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标准化课程建设全文(5篇)

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1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1.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学校的任务毋庸置疑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设人才的平台,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明确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还能够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能够统一教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为学校的同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和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

2.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人才培养措施的设计。专业的内容和区分实际上就是专业所包含的各类课程,如果把构成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专业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建设成联合精品课程后每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知识结构和体系会更加紧凑和完整。专业的发展目标会更清晰和明确,专业的岗位定位及职业能力都会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建立该专业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行动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素材和资源支撑,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名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学团队合作进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基本为零,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缺乏合作和沟通。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搜集大量资料,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东西都要接触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让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该门课程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课程教学有力的资源平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流程

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都要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脱离评审指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如果能够理清思路制定好实施步骤,会大大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电气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都事先制动好了详细的流程图。建设精品课程之前首先成立课题组,由系主任牵头,以思维活跃、文件搜集能力强的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熟悉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为小组成员。课题组共同制定好开发流程和具体实施的阶段时间表。以我系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小组讨论制定的时间表

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总体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这样就要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务处与科研处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谨慎,要有专家指导,要有企业调研,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有关精神,按照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要体现联合申报课程的总体性,课程内容和能力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呼应,相一致。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分别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2.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系统性,开始具体建设之前要对总体有一个详细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框架。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共同讨论和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总体框架,这样在建设中会更有目的和效率。设计精品课程框架的前提依据就是评审指标,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把评审指标的内容完全包括进去,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有特色和亮点的栏目,比如在制定岗位对接实践的课程时就加入了“顶岗实习动态管理”栏目和“岗位明星展示”栏目,在创新培养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课堂的内容等。具体做法是每门课程建立相应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要编号对应网站的位置,对应每一项评审指标,文件夹里面建立空的word文件,每个文件都是具体的支撑材料,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完善这些文件,当所有的文件都完成时精品课程的总体结构也就完成了。

3.教学录像和说课录像的录制

2011年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规定,教学录像上网率要超过课程内容的50%。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可以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很大的一项工作,我系为此购置了多台摄像机,平时也不断积累视频素材。课程录像的基本要求是要清晰流畅,主讲教师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根据课程标准详细制定录像内容和时间,最好老师与学生统一着装,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比如理论教学可以在教室,上机指导可以在机房,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边讲边练可以在特定的实习实训室等。视频制作要精良,一门课程要统一片头,教学录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我系在录制教学录像时要求所有课程按着“六步教学法”来进行,具体步骤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录像中每个环节要清晰体现并用文字注释。说课录像的录制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都是找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来录制。课程负责人的说课录像就是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描述,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说课录像中主要内容要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定位、建设背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网络资源建设等。视频的制作要呈现动态画面,要有解说,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换,要有音乐背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课程趣味性和亮点。

4.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

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再好的内容,再丰富的资源也要用很好的方式展现出来,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产品或表现形式就是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网站的设计和开发,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网站的建设要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想法,包括网站的框架及要达到的效果。2012年我系申报的是5门课程的联合申报课程,所以网站的总体是由6个网页构成的——1个课程总体网站和5门课程的分网站,6个网站之间可相互切换。总的来说,就是5个课程网站总体风格一致,网站色彩有区分,相互之间有关联。

三、精品课程申报书与优化整合申报书的填写

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书的填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把申报书里的内容填完了就说明该门精品课程70%的工作量已经完成,其余的事情就是把需要用到的内容从申报书里复制出去就可以了。申报书是课程建设的浓缩,填写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要注意前后呼应,保持一致;第二,内容要全面,第三,文字要精简;第四,表现形式要多样(图、表、数字等);第五,版面要规范、整洁,必要时开辟视频窗口;第六,佐证材料要充实,用原件扫描。联合申报课程每门课要填申报书,还要填整合优化情况表。整合优化情况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情况;一部分是联合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填写整合优化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体现5门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要说出整合优化的意义和好处,还要给出具体的整合优化思路和具体做法,最后给出整合优化后的效果,对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提高的证明。总之,不同的课程需要侧重的地方不一样,要体现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不要全是枯燥的文字叙述,要结合文字、图片、表格多种表现形式。整合优化表也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所以填写时要认真对待。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心得与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整理大量的文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电子教案,有的甚至要出专用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也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各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思考方案;需要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或者要通过实践的验证,再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素材主要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动画;还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配合,教务部门的详尽指导,学院的统筹安排。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需要多人参与,多方配合的一项工作。教师通过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课程建设的思路,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可以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更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一些指导文件,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了解。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五、课程建设的展望

