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

第1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了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针对在职及学生群体开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网购经验、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而网络团购态度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感知风险 有用性 易用性 可接触性 行为意向 网络团购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网络团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其运作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Anand和Aron,2003)。根据团购的性质和团购的目标不同,网络团购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消费者自助团购模式;职业团购模式,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团购性质的公司、网站和个人;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周曙东、叶辉,2003)。站在商家的角度,网络团购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成本低、销量大。对于消费者来讲,其优势为:省钱、省心、省力(肖建中,2006)。

在现今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值得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研究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技术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人的使用态度和其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的,而使用的态度是由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共同决定的。感知有用性指个体相信使用一种特定的系统将对其有所帮助,感知易用性指个体期望免于努力的程度。其他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而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及至消费者接受新技术和新系统(见图1)。

1960年Bauer将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引入消费者行为,而后被概念化为一个两因素、多维度的概念(于丹等,2006)。Forsythe和Shi(2003)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感知到的财务风险、产品绩效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以及他们与消费者网上行为的关系;Miyazaki 和Fernandez(2001)认为消费者感知的网络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是B2C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

除上述因素外,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经验以及可接触性也应加以考虑。与普通网络购物相比,网络团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形成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从而使得独立的消费者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这是消费模式的一种创新。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模式与一个新技术被接受的过程相似。本文引用技术接受模型建立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此外,我们还将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也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变量。基于上述表述,我们形成理论模型(见图2),并作假设。

假设1:网购经验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假设3:可接触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4:感知有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5: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6: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形成图2中的理论模型。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测量量表主要基于Davis(1989)的量表体系,并根据网络团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形成调查问卷的初步设计。然后征求相关学者及部分网络团购用户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问卷的预发放,针对30-50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完成问卷的最终设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公司员工、在校学生等人群进行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调查,实际收回190份有效问卷。本科生占40.5%,硕士研究生占14.7%,博士研究生占3.2%,参加工作人员的占37.9%,其他人群占3.7%。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上网达到5个小时以上的占68.4%,上网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占43.7%。

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影响因素题项的因子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析出的变量与预期假设不符,所以需要对因子模型进行调整。删除部分不合理题项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1因子分析结果。每个因子的变量的载荷度均大于0.6,因此调整后的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其次进行团购态度的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非常强。

第三部分为行为意向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也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也非常强。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这里采用Alpha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网络团购态度、网络团购行为意向的Alpha值都大于0.7,符合要求;感知有用性的Alpha值为0.681,较低但可以接受;网购经验Alpha值较低,但基本是能用来测量永固网购经验的,故保留。

(三)回归分析

1.对网络团购态度的回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五个因素对与团购态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中,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559,整体解释度较高。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这五个因素的p值分析,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和有用性这四个因素与态度的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其中,消费者的网络团购风险与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态度是成负相关,即感知风险越大,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消极;其他三个因素与态度均成显著正相关。而易用性在p值0.05水平下不显著,在p值0.1水平下显著,可以得出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如其他变量明显。

2.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意向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t值等于15.647,团购态度的p值

3.总结。分析结果验证了之前假设,网络团购感知风险与团购态度呈负相关,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高,网络团购态度越消极。有用性、易用性、网购经验、可接触性这四个因素与团购态度呈正相关,即感知网络团购越有用、越易用,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消费者的网络团购经验越丰富,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网络团购越容易接触,消费者的态度越积极;同理,团购态度与行为意向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2,相关程度很高,即网络团购态度越积极,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越强。

结论和未来研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用技术接受模型时,增加了两项因素,即网络团购经验和网络团购可接触性。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分析结果,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感知风险、网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而易用性只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影响。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可接触性作为我们新提出的因素之一,也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团购商家应尽可能使网站做到易发现、产品易搜寻,尽可能避免浪费消费者的寻找时间。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因此建议网络团购商家从易用性和有用性这两点出发,结合感知风险、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迎合消费者心理,使得网络团购成为消费者日常的易用且实用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关注的是网络团购平台,研究的是中国环境下的技术接受理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了“可接触性”和“网购经验”影响变量,并发现这两个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分析出几个变量对网络团购的不同程度影响,这对规范网络团购行为以及发展网络团购有重要的启示:采取措施减少客户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包括货款类风险和商品类风险;提高网络团购对客户的价值,即团购对用户的有用性;提高网络团购流程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提高网络团购的可接触性。

本论文在收集问卷时,兼顾了学生及在职员工两个群体,但问卷收回数量仍然相对偏少,在样本代表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将来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放更多的问卷,对比不同人群在不同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和意向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其次,本论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而提出的理论模型相对较为简单,将来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尤其是与网络团购商业模式更为相关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曙东,叶辉.解析网络营销模式[J].商业研究,2003(22)

第2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服装网络购物;E忠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04-04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据统计,服装网络销售占到中国整个网上零售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是网上购买人数最多、网购金额最大的商品类别。2010年第二季度,淘宝网上共卖出了3.9亿件服装,成交金额达到179.2亿元,同比2009年第二季度增长了101.3%,环比增长了10.4%。其中女装是服装网购的最大市场,占到38.6%,男装次之。但在巨大的网上服装零售市场,价格仍旧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服装网络零售商和商品的忠诚度比较低。Freederick等人认为,只有当企业为忠诚顾客提供服务的成本降低,才能带来较好收益,增加5%顾客回头率能够使利润增加25%~95%。所以,在竞争剧烈的网络服装市场中,培养消费者持久的忠诚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顾客忠诚对网络服装零售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文献中针对服装类商品的网络顾客E忠诚研究相对较少。

网络零售中的顾客忠诚与传统的顾客忠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者Reichheldetal把其称为顾客网络忠诚(E-Loyalty),他认为E忠诚是顾客对网上企业、商品与服务以及网站品牌的忠诚。根据Dick和Basu的论说,网络环境下的顾客忠诚也包含行为忠诚和情感忠诚两个维度,行为忠诚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上,而情感忠诚对网站与企业品牌的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顾客E忠诚的影响因素方面,Gommans、Krishnan和Schef-fold等人提出了一个网络忠诚的理论模型,认为消费者E忠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顾客对商品的价值主张、品牌建设、安全信任、网络技术和客户服务。Dina Ribbink等人认为影响顾客E忠诚的主要因素是顾客信任和满意,网站的质量决定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Moonkyu Le博士和国内的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网络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不但有网站的服务质量、网站设计、网站提供的产品、消费体验、顾客的整体感知等多个方面,而且也要考虑顾客满意、顾客信任和转移成本的影响。

2 影响因素的提取与假设

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顾客感知价值、转移成本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的理论为依据。结合服装商品和网络购物的特点,对影响服装消费者E忠诚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从服装商品、企业网络销售服务平台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提炼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其中,服装方面的影响因素3个,企业网络销售服务平台方面的因素2个,消费者方面的因素2个。

(1)服装品质属性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Martin和Davis研究发现消费者在服装购买决策时考虑收集的信息包括款式、价格、颜色、纤维成分、服装洗涤保养、合体性、服装品牌、零售商品牌等服装商品的属性。网站上展示的服装属性还包括消费者对款式和品牌的在线评价。产品的质量是顾客忠诚的前提和保证,消费者购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产品。因此服装质量、款式以及号型标准是消费者忠诚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服装品牌和价格是服装网络销售中一个敏感的因素。Keller认为优质的品牌、低廉的价格对消费者始终具有很高吸引力,是消费者购物态度忠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对服装属性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做如下假设:

H1:服装品质属性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2)服装网络信息展示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服装信息展示是网络购物平台上对服装款式效果、细节以及服装商品类别等商品信息的展现,是网络消费者感知服装信息的唯一渠道。服装展示的方式有图片、文字、动画和虚拟展示等。Cox和Rich认为消费者通过视觉来判断服装的合体性、面料特性、服装颜色,往往需要大尺寸的图片或动态的服装展示来评价服装,以更好作出购买决定。另外,网站上服装类别和品种比较多,服装的陈列、展示、信息提供和网络推荐要服从适应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服装信息展示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意向、购物态度,进而影响顾客对购物平台和服装商品的忠诚。本文假设:

H2:服装网络信息展示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3)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传统方式下,顾客购买服装时一般通过手感、触觉和穿着效果来鉴别服装的质地、品质和穿着效果。但网络服装购物中没法实现消费者对服装的直接体验。对网上展示的服装质量信息感知,只能通过实体试穿后才能得到体验。而传统购物中的服装穿着的舒适性,服装穿着的整体感知效果,服装面料的质地与色差,规格尺寸的合体性,服装的制作工艺等都是影响顾客满意和重复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4)服装网络购物环境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服装商品的消费存在感性和理性的特殊性,Oliver认为环境会对消费者购物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消费者体会到的是网络购物环境。本文的网络服装购物环境指的是网站系统的质量、B2C企业与网站形象。包含服装购物网站界面美观性、购物便捷性、营运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等网站系统因素。本文假设网站系统质量会对顾客网络忠诚产生影响。

H4:网络购物环境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5)服务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网络零售企业的服务主要表现在物流配送服务、在线顾客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商家对服装商品的色差、尺码、工艺等质量问题的保障服务,以及对客户投诉、换货、退货等的处理。Gregory R.Heim 等的实证研究表明易于退货、准时送达、网站导航、产品获得、价格和产品信息等服务质量因素驱动了顾客对购物网站的忠诚。因此本文假设:

