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精选(九篇)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第1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 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 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 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浅析浅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 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推动投资者、上市公司和 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 进行浅析浅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 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推动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 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 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 改善信息披露内容

第2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作者简介:邱龙广(1967-),男,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E-mail:

刘 斌(1962-),男,重庆人,教授,会计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缺失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披露的成因,然后从信息披露的复杂性、解决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紧迫性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要求,多个角度探讨了设置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信息披露委员会;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57-05

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草拟并通过了SOA(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出上市公司建立信息披露委员会,完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要求。目前部分美国上市公司已经成立了信息披露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信息披露委员会被广泛视为公司治理和SOA合规的有效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设置了信息披露委员会,国内的研究文献也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探讨设置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一、信息披露缘起

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连接。上市公司是最现代的企业制度,其在既定的经营环境中从事各种交易,产生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约关系,形成公司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参与者,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所驱动,因此必须依靠企业;而企业为了生存也必须依靠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公司经理、公司职工、供应商、客户、市场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分析师、信用评级机构等)、政府机关、社区、社会公众和潜在的投资者。在公司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中,公司管理者直接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拥有公司生产经营全面而综合的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市场交易中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可能滥用自己单方面掌握的私人信息和隐藏知识,或者出现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地采取对方未能察觉的对其不利的隐藏行动,或者隐瞒实情,仅向对方有选择地提供对己方有利的信息,甚至误导或欺骗对方,以牟取己方的额外私利而损害对方的利益。同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因不明交易对手“究竟”而进行“逆向选择”,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不能达成互利的交易结果,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减轻逆向选择造成的经济后果的有效办法。公司信息披露政策的会计研究开始于Grossman和Milgrom的重要结果:如果,①信息披露是无成本的,②投资者知道公司有私有信息,③公司能令人信服地把私人信息披露给投资者,④所有投资者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公司的信息披露决定,和⑤公司知道投资者将怎样回应其私有信息的披露,那么因逆向选择机制,完全信息披露通过“打开隐藏信息思想”产生[3-4]。然而,公司信息披露同时符合上述五个条件是一种理想情况,再加上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特征,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司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将出现潜在的不足[5-6-7],为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对公司信息披露提出了监管要求,规定公司信息披露必须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决策时的最低信息需要,由此产生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目前,各国政府针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建立了完备的制度体系,我国也形成了以国家基本证券法律为主,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法律、法规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必须披露的内容。强制性信息披露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上市公司按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披露时选择余地小,提供的信息难以完全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决策时的信息需要。上市公司除了强制披露的信息而外,还留有大量的剩余信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信息,由此产生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3年4月推出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自愿性信息披露,该报告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强制性披露以外的信息披露。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ETI EINHORN(2005)研究发现: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率独立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信息质量非单调相关,与强制性披露中的自由裁量权水平负相关,与强制性披露范围正相关。论文结论阐明了强制性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流或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流必须考虑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互作用后才能完全地理解。不考虑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公司提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策略不能孤立地确定;同样,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不理解,就不能恰当地评价强制性披露规定的价值。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应该保持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均衡发展。

二、信息披露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

1.信息披露复杂性的要求

(1)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复杂

①宏观因素:融资体系和结构、法律体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会计职业团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构成了一国的信息披露环境,对该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产生系统性的影响。②公司特征:公司规模、行业(产业)差异、公司业绩、公司成长性、海外上市和国际化程度、公司的负债比例、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等。③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股东的性质、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审计委员会是否存在、董事的薪酬构成等)、公司高管(尤其是高级经理的薪酬结构)等。上市公司在既定的信息披露环境中,诸多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中影响程度和方向呈现差异性。

(2)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复杂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引起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行为反应,给上市公司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的质量将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获取资本的成本和金融分析师对公司的跟踪;在产品市场上,公司的信息披露可能影响其竞争地位;在经理市场上,公司的信息披露将显示公司的管理才能;公司的福利信息、劳保政策、公益捐赠、环保计划、社区计划、被培训员工数目等信息的披露将影响市场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对公司的声誉、社会形象会产生影响……。总之,公司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多个层面上,最终将影响公司资源的获取、投入―产出的效率和公司可持续健康的增长。

(3)信息披露的管理复杂

具体讲,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披露什么,如何披露,何时披露,借助何种手段和表达形式进行披露,如何形成最佳的信息披露流程和信息披露做法,如何确保信息披露质量并防止扭曲、虚假或选择性的信息披露,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等等,涉及一系列十分广泛、具体、复杂的因素和适配条件。

2.解决目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要求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在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但鉴于“新兴+转轨”的市场特征,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临时报告披露不规范

虽然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披露规范性强,但临时报告的披露却很不规范,在信息披露的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披露时机上随意性很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随意披露信息,以至产生了大量的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对外进行披露的人员也很混乱,总经理、首席财务官、董事长等都在进行披露,有时候甚至互相矛盾,使得信息披露行为不严肃,容易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信任程度。

(2)信息披露不及时

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当中,年报、半年报、季度报大多会拖到法律法规规定的最后披露时间段内才公布,临时性报告也存在严重滞后披露的情况。众所周知,过时的信息其效用会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而有些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迟迟不披露。这样,一方面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造成投资者由于未及时得到该公司的重大信息,或错过获利机会,或被套牢而惨遭损失。

