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业务转型论文精选(九篇)

业务转型论文

第1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热点交锋】

与会嘉宾就我国的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从业能力的建设,需要政府、法律和社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以及行业协会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记者观察到,在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在两个问题上出现了研讨的交锋,这便是行业协会的营利性以及协会发展中人才难求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协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对于协会收取会费以及营利性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余平表示,我国行业协会第一要务是提供公共服务。比如说,行业基础建设以及行业的标准制定、科技建设等调研工作基本上是无利可赚的,如果要以盈利为目的就没有办法做了。所以此类公共服务是行业协会为行业必须做的。北京商业联合会会长李顺利指出,企业交会费是购买行业协会服务能力的表现。中国商业联合会沐浴协会会长刘南征认为,行业协会与企业盈利还是有区别的。国外的行业协会也对企业收取会费,但不能分红,所以收取会费是合法的。盈利是解决协会的生存问题,这是协会更好地提供服务的前提。

大部分与会嘉宾表示,专业性人才的缺失是协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没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很难完成行业协会向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任务。对此,洪涛指出,没有人才就不能形成稳定的队伍,同样的单位不同的待遇,这对年轻人的工作热情会有很大的影响。李顺利表示,协会的补贴和增长机制的缺乏使得高素质人才欠缺,他建议利用协会的资源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服务,提高服务品质。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二是80年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时期,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均处在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行业协会是一种再转型组织。三是进入21世纪后当前由初级市场经济向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其重点是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很重要,一般而言政府有权,企业有钱,但是行业协会无权又无钱,所以只能或者更必须靠发挥服务能力来运营。

改革开放t-年来,行业协会的发展是恢复,而不是重新建立。到目前行业协会逐步经历了五个阶段:1977年至1984年的恢复;1984年至1993年的蓬勃发展;1993年至2001年的有序的提高;2001年我国进人wTO,洋协会大量进入中国,为其开辟中国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至2004年过渡期;2004年以来是最开放的。目前行业协会的地位还不是很高,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可依,很多行业协会没有一个合法的经济地位。行业协会所实现目标的能力是行业协会所到之处拥有有利于实现其目标的各要素的整合,以及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的总和。

余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从大的环境来说,政府改革强调办事效率,企业强调市场竞争能力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目前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如果行业协会再不强调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建设,就难以有自己的位置,也更谈不上发展。所以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主要基于以下+75面因素。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实际上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在此工作推动的进程中,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可能需要行业组织来承担,那么行业协会能否胜任?在实践中,有一些政府委托的项目,有些行业协会完成得很不理想。从这个角度说,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其次是更好地提供有偿服务的需要。如果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达不到要求,会影响有偿服务提供的长远的可持续性。最后是协会企业会员的高要求的需要。现在的企业在经过市场的锤炼洗礼后,对行业协会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说,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以及取得政策上的支持,能否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有更大的合作项目?这也要求协会能力的提高。

张经原国家工商总周市场规范管理司司长“行业协会在国内应该是和政府组织相平行的必要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是外贸或外交政策的试探先锋。”

第一,没有非政府组织的观念,需要补课。目前没有将行业协会看成是与正式制度、正式组织相平行的现代市场体系国家的必要的组织形式,重视度十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在决策上的失误,很大一部分就是非政府组织监督和指导的缺失。我们没有像西方各国的市场协会那样,从市场发展的角度作出市场发展建设的规划。第二。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一个倾向。即用行政色彩抗击国际金融危机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没有想从非行政的角度来考虑。第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比如,行业协会缴税,有的按企业标准、有的按事业单位标准,但到社会保障部门登记,行业协会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事业单位,这从根本上也折射出了行业协会地位的尴尬。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行业协会不能只做看客。中国的外贸甚至是外交政策,在不知道国际社会有何反应时'可先让行业协会制定行规做以试探,同时政府用政府采购作为补偿。如果国际社会反映偏好,就可向法规政策过渡;反之,政府可以表明这是非政府组织所为。这是在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等活动中,很多国家经常使用的招数,我国政府几乎没有使用过。所以,我们的行业协会可以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比如,解决和东南亚、南韩等国的交涉问题。因此,行业协会在外事工作领域上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张高陵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秘书长“行业协会实际上是推动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制度要件。”

行业协会现行的“双轨制”(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将改革为“单轨制”(社团管理机构),这一制度很快就要出台,当前政府力度比较大。

经过上千年制度演进,行业协会已从最初的互动组织,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兼顾了效率与公共参与两个方面的重要制度因素,且具有可替代的 组织功能。纵观历史,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在推动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进程中是一个制度的要件,可从5个方面说明:行业协会要有独立精神、内生的平等意识、公共地位、自治倾向和权威力量。行业协会的上述属性不能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支撑、互为因果。这些属性对于建构一个民主社会的根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行业协会在社会中获得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李顺利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行业协会应该发展多种桥梁作用。”

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是政府与企业间需要有一个民间组织提供服务,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国家的商会之间也同样需要协会的桥梁纽带的作用。这不是政府的行政需要,而是市场需求的呼唤。

协会的着力点就是服务、协调、促进。

第一,提供服务是首要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政府有时会需要购买行业协会的服务,比如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协会自身应该有这个能力。第二,企业现在最大的难处在于信息不通,协会可以为会员企业搭平台,如北京的品牌要走出去,协会可以为之输出渠道,加强会员、企业同行之间的衔接与了解。第三,规范行为可以很好保护本行业的利益,对那些不遵守行规的行为予以自律,凡是符合商业发展方向、企业会员需求的,协会应该支持并提供更好的服务。协会对于推动有共性的、带动作用的同行业的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发展是需要的,而有些商会的师资力量是十分雄厚的,发挥这个优势,培训是完全可以做起来的。

荆林波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行业协会首先要突显桥梁的中介作用。”

行业协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行业协会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做政府与协会会员间的桥梁。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政府也在转型,那么行业协会必然也是一个转型的行业协会。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的行业协会有一定的寄生性,一步到位做成西方那种完全意义上的民间组织还有待时日。所以,行业协会首先要把桥梁的中介作用突显。

其次,行业协会要想做好必须靠自己,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服务能力、研究能力。目前行业协会提供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最差就是赚会费;其次是搞发牌,好一点的协会做些会议与服务;最好的是协会有自己独立的产品,有指导行业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谈判方,能和政府坐在一起来规范这个行业,使整个行业能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就是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问题,目前很多行业协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行业的发展严重地不匹配。

裴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协会要靠制度解决问题。”

协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决策在秘书会方面与在理事会方面差别很大,真正能专注热点和要点还得是企业家以及行业的代表,他们通过理事会的层面进行议案的讨论。通过理事会作决策,确定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是同行业一起走,这样每年在决策的时候都不会有太大的失误,即靠制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人。要强化理事会决策,如果理事是决策的参与者,则其积极性也会增强。此种方案的推动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比如说,我们会给连锁超市、百货以及很多服务行业搭建一个经营上合作的平台,这对于吸引会员、提高会员能力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服务的桥梁作用是多维的。

此外,有一些企业的模式可以借鉴到行业协会,如引进企业平衡积分卡对协会员工进行管理,引进激励机制、用人机制,核心是行业价值问题。

刘南征中国商业联合会沐浴专业委员会会长“协会有能力,政府扶持很重要。”

发挥行业协会的能力涉及两点:行业协会本身是否愿意做好做大以及政府是否愿意给予这样的环境。比如,2006年沐浴协会上报了沐浴企业等星级评定的国标,2008年由于三鹿奶粉事件而搁浅。最后把国标退为行标才通过。协会努力地去走,希望政府可以更好地配合。