H5:服务质量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6)转换成本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服装网络购买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提高了购物效率。但是网络购物和商品转换也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Klemperer认为网络购物的转移成本有交易成本和学习成本。交易成本反映了顾客终结老关系和开拓新关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成本指顾客在认识和学习新产品,或者新品牌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本文的转移成本涵盖网络服装消费者的学习成本,对新网站、企业和服装品牌的评估成本,信用、积分、增值服务以及社会关系成本。本文假设:

H6:转换成本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7)消费者个人购物经验倾向与顾客网络忠诚的关系。消费者个人特征对网络购物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从网络经验水平和个人信任倾向2个方向分析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对网络顾客忠诚的影响。William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上购物经验丰富者使用网络更容易和具有更多乐趣,并且对财务风险担心较少。Gefen认为个人的信任取向是在线信任的影响因素,会影响消费者搜寻产品的意图以及购买意图。Sultan等人的研究证明隐私与安全控制和消费者信任之间正相关。对消费者个人购物经验倾向与顾客忠诚的关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7:消费者个人购物经验倾向与顾客网络忠诚正相关。

3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3.1 量表设计

根据以上假设,本研究提出以影响服装消费者E忠诚度的七个维度为自变量,以顾客网络忠诚度为因变量构建理论研究模型。根据各个变化变量的说明初步设计了40个题项。为保证问卷的可读性以及信度和效度,选取16个在校专科学生和6个服装企业销售专家,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测试,并对量表问项进行了调整,最后确定为35个问项,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设计。5分表示“非常同意”,4分表示“比较同意”,3分表示“一般”,2 分表示“不太同意”,1分表示“很不同意”。

3.2 样本收集

从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中可知,服装家居饰品网络购物消费群体有以下特征:年龄在18~35岁占85.8%,月收入1000~5000人民币占71.9%,大专学历以上占87%,女性占58.3%,学生占29%,非学生占71%。根据这一特征,本课题抽样有针对性地尽可能选择具有网络服装购物经验的人群。确立研究调查对象以18~35岁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办公室职员、IT专业人士、教师、学生为主。调查方式上,对企事业单位采取就地拦截式访问进行抽样,对在校教师和学生采取问卷发放形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30份,调查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区,其中调查的企事业单位34家,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81.86%,样本数量符合要求。

3.3 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影响因素的7个变量平均值在2.7~4.1,在5个服装和网站企业因素方面,消费者认为在购买服装时这些因素都是比较重要的。而在消费者个人因素方面,被调查者对网络经验的重要性认识相对处于中立水平,在顾客忠诚维度上平均值也不高。

(2)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 14.0 for Windows软件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功能,对样本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用Cronbach α系数来判断各变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其中因子7的Cronbach α系数不到0.7,但已经很接近,且总量表的信度高于0.8,因此,总体上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是比较好的,说明样本数据具备良好的信度。本次研究由于问卷设计部分

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量表初稿生成后经过了服装销售专业人士审核和探索性测试,并进行了修正。因此,量表符合研究方向与目的,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因子分析。考虑到多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避免分析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在做因子分析前,首先对数据进行了KMO 样本测试和Bartlett球体检验,得到各个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5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符合通用的研究标准,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素,采用Kaiser标准化极大方差法,进行因素旋转收敛与多次迭代后,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所有结构变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测度,说明问项的设计基本符合研究理论要求。

(4)相关分析。在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服装网络消费者E忠诚度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PSS14.0的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法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使用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功能分析结果整理后如表3所示。根据表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服装属性、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服装网络信息展示质量、服装网络购物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消费者个人购物经验倾向与服装网络顾客忠诚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中的*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服装属性、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相关度较高,而转换成本对网络顾客忠诚的相关性较弱。

(5)假设检验。本文运用SEM方法进行假设检验,使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AMOS7.0对数据与假设模型拟合情况进行验证。一般研究中使用卡方值(x2)、自由度(df)、卡方自由度比(x2/df)、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度指数(GFI)、调整后拟合度指数(AGFI)和估计误差均方根(RMSEA)等指标来衡量研究模型的拟合效果。x2/df的值越小越好,不大于3为良好效果;GFI与AGFI的值在0.8~0.89是合理的,其值大于0.90时被认为效果良好;RMSEA的值小于0.08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当小于0.05时为理想水平。由表4可以看出,拟合指标大致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可以判定本研究中结构模型与测量的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大量关于顾客忠诚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服装商品的特点和网络服装购物的特殊性,分别从服装方面的因素、服装网络购物平台方面的因素和消费者个人倾向方面的因素,研究网络服装消费者顾客E忠诚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假设模型构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分析工作,使本课题的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服装的属性、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服装网络信息展示质量、服装消费体验满意度、网络企业服务的质量几个方面的因素对网络服装消费者的顾客E忠诚有显著影响,而网络消费者转换成本、消费者个人购物经验倾向对服装网络顾客E忠诚影响微弱。

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建议服装网络零售企业要重视顾客网络忠诚度的培养,切实提高网络销售的服装质量和服装品质,提高网络消费者对服装穿着体验的满意度;经营过程中不但要做好服装品牌建设,还要重视网络销售平台的建设,重视服装信息的展示;提高线上和线下服务质量、推行个性化服务;运用适当的促销手段提高顾客网络转移成本,培养更多的忠诚客户,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7):24-27.

[2]Freederick F.Reich held,Phil Schefter.The Economics of E-Loyal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

[3]Reich held,F.F.Schefter P.E-loyalty: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4):105-113.

[4]Dick AS & Basu K.Customer Loyalty:t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4:99-113.

[5]Gommans,M.,Krishnan,K.S,and Scheffold,K.B.,From Brand Loyalty to E-Loyalty: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2001,3(1):43-58.

[6]Dina Ribbink,Allard CR van Riel,veronica Li landler.Sandra Streakiness Comfort your online customer:quality,trust and loyalty on the internet[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4,14(6):446-456.

[7]Grover,R.& Srinivasan.Evaluating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Retail Promotions on Brand-Loyal and Brand-Switching Segmen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2(2):76-89.

[8]Keller,K.L.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

[9]Cox,D.F.,& Rich,S.U.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The case of telephone shopp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32-49.

[10]Oliver R.L.Whence Consumer Loyalty?[J].Journal of Marketing,Special Issue,1999:33-44.

[11]Mei Xue,Gregory R.Heim,and Patrick T.Harker.Consumer and Co-Producer Roles in e-Service:Analyz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e-Service Desig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Vol.3,2005(2):174-197.

[12]Klemperer,petition when consumers have switching cos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2(4):515-539.

[13]William R.Swinyard and Scott M.Smith.Why People(Dont)Shop Online:A Lifestyle of the Internet Consumer[J].Psychology & Marketing,2003,20(7):567-597.

[14]David Gefen,Elena Karahanna,Detmar W.Straub.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J].MIS Quarterly,2003,27(1):51-90.

[15]Sultan F.Urban G L,Shankar V,Bart I.Determinants and Role of Trust in e-Business:A Large Scale Empirical Study[J].Working Paper,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MIT,Cambridge,2002(4):282.

[16]Steiger J H.Structural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90(25):173-180.

第3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评价;可信度;可靠性;带图评论;好评;差评

一、引言

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深入人心,从去年双十一天猫创下1207亿的销售额便可见一斑。但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消费者与卖家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信任度低,无法放心购买。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借助已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所留下的评论判断商品或服务的优劣,从而进行消费决策。随着消者对于网络评价重视程度上升,商家也意识到一个好的评价和一个高的评分对于商品销售的重要性,因此“刷好评”、“好评返现”现象开始猖獗。消费者对于网络评论真实与否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消费感受,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于商家甚至网购平台的整体感受。因此对于网络评价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在购物时识别虚假信息,也可以帮助电商行业建立更完善的评论体制,从而促进网络评论体系的健康发展。

目前关于网络评论对于网络购物影响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在少数。但大多着力于研究网络评论对于消费决策的影响,往往研究的是一个商品或服务的评论整体特征,如评论的质量对购物意愿的影响等,但对于网络评论的解析式研究尚在少数。本文希望通过问卷及统计手段,研究影响消费者对于单个网络评价信任度的特征因素,并基于研究内容的提出研究的结论以及相应的现实建议。

网络评论是消费者在购买网络产品后根据自身感受,在网络上做出的评判,评价的内容可好可坏。后来的消费者可以读取这些评论以形成对产品的判断,随着消费者对于网络评价重视程度上升,它也受到了业界极大的关注。在国外,Sergio对网络评价对消费者满意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网上评价让顾客对商品产生了最初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使顾客购买商品后对商品的满意度受到影响。在国内,徐峰使用结构性方程模型计算得出平台声望提高对其网络评价的可靠性提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等结论;郭国庆的研究表明了网络评价本身的质量对评论可靠性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但目前在国内对网络评论的研究还是基于大范围的特征,如评论数量评论质量等,这给本次研究提供了研究机会。

二、模型与假设

1.模型设定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网络评论内容因素对于单个网络评论可靠度的影响。通过对于目前网络评论的分析,网络评论主流的内容有图片评论,追评,好评,差评等评论人所留下的主观内容,以及u论的时间和评论人的资信度等不由评论人所决定的客观内容。因此本次研究选取了评论人信用,带图评论,差评,追评,好评,评论时间这六个评论内容因素作为本次研究的自变量,将评论的可靠性作为自变量,构成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来研究其对评论可靠性的影响和影响方向。

2.研究假设

(1)评论者资信度与评论可靠性

有研究结果表明,即评论人的资信度越高,消费者对该评论人的网络评价越信任。因此会相信该评论人的消费者也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故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H1:评论人信誉的上升可增加其的评论可靠性

