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经典人生格言精选(九篇)

经典人生格言

第1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及时而漂亮的撤退与漂亮的进攻同样重要。扶助某人久了,连幸运女神也会累的。凡事终了时务必小心谨慎,顺利抽身退出要比顺利地进入时更难。最重要的不是到场时博得别人的喝彩,而是离开时别人对你的想念。

人生处世格言15条

一、不要急于表态不急于表态或发表意见,可以使人对你揣摸猜测。谨慎的沉默是精明人的帮手。一旦表态,你的决定就容易受到批评和非议。如果这些决定是以失败告终,你就会更加倒霉。

二、了解你的优势了解你的优势,培养和扶持你的最突出的才能。

三、不要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会使人怀疑你的判断力。精明的人表现出的是严谨,有时还会故意缩小其词。

四、适应你周围的人努力做事,但不要太过分。不要每天都想炫耀自己,否则你想让人吃惊都不可能了。每天都展露一点新奇,总会使人有所期待,觉得他"法力无边"。

五、三人行必有我师使朋友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融交谈的愉悦与学习的益处于一炉。多与善解人意之人交往,你的话别人听来会击节叫好,听别人的话你会受益匪浅。

六、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简洁的语言听来舒服并讨人喜欢,好事如果表达得干净利落会加倍地好,坏事如果也表达得干净利落也许就不会那么坏。

七、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点滴相助,友谊之花盛开。身边维持一群朋友和感恩戴德的人。有的东西今天似乎一文不值,但有朝一日就会觉得它身价百倍。

八、不要总谈论自己你若总是谈论自己,那么不是吹嘘自己,就是贬低自己;前者是虚荣的表现,后者是卑微的表现。

九、聪明人雷厉风行,糊涂蛋拖拖拉拉尽可能地早干,否则你就会迫于必要去做某事。聪明人当即就决定什么该早干,什么该晚干,并且干得很开心,这样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十、千万不要抱怨抱怨会使你丢丑。抱怨会使人对你傲慢无礼,并促使别人如你所抱怨的那么做。要赢得别人的帮助,最好的办法是表扬他人。

十一、注意外在形象事物并非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是什么就像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简直等于不存在。美好的外在是完美的内在的最好说明。

十二、要坚强不要脆弱有的人喜怒哀乐常常溢于言表,这表明他们是多么的脆弱。他们常常怒发冲冠,使他人感到厌烦和恼火。他们的喜怒哀乐比眼球还敏感,只为自己着想,成了自己好恶的奴隶。

十三、不要活得太匆忙知道怎样安排时间,就会知道怎样去享受。

第2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3、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4、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5、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6、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7、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8、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9、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0、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1、人生好像一首歌,有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人生就如一本书,有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不管是困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快乐。

12、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3、不能做最快乐的自己,但一定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1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17、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1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19、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2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21、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22、突然发觉自己好没用。你让我不开心我就不开心。你让我哭泣就哭泣。可你却总没让我笑过。

23、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4、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对待,人生定会更精彩。

25、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26、人生就是一局棋,充满了危难和机遇;人生犹如一条路,有坎坷和坦途;人生好像一条河,有九曲回肠和一泻千里;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的。

2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28、没有什么人是忘不了的,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是值得我再念念不忘的。

29、人一生下就会哭,笑是后来才学会的。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30、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3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2、很多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但可以控制自己。

33、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34、学的到东西的事情是锻炼,学不到的是磨练。

35、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没有挫折,就没有壮丽的人生。

36、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9、我如果是白云,家人就是保护我的蓝天;我如果是一株绿树,朋友就是抚育我的土地;我们都离不了他们的呵护。

40、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41、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42、经历是体验、是积淀。没有经历就没有生存的质量和智慧。生命的真谛在经历中搜寻,人生的意义其中实现。

4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4、没有观众的音乐会,是为谁而奏没有观众的表演,还有什么继续下去的必要

45、落叶很在乎自己的舞姿;流星很注重那最后一刻的光芒;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人生的全过程。

46、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7、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48、见时间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飞过一片时间海,我们也常在爱情里受伤害。

49、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50、世上并没有用来工作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51、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个褴褛的老人。