沐浴行业是社会发展到富庶阶段后才能发展起来的行业,沐浴的历史也许正由我们来书写,不仅只有杨玉环和李隆基,还有扬州的三把刀。政府目前对行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于就业来说,沐浴行业单位面积安排就业人数是酒店的3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沐浴行业现有10~15万家企业,解决就业人口1500万,有了收入就可以拉动消费。目前北京对沐浴业的收费是60元/吨水,甚至有的80元/吨水,这种在同一成本下不同的价格表明决策者根本没有考虑其就业的社会效应问题,希望社会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沐浴业行业。希望政府能够改变观念,更加重视沐浴行业的发展。不要只是行业、企业的两相情愿,多相情愿才能利于行业的发展。

第2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成长理论 个体私营经济 转型升级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支撑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的热门议题。个体私营经济是浙江的优势和活力所在,未来浙江省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两富浙江”,即未来五年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点是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鼓励各类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跨越式发展。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在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中进入转型升级的“拐点”时期,本文将以企业成长理论为基础,对个体私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成功路径有哪些展开讨论。

一、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

1、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

浙江省个私经济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浙江从计划经济中自发萌生了一些最原始的市场主体,一些离土的农民、乡企的分离人员、国企退休人员变成了最早的市场主体。第二阶段:浙江个私经济全面发动和鼓励发展阶段。个体户的地位已经确立,私营企业主还不能突出,浙江的各地采用了戴红帽的做法进行全力推动,放宽政策。第三阶段:各种争论开始出现。浙江个私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浙江上下各级顶住压力,在发展中突围。第四阶段:浙江个私经济有序发展的阶段。在经营方法上把遵守市场秩序放在第一位,在增长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向质量型增长转移。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国家先后又出台了若干涉及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以上方针,浙江省也推出了《浙江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浙江是我国沿海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从一个相对封闭、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现代的工业经济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模式。浙江省个私经济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运行,整体经营状况趋好。根据《2010―2011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显示,截至2010年末,浙江省个体工商户累计数212.21万户,同比增长6.80%,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983.58亿元。截至2010年末,浙江私营企业累计户数63.89万户,同比增长12.76%,增速比2009年同期上升3.3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户数占全省总量的81.63%,同比增长2.54%,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16705.79亿元,2010年浙江私营企业出口总计926.02万美元,同比增长44.8%,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量的51.3%,同比增长3.2%。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量的扩张不仅直接提升了个私经济总量,还为社会安置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的增加依然集中在个私经济的传统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私营企业增量以制造业为主;个体工商户增量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随着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的增加,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个体私营经济领域,为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二、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1、有利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浙江省政府提出了个体私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浙江无论是各级政府的发展理念、相关政策、配套设施,还是流通市场、企业家人才、群众文化氛围,都十分适宜个体私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浙江省将“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与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相结合,创业型城市建设对个体私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良好促进效应,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

2、独特的经商意识

个体私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优势,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在整个浙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素来经商意识较强,敢于走南闯北,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温州、义乌、绍兴、台州等地的经营者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浙江省广大个体私营经营者形成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独特的经商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善于经营的企业家。经营者的这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推动浙江个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在因素。

三、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与企业成长理论演变

1、二者研究现状

(1)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现状。企业成长理论是指专注于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规律性的研究理论。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很多,时代不同导致的研究视角的不同,使企业成长理论已经呈现出“丛林”现象,大体分为: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成长论、企业成长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彭罗斯开创的资源基础观等。

其中,彭罗斯开创的资源基础观对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影响力最大,能为研究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彭罗斯(Penrose)于1959年发表专著《企业成长理论》,从企业的内部因素出发,解释了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而Penrose建立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成为后世很多研究者所遵循的基本逻辑。Penrose认为,企业资源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企业成长的速度、路径,而企业成长是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成功与企业掌握的资源、与原有行业的联系以及其他企业进入的数目等有关系。彭罗斯同时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她受熊彼特关于企业家和创新理论的影响。她认为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Timmons进一步拓展了企业成长资源论的范围,他指出实现企业成长的资源不仅是企业拥有、控制或积累的资源,还应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即企业外部的各种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获取最终竞争优势,取得发展和成功。

(2)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现状。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由于私营经济产生于个体经济,但相比于个体经济,它又是一种私有程度更高、经济扩张力更强的非公有经济成分。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指的是:支持个体私营经营主体向现代企业组织形态转换发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就是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个体工商户,通过加大投入、加速整合等多种途径,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基础,符合法律规定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支持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服务业私营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发展等。

国外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方面有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有以下几个理论:产权理论、点轴式区域空间结构和集群理论等。国内一些学者在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陶世隆在博士论文《新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对新中国私营经济产生的条件、类型特征、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较为系统的探讨;白晓玉在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思考》中提到中国所有制形式必然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阎金明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一文中树立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的观念等;国内一些省份的个私协会或市级的工商局对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2、企业成长理论对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的启示

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资源基础理论是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以Penrose的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对企业成长理论与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来研究企业成长理论与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揭示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性,以进一步说明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资源基础理论更强调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企业成长是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要不断创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成功与企业掌握的资源等有关系,要整合好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占据主流地位。对于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的个体私营经济来讲,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就是创业过程、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和成长发展过程。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彭罗斯开创的资源基础理论。

四、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从发展阶段来看,浙江个私经济也已经面临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那么,个私经济怎么“转型”,个私经济如何“升级”,将是浙江个私经济面临的历史课题。本文通过梳理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及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相关研究,来寻求浙江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1、加强宣传引导

转型的过程不仅是企业转型的过程,也是人的转型过程。一是要利用地方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介进行全面宣传,确保个私主体对“转型升级”工作有全面的认识。二是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转型宣传,激励广大个体工商户规范自身管理,扩大经营规模。三是全面介绍国家在产业、劳动、金融、财税等方面对转型升级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与税务部门联合做好专项宣传,进行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后税收政策的专项宣传。同时向广大个体私营主体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法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诚信经营,提高个体工商户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主动转型升级。采取召开行业会、座谈会等形式,向个体工商户详细讲解办理公司或企业登记的要求、程序、注意事项等。

2、支持个私主体向现代企业组织转换

支持个体私营主体向责任明确、产权清晰、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转换发展。一是发挥职能,规范登记。对重点个体工商户要做好“转型升级”登记引导工作。对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要进行调查了解,通过法规讲解、登记问答、政策宣讲等工作引导其自愿“转型升级”,办理变更登记。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工商登记窗口要积极为办理转型的个体工商户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颁发营业执照;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可以用原企业名称;转型为公司制企业的,可以在原名称后加“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强化征税管理。国税、地税部门对个体大户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其建账,加强账务核算;税务部门可以给予其税收优惠;政府可以通过资助补助等方式,对“个升企”给予更大的扶持。

提升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能力,从有利于市场竞争的角度引导他们增强创业意识,做大做强企业。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服务,更好地促进个体工商户向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转型。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实施细则,制定工作的措施、目标任务和工作办法,形成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实施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的良好局面。以资金实力较雄厚、规模较大、有意愿升级为企业的个体工商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鼓励他们转型升级为企业。

3、发挥个私协会的桥梁作用

各级个私企业协会要发挥沟通政府与个私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资金、技术、法律、人才、信息、维权等各个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实现转型升级与推动就业的良性互动。个私协会通过基层组织把个体私营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团结组织起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个私协会要明确服务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将服务社会、政府、会员等工作与协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协调起来,开展有成效的服务项目。个私协会在宣传教育和引导个体私营主体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银企合作中,进一步主动协调银行部门,争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个体私营经济融资,建立更加畅通的信贷融资渠道;协会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各部门的信息和工作重点及时传达给个私主体,全方位为个私主体做好排忧解难工作。

