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评价指标论文精选(九篇)

评价指标论文

第1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评价主体认为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料为依据,应用特定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也包括企业创新,社会贡献,稳健发展等。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检查经营者的行为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为企业的各有关利益集团了解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提供依据,有助于其做出决策。

我国现行的财务评价体系主要由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组成,它们均参照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会计利润及投资收益率为核心指标,来构建整个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是以会计利润及投资收益率为核心构建的,因此,这些指标体系存在以下缺陷:(1)会计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其受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影响,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必将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于会计方法,来美化财务指标,即所谓粉饰效应,因为这将决定自己的薪酬。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2)投资收益率是杜邦分析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主要服务于企业出资者,着重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可能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或短期偿债能力,即使是投资者也不单一关心短期的收益,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以会计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过分地注重短期财务成果,助长了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3)财务评价体系以分析历史财务报告为主,讲述的是过去的成果,没有未来价值的创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信息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大多游离于财务报告之外,需要通过一系列非财务信息予以反映。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以企业可持续增长为中心来构建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设想如下:

一、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目标为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有统一的方面,也有对立的方面。当然,由于投资者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是风险最大者,受益也应当最多,因此在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信息的高度透明及公开性,如果一味追求投资者的中心地位,必将招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反而不利于投资者目标的实现。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作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站在统一的高度,权衡各利益相关者,整合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财务评价的整合目标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整合。我们把财务评价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企业可持续增长,其理由如下:

1企业可持续增长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前提。企业的目标是生存、获利,发展,企业只有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不断从内部和外部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增加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其高效的资源整合,增加盈余,并在激励的竞争中持续生存。

2企业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目标终结。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以独立的身份进行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并从企业的收入中分享与其承担的风险对应的收益。投资者分享投资所得,债权人分享利息所得,经营者分享劳动所得,但无论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去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最终必将汇合于企业,这个赢利性组织。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即联系各利益相关者的这个母体不复存在,则谁的利益也得不到,因此维持企业生存,而且能长期生存,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

3企业可持续增长是竞争的需要。WTO的加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技的发展,信息经济的到来,企业将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存环境、竞争对手日新月异,要求企业必须时刻创新,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强化自身的可持续增长因素。一个企业昨天是赢利的,是强者,如果你依然停留在昨天的欣慰中,则今天你可能就不是强者,如果你明天还不努力,就可能是市场淘汰者。

二、构建以可持续增长为中心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原则

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的构建,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实现财务评价目标,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向前看(关注过去收益)与向后看(关注未来收益)相结合的原则:(3)注重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现金流量的数量,结构、稳定性分析原则:(4)定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与例外财务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三、以可持续增长为中心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第2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进行专家咨询,筛选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1.1遴选专家遴选北京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专家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共33人,涉及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护理学等专业领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均在10年及以上。

1.2专家座谈与咨询采取集中座谈、个人访谈及两轮专家咨询形式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目的及意义,提供初步拟定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咨询表,请专家就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按1~10分打分,并对指标提出修改建议。第一轮结束后,整理分析结果,再进行第二轮专家座谈咨询,同时向专家反馈第一轮咨询的统计分析结果以供专家决策参考。咨询时除了请专家进行指标评分外,还请专家就积极性、权威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权威程度主要通过专家判断依据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两方面判定,判断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国内外资料了解、直觉四类;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赋值系数分别为1.00、0.75、0.50、0.25、0.00,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指标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2],权威系数(Cr)的计算公式为:Cr=(Ca+Cs)/2。Cr值为0~1,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家的一般情况33名专家中,男10人(30.3%),女23人(69.7%);年龄30~64岁,平均(41±10)岁;岗位:家庭医生工作室16人(4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9人(27.3%),行政管理8人(24.2%);专业:全科医学20人(60.6%),卫生行政管理6人(18.2%),护理4人(12.1%),公共卫生2人(6.1%),临床医学1人(3.0%);职称:初级3人(9.1%),中级16人(48.5%),副高级9人(27.3%),正高级5人(15.1%);工作年限:10~19年19人(57.6%),20~29年5人(15.2%),30年9人(27.2%)。

2.2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并进行了自我评价,积极程度为100.0%。Ca为0.90,Cs为0.87,Cr为0.88。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3],可见专家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结果可信。

