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第1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水平;思考

1.引言

标准化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依据,是缩短产品研制、生产周期和节约经费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协同设计、合作生产的纽带,是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础。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当前,某航空企业(以下称公司)正在围绕创业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积极推进运营管控、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流程优化、薪酬体系改革、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和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公司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与国内同行业比较,公司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较低,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此,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加速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搞好企业标准化,对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提高公司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重要性的分析说明,着眼公司标准化实际情况,指出公司在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和阐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2.标准化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和实施。

重要性为: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支撑公司战略发展;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创新、规范企业运作;缩短差距,急需要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

3.公司标准化现状

3.1 现有的优势

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标准化工作导则》、《企业标准体系》等国家标准为指导,公司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公司主持和参与了3000多项国家标准、国建军用标准、航空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纺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编制,荣获过“全省标准化工作创新贡献单位”、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30多篇标准化论文等多项荣誉,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标准化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为公司科研、生产业务起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公司从组建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机构至今已有33年历史,为满足公司在飞机、导弹、摩托车、汽车、片梭织机等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标准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先后组建了综合、工装、产品、民品、工艺材料、包装机械和信息专业组,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按设计、工艺、机加、装配、理化、计量、质量等11个专业片区划分,拥有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近200人。

3.2 存在的不足

公司自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以来,通过开展产品生产、研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积累了丰富技术沉淀和工作经验,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二代机向三代机过渡的标准化技术水平,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统一、外部资源获取能力较弱、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资源保障不给力六个方面。

3.3 发展的机遇

3.3.1 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正在统筹规划AVIC集团标准,积极地参与将会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发展的机会;三是通过国际转包项目和国内合作项目业务,为标准的借鉴和转化创造了条件。

3.3.2 在行业内的差距迫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与行业内各主机厂所的企业管理水平比较,公司在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迫使我们必须借助公司从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的契机,以型号研制为牵引,有规划、有步骤地高效提升公司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快速扭转落后的局面。

3.3.3 内部需求有利于推进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为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二是建立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是规范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现代化企业目标的前提;三是当前公司科研生产高度交叉且型号众多,建立型号标准化工作系统,健全型号系统规范,建立技术状态管理体系,是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技术保证;四是按照中航工业“质量效益年”的工作要求和公司《三年质量能力提升计划》的措施,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质量能力整体提升的需要;五是推进“制造技术振兴工程”,是实现和支撑制造技术能力提升目标的需要;六是开展信息化标准、信息编码等工作,支撑公司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中航工业“信息化登高计划”的需要。

4.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要求,以公司“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为指引,围绕标准化工作发展目标,以科研生产型号任务为牵引,从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体系、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条件保障六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浅显建议,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4.1 完善公司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在现有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基础上,从组织机构建设、顶层体制机制、标准体系编制、外部资源获取、推进标准信息化和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完善和补充规划内容,形成适应公司当前战略转型跨越发展形势的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4.2 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

为推进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首先应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组织机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即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化推进办公室和各专业小组。

4.2.1 标准化委员会

标准化委员会是标准化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指导战略实施,统筹标准化发展资源,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对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审批和决策。

4.2.2 标准化推进办公室

标准化委员会下设立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是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要求在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各专业小组贯彻公司标准化发展规划、执行标准化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负责对各专业小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4.2.3 各专业小组

在公司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依托公司现有基础准化工作网,结合公司六大核心业务领域,组建飞机设计、导弹设计、制造技术等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是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机构,要求贯彻执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发展规划、计划,具体负责本专业领域的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并组织和参与相应标准编制等活动的开展。

4.3 建立十项工作机制

标准化工作对外沟通机制、标准化工作内部协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考核机制、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标准化“三化”推进机制、标准件管理机制、外部标准的借鉴转化机制、三大规范工作推进机制、专利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建设维护机制。

4.4 建立公司三大标准体系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按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各种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4.5 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

结合科研、生产业务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库、标准件库、借用件库和标准构型库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由实物式标准服务模式向数字式标准服务模式转变,同步促进公司“知识工程”向前发展。同时,在科研项目中推广运用Q-Check数模检测系统,提升科研项目设计水平和标准化审查能力。

4.6 标准化条件保障建设

增强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加强标准化宣传力度,加强标准化培训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5.结束语

作为一名公司的基层管理者,通过工作实践和认知、领悟,结合公司标准化工作情况,通过分析,就公司现在及未来在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提出了一些浅识拙见,希望能够对公司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第2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结合江阳区实际,开展食品相关产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质量分析、标准比对、技术培训等质量提升措施,指导帮助生产企业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推动产品从“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打造质量提升标杆企业。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1、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消费品、建筑装饰材料和监督抽查合格率不高涉及质量安全的产品为重点。积极配合国抽、省抽、市抽工作,并严格落实抽检不合格后处理。制定并实施我区针对性的产品监督抽查,有效保障质量安全。对江阳区生产许可证产品全覆盖抽查,并做好不合格产品后续处理工作。

2、开展重点产品专项监督检查。针对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产品,加强专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食品相关产品、防疫物资产品、消防产品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对江阳区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全覆盖监督检查,并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整治为抓手,不断强化重点工作产品质量风险隐患整治力度。

二、计量工作

(一)夯实计量监督,服务民生计量。

1、加强市场计量器具检查。围绕江阳区重点场所,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建立健全“元旦”、“五一”“端午”、“中秋”、“国庆”、“春节”等节假日计量监督检查制度,继续加大计量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计量违法行为,维护良好市场计量秩序。

2、加强民用三表监管。认真落实总局和住建部加强“民用三表”监督管理要求,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摸清在用“民用三表”底数,不断提高供水、供电、供气企业计量法制意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到期和失准的计量器具及时更换,探索智能电表状态更换方式及监管措施。

(二)夯实计量保障,助推经济发展。

1、推进“优化计量 提质增效”活动。深入开展工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整合计量检测资源,不断完善企业需求和计量供给的对接平台,组织开展“计量精准服务企业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等活动,聚焦民营企业计量难点和痛点,为民营经济提供计量精准服务。