4、引导企业拓展转型升级空间

在面临传统产业竞争激烈、高成本、低利润的形势下,具备实力的转型后的个私企业进军新兴行业,是企业摆脱危机、占领新市场领域和获取利润空间的长远选择。在进入新兴行业时,大多数个私企业不是放弃原有的传统行业,将人力、资金等全面投入新兴行业,而是根据企业现有状况,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各有侧重地同时经营。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以合作、合资、参股、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电信、铁路、电力、民航、银行、证券、保险等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改组,投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行业投资。

这个路径是企业立足于已有资源,转化生产力,通过创新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符合彭罗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分析框架。个私企业在选择这种转型升级路径时,需了解彭罗斯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所提及的三个因素,即企业已有资源、与原专长行业的联系和其他企业进入的数目,应当基于企业自身的已有资源和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理性进行多元化生产。

5、通过创新推动企业成长

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要通过创新使企业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发展模式,培育自主品牌,构建个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无论是自己总结的经验还是国外的成功经验,只有确认了其适用条件并进行适当应用,企业的创新才会成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个私企业的成功创新往往与企业对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的确认能力有关。

彭罗斯关于企业能力的论述使企业成长问题的论述进一步科学化。最重要的是,彭罗斯强调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她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二者均取决于创新能力。彭罗斯的企业创新理论为以后的企业成长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

个体私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与企业的成长理论具有一致性。浙江省个体私营主体要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和创新状况向现代企业组织形态转换发展。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包括政府支持、市场环境、技术环境、融资环境等。要整合优化资源,争取政府的扶持,需要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合作、重组提供便利服务;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个体私营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政策便利;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作出贡献,支持建立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刘晓娅:基于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浙江中小企业困境[J].商业经济,2012(10).

[2] 李国强、李初:我国个体私营企业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5).

[3] 霍东霞:企业成长理论重点文献回顾[J].大众商务,2010(8).

第3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转型

一、引言

2014年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在5到10年之内我国管理会计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它通过加工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业务资料等相关数据,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最优状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逐渐突显。能否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的作用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此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开始向经济业务具体事项的源头延伸,财务核算已不再是主要职能,以预算、规划、分析、管理、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职能日益变得重要起来,财务人员面临转型问题。在以上背景下,进行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的研究无论是在企业发展层次还是在国家政策层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人员转型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相对滞缓,无法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一项改革的实行,改革者必须要了解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预期效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推动财务人员转型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实现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必须首先要对管理会计形成正确清晰地理论认识,才可能设定可行适当的转型的目标、内容,确保推动转型的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并取得效果。回顾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引进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的最早出的美国相比,足足晚了60年。且在近三十年间,由于社会各界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不高,进行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远远小于财务会计且获得的研究资源极其有限,国内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没有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现实经济的需求,也使得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缺乏清晰地理论指导。

(二)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准入资格体系不完善,不利于财会人员的转型

技术性强的行业为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保证往往设立职业准入考试。比如,对于会计行业来说,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然而,现阶段并没有专门这对管理会计设计的资格考试,管理会计往往依托着财务会计的准入标准,这极其不利于财务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型。建立既具可以考察专业技能,又着重考察胜任能力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准入资格体系具有十分的迫切性。

(三)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

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首先体现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从目前情况看,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管理会计虽然是会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很少有将管理会计专门作为一门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缺乏具体引导

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顺利转型并不单单是财务人员自己的事,企业高管的重视、内部职业规划的建设以及企业推崇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企业大环境都会对转型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很少有企业具有完善的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虽然成为企业的普遍呼声,但却缺乏具体可行的考核目标。转型完成与否,完成的怎么样无从把握,极大的阻碍了转型的进度。

三、推动财务人员转型的现实思路

(一)加大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科研投入,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要想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显现,绝大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科研投入,发动高校的学者和专家积极引进管理会计的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中国化的管理会计体系,尝试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第一线的实践优势,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创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更有效的管理会计运行模式和信息系统。

(二)建立注重职业胜任能力的管理会计准入资格体系,推动财会人员的转型

管理会计准入资格体系必须同时涵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的考核,对于专业技能方面可以将现有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准入体系作为依托,补充管理会计人员从业的专业知识,构建更适于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而对于需要着重强调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考核指标的构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特别考虑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制定了相关规定并提出了三种胜任能力。第一种是功能性胜任能力,具体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进行风险分析、计量、和报告的能力。第二种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风度、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领导、协作、沟通的能力。第三种是广阔的商业视野,具体涵盖了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行业、部门以及国际视野。

(三)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供给,推动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

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供给,首先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建设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的方向建设,加大对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争取培养一大批专业技能和胜任能力俱佳的管理会计人才,从而通过优秀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财务人员群体向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型。此外,加强高校以及社会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性的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这样,既有利于高校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为财务人员转型培训提供宝贵的机会。

(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引导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

企业要加快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就必须积极引导这一转型过程,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并结合本企业情况,挑选对于本企业发展重要的几种能力,量化为相关指标。在与员工协商确定每年的目标及发展计划时引入这些指标,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基准体系,从而引导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举例来说,管理会计职能[s1]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因而,企业可以将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细分为具体的指标,比如建立决策模型的能力,进行风险分析、计量、和报告的能力;职业风度、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领导、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指标,并给予各指标适当的权重,得出综合指标后,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更是将管理会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作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看,实现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主要存在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相对滞缓、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准入资格体系不完善、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无论是对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对国家经济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屈亚慧 单位: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4.

第4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刘易斯(1964)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从初步阐释了农村劳动流转对工农关系的影响。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通过论述传统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希克斯(1945)、速水佑次郎(1949)、林毅夫(1983)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Hans Binswanger(1986)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也受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陈升(1986)提出“户办、小型”的农机经营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许锦英(2002)认为,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与经营体制,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化发展机制。黄季锟(2002)、林万龙(2007)、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研究,大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劳动力流转改变了农村人地禀赋关系,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诱致农机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的技术变迁。实际上,从诸多田野调查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流转使农业的生存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要素追求报酬最大化而“脱农”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农地非农使用、农民非农就业、农资非农投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获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除港、澳、台及重庆、海南、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8年共24年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05―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1949―2004)》、《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全面度量不同年份、省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机耕水平、机播(种)水平与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指数,加权因子分别为0.4、0.3、0.3,它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指各类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含兴办实体)当年的全部生产经营服务收入和个体户经营农机化服务的收入,它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取其对数形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及其二次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农地经营规模、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以及截面、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乡村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作为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程度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用以考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他未知因素的时空特殊性及其衍生的异方差问题,本文设定截面固定效应项与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与时期异质性。此外,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形式。

为便于分析,本章对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设定为Mach、Machs,对解释变量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人均农地经营规模分别设定为Indus、Agri、Incom、Labor、Land。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Machs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Xit=(Laborit,Labor2it,Indusit,Agriit,Incomit,Landit)

