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分类范文

古诗分类精选(九篇)

古诗分类

第1篇:古诗分类范文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2篇:古诗分类范文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明显,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板块,即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内容赏析和思想情感,能力等级为D级。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等修辞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在高考设题时,这五个板块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轻重、多寡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考题中窥见一斑: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五大考查内容中,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频率独领,高唱主旋律,并且始终保持平稳的态势;语言特色、形象分析和内容赏析处于次高位置。据此可以预测,未来高考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上,考查内容仍将遵循这一规律,不会有大的变动,这就给我们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把握这一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能轻松决胜高考。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的难度都不太大,考生大多都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内容,为答题扫清障碍。但据抽样分析,诗歌鉴赏一直是“重灾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规范,随意性强,考生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又能答对题,就必须掌握答题技巧,规范作答,提高得分率。

第一,着眼整体理解,全面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在于理解,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答题时才能一语中的。脱离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整体把握,脱离对诗歌含义的准确理解,堆砌再多的名词术语都只能是徒劳。全面把握诗歌内容要兼顾标题、作者、注释、诗句,做到“四管齐下”。

第二,明确题干要求,分辨清楚题目类型,确保所答即所问,不偏不倚,命中“十环”。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赏析语言、表达技巧,抑或是回答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第三,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诗歌鉴赏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提高得分率。专业术语主要包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三个方面。

第四,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解答诗歌鉴赏题不仅要知道答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答,也就是要用规范的模式把答案呈现出来。①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或××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志趣)。②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③鉴赏语言特点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词语)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精心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采分点,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赏析,切忌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说空话、套话。有时还要根据分值给答案标上序号,以凸显条理性。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不会改变,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只有明确试题类型,熟悉答题技巧,规范操作程序,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必须从全诗的内容入手去寻找答案。这首诗按照总分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联为总起,点明“开颜”,定下情感基调,为全诗之“眼”,是第一层;后三联为分说,是第二层,对“开颜”进行解说,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还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解析】此题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显然应归类为对艺术手法的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步骤是:首先找准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另外,要尽量多地将手法答全,减少遗漏,并按要点标明序号,凸显得分点和条理性。

【参考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极力描摹环境之美。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错落有致。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用“通月朗”“待春还”,表达赞美之情。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为抒情铺垫蓄势,诗末触景生情,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之后,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写诗人见此美景,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2.(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所选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自然离不开景象或物象。因此,对这类诗歌,命题人常常从景象(画面)入手设置考题,这类试题属于形象鉴赏类。诗歌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以及诗歌描写的景象或物象。纵观近几年的形象鉴赏类试题,考点聚焦在景象与物象上,有时也涉及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前三联每一句中景物的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子,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的静寂;第六句写星空的寥廓景象。先明确诗歌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①孤月当空,月光照射上秋夜的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上。②月夜里,江面上波光粼粼,楼阁内月光照在席面上,席子光彩美丽。③明月照耀着幽深少人的山林,月光皎洁,疏星寥落。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试题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属于典型的表达技巧类试题。“虚实结合”限定了鉴赏角度,命题指向非常明显。由诗歌尾联第一句中的“故园”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的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明显是虚写;而第二句月夜万里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一个“共”字,表明写的是两地清辉,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的虚实结合,很好地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这是虚写故园之景,后一句由虚转实,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对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3.(201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解析】这道题目巧妙地将课内知识(诗句选自高中教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入其中,注重回归教材,关联课本知识,兼顾文学常识的考查,不失为一道好题。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把风格、内容或情感等相近的两首(段)诗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赏析,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考题大多从两个角度考查,一是比较两首诗(词)语言(特别是用词)的异同,一是比较情感的异同。答题时一般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简析。如果题干要求赏析二者的差异,则只需回答不同点就可以了。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使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的模式来组织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江月之永恒不变,两句通过人类与江月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2.(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郑宋代爱国词人。

(1)请分别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2014年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的“过”“随”二字作简要赏析。

4.(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O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5.(201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6.(201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7.(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8.(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9.(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

[清]舒 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生。

(1)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写了陶渊明的哪些方面?有何用意?

(2)“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3)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拟 古(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②,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②本句化用《诗经・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一句,其意为“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便移动”。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诗的后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明]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i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浩首又如童。

【注】浩:通“皓”。

(1)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侧犯・咏芍药

姜 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1)词的下阕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杨柳枝

万 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数得垂杨柳?一叶垂杨一点愁。

(1)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一叶垂杨一点愁”。

(2)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巫山高

王 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阳台:神话中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

(1)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明月逐人来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①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②,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注】①禁街:京城街道。②鳌山:元宵灯景的一种,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

(1)请简要分析本词一、二句中“明淡”“深浅”的妙处。

(2)“皓月随人近远”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3)词的下片通过描写君王游赏来表现元宵佳节的热闹,请结合本词简要说明君王游赏的过程。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园家宴

张 谓

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随。

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

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1)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2)“花间觅路鸟先知”中的“鸟先知”体现了南园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1)请简要解说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的特点。

