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动画片范文

经典动画片精选(九篇)

经典动画片

第1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论文摘要]“搞笑”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不再像老一代的人那样说“可笑”、“好笑”,而是一概用“搞笑”这一词,“搞笑”是宽容里的轻松,是善意下的幽默,在当今所有动画片的制作中,“搞笑”也正在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就像是调味品,越是优秀的动画片越是少不了它轻灵又洒脱的身影。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格上,制作商们除了最初的对雄壮与优美、凝重与典雅等等的追求之外,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沉重。一来为了使动画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二来也可能基于一种更大的野心一即在吸引儿童的同时,试图也能像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样——潜移默化地也达到占领成人这一庞大的利润市场的目的。制作商们于是不约而同地便把不断搞笑也看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笔者将广受成年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新版、或者属于迪士尼大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宝莲灯》、《花木兰》等一些动画片中令人捧腹的地方大致做了一下统计。发现越是经典的动画片。其搞笑的场景出现得便越是频繁,与此同时,其搞笑的手法也相应地越是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手法作以简要描述: 

 

一、借助台词来搞笑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挑逗,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白雪公主》里有一个细节堪称经典:白雪公主与小鹿、小松鼠、小鸟、小浣熊、小乌龟、小兔子等大扫除结束,她提议到楼上看看去,于是这一群小动物一呼百应。立即你争我抢地往楼梯上跑。小松鼠、小鸟、小兔子它们都抢先一步,跑在了白雪公主的前面:个头相对大一些的几只小鹿,比较有绅士风度。它们一副保镖的架势。紧紧地护卫在白雪公主的左右;小浣熊和小乌龟也在奋力奔跑,可是它们还是落在了后面。小乌龟爬得最慢,因为它刚上到第一个台阶时就滚了下去,等它缓过神来,再一次上楼时,大部分同伙已经从它的身边刷刷刷挤过去了。小浣熊见小乌龟身体笨重,又不断地摔跤,回头用目光鼓励了乌龟一下,然后自顾自追赶大队伍去了。小乌龟毫不气馁。再一次上楼梯时,它试着一边往上爬,一边用嘴巴死死地咬住楼梯的沿沿,果然,尝试还成功了。小乌龟顾不上高兴,继续哼哧、哼哧地埋头往上爬着。白雪公主她们早已进入了七个小矮人的卧室,看到有七张小床非常可爱,她建议先在这些小床上休息一会,小动物们纷纷响应,不到一分钟。它们便东一个西一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楼梯上的小乌龟终于上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它回过头朝下看了一眼,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颇感得意的时候。七个小矮人回家的歌声突然惊醒了卧室里的那些小动物,它们一跃而起,仓皇冲出卧室,冲往楼下,还未反应过来的小乌龟依依不舍地刚看了一眼卧室的门便被踩踏、携襄着“帮当”、“帮当”地一溜烟滚下了楼梯。上去用了何等的功夫。可往下滚却是一眨眼的事情!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哈哈大笑。同时,对这个小东西的爱怜、敬意也油然而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细节也意趣盎然。学堂里排了一出《河伯娶亲》的小戏,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戏里分别扮演了未婚女子和未婚男子的角色。被献给河伯的女子——因为一色的是男扮女装,故无不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在一个挨一个地上台。可每一个上得台来还未来得及全面亮相,台下的起哄声便一阵响似一阵:嫌太胖了、太瘦了、太丑了,要求“退货、退货”、“换一个、换一个”。这些“女子”又羞又气地往水中跳去:“太伤自尊了,我不活了!”(完全是小品中宋丹丹的口吻,观众一笑)这时。河水居然翻滚着又把她们撂回了岸上,台下一阵呼哨声,笑闹声:“看。连河伯都不愿意要!”(一笑)正当扮演巫婆的演员不知所措、而台下的尖叫声、恐吓声也此起彼伏的时候。祝英台扮演的女子被后台的学友一把给推了出来,只见她飞一样从天而降,婀娜苗条的体态,优美娴雅的姿势,俨然一个俏丽的仙女——刹那间一头秀发如瀑,徐徐荡开,活像一个现代广告中的洗发水代言人,(一笑)但见她长裙飘飘,体态娇弱、神情娇嗔——然而惯性所致。她一个大马爬就绊倒在了舞台中央,全场一片静默,所有的人都同时出现了大脑短路的现象。过了好一会,台下才开始有人在纷纷修理自己的下巴或帮着学友往上推下巴——由于嘴巴张得太大、时间又太长,所以一部分人的下巴都回不去了!(一笑)其他的人也突然醒了一样,他们七嘴八舌地在打问:“戏里真有这么一折吗?”这个出场的方式太独特了!”“这个祝英台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啊?”当然,祝英台扮演的这个女子震撼了台下,也看傻了身后的梁山伯。只见梁山伯一眼不眨地盯着一副女相的祝英台,恍若梦境。缓过气来的祝英台从地上款款地爬起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梁山伯,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只是接着剧情在演夫妻话别。观众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不料。祝英台一个大胆的亲吻动作又搅动了一场轩然大波。哄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帮帮帮”、“帮帮帮”台下一时大乱,到处都是一片恶作剧的亲吻声…… 

四、借助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上的错位来搞笑 

 