52、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53、流星之所以美丽在于燃烧的过程,人生之所以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

54、失败时可以称为人生财富,成功时可以称为财富人生。

55、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上帝不会给你一张返程的票。

56、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7、人生有几件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希望和信心。

58、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59、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60、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61、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62、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63、所谓没有时间,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它。

64、你一天的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65、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66、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67、懦夫把困难举在头顶,英雄把困难踩在脚下。

68、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与爱,如果没有这一切,你拥有了所有,也是虚无。

69、活在昨天的人失去过去,活在明天的人失去未来,活在今天的人拥有过去和未来。

70、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71、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72、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73、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74、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75、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76、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7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8、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79、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8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81、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的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82、出路出路,走出去了,总是会有路的。困难苦难,困在家里就是难。

8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3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2、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不管遇到什么,都是一个风景,都是一个刻骨铭心,即使是最平淡的过往。无论灿烂与否,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若有缺憾,只能说是不懂罢了。

3、学会放弃,才会有所收获。人生的确很累,看你如何品味,每天多寻欢乐,烦恼别去理会,短短数十寒暑,何不潇洒面对,朋友经常联系,别管话费多贵,闲时发个信息,伴你开心开胃。

4、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削减你的热情。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毕竟抱怨≠解决。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

5、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6、在你失败的每个人生驿站中,你应该为自己鼓掌,虽然此时掌声有点微弱。但能给自己增添信心,能给自己增强斗志,能给自己增加豪情。

7、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强大的内心会有无比的力量。能战胜一切人生苦难。强大内心会激发无边的智慧,让你成为一个日臻完美的人。成为一朵娇艳的木棉。爱自己,取悦自己,让自己从内到外的淡定、从容、智慧、饱满。何愁不倾倒世人!

8、无论心情怎样,都要面带微笑。不要太把一个人放在心上,因为挫折经历的太少,所以才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看得很重要。你所有的付出,都会是一种沉淀,都会默默铺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9、做人不能太势利。只跟有钱的人做朋友,跟没钱的人就不尊重,不放到眼里。如果你用势利眼交的朋友,那么你的朋友也一定就都是势利眼,真心的又都能有几个?

10、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洗尽铅华总是比随意的涂脂抹粉来得美。所以做能做的事,把它做的最好,这才是做人的重要。

11、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好样的,纵然得不了桂冠,可坚持的你,定会赢得最后的掌声。

12、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只有走过最灰暗无光的日子,生活才会慢慢地好转,世界才会更加温暖地靠近自己。

13、求人不如求己,真正能够解忧的,只有自己。不论顺利也好,坎坷也罢,生活中所有的遭遇我们都要淡然接受,做生活的强者,不做生活的逃兵。

14、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平凡的生活,不经意地来去,生活的作用是价值,生活的标准是幸福。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

第4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关键词]方言;消费文化;经典;解构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293);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K12124)。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政治、文化全球化格局,文化成为继政治、经济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权码,文化实力强弱逐渐在全球性话语权确立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前进、文化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经济的发展成果。文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催动,呈现出了多元化存在的态势。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文化,在这个双向促进的进程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消费文化的兴起代表着经济从自然向工业化的转变,在自然掌控社会劳动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没有严格的休闲和工作的区分,一切依季节而定。在工业化进程中,机器掌控了社会劳动的节奏,使得休闲与工作有了制度性的区别。时间的保障使得休闲成为一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性也得到了延展。休闲活动的方式、方法、观念、潮流等逐渐引领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渐次发展成为一种消费的文化。

文化消费从物质消费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前行,物质消费中文化消费的高附加彰显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从这个辩证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消费,可以将文化消费分为三个层次:文化主体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文化的享受和满足为主要的目的,这是从物质消费显性剥离出来的文化消费,比如看影视、听音乐、看文艺演出、看书等所获得的精神世界的享受和满足。文化元素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某种实用功能,文化元素在消费时起到同类优选的决断作用,这是附加在物质消费上的文化消费,比如选择入住酒店,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时不同酒店包含的企业文化、服务品质、细节筹谋等的文化元素对于最终的决断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审美的消费,是指某一物质消费对象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种物质的消费过程中将隐藏着某种文化的体验,消费者不同的文化审美心理将决定消费的水平、消费的过程和消费体验的差别,比如旅游消费、美食消费等。