2.3专家评分的一致性检验应用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专家对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修改和筛选咨询初期,管理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关注其是否更符合当前的任务与形势;而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是否能完成、是否能达标。项目组通过集中讨论解释说明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第一轮专家咨询认为,工作室模式建立及运行初期,应着重促进医生与签约对象建立紧密的、互信的契约服务关系,注重服务流程的执行、工作室团队的责任和良好的服务、上级医院专家与工作室团队的无缝对接等。项目组通过综合两轮专家咨询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删减了2项一级指标:文化建设和卫生经济学评价;在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删改了3项二级指标:删掉慢病知识来源,主要就诊地点改为定点就诊率,就诊时间改为定时就诊率;在签约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增加了7项指标:签约饱和度、签约的健康人数变化率、签约的高危人群变化率、签约的慢病人群变化率、签约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签约居民药占比、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率。

2.5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见表2。专家对每项指标从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计算每一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并进行指标排序,指标排序的原则是按照其两轮评价后的算术平均数大小进行排序,分值大者排序在前,如遇到相同分值时,则标准差小的指标排序在前。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及排序见表3,可操作性评分及排序见表4。对于重要性评分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按照管理专家、工作室专家分为两组进行t检验,两组重要性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说明管理人员与工作室人员意见一致;对于重要性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专家的判断结果可信。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发展初期某些指标虽然重要但可操作性差,不宜作为现阶段的评价指标。项目组对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均排在前20位的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遴选核心指标15项(见表6),其余17项指标作为工作室发展一定时期的评价指标。

3讨论

3.1多领域遴选适宜专家,以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在对拟定指标进行专家咨询的前期,主要采取专家座谈法,向专家说明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反馈意见主要采取面谈及电话形式,座谈后对拟定指标即刻打分,这样有利于提高专家的积极性和对指标理解的一致性。考虑到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在专家人员遴选上,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两级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专家8人、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9人、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16人,上述专家均十分关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参与西城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和实践。两轮专家的积极程度均为100.0%,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客观地反映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对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3.2多维度权衡指标的设计理念,以保证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是在全面分析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化实践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符合社区卫生公益性原则[4]。评价指标在设计目标上,紧紧围绕工作室如何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如何引导居民进行社区首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如何利于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故设计了工作室的签约量、门诊服务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及满意度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在设计思路上,更重视服务质量及过程指标的评价,删除了文化建设及卫生经济学指标,主要体现工作数量、服务功能实现及效果、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在指标导向上,强调工作室服务流程的执行,即社区门诊分诊-诊前服务-疾病诊疗服务-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转诊服务-预约服务相关的核心评价指标,设计了社区首诊率、签约居民预约率、转诊成功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率、连续服务率等。在服务内容上,更重视工作室对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服务,设计了健康评估率、健康体检率、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在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上,强调了通过信息化系统完成评价指标的统计与考核的可能性,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准确性,同时有效提高评价考核的工作成本效果。

第3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关键词:“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底, 江阴市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之后于2006年6月提出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评价对象江阴市市民的幸福感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江阴市幸福感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该指标体系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国外有关文献对于指标的解释通常是把它看成一种量化的分析统计方法。例如,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围绕幸福江阴的内涵,江阴市政府确定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是围绕江阴提出的“五民五好”设定了5个子系统政治论文政治论文,共2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根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评分。主观评价指标重点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民意调查,重点反映市民的幸福感,综合体现“五好”的基本程度。该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制定过程中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观念已经受到各方的质疑。公民来自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职业,吸收了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就会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单纯依靠政府之力难以收集到的,这样就为提高政策效力与水平增添了动力,有助于指标的科学性。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依赖具体而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与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江阴市在制定幸福指标时,通过“市民论坛”、“空中热线”和“幸福江阴大家谈”等渠道畅通民意,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政情交流会、时代先锋大家选活等形式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同时支持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活动周、代表调研日等活动、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研,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城乡居民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呼声,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情民意。

2.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幸福江阴”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客观(即定量)指标占60%权重,是以江阴所确定的五年总目标为依据,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评价指标综合指数。客观指标涵盖了政府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以及市场经济在提供就业、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主观指标部分占40%的权重,主要包括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状况指数五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具体化,考查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并设置了开放性的题目政治论文政治论文,由民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评价。

3.指标多以输入型指标为主

根据荷兰Veenhoven博士的研究,测量生活质量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途径,选用输入型指标,测量结果为“假定的”生活质量;另一种是输出途径,选用的是输出型指标,测量结果为“真实的”生活质量。

