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典咏流传传播中社会文化需求

经典咏流传传播中社会文化需求

一、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经典咏流传》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百度指数统计上看,从2月16日播出开始,搜索量即开始上升,到2月18日达到第一个峰值,为43761。同步的资讯则在2月17日开始出现,19日达到第一个峰值,媒体指数相对平稳,从17日开始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对于这一档节目的关注,是源于社会本身的,并未受到太多媒体的影响。从数据上看,节目组并未进行显著的预告形式的广告,社会媒体对该节目的所有传播行为,基本都是对节目既有影响的反馈。从节目创办的形式和思路角度看,《经典咏流传》明确指向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节目主要采用了音乐的形式,但是其中的点评环节,更多倾向于对诗词创作背景和内涵的发掘,音乐在节目中的位置,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形态和载体而存在的。考察社会对于节目的关注情况,可以把观众对《经典咏流传》接受作为透视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求的窗口。从网络传播的数据看,各类媒体在对《经典咏流传》的宣传报道中,并未对受众行为作出太多诱导,因此可以相对真实地还原文化受众行为特征。从节目本身看,音乐虽然相对突出,但是并未造成喧宾夺主的状况,文化的主题仍然占据首要地位。

二、节目传播力基于经典诗词的力量与传唱人的影响

《经典咏流传》以音乐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内容,由于音乐的引入而引入了对应的音乐人,而音乐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影响力,这些都会为《经典咏流传》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带来影响。在选取作为分析的数据时,本文采用了爱奇艺网站上的播放数据。首先,爱奇艺作为百度搜索“经典咏流传”关键字的第一个结果,从网页带来的大流量,可以确保统计结果具有一定意义。除此以外,爱奇艺本身对纯享版进行了整理,本次数据统计采用纯享版统计,使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纯享版截掉了点评,只保留了音乐部分,使对应的播放次数数据也更趋近真实。从爱奇艺统计数据看,排名前十的单曲分别为:《月下独酌》(毛不易、廖俊涛)、《少年中国说》(张杰)、《墨梅》(谭维维)、《山居秋瞑》(霍尊)、《在那东山顶上》(娄艺潇、四郎贡布)、《咏鹅》(王迅、王恒屹)、《三字经》(王力宏)、《金缕衣》(叶炫清)、《定风波》(黄绮珊)以及《苔》(梁俊)。这十个单曲中,整体数据大致保持在20万至40万播放范围内,《少年中国说》和《墨梅》分别达到了41.5万以及41.2万播放次数。《月下独酌》的播放量达到了133.2万次,远远超过《经典咏流传》本身的平台播放量,考虑到在腾讯等平台上,《月下独酌》虽然并没有远超《少年中国说》等曲目,但是仍然成绩不俗,因此仍然将其放置于前十范围内。以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来进行衡量,超过千万级别的歌手一共有三个,即张杰(4873万)、娄艺潇(1525万)以及王力宏(5910万),其他歌手均保持着几百万的粉丝水平,其中《苔》的歌手梁俊没有粉丝。因此除了播放量外,《经典咏流传》歌手影响力对该节目点播形成的作用力也纳入评估范围。

三、契合主流价值观的曲目具有更强传播力

从播放排名前十的曲目中可以发现诸多共同之处,除了《咏鹅》、《三字经》颇多含有教育价值以外,霍尊的《山居秋暝》多了一份闲云野鹤的心情,《在那东山顶上》属于颇具民族风格的爱情主题,其余的六首曲目基本都包含了积极向上的奋进态度,而这在《经典咏流传》曲目选择中,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对于文化和思想期待的一种需求方向。《墨梅》在该节目中先后由两个歌手进行演绎,虽然曲谱歌词都一样,但是风格有所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不同歌手演绎曲目的播放量的数据差异,就值得深入探究。在《经典咏流传中》关于梅花主题的诗词,节目共引入了三首,分别是《墨梅》、《梅花》以及《咏梅》,演绎出了四个曲目,这其中产生的播放差异,同样是洞悉文化需求的重要依据。

