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第1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古老与现代的传承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差不多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

进入工业化生产后,纺织技术日趋进步,工艺与品种也日趋复杂,导致纺织行业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纺织教育事业应运而生。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开始出现高等纺织教育,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首先办起纺织技术班,以后曼彻斯特机械学院转为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系。而在我国,出现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是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建于1897年,是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目前我国开设纺织工程的院校有四十多所,大致分为五个方向:

1.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该方向着重于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信息、管理科学的教学与实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纺纱技术、现代织造技术、纺织质量控制、新型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等。

2.纺织品设计与应用方向。该方向注重综合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纺织品创新设计和拓宽纺织品应用领域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服用纺织品设计、装饰用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织物色彩及应用等。

3.纺织与服装贸易方向。该方向侧重于管理、经济、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强化基础英语和经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与服装外贸、国际贸易与实务、纺织商品检验、外贸英语等。

4.纺织商品检验方向。该方向的重点在于纺织商品质量控制、标准化应用以及纺织相关检测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商品标准与检验、纺织仪器学、商品学、纺织现代测试技术、国际管理体系与认证等。

5.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针织服装设计基础、针织学、成型针织产品设计、针织服装生产工艺等。

除了这五大类之外,还有一个新兴方向:非织造方向。这个方向的核心是非织造材料,今后从事的是对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等。

由于方向众多,各校的特色和侧重各有不同,例如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是以纺织材料为主,浙江理工大学是以纺织品的开发设计和贸易为主,西安工程大学则是以纺织工艺为主,而业界“二老”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则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考生们报考前一定要对所报考的学校有所了解。

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纺织院校有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利兹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费城纺织综合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法国里昂高等纺织工业学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英、美和日本的纺织高等教育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美国的高等学校已带有普通教育性质,专业教育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或在进入工厂企业后进行。这种倾向也影响到日本等国,在法国和德国,高等教育都比较重视实践,强调工程技术教育。今后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同学有必要留意以上信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纺织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数量型经济,对纺织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纺织行业已由数量增长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则越来越高,并且不再局限于车间的操作,而是扩大到科研、贸易、信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如今的纺织工程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类学科。

由于纺织工程属于工科类,作为一名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掌握繁杂的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电工实习、计算机上机、生产实习、纺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大家在大学期间可不要忘记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记得大一时我们参加电工实习,做电焊、操控机床、打磨机械零件……那时我们认为那应该是机械专业该做的事情,不少同学还抱怨说:“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专业了”。到了大二,我们开始学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我们都要“插上一脚”,常常花费一周的时间画一张机械零部件的剖面图。我们顿时觉得自己进了“贼窝”,不知道学习这些和自己专业有啥关系,更对未来产生迷茫感。现在毕业了,我们才明白了,纺织工程不仅仅是针对纺织品,我们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企业管理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如我们冬天身上穿的保暖内衣就是这样一件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产品。爱美的女生们,都想在寒冷的冬季穿得既暖和又苗条,这时就需要纺织工程把红外线技术运用到织物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开发出了保暖效果比一般织物好许多且非常贴身的保暖内衣,让大家在冰天雪地里依然能够衣着轻盈,身形若飞。而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如航天飞船的降落伞、航天员的宇航服、非永久性建筑设施中使用纤维材料、汽车的安全气囊、医疗卫生的防护服口罩等都离不开纺织。因此身为纺织工程人的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这些学科庞大的理论知识,更要能驾驭这些工科学科,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业与深造的抉择

人总是要穿衣服的,衣服的布料就靠纺织。所以你永远不要担心没有用武之地。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及性能检测等工作,也可以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外贸工作,还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当然还能报考如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之类的公务员单位从事轻工产品检验监管等工作。同时,随着产业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我有部分同学毕业后就在汽车、航空、医疗卫生等领域就业的。从就业率上来说,在2011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纺织工程专业以93.8%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在主要专业的第十名,如果你又是重点大学如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的毕业生,那你的就业机会就更高了。不过纺织工程专业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不高,且东南沿海地区与在西部内陆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如果选择的是进入与纺织工程相关的外贸行业或者高管技术层次那工资还是相当客观的。总的来说,就业还是得看你有没有“两把刷子”,毕竟纺织业的高薪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

第2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纺织摩擦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第3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第4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对绍兴纺织印染产业背景和中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调研,通过对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能力进行调研,提出了“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确定本专业所覆盖的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染整技术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绍兴纺织印染产业链优势

20世纪80年代后,绍兴中国轻纺城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市场内常驻纺织贸易公司达上万家,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销售网络遍布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一年春秋两季定期在绍兴举办,规模不断扩大。商务部授权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定期向全球,各类部级纺织专业展会、赛事活动,各类纺织媒体、研发机构、人才不断集聚绍兴,使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为中国面料信息的集聚之地。绍兴市已基本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纺织专业市场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2013年,绍兴印染布产量占到了中国印染总量的30%。