表格1:输入型指标与输出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输入型指标

1

劳动力市场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万个/年

2

劳动力就业水平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农村调查失业率

%

3

农村青壮年(18-40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

%

4

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

5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职工工伤保险

%

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标台数

标台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1)文明社区达标率

%

(2)安全社区达标率

%

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10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公共场馆面积

平方米

11

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

%

12

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

床位

13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4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

15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输出型指标

16

劳动力市场每年解决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数

万个/年

17

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

1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第4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关键词:政绩评价;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80-0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是我国继GDP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行政执行成本指标、幸福指数等考核指标后,首次将文化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评价范围。这表明我国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和判断,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面,标志着政绩评价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一、政绩评价的双重尺度

政绩评价是一种以把握领导集体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是政绩评价主体的一种主观判断。虽然政绩评价具有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绩评价就是政绩评价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的随意表达,否则它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政绩评价一定要遵循两个尺度,即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物的尺度主要表现为遵循规律,人的尺度主要是满足人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绩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政绩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程度。如果政绩评价指标的设定与政绩主体需要完全背离,那么政绩评价就是“假概念”、“伪判断”,政绩评价指标科学性的前提一定是基于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其次,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是建立在对政绩主体需要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政绩主体需要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即政绩主体主观上的想要与政绩主客间实际存在的匮乏状态。政绩主体需要的这两个层面未必都是正当合理的,政绩主体正当需要与政绩主体对正当需要的心理反映是有距离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距离,所以才有必要对政绩主体需要的结构、性质及满足方式进行研究,而做到这些,是需要理性分析的。再次,科学的政绩评价指标取决于对政绩客体特性的把握。如果一味强调政绩主体的需要,而忽视政绩客体的生理、心理规律,那么政绩评价就难以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总之,政绩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否,对政绩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政绩评价指标错误,那么政绩评价结果必然会发生偏差;若政绩评价指标不明确,则政绩评价结果会自相矛盾;若政绩评价指标缺失,则政绩评价就成为政绩评价主体主观意志的随意表达,政绩评价就会成为一个伪概念。

第二,设立正确的政绩评价主体。政绩评价主体是运用政绩评价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价的人或群体。如果政绩评价主体本身又是政绩客体,就会出现自己评价自己的状况,那么即使政绩评价标准科学,也很难实现科学的政绩评价。正确的政绩评价主体的设置应遵循政绩评价主体与政绩主体一致的原则以及政绩评价主体相对独立的原则。总之,政绩评价的科学与否取决于政绩评价主体的设置及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其中,政绩评价指标更为重要,因为政绩评价指标是整个政绩评价活动的核心,是制约政绩评价结果的直接依据。

二、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

政绩评价指标的确立意义重大,它关乎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有其客观依据,而这个客观依据就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政绩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之分、正当需要和不正当需要之别、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差、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异。那些不正当的、不合理的、虚假的政绩主体需要是不应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制定的依据的,否则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错误,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偏差。因此能够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客观依据的一定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而这个正当需要不管它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优势的还是非优势的、长远的还是目前的,只要它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都应该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制定的客观依据。文化改革成效成为政绩评价的新视角是由当代我国政绩主体需要决定的。政绩主体作为群体主体,它包括群众政绩主体、国家政绩主体、社会政绩主体三部分。目前群众、国家、社会这三方面的政绩主体的一个显性需要就是文化改革。

群众政绩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当代已经成为其优势需要。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研究。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不同层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时间域上可能是并存的,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同其他需要相比,显得更加迫切,这种需要学者把它称之为优势需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优势需要是不同的。马斯洛认为温饱阶段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优势需要,而小康阶段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则是人的优势需要,当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人的精神需要在明显增加。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作为政绩主体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在该阶段群众主体的文化需要已经成为其需要体系中的显性的、优势的需要。但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不能满足群众政绩主体这一显性的、优势的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正是正确把握了群众政绩主体需要的这一信息,从而提出了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为政绩评价增添了新的内容。

