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第1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口腔材料学;有效教学;学习兴趣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交叉的学科,口腔材料学逐渐成熟,并独立成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口腔医疗活动历来与口腔材料的应用几乎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名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口腔材料学中理工科知识及应用知识,了解口腔材料与口腔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出理论依据和合理设计,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口腔材料。然而,在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加之授课内容的单一,致使学生对口腔材料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同学存在着听一听课,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的思想,也有少部分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听课,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及其有限。针对上述这些现象,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通过口腔材料课的学习,能够学到对临床有用的东西,使口腔材料课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笔者进行了分析。

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考虑学生学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收获。学生通过上课收获了新的知识或技能,那这堂课就是有效的。要做到口腔材料学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形成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材料学教学,讲述的内容要以常见的、使用广泛的材料为主,如口腔印模材料、石膏材料、充填粘固材料等。教学时在理论上注重材料的原理、性能,在应用上注重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其次,口腔材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在理论课后应安排一定的实验课,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口腔材料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口腔材料的性能有较深的了解,才可以在临床工作时对口腔材料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进行正确的操作。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的好,学生学的才会好,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呢?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将本专业知识的科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真实的病例和生动的事例举一反三,循循善导,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其次教师要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的想学,对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动画以及视频与文字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使课程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强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除了取决于教材内容、教师的讲授得法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与信赖,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优美多姿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

总之,要搞好三年制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材料学教学,不能单纯强调教的方法,而且还要增强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做到正确引导,加强学生对学习口腔材料学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各种临床实例使学生既熟悉口腔材料的临床应用,又要深入了解口腔材料与口腔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口腔材料学的热情,使口腔材料学的教学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是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但是,从当前我国《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也有所降低[1]。新课改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要求,各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师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法。因此,本文就《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进行简要分析。

1《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发展问题,切实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未来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必然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进行环境设计,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2]。然而从当前我国《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导致学生在实践运用方面和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十分不利。此外,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逻辑上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不够密切,所教授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导致学生难以正确把握所学知识,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新时期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为了我国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2.1明确教学目标

探索《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认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而定,此外还需要结合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我国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定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促进学生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求教师能够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优化教学内容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主要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在掌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相关知识之后,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室内装饰材料的认识、对房屋构造的学习以及对施工工艺的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让学生对装饰材料中的物理性能、色彩质感、表面纹理以及规格尺寸等进行系统的掌握,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工艺技巧[4]。教材内容很有可能由于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将最新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通过了解,适当为学生增加教学内容,以完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此外,《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还需要教师向学生灌输绿色环保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化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传统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较为落后,只能够看到学生学习方面的进步和成功,无法认识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需求。因此,传统《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单一,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发展均受到各种程度的限制。新时期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理念,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的重视,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5]。因此,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问题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对学生进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4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新时期要提高《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师既能够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在实践运用中有良好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了解得不够充分,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再根据学生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设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先将装饰材料的基础知识如物理性能、规格大小等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两种不同材料的直观对比,找出材料的特性[6]。而在材料施工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边实践、边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够进行理论学习,又能够进行实践学习。此外,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课本学习和实践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及时更新《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实习和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或者企业中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例如,在《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对比出哪些装饰材料更加受现代人的喜欢,或者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材料的选择等。学生必须深入市场进行研究和数据收集,才能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结语

目前我国《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模糊、更新速度慢,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等。要改变这些教学现状,切实促进《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须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并要求教师转变正确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合作探究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发展,提高《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晴晴.以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设计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以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16,01:210-211.

[2]包玲,田凯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138.

[3]苏乐,杨小庆.谈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实践教学之“门店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4:142-145.