财大气粗的马太尉有一段关于“爱情”的宏论曾让不少成人发出“嗤”的一笑。这是在他目睹了祝英台宁可以死赴坟前践约也不愿嫁给豪门做马家“贵妇”的情景之后而发的一段感慨,他劝他的儿子说:“难道你还看不出英台对山伯的爱吗?那种勇气、决心、快乐和满足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深爱着对方,像这样的爱是再也找不到了!”谁相信历史上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还会后悔得这么快并说出这么感人的话来呢?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开明时代善于反省的高级干部啊!所以,观众体会得更多的可能是,如此纯粹的爱情观居然从这么一个刽子手的嘴里说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嘛!同样,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之所以被我们中国的古人推崇、今人爱戴。是因为我们从这个女子的身上不但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孝心”,而且还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忠心”,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对她的“代父从军”却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替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本事,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就这样。花木兰成了一个个性解放、一心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权主义者。显然,她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而成了美国文化的产物了。《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也一反《西游记》里那个猴性十足、好抱打不平、爱惹是生非的形象,表面看,他的确心如止水。一口一个“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副跳出轮回而修成正果的架势。实际上,当屡屡看到他那有点装模作样的面孔、腔调以及做派时,观众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搞笑。 

 

第2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1、铁胆火车侠。

2、光能勇士。

3、魔神英雄传。

4、小糊涂神。

5、铁臂阿童木。

6、一休哥。

7、弹珠超人。

8、圣斗士星矢。

9、美少女战士。

10、葫芦娃。

11.数码宝贝。

第3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关键词] 中国经典动画;视觉特征;民族化

 中国经典动画片在视觉特征上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性,这一特征源自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并体现在中国古代戏曲及传统绘画中的“神韵”等文化精髓之中。这在其他国家的动画片中从未涉及,也正是这一独特的民族化视觉风格使“中国学派”内涵更加深刻,享誉世界动画界。

对中国经典动画作品视觉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由于中国经典动画的作品数量较多,故本文只重点分析其中三部最典型的动画影片。在选择分析作品时,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1.具有较高的国内外声誉,足以成为中国经典动画的代表作;

2.在视觉表现形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分析的价值。

在选择经典影片时,为了防止个人观点的片面性,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师生进行了相关调研。

问题:请写出三部您认为经典的中国动画影片。

收回的200份师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汇总如下:

调查显示,排在前面的三部中国经典动画片分别为《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将以此三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民族化的美术设计

“动画电影的美术设计看起来是一组或若干组形象以及背景、场景的图像,实际上最本质的作用是用视觉形象定位动画影片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品位,使文学性的情景意境视觉化。美术设计对整部动画的视觉形态具有文化和审美的导向作用。”[1]中国经典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场景元素,都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

(一)民族化的造型设计

在观看中国经典动画片时,除了感人的故事情节,最能打动人的恐怕就是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表情生动、富有个性、特点突出的动画角色。这些充满了强烈感染力的角色,不管是动物、人物或其他造型,都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无法忽略它们的存在,让人随它乐而乐、随它忧而忧。这就是中国经典动画角色造型的魅力。

中国经典水墨动画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这些小蝌蚪取材自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一幅以山泉中游动的蝌蚪暗示出青蛙存在的画,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其中墨点似的小蝌蚪作为创意的核心载体,被评为意象造型的杰作。正是这些没有表情器官的墨点,进行传情达意的拟人化表演,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美术设计特点,就是在齐白石国画的笔墨风格面貌的基础上,应用动画的理念与技法,给各类角色加上各自的运动特性与状态的描绘,使得角色造型生动起来,构成一幅水墨写意、美不胜收的画卷。

水墨动画是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笔墨符号的创造性发展,《小蝌蚪找妈妈》作为其代表作,成功地将原本水墨写意的造型符号,通过连续的动画镜头语言,转变为作品中的叙事的载体,民族化的造型设计在该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是以中国传统的壁画、年画以及戏曲人物脸谱等为参考设计出来的。影评家凯恩·拉斯金评论《大闹天宫》时这样说:“这部影片可以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以及希腊的民间传说媲美。”[2]另一段评论来自《世界报》:“《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美国迪斯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2]

《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由张光宇先生担任。作品主角孙悟空性格的设定,具有猴的行为特色、神的法术力量以及凡人的情感,即“神、猴、人”三位一体,以《西游漫记》中漫画孙悟空、戏曲脸谱和民间版画上孙悟空的造型作为参考,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头戴软帽、腰围虎皮、长腿蜂腰、细胳膊大手的孙悟空”[3]。另外,在造型的色彩和线条的考虑上,张光宇还借鉴了民间木刻艺术的特点,以红、黄、绿这样浓重鲜明的颜色作为孙悟空形象色彩的主要成分,面部以脸谱的形式表现,源于中国京剧中孙悟空的传统造型,并且整体线条以简练为主。

(二)民族化的场景元素

《大闹天宫》影片的背景设计是张正宇先生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佛寺、道观、壁画以及戏曲舞台布景等设计而成。在绘制背景时,张正宇先生考虑到人物形象处理运用的是装饰化单线平涂的方法,此时简单的平面化的背景会容易导致皮影戏的效果,因此他以中国传统山水画面的表现形式为基础,融入了西方风景画中对立体空间的营造手段,使背景既具有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风格,又具有空间的真实感。另外考虑到故事的神话背景,张正宇先生还借鉴了佛寺、道观和壁画的艺术风格。