第2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高职院校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医骨伤和针灸推拿等中医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外、儿、妇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课程。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我校中医内科学是省级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开放课程,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则是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经过多年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将团队建设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医教协同”,开展课程改革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以“院校合一,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1.1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制订课程建设规划

团队建设需要专家的指导与把关,我院组建了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及长期在医院一线工作的医生和医院领导组成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建设指导小组。根据中医学与其他相关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经过充分调研,制订了符合各专业发展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建设规划。

1.2加强精品资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体系

以中医内科学省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和中医内科学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为依托,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建设。除制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授课笔记与教案之外,还制作了电子课件;为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制作了习题与模拟试卷;为加强实践教学,制订了实纲与见习指导方案;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与技能,绘制了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制订了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总结;为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组利用两名教师为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继承人和1名教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学术继承人的优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分别整理出了《国医大师李济仁临床病案赏析》和《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临床病案赏析》,以供师生学习。通过以上措施,将中医内科学打造成一门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质课程。

1.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临床专业主要是为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本着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突出临床实践技能的原则,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删减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紧紧围绕临床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基础知识服务于临床。同时,引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提高了学生毕业后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

1.4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针对中医内科学实践学时不足的现状,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的职业性与开放性,采用标准化病人、中医师承教育等教学方法。同时,与医院合作开发有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将来的岗位工作。此外,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校内中医内科实训室进行设备更新与完善。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开放性与职业性,使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

2针对课程特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其实践性非常强,如何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改革。

2.1实施中医师承教育

学校根据传统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中医师承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后,即安排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医对学生进行师承教育。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跟随师承教师进行门诊跟诊,揣摩、体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与技术,同时学习教师的临床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技能[3]。

2.2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

本团队先后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和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SP为主的中医学专科专业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为基础,以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证实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4-5]。所研究的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成果资源,如标准化病人案例库、剧本库、视频库等为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

2.3实施角色互换教学

即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学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并进行课前讨论,然后由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进行讲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了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6],优秀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重要因素[7]。

3.1精选优质教材

严格选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近年来,一直坚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并及时进行教材更新,确保教材质量。

3.2开发实训教材与教辅资料

在已有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教材和教辅资料不足的现状,先后组织校内教师和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合作开发了《中医内科学实训指导》《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国医大师李济仁临床病案赏析》和《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临床病案赏析》等实训教材与教辅资料,为实践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4.1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共引进1名专任教师和两名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聘请骨干教师实施为期3年的“青蓝工程”带教活动,让其承担一定的辅助性教学任务,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等。通过带教,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4.2选拔教坛新秀,激励教师成长

为激励青年教师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通过鼓励外出进修、访问学习、参加教科研活动等措施,使其成为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4.3培养中年教师,发挥骨干作用

有目的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使其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能够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经过培养,所有教师均成长为省级中高级“双师”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

4.4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团队引领作用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共有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学者,通过主持或参与省级示范性院校创建、中医学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骨干教师培养、中医内科学精品资源建设、中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等,使各位专业带头人迅速成长为团队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4.5医教结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将“双师素质”纳入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培养“双师型”人才。本团队所有专任教师均利用课余时间到校附属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或跟随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进修实践,积极积累临床经验或继承大师经验,并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专任教师除了承担理论教学之外,还积极参与实训实习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团队中所有专任教师都具备教师资格和医师资格,真正成为一支理论教学一流、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了“以教促医、以医助教、医教相长”的目标。

4.6聘用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原有两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继续选聘两名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技术能力的临床医师加入教学团队,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一起参与教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共同参与团队建设规划、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材与教辅资料开发等工作,实现院校合作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5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社会服务

利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用性优势,鼓励师生一起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入学校、机关、社区与电视台,举办形式多样的义诊与科普讲座,为群众进行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必要的医疗健康方面的帮助,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宝林,秦亚东,张强,等.高职院校中药鉴定与调剂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32(6):78.