(2)“看一片闲云起处”中的“闲”和唐代诗人来鹄绝句《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中的“闲”意思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3)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③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④。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②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③《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④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请简要赏析《谒金门・示知命弟》首句中的“又”字的表达效果。

(2)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寄江南故人注

家铉翁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楼 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此诗作于宋亡之后,时诗人奉命使元,被拘留在燕京。

(1)请简要分析《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比较这两首诗,赏析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异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绥州作①

韦 庄

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③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始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单于:曲调名。

(1)颈联中的“笑”“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2)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1)①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②“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2.(1)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3.(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是“经过”“过后”的意思,“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出来。“随”是“跟随”的意思,一个“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思。

4.(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O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5.(1)示例一: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字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因为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示例二:①第一、二句紧扣诗歌题目,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就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有路”,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示例一:“背”是背着的意思,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大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6.(1)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长醉不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7.(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8.(1)上片刻画了一个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的词人形象。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的意思为: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9.(1)示例一: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一个“流”字描写烟之动态,形象生动。

示例二:三、四两句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洁白的色彩美,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示例一: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的“无家客”“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示例二: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新题演练】

1.(1)诗人写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思想性格和人品志趣等。这样写,既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和理想,深挚同情其壮志未酬终老田园的遭际,也有自伤之怀。

(2)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精神生活境界,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诗人形象。

(3)①用典:“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②比喻: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时的独特作风,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又曲折传达出其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③意象:诗人精挑“云浮”“鸟倦”“桃花”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巧妙组合,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谓简略高妙,不见斧凿痕迹而获深邃意。

2.(1)“舒”意为“舒展”。一个“舒”字,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草木舒展身姿、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流露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

(2)诗的后面六句着重写了燕子,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喜爱之情。诗歌通过与燕子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决心隐居不出来做官的坚贞不渝的高洁品质。

3.(1)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钩”“i”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月亮。②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美好。

4.(1)①词的下阕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花朵金红,绿叶细密,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②“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高,自觉迟暮而孤寂的形象。

(2)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场景的描写,使之与自己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悲凉之情。

5.(1)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垂杨和忧愁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柳”,极写忧愁之多,形象生动。

(2)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忧愁之情。“不合”在这里是“不当、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到词中人物的眼底,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怎么能够受得了!

6.(1)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美丽的彩霞乍舒乍卷,或隐或现;蘅芷的芳馨时断时续,隐约可闻。那卷舒变幻的云霞,像是神女的彩裳在飘动,那时断时续的蘅芷芳香,像是神女散发的幽香。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使两句所显示的境界变得空灵缥缈,暗寓向往、期待之意。

(2)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倩影。

7.(1)①“明淡”描绘的是元宵佳节夜空的景象。此时圆月明亮,星河(银河)与之对比就显得明而淡。②“深浅”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此时,春天已到,但余寒犹存。这两句写出了元宵节时的自然季候特征。

(2)这一句使用了比拟的手法。诗人赋予“皓月”以主观感情,把皓月当成多情的伴侣,比拟极为新巧。

(3)①坐在御楼上观灯。下片前两句表现君王观灯的场景。②观灯的喜悦。“珠帘不卷”表明君王与民同乐以及对灯展的喜爱之情。③起辇回宫。君王回宫之时乐声悠扬,臣僚跟随。

8.(1)①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樱桃开始挂果,杨柳枝条低垂,一派烂漫春色。②幸福、和睦的家庭。一家人欢聚一堂,在南园举行家宴,其乐融融。

(2)①园中鸟多。鸟具有灵性,常来花间嬉戏,十分熟悉曲径。②南园花丛茂密,花径隐蔽。用“鸟先知”反衬人后知,表现花径的隐秘。

9.(1)这首曲子以对立的两方――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意结构全篇,展现了农夫的急切愿望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一致。两个“闲”字都是“悠闲”的意思,都描写了无视农夫的焦虑不肯下雨的云彩,表现了农夫对这种悠闲的云彩的恼怒之情。

(3)①以口语入曲。比如“恼杀”“渴煞”“恨”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简明通俗。②用词质朴。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无雕琢痕迹。③语句工整。曲子的最后两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

10.(1)“又”字表示重复和继续,过了一座山,又是一道水,山水不断,路程迢迢。“又”字写出了弟弟知命万里远来,行路艰难,表达了词人对弟弟前来看望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谒金门・示知命弟》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童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11.(1)①思乡念亲之情。诗人把“蜀乡”和“钱塘”对举,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其实是说曾在钱塘为官,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国破家亡的痛苦。写这首诗时,南宋已经灭亡,诗人南归无望,平淡的诗句里饱含着诗人极度的亡国之痛。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家诗说“闻鹃忆蜀乡”,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②不同点:家诗以哀景衬哀情,杜鹃的哀鸣触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故国难归的伤感;葛诗以乐景衬哀情,“箫声”“春宵”形成的恬静优美的景致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深深的伤痛情怀。

第3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培养;抽象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学习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1.1抽象思维的含义