导演万籁鸣在介绍《大闹天宫》场景时说:“冥然太空和云烟变换的处理,多采用避‘实’就‘虚’的渲染,这样既有助于奇异幻景的表现,又能烘托出人物和宫殿,虚实相映,更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气氛化了的环境确实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3]

《三个和尚》的背景画面,是绘有山、水、庙的大全景,并且具有传统的水墨画的写意味道,同时影片还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汇在民族风格之中。

而《小蝌蚪找妈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融入背景之中,这堪称是一种新的动画艺术风格。“它是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4]这种动画形式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画面诗意和谐,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境界。

第4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摘要】动画角色作为动画作品的情感载体,它是创作者赋予的,同时要被观众所接受,因此经典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必定能使观众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符合观众的内心审美需要。此外,动画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科,是人们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而经典角色的塑造是动画中的灵魂所在,观众对经典角色的价值判断不仅仅停留于在表面的动画角色本身形象,还包括通过动画角色的经历以及展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主要赏析部分经典动画角色的塑造,致力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动画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设计 情感共鸣

动画片中角色形象在整部动画影片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可以f成功的动画角色形象塑造,就是让整个动画影片增添了灵魂,而一部有灵魂的动画影片才能真正的吸引观众,产生精神上的情感共鸣,传达出动画想表现的核心价值观,给观众生活以及人生重要启迪。本文主要包括经典动画角色塑造的三个要素,以及动画角色的声音、服装、剧情等元素的赏析。

一、经典动画角色塑造的三个要素

(一)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和影片中的角色共同经历剧情的发展,当情感的转变或爆发时,观众心理会有一个情感期待,等着角色带领自己去感受和完成,观影过程中观众的情感通过角色的经历得到释放,角色与观众就产生了情感共鸣。想要使观众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首先角色在外形和性格上都要符合观众审美心理需求,而影片表达的情感应该是观众普遍经历过的或是渴望去经历的,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同身受。动画角色的创造者是导演,个人的情感夹杂着很多主观因素,而一个成功的经典角色的塑造,要考虑的是受众群体的情感期待,因此创作过程中要做好市场分析的工作,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感经历加以润色,使角色的情感丰富饱满。

(二)观众的心理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动画艺术则是把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影片的方式表现出来,相比于电影,动画片的想象空间更大,虚拟的情节以及故事发展背景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当作品中展现的想象空间使观众产生了好奇,并通过动画场景的塑造使观众产生了神秘感或是好奇心,观众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随着动画角色的经历融入到影片当中去,期待故事的发展。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作品中情感和价值观,而是能动的产生情感期待和心理活动,这个过程就是观众的心理想象空间。一些作品或通过埋下伏笔的方式来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也不失为一种好手段。

(三)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审美心理要求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愉快的自由心情,这也是一个心理过程,审美不仅仅是表面上外形、色彩的美轮美奂,还包括内在善良、勇敢的真善美的追求。与上文所述一样,如何激发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受众群体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在观看动画作品时,下意识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评判角色美是否与自己的审美观念相符,然后结合作品的情感倾诉,与自己的审美观念相符自然可以接受,与自己审美不符但是能够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而完全不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又不能被手中理解的作品就是失败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这样的完美的人现实中不存在,但是抓住了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的特点,成为了经典的动画形象。

二、影响经典动画角色塑造的其他因素

(一)动画角色塑造中的服饰设计

动画角色的服饰设计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服饰设计,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要求与表现方式,也是经典动画形象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角色的服装设计要合乎所属时代的主流特征,如无特殊剧情需要,应该尽量避免混淆时空、不伦不类的装扮。人物角色的服装设计与职业特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定的行业语言,诉说着人物角色的不同职业背景,不用交代观众已经能够分清角色的职业,尤其在古代动画中,涉及大臣务必考虑朝代以及官位职称的不同。服装在突出与烘托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内心热情似火的正义形象爱穿红色衣服。在服装上把握好角色定位会成就一部严谨的动画作品。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声音设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下子将她的性格特点烘托出来,可见声音的塑造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人物的特点,而一部动画的配音,不仅仅要关注声音是否与动画形象的外在所匹配,还要保证与肢体语言的协调统一。当前配音的主要模式,都是先配音后动画,而我国当前专业的动画配音团队少之又少,限制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配音能够将动画角色塑造得更加立体,其中语言的应用是关键,其次音高、音色、节奏也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蜡笔小新和唐老鸭等经典动画形象他们的声音识别性和辨识度很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形象设计要与剧情相吻合

一部影片中,剧情直接决定了角色的形象设计,角色形象需要与剧情的背景资料相吻合,剧情决定了角色的个性特征。花木兰是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之一,因此在迪士尼公司设计动画形象的过程中考虑到东方女性审美的因素,并没有给花木兰设计成金发碧眼的美女形象,而有考虑到花木兰长期代父从军,是巾帼英雄,因此在动画的形象设计上突出花木兰刚硬的面部线条凸显她坚毅的个性。动画的时空背景也非常值得关注,历史时期,甚至是每个场景中太阳的位置,服装发型体态也要符合统一的时代历史背景也值得格外关注,这影响了观众对影片的情感理解。剧情带动着角色情感的变化,也牵动着观众的内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面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也会对后来角色的心理成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凸显这一心路历程的剧情有利于角色的塑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塑造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不仅仅要注重没角色能否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能否开发观众的心理想象空间,能否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还要考虑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是否与剧情的发展相吻合,动画角色的服饰设计与配音是否符合动画角色的自身性格。只有全方位把握住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才能够制定出好的动画作品,吸引观众的注意。