(3)信息披露不充分

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只要是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都应无保留予以公开。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国家《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必须向公众披露的信息内容。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信息披露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如公司管理当局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公司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管理当局披露自主性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最大特点。这类信息的披露具有极大的操纵空间。由于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某些重要的信息并未包括于强制信息披露内容中,却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极大的相关性,管理层可能没有予以披露,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要进行披露的信息,也出于某些目的不进行披露,这样就导致了信息披露并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二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三是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四是对一些重要的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

(4)信息披露不主动

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主动地去披露有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能不披露就尽量不披露的观念,除非是规定必须披露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况。

(5)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由于公司治理固有的缺陷,管理层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追求利益,披露虚假的信息。这些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就会误导投资者以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对其造成巨大的损失。国外有美国安然、世界通迅及默克制药的丑闻,国内有银广夏、琼民源、科龙、德隆等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扰乱了市场秩序。

(6)信息披露前缺乏保密性

很多公司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或者信息保密执行力不强,在重要信息披露之前就已经有小道消息满天飞了,相信其中的大部分并非空穴来风。这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人利用特殊的渠道获得这些消息谋取私利,一般来讲都是大股东或是公司重要人士,而中小投资者一般都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加大股市的投机性,对他们讲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泄露的信息由于没有规范的样本,在传播过程中会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3.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要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再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使得未来的信息披露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上市公司应把握信息披露发展趋势,战略性地管理信息披露,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及解决当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需要,很有必要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的信息披露管理机构――信息披露委员会。由信息披露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信息披露,必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和公平,能有效地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并维护和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信息披露委员会设立的可行性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20年,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披露标准,在形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糙到精细,从简略到丰富,从局部到完善,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按照有关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信息披露,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信息披露置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已经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共识。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的一整套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已实践多年,在原来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植入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原来的公司治理架构中对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所花成本费用较少,简单易行。

四、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设计的构想

1.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宗旨和目标

信息披露委员会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其功能的发挥,确保信息的生成质量和披露质量,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和公平的目标,并确保公司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2.信息披露委员会人员的组成

参考SOA的规定和SEC的要求,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信息披露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主管、高级法律顾问、风险管理负责人、公关部经理、信息部负责人、熟悉信息披露流程的专家、公司各个营运部门的负责人和独立董事等。信息披露委员会成员应合理分工、协同负责,其中关键是信息披露管理专家要起实质性作用。

3.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

(1)完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增强信息披露的效果

信息披露控制体系是用来确保对所有的重大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披露。信息披露控制体系应当包括控制结构和程序,以确保公开报告所披露信息的质量与及时性。信息披露控制体系既包括财务信息的控制体系,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的控制体系,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是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一个部分。有效设计与运作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需要一整套政策、流程、人员、报告与系统基础架构。例如:建立一个标准的报告体系或流程,指派合适的人员,从下到上向管理层传递必要的信息;列出信息的要求并实时更新,确保所需的政策、活动与特定技能都能得到运用,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识别、记录、处理、总结与报告被要求披露的信息;明确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职能、责任和权限,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监控企业内外部变化,评估这些变化对其运营、财务报表与所需信息披露的影响;协调企业各个部门,让部门经理与各流程负责人参与,并让他们成为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一部分,研究影响导致负责信息报告的人员丧失客观公正的因素,确保负责信息报告的人员能够做到足够客观公正;记录信息披露控制结构和程序,并向负责人员反馈有关信息,负责执行这些控制结构和程序的人员在收到相应书面文件之后应当以书面文件形式确认他们对文件的理解等等。

(2)建立信息保密制度,确保信息披露公平

信息在披露之前应处于保密状态,否则信息泄漏违背了市场的“三公”原则,将产生较严重的经济后果。信息披露之前应该先生成信息,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信息生成网络,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以及其他人员将本部门的各方面的信息录入信息网中,让信息在公司组织内部有序流动,最终汇总至信息披露委员会,然后由信息披露委员会决策如何使用和披露信息。在信息生成和信息的组织内部流动的关键控制点必须落实信息生成、传递签名制度,明确信息相关人员的保密责任。总之,在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之前,应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保证信息生成、传递网络的屏蔽性,避免公司的实质信息外泄。

(3)制定信息披露最佳策略,形成最佳信息披露做法

研究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信息披露的各种经济后果,准确预期信息披露相关各方的博弈反应,根据不同种类信息和不同信息接收者的特点,制定最佳的信息披露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司内、外最佳信息披露做法,包括良好的信息披露质量控制程序、问责机制、实施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以实现信息披露的最佳效果。

(4)培育形成健康、适宜的信息披露文化。

信息披露委员会应制定长、短期规划,形成信息披露文化培育的最佳准则,动用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公司里推行全员信息披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形成公平、正义、诚信、无害和互利的信息披露文化,让信息披露制度扎根于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彰显出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信息披露制度。

总之,信息披露的复杂性、解决当前信息披露问题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需要共同要求对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整合,在董事会中植入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确保信息生成和披露的质量,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满意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Co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4):386-405.

[2] George,A.A.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 488-500.

[3] Grossman, S.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1,24(3):461-483.

[4] Milgrom, P.Good News and Bad News:Representation Theorems and Application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380-391.

[5] Leftwich, R.Market Failure Fallacies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0,(2):193-211.