当文艺成为一种消费品时,文艺从传统的殿堂走入寻常巷陌,文艺不再是上层社会阶层的专属,也不再是统统治阶级的载道工具,文艺开始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结合,并表现出了日益世俗化、通俗化的倾向。“文艺消费逐渐成为了下层民众、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他们慰藉心灵、表达人生理念、审美文化诉求、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对抗上层社会的强势文化,争取自己应得文化权利的途径。”[1]

按照“经典”的解释(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影视经典应当是具有典范、权威性质的影视作品,应当代表一个时代的影视艺术成就、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审美意识;应具备超越时空和非功利性质;应当是在受众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中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影视作品。一个经典的形成过程是需要政治与学术权力合力形成的,政治权力表现在话语权力上,处于强势政治地位的社会团体其审美倾向会以一种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话语权力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术权力表现在文艺作品的学术评论导向上,信奉经典往往和崇拜权威相伴随,权威的学术评价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水准。当然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的建构。当社会文明的进程跨越到消费文化时代、大众话语权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逐步强化时,经典的建构逐渐从权威、社会精英所掌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大众所崇尚的多元化标准。

全球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信息化转变,加快了生产、生活的节奏,伴随着都市人群工作中的紧张感、压力感的持续提升,追求休闲时光的放松、随性甚至叛逆的社会心理逐渐强化,文化中追求乌托邦式的精神元素日益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实用的、世俗的、娱乐的精神诉求。“在这种文化中,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与消费主义的结盟,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商品化社会规则驱动下,文学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被全部打碎,成为满足大众消费欲望和实用法则的一种对象。这就是文学经典在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背景下,难以逃脱被解构和边缘化的命运。”[2]

消费文化的强盛,逐渐凸显出其祛中心、祛权威的特征,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和去神圣化现象也随之泛漫。曾经的经典逐渐地被不加选择地变成消费品供人消遣、娱乐。从《大话西游》始,经典的四大名著不断被解构,从漫画、动画片到影视、图书,传统意义上的反封建、反压迫、社会道义、忠君爱国等精神世界的理想追求被消解,通过性格转变、角色转换、背景移植等方式再现了一群消费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角色关系的符号消遣、娱乐着大众。除了四大名著,其他经典作品,如《白蛇传》《七仙女》《孔雀东南飞》《宝莲灯》《铡美案》等,曾经深入人心的故事、人物、情感被解构的面目全非,变成了小三、畸形爱恋、美色、权钱等当下流行元素的集合体,通过老故事、老人物的陌生化处理,增强了娱乐性、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完成了消费文化氛围中的高点击率、高收视率的“经典”标准。

消费文化对经典作品解构的类型有三:一是各阶层通过表达“话语权”而对经典进行的解构,二是信息化和读图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经典的冲击带来的解构,三是消费文化的心理驱使的解构。

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和体验场所的林立,对于缺乏主流渠道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而言,无疑是争取自身话语权力的重要的阵地,网络给予了社会大众阐述自己的观念和审美追求的自,而对于经典的重新加工、改写,重新赋予经典新的内涵是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得到更多的认同。快节奏的读图时代,要求对于影视作品表达思想观念的直接获取,经典作品深厚的意蕴、广博的知识架构显然不符合这种诉求,取而代之的网络作品以其短小精悍、平实易懂、贴近生活赢得了更多的关注,用这种特征改写、改编经典,也就成为一种对于经典的再认知。消费文化中消费一切的观念是主流意识,为了消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文化元素,利用对经典的解构达到高点击率、高跟帖率从而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文化消费的广泛认同。

