达之念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们得到的欣赏是独特的,进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敢于挖掘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师的评价语循循善诱,富于变化,灵活多样,做到引而多发,是使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另外,适当地使用幽默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评价语手段。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教师对课堂的调控显得特别重要。要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可以适时地讲个小笑话,或让学生课中做个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如果学生还不会倾听别人的回答,可以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比一比谁是神耳朵”“谁的眼睛最亮?”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如《红领巾真好》这一课,请几位学生朗读,读到“我是快活的小鸟”时,老师适时地问:“谁也是快活的小鸟呢?也来读一读?”待几位同学朗读后,老师问:“哪只神耳朵听出快活的感觉了?”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倾听。可见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营造师生间的融洽气氛。

第8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55-02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习惯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机会。具体表现在:

一、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交换意见,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示才能的天地。

《麻雀》这篇课文的大意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见了,立即想扑过去吃,是一只老麻雀用身子挡住了小麻雀,那猎狗竟被吓住了。猎人也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小小的麻雀何以敢与猎狗较量?因此,读完课文后,老师提的问题是:请问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问题的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讲课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当教学按老师的思路进行时,崔雨同学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我不同意。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为什么不是父爱呢?”对呀,我对于这篇课文讲过好几次,但是,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答案会有几个。我赶紧对崔雨同学提出了表扬,说:“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把答案改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就着这个话题,我又问:“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看法?”“老师,我觉得老麻雀也有可能不是小麻雀的父母,它是见义勇为呢!”话音刚落,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允许学生选择

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试想如果学生长期按教师的命令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老师们应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应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总而言之,把主动给学生,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这篇课文时,课后问题是:故事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觉得丑小鸭可怜,她的妈妈和它的兄弟姐妹没有情意;有的同学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很感动,它终于抬起头来,不被人欺负了;有的同学佩服丑小鸭的毅力,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它都坚持了下来。从这些答案中不难看出,学生们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难能可贵的。

第9篇:丑小鸭的教案范文

一、问题缘起

(一)学生思考深度比较欠缺

1.具体表现

我校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甚理想,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度不够、思维不够活跃,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对教师的答案或者同学的思考结果表示异议。

2.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参资料和标准答案为依据,就会不断丧失自身的追问意识。同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也会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现,无法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深入追问。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缺少了思考的动力和深度。可以说,缺少有效追问的课堂是没有精彩和趣味的。

(二)课改推进

2011年11月初,我校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基于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改革。班级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成5个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课堂由自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总结等六步组成。其中大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点评环节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导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追问的权利,它为培养学生认真的倾听习惯、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增强了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的紧迫感。

二、语文导学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提供线索,聚焦错误

【案例一】《最后一课》的教学

展示问题请用具体材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 我们组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他没有批评小弗郎士的上课迟到,而是想让他认真学习法语;他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就是想上好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还可以从他上课的神态、语言以及最后的动作看出。

其他组的点评补充 我们也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例如,他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爱自己的国家。

教师总结 的确,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爱国的老师,他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学生。

《最后一课》的主题比较集中,但是集中的主题并不影响教师对于人物的分析。如果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韩麦尔先生留下的印象仅仅是爱国的话,那么学生对于人物欣赏的分析能力就会削弱。所以,此时教师需要追问。追问一:“同学们,你们在韩麦尔先生身上除了爱国这个优点外,有没有找到一些小缺点?”结合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作为老师,韩麦尔先生为了自己钓鱼而让学生放假,平时即使对学生的迟到处理也不严肃。追问二:“大家在韩麦尔先生身上找到这些缺点时,是否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追问下,即使人物不够完美也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反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个人物。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恰恰是因为性格多方面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爱。”所以,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特别是在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时,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聚焦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各抒己见,拨云见日

【案例二】《丑小鸭》的教学

小组展示问题 根据这篇童话故事,你觉得丑小鸭代表怎样一类形象?

学生小组展示 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有美好的理想……

学生点评一 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多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就算它不够坚强,它还是一只天鹅。

学生点评二 是啊,是啊。老师,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就算很坚强,很有毅力,但最后还是不一定成功的。成功是要有很多综合原因的。所以,我觉得丑小鸭的成功不典型啊!