第5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关键词:《西游记》;改编;民族元素;技术

2015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影院热映两个月,观众的好评如潮。《大圣归来》由于“良心制作”,引发了观众的口碑营销热潮。笔者在此借着《大圣归来》暂未消退的话题,来管窥《西游记》动画电影改编。

一、 路漫漫:《西游记》动画电影改编之路

早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萌芽时期,就有《西游记》动画电影出现。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有记载的中国第一部动画故事长片《铁扇公主》(1941年),就是取材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第六十回、第六十一回。当时是由于美国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在国内上映时国人趋之若鹜、上座历久不衰,这极大地触动了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万籁鸣、万古蟾兄弟。万氏兄弟决定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公主”来匹敌“美国公主”。万氏兄弟将《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改编成了《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铁扇公主》成为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影片,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曾经表示自己正是看了这部影片,才走上了动画创作道路的。

自1941年第一部《西游记》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诞生,至2015年《大圣归来》火热银幕,这期间还有多部《西游记》电影诞生。1981年的《人参果》、1985年的《金猴降妖》都是根据《西游记》片段改编而来,它们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神话题材动画宝库。进入二十一世纪,《西游记》动画电影有增无减,电视动画长片《西游新传》、《金箍棒传奇》都被搬上大银幕。邢如飞导演的《西游新传》(2010)、哈磊导演的《金箍棒传奇》(2012)、《金箍棒传奇2:沙僧的逆袭》(2015)接连在院线上映。2012年,《大闹天宫》3D修复版上映,再次唤起了观众对经典的记忆。2015年,则又有了这部掀起观众对于国产动画热情的《大圣归来》。

二、 上下求索:名著经典向动画电影的转化

(一) 改编的策略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基本有两大改编策略:其一是,忠实原著,其二是,改造经典。《西游记》动画电影在对原著的改编上大致遵循这两大原则。

1. 忠实原著

不改变原著的主题精神,对原著的内容没有进行大幅度的修改,都可以称作是忠实原著。如前文提到的《铁扇公主》,影片对原著改动不大,除了一些小的情节,例如原著中前往火焰山的是孙悟空,而在影片中为了表现“团结一致”的主题改为师兄弟三人一起前往芭蕉洞。《西游记》动画电影中,木偶片《火焰山》也是改编自这三回,也是忠实于原著,只是换了表现形式。《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前七回,将美猴王出生、学艺、大闹天宫诸般浓缩化地呈现。《悟空大战二郎神》也是改编自《西游记》前七回,只不过重点放在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武斗戏上。《齐天大圣前传》也是改编自《西游记》前七回,而重点放在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艺上。《金猴降妖》改编自第二十七回。这三部作品也都是将文字讲述的内容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没有转变原著的故事内容。

2. 改造经典

《西游记》动画电影中也有这样一些影片,它们只是借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来推演一个故事,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像科幻片《丁丁战猴王》,通过一个现代的小孩儿丁丁与从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走出来的美猴王比武斗艺,来宣扬科学技术力量大,内容基本与原著无关,属于对原著更大程度的改造。而像《西游新传》、《金箍棒传奇》系列则受了《大话西游》的影响,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人物设定都是对原著的颠覆性改编,影片中更多的是戏谑、娱乐的成分。到了《大圣归来》,虽然影片主题思想、故事内容都是严肃认真,并无“无厘头”搞笑,但是影片与原著关系并不大,虽不是戏谑,但是属于故事的推演。

(二) 呈现的形式

1. 民族元素的加入

早在《铁扇公主》中,中国传统的戏曲造型艺术就被引入,例如铁扇公主的造型、形体动作。中国山水画的造型风格也被吸收运用到影片的场景设置中。而到了《火焰山》,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木偶戏被应用到动画电影制作中。《火焰山》中的小木偶基本是仿造了戏曲舞台上的造型,形象生动又有诸多恰到好处的滑稽可笑。《西游记》动画电影中最为著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闹天宫》,创造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经典的动画形象孙悟空。他的开相是借鉴于戏曲中的脸谱和民间版画上的孙悟空脸型设计的。”《大闹天宫》中除了孙悟空的造型借鉴了戏曲、年画、民间玩具等造型艺术,玉皇大帝的造型借鉴了民间年画、木刻、石雕等,七天女则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诸如此类的造型风格,造就了《大闹天宫》的画面呈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美。而《大闹天宫》也被认为是作为世界动画流派重要一支的――“中国学派”的扛鼎之作。其后的《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大多沿袭这一经典的孙悟空造型,突破很少。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受《大话西游》后现代风的影响,艺术上几乎毫无创新。

2. 学习外来技术和艺术

《西游记》动画电影除了使用民族元素来承担影像塑造之外,也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术。

《铁扇公主》借势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在造型上又过分学习好莱坞动画,以致造就了一个米老鼠样式的孙悟空。这部动画长片点燃了国人的热情,也招致舆论批评,这就说明学习外来技术必须在保存自我风格的基础之上,否则就贻笑大方。在后来的动画制作中,早期动画人就开始探索民族风格之路,中国动画学派曾享誉世界。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后来成长为中国木偶片大师的靳夕导演曾远赴捷克学习木偶片制作技术。在拍摄木偶片《火焰山》时,靳夕改善了米老鼠样式的孙悟空造型,猪八戒、铁扇公主、牛魔王的造型也更加中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西游记》动画电影也开始向外国学习制作自己的科幻片,于是有了《丁丁战猴王》。1995年,中国动画电影进入市场,动画电影的制作更加注重引进新技术。《齐天大圣前传》则首次使用了3D技术,观众的观影体验再次被革新。

三、《大圣归来》是否是《西游记》动画电影的“归来”?