2.环保倒逼机制下绍兴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绍兴纺织印染行业在建设国际纺织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染整技术工人。但由于中西部省份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技术工人出现回流,导致本地生产一线的染整技术工人空前紧缺,染整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

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的推动下,绍兴印染企业纷纷引进气流缸、数码印花机,改进实施中水回用、余热回收、污水处理等多项技术,以节能减排力促产业升级。然而现有染整企业职工的素质偏低、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企业用巨资引进的生产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导致纺织面料档次参差不齐,产品低档、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需要更多的掌握先进印染技能的技术工人。

3.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现有中职染整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沿袭了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教材都是高等教育教材或是仿效高等教育教材的中职教材。用同样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来培养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才,显然与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严重脱节。

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经笔者所在学校申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复核,并经公示程序,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之一。作为我校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并细化示范校建设及课程体系建设,保证“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绍兴市染整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必须开展实施。

为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建设,中职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势在必行。

二、中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行业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与同仁对绍兴地区印染相关企业及工作人员,包括染色、印花、整理、检测、外贸、染料生产等共76家企业,绍兴中专染整技术专业148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印染企业用人计划,特别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掌握印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获取印染企业与毕业生对该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反思该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对策和举措。

1.印染企业用工层次情况分析

随着印染企业大力引进先进的印染机械和环保的印染工艺,对于一些需要染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外地民工一般不能胜任,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技能,一般在1~2个月内就能上岗胜任。由于中职染整毕业生具备相应的染整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相对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生适应快,动手能力强,深受印染企业欢迎。

2.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分析

根据相关企业及人员调研数据显示:绍兴地区印染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数最多的是印染车间操作员,比例为60%,其次是普通染整打样员岗位,比例为12%,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首岗以印染车间操作员和普通染整打样员岗位为主,比例分别为20%和60%,可以看出,学生及家长比较喜欢染整打样员的岗位,在有自主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染整打样的岗位。同时,在学生首岗选择中,也出现了纺织品贸易等自主创业的岗位。3~5年后,印染车间操作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部分学生转换为熟练的染整打样技术员和车间管理人员,或在纺织印染行业中自主创业,有更多的学生去从事纺织品贸易。

所以,学校确定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为: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员、熟练染整打样技术员、印花描稿员、染化料及纺织品性能检验员、染整印花跟单员、新型染整技术操作员、印染车间班组长、纺织品贸易。

三、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

染整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克服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分割的现象,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够互相影响、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绍兴中专于2006年加入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作为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拥有绍兴180多家印染企业会员单位的支持。学校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基础,以印染协会做纽带和支点,找到与行业深度合作的契合点,与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双赢关系,积极搭建平台,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科研基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发挥协会、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此次课程改革建设的明显特点。根据染整技术专业的实际,学校提出来“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

2.建设过程

(1)成立专业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通过对绍兴印染行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能力进行调研,在对染整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规范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全校染整专业毕业生在染整企业所从事的岗位,对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工作领域进行划分,确定该专业所覆盖的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以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岗位为例,其典型工作任务有:前处理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染色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印花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织物后整理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能根据纤维制品的原料成分制定、优化印染产品生产工艺;能正确使用和保养常用仪器设备;能检测车间在制品质量,并能判定是否满足后续工艺要求;能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瑕疵产生原因,解决常见质量问题;能根据跟班技术员、值班长按工艺要求控制工艺和质量;能对生产中的突发性事件采取应急措施;在工作中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的转化。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按照各自课程的基本特点,将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课程。以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岗位为例,开发了《染整实验基本操作》《纺织材料基础》《染整助剂》《纺织品前处理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染色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印花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过程操作》7大课程。

(3)课程结构。以典型的印染产品加工任务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指向印染产品生产任务、产品加工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加工过程知识要点,以“职业文化能力课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为主线,确定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形成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构建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下表。

(4)教学进程设计。授课时间安排原则:在整体安排上,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再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考虑到染整加工的流程性,在课程进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每门核心课程在染整加工中的顺序进行开设。

课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染整实验基本操、染整助剂、印花图案设计34课时,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68课时,专业英语51课时,合计221课时;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印花分色102课时,染整前处理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68课时,纺织品染色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纺织品印花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102课时,染整打样204课时,合计646课时;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印染企业管理、新型染整技术、染整印花跟单34课时,染整测试68课时,合计170课时。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 纺织品服装 贸易摩擦 经济 政治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11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11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11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 ,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第2页)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 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第6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税配额;棉花产业;进出口贸易

本文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NCW010)

中图分类号:F7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2日

棉花作为一种资源性农产品,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普遍关注。目前对世界棉花产业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对棉花生产的分析,对世界棉花贸易市场主要贸易实体的生产、消费、贸易现状进行介绍和定性分析,而对中国实际情况研究的并不多。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均衡模型或者其他复杂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改变或者突发事件对某国或者世界棉花生产乃至整个产业所造成的影响。

