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精选(九篇)

教师职业道德

第1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一)教师将德行修养功利化的倾向

在解释“没有必要师德培训”的理由时,新教师较多的说法是:自己现在的师德水平“足以对得起一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管理者应该先提高教师待遇再来谈师德”,等等。不难看出,不少教师将德行修养与功利挂钩。如此“现实”在于他们受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的教育文化的影响,没有利益,就不想主动学习。其实,师德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社会体验,如果教师的精神世界单调、有惰性、不善于求知与思考、轻视理论学习,就难以感悟到这些内涵。

(二)教师参与培训的现实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存在许多现实困难。首先,忙碌繁琐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其次,这些困难也因地域、学校层次等存在差异。在调查中对师德水平提升选择“没必要”的教师群体尤其值得关注,从访谈中获知,新教师们入职后需要适应的问题很多,女教师尤为关注情感、恋爱、婚姻问题,男教师主要关注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等问题,无暇顾及师德的提高。教师们并非没有提高自身的愿望,而是认为师德培训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困惑和困难,与实实在在的生活更是相距甚远。要打破师德培训的困局,就要重新梳理师德理论,转换授课角度,消除教师对师德理论的“恐高症”和情感疏离。

二、平易近人———让师德理论回归生活之真

道德教育离不开晓之以理,但说理若简单地流于假大空的道德说辞,则远离了生活之真。为了使师德理论能平易近人,笔者借鉴心理学对个性的划分,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众多内容划分为“外向”与“内向”两个维度,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参照而又简明的师德理论思考路径,引发他们对师德内涵深入了解的兴趣。

(一)向外———放眼职业,合理定位

如果将师德理论做拟人比喻,那么它的个性是丰满的,兼具“内向”与“外向”两个层面。师德外向的一面在于:要用开放的眼界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用开朗的心态接受和享受这个职业带来的一切。教师职业古老而崇高,自古以来不乏赞誉之词,但若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利益有着过高的期许,不仅容易出现心理落差,而且可能产生故步自封的狭隘心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师范生满怀热望踏上工作岗位,可工作一段时间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的热情逐渐消逝,直至转为冷漠。客观地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传递者,但并非社会文化的主要原创者,这表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可能很高,但教师群体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教师可以创造教育文化,教师工作需要高度的创造力和智慧,这也是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的一点。让教师们切切实实认识到职业的特点而不仅仅是优点,并坦然接受,是职业自信的表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快乐所在。要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自身职业的责任与忧患、快乐与成就,进一步领悟教师职业的深层魅力,坦然接受其中的苦乐悲喜,不因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而难以适应。我们不仅要宣传教师“崇高职业的骄傲”,更要让他们多体验“平凡职业的快乐”。笔者在授课中乐于让教师们分享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意,这种教育的“善小而为之”,将会逐渐积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职业的收获除了“虚名”,还有职业独有的“实利”。

(二)向内———发展自我,修养人格

传统的师德教育将重点放在对“奉献”的追求,不倡导教师强调自身的利益。其实,对奉献的尊重和赞美,不等于忽视奉献者的“自我”,相反,一个坚定的奉献者的信念基础是对自身角色的充分了解。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比前辈接受了更多彰显个性的教育,更注重自我,因此,师德教育应该从对教师自我的充分解读出发,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格。认识自我是教师健康心灵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知你自己”,还是中国古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不彰显自我认识的人生智慧。教书育人、因材施教,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均需要教师具备“知人之智”,而知人的智慧又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发展自我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师需要与学生拥有共同的生命体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意味着现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只限于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要激励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进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性的活动上,与学生互相影响互相鼓舞。教师的创造精神,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心灵成长的历程来看,教师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发展自我的过程,教师对求知与创造的需要是其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自我发展的源泉,求知与创造使教师更接近“自我实现”的境界,更能体会教育的自由幸福,更能将自身的智慧回馈给学生。修养自我是教师的人格追求。教师的人格修养比一般人的修养更具丰富的内涵,除了日常生活中实践自我修养,还要在发挥自身人格的“工具价值”方面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也就是说,让自身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师的人格成为年轻人成长最有价值的“阳光”。从理论学习上,内外两线形成了一个认识“框架”,向外的线索是拓展的,涵盖了敬业、爱生、育人等内容;向内的线索是内省的,追求的是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与为人师表。在教育实践中,内外两线的内容是互相交融、共生共长的。