中国地域广博、民族众多,汉文化与亚文化、俗文化多元并存,互为依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亚文化、俗文化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断被提高,方言也在更大的空间上展现了其魅力,方言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进入影视剧、栏目剧、相声、小品等文艺形式中,在文化的演绎中,方言逐渐被符号化,进而成为标志某一社会阶层、某一群体、某一人文品格的符号,当方言的本体和符号功能叠加出现时,其社会文化元素的功能被普遍认可,成为经典影视作品解构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方言讲述者都是一个特定阶级的代言人,代表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现代化水平。”[3]方言的符号性质从方言本体脱离以后,方言逐渐成为特定阶级、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现代化水平的代表符号,当这些特定的阶层借助网络这一非正式的渠道彰显其“话语权”时,使用方言无疑成为其最佳的身份象征。2004年东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风靡一时,继《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刘老根》和赵本山小品之后东北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再次深入人心,东北方言随即成为娱乐、搞笑的符号。在儿童、成人的一片嬉笑声的背后,东北方言符号化进程加快,东北方言所代表的达观、乐天的地域人文品格逐渐形成。继而,东北方言成为社会生活芸芸众生中达观派、乐天派的身份象征,成为社会普通大众在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的言语工具,成为在事业、学业、家庭交织的生计漩涡中进行自我调侃的话语方式。东北方言的成功影响带动了其他方言,一时间陕西话、兰州话、四川话、湖南话的经典翻新之作层出不穷,2005年《憨豆先生》兰州话版亮相网络,《蜡笔小新》的各地方言版本相继推出,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当各地方言在相继进入解构经典文艺作品的浪潮时,网络中方言词汇量开始剧增,各大论坛、甚至新闻版块出现使用方言词汇表达个体感受,往往方言表达的个体感受代表着一个阶层的共同心声,方言成为展现某一社会阶层“话语权”的有力工具。自此,方言突破了地域藩篱,一跃成为社会阶层的代言符号。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具有自身独特的发音方式,独特的语调和韵律成为继陌生化、生活化的词汇之后方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方言娱乐大众的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解构得到充分展现。方言的娱乐性价值是始于方言进入小品、相声、影视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赵本山的东北方言、郭达的陕西方言、大兵的湖南方言、郭德纲的各地方言,这些文艺作品的成功是与方言的语调、韵律分不开的。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陕西方言、河北方方言、粤语方言(或粤语普通话)与相应的角色结合,伴随着角色间的冲突和剧情的延展,充分发挥了方言所带来的娱乐性。《武林外传》也是一部方言元素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功之作。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个体对于自身话语权的争取,一部分表现在话语的标新立异上。从个体熟知的方言对普通话语进行创新改造,从而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最便利的、也是最可行的。新的话语言说方式的获得必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言语输出者语境编码和言语接收者语境解码的一致性,这是前提;二是语言符号使用的纯熟度,越是熟悉的语言,在求新、求异上越会表现的不着痕迹。因此,方言在表现自我话语风格有着绝对的优势。南阳方言版的《出师表》利用影视配音技术将方言的独特语调、韵律融入经典演绎,将原本严肃的话语言说在方言独特词汇、独特语音的串联中进行消解,达到了祛权威、祛经典的平民化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写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在物质欲的控制下对于自我责任、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等传统人文品质的质疑,方言的使用在这里成为社会中下层在为升学、住房、工作所编织的藩篱中反抗、宣泄、调侃的符号,方言在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志钧.文艺消费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61.

[2] 张淳.从四大名著的“变脸”看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命运[J].中州学刊,2005(04).

第5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将这种说法推到个人身上,则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生活正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学生的精神处境和人格风貌。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但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助。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比如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等都有意识地收入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童话、寓言、现代科幻文学,还依然是搬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那一套教法,学生厌倦语文的状况就得不到有力的改观,更谈不上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之间应起到的纽带、桥梁作用了。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的经典世界。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与文学作品教学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应带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A向,并不是抽象的概括所能传达的,也不是一两句貌似高深的结论所能诠释的,因此必须摒弃一切审美概念化的教学活动。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读者自己的精神融入其中。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能读出时代新意,读出个性,也是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要提倡在文学文本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生才会愿读、乐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还有一些众说纷纭的作品,譬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是表达青年男女恋爱,还是思念贤人,还是表达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哲理;《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还是“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这些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议,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孔子在解释《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包含孔子的文学观,强调的是一种中和之美。孔子的文学观启示我们,文学的意义在于复杂的情感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情感往往是多元交织的,喜、怒、哀、乐与共是许多文学作品成为传世经典的一个原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琦君的《春酒》、李商隐《锦瑟》,等等。教师如果用单一的情感方式去解读意蕴丰富的文学经典,就很难使学生领悟文本深沉婉转的审美意义。学习文学经典作品,需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应当揣摩语境,从语感、语义等多角度开掘审美意义。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应该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尤其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塑造良好人格,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学审美修养。