2、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依法做好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从维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化工等领域,以及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领域安全防护所使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

三、标准化工作

(一)夯实业务基础,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体系

1、强化标准化公共服务。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服务,积极发挥各行业协会对标准实施的作用,了解各行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及时提供标准化服务。

2、加强标准化宣传。充分利用“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重大活动,开展标准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加大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宣传展示标准化工作及成效,营造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环境。

(二)狠抓监督管理,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强化标准引领,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企业标准化自我声明公开,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保障企业标准的合法性、先进性、适用性。着力服务企业,抓好“洁阳物业”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进我区更多先进技术向专利和标准转化。

四、产品认证认可工作

(一)严格资质认定监管,规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

加强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组织辖区内获证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不少于1次,开展机动车检测机构专项检查不少于1次,完成省级检查计划。同时完善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基础数据,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努力提升检测水平。

(二)创新认证监管方式,提升认证认可有效性。

加强辖区内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的执法检查,规范认证市场。严厉打击整治认证认可乱象,充分发挥品质认证作用,引导规范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着力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第3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全局,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质监牵头协调、部门共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的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新格局,大力推进品牌建设、质量振兴工作,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期间认真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二年左右的努力,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结合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有较大提高,推动竹木等行业研究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和地方标准,提升标准水平;

——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市场准入比例在全市领先,县重点工业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HACCP等体系认证达到60%以上,强制性认证达100%;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产品质量指数稳定在95%以上;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期间,力争有1个产品列入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免检产品目录,争取实现中国名牌或国家免检产品零的突破,浙江名牌产品达到7个,丽水名牌产品达到20个,品牌经济数量和规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质量兴县、名牌兴业工作不断深化,质量提升、质量监管的新机制进一步形成。

三、工作重点

1、分类指导。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规模、质量水平、管理现状、技术支撑能力和产品质量诚信度等情况,结合名牌培育、创新提升和监督规范,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培育提升企业实施分类指导。

2、强化基础。结合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合格评定、现场管理、出厂检验把关等基础工作,积极引入质量管理新方法,推广质量管理新经验。

3、加强监督。构建国家抽查、省级定期抽查和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企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质量监督为主要手段,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4、形成政策。认真分析名牌培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总结工作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方法途径和管理制度。

5、建立机制。按照统筹、开放、协作、互动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质监部门与经贸部门共同实施的技改推动采标工作机制,与科技部门共同推动专利融入标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实施机制,与外经贸部门共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作机制。在“以质取胜”的旗帜下,财政、工商、环保、工业园区管委会、农业、林业等部门形成合作互动、相互融入、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四、时间方法

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培育提升阶段)的实施,从*年5月份起至*年6月底结束。认真组织实施《*县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县竹砧板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抓好竹砧板行业和66家规模以上企业、30家重点工业企业的质量提升工作,发挥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服务等各项职能优势,实行定人、定责、定时服务,落实指导责任,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年6月份,做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各项总结工作,完善政策,建章立制,形成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五、工作措施

(一)提升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升级

1、夯实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解困工程,消灭无标生产。通过2—3年的努力,列入省千家名牌培育企业符合《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有计划地推荐名牌培育企业纳入国家试点和省级创建活动。

2、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提高产品采标水平。围绕名牌培育企业和实施质量提升的重点行业,实施采标计划。通过政府对技改推动采标激励政策,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立项提供采标要求和采标信息支持,确保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的采标水平有实质性提升。

3、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政策推动和重点帮扶结合,促进核心专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工作,快速形成现实生产力。

4、研究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和地方标准。以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依托,研究编制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技改和实质性采标提供服务。指导行业协会或竹筷、竹砧板、竹炭制品等行业龙头企业按照自主、自愿方式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参与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

5、促进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标准的提升,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6、引导企业生产和使用节能循环型设备产品导向目录产品。

(二)强化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标准》,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2、强化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组织名牌培育企业贯彻执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推行《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贯彻落实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帮助、督促企业严格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

3、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认证实际问题。对生产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要帮助其通过技术改造、解决认证技术难题,引导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技术共享,降低成本,促进质量提升;做好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的证前监管工作,帮助企业通过认证;对获证企业帮助查摆问题,督促整改,确保认证的有效性。

4、加快建设适应本区域食用菌、竹木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检测机构,利用系统资源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进区入园。指导企业建立或完善出厂检验制度,鼓励、帮助企业联建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我检测能力。

5、建立*县质量工作联络员工作制度。

(1)建立企业质量联系人制度。要求企业确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质量联系人,负责规划并协调企业质量工作。

(2)建立质量行政主管部门质量工作联络员制度。质量工作联络员由县质量振兴、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组成,负责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管理的信息通报、总结、分析、督促、反馈,提出意见或建议等工作。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预警机制,将实施质量预警方案上升为政府行为。充分运用三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手段及时发现重特大产品质量问题、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苗头,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为质量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确保特种设备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督促企业产品达到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监管,落实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引导小企业小作坊联合做大、整合做强。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食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执法“四位一体”,从源头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

要采取一曝(曝光严重不合格企业)、二查(依法查处、查清去向)、三找(找原因、找到责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验(抽样检验、整改确认与验收)等措施,强化后处理力度,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

(四)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自律机制,强化自律

在主导产业和块状产业集中的区域开展产品质量守信承诺活动。引导企业用标识明示质量、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并进行质量跟踪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自律机制。

(五)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完善对名牌产品、国家免检、QS、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农产品)认证等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大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和参与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项目)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活动,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

六、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在县质量振兴、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组织下,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要形成企业自抓、质监总抓、乡镇主抓、部门齐抓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开展。

第4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全面预算;成本性态;价值链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

一、应用背景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目前变压器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投标价格战愈演愈烈,盈利水平受到较大冲击。同时受历史原因影响,公司管理基础薄弱,生产效率较低,成本核算方式粗放,不能有效支撑决策。

公司以全面预算为基础,通过全价值链降本机制,贯穿全过程成本管理,从项目投标报价开始,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划分方面的优势,为投标报价提供依据,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入目标成本管控,推进精益管理,进行成本决策与分解,结合运用采购、制造、运输降本等手段,落实成本管控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公司长远发展。