三、取法乎上———引发教师师德修养之觉

“平易近人”目的是让教师能体验到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亲密关系”,然而,师德教育最终努力的方向仍是“取法乎上”,即教师的人格修养必须从高处着眼,这种修养包括情感、态度与信念。

(一)师德之情的理性提升

研究表明,新任教师在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和管理方面遇到的困惑、困难,远远多于教学方面。新任教师教育的难点,恰恰就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关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爱”显然是一种情感教育,通常做法是“动之以情”。笔者认为,现代教师更需要培育“理性之情”,才能适应复杂的教育情境。教师关爱学生的心理基础是内心的同情与仁慈。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除了要严加杜绝比较极端的失德行为,还不能忽视普遍存在的教师的冷漠。教师的冷漠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心理所处的消极状态以及行为所表现的不作为现象。研究表明,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过重的负面情绪的困扰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冷漠,这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保证职业的“体面”与尊严,还需要教师做好职业定位和心理调适。在职业生涯中,教师要学会理性地关照与培养自己的情感。其一,要将自身“天然的同情”提升到“职业的同情”。

教师的同情心除了作为普通个体的同情心,还包括反映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的同情,主要是同情教育对象———学生。其二,要让教师们学会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教师是普通人,经历普通人的情感与困扰,职业的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有可能吞噬教师心中的善,导致倦怠和麻木,使教师失去教育的仁慈,“麻木不仁”中的“麻木”与“不仁”其实存在因果关系,教师“不仁”行为的深层原因很多不在道德层面,而在心理层面。在各种教育考评指标的压力下,两种教师心态值得关注:一种是消极的抱怨;另一种是勇于自加重担,以为只要教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换来学生的迅速成长。前者自不可取,后者通常被视为先进典范,人们容易忽视其中的隐患。教育的智慧是讲究培育时间与成长契机的,是慢的艺术,而过于“急切”的教育心态会导致方法上“不择手段”,用力过猛常常导致教育失当。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新型的师德教育,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情绪与心态进行理性调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但要使这种情感持久良性地发挥作用,又需要理性来保驾护航。在新教师入职期间困惑与茫然阶段,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和较成熟的心态调整技巧,使他们的教育情感向更高级的理性层面提升。(本文来自于《教育评论》杂志。《教育评论》杂志简介详见。)

(二)引发师德修养之觉

在价值观屡遭挑战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毁三观”事件,使教师常常质疑追求高尚人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反感于长期以来师德教育“唱高调”远离了生活之真,加上年轻人某些“愤青”的情绪,可能偏颇地认为谈论真善美其实就是在掩盖生活的假恶丑,甚至认为后者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自以为看见了“真”而武断地拒绝善与美。笔者授课时虽不避忌现实社会种种令人失望的现象,但又不止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性看待“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的”社会负面。当我们用负面的现象去否定真善美的时候,内心是更加痛苦的,那显然也不是真实的人性和生活,这样的生活会让我们失望,这也不是教育本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现代社会,在资讯更为自由的多媒体时代,我们更为缺乏的是对崇高的追求。因此,笔者不愿意轻易给那些在调查中选择“没必要提高师德”的教师们扣一顶“不思进取”的帽子,也不要求他们马上对具体而复杂的人生课题匆忙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授课者要做的是启迪思想,将每个人心中的善启发、凸显、扩大,激发出教师们由衷的自我修养的愿望,这种修养是“取法乎上”的,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作为教师的理想、作为教师的幸福。