[6] Watts,R.,Zimmerman,J.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 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1).

[7] Beaver,W.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3).

[8] E TI EINHORN.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4).

[9] Jennifer, E.B. Recent Changes in Disclosure Regulation: Description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7,(13) :335-342.

[10] 友联时骏管理顾问.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释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Healy,P.M., Palipu,K.G.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405-440.

[12]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8):透明度与信息披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 肖华.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4] 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The System Design of Disclosure Committee

QIU Long-guang,LIU 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第3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解决对策

一、引言

何为会计信息披露?指的就是企业采用公开报告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用户,并向用户提供重要会计信息的事实。只有切实的做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才能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地位。如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值得我们探讨。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概述。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义是根据固定的会计准则,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向信息使用者(比如政府机构、投资人等)进行信息的提供这一系列过程。只有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为使用者提供正确的判断。会计信息是将会计与信息的概念结合起来的产物。会计信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会计信息包括各种财务报告、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会计凭证提供的所有财务信息。狭义的会计信息是指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各种经济信息。(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根据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可比性、可靠性、及时性、重要性还有相关性这些质量要求。中小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要与《企业会计准则》里面的要求相一致。不同的中小企业其自身的性质各不相同,要多角度的进行分析考虑,最基本的应当对质量特征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好分析:首先,中小企业应在收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限制下,将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使用者能够派上用场;同时,作为中小企业,要清楚自身定位,根据自身现状提供会计信息;第二,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大小、成本限制。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可以比较简单易懂,不用向上市公司那样详尽;最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真实性,这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机构,只有符合国家的规定才更有助于发展;最后,会计信息的次要要求是具备可理解性、可比性,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易懂明确的信息。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1)有助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管。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于正在进行转型的中国来说,政府不断进行职能转变,通过制定经济资源等政策法规,可以支持中小企业科学积极健康的发展。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统一、科学的会计准则。为政府监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创新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有利于政府绩效考核,规范了市场秩序。(2)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税负公平。为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为中小企业制定财务报告。通过构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地了解企业的税收状况。税收优惠的确定、税收征管方法的核查、应纳税额的确定,都取决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参考。根据我国税法,税务机关一般按照审计征税的方式征收所得税,但根据调查数据,我国70%的企业采用核准征税方式,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此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复制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将小微企业的税率降低20%,但这一优惠政策必须以能够核算的应纳税额为基础。实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减轻企业税负、构建企业财务制度的必然要求。

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占我国市场主体70%以上的。从总体披露情况来看,高达60%的中小企业披露水平尚处在起步阶段且披露内容不充分、不及时、不透明。以下几个问题尤为突出:(1)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充分性。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足主要的包含在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大部分的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简单的登记、收集、监督,他们平常的财务数据都是以经济业务为基础,满足日常的经济记录需求就可以了,在会计信息的分析上比较欠缺。另外,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也不够准确,大部分都是过去的数据,根本没法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效益计算。这就导致了不能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第二,对中小企业整个环境来说,竞争激烈,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2)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性。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其业务量也是不停的波动。在当前的会计制度下,企业的盈亏都是波动性比较明显的,部分的企业为了让报表看起来“好”,在会计上就显得“好”将要素任意篡改,使得会计要素的识别更为随意,以致于外部信息用户得不到真实的信息。根据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公布的35个国家不透明度指数调查报告,根据相关信息,俄罗斯和中国不透明度最高,而美国和新加坡的透明度最高。从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极度缺乏科学有效的披露,造成透明度极低的情况。其中占我国企业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其会计信息的披露科学性的缺失更为明显。(3)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与其他信息相同的是,会计信息同样具备时效性,一旦时间过久,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关系到中小企业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经常在会计信息中生根。据企业需要与自身的利益来决定在什么时间披露本企业的重大事件,如果是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就及时准确地披露,若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则会推迟亦或是不予以披露,这样失去了时效性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地影响到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且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比较长,容易引发操纵市场的欺骗性交易出现,使得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到破坏。正因如此,及时、准确地传达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准确的分析,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了解企业的市场发展有的明确方向,再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这也将更有利于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发展。(4)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情况严重。会计机构设置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信息的基本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据相关数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了5000多万家,这基本就是我国国内企业的总量,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口数量占到了国内的7、8成左右,上缴税费的总额占国内税收总收入的54%。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税收、就业以及经济规模上都是不容忽视的。会计造假以及披露失真,主要首先,一些会计人员不熟悉现行的会计法规,不具备必要的业务素质。很容易在做账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真实度缺失的问题。其次,为了减少税收,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利用多分配、多计算的方法,将下一阶段应包括的成本纳入负担期,并将更多的成本纳入下一阶段的成本。如果未来降低成本,而出现少、不提的情况,只会使得数据失去了真实性。第三、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依赖家庭管理模式。

