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精选(九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第1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央视改 版新闻评论 动因 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 发展 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WwW.133229.CoM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 论文 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 体育 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1.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第2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本文对包头电视台媒体传播力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包头电视台新闻媒体阵地建设情况、新闻媒体信息覆盖情况 、新闻媒体改革创新情况、新闻媒体舆论引导情况、电视节目精品创优情况、新闻媒体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包头电视台新闻媒体建设成就显着

1.1 包头电视台建设管理总体情况

包头电视台隶属包头广播电视局管理,为准县级建制。位于包头市的中心城区——包头市青山区钢铁大街12号——包头广播电视大厦。1971年10月1日正式播出,现发射(转播)塔高129m,发射总功率50kW,覆盖半径约40km;1992年开通包头有线电视;2006年开通经济生活频道;包头电视台现共有新闻综合频道、文体娱乐频道、经济生活频道三个频道,并全面运营中国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包头电视台还负责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节目、CMMB手持电视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节目和内蒙古电视台蒙汉语两套电视节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包头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技术水平、经营创收等方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天累计播出时间60个小时以上,开办的自办栏目近30个,形成了《包头新闻》、《鹿城600秒》、《直播包头》、《生命中的25分》等一批导向性强、服务性强、独具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栏目,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先后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强,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其中电视专题《父爱如山》和《包头故事》栏目等节目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及提名奖。

1.2 包头电视台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2006年以来,包头电视台把改革创新发展作为媒体建设的重点和工作突破口,电视事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实行了全新的频道制管理,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电视制片人制、绩效工资制等一系列新型管理体制,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6年底,经济生活频道开播,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内蒙古天源影视传媒公司,全面运营中国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实现了媒体跨区域合作经营,成功开创了“频道加公司”的捆绑运作模式,包头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 。

2 包头电视台媒体信息实现全境覆盖

包头电视台现有三个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文体娱乐频道、经济生活频道,运营中国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在台内三个频道中收视率排名第一;在包头全部落地频道市场份额前10名的频道中,新闻综合频道名列前茅。三个频道的节目信号均可通过无线发射、有线网络传输、数字微波传输等手段传送到包头市各旗县区,综合覆盖率为98.65%。中国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在全国 97个城市落地。 事业的繁荣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包头电视台广告创收持续稳步较快增长,年均增长达25%以上。

3 包头电视台新闻媒体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1)推行了新一轮新闻改革,新闻宣传的整体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宣传阵地,新闻综合频道打通了所有自办新闻节目的播出时段,形成四大新闻版块:一是直播版块-《直播包头》;二是各具特色新闻版块-《法在身边》、《特别关注》、《七月风》、《健康之路》,三是时政新闻版块-《包头新闻》,四是新闻故事版块-《包头故事》。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思想,继续强化《直播包头》和《包头故事》的贴近性和时效性,新闻宣传的整体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坚持“三贴近”,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更好地服务电视观众。

包头电视台坚持“三贴近”原则,着重提升宣传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包头新闻》栏目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加大报道力度,在经济和民生方面,多从鲜活的事例中选择素材,小角度切入,增强了传播效果;日播民生新闻栏目《直播包头》、《鹿城600秒》直击新闻现场,播报鹿城民生热点,深入社区街道,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民生故事节目《包头故事》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选择典型人物和事件,讲述包头人自己的故事。

4 包头电视台新闻媒体舆论引导正确有力

包头电视台新闻宣传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唱响主旋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第一时间传递市委、市政府的声音,通过重大时政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服务大众的重要作用;新闻综合频道突出和强化新闻竞争优势,坚持“新闻立台”的频道宗旨,打造“主流媒体、权威舆论”的地位。包头电视台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电视宣传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5 包头电视台节目创优成绩突出

近年来,包头电视台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请记住我站域名/

6 新闻媒体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3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视频新闻 电视新闻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使电视和网络视频凭借其便捷直观的特性,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文将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一、内容:趣味软新闻VS时效硬新闻

在视频新闻的内容上,网络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新闻同质化泛滥的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往往凭借最佳人才队伍和超一流的技术装备,在时效性和重要性上以硬新闻尤其是独家大新闻取胜。视频网站的新闻频道虽然也会通过购买电视转播等方式来实现与电视同步直播,但其往往由于受众流量限制、视频播放速度和画面清晰度等问题而影响观看。相较而言,网络视频的主要优势则在富有趣味性的软新闻。这些视频新闻注重细节和新闻事件、人物的个性化,使得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形象完整饱满。电视新闻迫于时段限制或受报道风格影响而无法对每一条新闻都做出详尽全面的报道,网络视频则弥补了这样的缺憾。