要实现教师的“中国梦”,可以在两个方面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一是人格理想,二是职业理想。教师只有具备了真正的人格理想,并时时与自己的现实人格相对照,找到差距、缩小差距,才能安贫乐道,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才能宁静致远,不因眼前利益得失而失去教育的远见与良知,教师的职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在为期2天的培训中,一位新教师与笔者一直保持短信互动,这位表面上的愤青,最先是质疑课前调查的必要性,接着质疑师德培训的必要性,且措辞激烈,但随着培训课程的推进,年轻教师开始诉说其对教育现实的困惑和渴望突破的愿望,课程结束后,他发来最后一条短信:“……培训让我收获不少,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发现其他新教师的问题。谢谢老师!”这样的短信互动可以视为一种新型的培训互动,不仅在培训方法的探索上带来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坚定了笔者的观点:那些对培训表达不满的教师,并非不思进取的,相反,正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提高的愿望,才对不切实际的培训有诸多困惑与不满,这其实是进取心的另一种表现。如果授课教师态度诚恳,努力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给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生涯带来帮助,他们很快就能成为培训的拥护者。

四、总结

第2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刊载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笔者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中国学术期刊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刊载文献的关键词为分析的数据源,以探析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同专著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文献相比,期刊发表的论文对学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把握相对更为连续、敏锐和直接。[4]本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2000~2012年间被CNKI数据库检索的1836篇论文及其关键词为分析对象,旨在揭示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2年,即2000~2012年,单个时间分区为一年,即12个单个时间分区。我们所设定的阈值为3、3、19,分别表示满足的条件为关键词出现次数、共现次数大于3以及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19,通过对条件的限定,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在学术论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5]笔者主要选择关键词共词分析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研究热点探析。图1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相应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除此之外,图1还清楚地显示出了关键词的中心性,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中心性的强弱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那么它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自然就越大。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6]在图1的基础上我们在Citespace的export下的SummaryTable功能得到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关键词的频次。出现频次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为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师德建设。上述数据表明:在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的文章中,教育研究人员比较关注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及师德建设等关键词。

二、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热点探析

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是热爱学生和师德建设几个方面。通过CNKI检索系统检索2000~2012年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关键词的全部文章,发现这12年间含有该关键词的文章出现频次有一定的波动,整体来看12年以来都有上升的趋势。2002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175篇,为近些年的最高值,是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文章提出“师爱”、“尊重学生”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这一时期在师德建设方面也有许多建设性的文章出现,从上可以看出“热爱学生”、“师德建设”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02~2005年,在这期间一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突显出来,如高考舞弊案,提高了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关注度,这也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与出现的问题相吻合并呈现出增长态势。进入2006年以来,这一阶段的文章数量与前一阶段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加。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出现了“范跑跑”事件,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引起热议,人们将更多的视线转移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上。因此,这一时期关于重塑教师形象、重建师德方面的研究显著提高。2010~2012年的文章数量有所下降,这提醒了我们在近几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应该有所加强,不应该放松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国家应该鼓励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并寻找出新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师德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结论与说明

第3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关 键 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虐童

近年来,网络上频繁曝出幼儿园发生的各种虐童事件,幼儿教师职业的负面新闻不断涌现,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信任度大大缩减,使得本就不高的幼儿教师职业声望一落千丈,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人在看到有关幼儿教师虐待儿童事件的报道后,大都是对幼儿教师进行抨击,却很少有人静心思考:幼儿教师对儿童的伤害事件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教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还给儿童一个安全的、欢乐的幼儿园生活,到底需要幼儿教育相关工作者做出哪些努力?本文将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引起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教师的思考。

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教育工作的成败。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幼儿教师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幼儿的道德、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以及对待自己的道德。①本文所讨论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仅包括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道德。

二、幼儿教师行为“失范”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析幼儿教师行为的“失范”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当结合幼儿教师工作的特点进行。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特别需要成人的照顾和引导。