第3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一、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

材料物理专业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物理基础、微观结构以及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理工融合的学科”[1,2]。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3]。材料物理将理科的知识传授与工科的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使传统材料工艺学与以现代物理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相融合,具有“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

二、材料物理化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材料物理化学是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问题,从基础的具有共性的原理及方法来论述各种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合成、性能与应用的相互关系。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物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理论基础课程为基础。高等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物理化学只有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才能成其为真正的科学。认识到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内容的衔接,了解大学物理中原子结构知识的介绍,协调好与大学化学中原子结构部分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讲清难点,是材料物理化学教学中值得注意和认真对待的问题[4]。材料物理化学同时也是材料物理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的基础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金属与合金的高温氧化的热力学部分,就要运用材料物理化学中诸多热力学基本知识,如G-T平衡图和克拉佩龙方程等。材料物理化学如同一座桥梁,将材料物理专业的前期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联接起来,以完善专业知识的系统与连贯性。同时,材料物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材料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新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产物性能的提高与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中所用的新型催化剂和引发剂息息相关。在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界面效应是起理论指导作用的。电化学在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例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铝、多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及防护等,新型的化学传感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生成都要用到电化学理论。而对于发展迅速的前沿材料纳米材料,如何制备具有规定尺寸和组成的纳米颗粒、测量其性质、了解它们的特殊性质与颗粒尺寸的关系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测量手段和化学化工技术,这也离不开材料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指导。

三、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难点

根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材料物理化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这首先是因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与数学物理联系密切、抽象概念多、数理推导多、公式繁杂等特点。许多学生见到大段连篇的公式推导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然后就逐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再加上该门课程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相对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较多的内容,使得以往的教学出现点到为止,认识学习不够深入的现象[5]。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针对他们的缺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起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我们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1)教学内容与材料物理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材料物理专业“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思想与内容安排也要做到理工相融。既要把重点放在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育上,比如要对基本概念有比较深的理解,对重要公式能够熟练掌握,对课程作业有严格的要求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6]。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工程教育是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改变传统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下工程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我们既要强调物理化学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又要从工程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考虑,不能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注重相关结论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科学理论与工程问题的结合。(2)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应积极倡导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以科研促进教学,适时地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材、教学和实验中。将科研课题和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如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这将为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继续读研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同时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实践相结合,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及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精神。例如,可将材料物理系教师的科研课题“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相关化学热力学和界面现象的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将教师课题“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材料”与相关的热力学知识相结合,如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及其作为反应判据的应用,等等。还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学以致用,加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拓宽视野,锻炼科研及动手能力。

第4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建筑学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虽然早已开始,但主要集中在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案例应用还存在较大不足。各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缺乏联系,无系统性,各自孤立地完成教学工作,有些课程设计工作重复,使建筑学专业理论系统条块分割,案例教学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不能满足专业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应用性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其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更有效的理论实践锻炼,并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及其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建筑材料”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2.1“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共包括32课时(16周),分26个讲授课时和6个实验课时。“建筑材料”课程结合结构和建筑知识,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上总体统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材料知识。“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分散。课程涉及材料几十大类、上百品种,经验性的知识也很多,难以在短期内凭记忆全部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对知识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抓不住重点,不能将繁杂的内容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学习难度大,效率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2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方法及步骤

1)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以教学为目的,因此必然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建筑材料”课程的案例选择应该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和针对性。以第五章节“砖石”为例,砖部分的案例选择以大师作品为主,注重砖的砌筑方式及其营造出的肌理,而石材部分的案例选择以常州本地的建筑为主,如新城首府楼盘的外墙干挂石材,以方便学生日后参观调研。

2)学生预习和教师展示案例。学生在课前必须熟悉课程内容。首先,按照教师要求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基本知识点,为课程内容做好铺垫;其次,对自己的阅读做相关的笔记和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带着问题听课,为课堂讨论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将相关案例图文并茂地分类展示给学生,适当准备若干思考问题,以便课堂讨论。

3)课堂讨论。此部分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部分,是区别于以往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教师展示案例结束提出教学问题后,学生可以在课堂分组讨论。例如,教师给出干挂石材的案例分析后,提出若干问题:干挂石材相比普通石材饰面有何优点,干挂石材的剖面图纸如何绘制,干挂石材的不足之处等。此时学生分组后各选一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分组讨论结束后开展集体讨论,选出几位学生提出问题,如干挂石材的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干挂石材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清洁和维护,干挂石材的造价问题等,然后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应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适当地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推动其主动思考,得出结论。