五、对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出现的建议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不仅包括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因此,将罪都推卸给企业是比较不公平的,只有从政府机构、企业两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解决好问题。所以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有更广阔、更好的发展空间,只有切实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完善解决,才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为稳定、长久。(1)明确会计责任的主体,强化道德教育。明确责任,责任到人,这是确保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到保障的关键。一名公司负责人,理应保证会计资料的完善、真实、有效,确保会计师和会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对干预会计机构的工作,又或者会计人员非法处理会计事务,一方面要确定公司负责人为责任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督作用,保障工作人员做好会计信息。同时,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尤其是会计法的教育。这是从思想上让他们具备法治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意识到一旦出现会计信息造假的情况,将会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一旦损害国家利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谓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指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识别。要真正的做到提高中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信用如何,只有加强会计职业的诚信教育,切实的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奖励、惩处落到实处,对不道德的会计行为进行批评、公告,甚至追究责任,才能真正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信用,才能让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真正得到实施。最后,要做好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从业环境。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会计工作领导机制,赋予会计人员以独立性,营造一个能说话、敢说、能说真话的环境,使会计人员独立于会计主体。真正的把国家的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才能会计信息真实性得到保障。(2)加强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关性。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满足当前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使得当前竞争过于激烈的市场得到平缓。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性、相关性、真实性得到保障。其次,作为中小企业,要合理的认清自身的经营现状,采取集中核算方式,严格的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性、相关性、真实性。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寻找片面的利益,寻找廉价、简单的财务办公软件,还可以选择专门的业务和功能齐全的金融软件,同时保证信息系统的一致性。如此,性成一个共享、开放、监督的方式,使得会计信息真正的实现相关性、一致性、完整性。(3)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不完整,很大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财务人员,因此,提升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非常有必要。在参与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安排一名具有职业操守,要敢于向企业主、投资人说不,且同时还要熟练的掌握会计核算技能的财务人员,建立财务人员信用档案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也是十分必要的。披露达到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一方面如果出现会计信息造假的情况,就进行减分,一旦积分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要重新进行培训、考试,通过考试后可以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对某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实的财务人员也需进行披露,制定相关扣分制度,用来约束相关的财务人员。这样既规范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又从源头上遏制了某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出现。(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政府职能的作用。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是在单位内部,用来保护财产完整、安全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度,从而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政策的实现,组织、约束、考核和规范经济活动。首先,企业应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素养,使他们具备从业的高诚信度,达到信息的真实可靠。增加对于会计员工的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贯彻执行政策的态度:再就是,应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信息保持真实性,来预防产生假账。审计机构和财务部门等政府监管机关,应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与有关建立会计信息披露政策的部门之间多加交流、合作。作为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为会计信息披露做好规范。还可以参考外国的一些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比较有经验、对策的企业。政府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使得我国优秀财务会计人员越来越多,目前来说,我国从事金融工作的人达到1600万人。然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还不到200万,并且在分布上也比较集中,大部分的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上市公司这些大型企业中。因此,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高级财务人员可是相当欠缺的。

六、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需要逐步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管理结构还是会计信息披露,都需要构建起相对应的制度。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构建优良的信誉环境,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会计信息的披露才会更加准确。往后,中小企业还是需要从优化制度方面入手,逐步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好更优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冰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7(04)

第4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近年来,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和稳定。政府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强烈要求政府职能由高高在上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当中有相当一批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政府会计信息作为政府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关键一环。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以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表达了增加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以及构建全面、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决心。目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处于正在构建当中,政府预算透明度要提高到何种水平取决于政府本位利益放弃的程度,政府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其执政能力决定了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质量,本文针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并完善的措施。

2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 ①预决算报表编制范围过广,会计制度混淆。各省财政厅部门决算编制范围包括本年度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下属单位之间,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就会导致决算报表指标口径不一致。另外预决算编制部门涵盖单位过多,公布出来的报表仅仅是汇总表,单位本级和下属单位明细表却不公布,造成数据粗糙,观察不到明细信息。②部门预决算报表体系衔接度不够。大部分省份在部门决算报表体系上,无法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只公布决算数字,缺乏与预算信息的对比,造成预算执行情况得不到有效判断。部分部门决算报表的分析中虽然涉及部门预算数据,但其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③部门决算报表的口径均不包括偿还性资金。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不断增长,地方政府部门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同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产生了融资、借款需求,如果部门决算报表不反映部门的负债情况,那么它提供的财务状况信息是不完整的,无法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容易误导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2 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工作有待优化 ①信息获取的便捷度不高。政府信息公布的分散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许多不变。一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站,罗列本级各单位的各种政府会计信息,而是需要分部门的在各自部门网站内寻找;另一方面,各部门对政府会计信息的,没有集中分类,往往会计信息包含在其他政府信息内,使用信息工作十分繁杂。另外,目前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披露方式是通过部门网站进行披露,对其他途径的披露方式较少。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调查中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2年预算公告中,没有提供下载数据要求的附件,导致无法获取详细表格;在各省商务厅“通知公告栏”常见信息缺失等。这些状况的出现,反映出网站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疏忽,有损政府形象。

3 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3.1 改革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①推行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全口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种模式,预算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而且包括政府性债务和或有负债的监管,是防范财政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口径预算可以解决预算完整性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政府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和所有纳入预算的政府收支都可以收到同样严格的预算管理与控制。②构建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由于部分政府因会计信息披露数据不完整、过于笼统、解释含糊,而受到公民质疑,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严格规范。我国政府可以比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并结合政府部门的特点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构建,具体准则应当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类型和相关财务特点作为指向设计。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政府会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高政府收支透明度,为我国公开的会计信息提供质量保证。