文学名著是影视剧本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西游记》在影视创作中更是常改常新。由1941年第一部《西游记》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到今天的《大圣归来》,《西游记》动画电影伴随了整个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1941年起,《西游记》动画电影一直在不断尝试着开拓创新。《大闹天宫》曾经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辉煌,成为民族动画的经典屹立于世界动画舞台。而后,《西游记》动画电影却再未出过杰作。《大圣归来》团队以其多年磨一剑的精益求精态度、洋为中用,最终再次将名著经典闪亮于人前。《大圣归来》不是《西游记》动画电影的“归来”,而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次小小的出发,驴脸的孙悟空造型虽不尽如人意,却也是诚意之作,探讨《西游记》动画电影的改编问题,不是旨在研究影像与原著的相似与否。改编作品,像不像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

[参考文献]

[1]鲍济贵:《中国动画电影通史》,连环画出版社,2010年版。

第6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影视动画 审美趣味 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连动的系列漫画图像”。将二维的漫画加以改编就可以制作成二维的动画,从美国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连环画”制作成“动画片”开始。动画发展至今,出现了flash动画、3d动画、全息动画等。影视动画是由许多静止的画面串联起来连续播放的过程(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俗称“动画片”。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中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是“外国人”,国内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心目中极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仅所列这5位,每年就能从中国卡通市场上“掠走”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动画产品的繁荣,影视动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都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小学生动画审美取向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动画片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与他们“形影不离”,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迁移。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从传统走向奇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偏离传统,追求华而不实、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的事物。20世纪初,人们崇尚雅致朴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影视动画之所以被广大中小学生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视动画区别于漫画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灵动性,它把原本静止呆板的二维漫画、三维漫画变换成连贯运动的“四维空间”画面,符合中小学生“酷”、“新奇”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胎教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准妈妈会不定期的收看动画片对胎儿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很多中小学生打从娘胎起就已经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动画片”。他们热衷于动画里的故事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着平凡的出身,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从其发型,服饰,配饰,行为举止,语言等都彰显张扬的个性。现今影视动画作品丰富多彩,充斥着中小学生的眼球,他们对其趋之若鹜,全盘接收,缺乏辨别好坏和提炼精华的能力。中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刚从传统的文化氛围里解脱出来,急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图1)。小学生只买《迪迦奥特曼》的玩具、背包、书籍,中学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 boop的背包、衣物、皮带、电子产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动画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这些动画产品,无形中养成一种风气。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时髦”。有些影视动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个性”、“奇装异服”是一种美。“血腥、残暴”也是一种美。由于影视动画作品种类繁多,中小学生各自喜欢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诸如《蜡笔小新》(图2)、《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的口头禅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本国的动画和其隐含的历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们喜爱和选择的服饰、配饰、文具用品,自身形象、个性的表达都受到外来动画人物的影响,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国动画界这些年来经典之作越来越少,动画产业滞后,亟待发展。近几年。日本、欧美动漫风靡全球。充斥着中国的市场。日本加大动漫输出战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出道以来,其制作的影视动画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动漫潮流。如果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短片特别奖1962年的《大闹天空》是天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给中国影视动画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日本、欧美动画可谓妙趣横生、玄幻空灵。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画面精美空灵,情景氛围渲染浓厚,宫崎骏对动画人物的描写情感真实,对事物的描绘笔赋客观,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从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如今获得1999年中国第19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中国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中国第9届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阿根廷首届马德普拉塔儿童及少年影片电影节特别奖的《宝莲灯》,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斩妖除魔——申张正义——解救人质——完美团员”的套路模式。继《宝莲灯》之后,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凤毛麟角”。国产动画匮乏。充斥中小学生眼球的几乎都是外来动画,日本、欧美动画几乎垄断他们的视野。中小学生其目所及尽是外来精美有趣的动画片,导致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崇洋媚外”。

虽然于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建议,并且首批资金已发放成功。2008年2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限制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举措给了国产动画以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中国的影视动画业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缺乏动漫创作精英人才,现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国产动画受众群定位的偏颇

影视动画制作新的趋势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儿童,观看动画片已经不是儿童的专利。影视动画作品逐渐面向大众人群。真正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并非如泡沫剧般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是“经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用的。正如宫崎骏所说的“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轻的影迷们会不会在20年或30年后还会把这些作品再拿给他们的孩子看。”睿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创作作品时就已经把它的观众有预测的界定为几代人,并且这种“远 见”正在实现,据调查,《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爱,据笔者了解。现在3-5岁的儿童也对这些影片甚为着迷,真正实现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原因之二:忽视课堂审美指导