抽象思维就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 也可称为逻辑思维,包含形式和辩证两种逻辑思维。其中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形式逻辑思维,高级形态是辩证逻辑思维,初级形态强调反对事物的自相矛盾,高级形态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抽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决定着抽象思维可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知识的概念、理论、体系必要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1.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共同要求,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融入逻辑思维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有效地教学效果。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可塑性强的阶段,通过具有逻辑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对个人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古诗词知识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2.1归类技能的培养

知识的识记要靠系统的归纳分类,这样才能记得牢固、准确。对高中古诗词知识的总结归类,是掌握古诗词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高中古诗词主要包括时代背景、抒情方式、叙述手段等不同方面的知识,适当引导学生使用归类的方法学习知识,是实现古诗词教学高效性的必要手段。在古诗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是教学中的重点,掌握词句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运用归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词句的类别、含义,从而高效的掌握古诗词中的词句知识。高中语文课程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蕴含着大量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分析,有忠贞报国的,有忧国忧民的,有写景抒情的,有壮志未酬的,从题材类型分析,有豪放、婉约、边塞之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根据内容的不同、题材类型的不同,进行归类学习,这样的归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同一类的古诗词进行结合、整理、分析,更方便知识的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也能强化掌握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归类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2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知识,在历史演变中,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但与当今学生普遍接触的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为了实现古诗词知识的活学活用,应当采取具体和抽象的讲解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突破古诗词简短的限制,结合知识内容、时代背景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义。通过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更多与诗词有关的意象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3.古诗词全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3.1古诗词语言的抽象思维

古诗词的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古人思想,与现代的语言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合理的分析、概括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透过分析来看到更广、更多的语言环境,融入逻辑思维,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具现实性、拓展性。

3.2古诗词结构的抽象思维

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难度改变,高中阶段选取的古诗词更具有教学难度,这就教师要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古诗词的结构,从而了解句式的变与不变,了解诗词结构的逻辑性。通过具有抽象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诗词更有条理性,诗词的意境可以如身临其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印象,使学生能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取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优化古诗词教学,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思维进步的要求。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人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拥有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归纳的思维方式,对以后学习、研究、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利好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常洁.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意境挖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4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歌行乐府

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是明代前期和后期出现的两部有一定规模的选集。它们所划分的文章体裁种类繁多,复杂细密,对各种体裁的源流、种类和体制规定都有或详或略的研究。其中它们对乐府诗与歌行的分类和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明人习惯上将乐府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但它自身又包含着许多体裁,怎样对乐府进行分类和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的乐府“去掉《杂歌谣》是对的,去掉《近代曲》和《新乐府》也还可以,为什么连《舞曲》和《杂曲》也去掉呢?分类而以‘杂’名,似近于‘驱龙蛇而放菹’,但不如此便不周延。”(1)罗先生认为徐氏是根据吴书补充修正而成的,只就乐府分类而言,徐氏远胜于吴氏,“但为什么又去掉《横吹》呢?”(2)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为了维护乐府音乐的纯粹性而去掉《杂歌谣词》、《近代曲辞》、《新乐府》,甚至去掉《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徐师曾为什么去掉《横吹》、吴讷为什么去掉《舞曲》等歌辞他并没有进一步推究。其实,吴氏和徐氏的选集对乐府的分类和取合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皆立歌行一体,其所选录的诗歌就是传统的乐府诗。吴讷所选的歌行体涉及了《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和郊庙歌辞,多为汉以后作品,以唐代诗歌为主;而徐师曾的歌行体也大致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的汉以后的诗篇,但不选《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和新乐府辞。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乐府诗在吴讷和徐师曾这里被分人了乐府和歌行两类诗歌中。吴讷和徐师曾对歌行的认识和归纳也不一样,吴氏将古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歌行等,他把歌行看作是古诗中的一体。而徐氏的歌行非常复杂,在徐师曾的体裁体系中有两种外形相似但性质又非常不同的歌行体,即近体歌行和乐府歌行。同时,杂言古诗、七言古诗跟乐府歌行也非常相似。吴讷将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归为古诗,徐师曾则区分了两种相近的歌行,那么他们的各种体裁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吴讷首先说明了歌行体是歌辞的性质,它属于“有辞无声”的歌辞,这些歌辞往往没有曲调。然后他暗用了姜夔对歌行篇名的解释,“本其命篇之义日篇;因其立辞之义日辞;体如行书日行;述事本末日引;悲如蛩?日吟;委曲尽情日曲;放情长言日歌;言通俚俗日谣;感而发言日叹;愤而不怒日怨。虽其立名弗同,然皆六义之余也。”吴讷又交待了其选诗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即事为题,无所模拟;二是辞义不过于淫伤者。前一个条件至关重要,是后一个条件的基础,它是区别歌行和乐府的首要条件。可以看出,吴讷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元稹的歌行的观念。元稹《乐府古题序》说:“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3)元稹归纳了沿袭古题、寓意古题、即事名篇等乐府诗歌创作的三种情况,沿袭古题就是沿用乐府古题,遵循古题的情调和意义甚至词语来创作;寓意古题就是沿用古题,可以不遵循古题的情调与意义而是根据作者的所思所感来创作,做到刺美见事;即事名篇就是不沿用乐府古题,根据作者的遭遇和情思,采用乐府的调子(声调、意调和情调)来创作。元稹认为这三种情况是有高下之分的,沿袭古题的诗歌于文采可能有好坏短长的区别,但于文义却是重复累赘。对于寓意古题他是肯定的,但是这类著作太少。相比之下,他更加肯定杜甫即事名篇的诗歌,这类诗歌能够较自由地发挥作者的主观意图,充分表现作者的所遇、所感和所思,当然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义理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有助于朝廷、社会和民众。在元稹那里,这三种情况都是乐府,只不过是题目不同,寓意不同,他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体裁是否相同的问题。吴讷在这里把那些沿袭古题和寓意古题的看作乐府,把即事名篇、无所模拟的乐府诗歌看作歌行。但吴讷在选诗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底。如其所选歌行沿用古题的有鲍照的《行路难》、李白的《沐浴子》等。《行路难》在刘宋之前就有了,鲍照的创作不是即事名篇,而是沿用古题,而且在意义上也与古调同。李白的《沐浴子》也是这种情况。吴讷在其“歌类”所选录的《天马歌》更是如此,《天马歌》为汉郊祀歌,古辞为三言,李白所作则是三、五、七言杂行的歌行。其所选“行类”的李白的《少年行》严格说也是沿袭古题《结客少年场行》。除此之外的大致为即事名篇之作。以是否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作为区别歌行和乐府的标准显然是有问题的,吴讷尽管涉及到了歌行与乐府的体制区别和关系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徐师曾对歌行与古诗的关系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在他的诗歌文体体系中,近体歌行是与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乐府歌行形体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的。徐师曾在解说近体歌行时说:“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日咏,日谣,日哀,日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调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别云。”(4)他认为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首要区别就是是否入乐的问题。近体歌行是不入乐的,为有词无声者。其实,徐师曾时代乐府歌辞的曲调也大都失传,从音乐区别它们是不切实际的,即使通过音乐,也大多评借古代的书面材料,所以最直接的区分就是近体歌行多为后人所作,乐府歌行多为古辞。但“后人”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从徐师曾所录诗歌来看,除晋代刘琨、陶渊明和刘宋的颜延之之外,其他都是唐人,也就是说“后人”为晋代之后的人。