国内对于棉花关税配额的研究方面,柯炳生(2003)就关税配额和我国对策进行研究;卢峰(2007)对进口配额和滑准税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张淑荣、魏秀芬(2007)主要就追加棉花配额对华北地区的棉花产业的影响及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和建议,建议国家从国内棉花生产和贸易政策方面都做一些调整。可以看出,目前综合考虑棉花及棉纺织业,以及进出口贸易情况,就关税配额实施对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并没有。因此,本文将以关税配额的理论作支撑,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就关税实施对我国棉花产业以及产业贸易做一个对比和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棉花关税配额概况

关税配额体制是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为解决部分敏感农产品的市场开放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是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谈判中,各成员同意将市场准入维持在基期(1986~1988年)水平之上。如果基期水平不足国内消费的5%,则必须将最低市场准入水平提高到5%。最低市场准入采取关税配额的方式,之所以称为关税配额,是因为这种配额与以前的配额性质不同,它是关税化之后的产物。原则上配额不是对进口的硬性限制,而是体现关税差别:配额内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普通关税(关税化之后了的最惠国关税,往往很高)。关税配额的发放,采取最惠国待遇。

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在加入谈判中,我国在关税配额管理方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承诺。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原国家计委制定了配额分配方法。(表1)

目前,我国实行的棉花关税政策和配额政策是我国加入WTO后棉花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WTO协定和中国加入WTO有关棉花市场准入的承诺,中国政府采取关税配额的形式取代主动配额形式对棉花进口进行管理。配额内棉花的进口关税税率为1%,超出配额的进口税率,加入WTO初期为76%,2004年降至40%,中美协议中承诺:在三年后,取消棉花专营权,取消出口补贴,减少国内补贴,使贸易扭曲消除。由此可见,配额和关税制度是我国棉花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符合WTO有关规定的。

我国棉花关税配额初期实行“配额许可证制度”。棉花进口初始配额为74.3万公吨;到2004年,进口配额将逐步增加到89.4万公吨。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国有贸易实体和非国有贸易实体分别提供33%和67%的额度。执行初期,配额远高于我国棉花进口量。中国政府承诺从2000年开始,进口配额逐年增加到2004年的89.4万吨。由于配额关税近于零关税,棉花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国家为满足中国市场对棉花的需要,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要新增大量配额,新增配额关税1%,从而使棉花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为了避免进口棉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冲击,从2005年5月1日开始执行对超配外棉花实行浮动的滑准税,并且在已实施的三年对其计算公式或税率做出调整。

二、滑准税简介

滑准税亦称滑动税,是对进口税则中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定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其高档商品价格的税率低或不征税,低档价格商品的税率进口成本价会比较高,也就是我国进口低质棉花的税率会比较高。征收这种关税的目的是使这种进口商品,不论其进口价格高低,其税后价格保持在一个预定的价格标准上,以稳定进口国内该种商品的市场价格。

滑准税的经济学原理:政府实行了配额外进口棉花政策后,进口量虽然仍低于自由贸易情况下的均衡进口量,但毕竟比限制配额外进口时供应量有较大改善,原配额所产生的租金则大幅下降。而对于配额外进口的棉花,根据其价格高低征收5%~40%不同比例的关税,国外价格越低,则征收的关税越高(最高值为40%),以使得征税后的进口棉花相当于政府要锁定的价格水平。

从2005年5月至今,我国对关税配额外棉花进口实行了滑准税制度,三年间两次调整,其中2006年滑准税对2005年滑准税的基准价和目标价进行了调整,2007年则调整了计算公式。(表2)

三、棉花关税配额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1、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2004年6年时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6,890万亩,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前20年平均面积减少1,138万亩,减幅为14.2%。在2001~2007年我国植棉面积波动不定,每年波动幅度都超过两位数,2005年我国开始执行配额外滑准税,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保持在底线12,000元/吨,棉农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2006年的播种面积较2005年增幅达到33%。2006年9月增发150万的棉花配额,大量的进口,到12月底,价格与2005年同期相比依然下降6.4%,所以2007年的植棉面积出现负增长。(表3)

播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棉农对于由于价格波动,自己利益变化的反映,说明实施关税配额以后,我国棉农的收入很不稳定。据统计,2002~2005年我国以国内4年平均收购价格12,103元/吨计算,由于进口棉花的替代,我国农户直接减少收益235亿元,以我国单产能力74公斤/亩和我国农村劳动力0.62斤庙折合计算,由于棉花进口减少劳动力就业2,200多万个。