中国缺乏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动漫知识和缺乏充分利用经典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高度重视,缺乏从“娃娃抓起”的强烈意识。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有动漫的内容。然而有些教师的对此内容是无意识的教学。只因为教学的偶然“慵懒”而播放动画片给学生自行观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难以实现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动画创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国动画公司和企业的创作者大多来自高校尚待“锻炼磨刀”的毕业生,或是为谋得一份良好职业而半路出道学习动画制作的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无真正热爱动画的人,但是大多数制作者都缺少动画的文化底蕴。因此有意识的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其审美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与建议

第7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关键词] 视听语言 动画专业 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高水平的影视动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无论怎样的精彩美妙,创意和制作上都必须考虑到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诗情画意或是震撼心魄的影视动画作品所营造的视听效果直接关乎到观众的欣赏情调,也反映着作品的品位层次。

动画专业的学生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学习,了解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培养视听语言的专业意识,掌握动画剪辑的基本技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作为传统的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视听语言》,针对动画专业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实践同样是个非常命题。

一、课程地位与认识误区

影视艺术(含动画)是视听的艺术,无声电影时代,影视艺术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一切都要通过可见的形象(即画面)来表现内容。而有了声音之后,改变了电影单纯的视觉性特点,影视艺术成为了真正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元素与语言。人类语言的基本规律是由字组词,由词造句,由句成段。与此类同,影视语言也是由一个个小的单元来组成大的段落,只不过在影视中这个“字”变成了一个个“镜头”。影视类专业学生在《视听语言》课程理论学习与运用实践中培养起专业的“镜头”意识,即理解和掌握运用“镜头”来传达思想是最基本的。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语言转换成影像元素和声音元素,综合表现在一起形成视觉与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研究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对影视动画深度美学含义的探析解读,也是对影视动画艺术表达潜力的发现开掘。视听语言已然成为学生体现自身审美水平与表达个性积极思维的重要素质,《视听语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陈旧观念与认识误区:

首先,学生们普遍性的认为本课是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从而忽略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更意识不到其对于科学正确的专业创作观树立的积极意义。实际本门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念,结合实际影视动画作品案例的分析研究,头脑中逐步形成自主的“镜头感”专业意识,同时掌握影视动画剪辑的技巧规律,最终能够潜移默化的指导专业影视动画创作。

其次,许多专业教师都认为本课是一门非常初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便一名教师都可以教好本课。而事实上,本课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影视经典理论和经典作品的研读经验,以及丰富的影视动画项目的创作和制作实践。否则,流于概念陈述的照本宣科或者空泛简单的作品赏析就在所难免了。火车头跑偏了道,火车出轨似乎就不难预料了。另外,本课与剧作、创作、制作类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应引起专业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未来创作作品的专业性不只是炫技性的技术铺陈,最直观的反映往往是视听语言的运用。

第三,具体教学中无视动画与影视在同源基础上的微妙差异,教条的照搬影视语言的理论与经验。动画由于自身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其真正的视听语言创造主要集中于前期创意阶段,即动画文学剧本到文字分镜脚本,再到画面分镜台本的过程。创作者在前期阶段时就必须充分确定作品未来的整体结构及对剪辑诸因素与技巧的设计等,动画的前期分镜台本就等同于电影拍摄记录本(即完成台本)。动画剪辑是“规定于前期分镜,依赖于中期制作,定型于后期剪辑”,这种带有强烈预见性的“先剪后接”工作模式,也是动画作品与实拍影视在创作方式上的最大区别。显然,动画后期剪辑就不能像实拍影视那样可对作品整体结构做颠覆的处理,因为动画剪辑时是基本没有“片比”这个概念的。实拍影视作品中演员多“NG”几条的备剪素材镜头在动画制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由于前期创意中没有充分考量而在后期被剪的手工绘制或电脑制作镜头将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因此,动画专业学习视听语言对培养科学专业创作观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二、特色改革与创新实践

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除了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的传统影视语言经典理论研习之外,主要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典案例拉片解读

依托大量经典案例的拉片解读来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深刻理解记忆稍显抽象的概念,割裂或整体的分析一部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特色,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其真正从视觉、听觉和感觉思维诸方面了解和熟悉视听语言。

第8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有一个幼稚的PK游戏也许很多人都玩过:如果让蜘蛛侠和超人对打,他们谁赢?又或者圣斗士和赛亚人决战,谁能胜出?异想天开的PK赛,最近在中国动画市场上还真“打”了起来。不过,这回参加PK的是“孙大圣”和喜羊羊。PK的不是功夫,而是票房。

上世纪60年代由中国动画大师万籁鸣制作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曾是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1月11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修复的3D版《大闹天宫》公映。3D版《大闹天宫》将影片重新剪辑、配乐,转化成3D版,还请来姚晨、陈佩斯、刘晓庆等明星配音。不过影片上映後一直不温不火,公映一个多月後才突破5000万票房,远低于预期。而紧接着于1月12日公映的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4之开心闯龙年》,首周票房就超过7000万元,9天破亿元,至2月上旬更是突破1.5亿元,不仅是该系列动画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也是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保持者。