二、制定和选择方案

公司制定《成本领先战略实施方案》,大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完善投标报价工作,根据成本性态细化投标报价方案,为产品投标市场定价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支撑。通过严格生产环节制造及过程控制,提高产品制造工艺和加工水平,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失成本发生。通过加强成本分析,将成本预算、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公司成本控制点及利润增长点。通过建立完善成本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在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加强对各环节和各责任主体的成本考核,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提升价格管理职能,指导市场定价

(1)主要做法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积极维护并拓宽市场占有份额,才能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因此公司从产品投标环节开始就积极采取办法。在原有投标成本计算表单的基础上完善投标成本测算,对投标成本项目按成本性态进行详细研究与划分,根据制造成本费用、期间费用各明细项目的核算内容,进一步完善投标数据,按照变动成本费用、固定成本费用和对内付现成本、对外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口径提供完全成本计算单,提供各明细项目成本费用金额。

如对X电站产品投标情况,按照传统成本核算口径测算,产品完全成本1450万元,预计此价格中标难度较大。因该项目产品规格特殊,对开拓及占领国内同类型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经决策按照不低于付现成本的价格对外报价,成功取得订单。

(2)实施效果

通过提供不同统计口径的投标成本计算数据,有利于市场部门针对具体的投标情况,选择有利的报价数据,保证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稳定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20xx年国内市场投标中标率较上年同期提高20%,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市场地位。产品订货量增加同时可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部分固定成本费用,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一步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二)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1)主要做法

公司成立目标成本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及完善工作,各部门确定专人负责目标成本管理推进,根据各自职责分析成本构成,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和管控方案,编制成本预算,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和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对接。通过目标成本体系的建立,完成确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和全价值链降本的目标。

①划分五大成本管理模块

根据变压器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公司的成本管控重点,划分成本管理模块,将成本管理划分为:设计成本控制、采购成本控制、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控制、质量成本、费用控制5个模块,各业务部门分模块实施成本管理工作,财务部统筹管理。

②细化实施步骤

各责任部门结合目标成本要求大力推进降本工作顺利开展。设计部门结合产品特点,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优先选用国产材料;开展与先进企业对标活动,加强产品标准化设计。采购环节通过项目招标、价格谈判压低采购价格,实现采购成本的下降。工艺环节通过工艺技术改进、设备工装能力提升、工艺流程优化等各项工作,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生产制造环节通过提高材料利用率、建立余料管理台账、加强对余料的控制和再利用;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节约生产能源消耗;优化生产车间布置布局,降低厂内运输倒运成本。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做好质量成本数据的汇总及分析考核。财务部通过对各成本单位降本增效情况的督促落实、跟踪统计、反馈监督等手段有效的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将各部门的执行情况纳入公司的考核体系。

(2)实施效果

如上例X电站产品最终中标价格为1420万元,公司取得产品订单后,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中标产品分析会,各相关部门根据中标信息,进一步研究降本方案,结合预算利润指标倒逼成本,制定产品目标成本。经过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努力,两项实现产品成本降低60万元。通过制造环节的过程控制,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矽钢片、辅材领用,实现降本25万元,最终实现产品盈利55万元。

(三)积极推进精益成本管理

公司积极推进精益管理提升工作,以“制造效率提升”为主线,强化管理和生产协同能力,强化标准化作业、班组管理、现场5S与目视化管理、精益培训和成本控制五项管理基础,达到全面提升制造交付能力的目标。

(1)加强制造环节成本管控

结合精益管理推进计划,财务部选取细化班组成本管理、梳理物流成本管理等重点方面进行管控。

①划分小工序,细化班组成本管理

对于班组成本管理,联合设计、工艺、生产、物资管理等部门确定小工序,按照小工序情况设计车间材料及费用统计表格,为历史数据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格式,同时协同人力资源部门针对近几年生产产品按照小工序进行工时统计,便于车间标准费率的计算,以此分析车间费用发生差异,并通过合理的M率标准指导产品投标定价。

②梳理物流成本模型

根据不同的构成对物流成本中搬倒费用的标准成本进行测算,建立厂内物流不同运输设备的标准装载和单次运输成本。根据以前月度车间上报的物流数据进行整理,并要求各用车单位每周上报用车情况明细表,对搬倒费用进行跟踪统计。通过建立内部不同类型的单次配送人员的标准配置,确定单次配送标准工作时间。

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梳理及管控,督促相关部门重视物流成本,合理安排运输重量及运输批次,降低了物流成本。

(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①理顺管理流程,细化核算科目

财务部门细化质量成本核算统计到三级科目,对每笔质量成本业务分明细项目进行详细统计。加大对联络单成本的归集分析,将其纳入质量成本管理流程,相关部门设专人负责内、外部质量信息及联络单的收集,财务部门由专人对反馈的质量信息进行梳理,质量管理部门区分责任原因及责任部门,督促整改及考核,并跟踪落实整改效果;对供应商或运输原因引起的质量成本建立索赔机制。

②加强审批控制

加强审核统计内外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领料审批手续,进一步控制质量成本。公司通过目标成本进一步控制领料,使车间内部质量成本的统计数据更加全面、到位。设置外部质量成本领料登记制度严格把控外部故障发生。加强对质量成本发生后的责任划分追究,认真落实有关责任成本的划分机制,确保质量成本的责任能够归集到对应的部门。责任划分清楚后,质量管理部门结合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对其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减少质量损失成本的发生。

③落实考核机制

建立质量成本的奖惩、考核机制,加大质量信息反馈的广度及深度,使质量成本的分析监控形成管理闭环。通过加强沟通,督促各部门质量信息反馈,培养各部门信息反馈意识。通过规范质量信息的分类及质量信息反馈单的填写,引导其深入完整挖掘反。同时,对于不形成、故意隐瞒信息的部门给予考核,逐步建立积极自主的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四)建立成本监控、分析机制