[2]李小林.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39-141.

[3],冯梅,王义祁,等.高职高专院系融合师承教育的中医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8):101-102,105.

[4]储成志,王晓戎,冯梅,等.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1):80-82.

[5]王晓戎,赵国胜,储成志,等.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4):87-88.

[6]杜德昌.教材改革: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11-14.

第3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本文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模式的规划整合,以专业核心课程《发动机检修》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套新型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随着实验条件、授课地点、授课教师和课程安排等内容的不同,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教学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的体现。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整合所有教学资源,进一步研究课程授课的实施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课程的行动导向任务、情境模拟类型及其实施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标准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导师团队、评价考核指标等内容,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简称SOP),并根据该作业流程统一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示范性课程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不同课程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课程教学SOP硬件平台。《发动机检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拆装与故障检修的专业技能,根据课程建设特点,教学环节必须在发动机一体化课室内进行。结合行动导向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发动机一体化课室须搭建的实验平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桌椅、发动机解剖仪、发动机(拆装用)及其拆装和测量工具、发动机调试运行试验台、发动机电控系统试验台、整车(故障诊断用)及其故障排除仪器、其他常用设备与工具。

2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于一体,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课堂知识传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轻松实现课程的统一教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习模式。

搭建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必须汇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教学日历、电子课件、学习资料、实(验)训指导书等内容,通过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发动机检修资料库、课程习题库、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等平台,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示范性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分别配置不同权限的资源库账号和密码,教师的使用权限高于学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查阅课程教学的流程及其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料,也可以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查阅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试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进行课程学习,但没有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的权限。

3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一个很好的尝试。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学校为专业所配备的课程学习指导团队,主要承担该专业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期间的主体性教学和课后指导任务,一般课程教学导师团队由3-4名专任教师组成,采取轮值坐班的形式,学生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找到相关指导教师求解。通过实施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制,探索高职课程教学规律,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链条进行有机的整合,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4专业教学研究平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研究团队,在传统的教研方式中,同一课程不同的专业教师独立备课,授课资源共享的程度有限,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种方式不能构建专业发展所需的相互研讨环境。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必须组成专业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研讨。专业教研团队运行思路有如下几点:

(1)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会是一种优化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整合不同专业教师的授课经验、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等内容,形成统一的多媒体授课电子课件和习题资源库,制定统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授课模式,并由此生成该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

第4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

现今的制造业主要以机电行业作为主体,产值高,就业人数比重高。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是培养在生产一线有实际技术操作的人员,中职院校大多以机电专业为主要教学科目,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把行业作为依托,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适应性强,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机电专业通用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本文从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入手,结合实际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正确落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大环境的贪功求名

近年来中职院校成为很多学生追求技术傍身的不二选择,中职院校纷纷实行专业扩招,扩大教学目标,机电技术专业更是如此。人所共知,机电技术是工业生产一线技术的人才培养,良好的知识基础和院校教师的技术授课是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现在专业扩招严重,招收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中职教师供不应求,师生比例失衡,教学资源和基础设备也严重不足,尤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大量的实操为主,又需要教师的详细实践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和教师指导学习时间减少,设备和师资的分配不均。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招生背景下,教学环境的专业性得不到体现,直接影响机电技术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课程得不到有效推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的第一个教学问题是课时量较少,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的创新改革,不仅知识理论课时量大大减少,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技术课时也一再被缩减。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和制订,课程教学的改革计划得不到正确的实施,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牢固,而机电技术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更是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和应试的标准。