教师解答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才是它最终成为白天鹅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有的作盲目跟从状,有的作不以为然状。)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生本课堂的特征。但是,当学生的答案个性纷呈时,教师如果缺少辨析和提升能力,那么学生的陈述依然是各自的言说,而且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对丑小鸭最后成为白天鹅的原因产生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煽风点火”:“这样的见解真有自己的思考,它是对于大家分析能力的一种挑战。看来,安徒生真是错误到了极点,它怎么就忘记了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这个根本原因呢?而且,那么多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也蠢笨得很,他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挑拨”下,学生会进行争论,以提升自己从现象入手分析本质的能力。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拨云见日”的总结:“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是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的刹那,而是历经艰难和磨难,丑小鸭依然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教师的有效点评或追问就是要把课堂带入螺旋式上升的空间,最终达到顶峰。

(三)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案例三】《社戏》的教学

展示题目《社戏》最后说“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迅哥儿这样的经历?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回答。

小组展示 你推我,我让你,明显没有人愿意上来讲自己的经历。一个学生硬被推上来了,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教师引导 这就是你们组的展示吗?怎么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进行补充。

其他组补充 学生三言两语讲了一个。

教师讲述 看来同学们生活的经历都比较简单,那老师就讲讲自 己的经历吧……

《社戏》一课回忆的是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往事,尤其是和小朋友偷豆、煮豆的情节,一直是最富有亮色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也往往对于这一段最有兴趣。询问学生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起到感情的迁移,但是学生可能是由于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比较内向等原因,课堂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的追问,目的不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价值,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的故事再感人,也是教师的体验,跟学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调整追问:“你现在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吃最想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你是否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是谁?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吃的味道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氛围。这种氛围背后就是人的故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回去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作为随笔的材料,题目可以是《吃的故事》。”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三个追问都是体验式驱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感受人性之美。这类追问,教师要本着体验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诱思探究,逐层推进

【案例四】《老王》的教学

展示问题 老王给我家送鸡蛋,“我”是怎样接待他的?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

学生展示 “我”转身进屋,要给他钱;我没有邀请他进屋坐坐;我看到他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没有把他送下楼梯。

学生点评一 作者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这些词语去形容生病时的老王,我觉得很不应该。这些描写让人产生很恐怖的感觉。

学生点评二 他们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觉得作者应该是让老王进门,让他坐一会儿,倒杯茶什么的,然后跟老王说说话。不要给他钱,也不能因为老王看上去病得很重而不让他进门,因为老王缺少的是别人的关心。

教师总结 你们组补充得很到位。可见,正是由于当时作者缺少了对于老王的关心,所以她在文章最后才写“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到位,因为这件事情正是作者最后反思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点评二”之后,教师不要进行总结,不要把感悟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可以追问:“杨绛先生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之前与老王的交往中也是友好相待,为什么这次就这么简单招呼,还不如大家懂得待客之道?”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合理现象所隐藏的人物真实心理。通过再次品读,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王更多的是可怜,是一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关心,是知识分子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她考虑的是如何从经济上帮助老王,而不是从精神上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追问:“杨绛先生是‘小人’吗?”否定式的问题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杨绛一家对于老王的关心并不虚假,但在老王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确让老王伤心了。回忆中的那份愧疚不会破坏杨绛的形象,只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一个作家敢于反省自己的高尚情怀。可见,这类追问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刻过程中的“梯子”。教师的思维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甚至被学生肤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而应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把教学重难点中的“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向深层推进。

三、实施效果及后续思考

(一)积极成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要想在导学课堂的展示点评环节有积极表现,就要从自习、小展示等起始环节就开始认真投入。自习,必须独立思考;小展示,必须投入准备。积极思考,再加上各个环节的评价和评价结果最终的有效使用,都促进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型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型。小展示阶段,学生站起来,一人主讲,其他学生做笔记;大展示阶段,小组轮流推荐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学生阳光自信,声音响亮,其他学生面向展示学生,注意倾听;点评阶段,教室里的各个角落都举起手来,抢着回答问题,没有被点名的还时常露出遗憾的神情。下课了,学生都计算各自小组的分数,计较得失。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展示前的准备是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小组准备就应当充分。一方面,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整理材料,避免因为自己组的疏漏而被其他组抓住问题,穷问不舍。另一方面,进行展示的学生要对全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消化,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流畅地进行表达。同样,准备点评的学生更要通过倾听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漏洞,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阐述自己观点时更需要有理有据。这样,在展示点评阶段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追问在“展示点评”环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个有心人。课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有效问题;课中,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引导;课后,要主动反思,二次备课。这些要求,将大大提高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材驾驭能力、学情把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建构高效快乐课堂。

(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尊重解读,启发生命

阅读教学本身提倡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差异,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示范和引导学生用最大的耐心来倾听他人的回答,避免不屑一顾和人身攻击等不妥行为的出现。当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时,教师应当尊重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2.梯度适宜,兼顾体裁

课堂追问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追问不仅要紧扣学科特点,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语言优美、情节丰富、人物生动等。

3.丰厚自身,导答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