(2)带图评论和评论可靠性

有研究结果显示,带有图片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存在一定的影响。显然,图片可以比文字给消费者更直观的商品感受,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带图评论可使该条评论的更加可靠

(3)差评、好评与评论可靠性

差评和好评作为最为常见的两种文字型网络评价,随着“水军”现象的出现与升级,好评与差评似乎并不再那么纯粹。有研究结果表明,差评数量越多,消费倾向越低;但当差评的内容品质较低时,一件商品差评的多与少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会降低。可见目前消费者对于差评、好评的态度较为中立,故提出以下假设:

H3:好评对评论可靠性无太大影响

H4:差评对评论可靠性无太大影响

(4)追评与评价可靠性

追评是在用户留下第一次的评论以后,再一次进行的评论,往往这种评论是在用户对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而留下的,不同于初次评论时可能对产品尚无深入了解便进行评论,这样的评论一般较为可信。故提出以下假设:

H5:追评可提高评论可靠性

(5)评论时间与评论可靠性

有研究结果显示:评论的时间范围对于用户网购决定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评论时效对消费者购买与否并无太大影响;但根据时间越近的评价对于产品现状也更为了解这一说法,可得到假设:

H6:评论时间越短可靠性越高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数据收集

因调查主题“网购”这一要素,本次研究调查对象总体为有网购经历的人,所以主要采用网络调研,将问卷分发给受访者。此外为了保证样本的随机性,本次研究也在浙江地区街头进行了实地问卷发放。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网络途径250份,实地发放150份,回收调查问卷共356份,去除脏数据问卷后,剩余320份,有效率为89.89%。

2.数据分析

(1)描述统计结果

首先应用spss对样本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本次有效问卷中,41.30%的受访者为男性,58.70%为女性,女性稍占优势。在年龄上0~30岁占94.10%,可见年轻人占据对的优势。在学历方面高中占26.30%,专科占7.80%,本科占60.60%,这三个选项比例较高,说明本次受访者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从网购次数来说,每月15次以下占92.80%,说明受访者对于网购较为理性,对于本次调查可以做出相对理性的回答。

(2)假设检验结果

在假设检验中使应用Eviews7对样本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本次检验采用0.05的显著性水平。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研究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Coefficient列为变量的系数,t-Statistic列为t检验结果,Prob.列为P值。

从模型Ⅰ可以看到,F值为5.95,是显著的,说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总体是显著的。但从T检验上来看,有不少变量并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它对于个人对于评论的信任度并无显著的影响。根据模型Ⅰ的结果,将不明显相关的变量剔除后再进行模型Ⅱ进行分析。F值提高至13.61,和模型Ⅰ相比,模型的精确度得到了提高。

结合两个模型来看,信用的p值为0.0223,小于0.05,且系数为正,说明评论人信用和消费者对于评论的信任度为正相关关系,与假设H1一致。带图评论p值接近0,小于0.05,且系数为正,说明带图评论可提高消消费者对于某一评论的信任度,与假设H2一致。好评的p值为0.0377,小于0.05,且系数为负,说明评论人信用和消费者对于某一评论的信任度为负相关关系,与假设H3不一致。差评的p值为0.0953,大于0.05,说明差评和消费者对于某一评论的信任度并无显著关系,和假设H4一致。追评的p值为0.1336,大于0.05,说明追评和消费者对于某一评论的信任度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假设H5不一致。评论时间的p值为0.5941,大于0.05,说明评论时间和消费者对于某一评论的信任度并无显著关系,与假设H5不一致。

四、结论与对策

1.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评论人资信与消费者对评论的信任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评论人资信越高,消费者对其评论越信任,这与以前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无差异,在实际的网络购物挑选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声望较高的前人所留下的评论。

其次,带图评价与评价的可靠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正所谓“眼见为实”,图片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商品的质量,也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评论者的对于评论的认真程度,增加消费者对于评论的信任度。

第三好评与消费者对评论的信任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对于好评的评论,消费者态度更倾向于不信任。这是由于目前系统自动好评,以及“刷好评”等现象降低了消费者对于好评的信任度。同时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差评与消费者对评论的信任度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一条评论是否信任并不在于这条评论是差评还是好评,主要在于评论人的认真与否,@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相关对策

(1)网购平台要做好评价体系的建设

首先一个网购平台要建立一个评价机制,并不应该只是规定满分多少。平台应该要做好对刷好评等现象的管制,尽力查处“刷好评”的用户和商家,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机制。除此之外,平台应鼓励消费者以“带图”等方式对已购商品进行认真的评论,如可以采取奖励图片评论、多字评论等方式来鼓励消费者进行评论。

(2)网购平台要做好评论的评价体系建设

消费者对于商品进行评论后,平台应对评论做出相应的评价和筛选,比如平台经过考察后认为该评价较为客观优质,即可打上优质评论的标签,以便后面查看评论的消费者参考。同时也应与推出消费者对评论评价和打分的机制,高分评论置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优质的评论自然的凸显。

3.消费者要做好对评论的鉴别

由于现在网购平台上的评论龙蛇混杂,即使是评价很高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商家雇人“刷”出来的。所以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尽量选择评论人资信度较高,评论内容质量较高,并且带有图片的评论进行参考。

参考文献:

[1]Godes D,Mayzlin D.Using Online Conversations to Study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J].Marketing Science,2004,23(4):545-560.

[2]Sergio Picazo- Vela.The Effect of Online Review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R].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San Francisco California,2009.

[3]徐峰,胡娟娟.网络产品评论可信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6):55-59.

[4]郭国庆,陈凯,何飞.消费者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10):17-23.

[5]杨颖,朱毅.无图无真相?图片和文字网络评论对服务产品消费者态度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4,34(1):83-89.

[6]陆海霞,吴小丁,苏立勋.差评真的那么可怕吗?--负面线上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4(5):102-109.

第4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体验;内容投入;分析模型

一、 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与企业留住、维持和培养顾客群(Customer Ba-se)的能力相联系的(Anderson et al.,2004;Gruca & Re-go,2005;Rego et al.,2009)。而企业要留住、培养顾客,必须要关注顾客交易之外的行为(Doorn et al.,2010)。现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信任和承诺(Bansal et al.,2004;Palmatier et al.,2006)、品牌体验(Brakus et al.,2009)、品牌连接/关系(Aggarwal,2004;Muniz & o‘Guinn,2001)等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当前理论界也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顾客群上来,探讨交易活动之外的消费者群体参与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通过在线网络或社区自由地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电子口碑、产品评论、个人消费体验、产品使用经验、回答其他消费者问题等等,这完全是消费者基于交易之外,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一种参与行为。现有研究表明,相比企业或商家生成内容,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其他消费者生成的内容(Cheong & Morrison,2008;Bell,2009)。消费者生成内容已成为其他消费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进行决策的重要资源,对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立印,2007),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Liu,2006;Dhar & Chang,2007)。正是如此,消费者生成内容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Marketing Science》联合沃顿商学院于2009年专门组织召开一次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呼吁加强对这一前沿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当前企业非常关心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对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投入是如何产生的?其投入强弱又受到什么因素影响?本文将从体验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供指导。

二、 回顾及理论构建

1. 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界定。消费者生成内容,英文为Consumer-generated Content(CGC)或Consumer-created Content(CCC),又称为用户生成内容,英文为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或User-created Content(UCC)。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将其定义为:任何由最终用户创造的、可公开获取的媒体内容,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在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这些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原创性;③非职业常规和实践创造。Casoto et al.(2008)将消费者生成内容定义为任何由非职业人士通过一定创造性努力生成的公开性内容。消费者生成内容也称为消费者生成媒体,它是基于个人经历而表达的关于产品、品牌、企业和服务的意见、体验和建议,它们经由消费者创造,并于因特网讨论区、论坛、新闻组和博客中,消费者生成媒体包括文字、图像、照片、视频、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媒体(Krishnamurthy & Dou,2008)。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生成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生成内容是由于Web2.0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想,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或产品使用体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对别人的观点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表达对特定企业或品牌的看法等等所形成的内容。

消费者内容投入的界定。Higgins(2006)认为投入(Being Engaged)就是指个人对某事(物)表现出被卷入、注意力集中和有兴趣的状态。Roberts和Alpert(2010)认为投入的顾客就是忠诚于某品牌,并积极向他人推荐该品牌产品的顾客。消费者投入(Consumer Engagement)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某企业或品牌的行为显现,如口碑活动、推荐、帮助其他消费者、写博客和产品评论等(Doorn et al.,2010)。据此,结合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内容投入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生成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推荐、经历分享和使用经验等内容的行为显现。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内容创造主要有娱乐动机、价值动机、理解动机、保护动机和职业动机等几方面(Nov,2007)。赵宇翔和朱庆华(2010)从社会、技术和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发现消费者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身份认知、社会交互联结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王平等(2011)通过从网络社群中收集数据,通过客观度量地方式对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激励、标识、地位、知识和声望的驱动。现有研究只关注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而未上升到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作为企业来说,他们不但要了解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受什么因素驱动,更希望了解驱动后所产生的行为强弱效应,而这只能通过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来体现(Higgins,2006)。 消费者体验与内容投入。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一个具体服务时间内所做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Padgett & Allen,1997);它是当一个人达到心理、情绪或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和感受。关于消费者体验的研究表明,好的消费体验不仅是消费者满意的基础(Kumar,2005),更是影响忠诚的重要因素(Pullman & Gross,2004)。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范秀成,2001),体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忠诚的顾客。McAlexander et al.(2002)发现,消费者社群体验能够促进体验分享,且可加强品牌社群性。消费者正是基于过去对产品功能、企业服务、交易过程等体验的评估,进而决定是否转向保留、亲近、推荐和拥护(Advocacy)等阶段,其中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消费者推荐和拥护企业或产品的最大驱动力(Roberts & Alpert,2010)。因而,我们认为,良好的消费体验是影响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