(三)不完善的实训实操教学制度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把实际动手操作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现今中职院校把工学结合、情景教学作为教学宗旨。但未做到真正有效的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电实训室的环境问题,不规范的配电设置会给学生的安全埋下极大的隐患。或机电所用的机械设备问题,机电设备的不合理配置也会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困难[1]。在设备使用的方案上达不到统一标准,没有科学地进行实地调研工作,虽然有较高的成本投入但始终缺乏实用性。中职教师也会因为设备的实用性偏差而导致教学演示工作无法有效进行,理论模块知识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升。

(四)授课模式较为抽象化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式较为固化,方式单一,还是以传统的口头讲述方式为主要授课形式。脱离实操而单纯强调理论教学是不可行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具象化,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演示结果作为依据,使大部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书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充分应用,机电技术实操时也感受不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机电技术学习中较高难度的问题,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会打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五)协调统一机制建立不全面

综合教学资源和教学人员是协调统一的教学机制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机电技术专业的涉及面广泛,专业知识技能较多,因此要把师资力量、实训场地以及实操设备在中职院校各个专业之间做到有效协调,关键就要做好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调度。一些学校往往因为安排不合理,教学计划也没有在各个专业之间得到协调处理,出现同一课程不同专业撞课的现象,产生严重的教学问题。比如机电和数控专业都会有电气控制的课程学习,若教学课程没有得到合理安排,会使院校教师和实训机械设备都感到超负荷工作。现在的院校一般教学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加以利用。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举措

(一)重视专业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专业的课程体系组成要做到有清晰的逻辑条理,明确要求,以达到专业的课程学习规范。把具体专业课程的标准作为专业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可以避免混乱的教学课程产生,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只看重教学结果,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的职业素质和知识的认识能力得不到提升。可以把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专业体系的定义作为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在实际范围内采取有效举措,过程中加强力度,这样不仅可以阻止中职院校在培养中的偷工减料行为,也大大保证了教学课程的质量,实现全国中职院校的有序竞争。

(二)利用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检验中职学生对机电技术知识掌握的具体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严格加以实施。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是由教师评判和学生考评两种方法构成,学生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建立机电技术课程考核标准方面,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培养优秀毕业生是重要保障。当代条件下,中职院校的机电技术课程考核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考核的制度大多由授课教师自行规定,缺少监督,没有严格的准绳,没有一个标准的机电技术制度考核形成[2]。在这方面要像外国工业和生产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建立严格的课程考核任务,按照标准由第三方进行评判。学生只有掌握好所学知识要点才能通过考核,没有教师的个人主观发言,公平公正,只有学生的自强和教师的自律才能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工作发展得更好。

(三)完善实训专业设备的建设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的机电技术专业课程都是以实训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机器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利用率,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方法。中职院校要在学校里建设带有专业设备的实训室,并且需要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对设备的添加有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给出合理建议,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实训室作为重要的小规模教学基地,需要进行日常管理,制订完善的管理方案,责任到人,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条例,加强学生对实训设备的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专业教师待遇,加强竞争

机电技术专业的一线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要想提升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他们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待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难题,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能够使教师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促成良好的长效管理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做好中职院校各个相近专业之间的协调,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探索新的教课制度,教师之间可以进行轮课方式,改变现今中职院校教学方式单调、一成不变、一门课程教到底的情况以及在同一专业体系不同课程相互之间熟悉较少的弊端,培养一专多能机电技术应用的优秀教师团队[3]。专业上相近的课程,能够有效解决课程拥挤的情况,更能合理安排人员配置,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为各个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奠定基础。实践证明,竞争机制的合理引进有利于提升中职院校机电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水平。竞争机制的意义在于人才对更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中职教师在这样良性竞争的情况下更好的发展。比如适当地进行教师授课比赛、技能交流大会、校企联合开发教学项目等,既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切合实际的重要意义。院校的领导应顺势而为,给中职学校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发展环境,抛弃之前陈旧的固有评定教学能力的做法,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专心搞科研技术,积极提升自己,只有达到以上要求,才能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工作得到发展,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