2、对我国棉花贸易的影响。棉花实施关税配额以来,我国棉花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下滑趋势比较明显,棉花出口贸易不断萎缩。1999~2005年中国棉花出口有四年负增长。尤其是从2003年每年棉花超配额后,出口贸易量更是急剧减少,2000年棉花出口量分别是2004年和2005年的33.2倍、37.4倍。而中国的棉花进口却突飞猛进地增长,从2000年我国承诺棉花进口配额以后,棉花进口贸易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年到2005年的进口平均增幅达到145.6%,2006年的进口量创历史记录。在进口大幅度增长,出口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棉花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并且逆差额在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棉花贸易的逆差金额高达321亿美元,分别是1998年和2002年的10.7倍和172.7倍。(表4、表5)

棉花进口增加如此之迅速得益于实行关税配额后我国纺织业迅速的发展,对棉花的消费日益增加。关税配额为进口原料降低了门槛,同时关税配额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为满足需求提供了一种保障。而出口不断萎缩一方面因为加入WTO中国承诺取消棉花出口补贴,更重要的是大量低关税棉花的进口,使我国棉花出口不再有出口优势。

棉花配额没有严格的去限制我国棉花进口量,并且配额内只有1%的关税,纺织业原料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价格还是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我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棉纺织业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棉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许诺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棉花配额量,作为棉纺织主要构成的棉纱,2000~2007年我国棉纱贸易量增长迅速。(图1)8年时间我国棉纱进口量增加了1倍,而出口量增加了1.5倍。2002年以后进口开始迅速增加,并且与出口的差距逐渐拉大。2006年我国棉纱进口量突破93万吨,出口突破57万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以后,2006年我国棉纱进出口贸易量得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增长。2007年将超配额滑准税税率调高以后,进口棉纱量有所降低,但是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3、对我国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行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实施关税配额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纺织品及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据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804.64亿美元,其中棉制纺织品服装(含纱、植织物、制品服装)出口创汇271.70亿美元,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33.8%,见表6。(表6)另外,2003年中国棉花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0.52亿美元,出口11.74万吨,金额1.35亿美元,中国的棉花贸易对世界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强,实施配额以来表现得更加明显。在2003~2004年度,中国消费棉花700万吨,与印度(300万吨)和巴基斯坦(200万吨)一起成为世界三大用棉国,占世界总量的50%多。

纺织织物、制品及服装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2003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为4,382.3亿美元,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两项合计出口788.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8%,见表7。(表7)

四、政策建议

棉花是重要的农产品,是纺织企业的基础原材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战略物资,也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棉花生产、流通、贸易、纺纱、织布、印染、成衣、消费、出口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个链条的源头就是棉花。所以,通过棉花关税配额影响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棉花配额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政策可以采用,但是希望把棉花作为一个产业链的核心去考虑,因为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到一个关税配额的最佳方式,达到棉花产业的均衡发展,使棉花配额可以起到补充资源和调节市场的正面作用,改变其抑制生产、抬价或压价的负面影响,改变政策实施的低效率状态。

第二,从长期来看,棉花进口使用一种普通关税更为简便合理,对于进口商和海关的工作都会简化,同时它也是贸易自由化必需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对我国国内棉花产业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调整。在棉花生产方面,国家应该采用一些扶植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和保障棉农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柯炳生,韩一军,世贸组织中的关税配额问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3,4

第7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世界纺织品贸易长期背离关贸总协定,依据1974年《多种纤维协定》的规定,发达的纺织品进口国对发展中的纺织品出口国实施着歧视性的数量限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进口国在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下,同时也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向发展中国家作了让步,达成了《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而将纺织品贸易重新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中。作为乌拉圭回合一揽子文件之一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已于1995年月1月1日正式生效。在10年的过渡期内,《多种纤维协议》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两套规则将并行存在,已并轨的产品将适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尚未转轨的产品则沿用原《多种纤维协定》,并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并轨。

一、从《多种纤维协议》到《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国际纺织品多边贸易体制之演进

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之先河始于1961年关贸总协定“棉纺织委员会”所主持签订的《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协议》(STA)。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国内纺织业遭受亚洲纺织品的冲击,操纵关贸总协定主持达成了该协议,其用意在于保证供应者有秩序地进入发达国家,必要时亦可对进口的纺织品实行短期数量限制。STA与GATT第11条的“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它是第一个背离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而自成体系的多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并为以后的《多种纤维协定》奠定了基础。

1962年,关贸总协定棉纺织委员会又主持签订了《国际棉纺织品长期协议》(LTA),几乎所有的纺织品出口国都参加了该协议。LTA将STA的许多临时安排具体化,并规定发生“市场扰乱”时,甚至只要存在市场扰乱的威胁时,进口国便可实行数量限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造纤维出现,并在纺织业得到广泛应用,到了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化纤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却成了“夕阳产业”。面对发展中国家化纤和羊毛制品进口的急剧增加,发达国家忧心忡忡,要求获得充足的时间来实现及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经过42个参加方的艰苦谈判, 1973年纺织品进出口国之间终于达成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亦称《多种纤维协定》。从此,该协议成为国际纺织品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规范。国际纺织品贸易一般按照双边协议进行,但双边协定实际上多以《多种纤维协定》为主要依据,相应地《多种纤维协定》也成为游离于关贸总协定自由贸易体制之外的一个灰色区域(grey area)。