β=(β1,β2,β3,β4,β5,β6,β7)T

i=1,2,3,…,28;t=1,2,3,…,24

在上述模型中,αi是个体固定效应项,包括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28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Xit有关系;αt是时点固定效应项,包括随时点变化而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4个时期有24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与Xit有关系;εit是误差项,满足一般假设E(εit|Xit,αi,αt)=0。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Mach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通过梳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截至1995年,随着农用平价柴油供应正常的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机械化优惠政策全部废止,而始于1996年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标志着中国农机化发展从自给性的农户自营农机模式向社会化的农机作业市场模式转变。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分界点对面板数据模型分两时段予以实证分析,利用Eviews6.0对模型予以运行,运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根据表1的模型估计结果,在1996―2008年期间,Labor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其二次项符号为正,其经济意义在于:农村劳动力流转与农机作业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在小于临界值增加时,它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逐渐衰减的负向激励。其中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离农”程度加剧,尤其是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期间,Indus(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化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Indus)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甚微,且是负向激励作用,这与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三,Agri(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观测期内,Agri的增加对提高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与1985―1995年相比,1996―2008年时期Agri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负向激励作用。从经济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的增长诱致农户资金逃离农业与农村,不利于农户采用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人均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在1985―1995年时期,Land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以及农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开展诱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Machs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Machs(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始于1996年的河南省跨区小麦机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利用Eviews6.0对Machs面板数据模型予以运行,得到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85―1995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2.235,在1996―2008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899,其经济意义在于:在1996年前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机经营的影响经历了从负向激励到正向激励的反转,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自1996年以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Indus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99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估计结果显示,Agri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1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在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第三,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判断是相背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农户或者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扶持下,越有利于推动自行购置农机具的自用型农机模式发展,而农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地区更容易接受市场化的农机服务。

四、结论

回顾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替代劳动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的转变。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负向影响,对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农机经营存在着正向激励,但对农机装备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Hans Binswanger Agricult-

ural Mechanization: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86

[2]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5]韩喜平. 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A・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林万龙,孙翠清. 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9):25―32

[9]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98(09)

第5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这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全力为推进城市转型鼓劲造势,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凝心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年,是非同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大事多、要事多、难事多。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的实事好事,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民生不断改善的可喜局面。过去的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着眼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学习*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抗震救灾等,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是围绕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动员,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参与转型”的良好氛围。一年来,全市宣传工作主基调鲜亮、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有力配合了全局工作,为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舆论保证。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并通过在座的各位向全市宣教系统的全体干部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前面,蓉兰同志认真总结了*年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各项任务,我完全同意。现在,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宣传思想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之年。不管是从国际国内的形势、从我市城市转型的任务来看,还是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变化加剧来看,都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战。

(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际上看,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未放松,对我国进行的各种思想渗透手段一刻也未停止。透过*年发生的、干扰奥运火炬传递等突发事件可以看出,国际层面上“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和复杂的。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要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控制力。

(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环境。从国际情况看,世界经济出现大震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今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趋紧。从国内情况看,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经济增长下滑,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从我市情况看,资源型城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与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工业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增大,尤其是有色工业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反弹,这一主导因素直接决定着我市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由此将会带来财政增收困难、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收空间收缩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方面的任务十分突出和艰巨,在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任务十分突出和艰巨。

(三)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艰巨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白银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城市转型的科学实践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出新的理念、新的进步、新的面貌。宣传思想工作如果适应不了实践的要求,跟不上转型的步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快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仍然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过时的习惯做法的禁锢,看问题、论事情摆脱不了旧眼光、旧思维的那一套;有的干部嘴上喊要推进转型,但在行动上没有创新、不见实效,把换一种说法、变一种提法当成转型,有的甚至把转型当口号喊,当标签贴,做任何事只要带上转型的大帽子,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干部不但自己不关心、支持和参与转型,而且在其他人有了新的思路、实际行动和好的效果的时候泼凉水,甚至利用自己的职权拖时间、卡脖子,官僚作风严重,严重阻碍转型的进程。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以科学的转型理论去武装,以正确的转型舆论去引导,以优秀的转型典型去鼓舞,从而形成加快转型的强大合力。

二、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我们要按照这个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

第一,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从这个月开始,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在我市全面展开。要围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宣传放在重中之重,认真抓好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班、培训班和报告会等,引导干部群众深入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扎实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工作。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和成效,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第二,着力抓好重大活动的宣传,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辉煌历程、巨大成就,宣传我市组织开展的各项重大庆祝活动,努力营造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这个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加快转型的强大合力。三要大力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宣传活动,围绕大项目、大投资,深度报道项目进展情况,努力营造抓项目、保增长、促转型的良好舆论氛围。四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全面效能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时宣传“全面效能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监督“全面效能建设”。五要围绕全民创业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全民创业的具体实践中去,开创城市转型的新局面。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认真做好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选拔、推荐、上报工作,继续开展“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全国和全省道德模范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要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第二届青少年陇人动漫形象设计大赛。在企业重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农村重点搞好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心理疏导,在学校重点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全省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年”活动为契机,在全市广泛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促城市转型,满意在白银”活动。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开展企业道德承诺活动,以城乡共建为纽带,组织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在每个县区各建设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举办好白银市第四届文化艺术节。

三、围绕加快转型大局,深入开展群众思想发动工作

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的执政之基。宣传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优势,围绕转型做文章,深入群众找题目,让群众在转型中唱主角,使群众对转型有归属感。当前,宣传城市转型既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又要在扩面有突破。深入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扩面,就是要扩大在平川区和企业的宣传,从而使群众广泛参与转型,使企业积极投身转型。同时,要建立发动群众的长效机制,每年要有重点的确定一些载体,使机制通过载体得以保障。

(一)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使转型真正进入群众心中。一是宣传工作要紧密联系转型实际。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积极适应城市转型的新形势,深入解读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战略决策,宣传报道最新工作动态和转型进展。二是宣传工作要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宣传部门的各级干部一定要着眼基层,重心下移,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在抓实、抓细、抓具体上下功夫。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持续掀起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宣传高潮。三是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要求。要紧跟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和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二)始终营造和谐稳定氛围,使群众真正安下心来转型。一是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结合起来。宣传思想工作要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担当思想解放的先导,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转型形势、不符合转型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转型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走转型之路。二是把增强危机意识与坚定信心结合起来。困难挑战面前,信心比什么都重要。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宣传思想工作要鼓舞斗志、提振士气,用有效的舆论引导干部群众从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在逆境中发现有利因素,引导人们既看眼前、更看长远,既看挑战、更看机遇,稳定心理预期,坚定必胜信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城市转型,勇闯经济发展难关,在全市上下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转型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把坚持正面宣传与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转型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难免会涉及各种利益问题,出现各种利益诉求和公众情绪。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好宣传舆论“减压阀”、“稳定器”的作用,引导社会热点,加强舆论监督,采取“正面宣传为主、疏导情绪为辅”的方针,在围绕转型主题展开集中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同时,注重解疑释惑,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轨道上来,着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三)不断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使群众共享城市转型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转型成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文化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立完善面向基层、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首先,是要“做大蛋糕”,让群众有先进的文化可享。推进文化转型和发展文化产业是今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一个人缺文化,就没有神采;一个城市缺文化,就失去根脉。文化转型是城市转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在我市转型总体布局中,注定是一幅浓墨重彩、独具魅力的画卷。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转型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放在全市的总体工作中去谋划,培养文化建设的大视野。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引进培养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发展环境,实现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其次,是要“分好蛋糕”,尽最大力量为群众提供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服务和产品。在共享城市转型成果中加快推进转型,是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参与转型的根本途径。宣传思想工作要努力在文化富民、文化惠民和文化利民上下功夫。要加快市文化中心、市体育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新天地文化商业街一期工程的招商工作和二期工程建设,做大做强红色旅游、黄河石林和少儿艺术等文化品牌,倾力打造文化白银和魅力白银,力争使我市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亮点。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精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要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类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走进农村,深入社区,面向广场,抓住节会,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群众真正参与支持转型。自古成大事者,不光需要着眼长远、胸怀全局,更重要的是得人心、汇众力。只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才能有力地推动城市转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凝聚城市精神。要准确把握宣传导向,着眼于提高全社会参与转型程度,大力弘扬以投身城市转型大潮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特征的白银精神,把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推进城市转型的共同理想上来。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努力在全社会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转型的新鲜思想在全市上下充分活跃起来,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有危机。尊重群众在转型中的首创精神,扩大群众民主参与程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转型的积极性,使群众主动地关心、支持和参与转型。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树立城市形象。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就是这个城市的“硬形象”。外地的游客、客商来到白银,也许第一眼看到的是高楼和街道,但离开后影响最深刻的还是白银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可以在短期内把公交车刷新、贴上文明标语,但是,让公交车上的乘客养成自觉让座的文明习惯,却需要一个过程。要以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构建和谐白银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围绕转型内容,紧跟转型动态,突出宣传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进展情况,展示全市上下同心合力、拼搏进取、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推介,不断增强对外舆论声势和效果,促进和助推城市集聚外来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