(五)基于专业的项目教学

教学工作成果的产生离不开教学工作的长期进行,在获得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时,就是“工作过程”。目前,教学过程有工作过程规范性、工作过程标准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教学时刻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项目,实现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观念转变,以教授技能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教学转变,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式一体化,不再以中职教师为指导,转向以学生为主导,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这三个方面。例如,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液压与气动技术,若仅按照课本内容授课,教师讲得再细致、透彻,学生最后还是体会不到其中实用的原理[4]。项目教学可以以课程的实际应用作为依据,甄选出液压千斤顶的拆装,自卸车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等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学习项目,把知识信息彻底贯彻到教学项目里。这种教学方式在于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的有效融合,把教学的内容重新划分,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教学项目里做到合理分配,把学生作为中心主体设计教学项目,促使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对于机电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在教学上实行全面的教学方式,是机电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加大对中职学生机电技术的教学力度,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机电技术的水平,也决定了机电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方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始终是围绕对学生实操技术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落实展开,以培养国家一线技术人员为重点,贯彻实施以岗位需要和工作实践为目标的宗旨[5]。近年来,由于机电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在掌握其实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发展策略,可以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浅谈中职机电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156-157.

[2]王振振.创新及深化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0(20):227-228.

[3]李文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4]杨斌.中职学校气动与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方法优化[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0.

第5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全面发展;课程建设;均衡化

引言

幼儿全面课程均衡化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需要教育部等部门做好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幼教课程改革强调要根据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设计,与幼儿发展相适应。儿童早期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有效的教学与娱乐,使儿童在情感、语言、学习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规范均衡化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一、幼儿全面发展教育课程建设均衡化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内容的科学化

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开明的教育,幼教课程改革是在理解幼儿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内涵有两个主要内涵:一是了解幼儿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其次,可以明确儿童的思想的形成及其在课程教育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保留调整性质的初等教育,放弃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为主,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使幼儿协调发展,以促进儿童教育学课程发展。

(二)课程制定的标准化

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方面开展教学,这是幼儿园课程选择的基本范畴。另外,列举了适合幼儿生长发育的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幼儿教育新课程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园地这一方面的要求,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中,要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而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是教育均衡发展转变。由于资源配置均衡,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使儿童认知发展成为儿童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儿童早期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统一的标准下,促进儿童学习发展。部分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渗透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的环境因素,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均衡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建设全面化存在问题

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对课程结构理解不统一,教师对课程理解存在变异,幼儿园课程不能真正实现其有效性,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教师不仅要有能力设计和发展课程,而且最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因此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施。所以,教师能力问题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缺少课程型教师。大部分教师不能直接进入课程建设的行列,需要培训和学习。

(二)师资水平与课程建设不匹配

对于幼儿全面课程建设均衡化,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很难接受,普遍认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课程建设要求相去甚远,担心自己无法融入课程建设均衡化的行列。有些老师担心自己缺少构建课程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不会把精力集中在课程建设上。以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其他大多数事先设计的活动,另外,幼儿教育的工作很少涉及实验课程的开发。要知道,改革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认识,学校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孩子有效互动,这种观念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熟悉儿童教育的课程模式,根据不同的教育环境,随机对教育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薄弱