(一)幼儿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幼儿时期,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骨骼发育尚未定型,关节的活动性较大,极易因为不正确的姿势或者意外伤害造成骨骼的变形,“青枝骨折”和关节脱臼。儿童的皮肤细嫩,表皮角质较薄,皮肤保护功能较差,表皮、真皮的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反应不够灵敏,容易造成皮肤损伤,一些幼儿教师用木棍殴打幼儿,逼迫儿童喝尿、用电熨斗烫伤幼儿等行为都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幼儿道德价值观混乱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身体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且模仿性强,对于幼儿教师的行为尚缺乏正确的认识。幼儿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权威的地位,凡是幼儿教师做出的行为,幼儿都会认为是正确的。当幼儿教师当着其他幼儿的面做损害幼儿身心状况的行为时,幼儿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混乱。例如,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某幼儿教师双手捏住幼儿的耳朵,将幼儿提起来;用透明胶布将幼儿的嘴巴封住;将不听话的幼儿头部垃圾桶等行为都是在其他幼儿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幼儿在看到这些行为以后,极有可能会认为,凡是不听话的都应该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在以后处理问题的时候,幼儿也会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受虐待与被忽视的经历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攻击性和退缩行为。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逃避和退缩还可能使他们卷入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三)幼儿社会适应困难

相关研究指出,刚上学的幼儿如果暴露在家庭、教师暴力之中,就会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经常生病,产生自闭心理,经受学习适应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有些孩子甚至攻击性特强,打人、咬人、不服从或好争论,这些都显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存在严重问题。可见,幼儿教师对儿童身体的虐待,对儿童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幼儿认知能力受到损害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缺陷,他们更多地将人物意图归因为敌意,学习中的生成反应能力低下,而受多种类型虐待的儿童更为严重。受虐儿童在阅读、写作、数学等学力测验中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而且躯体虐待、待、忽视等受虐子群在学力测试中的表现也显著低下。

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缺失,虐童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因人而异,有的幼儿教师是因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正确认识,有的幼儿教师仅仅是为了好玩,还有的幼儿教师是因为心情不好……追根究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幼儿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都明确指出,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总是将幼儿教师等同于保姆,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孩子的”,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笔者在农村调研时曾看到过一则幼儿教师招聘广告内容为“招聘幼儿教师,高中以上学历”。可想而知,以这样的条件招聘到的幼儿教师,其必定是缺乏专业素养,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此外,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除了师范大学以外,还有很多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职业院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生源都是初中毕业,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到幼儿园工作时,其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这些新毕业的幼儿教师,其心智发展还极不成熟,让他们照顾班级几十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游戏、教育,也使得他们力不从心。

(二)幼儿教师职业缺乏有力的监管

目前,由于幼儿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幼儿教师职业大多数也还没有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编制系统中,且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原因,优质公办园少,私人和企业办园多。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强了对幼儿园的管理,但是一些尚未注册的幼儿园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依然大量存在。这些幼儿园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缺少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对于一些幼儿教师出现的伤害幼儿身体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掌握,以致不能及时阻止幼儿伤害事件的发生。例如,近日曝光的长春某幼儿园教师故意拉开幼儿的凳子,导致幼儿多次摔倒在地;幼儿教师对幼儿拖拽等行为都是家长发现幼儿受伤后到幼儿园调取监控录像发现的。这些私人幼儿园往往都在每个教室安装了监控,但是这些监控园长从来不看,才导致教师屡次做出伤害幼儿的行为。如果幼儿园领导和相关部门能经常查看班级监控,相信这样的幼儿伤害事件肯定能减少。

(三)幼儿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相关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节严重者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一项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然而,我们很多的幼儿教师由于其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很多人并不了解教师法和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例如,浙江温岭的某幼儿教师多次将对儿童实施虐待的图片上传到网络炫耀。这是典型的缺乏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例子。

(四)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工作满意度低

幼儿教师每天从早上7:30幼儿入园开始,到下午4:30幼儿离园,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因为任何一名幼儿出现身体伤害事故,教师都需要担负责任。3-6岁的儿童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常因为教师一时的照顾不到,就出现磕碰现象。所以,很多幼儿教师都反应在工作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此外,幼儿教师不仅要负责幼儿的安全,还要照顾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要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些幼儿园还经常组织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公开课展示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有的幼儿园还要求教师每天写教学反思、观察记录……这些繁重的工作常常让幼儿教师感觉到喘不过气。与繁重的工作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低,工资待遇低,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低,职业倦怠感强烈。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时,他们对待幼儿的不当行为,就会更多的表现出“失范”行为。