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又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题目和声调。近体歌行是即事命篇,不沿袭古题,乐府歌行则沿袭古题。既然不沿袭古题,但近体歌行“其名多与乐府同”,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语言上来看,乐府古曲题目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词或语加上“篇”、“歌”、“辞”、“吟”、“行”、“怨”、“引”、“操”等名词构成,如《燕歌行》、《秋胡行》,《白头吟》、《梁甫吟》等;另一种就是没有“篇”、“歌”等名词而直接由其他词语构成,如汉铙歌十八曲的名称,《朱鹭》、《将进酒》,汉横吹曲辞中的《出塞》、《折杨柳》等等。至于第一种方式中“篇”、“歌”、“行”等概念也往往被当作乐府诗的名称或命名方式,前面说过的姜夔是较早研究这些名称意义的学者。徐师曾也吸收了姜氏的观点,

“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 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悲优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5)

第5篇:古诗分类范文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这是2012届南京市高三模拟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在那次考试中,此古诗词鉴赏考生几乎全军覆没。而在2012江苏高考中,广大考生又遇到相同题型的题目,但得分状况仍不能让人满意。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

闺怨诗自江苏自主命题9年来首次亮相,跟随它一同登台的还有人物形象的鉴赏,也正是这“陌生”的两方面难倒了绝大部分的考生。

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语知部分题目比较平易,但阅卷结束后我们发现,漫画题和古诗鉴赏第二题是考生的“软肋”。对于古诗鉴赏第二题失分原因的分析,高考阅卷专家说:“难度并不大,只是问问题的角度变了,导致考生发蒙,很多考生在做阅读题时一味根据问题去找答案,而不是透彻理解文章本身。”其实考生在这一题上失分,是意料之中的事,这跟设题角度的变化没有关系,可以说这样的设题角度是一种常规命题思路,不存在为难考生嫌疑,更不存在说是导致考生发蒙的诱因。问题的根本是高考阅卷专家的最后一句话,考生没有透彻地理解文章本身,也就是考生在进行古诗鉴赏时没能从题材上对古诗词进行正确分类,甚至有糊涂的考生都没能分清诗词的体裁。

在鉴赏古诗词时,体裁上的分类我们只要掌握它可分为诗和词两大类即可,无需追究它是绝句还是律诗,因为我们从体裁上对诗歌进行分类的目的只是希望能从古诗词题名中得出一些信息,帮助我们去读懂古诗词,以利于对古诗词的进一步鉴赏。例如今年的古诗鉴赏题,在试卷中已呈现“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的字样,明确提示考生这是首词,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词的一些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下面出现的“梦江南”只是词牌名,不是标题。虽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考查词已不是第一次,但以只出现词牌名的形式展示古诗词文本这还是第一次,2006年考查的元词《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7年考查的宋词《鹧鸪天・送人》,2009年考查的宋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三年考查的词都出现了标题,考生可以透过这些标题大体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想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明晓诗歌的类别。而今年的“梦江南”不仅不能帮助考生把握文本的表达内容与情感,反而会误导考生把“梦江南”当做文本的标题,以为文本讲述的是梦中所忆江南之景。正如《阮郎归》这首词,“阮郎归”只是词牌名,但几乎所有考生都把它当做文本的标题来理解了,认为本词所讲述的是姓阮的男子归来。很显然文本内容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解是今年诗歌得分大滑坡的原因之一。