4)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一一总结归纳,得出关于某一种材料的若干特征,再结合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一一梳理材料的几种基本特点。

2.3教学成效

“建筑材料”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以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与交流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较大提高,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得到极大提升,对建筑节点设计也充满热情,这些对“建筑材料”课程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方式方法趋向多元化,例如上网找资料、现场调研等。

2.4现存问题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需要深思熟虑,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性,以便学生讨论,又不能难度太大;二是强调案例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知识,要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入案例教学中。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3结语

第5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新策略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在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所教内容的实用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新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其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知晓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接受并掌握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之后的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计算机、幻灯片、放映仪等这些新式的教学设备,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历史上的建筑材料以及当今建筑材料现状与发展的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供学生观看学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对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提倡实验教学,对知识进行深度认识

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各式各样建筑材料的结构与性质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实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以此来增强自己对于有关建筑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判断与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建筑材料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相关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可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建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与水的性质、材料的热工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以及材料的耐久性。教师可以用常见的建筑材料――石膏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其做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掌握石膏这种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三、延伸建材课堂,课后建筑材料的自我探索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材料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能新式的建筑材料就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教师在教授完建筑材料专业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寻找建筑材料,并使用教师实验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该种材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式建筑材料。这种课后自我研究的教育模式,不仅延伸了建材课堂,而且让学生对于课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复习与巩固,从而达到完善他们建筑材料知识体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绝热材料”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寻找新式的绝热材料并对其做实验研究,以达到延伸建材课堂的目的。

建筑材料是一项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对于课堂实践又是要求极高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深入地了解课程理论知识和一些必要的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注重本门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际应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纷繁复杂、内容量大,而且彼此之间的跳跃性差别也比较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心理出现抵抗情绪,继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就为教师的授课增加了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自己主体地位的提升,发挥其主动性,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正式的教学中要学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等,配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尽量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总的来说,每个改革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教师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提倡运用实验教学与课后自我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的建筑材料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材料力学;高职院校;实际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45-02

0 引言

材料力学这一门课程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其课程开展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合格的材料力学知识和理论,并且利用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材料力学课程的开展过程,必须要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逐渐的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良好的分析。材料力学这一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课程内容中,概念与公式的数量较多,并且计算量较大,应用性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凌乱与分散的感觉,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难点课程。与此同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材料力学的基础教学课程的课时逐渐减少。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需求时,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基础课程知识,并且可以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僵化,灵活性不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难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认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联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材料力学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典的力学课程。现阶段,大多数材料力学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以简单基本变形到对于工程实际组合变形的研究,对于基本变形的研究顺序较为固定,整体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点、公式较为繁多。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实践来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对于组合变形讲解的实践被不断的压缩。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很多工程构件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基本变形难以良好的应用在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上。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材料力学的研究,并且具备一定的材料力学理论知识,但是遇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仍然存在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材料力学的学时逐渐降低,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简化知识的教授,避免课堂教学内容重复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明确自身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际应用的思想,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服务工程实践。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有关材料力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置,通过将课堂知识与应用结合的模式,将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拉伸与压缩来进行问题的引入,在融入外力计算、应力分布规律、强度等知识点,并且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点类比,最终让学生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中,逐一掌握有关知识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应现代课程教学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以往的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教学,忽视对于材料力学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并且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围绕教材与课本,学生被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模式现已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更好的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探究,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现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在课程教学开始时,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的预习,在新内容的学习之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对于即将讲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合理的预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高知识的记忆水平。通过运用力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后教师要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进行主动合作解决教师所布置的课后问题,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的走入到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直观的将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强化了学生对于工程概念的了解,直观的反应了材料力学特点。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主要措施。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有良好逻辑性的图文,降低学生对于枯燥课程的理解难度,生动形象的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对于材料的变形以及失效等状态进行模拟,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动画演示,掌握材料的变形规律与特点。多媒体教学中,整体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课堂走神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自身优势,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材料力学教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方面运用的重要过程。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并且过于依赖于传统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缺乏独立性,仅仅以演示与验证为教学目的。实验教学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开展实验教学中,需要强调试验教学的地位,并且注重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联合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动手,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了解材料力学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并且促进学生积极的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在实验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还要做好有关预习的准备,对于试验课程的安排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堂开展之中,让学生认真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并做好课后总结与分析。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现实验的启发性与实际性。

4 结束语

要想真正的提高材料力学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并且通过对现有教学方式的革新,并加强实验教学的开展。材料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课程,因此,加强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的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课程的改革,研究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材料力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对以往僵化、死板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材料力学的学习当中。教师要针对材料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并且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提高高职院校材料力学教学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玮军.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8).