三、 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分析模型

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消费者在生成内容过程中(即消费网络平台服务)所获得的体验。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共同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产生影响,成为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前驱变量。所以,在分析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企业和网络平台的双重影响作用,从交互的角度来阐释二者的作用机理,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1. 企业的角度。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其生成内容所用素材的主要来源,其获得体验的强度如何,将对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产品。当消费者与产品互动时,特别是消费者在产品搜寻、检验、评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有些是直接的,如接触、使用商品所获得的体验;有的是间接的,如从产品广告、虚拟商品中所获得的体验。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意境感受,会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2)服务。服务体验贯穿于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兴趣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一是购买前服务体验,即在产品搜寻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购买中服务体验,即在正式购买产品过程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人员、环境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三是购买后服务体验,即在购买完成后,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使用、维修、保养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服务体验是较直接的,也是当前消费者最看重的体验。(3)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消费符号,品牌体验是消费者基于这种符号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在(感官、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贺和平等,2010)。品牌体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综合反应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品牌的本质。 网络平台的角度。网络平台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媒介,是消费者生成内容活动的环境空间载体。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付出成本的多转贴于 少,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因而,消费者在与企业交互体验中所产生的生成内容的动机能否最终变为现实,亦即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从网络平台有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易用性。网络平台是否易用是消费者体验的首要来源,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研究表明,技术友善度是影响使用者参与的重要因素,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影响参与行为。(2)连接性。消费者之所以热衷于参与网络平台的各种活动,是因为其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消费者或个体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其社交、情感等方面的需要(Oh et al.,2008)。因而,网络平台的连接性也构成消费者体验的一个重要来源。(3)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交流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对交流活动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很好的把握,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对方的语言或行为进行反馈,产生出一种沟通交流的效应。它通过信息交换的同时性、同步性、连续性表现出来,有时与即时反馈通信相似。研究表明,网络交互性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临场感知(江嘉轩,2004)和趣味性(Liu,2003),因而也成为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来源。 交互影响的角度。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生成内容素材的重要来源,其体验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驱动力。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产生现实性影响。企业和网络平台对消费者的内容投入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消费者从企业活动和网络平台中都获得较强的体验时,其内容投入才会较强,否则都会弱化消费者的内容投入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获得了较强的体验,可能会增强平台中的内容投入行为,但如果消费者在企业相关活动中未获得较强的体验,则消费者在平台中可能会生成与企业无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共同致力于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并实现共赢发展。

四、 研究结论、意义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从企业中所获得的体验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素材和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从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决定了生成内容的现实性,企业和网络平台的交互影响最终决定内容投入的强度。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文首次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且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之前关于消费体验的研究,仅关注了体验对消费者满意、忠诚等的影响,未关注对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体验研究较为重要的背景下,本文从体验视角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这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再次,之前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层面因素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对网络平台层面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将网络平台层面引入分析模型,使得理论分析更加全面。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和网络平台都应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体验,作为企业来说,应该从产品、服务和品牌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消费者体验,而网络平台则应从易用性、连接性和交互性等几方面来强化消费者的体验;二是企业与网络平台间应加强合作,企业应该向消费者宣传生成内容的网络平台,以利于对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进行有效管理,而网络平台也应该设置与企业相关的栏目,以利于企业的消费者加入;三是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向内容投入转化,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良好的消费者体验会促进消费者内容投入,但这其中仍然需要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否则生成内容的现实性必然受到影响。

虽然本文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作了开创性研究,但只从理论上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未来的研究应根据理论模型所涉及的因素设计量表,并以实际网络平台中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本研究未考虑消费者个性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特征及外部因素对内容投入行为的综合影响,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1.Anderson, E.W., Fornell C. and Mazvancheryl S.K.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4):172-185. Gruca,T.S.and Rego, L.L. Customer Satisfa- ction, Cash Flow, and Shareholder Valu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3):115-130. Rego,L.L., Billett, M.T. and Morgan N.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and Firm Risk.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6):47-60. Doorn,J.v., Lemon,K.N., Mittal,V., Nass, S., Pick, D., Pirner, P. and Verhoef P.C. Customer Engagement Behavi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0,13(3):253-266.

5. Bansal, H.S., Irving, P.G. and Taylor S.F. A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Customer Commitment to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3):234-250.

6. Palmatier, R.W., Dant, R.P. Grewal, D. and Evans, K.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6,70(4):136-153.

7. Brakus, J.J., Schmitt, B.H. and Zarant- onello, L. Brand Experience: What Is It? How Is It Measured? Does It Affect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3):52-68.

8. Aggarwal, P. The Effects of Brand Relat- ionship Norms on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1):87-101.

9. Muniz, A.M., O‘Guinn, T.C.. Brand commu- n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4): 412-432.

10. 王平,陈启杰,宋思根.网络互助社群中消费者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JMS年会论文集,2010:92-114.

11. 金立印.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一个实验研究.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7,(12):36-42.

第5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消费行为

[DOI]10.13939/ki.zgsc.2016.31.105

1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新常态,互联网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网络购物以其具有的丰富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使得网络购物的主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网络购物的追随者,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成为网络服装企业和商家营销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开展网络营销环境下的大学生服装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电子商务企业或商家提出建议。

2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分析

2.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分析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涵盖了商品分析、形成购买决策、执行购买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浏览产品信息、比较并选择偏爱的产品属性、购买最适合的产品,等等。其中,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决策模式相应不同,选择的商品属性也随之存在各种差异。[1]朱正国(2009)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5%的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是因为网络购物方便快捷,还有18.3%的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是因为网上的产品物美价廉,有63.8%的大学生选择某个网站购物的原因网上品牌形象好、口碑好,有55%A大学生把送货及时作为了选择某个网站购物的原因。因此,网络零售商需要在网站设计上尽可能的简化购物流程,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以此来吸引消费者。[2]张琪(2013)认为信息安全、商品质量、商家信誉、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是影响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3]

王希希(2010)认为消费者特性、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网络零售商特性和网络交易过程中存在安全和隐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有影响,并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4]韩剑宇、刘亮基(2010)认为消费者的决策首先起始于需求识别,当消费者产生心理需求后,经过信息收集、选择评价,最后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有网络购物的感知利益、网络商店的吸引力、第三方评价和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5]郭雨(2012)认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有人口因素、服务质量、方便性、风险防范、计算机使用技巧和水平、网购经历与口碑。[6]

2.2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本研究主要分析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是主要的被调查对象。本研究通过随机调查抽样,在问道网网站上设置电子问卷,将网址发放给天津农学院的大学生,邀请他们填写问卷,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4份。在有效问卷中有6位大学生没有过网上购买服装的经历,所以对剩余的118位有过网络服装消费经历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1)平均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较低。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来源于父母供给,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是比较低的。如图1,在被调查的118位大学生中,有105位大学生平均每次网上购买服装的金额在300元及以下,仅有7位大学生每次服装消费在500元以上。

(2)注重网上商品的价格、质量和评价。

大学生普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树立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商品的质量和网上评价比较关注;大学生也具有比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较高、信誉良好的电子商务企业比较青睐;另外大学生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因此更是关注所购买商品的价格。

(3)喜欢打折、包邮、优惠券等形式的促销手段。由图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18位大学生中,有36人选择了打折,31人选择了包邮,17人选择了优惠券,希望能以比平时低的价格购买到与平时一样的商品,即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商品服装,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相对而言素质普遍较高,同时对于消费的需求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注重产品在销售后期的服务,从而商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可以抓住顾客,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

(4)比较注重网络商家的信用。

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购买信用风险大、速度慢、卖家服务态度差。网上购买服装本就不能试穿,因此消费者就希望店家能把服装的各种信息描述的更加清晰,注重商家的信用,能够安全购物,另外对物流的速度也是比较关注的。作为消费者,希望能享受到良好的待遇。

(5)大学生消费者对商家的广告创意也是比较关注的,希望电子商务企业能有比较有新意的广告形式。

(6)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心理还不算特别成熟,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文章在前面部分对大学生消费者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因此可以对分析结果做一个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网络服装销售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网络服装零售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消费者行为特征。

3.1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服装产品质量、网络零售商特点和消费者特征是影响大学生服装网络消费意向的三个主要因素,服装产品质量和消费意向是引发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在网上购买服装最关注的是服装的质量、价格、网上评价。

(2)大学生在网上购买服装时最喜欢的促销方式是打折、包邮、优惠券。

(3)大学生在网络服装消费时,对网络零售商的信誉等级、关于服装细节信息的展示、配送质量、售前和售后服务质量、卖家的服务态度有较高的要求。

(4)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者希望商家有创意的广告,能针对大学生制定低价策略。

(5)虽然网络服装消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许多的风险,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仍表示会继续在网上购买服装。

3.2建议

网上购买服装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购物模式,对市场的开发潜力较大,企业和商家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开发网络市场。大学生有很多的空闲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2.0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有34.7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因此电商可以拓宽和挖深这一市场。本研究对服装电商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1)保持网店的良好信誉,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网络相对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不能与传统市场相比,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消费者风险感知因素对消费者影响很深,这就需要网络零售商对其商品和服务做出更多的承诺才能使购物成功。

(2)丰富服装款式,保证服装的质量,注重服装商品信息的细节展示。服装质量是大学生消费者比较注重的因素,网上购买服装最大障碍是无法试穿,而服装恰恰又属于体验型商品,消费者只能通过查看店铺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了解服装的基本信息。因此,服装网络零售商要尽量上传详细的服装产品信息资料,最好能够使用多种手段全面展示服装的所有信息,如模特立体展示、人台展示、服装面辅料清单、尺寸表、试穿报告等。另外,商品信息最好进行独特的编辑,既区别于其他店铺,也能够配合自己企业或店铺的风格特点。

(3)使用有创意的广告或者折扣、优惠券、包邮等网络促销活动,吸引大学生消费者,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信息共享性高,乐于网上购物,网上购买服装能够节省购物的时间和成本,深受大学生喜欢,因此,网络商家对促销活动应多多重视。

(4)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售后保证、退换货政策。由于无法试穿,使得许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服装时相对较谨慎,甚至望而却步,网络零售商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退换货政策,能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网络服装消费这一方式。

(5)保证配送质量和配送速度。配送速度慢是大学生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因此网络商家要尽量保证服装的配送速度。

(6)尽可能地提供体验服务。零售商可以在网站中提供试穿体验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进行搭配,并且能看到效果图,这样可以促使消费者作出网络服装消费的决定。

参考文献:

[1]文,马继伟.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

[2]朱正国,朱桃杏,张雪燕.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3):154.