第5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07-02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存在市场失灵,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由于资本市场交易动机、管理层报酬动机和信号作用的存在,企业也会自愿地披露额外的会计信息,所以,目前各国大都采用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强制性披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样根据信号理论,企业对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又会加剧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当管制,对不当的自愿性会计信息行为进行必要的矫正。

一、企业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因

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而会计信息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依据。强制的和自愿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业绩良好的企业,利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降低成本和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反之,质量低劣的企业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会加速其灭亡的过程。资本市场正是依靠这一原理发挥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功能。

1.信息充分披露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

按照市场理论,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投资者掌握信息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因而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自然就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加之会计信息的产生和使用的目的和动机极其复杂,导致了会计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颁的严重不对称性。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外人所没有的私人信息,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公司不能及时地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引起市场交易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上升,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因而,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有助于增加信息供给,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2.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是强制性披露的必要补充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也可用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研究当中。根据契约理论,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因而企业不可能完全披露信息,因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如果发生于交易双方签约之前,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有意识地隐藏一部分信息,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如果发生于交易双方签约之后,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有意识地隐藏其部分行动,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即追求契约之外的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不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行动,从而扭曲会计信息。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会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产生不利的效应,因而增加成本。因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根据“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各利益相关者尽量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而采取对自已有利的行动。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弱有效状态,加之会计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较高信息成本的存在,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将长期存在。

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通常属于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由于不能够满足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要求,而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涉及公司经营数据、公司未来筹资、投资机会和财务风险、公司治理信息、财务预测性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外币信息,以及股价信息等等。FASB和队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对于上述财务信息首先应进行信息披露,待会计技术成熟之后,才能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会计信息自愿披露存在的缺陷

根据信号理论,企业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多为利好信息,因而高质量的公司倾向于充分披露会计信息,而业绩较差的企业因为担心对公司的形象受损,则很少会主动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但是,如果保持沉默将被视为隐瞒不利信息,因而业绩较差的公司也可能会自愿在披露一些额外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约束,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内容、时机、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因而业绩较差的公司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

1.自愿性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对自身内部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公司财务前景和会计信息质量了如指掌,拥有不为他人所知的私人信息,有条件根据有利原则,有选择地披露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约束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行为,那么企业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内部信息进行某些私下交易为自己谋利,或者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2.增加了企业诉讼风险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的计划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予以披露,而这些计划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投资者过分地依赖这些不确定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进而引发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诉讼风险。

3.加大了会计监管难度

自愿性会计信息不受现有会计准则的约束,而且由于每个企业的特点不同,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所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不同,其披露方式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必然会加大会计监管的难度。

三、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措施

透过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中有关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体现了我国会计监管部门对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审慎对待预测性的信息披露,适时披露公司重大风险及潜在风险,在公司处于困境或逆境的时候,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监管部门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显然不能完全约束企业管理当局在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1.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

法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只是最低限度地要求企业公开会计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因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增加会计信息供给,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的有力补充。而且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视会计信息决策者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会计信息内容和格式,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因此,会计监管部门可以在会计政策法规中引入相关条款,鼓励企业对诸如公司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趋势、杜会责任、环保信息,以及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的信息进行自愿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2.加强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充分和不完备的,甚至可能具有误导性和欺诈性,如果对其不加约束,自愿信息披露不但不能增强市场效率,反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影响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效率。管制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也可能减弱管理者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因此,为了正确地引导企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考虑出台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指导性规范,以约束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加强对自愿披露信息的独立审核,减少企业管理层恶意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的动机。同时,还可以设置“安全港”规则,对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加以保护,降低其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消除企业充分地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的顾虑。

3.规范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规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包括经营数据、管理当局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当局与股东的信息,未在表内确认的无形资产等。我国可以借鉴FASB提出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对企业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估,首先确定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自愿性会计信息,其次考虑这些信息公开后是否对企业的竞争造成不利影响,再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确信信息披露是适当的,则应进一步考虑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披露这些信息。

第6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制度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我国众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制度进行进一步发展,来稳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关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等各方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和监管都提出新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出现不真实、不及时等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的披露不够完善、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不足、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且缺乏对社会贡献的披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引发了信贷危机,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不强

企业信息披露能否及时,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然而相当一部分公司,不能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意味着存在内幕交易的隐患。某些熟悉内幕或资金雄厚的机构或人员因事先获得公司真实信息,能够规避风险、转嫁危机或牟取暴利而使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有些公司担心其披露信息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而拖延披露公司重大信息,而使投资者错过获利机会。

(二)缺少对社会贡献的披露

企业通常没有专门的对社会贡献信息的会计核算,而是将社会责任信息纳入到传统财务会计事项中进行核算,目前只能以现有的会计科目对社会贡献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我国社会贡献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简单而且缺乏基础。并且政府没有出台针对社会贡献方面的审计制度,社会贡献会计监管无法开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也降低了社会贡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使一些投机取巧的企业,有机可乘,在社会贡献责任报告中,无中生有,弄虚作假,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失真问题,一些企业只顾追逐眼前利益,而并不在乎把企业做大做强,以实现企业转型。相反,他们只把股市当做简单的赚钱工具。他们虚增盈利或者虚减负债,通过会计信息的作假,莱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许多企业投机倒把,逃过了应有的惩罚,市场的有序进行和公平竞争也受到严重影响。要想使市场信息使用者平等地获取必要信息,必须改善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现状。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造假现象不再出现。以保证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公司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公司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无限斗争过程。然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这两者利益失衡。表现为一方可以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利用另一方的合法权益的损失来获取不正当利益。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使许多企业卷入财务丑闻。财务造假使许多企业轰然倒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混乱。然而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又是长期存在,无法彻底消除的,必须认真对待,长期治理。对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我们必须予以深刻重视。