古诗词从题材上分为怀人诗、咏物抒怀诗、文人愤激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思妇闺情诗等等。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因取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对古诗词题材的准确判断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古诗词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平时鉴赏古诗词时都强调“知人论世”这一点,强调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以及对诗人大体创作风格的把握,因为“诗以言志”,绝大部分的古诗词都是作者抒感的载体。所以本次高考中考生在答题时就形成思维定式:本诗所抒发的是词人温庭筠的……的情感。再结合本古诗词文本开头两句“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以及对“梦江南”的错误理解,考生就很容易把此古诗词的内容理解为:温庭筠在遥远的地方思念江南。就会很“确信”地把此古诗词判定为羁旅行役诗,题材上的错误判断致使考生在高考古诗词鉴赏第二题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时对主人公的身份判定错误,这也就是本次高考古诗词鉴赏第二题答得普遍不好的原因了。

第6篇:古诗分类范文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作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今天的歌曲创作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品概况及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个人的阐述与引申。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和创作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诗歌与音韵的结合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是最具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之一。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优秀的曲目流传至今,仍广为传唱。本文以促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为目的,将20世纪上半叶这一重要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一创作概况

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这一歌曲形式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由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传入中国,作曲家们借鉴其先进的作曲理念,创作了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当时的一批作曲家,深谙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词精品,创作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形式。1921年,随着我国“五四”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青主的一首《大江东去》的问世,出现了首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前后历经三十年,作品有记载的近百余首,部分优秀作品至今广为传唱,对于今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代表作品包括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黄自创作的《花非花》、《南乡子》、《卜算子》,陈田鹤的《枫桥夜泊》、《春归何处》,刘雪庵的《红豆词》以及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春风春雨》等。

另外,当时还有部分作曲家将其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歌集的形式出版,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包括青主的《清歌集》(1929)、陈厚庵的《宋词新歌集》(1934)、陈田鹤的《回忆集》(1937)、冼星海的《古诗十首》(1944)等。这些歌集的出版,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的推广及后人的整理与收藏都有着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诗词的体裁运用方面涉猎广泛,涉及各个历史时期诗词名家的作品,表现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题材方面,作品不但反映了古诗词的原貌,又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折射出社会的现状,体现出作曲家们借古喻今的创作意图;在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们致力于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总结出适于这类歌曲的独特创作手法,其成功的创作经验为今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就将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总结。

二创作手法

20世纪上半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除了体现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外,还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尝试,表现出这类歌曲形式的独特风格。

1独特的旋律风格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除了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外,如何展现民族风格是作曲家积极探索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旋律方面,许多作曲家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五声性曲调,甚至直接戏曲音乐素材做旋律,力求在作品中体现中国风格。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诗词的吟诵风格。我国的古诗词随着诗词节奏的长短起伏、语气的强弱顿挫、平仄交织的升降抑扬,自然形成各种吟诵的调子,即吟诵调。作曲家在创作时为了体现古诗词的意蕴,常在旋律中体现出吟诵的风格。如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将最后一句“夜夜减轻晖”重复了一遍,配上比前一句更加低回的旋律,并在“晖”字上加了一个很长的拖腔,这种在拖腔中上下小二度音程的波动,不但富有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体现出古人吟诵时的音调特点,而且加深了歌曲中思念之情的内在体现。此类旋律风格在当时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类是古曲风格。作曲家为了体现古诗的古典风格,部分作品在旋律风格方面,往往借用古曲的创作素材作为旋律发展的主线。如黄自的《花非花》,为了体现诗词的朦胧意境,作者吸取了古曲《清平调》的音调,以淳朴的五声音阶旋律表现民族风格,而《清平调》是一首昆曲风格的古典歌曲,它和《花非花》这首诗的意境很相似。此外,也有一些作品没有直接借用具体的旋律素材,而是在创作中糅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旋律音调的特征或发展手法。

第三类是说唱音乐风格。在旋律中糅合说唱风格的节奏与旋律特征,突出歌曲的叙事效果,往往用于一些古代歌谣中。赵元任的《老天爷》就是受益于大鼓的音乐而创作的,作品以五声性旋律为基调,具有大鼓的说唱风格。这种说唱的音调在开头的讥讽谩骂中已呈现出来。三部性结构的中段,旋律以级进为主,少有跳进,节奏统一于2/4拍,铿锵有力。第三段旋律部分再现,“你塌了罢”一句,旋律用九度大跳,进入高潮,激愤达到极点。民谣的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灵活紧促,采用富于变化的说唱音乐能使特征得到充分表现。