1.奋进主题不容忽视

《月下独酌》、《少年中国说》、《墨梅》、《金缕衣》、《定风波》以及《苔》是前十中颇具奋斗风格的曲目。谭维维的《墨梅》作为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山居秋暝》播放量差距了超过10万次,不可谓不是一种胜利。《月下独酌》居于榜首位置。对于《月下独酌》的解读,在节目的点评中已经有了答案,虽然李白的这首作品带有几分悲切,但是这种悲切是来源于一个太平盛世不得志的诗人,是李白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这与当前身处上升时期的中国同样在寻找自己价值的年轻人,在面对社会提供的多样选择、多种机会所产生的复杂情绪,有着某种微妙的契合。同时这一曲目的曲调轻松诙谐,纵然是出世的词,在入世的曲之下,也只体现出一种休养生息、暂避尘世的态度,而这种暂避,正是为了入世做准备。因此毛不易的曲,将李白的词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成就了《月下独酌》的灵魂,也衬托出一种不一样的奋进。再如《苔》,《苔》能够取得点播21.1万次的成绩,其传播力量可以说几乎全部来源于原著本身,歌手梁俊并不是艺人,带着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一同演绎《苔》,相对于那些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必然存在显著差别,而《苔》曲目却稳稳地进入到了前十的位置。第十一位《但愿人长久》在一定程度上沾了现代舞美的光,《枉凝眉》是老戏骨的重新演绎,都落到了《苔》的后面,因此袁枚的《苔》传播力毫无疑问来自《苔》中所呈现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力量。其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疑是当代平凡人物的真实写照。即便是平凡如一颗螺丝钉,站在社会上不并不起眼的岗位上,也要奋进,不输“牡丹”。

2.文化的内涵超越了音乐形态

《墨梅》在节目中,经由谭维维和王泓翔分别进行演绎,两个版本曲目的传播力虽有差异,但者以各自的曲目风格共同成就了《墨梅》的传播效益。王鸿翔带着京剧风格的唱腔多了几分温婉,谭维维的现代唱法则更多高亢风格,反而让人有一种直抒胸臆的感觉。如果仔细辨认,谭维维的唱腔中同样也有一丝京剧的风格,在“隐约香更浓……傲然尘世中”一句中可以分辨。这种少量的京剧元素运用成为整个曲目的一种风格渗透,而王泓翔的唱法强调了京剧风格,虽强化了曲目音乐风格,但是削弱了《墨梅》的主题情绪,传唱度方面也会有所削弱。这些因素,都成为谭维维版胜出的因素,同时也是《墨梅》得以稳居第三的根本所在。

3.爱情主题不敌奋斗主题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同样也是音乐的重要灵感来源。但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爱情曲目,其传播力与奋斗曲目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成绩最好的《在那东山顶上》也只是第五,还是在民族和异域风格的基础之上才有这样的成绩。关于梅花的曲目一共有三个,排名差异比较大,其中谭维维的《墨梅》进入了前三,许茹芸的《梅花》却只是在十九位,王泓翔对于《墨梅》以及《咏梅》的演绎,虽然有李胜素老师的支持,但是因为选用了更为小众的唱腔风格,因此难以实现广泛流传。分析谭维维和许茹芸的两个作品可以发现,同样是梅,《墨梅》描述的是梅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日月浩荡中华魂”的深刻表达,而《梅花》则被演绎成了爱情故事。爱情固然是美的,是经典的,但是在主流价值观的传达上,自然抵不过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中国精神,这成了谭维维《墨梅》在三个梅花曲目中胜出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通过上文中《经典咏流传》有关曲目传播力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当前我国社会而言,文化的需求,最为重要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发展主题。社会在发展,同时人也在发展,人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必须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这种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需求相契合的个人情绪表达,无论通过何种艺术形态展现出来,只要这种艺术形态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这种需求,就一定能够打造出符合这个时展需要,甚至于推动这个时展的文化而受到社会的肯定。

作者:石莉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