三、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披露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维持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各方面积极着手,认真对待,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个长久的工作,必须一丝不苟,长时间进行。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出发,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在财务报告的披露中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无形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不完整性,大大限制了对待定无形资产的信息和公司整体业绩的揭示。无形资产有着获取超额收益的特性,驱使当今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应尽快完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体系,解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加强表外信息披露以弥补财务报告的部分不足。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开发。财务报告的重心也应当发生转移,要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将无形资产列为财务报告的重心。加强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比重,增强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存在不可靠性,且流动性强,风险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最好以非财务信息为主。非财务信息易于被非专业人员读懂,增加了可靠性。人力资本中的不同项目应该区别对待。关键的、与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其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应集中披露。要使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必须保证所增加的信息给信息使用者带来的收益大于管理当局提供这些信息所增加的成本。不仅企业的内部管理当局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据以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财务回报,而且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也需要有关的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既相互融洽又相互独立。为保证原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中列出。

(三)增加对社会贡献信息的披露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自身经济利益和对社会的双重责任。作为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社会责任是必要的。增加企业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披露,就要完整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充分披露企业的经济信息。目前各级政府要求企业对社会的综合贡献越来越大,企业对于自身的社会贡献的披露显得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会计界及其他社会各界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对企业社会贡献披露的模式。企业应该增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对社会环境治理提品和服务。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披露时,应贯彻重要性原则,而不应事无巨细,一概地泛泛而谈。从我国国情出发,可以先实行现有的会计报表中增加相应栏目反映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然后通过积极探索再不断完善社会贡献披露制度。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对社会贡献的披露。

(四)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

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会计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四个方面。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开设职业道德课,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职业道德表现实行奖惩制度。树立道德榜样。通过宣传,营造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从思想深处提高会计人员不造假的自觉性将会计从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的底线定为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会计作为一项在各行各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职业,是经济有序进行的重要元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约束会计人员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失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我国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改变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失真、不对称性、缺少对社会贡献披露及人力资源披露等问题。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范锦霞.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9).

[2]王东升.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的内部会计监督[J].财会月刊,2006(16).

[3]李源.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4.

第7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需求导向;上市公司

企业是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他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同时相应地拥有企业所有权。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公众公司,它同样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市公司契约的重要推行机制,它在企业契约的谈判、缔结、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形成,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重要事项,也正是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促使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本文拟探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导向问题,以供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时参考。

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自愿合作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选择。然而,无论是利益相关者的绝对利益还是相对利益,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之下,利益相关者选择他们愿意选择的制度,但利益冲突决定他们对制度的选择也是冲突的。显然,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同意,那么,它就不会对任何人造成损害,或者说这时候就没有损害可言;而当它不是通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同意而作出时,就构成了对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唐寿宁,1998)。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契约公平与自由的作用下,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同意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一致同意的过程。但是,一致同意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意味着它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真正的共同选择。不完全赞同制度又没有足够力量决定制度的利益相关者,之所以仍然选择参与企业契约,是因为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即相对于不参与契约来说,参与企业契约更能够增加利益相关者的绝对财富(或相对财富的比重)或减少绝对财富的损失(或相对财富比重的降低)。布坎南和塔洛克(2000)指出,个人的效用可以通过集体行动以两种独特的方式得到增加:首先,集体行动可以消除一些“外部成本”,这些外部成本是其他个人的私人行动强加给讨论中的这个个人的,如城市的警察将阻止小偷接近你的家门。其次,可以要求集体行动确保一些追加的收益或外部收益,而通过纯粹的私人行为,这样的外部收益是得不到保证的,如由个人来防火是不合算的。虽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某个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利益的预期,但由于这种外部成本的减少和外部收益的增加仍然大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它的损害,也就是说他仍然得到了相对效益,显然,理性的选择当然是参与上市公司契约。因此,一致同意原则在现实中会有两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它包括全体一致决策和非全体一致决策。当然,如果除经营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自己的损害超过这种外部成本的减少和外部收益的增加之和,那么他们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退出该项投资或改变投资。比如,在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经营者完全主导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投资者则可能在股票市场上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债权人可能不再给上市公司提供财务资源;职工可能会罢工;供货商和购货商可能不再与该公司发生任何的业务往来等。而这一切都将会降低上市公司的

比较一致同意的两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全体一致决策是比较少见的,而非全体一致决策则是更为普遍的,因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任何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为了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损害,他不仅要维护自己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并且要增加这种权利,以求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产生更大的影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利益相关者是无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的,因而他必然会自愿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既包括与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也包括与非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几乎是一致的,他们的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也是非常自然的,如股东之间的合作形成投资者协会,职工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会,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形成环境保护协会等。非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必然会存在利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协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有效性,是他们能够进行合作的基础,由于其中存在着利益协调问题,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当然,如果通过这种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满意的会计信息,他们会寻求其他途径提高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