[2]杨志军,赵学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1(03).

第7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材料力学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典的力学课程。现阶段,大多数材料力学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以简单基本变形到对于工程实际组合变形的研究,对于基本变形的研究顺序较为固定,整体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点、公式较为繁多。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实践来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对于组合变形讲解的实践被不断的压缩。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很多工程构件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基本变形难以良好的应用在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上。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材料力学的研究,并且具备一定的材料力学理论知识,但是遇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仍然存在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材料力学的学时逐渐降低,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简化知识的教授,避免课堂教学内容重复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明确自身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际应用的思想,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服务工程实践。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有关材料力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置,通过将课堂知识与应用结合的模式,将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拉伸与压缩来进行问题的引入,在融入外力计算、应力分布规律、强度等知识点,并且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点类比,最终让学生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中,逐一掌握有关知识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应现代课程教学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

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以往的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教学,忽视对于材料力学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并且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围绕教材与课本,学生被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模式现已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更好的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探究,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现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在课程教学开始时,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的预习,在新内容的学习之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对于即将讲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合理的预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高知识的记忆水平。通过运用力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后教师要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进行主动合作解决教师所布置的课后问题,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的走入到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直观的将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强化了学生对于工程概念的了解,直观的反应了材料力学特点。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主要措施。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有良好逻辑性的图文,降低学生对于枯燥课程的理解难度,生动形象的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对于材料的变形以及失效等状态进行模拟,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动画演示,掌握材料的变形规律与特点。多媒体教学中,整体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课堂走神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自身优势,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的改革

材料力学教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方面运用的重要过程。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并且过于依赖于传统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缺乏独立性,仅仅以演示与验证为教学目的。实验教学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开展实验教学中,需要强调试验教学的地位,并且注重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联合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动手,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了解材料力学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并且促进学生积极的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在实验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还要做好有关预习的准备,对于试验课程的安排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堂开展之中,让学生认真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并做好课后总结与分析。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现实验的启发性与实际性。(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4结束语

第8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

课程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是列出了一个笼统的课程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建筑钢材、水泥、混凝土、砂浆的基本性能,具备如何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分析建筑中与材料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并未立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将这一目标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不细化、不具体,使其在具体“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难以落实,影响课程教学成效。

(二)课程理论、实验教学内容滞后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不仅涉及“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板块,还涉及实验技能板块。但由于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导致学校所选用的教材难以及时更新,该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内容都较为滞后。理论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材料的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讲解不全面,且缺少课外延伸,与行业的发展现状不够贴合;实验教学方面,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未及时更新。实际教学中仅设置一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将各种新型的“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一一更新验证。从总体上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不够完善,且更新不足,导致课程内容质量欠佳。

(三)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依据学校的标准,大多数学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总教学学时为44学时(32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以理论授课为主,穿插验证性实验项目)。鉴于该课程总学时有限,且教学内容繁杂,致使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在具体“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都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很少,难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其实际能力很难培养出来。部分教师偶尔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仅是生搬硬套其他课件,未能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长此以往,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但通常,该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未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仅依赖“结果性”考核,缺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忽视了实验考核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从微观层面来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讲,其考核方式单一,存在“形式主义”考核的现象。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设置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前提。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来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需求,所以,其课程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以下六个维度。

(二)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应以省级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平台,强调与当地需求对接,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把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联系起来,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要囊括常用材料的技术性质、生产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及应用情况,有关建筑构造、设计施工、预算、建筑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介绍混凝土时,教师介绍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后,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