第6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校务委员。他眼光敏锐,早在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对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结合研究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经过深思与总结,遂成专著《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该书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安排内容,条分缕析,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为重点,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时间和体会,同时也讲述了跟词汇、语义研究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特别是计算语言学最基本的知识以及跟计算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法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呼吁为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而进行语言研究,处处显示了语言学家的高度责任感。

下面,我们根据对其理论体系脉络框架的个人理解,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第一、九章为着眼点,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二、内容要览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是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体系,内容也十分丰富,但为篇幅所制约,我们只能择其要而概括如下:

1.电影文化和其他文化语言倡导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

林杏光先生清楚地看到了时代的特点,认为在信息时代,语言研究应该注意人、机两用,也就是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人际交流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机对话的需要。

八十年代末期,林杏光先生就顺应计算机界的呼声,着手进行为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选择课题,不断向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靠拢,以迎接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后来林杏光先生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等论文中又多次倡导了该论点,呼吁语言学界和计算机界的专家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场独领的跨越式大仗,抢占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知识处理制高点。可以概括地说,注意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广阔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语言研究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从计算机研究课题中所存在的大量语言问题来看,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也应当充分注意人机交际的需要问题。

2.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

林杏光先生很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要查阅《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要查阅《词汇学论文索引》;要了解词汇语义的研究现状:研究词汇和语义,不但要了解本领域的论文和专著目录以及研究现状,而且还要了解我国语言学界的状况。另外,也要注视世界语言学发展的新潮流,等等。他坚持一条原则:“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坚持“谁的就是谁的”的做学问的态度。他认为“谁的就是谁的”是一种学美德,而且一直认为“学问与品格共存”。从专著的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看出林杏光先生的严谨与认真。

3.电影以及其他计算词汇学的产生与实践

计算词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需要大型词典和有科学标注的语科库来支撑,因此词汇便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很多语法理论都强调词汇的重要,主张减少语法规则,把许多信息放到词汇上去描写。面对这种情况,再不进行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就会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于是产生了计算词汇学。它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在学科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在美国、日本、西欧、德国等都进行了实践,开展大型机器词典的研制,出现了一系列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工程。在信息时代,不但需要人用词典,而且需要机器词典。林杏光先生参与、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以《动词大词典》、《现代动词大词典》为基础,研制了《现代汉语述语动词机器词典》,可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术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

4.电影以及其他义类和三个义类系统

义类是林杏光先生多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字面上看,义类就是语义分类。现代语义学关于语义分类的术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将语义划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林杏光先生所讲的义类不是这种语义类别,而是有一种特定含义的语义类别。词义在词汇中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词义,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相关关系等。把意义相同、相近以及相关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类别,这种类别就是林杏光先生所研究的义类。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把所得研究成果编著成了三部书:《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和《汉语多用词典》,并建立了三个义类系统:(1)是《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的分类系统。整个系统分成18大类,1730小类。每一个大类内部的小类排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小类或小组内部条目与类名或组名较亲近的在前,较疏远的靠后。18个大类包括: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觉,仪容,处境,交往,争斗,语言,信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性质。这18大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2)是《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的分类系统。他选取10000余条四字语,从写作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四字语的分类系统。共五大类:表达、写人、写物、写时间、写数量。每一个大类再分若干小类,共1200小类。(3)是《汉语多用词典》的分类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语词义分类系统。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再分为9类:物质、存在、运动、变化、时间、空间、数量、性质、关联。人工世界分为个体和社会。自然世界的第二层分为9类,人工世界的第四层分为29类,共38类,这是义类的纲。每一个纲又分若干目,每一个目又分若干细目,整个系统共有3500个细目。林杏光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鉴别词义分类系统的原则、鉴别义类系统优劣的标准,词义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义类研究成果的用途,等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也很有启发意义,对电影文化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运用,产生深刻影响,是林杏光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特点评议