针对公司产品单台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建立每月完工产品单台产品成本分析数据库,建立由投标成本-投标反馈-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单台产品成本对比明细表,对不同阶段的成本数据形成闭环管理,将成本项目按照车间细分至各个主材,对材料用量、材料单价、费用水平进行分析,形成目标成本差异分析,发现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通过单台产品成本数据的分析加强财务的监督管控职能,找到生产环节中成本控制点,将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改善,通过成本管理半月报、定期召开存货分析会、成本分析会等形式将成本数据及时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便于成本的事前控制。

(五)建立成本考核责任体系

公司结合全年工作计划及整体经营目标,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主管部门审核后下达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责任书,明确重点工作事项、预期目标、完成时间、责任人。重点工作计划实行月度汇报制度,责任单位每月5号前上报上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主管部门不定期对责任单位进行走访和调查,配合公司主管领导协调、监督重点工作计划的落实。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责任,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KPI)及考核细则,对日常工作内容制定详细考核项目、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

(六)成本管理宣传教育机制

财务部通过成本管理半月报的宣传指导,将主要成本管理动态、各部门降本增效推进情况、各生产车间可控费用发生情况、主要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统计,报送公司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加强成本信息沟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七)借助外力提升管理水平

邀请具有丰富的企业成本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联合财务部相关人员成立成本管理研究项目组,研究内容涵盖公司材料管理、成本精细化核算、质量成本管理、车间班组成本管理等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人员进行详细访谈,实地调研,为公司进行成本管理模式梳理、流程优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主要成效

(一)提高产品中标率和市场占有率

通过提升投标报价价格管理,市场部门针对具体的投标情况,选择有利的报价数据,为市场定价提供依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稳定和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二)顺利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指标

通过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公司全体职工群策群力顺利完成20xx年全年预算指标。

(三)推进各部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通过加强质量成本统计分析工作,20xx年质量成本发生金额比上年同期降低14%。通过建立索赔制度,对发生的质量成本收到保险公司及供应商赔付90万元。

公司通过推进各环节的成本管理,提高了全员成本意识,并通过逐步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挖掘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点,促进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及利润提升,为实现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满,王越.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5(7).

第5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xx-2020)》,加快推进“两区六城”建设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战略的关键之年。为明确本年度质量建设重点及各部门任务职责,根据质量强省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强化重点监管,保障质量安全。

(一)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诚信体系,强化准入许可、监督抽查、行政执法、质量检测和日常检查等措施,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常态化。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蔬果和茶叶等生产中使用禁限用农药、畜禽养殖中违规使用抗菌药和“瘦肉精”、初级水产品生产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等禁用药、制售假劣农资等行为的治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工作,构筑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组织开展传统地产食品安全保障行动,重点加强对火腿、黄酒、茶叶、蜂产品、食用植物油等5类传统特色食品的监管。以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等为重点整治内容,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整治区域,加强流通环节安全监测,深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餐饮单位自制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和餐饮具消毒、凉菜间、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开展专项治理。确保种养环节初级食用农产品(农、林、渔)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93%以上,餐饮食品评价抽检合格率达90%,流通领域抽检食品合格率90%以上,农村食品安全示范点配送率巩固在80%以上。

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商品质量监管体系与商品质量溯源机制,加大对重点产品的巡查、监管力度,尤其要巩固絮用纤维专项整治成果,防止黑心棉反弹。20xx年计划完成市级定检480批次以上,对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等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抽查全覆盖。推进落实分级分类监管,提升全市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确定保暖内衣为20xx年重点关注产品,提高我市保暖内衣的整体质量水平。

强化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突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敏感产品的检验监管,采取多种渠道搜集风险信息,形成对问题发现、科学分析、对症解决、着力预防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闭环,确保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深化仿真饰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区域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日常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我市仿真饰品出口产品质量水平。

(二)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强化交通、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的风险评估、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环境调查等制度,确保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100%,交通建设和养护改善项目质量合格率100%,国省道干线公路、市重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优良率95%。建立分级负责的重大隐患整改督办制度,深入开展打击建筑施工非法违法行为。

(三)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强化环境准入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源头防范和日常监控,强化环境应急机构、监测能力等基础建设;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20xx年底完成全市重点排污企业初始排污指标核定,并完成有偿使用费收缴;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生活污泥干化热解、工业污泥处置等固废污染防治项目的工程进度;强化重点行业环保整治,在稠江、义亭、佛堂等区块逐步启动电镀行业整合提升模式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环保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二、深化示范创建,树立质量标杆。

(四)深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持续推进示范创建工作,积极争创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县;以拉链、无缝织造等优势行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力争建设好1个以上质量强业;加强基础质量建设,推出一批质量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树立质量标杆。

(五)开展质量强镇(街)活动。巩固前期质量强镇试点成果,推广先进做法和创建经验,以佛堂、苏溪两镇为重点,开展示范创建,确保年底建设好1个以上质量强镇示范镇(街)。

三、实施三大战略,推进质量创新。

(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改两建三新”工程(“一改”: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两建”:筹建科技大项目、建设科技大平台,“三新”:创建科技新载体,营造科技发展新环境,树立科技部门新形象),积极推动我市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努力为“制造”向“创造”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实施科技专项,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农业科技。20xx年,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比上年增长15%以上。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以上。

(七)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工业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0xx年实现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项以上。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深化块状产业联盟标准建设工作,扩大联盟标准实施范围,新增实施联盟标准企业数20家以上。围绕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组织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申报和建设指导工作,建立县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以上。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抓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贯彻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大对建筑节能标准的推广实施,新建民用建筑100%实施节能设计标准。

(八)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规划,优化品牌结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绿色环保型企业创品牌,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创服务名牌,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创区域名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区域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加强对已有区域名牌义商拉链、无缝织造的监督管理,推广区域名牌标志使用。完善政府质量奖评审体系,根据新修订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总结历年评审经验,修订《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和《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实施细则》。建立政府质量奖回访制度,有序推进20xx年度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深化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市场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名牌招引力度,截止20xx年底,市场内培育发展各类品牌总经销、总1200家以上,商标库备案注册商标达1.8万件以上,全市注册商标5.3万件以上,其中国际注册商标3200件以上;进一步发挥品牌指导站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市品牌综合实力,20xx年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省知名商号2个,省名牌2个。鼓励精品制造,建立工程领域优质结构奖,推进“商城杯”优质工程和优质结构奖的评比,促进市场和现场的联动,让品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份额。