实验教学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即围绕“材料基本性质与工程应用”“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质量控制与评价”“材料制备方法与性能改善”三个模块设置基础建材实验项目6项。如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其次,教师可穿插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最后,新增参观学习活动及调研项目。具体而言,就是组织学生到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展会、施工工地等参观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建材种类、应用及价格等市场调研项目,并通过汇报的形式展现参观及调研成果。通过优化理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更新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①向导式教学方法,即CDIO教学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并结合实验项目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调整及应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感、收获感及成就感。②案例教学法。教师对材料的用途,通过工程实例和工程事故分析来进行说明。③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堂,并成立科研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指导优秀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课题。另外,对教学以外实验项目可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形式进行,有一定科研意义的实验项目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四)改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改革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所以,课程考核改革要突出三个转变,即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的综合化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科学化(多元化、全程化)转变。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应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最终成绩=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参与度+作业)×20%+实验、参观实习、实践项目×40%+期末成绩×40%,由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及项目实践过程中能力的获得[2]。

其中,期末成绩按照题库出题进行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机考,考试时间9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考查,实验成绩均以“A、A-、B、B+、C”来评定,考核指标包括师生互动、操作规范、数据处理、问题解答等。考核时,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参观实习、实践项目依托学校TronClass系统的课程作业、调研任务为基础,筛选有代表性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如优秀项目调研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小课题汇报海报、自主设计实验、举办小型建筑材料展等,都可作为考核项目,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通过改革“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确保教师能够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表现,可以为后续调整“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第9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可理解性输入目前,我国各个大学对于学生英语水平 日益重视 ,对学生英语素质的考评也更加严格,大学生纷纷忙于应对。比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前突击单词 ,以此来增加词汇量;或者临阵背诵作文,考场上生搬硬套等。这些现象造成了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中式英语”泛滥,“聋哑英语”当道。虽然学生在突击式背诵单词之后暂时增加了词汇量,应付了考试,然而由于违反科学记忆的原则 ,短时间内便会忘在脑后。有的学生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一头雾水 ,听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又或者能够理解对方 ,但存在严重的回答障碍 ,句子已经呼之欲出,然而语言组织很失败 ,语序颠倒语法错误 ,严重缺乏语感,甚至用汉语的表达次序和语法来表现英语。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到大学至少已有五年的学习经验,结果却是绝大部分不及格。大学英语课堂应当是升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殿堂,如今为什么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下面以Krashen的输入理论为基石来讨论它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些启示 。

、可理解性输入简介着名的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最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 出版的 《语言 习得 的原理与实践》。

Kra~shen在该书中提出了习得——学得、监控 、输入、自然顺序 、情感过滤等五个假说,其中输入假设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 ,它剖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理解吸收各种语言材料的过程 ,其他的假设也或多或少与输入假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语言的习得要想发生 ,仅仅和一些输入的语言材料打交道是不够的,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本身的有关学习的机制没有被调用起来的时候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首先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即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应该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即应输入按照 自然学习顺序的下个阶段的知识 ,并且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抛开一些表面的信息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Krashen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 i,那么应当接受的就是 i+l阶段的输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很好的回答了应该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非母语。当然 ,我们可以看一 一出,Krashen的理论过多的强调输入的作用,学习者本身的能动性则遭到了忽略。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正确部分完美的结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去。

拿如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 )举例 ,输入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的是学习者之前知道或者熟悉的词汇和结构,但是由于没有提供下一阶段的新材料,这种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有所进展。第二种方法是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习者用现有的语言水平去表达他没接触过的材料,不管是通过语言情景还是非语言的情景。第三种方法是在与非母语的人交流过程中动态的调整输入内容,就是根据交流情况随机应变。总结来说,第二 、三两种方法既满足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新语言材料的条件 ,也保障了交际的持续发生,因此可理解性输入主要来源于此。