四、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

针对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低的现状,笔者建议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大学一样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职责。但是,用人单位普遍反应,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入职之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入职培训。且这些年轻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乏,需要加强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对于非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入职之前也应当通过相应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测试,方可入职。

(二)加强幼儿园监管力度,严把“监督”关

针对幼儿园管理缺失导致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下问题,笔者建议加强幼儿园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把“监督”关。幼儿园应当在教师入职以后,经常组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幼儿园领导要时常观察教师,找教师谈话。例如,某幼儿园园长提到的,每天早上她都会站在幼儿园门口看教师接待小朋友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园长会仔细观察每一位教师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教师的情绪或精神有情况,立即单独找该教师谈心,以避免教师因为情绪不佳,做出“失范”行为。同时,对于有监控的幼儿园,园长还应当经常观察教室里面的监控,一旦发现教师行为“失范”,应当立即制止。屡教不改的教师,应当立即解聘。

(三)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严把“教育”关

无论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已经入职的教师,幼儿园都应当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相关教育。对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加强,可以用发生在本园教师身上的优秀事迹感染大家;也可以利用社会上报道的一些负面新闻激发幼儿教师的道德情感。对于幼儿教师已经做出的不当行为,幼儿园领导要及时教育,以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伤害。

(四)减轻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与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低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幼儿教师职业流动性大。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声望,很多幼儿教师都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因此,笔者建议幼儿园领导应当尽量减少幼儿教师不必要的工作任务,让幼儿教师体会到更多的工作乐趣。同时,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帮助幼儿教师寻找到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自身也应当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以幼儿教师职业为荣,增强职业幸福感。只有对职业抱持一种热爱的态度,幼儿教师才能真正地热爱幼儿。

第4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在第24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在这里联合召开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座谈会。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与会的全体老师们、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听了之后深受感动、深受启发。下面我就学习贯彻新修订《规范》讲三点意见,也是三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讲,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去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讲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特别讲,“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伟大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讲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全国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新的时期,学习贯彻《规范》,对于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广大教师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抢救学生,在大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用鲜血和生命彰显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爱与责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可贵的精神面貌。在生死关头,老师们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奋不顾身,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几乎每一个遇难老师的手都指向门口,几乎每一个遇难老师的身下都呵护着学生;在危难时刻,老师们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义无反顾奋力抢救危难中的学生;在困境之中,老师们竭尽全力,顽强拼搏,历尽艰险组织受困学生转移,并强忍悲痛,坚守岗位,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身学校的复课和灾后重建工作,让地震的废墟上响起琅琅的读书声。灾难面前,老师们以大爱和责任为学生筑起了生命长城,在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赢得了高度赞誉。灾区教师在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了当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高尚师德和伟大师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学习贯彻《规范》,就是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以抗震救灾英模教师为榜样,模范地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全面准确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重新修订并颁发的。《规范》修订过程采取了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此次修订《规范》力图体现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新《规范》中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讲尊重教师,讲教师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此次修订工作认真总结了原《规范》执行以来的基本经验,汲取了原《规范》中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师德讲的新要求,将优秀师德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三是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规范》修订从教师队伍现状和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既讲了基本要求,使之成为每位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又讲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先进性要求,使广大教师有更高的道德目标。

四是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规范》既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又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作出了若干禁行性规定,尽量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三、切实抓好《规范》的学习贯彻实施工作

颁布新《规范》,对于促进师德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师德《规范》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与教育系统工会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学习贯彻《规范》工作。

一要认真学习。要采取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改进创新学习方式,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贴近生活,使广大教师对新《规范》积极认同,入耳、入脑、入心。要将《规范》的学习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学习贯彻《规范》重在实践,重在自律,重在行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自觉践行师德规范,从点滴做起,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要大力宣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媒体尤其是教育媒体,要结合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广泛深入宣传新《规范》颁布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贯彻《规范》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声势,努力为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要贯彻落实。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贯彻实施新《规范》列入师德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计划。要将学习贯彻《规范》与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相结合。要采取切实措施,把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作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检查。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