从电影文化语言以及社会语言的角度看,《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一书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本书严格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去行文。即写出了研究任 务、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也讲到了具体问题:即写了词汇,也讲了词汇语义:即写了语义构成,也讲了语义聚合、组合等等。

2.完备的系统性。以格关系为例。格系统是一棵树,经历了由18个格到22个格的完备过程。第一个层次是角色和情景,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着述语动词的七要素(如主体、客体、领体等),第三个层次是七要素的进一步的分类,共有22格(如施事、领事、系事等)。另外,最低层次是“格标类”(施事之下分“被”类、“由”类、“φ”类等)。

3.鲜明的创新性。以格关系为例。林杏光先生等人的研究促使格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三方面的进展:把格关系描写成有层级的一棵树;采取层层控制和层层推进的划分格的方法:从理论探讨落实到语言工程。还提出,句子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分别有各自的成分的观点,即,如果说主、谓、宾、定、状、补是句子的句法成分,那么它也应有句子的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等。另外,林杏光先生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也有创新,他曾多次指出“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强大的融合性。该书是林杏光先生十余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十余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外化。他在研究格关系时,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旁征博引。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融合了海内外诸家之大成,也运用了交叉学科的方法,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另外,也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编纂义类词典、搭配词典、动词格关系词典、述语动词机器词典等的心得和体会。

5.平白的深奥性。此句乍看很模糊,但事实确是如此。林杏光先生用平白易懂的话语讲述深奥博大的理论。正如胡明扬先生在序中所说:“因为大部分有关的理论和知识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经过消化了的,所以写得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林杏光先生用平白的语言介绍了国外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人对格语法的落实、改进等。林杏光先生也常用精辟的概括来形容人情世态和学问所得。如“我希望你做一个碗,不做一个盘子”,“语言就象一个调皮的孩子”,都在朴素中透露着深奥的道理。

6.敏锐的敏感性。林杏光先生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当听到人工智能专家说“语言学不能只研究语法形式,还应研究语义的组合”时,竟怦然心动。于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下决心研究词语搭配,终于编著成引起计算机专家注意的系列搭配词典。林杏光先生在寻求新的技术路线的时候,偶遇研究HNC(概念层次网络)的黄曾阳先生,于是便集中精力投入到HNC理论产业化的研究之中。书中各章节也随处彰显了林杏光先生敏感的观察力。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

情态的研究还要加强:槽关系的研究还要加强;格关系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义类系统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语言研究和计算机、数学、逻辑的结合研究还要加强;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国内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理论兴趣和应用目标等相结合的研究还要加强;等等。

四、结语

第7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一、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 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文化的德育育人价值

1.国学经典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及早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雅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2.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3.国学经典中的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

《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去操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也是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博大精深,孩子开始接触国学就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孩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孩子很快就学以致用,到了家中,就开始对照着书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国学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第8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关键词] 翻译实质;汉译佛典;跨文化传播

一、沟通中印文化的传播策略——“格义”移植之法

由于佛典翻译作品兼具宗教、文学两方面性质,所以在佛典翻译过程中,译者既需要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功底的积极参与,又需要考虑中国思想文化特点和群众接受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将陌生的外来文化信息,有效地转换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群众易接收的意义。“格义”是实现外来“文本因子”成功嵌入“异域语言”的实用策略。所谓“格义”,如陈寅恪所言“乃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用佛教史家汤用彤先生的话来进一步解释其含义为“用原本中国的观念对比佛教的观念,让弟子们以熟悉的中国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印度的学说(的一种方法)”[1],“它不是简单的、宽泛的、一般的中国和印度思想的比较,而是一种很琐碎的处理,用不同地区的每一个观念或名词作分别的对比或等同”。[2]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两种文化碰撞和融会的“中国化”过程。汉译佛典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译本成为“赖以载道”的“原本”了。从译学角度来看,“格义”之法带有“创造性叛逆”色彩,是帮助原本进入译语的手段,它体现的不是“经”的价值,而是“译”的价值,是使“经”获得传播价值的交换价值;翻译的价值不在于“道”,而在于“载”,是传道的载体,佛教思想经过翻译手段进入中国思想系统的过程也是中印两种不同文化成分相交碰撞并转型复合成新的中国文化成分的过程。