曾经让“50後”、“60後”、“70後”、“80後”交口称赞的经典《大闹天宫》居然敌不过《喜羊羊和灰太狼》?细细想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据了解,此次3D版《大闹天宫》为了吸引新老观众。也的确在技术方面下了番狠功夫。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日前以“微访谈”形式和新浪网友交流时就表示,“《大闹天宫》是中国手绘动画的一个高峰,至今还无人能够超越,对这样一部经典,我们必须完整地保留它的风格。因此我们没有重新建模用CG技术去做新的呈现,而是与美国特艺公司共同制定了能够充分保持手绘线描的艺术风格的3D技术。”然而,新技术似乎并未能“讨好”老观众,很多人批评的矛头指向正是最大的噱头“3D”。有业内人士表示,《大闹天宫3D》中的“3D”其实是“转3D”,也就是分层处理,人物和背景均逐层分离,原先重叠部分需要补画,这确实和《阿凡达》等有着很大不同。然而问题的重点在于,《大闹天宫》在“转3D”的过程中,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画场面调度失去了构图平衡,原有的艺术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此外,部分老观众并不买“怀旧”的帐,想靠翻拍经典吸引他们重新走入影院,显然没那么简单。而现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观众的主力军――儿童,却对《大闹天宫》没有太大的认知度。相反地,“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靠着这几年电视剧的“狂轰乱炸”,已经累计了足够的知名度。加上“全方位动漫产业链”的经营策略,使之成为最当红的原创国产动画品牌,拥有大批的儿童粉丝。当系列电影版推出时,不仅孩子捧场,连家长也会陪同观看,票房高走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孙大圣”看起来不敌“喜羊羊”。但长远来看,《西游记》中的“孙大圣”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从受众面来看,理应比面向“低幼化”的“喜羊羊”更有延展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在南京参加3D版《大闹天宫》座谈会时对媒体坦言,《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经典形象受众覆盖几代人,但依旧面临着扩大受众、培养新的观众基础的问题,尤其需要培养新的小观众。而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则表示,动画片创作是上影集团多片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5至10年,我们会推出3到5部‘孙悟空’系列动画片,打造经典卡通形象、发展动画产业链。”也许,除了重塑“孙大圣”的经典形象之外,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颠覆或创新。“孙大圣”的路在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9篇:经典动画片范文

【关键词】中国动画 想象力 缺失原因

一、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动画创作之路,是世界上较早拍摄动画片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动画创作的萌芽阶段,动画电影的先行者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早期动画创作的经典作品。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相继出现动画制作的高潮阶段,很多优秀的带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动画作品给人们带来一场新的视觉盛宴。尤其是一批根据中国古典神话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受到了国人及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继而产生了许多研究动画的文学流派,从经济文化和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研究动画,但是还没有形成对国产动画的一个系统性理论研究。从数量上来看,国产动画片在过去的10年间总共生产约为4.5万部;从质量上看,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西游记》《我为歌狂》等作品带给了很多国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二)中国动画片的制作特点

国产动画片的制作流程讲究的是快速、多产和实惠。将一整套动画制作的工艺流程加以简明化处理,在设计动作和人物对白上,将动作和人物表情尽量简化,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并且可以在多个场景下重复使用,节省了制作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流程将某些动画制作变得过于粗糙,例如众所周知的《葫芦娃》系列动画片,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匠心独运,但是在画质和人物表情的刻画上,以及一些动作神态的勾勒上还做不到精益求精。在早期的国产动画制作道路上,动画的生产和制作是以艺术为理念的,纯粹商业化的动画制作几乎为零,因此在制作的质量上还是有一定保证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的到来,动画片也逐渐走向了商业化。在各种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生产制作商大多将目光于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如何制作更多的动画片上,而忽略了动画片的质量,使得动画片的制作工艺流程越来越简单化,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受到了很多儿童的喜爱,其制作工艺质量比以往大有改进,画面的制作也更为精致,且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都富有创意,但从局部的勾画和背景颜色的过渡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与许多制作精良的美国动画大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中国动画片面临的挑战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动画片产出的数量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不足。例如美国的迪斯尼系列动画片,往往采用高投资和精良的设备来制作,效果不言而喻;就日本而言,其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构思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反响。然而,国产动画片始终不能突破观念上的局限性,故事情节幼稚可笑,没有逻辑性,将一些被拍烂的中国古典名著及神话故事反复翻拍,使国产动画始终游走在旧时代的边缘,得不到进步。近几年来,国产动画片的供需矛盾与日俱增,据某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3亿多儿童平均拥有动画片的时间大约只有0.0032秒,然而在日本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儿童人均拥有动画片的时间为7.5分钟左右,数字上的巨大差异表明我国的动画片制作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国内与日俱增的需求量,同时在质量上,相对于几十年前而言,总体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二、中国动画片想象力缺失的原因

(一)人物与情节刻画贫乏

国产动画片被认为是缺乏想象力的作品,其原因有很多,然而最直观的因素还是在动画片本身。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令人沉醉的故事情节这两个方面是否具有创造力是检验一部动画是否成功的标志。从那些经典的国产动画片来看,一些丰满的人物形象更能让观众怀念,例如与蛇精斗智斗勇的葫芦娃,还有劈山救母的沉香,这些国产动画片中的经典形象都给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直到现在也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近十年的国产动画市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基本没有出现特别经典的动画作品。就近年来大热的国产动画

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而言,这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动画片的叙事结构应该具有灵活的特性,讲究的是围绕一条主线和几个中心任务展开情节设计。以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的作品为例,其动画设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往往是清新而温暖,画风精致优美,能让观众陷入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在故事中其宣扬的是一种纯净的理念,不但包含心灵的纯净,而且体现对于环保的认知,这样深刻的寓意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必定会受到全球各个年龄层人士的喜爱。以一部《千与千寻》为例,千寻和小白龙的善良与纯真、无脸人的创意形象等都刻画得耐人寻味。这是国产动画片需要借鉴的地方。