课程资源是由人、物、设备、活动、空间时间五大要素构成的。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因素影响了课程资源和教学现状,幼儿教师往往无法利用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部分幼儿教师还将原始教材及相关的辅助材料用于教学,另外,幼儿园也不能为幼儿教师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条件。这样,造成了幼儿园内外宝贵的课程资源的浪费,给幼儿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幼儿园课程都只是选择了符合教育要求的课程,或者只是建园时,本地课程尽可能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无法真正建立和实施幼儿园课程均衡化体系的。所以,必须考虑利用与开发非课程资源。目前,许多幼儿园在开发课程的资源及区域发展方面缺乏经验,甚至一些幼儿园没有利用和开发校外资源来构建课程,这制约了课程的正常建设。例如,幼儿园和幼儿的家长,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环境和资源等。这一切都是影响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管理制度匮乏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分层管理模式,强调在幼儿教养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标准。而专业管理制度的缺乏,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开始实施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等机构来执行相应的制度保障,可以说,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有序和目标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目前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出现了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差异,部分原因是教师的工作关系和层次已经不平等,因此,教师和儿童教育中平等交流的部分越来越少,幼儿园管理者选择课程,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教师管理系统、教师岗位责任制度、系统评估奖罚制度,限制了教师发挥,但与此同时,在儿童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对教师不公平竞争问题,幼儿园管理者不能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评估和课程资源的评价与课程评价的培训,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条件。这就难以保证幼儿园课程均衡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幼儿园文化缺失

幼儿课程建设离不开文化,主要是因为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目标的制定。幼儿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同,学校文化包括学校课程形式所体现的制度文化,所以,幼儿园文化不仅要突出某种文化,还要涵盖幼儿园的整体文化。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是影响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因素。幼儿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文化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教师文化的影响最大。例如:在进行独立的活动的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儿童,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太少。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建立在互信、沟通基础上的自然合作文化,而幼儿园很容易干预教师的合作文化,教师间的合作常常受到行政命令的制约,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合作,通常不是自愿的。

(三)教师知识技能欠缺

当前影响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参加课程,担心他们不合格。当前幼儿教育众多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发展改革的复杂性不符,众所周知的是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的理念,如果教师仅仅以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补充,在课程设计中,将原有的设计目标融入课程中是很困难的。当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不能亲自对课程进行设想,进行相关课程设计方面的培训。例如: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愿按照现有教材开展课程建设均衡化活动。

四、解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教师文化观念转变

幼教教师文化、教育学观念的变化影响幼儿教育课程学习的理念。儿童教育和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广大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将家庭教育观念,文化教育与课程相结合,通过学习文化的教化儿童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格的特点,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非常全面的帮助,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幼儿早期教育中,教师是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文化价值观。例如,儿童在学习文化转变、教育渗透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班进行《中秋节》课程中,根据课程结构,对幼儿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确保幼儿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拿出月饼让儿童进行观察,品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文化的观察与主观。

(二)幼儿园管理者文化观念转变

幼儿园文化管理观念的转变,首先应体现在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上,努力降低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的层次结构,让教师感受到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所有的老师,是环境的一部分,同时经常与老师沟通,倾听老师们遇到的有关幼儿园发展的问题。例如,在课程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教师的早期根据纲要,让教师充分配合设计中的课程出现,为教师的积极参与提供支持和鼓励,注重人性化管理,通过管理制度和机构来实现人性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工作效率,而且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评价,把幼儿教师的所有精力用于教育和课程建设,使幼儿园成为一个整体。

(三)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均衡化管理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建设要求幼儿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课程设计基础,其工作经验本身还不够丰富,教师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伴随着师资培训体系的建立,教师培训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块,教师要在培训过程中学习、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有利于课程建设的知识。幼儿园在师资培训中,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例如:幼儿教师培训应建立奖惩机制,鼓励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知识。另外,培训管理模式应根据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实例进行分析,将一般认识问题、案例讲授、讲课教学,从而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认真地解决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五、结语

幼儿全面发挥智能课程建设均衡化是为了能更好地确保的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自身发展状况出发,建立有利于幼儿园整体发展的目标,关键是要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同时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均衡性,才能使幼儿教育与幼儿群体学习相适应。把幼儿全面发展定位到课程建设均衡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慧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区域推进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王惠萍.创建研究共同体,促进幼儿园均衡发展[J].好家长,2018(86):24-25.

[3]张会英.区内联动开展教研助推课程均衡发展[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