第四类是戏曲音乐风格。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中的曲调、行腔等常被其他音乐形式所借鉴,作为旋律发展、润饰等的依据。在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为了体现歌曲的民族特色与传统风格,一部分作品的旋律中体现出戏曲音乐的特征。如冼星海在其作品《竹枝词》中,就渗入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运用了京剧唱腔中的拖腔、甩腔、挑腔等因素。这种戏曲音乐风格的尝试,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更具古典与传统特色。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20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方面,致力于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借鉴与融合,使得歌曲旋律风格与歌诗相得益彰,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风韵。

2结构的布局分配

古诗词本身已经具有固定的诗词结构,它和音乐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固定的,因此作曲家们或者遵循这种结构创作了音乐,或者将这种结构与某种固有的音乐结构相融合,甚至干脆自创新的结构。20世纪20至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曲体结构,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

一类遵循古诗词的结构,这一时期的部分歌曲根据诗词的原有结构构思而成,乐曲短小,语言精练。这正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以“四”为基础进行音乐逻辑陈述,第一句作原始陈述,第二句作继承式发展,第三句体现其转的功能,第四句则作结束性收束。这种音乐陈述方式不仅逻辑清晰,乐思表达也比较圆满从容。如青主的歌曲集《清歌集》中的歌曲,其音乐结构大多依附于诗歌结构,采用了单段体,体现出这种传统的结构特点。其他如应尚能根据苏轼词作谱曲的《渔夫》,采用单段体分节歌的形式,每句句尾具有相同的节奏形态,具有起、承、转、合的句法特点;冼星海的《竹枝词》利用乐句中一高一低对答的比兴手法,四乐句也遵循了起、承、转、合的歌词结构。这种结构特色,与音乐相得益彰,还原了古诗词的原貌,但略显简单。

另一类多段体的曲式结构,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具有典型特征的曲式结构,在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突出地表现在多段体曲式结构方面。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歌曲根据宋朝李之仪的词作《卜算子》谱曲而成,歌词为词牌的上、下阕结构,原词8句,前四句写事,后四句写情,作曲家突破了词牌平行反复结构的惯例,处理为带扩充的乐段结构。特别是下阕的处理,将“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用不同的调性色彩反复了三遍,不断地反复咏唱,使得作品的情绪一次比一次更激动,最终结束在高潮之中。最后的这种变化反复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新意,并且淋漓地发挥了歌曲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其他还有《红豆词》(带再现的二部曲式)、《老天爷》(单三部曲式)等歌曲均在结构的安排上有其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对古诗词的结构处理方面突破传统的创作概念,形成了许多带有个性的曲式风格与特征。由此可见,作曲家们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在曲式结构上紧密结合主题,调整了传统的创作理念,力求中西结合的探索,已卓有成效。

3格律与节奏的结合

20世纪上半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初期阶段的作品,在诗与乐的融合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后人的创作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特别在体现音乐节奏与诗词格律的融合上,往往根据诗词的语气处理歌曲节奏,非常符合诗词的格律特征。

一类体现为诗词语气的节奏,根据诗词的语气而处理的歌曲节奏,符合诗词的格律特征,能有效地保留古诗词本身所特有的吟诵的韵律感。如《花非花》中“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作者将“云”字延长一拍,将“无觅处”的“无”字放在第二拍,使音乐的节奏生动而富有韵味。这种符合诗词韵律的特色,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冼星海的古诗十首中《行行重行行》固定节奏的运用和近乎白描的手法,很符合作曲者提出的“用中国吟诵古诗方法唱”的要求;还有些作品直接捕捉古诗节奏上的特征,创造音乐的节奏律动,从而对诗的音律形成了明显的描摹和映照。如谭小麟《自君之出矣》将需强调的字放了重音或长音上,旋律的节奏与古诗词的律动几乎一致。

另一类体现为一字一音的节奏,一字一音是古诗词吟诵节奏的显著特征。作曲家们为了在歌曲中更好地体现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常运用一字一音的节奏特点。如黄自的《南乡子》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一句,将节奏处理为一字一音,显得深沉而质朴,将辛弃疾这首词作的慷慨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诗词的韵味与作者内在的激情。此外,还有如《花非花》、《采桑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为数不少的作品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4现代派技法的尝试

现代派作曲技法的运用是20世纪上半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另一突出特点。随着国外作曲技法的传入,20世纪40年代,曾师从于现代派作曲大师兴德密特的谭晓麟留学归来,作为当时尝试现代派创作的典型代表,将兴德密特所倡导的十二音体系与中国五声音阶的结合,创作了其独特的一类古诗词艺术歌曲风格。

在其作品中调性转换大胆复杂、和声连接新颖多变,节奏变换也十分频繁,具有明显的无调性色彩;其钢琴伴奏织体与和声布局和旋律进行形成对比或者统一的多层次设计,体现出钢琴伴奏与旋律的独立性,体现出复调的手法。同时,又多使用少见的三级、四级和弦以追求民族风格,使得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满个性风格,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这种技法在其多数作品中均有体现,如《春风春雨》、《自君之出矣》等,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易于上口的旋律,和声上没有太多支持,甚至给人无调性的感觉,演唱起来较有难度。但其体现出的独特音乐风格以及浓郁的室内乐特色,均为当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注入了新鲜元素。其对于现代派十二音体系与民族调式相结合的创作尝试,为20世纪下半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现代派手法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他们大胆的探索精神下,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音乐民族化的创新与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就浩瀚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而言,就蕴藏丰富极具魅力的中国民族音乐来说,这种音乐艺术还有很大的开掘、探索和发展空间。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抛砖引玉,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歌曲形式的发展,希望新时期的作曲家们更好地借鉴与发扬早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成功创作理念,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知白:《谭小麟先生传略》,《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