[3]张琪.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5):120.

[4]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第6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TAM;网络信任;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15-0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国家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使得以宣扬健康为重要诉求点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诸如京东、淘宝、一号店、我买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开始涉足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渠道[1]。此外,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要通过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等。但尽管如此,我国农产品网购普及率依然较低[2]。因此,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对于促进居民有机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围绕有机农产品的支付与购买意愿已开展了大量研究[3]。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围绕线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所展开,鲜有研究涉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问题,且迄今为止,多数研究将因变量购买意愿定义为“是、否”,缺乏程度上的定量分析。此外,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中多是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进行经验性罗列,目的在于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尚缺乏基于坚实理论基础和框架的系统研究[3],即缺乏相应的理论去解释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背后的理论逻辑。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为研究基石,构建网络购买情境下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在定量分析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加微观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网购情境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心理机制,为解释消费者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接受模型与本研究框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早由Davis(1989)[4]提出,技术接受模型在经过十几年发展后,产生了多个类似的概念模型,每个模型都有不同的决定变量,总结起来,学者们采用的外部情境变量主要包含个体变量、系统变量与环境变量3类[5]。技术接受模型在不同领域已经被大量的学者进行了验证与拓展,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6]。因此对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问题,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为基石,结合本研究情境,分别从个体、系统以及环境层面选取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网站服务质量以及主观规范作为外部情境决定变量,来分析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由于目前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形式,即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已然存在,因此本研究将直接考虑各种外部变量对消费者网络信任及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同时由于有机农产品本身及其网购形式都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本研究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以进一步探索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背后的内在机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背后的影响机制做出解释。

(二)研究假设的理论推演

1.情境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分析

(1)消费者主观规范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按照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网络环境中的个体主观规范对其使用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也称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人是否实施某种特定行为产生的压力,是个体对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周围人对他应当或者不应当执行某种行为的压力的感知,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两类[7]。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主要强调其对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赞成态度的感知。一方面,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注意食品消费的安全、绿色,尤其是对有机农产品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他们会有意识的去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冲击,消费者在进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尤其是希望得到身边重要他人的赞成,这种赞成同样会表征或是体现在他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之中。由此,当消费者有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时,若他们的行为意向还能得到身边朋友、家人的赞同,这种指令性主观规范会对其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类似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同样是受身边社会坏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行为倾向,与之不同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主要是受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已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倾向。对于购买有机农产品而言,虽然现在已不算是一种非常“时髦”的做法,但是,仍是备受大量消费者“追捧”的一种健康消费方式[8]。如此,当消费者身边家人、亲戚或朋友在进行网购有机农产品时,必然会积极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此外,消费者因为身边亲人、亲戚、朋友的购买而产生购买意愿的现象,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消费者取得心理上归属感的一种载体,更是消费者获取社会认同感的一种重要“介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消费者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机农产品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其价格相对来说较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购物环境中监管的缺失,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虚假交易网站利用消费者偏好低价格的消费心理予以诈骗。此外,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较,网络购物环境中信息与资金流的转移与实际价值流的转移不是同步发生的,由于这种不同步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与交易行为虚拟化,因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面临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引发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背景下,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主要考虑就是网络金钱支付、网站病毒安全等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性问题能够导致消费者担忧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在互联被泄露而产生损失,从而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研究发现,网络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9],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越高,其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购买产品。由此,当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消费者对该网站购物能够有较高安全性感知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随之上升。此外,安全消费作为消费者网络购买的重要体验之一,较高的安全消费体验也可以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3)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服务质量历来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10]。虽然网络购物中的网店服务质量与传统服务质量有所差别,但是,随着网络购买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对网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良好的网店服务质量不仅能够有效吸引网络购物者,而且也是消费者忠诚和消费者再次购买意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于健康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消费者不仅会慎重选择产品,也会慎重选择网店服务。由于有机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消费者对基础类民生食品价格的敏感性以及网络购物环境的复杂性、有机产品市场的不规范性等诸多因素,使得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时的心理机制尤为复杂。网店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产品信息、周到的服务以及中肯的购买建议等,会使消费者更加详细的了解有机农产品信息,从而会使其对所要购买的有机农产品更加放心。此外,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良好的服务质量也会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购物体验,进而会激发其购买行为。因此,不难推断,完善的网店服务质量对于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网店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网络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消费者网络信任的形成一是依靠消费者在网站中的长期购买形成,二是依靠周围人群的口碑相传形成。因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情境中,受主观规范的作用,能够对所购买的网站形成初始信任。当初始信任被周围人群不断正强化时,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就会得到加强。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解决网络安全性感知,也会对信任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在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产生的同时,消费者网络信任也会随之产生[9]。此外,服务质量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重要前置变量。而消费者信任则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最重要载体。也就是说,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会影响其网络信任。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任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忠诚以及态度忠诚。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在网络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网络信任与其购买意向是正相关的,可以导致消费产生重复购买行为。综上可以推断,当消费者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会影响其网络信任,进而对其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会在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纽带”与“剂”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a:网络信任对主观规范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b:网络信任对安全性感知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c:网络信任对网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3.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即消费者创新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新观念的接受程度,是否能够对新产品、新观念感兴趣,反应的是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倾向与态度。研究表明,相比保守消费者而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其认可新产品[11]。并且,相关研究还表明,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其网购行为具有预测作用,会通过消费者的态度和意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网上购物行为[12]。有机农产品在我国作为一种尚未普及且属于新鲜事物新兴产品类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的看法仍为新鲜事物,所以网购有机农产品更是一种创新。对于新观念接受能力较高的消费者来说,其更具有创新性,更愿意承担风险,在其信任网络购物的前提下,其更有可能通过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鉴于此,本研究推断:当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较强时,消费者网络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会更大。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本研究对于主观规范的测量,借鉴Taylor和Todd(1995)[7]学者对该构念测量,量表包含6个题项;安全性感知借鉴Suh和Han(2003)[13]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网店服务质量参考了Parasuraman等(1991)[14]学者的研究,量表设计包含4题项;网络信任参考了Shumaila等(2009)[15]学者采用的量表,共3个题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借鉴了Midgley和Dowling(1978)[11]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参考了Shimp和Kavas(1984)[16]的研究,包含3个测量题项。所有测量量表都做了符合本研究情境的修改。本研究所有量表都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来测量,自“1”到“7”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被调查者根据问题的描述选择与之吻合的程度。以往研究表明,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感知。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年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求真实、科学考察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主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2”;年龄:年龄18岁以下为“1”,19岁至30岁为“2”,31岁至40岁为“3”,41岁以上为“4”;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为“1”,大专学历为“2”,本科学历为“3”,硕士及以上为“4”;工作年限:2年以下为“1”,2~5年为“2”,6~10年为“3”,10年以上为“4”;个人年收入:20 000元及以下为“1”,20 001~50 000元为“2”,50 001~80 000元为“3”,80 001~ 100 000元为“4”,100 000及以上为“5”。本研究利用SPSS22.0、Lisrel8.8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数据收集及检验

1.数据收集与描述

由于本研究变量均采用成熟量表,故直接进行正式数据收集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问卷正式调研数据在青岛和北京两个城市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572份,有效问卷率为88%。正式调研样本总体结构为:男性消费者为264人,占46.2%;女性消费者为308人,占53.8%;年龄18岁以下52人,占9.1%,18~30岁278人,占48.6%,31~40岁158人,占27.6%;40岁以上84人,占14.7%。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100人,占17.5%,大专104人,占18.2%,本科222人,占38.8%,硕士及以上146人,占25.5%。工作年限2年以下135人,占23.6%,2~5年238人,占41.6%;6~10年162人,占28.3%;10年以上37人,占6.5%。收入水平20 000元以下86人,占15.0%;20 001~50 000元120人,占21.0%; 50 001~80 000元161人,占28.1%;80 001~ 100 000元105人,占18.4%;100 000元以上100人,占17.5%。

2.数据的检验

(1)信度检验。利用SPSS22.0软件对正式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2,网店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网络信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均高于0.7的通行标准,因此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各个拟合指标的结果显示:消费者主观规范因子(RMSEA=0.051

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进行了检验。通过表1中计算的各个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平方根数值可知,其均大于与之对应的行和列中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因此表明,本研究中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各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对各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旨在清晰反映各要素与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内在机制。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M1;然后再依次将消费者主观规范、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分别放入回归模型M2、M3、M4,以检验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在模型M1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主观规范变量后,模型M2较模型M1的解释力显著增强(ΔR2=0.046,p