《多种纤维协议》的基本目标是:“扩大贸易,减少此种贸易的障碍和逐渐实现世界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与此同时,保证这种贸易有秩序、均衡地发展,并使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个别市场和个别生产免遭破坏性影响。[1]其主要条款有:

1、市场扰乱条款。如果某一进口纺织品扰乱进口国市场,或损害国内生产,进口国可与有关出口商协商,采取紧急限制措施,以消除扰乱所带来的影响,或达成有关双方可接受的方法。

2、配额基数增长率与灵活条款。对纺织品进口或出口设限水平为这种产品的实际进口或出口水平。出口配额增长率一般不低于6%,各种纤维和纺织品的配额可以互换使用,同一品类的配额可以借用或留用,并相应规定其灵活幅度。

3、通知条款。成员有义务将一切纺织品进口限制通报纺织品监督机构。不符合协议规定的措施应予废止。

4、磋商条款。协议成员不得对纺织品贸易采取新的限制,也不得加严现行限制。如果进口国提出磋商要求,有关国家应立即响应。

5、双边协定服从多边协议条款。在符合多种纤维协议基本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进出口国可就相互可接受的条件,达成双边协定。

6、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给予特殊优惠条款。对出口已受限制(主要指“自动出口限制”)又受多种纤维协议约束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国应给予更高的配额和增长率。[2]

从以上条款可以看出,《多种纤维协议》是对关贸总协定“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的背离,同时也违背了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的一般原则。因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并未设限,进出口配额仅针对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导致上述背离,与发达国家在纺织品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协议中所规定的 “市场扰乱”,既非倾销,也非补贴,更不同于关贸总协定第19条的保障措施,它实际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纺织品进入其市场而炮制出的概念。它为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贸易进一步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歧视性数量限制提供了借口。

多种纤维协议实施近30年,其中经历了5次延长。从这段历史看,它为稳定国际纺织品贸易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又制约了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它经常为发达国家的产业界和工会所利用,成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发达国家除实行配额限制外,还对纺织品采取了高关税和自动出口限制来保护其国内工业和市场。此外,多种纤维协定还允许发达国家在发生所谓“市场扰乱”时实行特殊的配额限制。这一切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多种纤维协定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之外,公然违背了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和保护充分就业的宗旨,已成为国际货物贸易中严重的体制缺陷之一。[3]于是,世界范围内要求纺织品贸易回归关贸总协定轨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努力下,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终于被纳入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作为15个谈判议题之一。由于纺织品贸易问题十分复杂,交织着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涉及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遗留下来的矛盾,加上各出口国间的出口差异,使得纺织品谈判举步维艰。1991年12月,在谈判久拖未决的情况下,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委员会草拟出《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最后文件草案,交由各参加方谈判。草案规定,自1994年起大约用10年时间,以多种纤维协议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实现纺织品贸易与关贸总协定规则的一体化,同时,通过逐步提高配额的增长率来促进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自由化。在谈判过程中,对纺织品与服装贸易回归1994年关贸总协定的过渡期有多长,如何分阶段开放受限产品的范围,市场准入年增长率,递增比率以及反舞弊条款等问题又产生了争议和反复,[4]但各缔约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还是达成了协议。这是各利益集团出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而作出利益折中和让步的结果,否则,谈判的悬而未决势必影响到纺织品贸易的有序进行,最终将损害各利益集团的个体利益。

从《多种纤维协议》到《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演变过程,反映了纺织品贸易渐趋自由化的趋势。《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生效,对出口纺织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然是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再受主要数量限制的制约,可以充分地利用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与服装生产上的优势,扩大其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但是,发展中国家也应估计到在实现一体化之后,有相当多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如发达国家仍可诉诸关贸总协定第19条的保障措施,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反舞弊条款等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数量,发展中国家出口方对此应有充分的准备。[5]

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评析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根本上改变了管辖纺织品贸易达数十年之久的贸易体制,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将取代以配额为基础的管理贸易。为实现此目标,协议将在过渡期内实行双轨制,在根据既定时间表将纺织品贸易逐步纳入世贸组织体系的同时,不断提高受限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为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顺利过渡到多边贸易体制中创造条件。《纺织品与服装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般条款(宣言性条款)

在纺织品与服装贸易一体化的过渡期内,协议对改善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小供应方的市场准入的实质性增长作了规定,并使新参加方能获得充足的贸易机会。在执行协议规定时,应充分考虑产棉国的具体利益,并对非《多种纤维协议》的成员方予以特殊待遇。协议还鼓励成员方进行持续性的产业调整以增加其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条款