二、可理解-眭输入在大学英语课 堂的应用1、在课 堂上创造相近的语 言环境我们知道 ,我们之所 以能够很流利的运用汉语 ,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长期在母语的环境中熏陶,即使还未入学的儿童都能够很顺利的与人交流,在入学后经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最终对汉语运用 自如。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英语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仍然保持着 自己对单词“注释”的习惯 ,将英语单词的读音注释成有相似读音的汉语,导致不看汉语注释便看不懂音标,不知道如何发音等等,这极不利于英语学习的进步。因此,联系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来说,创造类似英语母语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经过耳濡目染之后听说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尽量整个上课时间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用英语与学生互动交流,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教师使用与提问等的英语难度应当符合可理解性输入 i+1的理论 。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尽量使用英语对话 ,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或是在13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下英语作业 ,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英语交笔友,笔友都是本班的同学 ,彼此用笔名,学生不知道 自己的笔友是谁,两人可以在英语书信中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效果十分显着,本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全部及格。可以想象,创造一个如此 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不仅如此,大学里的许多社团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有英语沙龙 、英语角、英语晨读等等,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母语氛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基本每所大学都有 自己的留学生学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交友,相信他们也乐于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如此,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对可理解性输入进行吸收消化。

2、恰当的组织英语学习材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材料输入应当比其现有的水平略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单词句子或者语法等应尽量接近学生的当前水平,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一些新单词或语法结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以当前方式接受新东西,如果学生抗拒、不适应等的反应较强烈 ,教师重新调整材料难度,最终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对新输入的接受。

在给学生挑选学习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反复权衡各个资料的真实难度 ,选择难度符合 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拿听力方面的材料来说,如果材料包含太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原则上选择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此外,教师选择语言材料的时候不要随大众 ,就是说跟盲 目的跟别的教师选择一样的材料 ,尽管这些资料 口碑很好 ,作者是权威人士,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同出一辙。

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生词量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百分之三上下,因为生词太多就不符合 i+l的原则,这些材料就不能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选择英语材料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教材难度熟记于心,才能将输人材料与之细致比较。

3、增加学生在听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我们知道,听和读堪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正如我们前面所举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方面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之前提到过的聋哑英语正是听读方面输入不够好的体现。尽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词汇量,但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已有的语言材料不能被组织成文 ,这是因为学生听和读方面的输入少之又少,语感严重缺失。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新闻、多读英语杂志和小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大学课堂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视听方面的输入,毕竟英语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去多功能语音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杂志小说或者电影 ,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材料的接受和理解。大量的阅读不仅包括新单词新语法,而且还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研究证明,阅读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单词、句式 、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不仅在与人交际中反应加快,而且在写作中也文思泉涌。

另外 ,还可以组织课前的英语演讲,题 目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 ,期末组织总评比。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很可行的方法,也无疑是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方法 ,而且,当学生所学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想法中时,学生下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注重背诵 的作用

哲人说,记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强化记忆,那么他所有已经接受的输入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记的东西越多,运用的时候越 自如,思维才不会枯竭。通过背诵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背诵是学习语言时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一般都是初、高中时所学得的,因为初、高中时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不断的强化对这些材料的记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古诗词 ,一般也都是初、高中积累起来的,持续的背诵很大程度巩固了这些知识。另外,背诵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可以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语感培养好会省去很多弯路。这就是语感的强大功能,正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背诵所能培养出来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当英语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英语就离母语不远了。

5、在英语词汇 中输入 大量语 句块这里所说的语句块通俗来讲就是词汇化的句段。经过证明,在词汇的记忆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语言输入比学生与人交流中动态调整的输入更加有效,因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多,因此事先准备的包含新词汇的语言输入十分高效。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回避学生本身固有的“中式思维”,对应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式英语”。笔者大学时的英语教师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方式,将一个词汇或者短语用几十种的语句块表达出来 ,极大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认识。在之后的交流中,更是很好的摒弃了对号入座的定向思维,结合背诵 ,结合语感 ,使学生对语句块的使用更加熟练,从而在交际中英语脱口而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 ,需要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根据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 ,教师应当重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 ,并且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用可理解性输入指导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和灵活课堂教学方式 ,创新和多样化课堂教学理论,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指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学生应当主动加大英语材料的输入,提高甄别材料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不懈 ,最终达到用流利 自如的英语表达思想的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