第二,在模型M2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变量后,模型M3较模型M2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032,p

第三,在模型M3的基础上增加网店服务质量变量后,模型M4较模型M3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101,p

综上,由假设H1、H2、H3的结果和模型M4的结果可知,整体层面来看,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网店服务质量、消费者主观规范以及消费者安全性感知。

(二)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该部分主要是检验各外部因素通过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对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检验主要采用Baron和Kenny(1986)[18]提出的依次回归检验程序,具体而言,中介作用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首先,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设定为路径A),即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其次,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B),即各因素对网络信任影响显著;再次,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C),即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最后,控制自变量对中介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两条影响路径,如果此时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消失(路径A1的系数等于0),则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但如果A1的路径系数不为0,并且显著小于主效应路径A的系数,则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同时,可将各个统计量代入显著性计算公式①予以计算,以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基于上述检验程序对网络信任在各要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作用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一,由M2、M5、M6、M7的结果可知:M2表明,主观规范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主观规范=0.218,p

其二,由M3、M5、M8、M9的结果可知:M3表明,安全性感知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安全性感知=0.182,p

其三,由M4、M5、M10、M11的结果可知:M4表明,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服务质量=0.323,p

(三)新观念接受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机制检验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在测算交互项之前,我们分别对调节变量和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以有效消除交互项与控制变量、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4所示,中心化后的变量在原来变量的名称前加“Z”。由于本研究需要检验多个交互项的调节效应,所以仍有可能会出现各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交互项逐个放入主效应模型,主要步骤为:首先,先把自变量放在回归方程中,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即它的决定系数R2的大小;其次,再把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中,这时通过看ΔR2的大小判断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特贡献力;最后,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这时看交互项的独特贡献。下文将按照上述步骤对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模型M13的结果表明,在主效应模型M12的基础上增加调节变量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后,模型M13的解释力显著提高(ΔR2=0.028,p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旨在为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国内有机农产品消费,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基于572个有效样本,本研究明确揭示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内在机理。具体结论如下:

1.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β=0.218,p

2.网络信任是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剂”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网络信任是促进各因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变量,即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能够通过消费者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论有力证实了消费者网络信任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结论表明,消费者与网络供应商之间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选择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信任是我国企业管理者网络销售有机农产品的关键所在,而科学合理培养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则是有机农产品网络渠道销售的关键路径选择。

3.新观念接受能力是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外在条件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提高,网络信任会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结论为企业管者重点厘清关键顾客指明了道路。目前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鲜有研究探索何种类型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而本研究结论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憾。不仅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也从侧面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寻找关键客户提供了思路启发。

(二)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本研究厘清了网络背景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逻辑,并且,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明确和刻画了消费者在进行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为解释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关于有机农产品理论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基石的不足。第二,本研究在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深度。从实践出发,本研究对企业与政府的管理启示主要有:

第一,企业营销管理者应该基于多个层面共同提升消费者网购意愿。首先,最重要的是改善网店服务质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在电脑前轻松阅览大量网店,这就需要有机农产品企业首先将网店服务质量提升上去,这是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维系消费者忠诚度的关键要素。其次,需要利用消费者主观规范,依靠消费者周围口碑改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因为网络农产品种类繁多,网店也较多,且各大网店的同质化较为趋同,故消费者很难做出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和借助消费者周围人群给消费者不断传递和强化积极信息,以最终推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后,需要不断消除网络购物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大量消费者之所以不愿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害怕自我信息泄露,给自己财务造成损失。由此,实践中的营销管理者需要不断消除消费者网络购买中的安全隐患,使消费者安心购物,以达到改善其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二,积极培育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本研究表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是改善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的最佳“剂”。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共同的枢纽就是网络信任,网络信任是链接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键节点。网络信任是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传递至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枢”。因此,实践中,营销管理者应该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以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感知。利用长期的情感互动将网络购物中信任感薄弱的弊端有效加以弥补,最终达到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三,利用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效识别关键客户。由于网络购物环境复杂,商品众多,且网店成本较传统门店低,消费者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可选择余地就会较大。消费者网络选择有机农产品购买时的转换行为也就越频繁。如何有效识别关键客户,专注关键客户是网络有机农产品企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结论则表明,可以通过识别消费者对新观念接受的能力去探寻有机农产品网络购物的“关键少数”顾客,有重点的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有机农产品经营方向方面要注重推陈出新,包括产品创新、营销手段创新、服务创新等,以多元创新吸引消费者眼球。

第四,政府部门应在加大有机农产品推广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网上交易的监管与监督。在食品安全被普遍关注的今天,有机农产品消费既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国家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承担起促进有机农产品消费的责任。具体而言:其一,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与认识有机农产品,在消费者中形成有机农产品消费的氛围,进而增强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影响;其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确保网络交易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性感知,促进其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其三,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的审核,从源头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增强消费者对网购有机农产的信任程度,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进而增加有机农产品的网络消费,推动有机农业的产业升级。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具体而言,本研究外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研究精力制约,我们样本的抽样仅是基于北京和青岛两个城市展开,对其他城市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并没有调查和抽样。那么,本研究所得结论是否同样适合表征其他城市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即本研究仍然存在外部性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应该基于更加广泛的城市、甚至国家开展更大规模的样本调研,以更为细致的验证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此外,理论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挖掘。本研究仅是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部分理论对消费者网络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仅是对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框架的一个粗略整合,有许多要素还没有被深度探索。由此,未来研究需要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中的其他理论外延继续构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以不断增强该理论对现有实践发展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飞,李崇光. 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 81-95.

[2] 梁文卓,侯云先,葛冉. 我国网购农产品特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2(4): 40-43.

[3] 杨楠. 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5): 89-95.

[4]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 (3):319-340.

[5] 张李义,张然. 技术接受模型(TAM)关键变量前因分析[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2):11-20.

[6] 刘遗志,刘煜. 消费者创新性对移动购物意愿的影响――基于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视角[J]. 中国流通经济,2015(7):102-108.

[7] Taylor S,Todd P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6(2): 144-176.

[8] Hoffmann S.,Schlicht J.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cern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organic f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3,37: 625-633.

[9] Ha S.,Stoel L. Consumer e-shopping acceptance: Antecedents in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5):517-178.

[10] Huang C. C.,Yen S.W.,Liu C.Y.,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rvice quality,corporate imag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2014,6(3):68-84.

[11] Midgley F. D.,Dowling G. R. Innovativeness: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8,4 (3): 229-242.

[12] Goldsmith,R. E. Explaining and prediction consumer intention to purchase over the internet: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2,10(2):22-28.

[13] Suh B.,Han I. The impact of customer trust and perception of security control on the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3,7(3):135-161.

[14] Parasuraman A.,Berry L. L.,Zeithaml V. A.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1, 67(4):421-450.

[15] Shumaila Y.,John P.,Gordon F. Multi-dimensional role of trust in internet banking adoption[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9,29(5):591-605.

[16] Shimp T A,Kavas A.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pplied to coupon usag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4,11 (3):795-809.

第7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2-0026-07

收稿日期:2016-11-03

作者简介:任杰(1976-),女,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项目评价,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R15036。

人们的消费决策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和经验进行的,Kahneman和Tversky(1979)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在解释个体行为决策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直接将人们的决策行为以及个体的心理感知等因素纳入到决策行为的分析,主要是从价值的变化量,也就是收益和损失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趋向,并提出决策者在进行未来的风险选择时是通过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关于效用的测度是建立在参照点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价值载体感知到的收益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价值函数的衡量主要依据与参照点的偏离程度,消费者各种可能的决策结果不是期望效用理论中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相对于参照点的收益和损失。消费者如果发现市场出售产品的价格高于自己的价格参照点,便会会将其视为损失;与此相反,消费者如果发现市场出售产品的价格低于自己的价格参照点,则会将其视为一种收益。因此,消费者中意的产品涨价给消费者带来的痛苦要大于等幅降价带来的喜悦,而且参照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

消费者依据参照点对产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当感知的结果大于参照点时,消费者将其视为收益,从而选择购买;当感知的结果小于参照点时,消费者将其视为损失,但如果该损失处于承受范围之内,消费者会继续选择购买,如果无法忍受,则拒绝购买。如果消费者的决策结果高于一个参照点而低于另一个参照点,消费者就会形成矛盾的情感体验,有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反转(Boles和Messick,1995)。由于信息的获得在网络市场环境下更为便利,消费者的损失避免效应造成消费者对线上产品的参照价格更加敏感(邹燕和郭菊娥,2007)。因此,产品的“价值”不仅仅依赖于其绝对水平,更多的是依赖于该产品给予参照水平形成的收益和损失的大小。消费者对产品的收益和损失的感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参照点(Connolly和Coughlin,2000),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的形成涉及多维度和多因素,本文从前景理论方面分析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的形成机制,并采用访谈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参照点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前景理论在网络营销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一、 影响在线购买参照点形成的各种因素

参照点在市场营销领域是消费者对网络市场不确定性认知的一种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在线购买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反映。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一般会产生高兴、失望或者后悔等不同的心理,这些会影响消费者以后类似的购买决策行为。参照点不仅与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和决策情境有关,而且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性有关,面临相同决策情境形成的购买参照点也可能不同,表1为中外学者设定的参照点。