四、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身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2009年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发展遇到最大困难的一年,也将是蕴涵重大转型机遇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对我市的城市转型大局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加强班子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领导,理顺机制,使宣传部门真正履行对宣传文化领域的管理职责。宣传部门要适应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新变化,加强对宣教系统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真正把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勇于创新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宣传思想战线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不断提高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水平。宣传部门是各级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总牵头,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党性意识,自觉接受宣传部门的管理。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宣传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和工作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系长远的战略工程来抓。要紧密联系城市转型实践,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撑中,努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撑腰壮胆,善于帮助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开展工作,乐于与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交朋友。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树立学习是第一需要、第一追求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会用转型的视角发现问题,用转型的眼光分析问题,用转型的思维判断问题,探寻宣传规律,提高工作水平。

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常委分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宣传”格局。按照刚性、规范和量化的原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投入机制和宣传部门办公经费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宣传经费投入来源不稳定、不到位、总量偏少和比例偏低的问题。要根据转型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管理和联系机制,对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实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宣传联席会议制度和新闻会制度,落实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舆情新闻信息收集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畅通迅捷的渠道。

第6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转型效果;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23-04

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装备制造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离散制造企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单件小批或按单订制的特点。2009年国务院在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1号)明确指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即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企业服务转型[1]。目前,国内外一些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实施这种转型,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给企业增加了竞争优势和更多的收益,还有一些企业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反而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2]。对于如何有效评价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效果,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选择服务转型,其服务转型效果的评价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一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紧迫性

20世纪中后期,制造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实现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3]。很多企业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著名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4]。制造业的“微笑曲线”表明,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后端的销售和物流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更高的环节,而生产制造的环节利润较低。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下端,只是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研发设计和品牌运作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导致利润微薄,国际竞争能力亟待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定位和转型、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5]。

受国际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启示,为了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服务转型已经开始成为产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的共识。2008年11月,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现代制造服务业专题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制造业要抓住机遇,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步伐。2008年由清华大学开展的一次调查显示, 52%的CEO已经认识到了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的潜在问题,正在主导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有超过34%的CEO们表示,企业已经开始从制造向服务转型;18%的CEO们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方案,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进行转型[6]。

(二)服务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项保华(2001)认为“转型就是从一种状态跳跃到另一种状态” [7],由此可见,转型体现的是一种过程。一般来说,这种过程体现着企业实施转型中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要转型、朝着什么方向转、怎么转、转的效果怎样”。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EBSCO等相关数据库检索和分析发现,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虽然国外与服务转型研究相关的学术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什么是服务转型”、“为什么要服务转型”、“转型的模式有哪些”以及“服务转型需具备哪些能力”。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研究较为分散,主要是从服务转型产生的背景、意义、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研究很少。

即使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探讨,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探讨视角的全面性以及指标的直接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例如吴斌(2010)认为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差异化优势的凸显和竞争绩效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和折射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效果,是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成效的综合体现[8],但是文章并未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提出具体指标体系的对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在评价企业服务转型后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好说明其转型效果好。例如陈利(2007) 在服务业的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五个方面提出了适用于制造企业的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指标[9]。显然,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很难比较全面系统地去评价服务转型的效果。

无论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来考察企业服务转型对社会的贡献,还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察服务转型创造的价值或服务转型增值,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主要是全面检测服务转型目标是否实现以及转型的综合成效。若转型未达到预期效果,则应及时分析查找问题所在,以便完善。同时,在评估的时候应将服务转型过程所经历的问题转换为经验与教训进行分析、加以提升、逐步内化为企业知识,以利于企业服务转型效果的持续优化。

二、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由于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应该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结合成功企业服务转型评价的实践,以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审查企业转型效果评价中的潜在问题,找出评价改进的思路。

(一)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案例评述

本文选取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成功实施服务转型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搜集总结对其转型效果的描述,从中找出一些能够评价服务转型效果的指标。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初只生产电话交换机设备,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到1999年,华为意识到不能仅为客户提供硬件设备,要有一个从设备的设计、生产到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后续服务的持续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基于解决方案的“产品-服务包”。现在,华为建立了规范、系统的“服务产品开发流程”,扩大了服务内容,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了华为在激励竞争中的重要砝码。

2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自1996年创立全球服务部以来,IBM公司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发展IT服务。在IBM看来,客户对单独的产品或服务的兴趣越来越小,对购买能够解决其业务问题解决方案的倾向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IBM的服务业务收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而且在40万员工中,有一半以上属于服务部门[10]。IBM公司现任董事长帕米萨诺认为,这时IBM的转型才能说是成功的。

3康明斯。康明斯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柴油机制造商和领先的电力系统提供商,2000年开始实施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能源解决方案。在过去三年,ESB的总体收入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在2007年达到了1.55亿美元,实现了从传统的单纯产品生产销售到能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成功转变[11]。

4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了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增加企业收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进行了从复杂产品系统提供商到备勤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性转变。备勤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不仅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还为公司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通过备勤管理解决方案带来的服务收入增长了4%,占国防航空销售额的55%[12]。

5陕西鼓风机(集团)。从2001年起,陕鼓凭借透平机械在用户流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强系统、关联技术的研发,大力实施工程成套战略,对透平机械和配套产品进行系统优化配置后向用户整体提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2001年以来,陕鼓总产值从4亿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50.7亿元,增长了12倍;利润从1620万元迅速增长到5.02亿元,增长了近31倍。2005年,在陕鼓25亿元的总产值中,51.6%的收入来自于服务;而2007年,在40亿元的总产值中,服务收入已上升至68%[13]。在“2009中国品牌500强”评选中位列58,其品牌价值多达186亿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去评价企业服务转型效果,概括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方面、企业内部过程方面以及其他方面。

1财务方面。从以上企业案例中,基本上都是从财务视角去评价服务转型效果。评价的指标有:服务收入、服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企业利润率的变化等。可见,从财务方面去评价企业的服务转型,不仅数据易于获取,而且易于客观的反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给投资者和股东增加信心,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

2企业内部过程方面。如建立了规范、系统的“服务产品开发流程”,扩大了服务内容,增加了从事服务人员的数量等。

3其他方面。如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提高了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等。

但是评价服务转型效果仅从企业内部视角是不够的。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服务转型又符合了社会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必定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企业提供服务业务的过程需要得到供应合作商的配合。所以,本文认为应该从客户、企业、供应合作商、社会这四个角度去评价服务转型的效果。

(二)理论基础

根据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企业绩效评价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和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前一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以投资报酬率、预算为核心,采用利润、现金流量、各种财务比率指标来评价其经营业绩,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面向企业内部、注重战术性反馈的比较完整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已经将非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补充,并对公司绩效和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有了一定的区分。后一阶段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代表理论就是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及绩效棱柱模型。