国家政绩主体迫切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生存的根,也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文化给予国家中的人民独立性的文化身份,人民有了文化身份,才有心理归属感,国家才有凝聚力。总理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命运。”[1]哪个国家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因此发达国家总是不遗余力地输出其文化。美国通过“影片”、“薯片”、“芯片”输出其文化,实现其文化的霸权主义;日本通过动漫输出其价值观;韩国通过韩剧传播着其生存样法,导致“韩流”在东亚持续升温。据文化部产业司网站2012年1月13日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我国仅为4%”,[2]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文化逆差”。这种“文化逆差”显性地表现在诸多领域中,如图书、影视、音像、留学生等,隐性地表现在学术论文的选题中。中国目前博士论文的选题有很多是分析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的,但是国外分析中国学者学术观点的论文却很少,甚至知之甚少。这种不对等的文化交流会对我国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世界缺乏对我国文化模式的了解,不了解中国哲学,更不知道中国的政治哲学是王道哲学。由于西方国家政治上奉行霸道哲学,当中国国力显著提升的时候,他们大肆宣扬中国,使得我们周边国家产生了许多疑虑和不安。虽然我国一再声明即使我们强大了也不称霸,但是也难以消除他国对我国的疑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文化宣传的不够。于是我们制作了国家宣传片,但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原因就是宣传的方式及内容还有待于反思。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知道国家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是什么,必须对这一命题加以梳理。国家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不仅仅是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有多少个明星,而是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良好品格,中国人在历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而表现出来的大爱品质,让他们了解、认同我们。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围绕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历史来创造。另外也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代表着这个国家的身份,当“文化贸易逆差”长久存在时,我们的文化身份就将减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就难以形成,进而必将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国家政绩主体目前急需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目前我国国家政绩主体所存在的匮乏状态,是政绩主体的显性的正当需要,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与设计正是基于国家这一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

社会层面的政绩主体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社会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包括丰裕的物质、优秀的制度和高尚的精神。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物质相对丰裕,制度不断完善,精神层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较大的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公平正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导致精神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社会的衰落,因为精神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目前我国社会的这一精神文化现状,必然会影响良好制度的运行,进而影响物质财富的增长,从而使社会难以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因此优秀的精神文化已成为社会政绩主体的优势的正当需要。

总之,发展精神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三个层次的政绩主体的内在愿望和政绩主客体的实际依存状态。因此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正是基于对政绩主体需要把握的深化而提出的,是政绩评价的新领域。

三、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政绩评价指标中文化指标的建构是最难的。因为文化指标不如经济指标、社会指标那样容易量化和可操作,文化不能用建多少个文化广场、举办了多少个文化节来衡量文化的发展;文化也不像经济那样短期可以出成效,文化建设需要目光长远、日积月累的长久工作才能有所成就。虽然文化建设难以量化且周期又长,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久远的。因此,把文化指标纳入政绩评价意义重大,是构建科学的文化指标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科学的文化指标体系一定是以政绩主体正当需要为依据的。依据政绩主体对文化方面的正当需要,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比率指标、行为规范体系不同性质的比例指标四个方面:

文化产品指标。这个指标的设计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文化产品质的标准,即衡量文化产品好坏的标准。文化产品的评价对于文化的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意识心态,影响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状态。因此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产品,它有利于提升一个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尺度就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文化需要、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正当需要、能否满足国家层面政绩主体的需要,它部分地通过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以及转摘率表现出来。但决不是完全通过这些量化数字表现出来,因为政绩主体想要的未必是合理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这些量化的数字,因为这些数字反映了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虽然政绩主体内心渴求的未必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但也并不是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都是不正当的,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很大一部分是合理的。文化产品质的标准是政绩主体的正当文化需要,是能真正走进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心灵,产生身心交融效果,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产品。二是评价文化产品量的标准。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不仅包括文化产品的质,而且还包括文化产品的量。文化产品的量一定是以质为前提的,没有好品质的文化产品,量越多对人精神的毒害就越深,反之好品质的文化产品,如果只有一部,也无法满足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管理、资金、人才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指标。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广播电视工程、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硬件。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的设计应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与数量,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一定要符合政绩主体的文化需要。如在农民占主体的农村图书馆中不能以学术著作为主,也不能以娱乐的小人书为主,而应该是有利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书,有利于改变农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通俗读物,并且应该提供农村文化讲座的服务内容。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应该与群众正当需要的量相匹配,既不能过多超出正当需要的量,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过少,导致供不应求和资源的分配不公。其二公共文化管理指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3]之所以提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大文化的管理体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专管这一事务,而是由若干部门分工管理相应的文化事务,这种情形容易产生相互推诿的状况,从而不利于文化的管理。譬如“石家庄的妈妈团”对“泛滥的人流广告”进行举报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石家庄妈妈团”的王女士为了举报“泛滥的人流广告”,分别找到了工商、公安、城管、文化……但是每一部门都认为此事不归他们管,最终“妈妈团”的王女士也没有找到治理“人流广告”泛滥的政府部门。因此公共文化管理指标成为文化改革成效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为政绩主体的人民群众与社会目前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产生了匮乏的状态,满足政绩主体的这种匮乏状态,有利于满足政绩主体其他层次的正当需要。而文化管理指标成为政绩评价标准,正是对政绩主体这一匮乏状态把握的深化。其三公共文化投入与公共财力的比率指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管理以及公益性文化事业等都需要经费保障机制。因此文化改革成效指标应该把公共文化投入与公共财力的比率列为政绩评价的文化指标。