我国消费者在线购买的参照点分为隐性参照点和显性参照点:显性参照点是从商家角度出发,包括价格参照点、框架效应参照点、产品品牌属性参照点、产品促销参照点、产品评论参照点;隐性参照点主要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包括目标参照点、时间参照点和个体偏好参照点。本文构建的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参照点形成机制的探索性模型如图2所示。

(一)消费者在线购买感受访谈实录

为了解我国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参照点的形成机理,考察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的不同因素,本文访谈了有过在线购买经历的消费者共15人,并根据访谈目的构建了访谈提纲(见表2)。访谈者采取单独访谈方式,在正式访谈开始之前向受访者介绍访谈的程序和目的,告知受访者参照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购买预期,以及将现实与预期相比较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框架效应是决策主体在对结果相同而表述不同的两个方案进行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偏好反转现象,本文侧重于产品属性框架的研究,亦即对网络产品的某些关键属性采用正面或负面不同的描述方式进行表达,以衡量消费者对同种产品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下是否采取不同的购买决策行为,请受访者针对这些问题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线购物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15位受访消费者谈话记录的整理,访谈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价格参照点。15位受访者中有12位会考虑以前购买过该产品的价格,3位并不考虑以前购买过同类产品的价格;在对不同网站同种产品的价格比较时有8位会进行比较,5位不会比较,其中1位受访者说如果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时才会比较;对产品是否具有期望价格中,有4位存在对所要购买产品的期望价格,11位并没有期望价格,他们认为产品价格合适即可,也就是达到他们的心理承受预期即可。

2.框架效应参照点。对受访者详细描述了框架效应的特点后,有6位受访者认为会考虑产品的描述,而且认为产品的正面描述更容易使他们接受产品,有9位受访者不会仔细查看网络产品中的标签描述,其中1位给出的解释是从网络中购买经常使用的产品时,多是通过查看网络产品图片的方式。

3.网络促销方式参照点。我国网络促销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一年一次的“双十一”、“双十二”,另一种是经常会出现的“聚划算”、“Z秒杀”等网络促销方式。当访谈者提出这两种促销方式时,有14位受访者回答不会考虑这些促销方式,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在需要某产品的时候才会购买,并不会为了特别的低价而盲目消费,还有些受访者认为这些网络促销方式或许存在一些购物陷阱,如产品的保质期很短、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等。因此,网络促销参照点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网络促销参照点剔除。

4.网络产品评价参照点。15位受访者均认为会考虑已购产品消费者的评价,并且认为负面评价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5.网络产品属性参照点。访谈者列举了电子数码类的相机产品,包括产品的品牌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属性,有13位受访者会首先考虑产品的品牌,其次才是产品的功能,2位认为产品的功能比产品的品牌重要。

6.时间参照点的形成。网络促销时间对消费者参照点的形成影响并不大,只有1位受访者考虑网络的促销时间;关于网络产品的配送时间,有13位受访者会考虑配送时间,并认为京东商城、1号店是配送时间非常快的网店,如果有着急要用的产品会从这两家网店购买;2位受访者表示从网络购买的产品一般是不着急用的,并不在意产品的配送时间。因此,本文取消了对时间参照点的研究。

7.目标参照点的形成。15位受访者认为自己在线网购主要是根据自己明确的购买目标而定,但在网络市场中会不会存在冲动性购买,也就是会不会产生在浏览过程中购买的冲动,需要在下一步大范围的调研中考察。

8.消费者偏好参照点的形成。 1位访谈者明确表示考虑到网络产品的真伪和安全性而不会在网络购买化妆品、食品;1位访谈者表示如果本次购买的产品不合适,下次就不会再从该网站购买了;2位认为通过网络可以买到实体店买不到的东西;1位认为网站如果退换货机制不健全就不会购买。

(二)购买参照点形成影响因素模型的修正

关于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的形成原因,访谈结果说明我国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的形成主要受价格、框架效应、产品属性、产品评论、消费者目标和个体偏好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规律是否在大规模的调研中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证明。在我国的网络市场环境下,框架效应对消费者参照点的形成有待于进一步地分析,但网络促销并不会影响我国消费者购买决策参照点的形成。因此,本文删除了产品促销这一项的研究,修正后的参照点形成机制模型见图3。

二、 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形成的实证分析

(一) 量表的开发及初测定量

针对我国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形成机制的维度模型,在参考中外学者针对参照点形成原因而设计的测量量表基础上,本文开发了一个15个测项的我国消费者在线购买参照点形成原因测量量表(见表3)。本文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以网络出售的产品和购买过网络产品的消费者作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线上(问卷星调研网站)和线下(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最终选取有效样本共计227份,然后进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并通过AMOS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优化。

(二)正式定量研究

1.信度分析。信度是指各指标的可靠性,用于评价量表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使用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表示信度的大小,信度系数越大表示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DeVellis(1991)的研究发现信度系数值在060-065之间最好不要,在065-070之间为最小可接受值,在070-080之间表示相当好,在080-090之间表示非常好。所以,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系数最好在080以上,070至080之间还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本文采用PASW Statistics180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本部分得到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62,表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效度分析。效度分析是指测量的有效程度或测量的正确性,主要是衡量问卷的有效性,数据结果反映了样本真实情况的程度。本部分主要进行了KMO球形检验和Bartlett球面检验,通过PASW 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表6的效度分析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本文整体问卷的KMO的统计量为0862,P值为0000;在小维度的KMO统计量中,产品价格效度的KMO统计量为0675,框架效应的KMO统计量为0488,产品属性、产品评价、消费者目标和个体偏好的KMO统计量均为0500, P值均小于005,这些数据表明可以对问卷进行下一步因子分析。

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的因子荷载表示某个因子与某个原变量的相关系数,主要反映了公因子对相应原变量贡献力的大小。表7为各维度的因子荷载量,从中可以看出本部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并不是很好,只有3个题目的因子荷载量在070以上。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表8为非标准化估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本文的P值均小于001,所有路径系数通过了检验。非标准化和标准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参数估计值的不同,结构方程为了能够使模型识别需要先指定一个测量尺度,此时估计出来的结果是非标准化的,但最终要参考的结果是标准化的。因此,本文得出的标准化估计结果见表9。

消费者参照点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见表10,从绝对拟合指标看出χ2/df=1465,表明研究的测量模型协方差矩阵与实证数据中的协方差矩阵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Steiger(1990)发现RMSEA值低于01表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值低于005,表示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拟合度;如果值低于001,表明模型具有非常出色的拟合度。大部分学者在实际的研究中选择RMSEA

三、 结论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在对做出决策可能的损益作主观估价时会把决策结果理解为实际损益量与心理参照点的偏离方向和程度进行对比,参照点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备选方案感知价值的评估。根据前景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将我国在线消费者的购买参照点分为隐性参照点和显性参照点。其中,显性参照点是从商家角度出发,包括价格参照点、框架效应参照点、产品品牌属性参照点、产品评论参照点;隐性参照点则主要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包括目标参照点和个体偏好参照点。这种划分丰富了前景理论在我国网络购物方面的应用,为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参照点的基础上对收益和损失感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任杰.在线消费者购买参照点对其决策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2] San Mantin S, Camarero C.A cross-national study on online consumer perceptions, trust, and loylaty[J].Jouran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12,22(1):64-86.

[3] 卜祥智,S垒,赵泉午.考虑货主价格参照效应的海运运力合同定价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2012,2(15):28-36.

[4] 李荣喜.基于参考点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及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冯颖.参照点依赖的轨道交通票价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sumers′

Online Purchase Reference Points

REN Jie1,2

(1.College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2.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Industrial Safet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第8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网店刺激;冲动性购买;网络购物;购买意愿;影响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f online shopping, the study puts forward four main factors stimulating online shops, including prices of online goods, photo and text displays, online comments and deal records. A hypothesis is proposed that customers' impulsive intention for online shopping is affected by the four factors. By online investigation, the hypothesis is verified with an analysis of 162 effective sample data. The study comes up with 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online shop owners in stimulating customers' online shopping impulse. They could make the most of price promotions, offer exquisite photos and texts, sincerely win customers' positive evaluation, and strive to increase deals.

Key words: online shopping motivation, impulsive shopping, online shopping, shopping intention, influence

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达到55.7%。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在线冲动性购买。有关研究表明,在线冲动性购买超过了网络购物的三分之一。

一、文献综述

Adelaar(2003)等指出网络环境确实存在冲动性购买,而且网络购物者比非网络购物者更具有冲动性购物倾向。Sengupta和Zhou(2007)认为冲动性购买是经历一种突然的冲动、采取享乐主义、没有仔细考虑后果的购买行动。徐志芬(2013)认为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在受到足够大的外界刺激下,其欲求被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突发的、非计划性的、未经深思熟虑的、带有强烈情感反应的购买行为。陈流亮(2014)认为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在内心未有形成购买意图的情况下,基于外部刺激尤其是商家诱导而瞬间激发起来的购买欲望及其实际购买行为。

LaRose和Eastin(2002)指出,网络环境中存在很多因素刺激消费者的情绪,如价格折扣信息、优惠活动即将结束的信号、模特的图片展示、质量保证的文字描述、消费者的购后心得体会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让消费者在浏览的过程中通过感观刺激消费者的情绪,或者吸引消费者在网站逗留的时间更长,从而刺激购买欲望。Madhavaram和Laverie(2004)探讨了除了产品自身因素外,其他的外部刺激也会影响网络冲动性购买,例如通过网页的文字、色彩、图像、弹出方式以及宣传的优惠内容等刺激都会对冲动性购买产生显著影响。陈旭、周梅华(2010)将消费者网上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归类为:刺激因素、个体特质和限制性因素;又将刺激因素分为直接刺激因素和间接刺激因素,直接刺激因素是指消费者通过网上浏览购物直接感知到的刺激,包括商品报价、商品外观包装、网页整体设计、商品品牌、商品描述(文字、图片、动漫)、商家信用度等,间接刺激因素是指消费者通过间接方式获取的刺激因素,包括他人建议、网上商品口碑评价、店员沟通过程等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可知,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的网店刺激因素主要包括:网上商品的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论和成交记录。因此,本文就从这四个网店刺激因素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提出假设