1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最初源于1990年美国诺顿研究所主持并完成的“衡量未来组织的业绩”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来综合评价企业绩效。财务指标是企业最终的追求和目标,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物质保证;而要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而要满足客户,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及员工的学习与创新[14]。

平衡记分卡是目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较为为完善的一种工具。但是BSC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BSC方法只考虑了股东和客户,没有将对财务绩效有重要影响的相关者考虑进去,存在一定片面性。企业在强调股东和客户价值的同时,不应忽略其他对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有重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政府、社区等。

2绩效棱柱模型。针对平衡记分卡把股东的利益作为组织的战略起点,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安索尼•厄特科圣(1998)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以这一观点构建的业绩评价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绩效棱柱理论。绩效棱柱模式是安迪•尼利(Andy Needly),克里斯•亚当斯(Chris Adams)以及迈克•肯尼尔利(Mike Kennerley)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战略绩效管理模式,这一框架由五个部分构成,即利益相关者贡献度、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战略、过程和能力[15]。绩效棱柱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都加以考虑并作为业绩评价的立足点,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装备制造企业应该从客户、企业、供应合作商、社会这四个角度去评价服务转型的效果。因此,以BSC为基础,在企业服务转型效果评价体系中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维度,即新的评价体系包含五个维度,它们是: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

(一)财务方面。这是任何企业对转型效果评价的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的财务指标主要应体现出服务转型后对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服务性收入及年增长率,服务性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及此比重的增长速度,企业利润率的变化情况。

1企业服务性收入及年增长率。对于企业服务性收入,其具体数值可以在对企业销售收入进行明细分类的基础上计算得出。企业服务性收入年增长率则是由本年度以及上年度企业服务性收入的数据计算得出,这一指标不仅间接反映了装备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的市场需求量,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服务产品开发数量的增长。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服务性收入年增长率= 本年度企业服务性收入-上年度企业服务性收入上年度企业服务性收入

2服务性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说明了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性收入及产品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一比重的增加侧面说明了企业资源的配置的变化,由产品转型服务。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服务性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服务性收入总体销售收入

3企业利润率的变化。如果在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之后,企业的利润率有所降低,说明转型的效果不一定好。但若仅只是在短期内有所降低,这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进入新的领域难免会出现暂时性成本增加的情况。

(二)客户方面。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满足并创造客户需求,使企业的服务业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顺利实现其价值。所以从客户方面去评价企业服务转型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客户增长率、客户抱怨比率、客户价值提升程度。

1客户增长率。客户增长率是指新增加客户数量与客户总人数的比例。客户增长率越高,说明客户对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企业提供的服务能满足越来越多客户的需求。计算公式如下:

客户增长率=新增客户数量客户总人数

2客户抱怨比率。客户抱怨比率反映了客户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的不满意程度。客户的抱怨越多,说明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越低;客户的抱怨越少,反映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越强,也就间接说明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很好。顾客抱怨比率通常采用客户抱怨次数与服务的交付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顾客抱怨比率= 客户抱怨次数方案的交付次数

3客户价值提升程度。客户价值是指客户购买服务所获总价值与总成本之差。客户从装备制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中获取的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总成本是指客户为了获取服务中包括的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其差值越大,客户价值提升的程度就越高。

(三)内部过程方面。内部过程层面是对企业服务转型效果的实质性分析。通过评价和分析服务转型对企业内部过程的影响,发现并解决转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企业转型所需资源做出更好的优化。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是对外提供基于产品和服务的组合,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讲求方案的质量,缩短交付周期,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成本。而对内部经营过程的评价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它主要考虑:方案的质量、成本、效率、服务数量及服务开发的速度和管理支持度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柔性。服务柔性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服务产品柔性和服务时间柔性。服务产品柔性反映了装备制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引进或创新服务产品的能力,可以用新增服务产品数量与总服务产品数量之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服务产品柔性=新增产品服务数量总服务产品数量

服务时间柔性则反映了装备制造企业对客户服务需求的响应速度,可以用从接到顾客服务需求咨询到解决该服务需求所需要的时间,假如接到顾客服务需求咨询的时间为M,解决该服务需求的时间为N,则解决该项服务需求所需的时间为N-M,记录T次解决某项服务需求所需的时间,则服务时间柔性的计算公式为:

2服务数量。如果装备制造企业自身能提供的服务数量越多,不仅能快速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而且增强了在实施过程中对服务业务的控制,进一步优化了服务业务给客户带来的效果。

3服务人员。服务人员是指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越多,企业服务转型的效果就越好。

服务从业人员的比重=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员工总数

4服务流程。规范的服务流程为服务的质量、交付的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通过检查企业是否有完善规范的服务流程书面文件,流程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就能够间接反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的好坏。

(四)学习与成长方面。学习和成长主要反映企业如何创造一种支持企业变化、革新和成长的氛围。学习和成长目标是上述三项取得良好成绩的推动力量。由于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涉及的服务范围广,加上方案的个性化特点,要求员工不仅拥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技能,还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是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学习与成长方面来反映服务转型效果,本文认为可以从投入和产出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投入的角度主要应分析企业提供培训的变化情况,产出的角度主要应分析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升情况和员工的创新能力。

1从投入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实施是依靠员工来推进的,所以员工知识服务能力的提高是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持续提高员工能力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培训,所以企业应该加大为员工提供培训的力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的时间、培训的费用等。

2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就表现在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人员数量的增加和员工的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人员越多,服务转型效果就越能得到保证。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服务的创新及对解决方案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所以对解决方案的创新间接说明客户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对解决方案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则可以通过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服务的提供能力来体现,同时也体现在对新产品和服务平均开发周期的缩短。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方面。本文主要是从供应商合作商和社会、政府、社区等方面对转型效果评价。

1供应商合作商方面。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涉及的服务范围广,装备产品复杂,一般很难由装备制造企业自身提供全部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借助其他企业的力量,否则转型极难成功[15]。由此可见,供应商合作商在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从供应商合作商方面去评价企业服务转型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装备制造企业长期合作的意愿、订单数量的增长、能否获取合理的利润。

(1) 如果供应商合作商对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效果感到满意,那么供应商合作商将会非常愿意和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订单数量的增长,指的是供应商合作商从装备制造企业获得的订单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装备制造企业对供应合作商的产品、服务需求的增长。如果供应商合作商获得的订单数量能持续增长,说明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就间接说明了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成功。

(3)能否获取合理的利润,是衡量供应商合作商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装备制造企业能成功实现服务转型,企业肯定能获取可观的利润,这从上述成功转型企业的案例中也得到了验证。装备制造企业能获取可观的利润,那么其供应商合作商肯定也能获取合理的利润。所以,供应商合作商能否获取合理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装备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效果。

2其他方面。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企业转型自然会引发一些社会效益,增强企业形象。如生态效益。因为服务的生产消耗的自然资源和产生的环境影响都远远小于有形的产品,那么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将会降低对资源和环境依赖,产生生态效益[17]。尽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但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去反映,如企业社区的满意度、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态度等。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电子供应链管理研究(HB09BYJ0101)”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省略/zwgk/2009-05/12/content_1311787.htm.

[2]Gebauer H.Friedli T.Fleisch E. Success factors for achieving high service revenues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 (3):374-38.

[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0.

[4]黄毓敏.全面动力系统方案的领跑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J].装备制造,2008(08):64.

[5]马春光.我国制造企业产业链转型问题思考[J].企业经济,2010(1):5-9.

[6]百位企业CEO调查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道路在哪里?.cq.省略/a/20090402/000081_4.htm.

[7]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M].华夏出版社,2001:223-246.

[8]吴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53-54.