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比率。文化程度结构包括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级文化程度,高中、职高、中专、大专的中级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初级文化程度。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的比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人口文化素质。因此把群众文化程度结构比率列为文化改革成效指标,有利于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满足政绩主体接受良好教育的正当需要。

行为规范体系不同性质的比例。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包括法律、规章制度、传统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自由自觉的文化精神,如法律、规章制度等;一类属于自在自发的文化规范。“自在的文化一方面包含着从远古以来历史地积淀起来的原始意向、经验常识、习俗、礼仪、礼节、习惯,等等,另一方面包括常识化、自在化、模式化的精神成果和人类知识。”[4]一般说来,这两类行为规范会同时并存着。但是两种行为规范体系比重会因为文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越是传统的社会,自在自发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比重越大。因此自在行为规范与自觉行为规范的比例的指标设计,可以反映社会的精神文化现代化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自在文化都是文化糟粕,自在文化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优秀的文化,如我国消费文化中的储蓄习惯,家庭文化中注重亲情的习惯等;二是中性的自在文化,这种性质的自在文化并没有给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由于该群体有了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该种自在文化往往代表个体的特质,如我国河南的水席习惯;三是文化糟粕,自在文化中的糟粕是指行为规范违反了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如宰人祭神、种族灭绝、割礼等。由于这类自在行为规范是历史地凝结成的非个体性的习惯,这种非个体性的习惯具有群体性的压力,即使人们意识到其不合理性,但是由于受到群体性压力,而无力反抗。因此对自在文化一定要进行梳理,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如果属于文化糟粕的范围,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废除,唯此才能保证文化的先进性。

总之,政绩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立体性、多维性、复杂性。基于政绩主体正当需要的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引导领导集体构建优秀文化,剔除文化糟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文化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EB/OL]. ,2010-03-05.

[2]骆沙.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N].中国青年报,2012-02-02.

第5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摘要】经营者业绩评价是现代公司制企業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是企业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中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出发,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做出探讨,得出应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如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经营者业绩评价;评价指标;噪音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将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约束是否有效。业绩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我们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通常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沟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发经营者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选择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的质量要求:

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推断式的管理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战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且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经营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理应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重要要素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这样才能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问题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噪音”问题,如果指标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业绩,则称这些指标存在“噪音”。一般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果往往受企业内外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与此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根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嗜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可能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难以理解的指标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采用单一指标,由于经营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关键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如利润、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使得采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沟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标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因此,采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宜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业绩。

首先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一切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前提的,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很多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甚弱,因此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业绩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大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其次从利润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指标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这时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降低经营者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的影响,减少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外部审计在保证利润指标客观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大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利润,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成本,T为公司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此外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实际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单一指标均不能满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要求,相反,采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采用,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这样一种系统考虑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笔者以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关键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是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通常属于会计指标,采用会计指标的缺陷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利润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发展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因为这些活动都会减少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是有利的。而这些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能够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若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势必会造成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采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求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分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标的选择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关键。如果经营者的决策视野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时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一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采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采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采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企业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些指标尽可能量化,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创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第6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中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11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11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 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第7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1. 引言

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准确的认识问题,正确的研究思路,合理的选择标准以及相应的方法。但无论对于哪一种评价来说,根据目标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既应是评价的尺度亦是准则。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同时各指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评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系统进行评价的必要前提,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论文大全。因此,建立一套层次清晰、关系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前提。

2.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选择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评价的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对评价结论的适用性产生影响,参考现有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中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确定构造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元素还是指标结构,从指标筛选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评价起到指导作用。论文参考。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从不同方面全面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象。论文大全。