[2] 罗忠:《谭小麟艺术歌曲的和声》,《音乐艺术》,1989年第3期。

[3] 钱仁康:《黄自主要作品分析》,《音乐研究》,1958年第5期。

[4] 杨昆:《试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电影评介》,2009年第2期。

第7篇:古诗分类范文

一、 评价思想情感类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可见,诗歌是诗人心志情感的产物,抒情言志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正是基于这一点,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成为中考古诗鉴赏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很多这种题型,如盐城卷《雁门太守行》: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从诗人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等等。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常见的诗歌题材,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主题,这类题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诗从题材角度看有这样一些类别:爱国诗、送别诗、思乡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等。唐宋爱国诗人的代表是唐代诗圣杜甫和南宋诗人陆游。爱国情怀在不同时代诗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杜甫是忧国忧民,陆游以及很多南宋诗人则是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送别诗一般表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种情感之中往往还夹杂了对友人前程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惜友”的同时其实也是“惜己”。“思乡”是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对“归雁”的描绘抒发这种情感。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抒发诗人对壮丽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边塞诗则是通过描绘边塞独特风光以及将士戍边生活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孤苦寂寞、思乡伤怀等复杂情感。除上述题材外,古诗还能表现其他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如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物是人非的感伤失落、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绘艺术形象类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其实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主体形象和客体形象两类。主体形象即诗人自己,客体形象则是山川日月、花鸟鱼兽等自然景观。

今年这一类题目也多次出现,如黄冈卷《春望》: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南通卷《书湖阴先生壁》: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陕西卷《西归绝句》: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这一类题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尤其是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绘《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的画面,句中“排闼”的意思即“推门”,如理解不当则会失分。第二,充分展开想像,将诗句中的形象补充还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场景。要避免的误区是将这类题简单理解为“翻译”。第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诗歌中的形象因为渗透了诗人的情感而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物象,这种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构成“意境”。描绘画面从本质上说就是描绘诗歌的“意境”。第四,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时要注意选用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的词语,同时还可以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果赏析抒情主体即诗人的形象,还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进行。

三、 品味诗歌语言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讲求“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师”“推敲”等文坛佳话,很多诗句更是传诵千古。品味语言因而理所当然成为了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题型。

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也屡见不鲜,如连云港卷《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成都卷《菊》: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一般有两种类型:品味词语和赏析名句。品味词语要求体会出诗人炼字的妙处。答题时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及表现的特点,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此外,还可运用“替换法”辅助理解。以连云港卷为例,题目要求赏析《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的好处。可先用“升”来替换“直”,用“红”来替换“圆”,这样就可以体会出“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在独立分析了两字的含义特点之后,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名句赏析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辨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双关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相生、衬托(以动写静、以乐衬悲)等。第二,概括诗句内容。名句大多为写景、抒情、言志类,写景类要对景物及其特征进行概括,抒情言志类要用直白的语言将其内容表述一番。第三,点面结合,对精妙的用字作单独赏析。第四,揭示诗句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第8篇:古诗分类范文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效果显著。

一、回归教材,梳理方法

很多老师在高考复习时只是按照复习资料亦步亦趋地串讲试题,而不顾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更不管高一高二已学教材内容,不能做到将课本知识迁移到作答试题上来,将复习与之前所学架空、脱节,造成知识体系的断裂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教材是复习的根本和依据。诗歌鉴赏题的考点,都是依据教材所学而来。只有利用好教材,才能夯实基础,才能贯通考点。

在复习教材时,笔者将考点与教材所选编诗歌联系起来,以考点为依据,将必修及选修中所有出现的诗词按照不同题材加以分类整合。大体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战争诗、怀古诗、象征诗等六种。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鉴赏这六大类题材诗歌的基本方法。

下面以怀古诗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步,让学生整理出课本中学过的所有怀古诗,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的《马嵬》、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第二步,探究这些诗词的共同特点,即都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或游览古代遗迹,或追慕古代先贤,或评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叹历史事件的成败,或借古以讽今,或怀古伤今发思古之幽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个性思想,如杜甫表达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而苏轼则表达一种看穿世事的旷达超脱。

第三步,归纳整理这些诗词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主要有古地、古人、古都以及特定的历史朝代等。经常出现的古人如诸葛亮、王昭君、屈原等;古地有金陵、吴江、隋宫等等。

第四步,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怀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几乎所有的怀古诗都会将古人和自己或古代与当下进行对比,而有些诗人特别偏重于用典,像辛弃疾的词,几乎全篇用典。