二、汉译佛典的再造之义——中国文学的转型复合

汉译佛典文学不仅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载体,对文人思想、观念、感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而且更直接地影响到写作的艺术表现技巧,由其转型复合而成的新形象、新题材、新形式、新手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叙述模式、艺术形式、精神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佛经翻译引发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翻译活动高潮,其结果不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佛教文学,推动了适应中国水土的本土派宗派的创建,而且随着佛教义理深入民间的需要,直接导致了佛经变文的出现和唐代小说题材的确立,扎根于其深厚的民间基础以及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和道教思想的积极融合,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宋、元戏曲杂剧以及明清小说等其他多种通俗文学形式。首次提出“翻译文学”概念的梁启超将佛经译典对中国文学贡献总结为“国语实质之扩大”“语法及文体之变化”“文学的情趣之发展”,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佛经译典对中国文学词汇到行文风格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三、佛经翻译的时代价值——译学的跨文化传播视角

佛经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转型意义,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文化转向的迫切性和跨文化传播价值。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工具,必然是文化交流的工具、纽带。在翻译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行为必带有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深印记;反过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必受其传入的异国文化影响而有所改变。佛经翻译使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传入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的双向互动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佛教文本重视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灵活的“移植”策略帮助译者沟通了梵文“表音语言”和汉文“表意语言”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障碍。从表面上看,译者是在做“文本互换”工作,而实际上却是进行思想传输,从本质上看,显然后者是目的所在。翻译之难就在于译者必须“解读”文本找到“意义”,并“重构”文本传达“意义”。可见,翻译是一种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动态互动的解读与阐释。

翻译即传通,翻译通过语言转换,在文化之间搭起沟通桥梁。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不断碰撞、交融中进行的,这是文化的普遍内在需求和特征。人文学科的文本翻译形式上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解释与对话。佛典翻译文学在寻求自身在中国异域文化语境中的传递过程,也是它不断使自己得到“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这座桥梁。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转型时期,翻译工作者不仅有义务向本国读者介绍异域文化,而且有责任将本国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

参考文献:

第9篇:经典人生格言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经典诵读;有声语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7-02

文学作品和有声语言是两种形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艺术的范畴内,两者一动一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有声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视听化,使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还可以唤醒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中发掘出更深刻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在传播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现状概述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指的是中国模式的,权威的,经久不衰的杰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代表性、最完美的能表现文学作品精髓的最佳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1]它的特点是塑造的事物形象没有直观性。它由文字语言构成,它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字符号而不是事物本身,它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它的事物形象,文字不直接作用于眼睛而作用于想象。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沛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人们延绵不绝的精神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大量的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将书面的知识转化成人们内在的气质和底蕴,对人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和当今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人们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产生了变化。为了休闲娱乐,人们似乎更愿意阅读网络小说、快餐文学和同龄人的作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追求浏览阅读和飞行阅读。只要任意点击,网络就会带来目不暇接的海量信息,看得你眼花缭乱。这些阅读都只是感官上的阅读、表层上的触摸而不能真正的渗透到人们的大脑,沉淀到人们的内心。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已经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倾向。另外,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对于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真谛很难有透彻的感悟,想要感同身受就更难。所以有些人想读也读不懂,干脆就放弃了。因此,人们在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降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有效的途径来对现状进行改善。

二、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的新趋势:有声语言传播

(一)有声语言的定义及特点

有声语言是指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语言[2]。它是最常见的信息传递媒介,也是人类交际的最基本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声语言能将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用声音表达出来,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二是有声语言具有松动活泼性,声音可以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视觉和听觉触觉上传播信息更立体化;三是便捷性,利用有声语言口耳相传和他人进行交际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

(二)用有声语言唤醒、发掘、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

1.唤醒作品的深刻内涵。朗诵是众多有声语言表现形式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它植根于文学作品。朗诵者可以在准确理解稿件、产生符合情境的内心视像的基础上,准确挖掘作品的内在语,唤醒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准确引领受众。比如:冰心的《纸船》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但我们在初看文字作品时,会感觉这篇文章很普通。那是因为感情是很抽象的,不太容易在文字上表现出来。若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并用柔和、平静又充满回忆的声音轻轻诵读出来,便能体味这悠远绵长的情感。