协定生效后60天内,缔约方必须将其保持的多种纤维协议范围内双边协定中的一切数量限制详细通知纺织品服装监督机构(TMB)。经济条款还规定了详尽的一体化比例。自协议生效日(1995年1月1日)起,应将附件所列产品的1990总进口量的16%纳入1994年关贸总协定。这些产品主要是毛条和纱、机织物、纺织制成品、服装四个组中的第一组目录产品。剩下的产品分三阶段取消限制比例:在1998年1月1日,应将附件内占1990年进口总量不少于17%的产品纳入世贸组织体系;在2002年1月1日前,应将不少于1990年进口总量 18%的产品纳入;在2005年1月1日前,应取消全部产品的数量限制。

为使上述各阶段相互衔接,协议还具体规定了现存受限产品配额的追加增长率。所谓追加增长率,即在《多种纤维协议》生效前12个月的年增长率基础上,每年再追加的年增长系数。协议规定,1995年至1997年追加增长率为16%,1998年至2001年的追加增长率为25%,2002年至2004年的追加增长率为27%。

(三)反舞弊条款

协议规定,对转运、改变线路、假报原产地和伪造官方文件等舞弊行为,缔约方应充分合作解决。如果缔约方通过协商无法达成协议,可提交纺织品服装监督机构作出建议。如果经过调查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进口缔约方可拒绝货物进口;如果货物已进口,可以相应扣减其真正原产国的配额,但应适当考虑实际原产国参与的情况。

(四)过渡保障条款

协议第6条规定了过渡期保障措施:当某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确已进入一国境内,且其增加的数量已造成对该国工业生产的直接竞争产品的严重危害或实际威胁时,在该国已作出判定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过渡期保障措施。确定损害程度的主要经济参数有:产量、劳动生产率、开工率、库存、市场份额、出口、工资、就业、国内价格、利润等。一般情况下,受害国必须通过一系列磋商或通知后才能采取保障措施,但在情势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拖延将导致无可挽回的危害,受害方亦可先斩后奏,采取临时性保障措施。过渡期保障措施的期限最长可达3年,但不得延长。

(五)机构条款

为了监督协议的执行,由世贸组织的货物贸易委员会设置一个纺织品监察机构(TMB)。TMB是由一名主席和十名委员组成,委员应具有代表各方的均衡性和广泛性,并在适当的间隔期予以轮换。TMB的职能主要是调解,而不负责裁决。如果任何两个成员之间按照协议规定的双方协商程序无法达成一致时,TMB在任何一方的要求下,可对该事项作一彻底而及时的调查后向各方提出建议。如果TMB的建议不被采纳,任一当事方均可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裁决方式解决争端。

就以上实体规范而言,《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确强化了多边贸易体制,10年的过渡期也为各国调整纺织服装业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协议也充分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取消主要配额的限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不得采取过渡期保障措施等,这些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积累外汇,加速本国经济工业化的步伐。

可以肯定,《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作为一揽子协议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在此协议上是牺牲了一定的局部利益的,但发展中国家决不可因此而盲目乐观。将《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放在世界贸易的大环境和乌拉圭回合谈判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去考察,我们便会发现,《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一个“伏笔”,发达国家的目的正在于以此为“诱饵”,换取发展中国家在其他谈判议题上的让步,从而实现其所谓“全局利益”。

其他议题主要是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这三大协议。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已属“夕阳产业”,并无根本性战略性利益可言,发达国家通过其弱势产业的局部利益,而获取其在知识产权、投资、服务贸易方面的巨大利润,可谓机关算尽,中国在入世后应趋利避害,在各项协议中努力维护我国的国家权益。

此外,就《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本身而言,发达国家也留有一系列“伏笔”。如上文所言,发达国家可利用GATT第19条的保障措施条款以及反倾销、反补贴条款和协议第5条的反舞弊条款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进口。还要注意的是,由于配额的逐步减少,发达国家动用了其他非关税手段来保护其纺织品市场及相关产业,较为突出的是修改原产地规则。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原产地规则作为一种“灰色”的政策工具备受发达国家的青睐。[6]如:美国宣布自1996年7月1日起,以缝合地取代裁剪地作为确认成衣原产地的标准,面料原产地也由“染色或印花地”变为“织造地”,这将直接侵害加工型或转口贸易型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纺织品极为不利。

因此,《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并非有些媒体所宣称的是“对发展中国家一本万利的协议”,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妥善的应对。