四、夯实质量基础,提升质量素质。

(九)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引领,在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中建立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孵化带动更多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到年底完成孵化基地建设1家以上。引导企业建立质量成本控制,减少质量损失,按照“行业先试、样本先行、循序渐进、巩固提升”的建设思路,率先在我市4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中开展质量损失率统计工作。鼓励建筑工程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申报市政府质量奖,20xx年新增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14家,开展质量管理培训企业14家。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服务产品生产流程日常监控,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全市新增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服务业企业14家。

(十)推进质量平台建设。

提升技术支撑平台。在已拥有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能力覆盖化妆品、玩具、饰品、彩印包装、五金、文体、针织品七大类的基础上,致力于检测能力的提升和项目的扩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建设速度,不断提升锅炉、储罐、压力容器与管道等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能力。开展食品检测能力、农产品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进出口商品领域,进一步强化国家小商品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在进出口商品检测、检验检疫风险分析预警、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及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服务业质量提升平台。重点围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领域,大力构建高水平的公共质量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场采购、外贸、拼箱组货、仓储运输、报检报关等信息的入网共享。积极谋划科技大平台、大基地建设,强化对小商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市,从政策支持、基础建设、机构配置等方面全力助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港”建设进度,推进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办好办精各级各类展会,引导服务行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游。到年底,建成3个以上示范效益强、集聚作用明显的服务业质量提升平台。

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采信、征信机制,开展部门调研,充实各类信用数据库。对原有的政府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加入信息比对、综合评价、诚信档案、信用状况统计分析等模块,对工商、质监、环保、海关、税务、安监、公安等各部门的管理或处罚信息,以及实体贸易和电子商务中的社会评价信息进行整合汇总,建成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信用监管网络系统。

(十一)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英才计划”,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响人才工作品牌。在“全球引才”、“项目引才”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人才培育工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质量人才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加强职业技能和质量管理培训,推动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实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培育首席质量官4人;鼓励符合条件的质量管理人员报考质量工程师,实施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继续开展建筑工程领域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考核工作,强化对关键技术岗位一线操作人员、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20xx年预计完成特种设备人员培训320余人次,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式培训400余人次。

五、开展惠民工程,提升质量满意度。

(十二)产品质量领域:组织开展蓝剑“双护双保”(护农、护童,保节日、保安全)专项执法;推进“阳光纤检”进校园系列行动;开展“民生计量入万家”和民生计量惠民服务系列行动,加强对民用三表、商贸衡器、加油机等强检计量器具的执法监督力度;深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商贸综合服务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行政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网点等商贸服务基础设施,培育城乡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和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森林食品基地。改造提升7家农贸市场,创建2家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示范单位。积极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深入开展无公害行动计划。

(十三)工程质量领域:全面实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和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责任标牌制度,竣工验收交付工程合格率达100%,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质量问题和一般性质量问题投诉率同比下降。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管,做好工程质量保修工作。按序推进全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市民广场区域、国际商贸城及周边区域的项目改造、延伸或修复任务,综合防治交通拥堵。注重农村公路质量监管,逐步从投资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今年计划实施农村公路27项19.7公里,优化农村居民通行环境。

(十四)环境质量领域: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协调各部门职能,全方位开展环境质量惠民工程。一是开展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推进印染、医药化工、塑料、合成材料等行业的废气治理;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开展尾气红外遥感道路监测;推进煤炭禁燃区、烟尘控制区创建;加强建筑工地、建筑垃圾及运输车管理,减少扬尘污染。二是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xx年新增完成1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启动城市内河水系修复一期工程,推进大陈等5个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义亭等3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确保Ш类水功能区达标率30%。三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岩口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计划,开展柏峰水库饮用水保护区内的农家餐整治,取缔八都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规模化非法种植场,确保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四是加大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城区禁鸣规定,开展道路防噪工作,城市区域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下,还群众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

(十五)服务质量领域:开展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建立以公交分担率和乘客满意度为主的交通质量考评制度,积极推进城际公交一体化,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促进汽车维修行业诚信机制建设,开展汽车维修服务咨询和质量承诺,维护汽车用户合法利益。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注重爱国卫生教育和健康宣传,继续推进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它各类重特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优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及人才素质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医疗服务质量。

六、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大质量”建设氛围。

(十六)完善组织机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联席会议、联络员、信息报送、工作督查等制度;发改、建设、环保、质监四大实体质量牵头部门要负责制定本部门推进质量强市工作意见或方案。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形成强大的质量强市工作合力。

(十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和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是质量强市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订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把本单位承担的任务再进行分解,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质量建设情况汇报,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定期、不定期对质量强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机制。

第6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对成本控制模式进行改善

企业成本管理的作业流程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品质非常重要的要素,同时成本管理品质也是企业总体管理当中重要的部分,也可展现整体作业流程的品质高低。成本管理品质的提升或是模式创新都牵涉到作业程序的改变。作业流程的改善最重要是经济层面的节约,这是最常被忽视的因素,也造成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节约价值的不完全认同。应当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将成本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融合,更以企业管理总体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流程。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应确保企业管理品质不因人为因素有所差异,避免造成时间浪费、资源浪费。企业应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节约水平的弹性化,主要原则是:给予第一线成本管理员工足够的权限与培训,当问题发生而情况超出标准规范时,这些员工能即时反应、灵活变化,在关键时刻以弹性的作法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满足企业养护需求。

(二)成本控制人才与其他部门人才合作培养

成本管理领域以人为本,主要的流程几乎都需要由人来执行,所以企业应针对这些人才与领导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像是人员招聘、教育培训、才能评鉴、绩效评估、职业生涯发展、接班计划及企业文化塑造等,以达成成本管理人才及领导力发展的目标;其他部门人才则是成本管理工作的延伸,直接影响成本控制的品质,推动节约管理的企业管理部门要将其节约理念与作法延伸至所有部门,以确保整个价值链的连贯性。