[9]陈利.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48-49.

[10]杨波.IBM的服务转型研究及其对国内IT企业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9:24.

[11]张旭梅,郭佳荣,张乐乐,但斌.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及其运营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9):229.

[12]黄毓敏.全面动力系统方案的领跑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J].装备制造,2008(08):64.

[13]崔焕平.陕鼓:一家传统制造商的服务转型[J].北大商业评论,2009(4):34-40.

[14]张涛,文新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2-74.

[15]李灿.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综述[J].事业财会,2007,(2):68.

[16]王凌,孙林岩,玛泰文.服务型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5.

[17]陈艳莹,周娟.制造业服务化的生态效益:国外研究进展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9,(1):69-72.

第7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有: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中新社副总编辑张明新等。

佛山市出席领导有:佛山市市委书记李贻伟,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德良,佛山市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德荣,佛山市三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辉等。

出席论坛的专家还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亚洲知识管理协会院士陆德等。

企业家代表有广东惠州保利集团董事长何道深、佛山何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源、嘉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何焯辉等。

佛山市相关政府部门、佛山以及珠三角的华商代表、各行业企业家近六百人出席了论坛。

与会领导嘉宾畅言改革转型

“国资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种职能交叉混在一起的状况,显然有背国资委设立的初衷,应该把它分开,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转交到政府,更好实现维护和发展国有资本的权益。”在2012世界华商转型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在谈到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时发表了他的看法。

洪虎指出,党的“十”提出要稳步大部门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这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大部制不是把不相关的职能硬性地捏在一起,把部门做大,更不是追求部门越大越好。“部门的大小,除了考虑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反比之外,更重要的要合理划分部门的职责,转变政府的职能,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提高公务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提高政府的办事效果,降低行政成本,做到科学理政。”

在论坛上午的演讲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城市化。

贺铿指出,在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他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经济自主增长的主要抓手,建立财税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抓手。

“收入分配改革,应该是当前所有改革切入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肯定要触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我们要敢于碰硬,也就是十所说的我们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得的利益。”贺铿说。

贺铿发言中幽默地说,自己是一个谨慎的乐观派。并预测,“明年的经济,我个人感觉,应该比今年好,包括世界的经济和中国的经济都应该比今年好一些。但是不会增长很快。”

转型中的机遇所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论坛上指出,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世界华商新挑战。他认为,要抓住当前我们国家全球化背景下进口和出口并重的机遇。应该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新能源、新工艺、医药方面,以及城市化的机遇。

在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表示,中国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不到五年就翻一番。未来的最大消费市场不在美国,将逐步转移到中国,将来中国会成为头号消费大国。

据陈文玲分析,目前中国消费出现了包括奢侈品消费、网络消费、健康消费、旅游消费、服务性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等七大亮点,随着消费的东移,未来中国将成为第一大进口国。

陈文玲表示,除了日用消费市场东移之外,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费市场也在东移。能源自给率,美国已经从2005年65%上升到去年的81%,替代石油,美国将来会更多的使用天然气,这个转折点估计在2017年。相反来说,中国在工业发展中后期,印度在工业化进程中,将来能源最大消费市场在亚洲。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演讲中指出,现在都在讲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我们转型是产业间的转型,现在我们更重要的要强调产业内的升级。他认为,传统产业是中国的基础和优势所在,讲企业的转型升级,还要更多强调产业内的升级,产业内的质量、品牌、品种等方面内涵的升级。

转型外在环境亟待改革

除了转型中的机遇,一部分官员和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要破解的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论坛演讲中认为,从短期到中长期衔接方面,中国不可回避新一轮财税配套改革。

“这些年来,省以下体制一直没有进入分税制状态,地方普遍存在财政困难和短期土地财政的问题。”贾康表示,从短期到中长期衔接方面,中国不可回避新一轮财税配套改革。

在贾康看来,地方政府阳光融资是严重滞后的,省以下分税制不能够落实已经成为政府职能转换的忧患,“省以下的财政,如果真正有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框架扁平化会使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转变,并将降低行政成本,优化各地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更好释放千千万万主体创新的活力,缓解方方面面的矛盾结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中国战略机遇期可以延长到2030年。”

有机遇也有风险。陈凤英分析,战略机遇期中,中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四个:首先,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我们的外部风险非常大;其次,西方国家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比如美国是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解决债务问题,中国这样的国家很可能被危机化;再次,中国高调解决,使得美国遏制中国意愿明显增长。最后,中国高速发展以后,积累了大量问题,矛盾正在凸显。

论坛佛山举办别具深意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在致辞中以一句诗词开头,佛藏山里远,人在画中游。葛洪泽指出,世界华商转型发展论坛在佛山召开具有特别的意义。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发展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面临了一些转型问题。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问题。可以说,转型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葛洪泽说,古人说得好,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综观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解决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华商大有可为,世界华商大有可为。

李贻伟书记谈佛山为企业转型服务

佛山市市委书记李贻伟在开幕式致辞中热情洋溢地说,佛山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佛山可以领略到粤剧、舞狮、龙舟、美食等典型的岭南文化元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合所在地的佛山,自古商业发达,文化开放包容,政府开明高效。

李贻伟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这样的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行政高效的政府,佛山一直在全省排在前列。现在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网络化办事大厅等行政手段现在佛山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国务院给到的所有行政审批基本上都能到网上办理,五天办结,零收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极具活力,佛山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佛山六千多亿的GDP中,工业制造GDP是一万四万多亿,在全国地级市排名比较靠前。合同签约外资比去年增长了140%,实际增长外资是44%。现在佛山老百姓比较富裕,居民存款一万多亿,基本上接近小康水平。

李贻伟最后表示,希望各界朋友都能愿意来佛山投资发展。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致辞中说,2012世界华商转型发展论坛响应十的政策要求,搭建政府、经济学家与华商企业家的互动平台,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国内权威专家及世界华商企业决策者、主流媒体记者等精英人士参会,探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寻求转型升级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华商转型献计献策,具有切实的实践意义。

同时,他指出,此次论坛在珠三角产业群的代表城市佛山召开,还可以借机探寻佛山在转型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全国各地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佛山何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源代表华商企业在致辞中说,十报告的内容点燃了我们企业家心中的激情,“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继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企业做强做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创新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11月25日下午,“2012世界华商转型发展论坛”就“区域经济创新与结构调整”、“华商企业——经济转型的推动力”两个突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两场分论坛对话。

第8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1中国报业(集团)高层领导座谈会”,中央和地方33家报业集团负责人将围绕“报业集团转型升级之路”的主题,总结报业集团就转型升级创造的经验,共同探讨我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这是贯彻落实《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年初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在此,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报业集团负责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新闻出版战线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正在迈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局工作特别重要,意味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希望。下面,我结合新闻出版业发展情况,就报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发展与大家交流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报业转变发展

方式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报业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报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报业转型升级,是新闻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与会的33家报业集团,占我国报业集团的绝大部分;而报业集团是我国报业的主体力量,也是全国三级党报的中坚力量。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在加快推进报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报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新闻出版业包括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六大出版,编辑、印刷复制、发行三大行业。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舆论阵地,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作用巨大。同时,报业又是重要的产业部门,为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需要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因此,加快转变报业发展方式,对于促进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报纸是国家重要的媒体机构,作为开放的话语平台,报纸对内对外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传达政府的主张,反映大众的意愿,沟通人们的思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报业的改革发展,我国报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报业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提供条件。

(三)加快报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传播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目前,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不断深化,传播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日趋完善,带来了世界传媒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重大而深远。我国报业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要利用好时展提供的难得机遇,自觉实现报业产业格局调整和产业形态转换,大力转变报业发展方式,推动报业产业升级,将我国新闻出版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正确判断我国报业转型升级的