在为数很多的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中,以价格刺激最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而价格刺激以价格折扣最为常见,特别是意外的降价或者优惠最难让消费者抵挡住网络购物的冲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网上商品价格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不能通过近距离接触、试用产品来感知产品的质量,只有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来了解产品;而吸引人的互动图片、富于幻想的产品描述文字和购物心得的刺激破坏了消费者的个人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比在实体店更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网上商品的图文展示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

网络购物会随着在线评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评论的数量越多,与商品有关的信息也就越多,消费者更加有机会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商品的属性,刺激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网上商品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

在网络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商家的成交记录,并通过其他顾客的总体评价来对商品的品质、商家的服务等作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购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网上商品的成交记录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

三、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本文的5个变量各设3个问项,均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来进行测量。通过网上调查,共收回187份问卷,删除无效问卷25份,有效问卷共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6.6%。

(一)信度分析

通过SPSS17.0分析,本文各个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的值均在0.8以上,样本总体的Cronbach'sAlpha系数的值是0.829,说明各测量题项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满足条件,因此本文的量表数据属于很可信范围,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效度分析

通过SPSS17.0分析,本文各个变量的KMO的值均在0.7以上。样本总体的KMO=0.783,大于0.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通过了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为440.662,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的取值是0.000,小于0.01,达到了显著水平,表示数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l7.0分析,得到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0.001水平下,网上商品的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论、成交记录与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6.362、5.579、6.187、6.152,它们的Pearson值均为正数且大于0.05,这说明网上商品的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论、成交记录与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很好,且属于正相关。

(四)回归分析

把网上商品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论和成交记录作为自变量,把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网店刺激对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的系数a

a.因变量: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

表2结果显示,网上商品价格在0.003的显著水平下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为0.426。这说明商品价格越便宜,越能使消费者发生在线冲动性购买。

图文展示在0.000的显著水平下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为0.225。这说明说明商品的图文展示越精美、描述越详细,越能使消费者发生在线冲动性购买。

在线评价在0.005的显著水平下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为0.341。这说明商品的正面评价越多,越能使消费者发生在线冲动性购买。

成交记录在0.001的显著水平下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为0.313。这说明成交记录越多的商品越容易使消费者发生在线冲动性购买。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建立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Y1=f[网店刺激(商品价格X1,图文展示X2,在线评价X3,成交记录X4)],即:

Y1=1.843+0.426X1+0.225X2+0.341X3+0.313X4(1)

通过对数据的检验,商品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价、成交记录的Sig值分别为0.003,0.000,0.005,0.001。这四个值均小于0.05,说明网上商品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价、成交记录与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是正相关并且显著。

(五)假设检验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表3 假设检验结果

这说明,网上商品价格、图文展示、在线评论和成交记录这四个网店刺激因素对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商家利用网店刺激提高消费者在线冲动性购买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商品价格促销

从调研结果看,消费者在商家打折促销时会产生冲动性购买,可见消费者习惯于被商品的价格促销吸引;另一方面,网上商品追求以原价销售的原则,因此,商家在制定价格促销策略时需要对这两方面综合考虑,既要能够促进销售,又要能维持品牌形象。一般而言,可主要采用季节性折扣、节假日折扣和长期折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及时清除库存又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来选购。

(二)提供精美的商品图文

商家可以提供一些有视觉冲击力和多角度的图片,并配以自己原创和有特色的商品介绍,甚至是一些美妙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从而清晰有力地传达商品的信息,以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用心打造客户好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明了口碑的重要性,而网络将口碑传递的效果提高了若干倍。更何况消费者在网上是可以看到以往的购买评价的,因此,确保图片展示、文字描述与商品的品质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评价会使消费者更相信该商品,更愿意去购买。另外,保持良好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也许商品本身一般,但是如果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感觉很愉快,那么好评也会随之而来。

(四)提高商品的成交记录

通过适当的价格折扣、返利活动、团购等手段打动消费者,将初始的利润放在第二位,重心放在提高成交记录上面,有了一定数量的成交记录后可以适当的调整商品价格,将成交记录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消费者在浏览该商品时会因为相信大多数人的眼光,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

[参 考 文 献]

[1]Adelaar, Thomas; Chang, Susan; Lancendorfer, Karen M. etal. Effects of media formats on emotions and impulse buying inten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3, 18(4): 247-266

[2]LaRose, Robert; Eastin, Matthew S. Is online buying out of control?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consumer self-regulation[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002, 46(4): 549-564

[3]Madhavaram, Sreedhar Rao; Laverie, Debra A. Exploring impulse purchasing on the Internet[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004, 31(1): 59-66

[4]Sengupta, Jaideep; Zhou, Rongrong. Understanding impulsive eaters' choice behaviors: the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f regulatory focu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7, 44(2): 297-308

[5]陈流亮.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9篇: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消费者参与意愿是影响社交网络营销的主要因素,基于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某些拥有网购经验的消费者为研究依据,分析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资料,从重视沟通、提升企业品牌、整合营销等措施提升消费者对社交网络营销的参与度。

【关键词】

社交网络营销;消费者;参与意识

文中从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活动入手,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从而制定改进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方法。

一、实证分析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情况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兴起一种社交网络营销方式,简称为SNS营销。SNS营销是基于社交网络平台,根据其共享功能,通过“六度分隔理论”创建客户群,企业开展营销推广、处理客户关系等工作,发挥企业独特的营销力,达到利益最大的营销目标。文中借助问卷调查,分析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意愿,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一)设计问卷调查。

本次研究基于影响消费者参与网络购物意愿为依据,设置25个题项开展问卷调查。本问卷于2013年6月1日在问卷星网站进行发放,让浏览者随机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了解被调查者设计网络使用情况及是否参与社交网络营销;通过调查表分析消费者不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因素等。截止2013年8月15日,线上共收集388份,其中,男性、女性样本分别为168、220份。调查样本年龄如下:<20岁17人,20~25份,有256份,26~30岁有96份,>30岁有19份。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大专以下11人、大专25人、大学本科191人、硕士研究生152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有9人。接受调查者收入情况:没有收入者:185人,<2000元的有53人,月收入在2000~之间的有44人,3000-5000元的有59人,>5000元的有47人。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报告表明,血流为大专或本科消费者借助社交网络购物的比例较高,这类人群尝试网购的意愿较强。

(二)分析消费者参与意愿。

(1)消费者每日上网情况。本问卷中,先调查消费者社交网络的使用时间,调查结果表明,上网时间<1h有39人,所占比例为10.05%,上网时间为2~4h的有183人,占47.16%,>4h的占42.78%(166人)。本次调查中,消费者经常登录的网络有:人人网、新浪网、腾讯、QQ、开心网等,其中,登录人人网、新浪微博、和QQ、腾讯比例分别为39.94%、98.92、17.78、8.51根据上述数据可知,网络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消费者经常访问的网络有人人网、新浪和腾讯微博、QQ等网站。(2)分析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情况。据调查结果可知,有95.10%(369)的消费者有网上购物经历,仅有4.50%(19)的人并无在网上购物的比例。表明拥有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比例占95.10%。约有66.24%的人有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经历,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会主动关注某些企业的社交网络账号,自愿参与企业社交网络线上互动的各项活动。(3)分析消费者参与网络营销的原因。本文在分析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原因时,使用里克特量表,规定接受被调查者发表参与调查变量相关陈述看法,消费者看法主要包括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好、同意和完全同意五种类型,上述指标的分值分别为1、2、3、4、5分。消费者是否赞誉社交营销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耗费时间、不经常登录、面子问题等,客观原因为:登录速度慢、消费者认为并未获得实惠或实惠过小、营销内容无趣,消费者没有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客观原因总体均值为1.49,主观原因为1.41。

二、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重视相互沟通。

随着数字化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营销成为新时期企业的新宠,促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企业把产品引入与之相关的社交网络媒体上,便于用户接触产品,鼓励用户对其设计的产品做出评价。依据六度分隔理论,在用户间创建一种间接连接的评价模式,从而影响新用户的交易决策。因此,基于新消费时期,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及早感知、发现消费者消费需求,与消费者实施深层次的沟通,也鼓励消费者与消费者进行对话,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改革网络营销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发生,我国国内的社交网站发展已迈入瓶颈期,多数企业的社交网络营销方式处于讲话状态,营销活动趋于同一的状态。未来社交网络营销必须不断改革营销方式,确保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意和执行能力,采用建议的方式展现产品卖点,潜移默化地营造与大众对话的环境,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展现企业独特的品牌价值。

(三)实施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现阶段,社交网络英雄啊处在快速成长时期,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但是,因形式、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大胆借助社交平台营销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小,无论在社交游戏内植入广告或让其他好友关注,上述方式带给消费者的新鲜感慢慢退去,未来的营销模式应将社交网络上营销与线下营销活动进行互动,形成一套完整地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情况不断增多,文中根据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活动的意愿展开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掌握消费者对社交网络营销活动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提出改进消费者积极参与社交网络营销的对策,为企业探索满足消费者参与要求的营销策略。

作者:谈留芳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婷.利基市场下社交网络营销探讨[J].市场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