三、过渡期内我国纺织服装业之应对

我国到底能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中获得多大利益,这是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如果能够加入世贸组织,将成为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受益者。[7]笔者认为,对此问题应作具体分析。根据资料统计显示,199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379.3亿美元,占纺织品总产值的58.7%,可见我国纺织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相当高,因此,《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所确定的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配额数量限制。1996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多种纤维协议》产品总额达49亿美元,与1995年持平,但出口数量却大幅下降,近几年对发达国家的出口状况也出现类似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产品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上逐步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方产品的进口,因此,单以取消配额限制的角度而言,《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对我国是有利的。

但是,我们应该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按照该协议的一体化进程,1995年到2002年前7年一体化的比例仅占51%,且纳入一体化轨道的产品绝大部分将是现行MFA之外及相对不具战略意义的产品配额类别,而最敏感的配额类别要到最后阶段才可能消除。因此,《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作用,只有在7年之后才会充分地显示出来,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这个协议获益很多。中国纺织业服装业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多边贸易安排给我国纺织工业和贸易带来了机遇,具体说来,中国参加《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会有以下两点明显的好处:

1、国际纺织品市场大幅开放,有利于我国纺织品进一步占据国际市场份额。随着我国纺织品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将有机会争夺已经一体化的那部分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纺织品出口亦可享受一体化过程中追加增长率的好处,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份额。

2、已经一体化了的产品可享受GATT1994的最惠国待遇。我国纺织品享受最惠国关税,可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遭受歧视性数量限制的被动局面。

但是,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实施也给我国纺织工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进口关税的降低将使外国服装面料、原料以较低的价格准入中国市场,这在使国内消费者获得实惠的同时,也增强了出口型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其提高出口竞争力,但是国内服装面料生产商就要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面料企业存在着亏损、倒闭的风险。

2、我国的纺织品外贸体制无法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纺织品收购出口制,即由外贸公司从纺织品生产企业以较低价格先购入产品,再行组织出口,这种工贸分离、产销脱节的体制造成产品信息不灵,产销渠道不畅,无法适应纺织品贸易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快、周期短的特点。

3、我国纺织品贸易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已不向前些年那么明显。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超越势头越来越猛,如我国作为美国纺织品最大供应国家的头把交椅现已让位于墨西哥。我国从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中获得的好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同样享有,因此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适用与我国纺织品贸易地位的提升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总之,我国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在过渡期内作两手准备:一方面创造条件,与其它相关协议(如《反倾销协议》、《反补贴协议》)相配套,适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增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在过渡期内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配额,并逐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出口体系,为入世后的激烈竞争练好“内功”,做好准备。具体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1、进行纺织品出口贸易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废除纺织品出口的收购制,允许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行抉择,或是将产品继续售予外贸公司,或是自营出口,以实现产销一体化,增强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市场敏感性与信息反馈能力。

2、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空白,努力发展生态纺织产品,争取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重新建立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应在纺织行业加大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设备的力度,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实现我国纺织业的产品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

第8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外贸;汇率;通货膨胀;技术壁垒;职业经理人

纺织品是中国的出口支柱产业之一,在穿衣消费、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1—12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达2065.4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23.6%,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在过去的2010年里,中国纺织产品面临着复杂的出口形势。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较上年有一定好转,发达经济体的私人消费需求改善、企业库存回补动力较强;而另一方面全球复苏基础不稳,诸多新的风险冲击着全球经济的恢复秩序;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各国汇率摩擦矛盾,技术壁垒等问题将全球贸易也拉入了低热度“贸易战”旋涡。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201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将更为复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必将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旧的经营战略模式急需转换。

一、目前中国纺织品外贸企业经营的形势分析

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出口的单价上升太快。棉花作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所有纺织原料的40%以上。始于2010年9月份后的棉价飙升,使得棉质布料的价格上升120%(见图1),其他化纤类的材料也有较大程度的上升。由于美国的宽松性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纺织品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扬大大抑制了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如果算上关税和运输费用,中国的纺织产品对比东欧国家已经没有任何优势。2010年棉花的价格波动史无前例,造成很多企业没法报价,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

2.人民币缓慢升值,抑制出口增长。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8000亿美元,纺织品贸易的顺差积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储备过多也反应中国进口总额过低,国内需求过弱。同时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禁售,更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人民币缓慢升级的趋势还是难以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外币报价将增加或者保持原价由此而造成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将下降。从实际影响看,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单边升值是中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1990—2005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会引致中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增速降低0.596个百分点。

3.人才流失及家族管理模式急需转变。纺织品外贸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目前普通劳动力资源供求还处于相对平衡的阶段,只要企业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付合理的薪水,用工荒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相比于此,我们大部分的纺织品外贸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纺织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因此很多高层次的人才都得不到机会,即使少数企业能为这些高层次的人才支付高薪,但由于管理理念及经营模式的落后还是留不住人才,所以纺织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集中于欧美的纺织品采购及港台的技术类加工行业。在纺织企业的发展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组织结构简单,责任明确,凝集力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这套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的企业发展。有学识、有能力的亲属毕竟不多,其整体经营效率将随企业规模的增大反而下降。