(三)强化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

推动节约管理的企业应强化所有员工均具备节约素养与能力,并不断尝试创新以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使其企业成为能持续改善不断成长的学习型企业。节约管理的架构可全面提升对成本管理领域的品质且具备完整的特性,企业在发展及推动节约管理时可以先从改善作业流程着手,配合节约理念与改善模式的培训,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即看到减少浪费及提升成本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打造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鼓励方法创新

一是大力推动由下而上的创新想法,鼓励全体员工可以参与。高层主管距离新的成本控制模式的想法往往较为遥远,所以应将成本控制模式创新的责任交付给企业基层人员。每月提交相关成本控制方法创新信息时,可运用当前流行的网络平台储存于部门内部数据库,不同部门便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下载并学习。然而,财务部门主管仅仅通过这个方式为成本控制创新管理加分的成功率并不高,因为网络是一个实时响应的世界,员工不应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部门成本控制创新活动要吸引年轻人,内容不仅要表现得很便利,还要可以获得全体员工的热烈反应。二是提升人员培训水平。针对成本控制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状况,应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改善。包括:不定期举办成本控制专业及法规讲习训练;提升成本控制人员任用资格标准;聘任专业成本控制顾问;过去类似成本控制经验及案例的传承与建档;建立专职机构统筹办理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工作。

(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

一是完善规划。针对规划设计导致成本控制质量缺失,进而引发预算无法明确定性的困境,应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改善。包括:建立优良财务规划、构建财务信息资料库;建立财务规划设计质量管理制度,引进专业方法以提升财务规划设计能力;建立专责的财务规划及设计作业审查小组,由其专责案件处理,并参考企业成本控制规划设计规范,使财务预算编制质量得以提升;划分成本控制不同阶段人员职务表,以理清工作职务,避免造成纠纷。二是进行科学预算编制。针对预算编列缺失,应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改善。包括:针对成本控制计划分段编拟预算执行,掌握企业成本控制各阶段的经营变化及时程,以提升预算执行绩效;拟定成本控制规划设计规范及经费估算手册,而非以单一价格进行设施预算的编拟;设置企业成本控制预算咨询小组,并将审计稽查的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绩效及问题,反馈给预算审查小组;对于经费编列方式重新检讨,并采用较为弹性的原则,以增加成本控制规划建设的灵活性;放宽预算提审时间,增加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

第7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产品质量监管全局;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配合我市“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全面实施为目的,对全市范围内呈现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苗头的产品行业,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产业经济结构复杂、经济活力较强,容易产生影响质量稳定因素的区域,积极采取各种质量监管措施,全面构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辖区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全市区域内产品质量保持稳定;

(二)关注关注区域(产品)不出现新的质量问题;

(三)关注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质量基础较好的行业要争取抽查合格率高于80%;

(四)无证生产、假冒伪劣行为得到有效遏止;

(五)本区域内的主要工业产品行业的总产品批次的平均抽查合格率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质量监管工作基础得到强化,各项质量监管工作制度不断得到建立和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三、关注产品的确定

通过跟踪检查、分析评估、风险预测等,定期对全市产品质量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掌握区域产品总体质量状况。将有以下状况的区域(产品)列为重点关注:

(一)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在国内市场同行业中,有较大的市场占有量和较强的竞争力,在监督抽查中呈现区域性质量问题苗头的产品;

(二)因质量问题被有关领导批示或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的产品;

(三)被省局列为“重点关注”的区域(产品);

(四)产品标准、监管方式有重大改变的;

(五)主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较大,产品利润空间小,辖区内量大面广的,列为重点关注产品或本级重点关注区域。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深入了解企业产品的基础管理、生产、销售、执行标准、申报取证、质量抽检、特种设备管理、产品质量保障等情况,建立起重点关注产品质量信息库,为关注产品顺利实施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二)分类指导,加强监督。根据企业规模、质量水平、管理现状、质量诚信度和企业发展能力等情况,对重点关注产品企业按照重点培育、重点帮扶、重点整治等不同类别实施分类指导和监管。重点监管企业达到“三个有”要求,即每个企业有一分类等级(ABCD类),每个企业有一本巡查记录,每个企业有一套台账资料。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重点关注”工作作为“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的子系统,通过“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质量关注工作协调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形成企业自抓、质监总抓、乡镇主抓、部门齐抓的工作格局。企业要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坚持自查质量问题,自觉整改质量问题,不断加强基础管理,保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监部门要制订工作方针和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实施好;有关乡镇要切实承担起政府的质量工作责任,加强辖区内企业管理,及时报告、制止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协助职能部门开展打假治劣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齐抓共管,工商部门要协助质监部门加强对市场准入类企业的后续监管和信息沟通;经贸、科技部门要加快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四)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构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监督抽查和专项监督抽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形成企业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要手段,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督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对“重点关注”产品要及时掌握情况,了解信息,构建产品质量预警线,遏制突发性产品质量事故及假冒伪劣生产等点状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全行业产品质量宏观形势科学分析和预测,进一步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做出关注重点,提前介入开展产品质量治理,防止发生量大面广的质量问题。

(五)行业协管,加强自律。强化标准自律。组织行业研究出台协会自律标准,并通过协会自律机制,将标准分解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继续探索对漏电行业协会适当授权试点工作,帮助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对不合格企业的整改验收工作,发挥协会在维护企业权益、规范自律、实心惩戒和协调合作方面的独特作用,制订行业规范、协调产品价格、引导有序竞争。

(六)做好巡查,确保质量。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要积极探索企业产品质量的远程管理、智能管理、现场管理和电子监管,加快实现企业巡查的智能化管理。加强与乡镇、村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发挥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作用,组织和推动质监员深入企业第一线,开展上门服务,宣传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要落实“一岗双责”,积极推进区域监管,加强企业监管巡查工作,坚持企业自查、质监巡查、镇村协查。通过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巡查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夜间巡查,确保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完善机制,长效监管。认真分析质量关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总结经验,形成一整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实现长效监管。按照统筹、开放、协作、互动的原则,建立质监、经贸部门共同实施的技改推动采标的工作机制,质监、科技部门共同推动的专利融入标准、科技成果转换为标准的实施机制,质监、外经贸部门共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作机制。要督促企业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加强标准化、计量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使用采标标志,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计量减损增效”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要针对我市的产业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质量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注重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在质量管理、名牌创建等方面先进性作用,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质量上台阶。