第5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两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教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高校中属于必修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作用和地位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担当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与我国根本制度相适应的、体现时代特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结合新的实际提出要按照“四有”新人的要求,从德智体各方面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因此,在教学目的上,“两课”教师必须牢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使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和广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其吸收了前人一切优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对具体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两课”教师而言,必须具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了解国史、国情。同时,还要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一切先进的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这样在课堂上对理论问题的阐述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的科学理论。随着时代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德要求“两课”教学在授课内容上与时代同步,适时补充新材料新信息。方法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特别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不仅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新特点,从而有说服力地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和思考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促使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两课”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坚定的理想信念。“两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从阶级属性上说,是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服务的。这就意味着“两课”教师既是普通的教学工作者,又是严肃的政治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自觉培养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观察力,关注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这种政治道德是“两课”教师首要的道德。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作为成熟的个体在校期间正是世界观和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两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两课”教师接触学生早、接触学生多,在课上和课下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工作态度、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两课”教师道德水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因此,“两课”教师一定要注重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政治思想方面,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全面教育观,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生活目标,较高的理论造诣,言行一致,教马列,信马列,用马列;在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应有较高的修养;在生活上,具有积极向上和乐观进取的态度,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治学方面,严谨认真,勤奋刻苦,善于合作,用集体主义原则调整教师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就是要做道德楷模。

对“两课”教学充满热爱。“两课”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涵盖面宽,抽象难懂,要教好这门课,并非易事。除了“两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责任感之外,更需要对职业和学生的热爱。热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热爱比起责任是一种主动的推动力。有了这种对“两课”教学的热爱,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主动关注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充满热情地学习新知识,自觉钻研教材和教法,学会用辩证、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与学生交朋友,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学术领域上,应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渴望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加强“两课”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培养“两课”教师的政治觉悟。高校“两课”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有相当水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但这并不等于“两课”教师自然而然就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要培养这种政治道德,首先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关注教师的生活,使他们无后顾之忧,爱岗敬业;建设优良的校风,为师德形成提供优良的土壤;大力宣传师德标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制定师德考核办法,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两课”教师的自律是职业道德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讲求奉献不求索取等精神,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内在追求、内心的想法起作用的;主要是靠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自身觉悟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炼形成的,教师要在功利色彩浓厚的环境下学会自我控制,正确地把握职业道德,自觉做到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一个符合这个职业道德要求的人。

学校要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两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敢于切入热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积极的正面的道德评价;就应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掌握大量的、丰富的、鲜活的材料,用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说服力,为此,学校必须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学校应形成制度,利用寒暑假让“两课”教师到火热的实践中体验生活;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让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思想锻炼。

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对于“两课”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育人”是教书的目的。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寓于智育之中,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德国教育家郝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教师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教师的职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现代化事业接班人。“两课”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真正对学生发挥政治上的引导,品德上的示范和职能上的培育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健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之我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王樵:《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与途径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5)。

3.夏高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与途径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15)。