2.系统性原则

将公路运输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并从这个大系统中研究公路运输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论文参考。不可孤立的研究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指标,而应通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系统的反映现象中的内在本质。

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作用只有在进行有效评价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必须是可操作的,必须能够搜集到准确的数据。对于指标数据搜集困难的指标,应该设法寻找统计估算的方法或者替代指标。

4.可比性原则

对评价对象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公平的、可比的。论文参考。评价时,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公路运输结构的共性与个性,尽量选取使用较多又能体现共性的指标,同时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必要的定性描述,以提高指标的可比性和可测性,尽量避免选择有明显倾向性的、不可测的指标。

5.动态性原则

公路运输服务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在一定时期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但这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构造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动态性。动态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公路运输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趋势和特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对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进行评价的基础。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优劣最终表现为公路网、车辆和站场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问题。论文大全。基于这一前提,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对基础设施、运输设备、组织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等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文给出的原则,初步建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的若干个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4.小结

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对于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公路运输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特点,探讨了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与具体指标,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祁卫东,姜红宇.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外部性经济现象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 王志强. 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D]. 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利芳.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4] 任乐. 道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5]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西部地区道路运输服务体系研究[R], 2003-9:7.

第8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第9篇:评价指标论文范文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研究 质量控制 成果评价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1898年开始传入中国,历经113年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者、邓小平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中国现实国情,通过革命实践,因地制宜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指明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阶段、战略,并科学有效地指导和监督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方向和路线。通过对其研究方法、成果的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研究,从研究方向和道路定性化分析其研究和评价其成果。用以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规范性、成果的价值性。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质量控制与成果评价的定量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研究过程的出版物数量研究、制度改进研究、组织优化研究、工作方法创新、社会监督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如下指标设计。

1、对研究出版物考核指标设计――x1

2、对现行管理制度研究的考核指标设计――x2

3、对现行管理组织研究的考核指标设计――x3

4、对行政工作研究的考核指标设计――x4

5、对社会监督体系研究的考核指标设计――x5

6、对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的考核指标设计――x6

(二)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指标设计的量化评定

1、确定因素集F和评定集E

因素集F即评价项目或指标的集合,一般有 。 根据前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指标设计中出版物考核指标设计,有出版专著和的内容、创新、数量、级别等四方面的因素考核(每个考核指标的考虑因素个数不同,则i不同),则有 。

评定集E即评价等级的集合,一般有 。

为了将上述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的定量和定性因素综合考虑,令

2、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权威专家对其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某个指标,如x1,在fi方面做出ei评定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程度),得出隶属度rij。如指标x1隶属度向量 。

隶属度矩阵

3、确定权向量WF和WE′

WF为评价因素的权系数向量,如量化评价指标x1,其四个评价因素的权重通过专家测评为WF=(0.2,0.4,0.15,0.25),然后对评定集向量WE′利用专家评判将其数值化为:WE′=(100,85,70,55)

4、计算综合评定向量(综合隶属度向量)S和综合评定值(综合得分μ)

通常S=WF×R,μ=WE′×ST。

(三)根据量化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数量评价模型

1、建立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图3-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质量控制和成果综合评价结构图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检验

按重要性对考核指标xi,i=1,…,6。进行两两比较,本课题为了量化重要性,特地通过上述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出各个指标综合评定值。从量化角度得出各个考核指标之间的量化重要程度的比较。假设根据指标综合评定值比较得出制度研究最为重要,而工作研究最为不重要时,则x2/x4=a24=1/9

表3-1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的比例标度表

根据上述方法,设定影响评估结果的6个因素x1、x2、x3、x4、x5、x6,通过两两比较 ,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计算权向量

先采用向量的特征根法来求解权向量,即 。

4、对判断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 ,根据指标个数为6即n=6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为1.2494。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若C.R.

表3-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5、计算最终综合量化考核评价结果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根据底层指标x1、x2、x3、x4、x5、x6的数值和其对应的权向量w=(w1,w2,w3,w4,w5,w6)中各w1,…,w6,计算最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质量控制和成果综合评价值

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的合理合理化建议

以上述量化评价指标和综合量化评价模型为基础,建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并将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发表于核心期刊和出版物上,以便于我国各个阶层和行业从定量方面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提供评判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美明.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文思想[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7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