通过这样的梳理探究,逐渐整理出几类不同题材诗歌在情感、技巧、形象等三方面的各自共性的特点,以便学生构建鉴赏诗词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做好诗歌鉴赏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练习,迁移应用

高考设题的本质是对课本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鉴赏知识之后,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够将课本所学运用到解答诗歌鉴赏题中。这个过程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和灵活应用。

下面仍以怀古诗鉴赏题为例来加以说明。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便考查了怀古诗的鉴赏,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我们有了课本复习的基础,这道题便很容易作答。学生从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最常出现的情感有借古以讽今或怀古伤今发思古之幽情。很明显这首诗是怀古伤今发思古之幽情。

而对第二问,我们在复习中,尽管涉及到了怀古诗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但学生未必能够联系到。所以在分类练习中,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逐步积累归纳出设题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审题。诗歌鉴赏题设题角度无非四种类型:炼字题、内容题、主旨题、鉴赏题。让学生不断积累各种角度的不同问法,熟知各类题的命题规律。这样便很容易看出“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这样的命题属于鉴赏题,问的就是这一首诗的表达技巧。在答题时能够有的放矢。

三、综合训练,强化提升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知识,并能够在试题中进行应用练习。但仅此仍不能保证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通过之前的训练,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分辨出试题的设题角度,也能够根据问题答出要点,但所撰写答案却要么简单粗陋,要么挂一漏万,要么罗嗦不着边际。所以,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综合练习来强化训练,以提高答题水平。这一阶段,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如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了李白的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

后面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训练中,很多同学回答第一问时不会概括诗歌内容,回答第二问时只是点出所用修辞而不加以分析。所以通过这些综合练习,首先充分暴露出学生的答题缺陷,再引导他们逐渐掌握答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逐渐明白任何一道诗歌鉴赏题我们都可以从“内容+手法+情感”这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再根据具体设问角度进行取舍回答。比如主旨题我们的答案就由“内容+情感”两部分构成。像上述这道试题最后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可以回答:尾联两句写只是那些悠悠浮云,有时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从而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第9篇:古诗分类范文

一、融入课堂,夯实古诗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在现行的教材中,古诗学习内容非常少,每学期只有3~4首的内容安排,古诗教学时间也很有限。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教材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我们在小学高段古诗教学中进行了“归类学习”的尝试。

古诗“归类学习”的模块主要分“人物”和“题材”两大类。学生通过大量古诗的诵读积累,从古诗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同中察异、异中见同的比较、感悟,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作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其中,“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分同一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和不同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题材专题学习”主要分“山水田园诗专题”、“边塞诗专题”、“咏怀诗专题”三类。对古诗词的比较赏析可以从四方面去把握: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课例。

二、挖掘教材,建立古诗文学习的发展平台

我们以盐城市教育局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阅读理解80首》为依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操作策略。首先,对参与实验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之后,再向学生公布《古诗文专题研究方案》,宣讲古诗文研究目的及方法。为了增强研究效果,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平台,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专题,并把研究专题相同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教师作适当引导,力求相对集中、学生之间能力互补。根据实施情况,每班都成立6个左右的古诗文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对不同的专题开展研究。学生根据方案的大致要求,围绕专题选择具体古诗。在此背景下,学生研读古诗,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问题将促使学生去深度阅读,去查阅相关资料,去相互合作,去咨询请教。

三、开展活动,拓宽古诗文学习的全新领域

1. “古诗文考级”活动。从2010年起,我们就着手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考级的活动。一是定时间,在每年的读书节活动期间组织考级,从时间上予以保障。学生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逐步诵读和积累,并给自己早定目标,到考级时才能达到目标。二是定标准,学校规定,古诗文考级共分10个等级,能正确背诵古诗文10首即可获得1级,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文20首可获2级,以此类推,层层递进。但要获得最高级10级则十分困难,不仅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文160首(篇),能正确默写课标推荐的70首古诗,能描绘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怀,而且还要能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进行配乐朗诵,通过声调和节奏体现古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古诗文考级制度的健全,使我们的古诗文考级活动有了质量上的保证。

在开展古诗文考级过程中,我们设计构建了四级检测机制,分别是自评、家长评、同学评、考级小组评。学校则为古诗文考级达到9级、10级的孩子颁发证书,并且在《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家庭报告书》的特别表现栏中注明其表现。

2. “华语·诗韵”系列活动。活动第一站:“超级诗人海选”。各班都积极行动起来,复习古诗,然后通过一份试卷和一些口试题,选出各班参加年级比赛的3名选手。在这过程中,我们对活动作了精心策划,设计了“诗意少年”的纪念书签送给表现突出的学生。

活动第二站:“华语·诗韵”现场诗文大赛。比赛时,以4个班或5个班为一组,每班都有自己的参赛口号。诗文大赛的形式非常丰富,有各班的集体展示和台前选手的风采亮相,有台上选手间的竞争,有对台下各班方阵的随机抽背,还有台上、台下的互动。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的设置使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四、依托网络,构建古诗文学习的宽阔舞台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让学生在里面遨游。如,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简介、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小知识、小故事、与诗歌内容相似的其他诗歌等,都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文资料,让学生上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利用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诗歌的理解,还可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