四、工作措施

以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带动重点关注工作,以重点关注工作推动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完善技术标准、基础管理、质量监管的工作措施和激励政策,运用标准、计量、合格评定、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等手段,推动重点关注工作的实施。

(一)提升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升级

1、提高产品采标水平。围绕名牌培育企业和行业重点行业,制定重点产品采标目录和分步实施计划。通过政府对技改推动采标激励政策,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立项提出采标要求和采标信息支持,并对项目验收提供采标确认,确保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的采标水平有实质性的提升。

2、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政策推动和重点帮扶结合,促进核心专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快速形成现实生产力。

3、研究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以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依托,研究编制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技改和实质性采标提供服务。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按照自主、自愿方式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制定企业联盟标准,视同企业标准备案,引导产业发展。

4、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在有自主创新和产业链联结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设立一批部级或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

5、促进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名牌培育企业中,选择一批企业优先列入省级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通过标准的提升,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6、引导企业使用《节能循环型特种设备产品导向目录》产品。

(二)强化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标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帮助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证企业帮助查摆问题,督促整改,确保认证有效。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2、夯实企业标准化工作。通过2—3年的努力,千家名牌培育企业符合《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有计划地推荐名牌培育企业纳入国家试点和省级创建活动。

3、强化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组织名牌培育企业贯彻执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推行《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贯彻落实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帮助、督促企业严格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

4、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认证实际问题。对生产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要帮助其通过技术改造、解决认证技术难题,引导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技术共享,降低认证成本,促进质量提升。

5、加快建设适应本区域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检测机构,利用系统资源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进区入园。鼓励、帮助企业联建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我检测能力。

6、建立企业质量联系人制度。要求企业确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质量联系人,负责规划并协调企业质量工作。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预警机制,充分运用四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手段及时发现重特大产品质量问题、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苗头,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一曝(曝光严重不合格企业)、二查(依法查处、查清去向)、三找(找原因、找到责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验(抽样检验、整改确认与验收)等措施,强化后处理力度,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为质量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四)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自律机制

强化标准自律。组织相关行业研究出台协会自律标准,并通过协会自律机制,将标准分解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继续探索对有关行业协会适当授权试点工作,争取在取得经验基础上,推广到其它有条件的协会。

开展产品质量守信承诺活动。引导企业用标识明示质量、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并进行质量跟踪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自律机制。

(五)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有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中,继续设立创优创牌奖励项目。对获得部级、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部级免检产品企业,主持、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和**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按《**市低压电器行业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分别给予奖励。争取在土地审批、广告宣传、参展参会等方面向各级名牌企业倾斜。

设立政府质量管理奖,并出台政策,对获得政府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对原有技术改造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完善技改推进采标,采标促进技改的激励政策。重点产品采标及实施市场准入的产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优先纳入各级技术改造计划。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优先列入各级科技开发计划和技术进步计划。

完善科技政策。将科技激励政策从科研成果的鉴定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并作为科技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指标。推进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迅速融入、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技术标准。

第8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四个确保”大局,以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为准绳,以质量技术信息为纽带,以技术支撑为手段,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环境,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确保“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取得成效。

二、工作目标

以“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抓手,突出重点,做到三要: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质监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开创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二要圆满完成年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责任。三要将“质量和安全年”办成宣传年、提升年、服务年、整治年和形象年。促进区域企业质量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真正为“四个确保”的实现,发挥质监应有作用。

三、工作内容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增强全民质量意识

1、结合各种题材开展质量宣传。继续开展市民食品安全知识巡访宣传活动,会同区团委在4月至10月期间开展迎世博-食品生产安全“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暨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进城务工青年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组织好“3·15”、“5·20”、质量月等活动,把质监宣传和服务送到居民群众中去;对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和修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进行巡回宣贯,将法律知识送进社区、企业、校园,着力提高广大企业和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参与区委宣传部发行量年30万册的“五进社区五到家”宣传册的编写,在社会唱响“以质取胜”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联合区委宣传部开展专题宣传。通过“东方讲坛在徐汇”这一宣传平台,从五月份起,开展“迎世博、保平安、创和谐社区”特种设备安全宣讲,履行质监部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维护区域公共安全的积极作为,树立质监部门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3、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利用徐汇报、有线电视、信息网络等新闻载体,加强信息报道,参与市局组织的“我与质量20年”质量征文活动,展示质量工作20年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完善举报投诉制度,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增强消费者质量维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二)、深化“质量兴区”活动,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

1、加大推动质量提升的工作力度。积极发挥科技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对获得“上海名牌”以及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进行表彰。大力推进“三大战略”,探索徐家汇商圈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域创建,积极培育区优势产业及名牌产品成为中国名牌。在持续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名牌的同时,积极探索质量金奖从先进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拓展。

2、发挥企业提升质量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健全并切实履行质量管理制度,按照相关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配备检测设备,把好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和产品出厂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检验关,确保向社会提供安全和合格产品。组织企业认真开展质量安全自查活动,查找存在的或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3、加快步伐推进《徐汇区质量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自主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做好服务世博各项工作

1、落实供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制定“迎世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计划,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本区供博食品质量安全。开展添加剂、食盐、可可粉等专项整治,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食品生产安全。

2、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继续推进老旧电梯设备安全风险评估,结合各类专项整治和季节特点,对重点场所、重点设备、

重大危险源开展重点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动态监察数据库,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完整性管理制度,对节能潜力大的燃煤及大功率锅炉开展热工测试,既保障安全又节能环保。

3、积极推进世博会相关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联手区旅游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在徐家汇地区和南站地区进一步推动公共图形标志的实施工作。探索徐家汇商圈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促进徐家汇商圈服务能级提升。