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努力目标,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有赖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新闻出版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新闻出版业产业体系、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市场化步伐加快,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外向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在全国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一是报业规模不断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长。截至2010 年,全国出版报纸 1939 种,报纸总印数 500.2 亿份,成为世界报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二是规模经营不断探索,经营成果初显。全国39 家报业集团实行编辑和经营两分开,省地两级报纸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大中型报刊骨干企业正在形成。三是报业内部结构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调整。一些市场萎缩、经营不善的报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办报定位,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四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报刊网、电子报刊、网络报刊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传统报业的新媒体业务不断增长,新产业收入不断扩大。五是新型报业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已有7 家报业集团、报刊社的经营部分已经在境内外上市,1251 家报刊单位注册为企业或转为企业。六是报业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实现千人拥有日报 90 份,部分地区实行党报免费赠阅。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全民阅读工程等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都包含报业服务的内容,发挥了报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报业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束缚阻碍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革除,深化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文件刚刚下发,转企改制的任务十分繁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报业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报业结构不合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报刊业“小、散、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报业的舆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有相当差距。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多元传播格局加快形成,传统报业在技术、人才、资金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并不占据优势,面临新兴媒体的强大压力。报业转型人才缺乏,既缺乏管理大型报业传媒集团的政治强、业务精的帅才,也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特别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全媒体人才。我国报业与新闻出版产业其他部门一样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报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面临着来自经济、科技、国际竞争、资本运作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报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报业集团

转型升级

实施集团化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2010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新闻出版领域集团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只出现一些出版发行联合体。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行政性、区域性的出版(发行)集团。90年中后期至今,成立了大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从1996年起,和新闻出版总署已经陆续批准了39家报业(传媒)集团,有中央报业集团,有省市报业集团。

这39家报业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出版报纸数量、经济实力,还是报纸质量、社会影响力,都在我国传媒界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据调查,2010年全国39家报业集团总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与2009年相比,均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总收入409.65亿元,比2009年增长9.59%。实现利润总额42.82亿元,比2009年增长29.74%。集团净资产总额527.0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17%。其中,17家总收入10亿元以上,18家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

推进我国报业转型升级,首要任务是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有学者指出,我国传媒业转型表现出“双转型”的特征,即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相互交织。我国报业转型同样也具有这种“双转型”特征。因此,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必须把握这一特征,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从加快报业改革出发,推动报业适应全球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报刊市场主体,同时,这一改革还肩负着调整报刊产业结构,提高报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推动报刊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的重任。不久前,中央已经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央要求,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不久将全面部署转制工作。各报业集团要抓住深化非时政报刊转制的大好时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报刊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打造我国报刊传媒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从而优化我国报业结构,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报业集团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为报业发展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要加快推进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积极推进区域性报纸由单一新闻服务向报网一体化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发展,积极推进专业性报纸建设提供内容服务、广告服务和各种数据增值服务的网站群,积极推进以手持阅读终端为载体的报刊内容服务。可以预见,今后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新业态,将会成为新闻出版的主体产业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报业出版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要努力建设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通讯网等多网覆盖的新闻出版内容传播新体系,构建新形势下多元传播新格局。

同志们,面对传媒业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推进报业集团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踏实工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积极的力量。

第9篇: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转型 资源 能力

引言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企业从中追求一定的盈利,必须结合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立足于我国企业生存面临的实际状况,创新管理方式和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模式。

一、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

普遍认为,从原有产业转到新型产业就是企业转型,或者是从本来的市场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而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根本性变化就是其主要特征。企业转型是为了追求新的出路,原有的服务或是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创收的需求。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就要扩展新的企业发展空间[1]。

1960年到1980年这个时间的企业转型的选择被认为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外部市场化境的风起云涌同样可以被看做是企业转型的原因。外部市场环境能够发挥市场本身的优化资源作用,实现资源的整合,引导资金流向利润较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企业能够从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开拓发展的新空间就意味着成功已经卖出了坚定的一步。能够找准企业的合理定位并不容易。依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成功。外部市场环境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战略管理以资源为基础的模式的观点认为,企业丰富资源当中,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是决定资源质量的关键。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的集合体能直接转换成为企业收益的数字。企业所处的行业并不是企业创收的关键,产业结构并非万能的。特色资源作为一种企业进行生产投入的固定成本,形成企业竞争的关键资产。一般来说,我们将这种固定的投入分为有形物质、无形物质和以人文核心的三种资源。这样的资源优势并不是迅速可以流通的,也就是说企业一旦掌握这种这种资源属性、可以保证别的企业很难模仿和创收,从这种资源中获取利益。这样的企业可以保证完完全全的资源始终为自己所用,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方便资源为企业创造收益。保持企业在同行和市场中的竞争力。

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销售收入并不能表明企业的不断增长。换句话说,企业为了使核心竞争力增强而通过并购进行战略转型,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是要谋求该企业自身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得到解放和发展[2]。

总结西方国家的并购浪潮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为企业虽然在追求多元化的发展,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表明企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在企业的核心业务扩展当中拥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要着重利用者一项固定的投入。对于我国的企业,若核心任务已成型,发展的十分成熟。转型后的企业不必费心去寻找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核心业务为基石绝对会为企业创收不小。企业核心业务的潜力要靠人力的发掘,发展的潜力意味着到来无数的机会。当然,有已经成型的就有尚未成型的,处于发展初期并未表现出强劲上升势头的业务,必须得到来自管理层的甄别和见识,往往能够从中的到边缘的发展机会。这个过程要不断的利用该企业的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谋求企业业务的多点开花,突出核心业务的带动作用。

二、企业转型后的模式类型

(一)转型模式基于业务

顾名思义,该模式特别强调核心业务的能力。认为只有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中心挖掘边缘能力才能取得企业发展的成功。实际上,是强调以企业核心业务为核心的关联性所创造的效益。核心业务意味着整个企业都是为它服务的,能凑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创造企业财富。企业的转型一般比较依赖于企业已经成熟的业务能力,在熟悉的产业完成先进知识的组装,以求达到资源整合优化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得益于行业和企业本身的默契度,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成功率比较高。关于企业所有的基础生产措施能够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不过这种转型的方式比较不容易创造新的财富,并且风险比较大。因为这种原有生产模式的模仿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并没有难度。如果企业想要通过转型获得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方式竞争力并不能有明显的改善。无法保证转型目的的顺利实现。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提高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竞争对手的模仿难度因为本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展而提高,就能保证延长企业转型的效果和持续性。往往,这种模式对外部市场环境的要求较高,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风险[3]。

(二)转型模式基于特色业务和能力

企业本身的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是创造企业收益的因素。在企业不断发展、多元化、集中化的过程,经过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实践经验的打磨,会深深的打上企业的烙印。企业的核心文化会因此大受启发。它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和转型的焦点都聚集于此。这样的潜移默化影像将积极的反应到企业生产或者生产的任何一方面。特色资源、优秀能力、企业文化互相影响。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以及其相关性的稳固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样独特的结合紧密方式能够在企业创收的过程中能够从企业内部出发,企业能够充分的掌控其发展的过程。

比较上述两种方式,从中发现中小企业的转型之路必须依靠本身的特色资源和优秀能力,将自己处在成长期的业务本身,做大做强,成为在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实现转型目标[4]。

三、总结

本文对于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转型进行了分析。企业转型战略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文章提出的观点仅仅是笔者自我意见,有待指正。

参考文献:

[1]冯海龙.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研究[J].2012;06

[2]王爱国.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201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