二、自愿合作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需求导向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了增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影响力,他们不仅会与同类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而且还会与非同类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无论哪种合作,都是个体真正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途径。前已述及,同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需求,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容易的,同时,它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如1926年之前,美国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债权人——银行的需求为导向,公司对银行财务资源相对较高的市场需求度只是为它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协会理事会的积极要求。而在银行需求导向向投资者需求导向转变的过程中,公司对投资者财务资源的市场需求度相对提高也仅仅为它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同样有赖于美国投资银行协会所作的大量工作,以及它所制定的一系列用以规定最低披露限度的报告(文硕,1996)。

非同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密切相关。上市公司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股东的剩余补偿权居于最后。同时,这意味着如果股东能够获得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肯定可以获得收益。这种所有权结构决定股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最为广泛,如债权人所关注的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是股东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供货商和购货商所需要的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也是股东会计信息需求的组成部分;职工的会计信息需求,如了解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也都是股东所需要的;甚至连社会公众所要求披露的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也是投资者所需要的,因为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往往也影响到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不相同,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会计信息需求,其中,能够满足股东需要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其它使用者的大部分会计信息需求。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结构框架》中所写的那样:“因为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可以满足财务报表能够满足的其它使用者的大部分需要。”在这种所有权结构下,如果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的资本来源于股东,那么,股东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源就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这时,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股东拥有较强的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同时,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了股东的有效保障,因此,他们必然信任股东,支持股东作为他们的代表,与经营者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进行协调。

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本来自于股东。在股东自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股东成为除经营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他们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焦点,也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的需求导向:历史证据

上市公司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主旋律。历史证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是在股东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力推动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便于说明,拟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由放任阶段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早期,上市公司并没有被要求披露会计信息,而上市公司实际上披露的也仅仅是一些未作具体说明的承诺,如“利润丰厚”、“前景广阔”等。这种情形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股票尚属新兴事物,投资者对其内在经济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股票市场上投资需求旺盛。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使投资者忽略了他们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从而造成他们对会计信息不具有任何需求;另一方面,过盛的投资需求同样使得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谈判中处于劣势,他们不具有任何实力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由于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即使部分投资者意识到了,也无法要求上市公司按照一定规则披露会计信息,加之政府深受当时盛行的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义学说的影响,这导致政府对股票市场采取完全放任自由的态度,不加以任何管制,其中当然包括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以任何管制。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熟知公司的会计信息,同时他们也不需要通过披露会计信息来吸引投资,因为他们不披露会计信息同样能获得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当然他们也就没有任何动力来披露会计信息。

这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完全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股票市场难免充斥着欺诈、投机、操纵,最终在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并引发一系列“泡沫公司”的相继垮台,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遭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认识到维护自己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权利的重要性,并一致向英国议会发出严罚欺诈者、赔偿损失的呼声,并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应该说,投资者此时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形成一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没有足够大,以致英国政府仍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的作用。英国政府不仅没有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而且制定了《泡沫公司取缔法》,以制约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2.制度初建阶段

英国《泡沫公司取缔法》在19世纪初期受到一系列法庭判决的冲击,并最终在1825年予以废止,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获得了一个发展的良机。在吸取“南海公司事件”等的教训后,在投资者需求的积极推动下,英国开始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并于1844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该法首次规定公司董事向股东提呈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必须经公司监事审计。几个月后,除再次肯定1844年公司法中关于监事审计的条款外,还规定监事可以用公司的费用聘请有记账技能的会计师和其他人协助办理审计业务。1855年和1856年公司法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并规定监事不一定必须是企业的股东。1862年公司法除规定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外,还规定了监事审计鉴证书的标准格式。1907公司法规定除提呈资产负债表外,还要求披露股息、利率、股票或债券的发行费、债券折价等信息。1928年和1929年公司法不仅对资产负债表作了重大改革,并要求提交无需经过审计的年度损益账户,要求控股公司披露对分公司的投资、债权与债务以及分公司利润的处理方法。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影响力的增强,不仅发生在英国,也开始在欧洲大陆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甚至在美国发生。其结果是至1900年,美国约有半数的州在其公司法中要求上市公司向股东提供某些报告,但未对其内容作具体规定。1911年堪萨斯州通过了《蓝天法》,规定发行人必须公布财务报告并接受银行专员的检查。此后,美国各州纷纷制定类似的法律。1900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同意公布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年度报告,1926年该所又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向股东公布年度报告,并要求提交半年或季度损益表。美国投资银行协会在1920年至1927年制定了一系列报告,其中对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涉及产业证券的财务报表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公开标准。

由此可知,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增强的影响力的推动下,政府开始对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出强制性的制度要求。虽然这些制度涉及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问题,但这种审计仅仅是上市公司经营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确认,根本不能代表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从而不能真正对经营者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形成制约。由于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处于刚刚唤醒并逐步加强阶段,因此,政府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规范仅仅止于立法层面,大多数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实际上是由上市公司经营者自己确定的。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不佳,甚至虚假,从而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投资者的利益再次遭受巨大损失。