4、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行为。组织对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全面巡查,使获证企业持续保持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确保生产许可制度管理的有效落实。开展以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无证生产、打击假冒伪劣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开展“家电下乡”等专项打假活动,实施产品监督抽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1、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对名牌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进行调研,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质量水平。继续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示范单位试点,积极开展节能和环保标准化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走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2、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诚信计量进市场、加快计量进医院、光明计量进镜店、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活动。在已经实行对全区集贸市场衡器统一免费检定的基础上,推进社区卫生中心血压计免费检定。

3、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体系。不断推进网格化管理,继续以徐家汇和华泾地区所为抓手和桥梁,构架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与机制,加强条块联动、科所联动、条线联动,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将触角深入到企业,服务区域经济,提高行政效率,减低行政成本。结合局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三年到期复审的质量手册改版和金质工程运行,持续改进内部管理,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抓好抓实。成立以王雪芬局长任组长,章程、王炜、王镇任副组长,各科室所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和安全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量监督科,保证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有序展开。

第9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创和谐”的要求,认真履行好质监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积极争创中国名牌,新增浙江名牌20只,新增*名牌50只;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帮助和指导行业、企业标准创新,新增标准创新型企业10家,力争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大力加强质量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新增质量赶超项目4个,省级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重点项目7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节能减排,淘汰改造锅炉70只以上;充分运用好各种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奖励资金;开展清费减负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化技术机构质量帮扶活动,为100家企业开展质量帮扶工作。

三、服务内容

(一)大力开展名牌战略服务,着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对我市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企业申报中国名牌、浙江名牌、*名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走名牌强企之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我市区域内形成以中国名牌企业为龙头,以浙江名牌企业为重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的三级名牌梯度发展格局。

1、调整名牌评价政策方向。名牌评价工作向优势企业(产业)、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业等企业倾斜,对符合中国名牌、浙江名牌申报条件的企业优先予以推荐,符合*名牌申报条件的企业优先予以认定。

2、制订名牌培育规划。根据各级名牌评价目录和条件,全面摸清符合要求的企业情况,制订各级名牌培育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同时对列入各级名牌培育的企业根据各级名牌评价条件,帮助企业对照检查,分析存在问题,指导解决,逐步完善企业申报条件。

3、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名牌。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块状经济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块状产业行业协会(商会)按照《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培育计划和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争创区域名牌。对基本符合条件,已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并由相关部门受理的块状产业,优先作为浙江区域名牌重点培育对象。

4、加强名牌宣传和保护。建立名牌企业定期宣传机制,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名牌,叫响名牌,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提振大众消费信心。

(二)大力开展标准化战略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帮助和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和政策激励,促进关键技术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现代物流、连锁经营、旅游等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帮助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制订城市建设、社会服务、旅游景点、现代物流、商业行业服务标准,并积极推广实施。

3、帮助企业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强化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的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应对工作预警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TBT预警能力;组织企业积极参与TBT评议工作,及时提出合理建议,避免或减少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三)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服务,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整体水平。

1、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加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宣贯力度,引导和帮助企业采用六西格玛、5S、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工作,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帮助企业完善标准化基础工作。引导企业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50%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

3、帮助企业完善计量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加快计量检测体系建设,100%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或计量检测能力确认;帮助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开展“双百一千”工程,重点引导年耗5000吨以上标煤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并开展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至2009年底力争全部按《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建立能耗监测计量基础设施,促进能源使用精细化管理。

4、开展企业培训活动。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采取课堂讲解、实地操作、实习观摩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质监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培训,提高企业法律意识、质量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质量法律法规宣贯1000人次,标准、计量及检测人员培训1000人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培训1000人次。

(四)开展重点项目服务,加大质量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

1、加强质量赶超项目服务力度。帮助和指导企业赶超国外质量先进水平,提高企业质量竞争能力,全年力争有4个以上项目列入省级质量赶超项目。

2、加强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块状产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的服务力度,指导企业高质量完成列入省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项目的工作目标,确保更多的产业列入当地质量提升工作计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的提升,带动整个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

(五)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1、先行服务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对生产许可证企业(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3C产品企业、特种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代码证办证企业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对所有需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的企业,做到履行职能、服务先行,在进入正常审查程序之前,对相关企业进行免费的先行服务;缩短办理许可证时限,提高申报材料审查效率,实行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市级以上发证的,帮助做好与发证部门衔接,方便企业办事。

2、开展证后服务。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取定期回访、信息通报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家标准、实施细则的动态信息。

3、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并落实服务承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工作制度。提高办事窗口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缩短组织机构代码证办证时间。

(六)全面开展技术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充分利用质检部门技术机构优势,为企业在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节能减排、工艺改进、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

2、建立技术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服务队深入企业开展节能降耗、产品质量提高、工艺改进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服务,为企业提供计量管理评定、质量管理、认证、综合测试等服务,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免费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咨询。

3、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检测项目,提升技术机构服务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能力,为我市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积极为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计量和特种设备在线检测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室。

(七)开展清费减负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1、进一步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暂停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计量标准考核以及省级发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等收费项目;降低检验检测收费标准,对企业的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以及部分特种设备检验收费给予10%—30%的优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转变理念,提升行政执法有效性。对企业存在违反质监法律、法规行为的,有符合法律法规可从轻、减轻或免于行政处罚的,一律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对违规违法情节轻微的,实行“首次告知整改”制度。建立“联手打假,扶优护牌”协作网,力求我市名优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名优产品构建良发的发展环境。

3、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式方法。减少质量稳定产品的监督抽查频次,对产品质量抽查连续3年以上合格企业减少1次抽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是质监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做好质监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质监部门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市局将成立服务企业年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服务企业年活动的开展、实施工作,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全年目标责任制和当地实际,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

(二)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各单位、部门要围绕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和服务措施,认真落实,要将各项服务目标、任务和措施分解到具体责任部门,分解到人,确保服务活动不走过场,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活动,将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作为服务重点,市局确定30家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局领导每人重点联系帮扶2家企业,局机关各处室分别重点联系帮扶2家企业,各县(市、区)局(分局)领导干部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实行对口联系。组织百名领导干部深入企业,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企业服务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