(二)思考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落后

动画创作的想象力缺失问题要追溯到我国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上。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在对于动画片的理解观念上,很多创作者都认为其只是用来娱乐孩子的,表现在动画创作中的是一些幼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题材没有新意,故事也没有发人深省的寓意,不能满足大部分青少年对动画片的需求。近年来,一部针对青少年市场的《秦时明月》取得了较大成功,其以中国古代秦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与时代的变迁,蕴含了深刻的寓意,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儿童视觉上的娱乐。然而,大多数国产动画片还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认为看多了影响学习、影响视力等。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使得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创新意识越来越低,想象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流失的。

(三)制作与销售的矛盾冲突  国产动画片的想象力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生产制作与销售的矛盾冲击。制作一部完整的动画片需要的成本非常高,被电视台购入的价格又相对较低,因此动画片的盈利问题常常是困扰生产制作商的一大难题。国产动画片在制作中既要考虑降低成本,又要提高制作的质量、利益的追求与艺术的营造,因此产生了难以避免的矛盾。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产动画片的每分钟制作成本在1万元上下浮动,有些制作精良的动画片每分钟达到了三四万元以上,但是电视台购入动画片的价格仅仅只有每分钟15—90元不等,对于一些收视率较高的动画片最高也只有2000元左右,销售的利润远远不能回收投入成本,加上动画片市场受到外国动画产业的冲击,很多电视台宁愿引进一些高质量又价格低廉的外国动画片。因此,很多动画生产制作商不得不减少制作投入成本、简化生产流程、精简制作团队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动画制作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国产动画片市场逐渐萎缩。

(四)动画片的商业利益与教育的矛盾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国产动画片市场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下,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制作的动画片大多追求艺术性和教育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商业元素逐渐融入动画制作中,动画片生产商不得不追求利润来扩大产业,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国家一方面希望动画片制作商能够走向世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希望国产动画片不偏离方向,承担起文化宣传与教育的责任,这让很多动画生产商在生产制作过程中难以折中把握。很多小型的动画创作公司为了打开市场,只能制作一些小成本且粗糙的作品,先赚取一定利润后再提高质量,在动画的风格、题材的选择和人物的刻画上都以商业利益为第一驱动力,有些动画甚至迎合观众的恶趣味,传播一些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更不用说制作精良、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了。国产动画中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以《蓝猫淘气三千问》为例,其以讲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科学问题为基础,将教育与娱乐相互结合,受到很多儿童的喜爱。然而在制作方式上,其还是延续了以往简化的制作工艺,画面质量粗糙,情节设计不够吸引人,很快走了下坡路。

三、如何提高中国动画片的想象力

(一)国家加大动画片资金投入

对于商家而言,制作动画片的资金投入和销售盈利永远是制约动画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市场的需求是动画制作的核心,动画片不仅是给儿童看的,在成人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们看美国的《冰河世纪》系列动画就有这样的感觉,成人和儿童都能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到动画体现出的寓意。这与其庞大的成本投入和精细的制作过

程是分不开的。然而,国内很多生产商由于缺乏资金或担心预期收益而将动画创作教育意义的责任感转变为如何赢得更多商业利益的手段。因此,要想提高国产动画片的总体质量,政府必须加大对动画产业的支持和鼓励,要求国产动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提高对高质量动画的奖励,营造一个良好的动画产业制作环境,让更多优秀作品和动画界的优秀人才得到关注。电视台也应该改变“制播一体”的方式,迎接更多国产优秀作品进入广大人民的生活。

(二)改变风格定位

借鉴国外一些高质量的动画大作,改变中国传统的动画风格定位。在动画制作的前期策划环节,所有导演、编剧、后期制作团队以及音乐美术创作人员全都参与讨论,选择最佳的作品创意和方案。从美国的创作经验来看,在动画前期的准备设计工作中,策划工作是最为关键的,通过策划形成动画片的整体风格和定位。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一些古典元素融入时展的过程中,例如美国的动画大作《功夫熊猫》,将中国功夫与中国国宝熊猫刻画得富有时代创意,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裸的挑衅。我们在扼腕叹息自身失败的同时,也应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动画片创意不能仅停留在四大名著上,古典与时代的创意结合加上精良的制作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三)提高动画创作团队的能力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动画片市场,尤其需要一些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动画制作企业应该引进这样一些人才来扩大动画制作的队伍,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想象力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需要创作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生活题材更能吸引观众,更能引发精神上的共鸣。动漫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努力。国外的一些著名动画产业都有专业化的精英团队,通过联合打造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在取得丰厚利益的同时也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此,中国的动画制作团队也要树立这样的责任意识和远大目标,认识到动画不仅仅是娱乐国内的小朋友,更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片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转变思路、改革模式、提高创作队伍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借鉴日本及欧美一些著名动画作品的制作与创意,完成更多富有想象力的优秀动画作品,加快“中国风”的动画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郝孝华.从《冰河世纪》看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出路[j].电影文学,2013(3).

[2]叶开.从动画片说到想象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9(9).

[3]朱姝.《魔比斯环》票房惨淡的原因——想象力的缺失[j].电影评介,201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