4.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将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其实技术性壁垒并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措施,而是欧美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纺织欺诈及滥用人权,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一些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其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中国纺织企业为获得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必须通过多项工厂健康及环境评估、实验室测试、人权考核,例如ISO9000,ISO14000,OekoTexStandard100,SA8000等认证,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合理的方面是部分技术指标过高,不实际,使得部分纺织企业有点消极。比如北欧的印花类床单和被套都是60度水的洗涤,令国内的多数企业在很多方面达不到其技术要求。其实用60度水去洗涤床单是很大的能源浪费,而且也不能消毒,30~40度的水洗更合理。

二、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转换经营战略模式

1.改善原有的企业价值链。中国大多数纺织品外贸企业的价值链的主体活动包括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我们只有改善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够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纺织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略有优势外,其他方面还需要做多方面的改进。首先,要坚持自主开发产品,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是OEM代工,生产的都是外国设计师的作品。纺织品企业都是从这里第一步开始的,也是中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果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毫无疑问产品的附加值将大大提高。从OEM定牌加工,再到OEM自行设计的定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企业才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然后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企业从成本领先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过渡。其次,企业要着手前后一体化的活动,就此才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例如并购原材料厂或后处理工厂。最明显的就是羊绒产品的企业,其原材料成本超过了80%,如果工厂自己控制羊绒纱线,其产品成本将下降10%。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香港知名的制衣企业溢达集团,从事的是从种棉花到生产成衣的一条龙服务。最后,要注重质量管理。由于纺织品大多数由手工生产,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放松质量管理的代价去节约成本是最不可取的。现在几乎所有的外商采购都要对中国的出口纺织产品进行品质检验,说明买家还是不放心。免检才是中国企业奋斗的目标,如果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好,可以达到免检的要求,买卖双方的成本都会下降,所以采取有效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尤其重要。总之,企业价值活动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战略优势,即差异优势和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强化企业与众不同的竞争地位,成本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改善原有的价值链,企业可以确定不同价值活动的成本或差异特性,选择恰当的战略方案;同时这种分析又是针对具体活动展开的,因而有利于提出具体内容的战略活动,完善经营战略方案。

2.尝试国际化经营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得到改善后,企业必然会产生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对于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品外贸企业,可以尝试国际化经营。其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必须“走出去”,企业可以海外办厂,寻找劳动力资源比中国更便宜的国家,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国。香港纺织业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现在大陆也有很多纺织品企业在海外办厂了,但是规模还不是很大。纺织企业海外办厂,必须注意产业链,当地法规,当地人才等问题。企业“走出去”不是为了转移落后,而是要更好的开拓海外资源,从而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其二,企业要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中国的海外企业大多是欧美采购商的OEM工厂,如果能积极的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企业的市场无疑将得到扩大。从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入手,必须设计出当地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有些市场是本来就存在的,企业只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就行,但是企业同时创新设计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市场将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其三,企业进行集团式国际化,也就是说集团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相应的市场,各分部之间有原材料供应、辅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船运等多方面的业务往来。企业可以结合各个不同国家在某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在全球竞争方面产生优势。另外,集团式的国际化公司在税收方面也可以找到最优的缴纳模式。

第9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0cm?45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3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外贸/贸易专员/助理:外贸业务员、外贸/贸易专员/助理:外销员;外贸销售;外贸专员、外贸跟单:外销业务跟单;外贸跟单

工作年限:2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其它国家

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广州市佰世誉贸易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9-04~2010-01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纺织,服装

担任职务:外贸跟单

工作描述:1.公司从事牛仔裤、T恤、摩托车、自行车等产品的外销

2.我负责装箱单、商业发票、购货合同、海运提单、商检文件、原产地证、报关单等全套外贸单证的填制,出口退税的申报,跟进外国客户的邮件,参加广交会等

3.工作期间认真负责,取得领导的一致好评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广州市捷胜咨询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8-03~2009-03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所属行业:纺织,服装

担任职务:外贸跟单

工作描述:1.公司从事外贸服装包括衬衫、牛仔裤、T恤和电脑周边产品的外销

2.我负责外商的接待,带领外商去广州和深圳等市场采购、跟单、翻译等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日期:2007-07-01

所学专业一:国际贸易实务所学专业二:商务英语/电子商务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2-092005-07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电子商务中专

2005-092007-07深圳大学国际贸易实务大专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优秀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扎实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

能熟练地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

持有全国电子商务师中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等证书

持有港澳通行证

详细个人自传

2002年09月至2005年07月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全日制普通教育)电子商务中专

说明:在校期间通过全国电子商务师中级证书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2005年09月至2007年07月深圳大学(全日制普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大专

说明: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社团部工作

有了坚实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及商务英语本科的业余学习加上用人单位给我的实践机会,我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业务人才.

个人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家庭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