2.发掘作品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人们可以从作品中享受到情感美的意境。有声语言艺术的情感美是由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决定的。朗诵者在朗诵文学作品时要将文学作品理解透彻,结合情、声、气的技巧运用,使作品的情感得以完美体现。具体来说,有声语言的主体传播者在感化受众时要做到形象生动,情感炽热,在受众与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且引领受众一起去再创造,产生内心的共鸣,共同完成对作品形象的塑造。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芳草如茵,春暖花开,和风细雨,生机盎然;在这样的春景中,人们容光焕发,辛勤劳作,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传播主体在朗诵时娓娓道来,平缓叙述,勾勒出一幅唯美而又欢乐的美妙画卷,浓浓的春意,与明亮的音色,舒展的气息,欢快的节奏共同构筑了朗诵主体的情感造型,在受众群体的欣赏期待中这种气息蔓延着并得到升华。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情达意的再创作过程,有声语言的走向和变化幅度是由受众的“审美耳朵”引导的,而朗诵主体情感色彩再创造中要多于受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多层次的期待。

此外,有声语言艺术的主体通过身份感和对象感的内部表达技巧,拉近自己跟作品的距离,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提高艺术品质,创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受众共同感知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如:舒婷的《致橡树》在朗诵时把自己就当做那棵“木棉”树的形象,以声传情表述自己的内心对待爱情的态度,用声音刻画出一个充满独立人格,坚强向上的女性形象,让受众在美妙的声流中,心中能展开一幅立体的画卷,在自我感悟文字作品当下价值的同时获得崭新的审美体验。

(三)传达的方法和意义

受众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从审美意象的表面提升到意识水平,并通过静止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取决于传播主体的艺术表达能力。而提高人们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朗诵兴趣,则需要借助大众媒介扩大有声文学的传播范围,拓宽传播途径。

1.传播主体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传播主体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时,除了要具备吐字归音等最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声音造型。声音造型是指调动发声技巧、声音弹性赋予有声语言强大的生命力。[3]在用有声语言外化文学作品时,声音造型可以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型,也可以是舒缓流畅、清新明丽型,或者是凝重内敛型等等。如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对生命的赞歌,声音热烈明朗,音色甜美,既咬字轻巧又不失一定力度。但在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就需要感情热切真挚,语调慷慨激昂,吐字发音要饱满洪亮,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信。

另外,有声语言具有内心外化的功能。人的内心世界是感性的,有声语言的主体传播者只有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中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才能发现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从而获得创造的源泉。如余秋雨在《三峡》中写道: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施晴瑜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李白和刘备是两个不同性格和特点的历史人物,作品用人物来展现三峡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通过情感和智慧的相互交融,结合成了艺术的独特形象。朗诵主体在外化有声语言之前要准确定位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丰富的内心情感,细腻的感性被强有力的理性支撑,才能超越对文字作品表层的审美,而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也是有声语言充满生命的活力。

利用有声语言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传播者变思想情感为信息符号的制码过程。[4]利用一定物质手段规范和完善审美意象,将内心意象转化成外在物象,诞生生动立体的实际作品,获得真正艺术的生命,这就是传达。[5]

2.可以借助大众媒介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除了依靠传统的印刷媒介,更离不开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提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诗歌散文》节目选材以抒情、叙述类的散文、诗歌为主,期望通过用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来感染受众,让受众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感悟获得恬淡洒脱的人生观和快乐面对生活的能量。

三、结语

有声语言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再创造过程中,文字作品为有声语言奠定基石,有声语言也为文字作品增添异彩,两者相辅相成展现了融会贯通的和谐的艺术魅力。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和有声语言传播的结合的益处绝不止如此,所以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值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阅读和朗诵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能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趣味,因为经典是浓缩了的文化结晶,它的原创性和超越性构成了民族和个人的文化根基。利用中华经典作品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全自身文化人格,依靠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从中汲取各种文化营养,使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焦桓生,岳甜.中国经典作品的文学品格特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32(4).

[2]张颂.语言传播文论:续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徐中玉.诗性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骆小所.论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审美发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34):2.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