第6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一、知识产权之于科研道德的意义

科研道德正与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有着些许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对科研道德的养成,还是科研技能的提升均有裨益。一般认为科研道德包括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两个方面,社会层面的道德约束有以增进人类全体利益为总体宗旨、符合人道主义、引导人们获取更具价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以主维护社会公正;个体层面的道德约束主要是指诚信、尊重以公正等内容。而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记等科学技术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从二者的内涵上来看,知识产权与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有着较强的关联,都是关注个人成果运用的一种规范。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来看,其所涵盖的权利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本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二是主体对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从这一点来看,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应该也包含两个范畴: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与他人尊重教师个体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本文认为,这一对科研道德“二元论”的划分认识对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特别重要。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是青年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知识产权法规范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师在科研初期必将广泛借鉴前人和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一期间“诚信”和“尊重”的道德因素尤为重要,进行学术研究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有关研究成果,在或以其它形式表现学术科研成果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如实标出,这是青年教师成长不能回避和跨越的道德门槛。另外,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及他人对其科研成果的尊重也不应忽视,这更多是“公正”道德因素的体现。在社会实例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学术前辈、学霸强行“借鉴”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现象,一方面,这为知识产权法律所不容;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公正对待他人工作、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人的贡献,发自内心地尊重竞争者的努力,坦诚直率地进行学术争论的科研道德要求。因此,只有青年教师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学术职业团体也公正地对待青年教师的科研努力,才能形成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激荡的思想氛围,才真正具备了科研道德的真正意义。从本体和他体的二元角度进一步理解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中的“诚信”“尊重”和“公正”三要素,充分重视科研道德中对于学术团体对青年教师学术努力的承认与尊重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知识产权法对于科研道德的特殊意义。

二、科研道德中的教学相长

第7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职业规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人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再次,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要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将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一位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应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第8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教师是一个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应具备的素质,特点和条件;认识他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因为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的要求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而学生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进行一番取舍、组织、加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观点,教师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者。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克实验证明:“学生的成优劣与指导多寡成正比,指导越具体、细致,成绩越优,缺乏指导,成绩最差,各组的成绩均因指导的增加而上升。”

第二,教师又是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宁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地就是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人。”

儿童步入学校后,他的知识,智力的开拓和发展,道德观、人生观,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者,这种建设者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莫大的希望。

此外,“凡是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都会产生‘学生感’,他要学习,要听教师的指挥。”这种属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主导作用,这有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起主导作用并不属于教师说的算,教师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可以把学生当成“白纸”、“瓶子”、“罐子”,将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成果移植到他脑中去,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学生,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培育的结果,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的重要标志。

可见,无论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或者是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显然那种认为教师应该放弃主导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然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或发挥多大,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客观的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这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传的传递就在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中启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

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教师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同样体现了一定阶级的要求。教师在客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继承人。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从总体上否定教师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在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影响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

教师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这是由教育的永恒所决定的。 列宁把教育现象称之为永恒的范畴,因为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就需要教育,教师的职业出就不可缺少,即使阶级消灭,教师职业永存,教师的职业与社会其存亡。

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模和道德准则,它是教育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 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第9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道德的本质说明,道德要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我国道德规范体系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满为主要内容。

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大类。体育道德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说它特殊在于它是从职业道德为基本内容,同时又包括了一些社会公德内容。所以,体育道德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继承了历史上体育道德的优秀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体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包含了“公平竞赛,团结拼搏”为核心,以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勇于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为国争光,勤学苦练,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光明正大,公正无私,反对弄虚作假,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等基本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规范的要求,也包含了以“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以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体育、勤于锻炼、科学健身、遵守公德、关心集体、遵守规则、相互尊重、互帮互学、团结有爱、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热心服务等为集体内容的群众体育道德规范的要求。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德才兼备的素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能够使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激发体育教师的劳动热情、进取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其努力学习知识,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所赋予的使命,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

三、体育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中的道德规范是体育教师学习体育道德和掌握的重点,教师通过自己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加以实行。

1.体育道德的原则

体育道德的原则是忠于体育教育事业,为提高整个学生的素质服务。其内容和要求是: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献身;为增强人民体质,攀登一定技术高峰,顽强拼搏;以实现满足学生身心健康为己任,为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

2.体育道德规范

体育道德规范既是从事体育教师和参加活动的人们的行为和体育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体育教师除了要遵守体育道德的一般规范外,还要遵守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道德的规范,其体现在四个方面:

(1)热爱体育教师事业,教书育人。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规范的核心,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具体体现在通过认真的教学工作落实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信念、理解,不断通过思想道德水平,具体做法是了解、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公正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榜样,他们的道德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要树立优良的教风和作风。

(3)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体育人才的成才。体育教师要做到勤奋学习,严谨治学,要不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精通体育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与体育有关的理论知识,要特别重视向老教师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