3.制度逐步完善阶段

经济大危机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强化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并最终让政府彻底明白,加强对股票市场会计信息的监管是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保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两法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会计信息,同时要求财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指南手册,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内容以及附表、底注的具体披露要求,并于1940年汇编为《s-x条例》,而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以对《s-x条例》进行发展和扩充。自1973年起,sec还颁布了一系列《会计系列公告》(ars),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和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会计审计实务方面的指南。1982年,sec开始颁布《财务报告公告》(frr)和《会计及审计实施公告》(aaer)以代替《会计系列公告》。与此同时,sec借助会计职业界的力量推动公认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9)、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3)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至今)相继颁布了《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等一系列公认会计准则,由于制定这些公认会计准则的机构属于民间性质,因此它们能否真正用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仍需要sec予以确认或支持。sec同时还借助会计职业界的力量加快公认审计准则的建设,它在1941年修订《s-x条例》时指出,会计师的审计证明书应表明其是否根据情况,依据可能适用的公认审计准则进行审计。1947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审计准则说明草案:其公认的意义和范围》的专题报告,其中提出了9项公认审计准则(gaas),1954年委员会对该报告进行修订时又增加了第10条公认审计准则。此后,审计程序委员会(1939-1972)、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19721977)和审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审计程序说明》和《审计准则说明》,它们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审计提供了详细的规范。

由上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所以能从自由放任阶段发展至制度初建阶段,并进而发展至制度逐步完善阶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者对自己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利的不断认识,并极力予以维护。可以说,投资者的力量及其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第8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关键词】 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议

    近两年来,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飞速发展,年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企业年金加强监管,保证年金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存在大量的委托关系,且企业年金会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年金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很可能利用这一点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受益人利益。完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不仅是保障广大民众老有所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之举。本文主要研究了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希望对规范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所裨益。

    一、我国目前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健全

    企业年金处于多项立法部门的边缘,目前还没有一部法规是专门针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在现今对于企业年金有限的立法规范中,仅是十分粗略的规定了其中各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而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将受到何种处罚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使这种规定成了一种“摆设”,对参与企业年金管理运作的各方没有实质的约束力,根本无法保障相关利益人的知情权。而且法规条文存在概念模糊、规定笼统等问题。另外,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其他参与主体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其所应承担的经济和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也没有明确指出。

    (二)相关支持政策缺失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冷”,即监管机关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都在热烈地探讨和展望企业年金的发展,而年金受益人和发起人设立企业却没有热情。究其原因,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是其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只有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关于企业年金缴费可以在其工资总额4%以内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的规定,且覆盖范围不全。对基金运营中的税收政策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税收的政策也没有具体规定。在无形中使得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也使得受益人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没有保证。

    (三)企业年金运作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

    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治理结构内存在大量的委托一关系,风险控制链加长,极易引发相互制衡机制的软化。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是信托关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是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基于对受托人或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极易增加企业年金虚假或者不充分信息披露的风险。

    (四)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严格有效地监管制度是加大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力度,避免“暗箱操作”,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在这几年相继了一些对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的办法且初见成效,但从总体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且企业年金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监管部门,年金监管涉及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没有形成制衡关系,使得极易出现多重监管,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导致监管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绩效,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运营。

    (五)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制定的局限

    目前,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并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由企业及其职工缴费,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然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二、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会计报表体系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只规定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应编制并披露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笔者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企业年金,还应包括披露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报告。

    我国企业年金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应包括表内列示和表外附注。其中表内列示的内容有:1.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金额。2.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3. 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成本费用”金额。4. 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经营活动支出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投资活动支出中。表外附注的内容有:1. 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2. 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3. 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以及净资产金额。4. 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减值等情况。5. 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清偿的原因,缩减、清偿比例以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6. 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有关信息。7. 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等。

    (二)推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鉴证制度,以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构成会计报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实行了强制的鉴证制度,然而关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出台。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编制的会计报告无须经审计师鉴证,直接上报给有关部门。公众在利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时候,对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的管理活动是否合法、合规难以知晓。因此,为加强对企业年金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鉴证,把审计监督和鉴证结果公开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

    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第9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制度特征 传导机制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在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同时,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经营扩张方式,即只有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包括与大企业形成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与此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一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形式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由于基层分散信息在传递给最高管理层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分解或只是经过有限分解,因此它不具有规范化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包含多侧面信息的一组数据,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但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只是一组庞杂而混乱的数据,难以理解。因此,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中小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①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1)总结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陈信元等,2003),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应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吴联生,2001)。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影响,披露有关公司发展前景、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金融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逆向定价原理”出发,建立以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罗正英2002)。对于长期处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诚信约束方式。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内容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①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②从企业效益来看,中小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那些情况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和创新的环境中,相对而言,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

(3)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徐晓东、陈晓悦(2003)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治理效率较低,孙永祥(2001)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治理要优于国有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效率,意味着基于公司治理对公司行为约束的增强。在以业主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中,资本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利,高管人员要真正承担经营决策失误、信息披露操纵的后果,他们所承担的后果与他们决策时拥有的权力是对称的。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培育是生成企业诚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必须反映“真实、言行一致、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追求,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来说,传统文化的培育还是其自身的一项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因而,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使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率的、权威性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统一标准的全面的信息,给决策者、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畅通市场信息的供给渠道与传递机制,提倡诚实守信,制订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信用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从立法、信用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约束的立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蔡 宁、陈功道。2001.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测量。社会科学战线,1

陈信元、陈冬华、王 霞。2003.转型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8~150

林毅夫、章 奇、刘明兴。200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1

罗正英。200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会计研究,8

孙永祥。2001.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