在美国大选中,那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四岁小“萝莉”因不堪忍受奥巴马和罗姆尼无休止的竞选演说而大哭,“萌”倒国内外无数网友,大选结束后,环球网视频又适时播出了奥巴马胜利当选后小萝莉为奥巴马欢呼的片段。这些趣味性很强的软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却往往因为重大性、显著性不足而被舍弃;正因为网络视频时效性不强,即使第一时间播放不流畅,受众也可以暂停缓冲或下载观看,并不影响其获取新闻讯息的急切需求。网络视频正是通过这些趣味性、个性化内容,来弥补在重大新闻报道方面相对于电视新闻的劣势,另辟蹊径,抓住受众的兴趣。

二、形式:碎片化VS整合性

电视新闻节目是在频道中按一定逻辑顺序完整编排的节目,以固定时间、固定时长、固定频道播放固定节目的整合性为主要特点。为了达到整体流畅统一的效果,电视新闻节目都有自己的播出时间和周期,节目持续时间通常不会太短,一般在20分钟以上。每一条新闻根据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不同的时长。国内比较知名的新闻节目,如CCTV-1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CCTV-NEWS的《News Update》、《Asia Today》和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等,都是按一定周期在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播出的,非重大事件(例如十期间《新闻联播》时长达两小时)不会发生改变,每一条新闻根据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占据不同的时长。

网络视频新闻则更多地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些新闻视频单条时间短,每条新闻内容单一且时间长短不定,通过网站编辑的整合,把相关的新闻集中在同一个网页之内。如新浪视频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既有从CCTV中文国际频道等电视媒体截取的“美国大选十大热门视频”,又有新浪播主的类似于“四岁小萝莉哭诉受够奥巴马”这样生动有趣的简短新闻片段,满足受众对严肃的国际时政新闻中的小插曲的兴趣。在这些网络视频新闻中,每个片段的新闻标题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视频的主要内容,受众只需要在搜索处输入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的关键字,比如“中国牌”、“飓风救灾”和“最终辩论”等,就能轻松找到想看的视频,并自动剔除了不感兴趣的内容。CNTV客户端则制作了“2012美国总统大选”这一-专题,并最终以“逐鹿白宫奥巴马获胜”为这一专题的新闻标题。一旦节目上网,只要不被删除,随时可以点击观看,既可以首播观看,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回看,并可以使用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电子终端。

三、信息容量:海量存储VS有限时段

在信息容量上,电视新闻受节目播出时段和时长的约束较大。由于每一档新闻节目的时段是固定的,节目中的每一条新闻也都要根据节目的整体需要控制时间。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一旦时间延长,则其他新闻事件所占时长往往就要相应地缩短,以保证每期电视新闻节目时长的统一。在对2012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新闻播报中,无论是《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新闻夜航》(黑龙江卫视)、《都市零距离》(哈尔滨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都是将新闻报道分散在大选期间的每一次节目当中的。以2012年11月7日大选结果揭晓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为例:早8点的《朝闻天下》报道了“飓风桑迪影响纽约灾区投票”和“选情胶着,摇摆州备受关注”两条相关新闻,时长2分40秒;中午12点的《新闻30分》报道了“总统大选投票结束,计票正在进行”和“选举日多地投票站出现混乱局面”两条新闻,时长2分30秒;下午3点的《新闻直播间》先后报道了“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和“奥巴马赢得选举,罗姆尼承认失败”两条新闻以及两条关于奥巴马的新闻链接,总时长约5分30秒;晚7点的《新闻联播》报道了、分别祝贺奥巴马和拜登再次当选的新闻,时长1分20秒。由于时长限制,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选择上都必须有所取舍,无法全部详细报道。

网络视频新闻则由于其强大的信息量和网络链接的延伸性,可以将受众感兴趣的相关的视频新闻融汇一炉,受众只需要在网页上选择视频新闻题目,通过链接的跳转就会看到不计其数的相关视频新闻资源。例如,由CNTV网络电视客户端承载的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相关新闻片段594条,分别来自于不同的电视台新闻节目,其中有栏目590个、纪录片3个和节目1个。通过链接的跳转,受众还能以这些视频为中转找到其他相关内容,这样的信息容量是电视新闻无法企及的。

四、传播效果:被动接受VS主动选择

在传播效果方面,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特性决定了其直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不可逆性。

而网络视频新闻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给予受众充分的选择权利,使受众得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观看视频新闻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获得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网络新闻多渠道、多媒体、互动性等优势,便于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比如,当受众想收看奥巴马胜选演讲的完整内容时,11月7日当天,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却只出现了胜选演讲的片段和演播室嘉宾的评论,受众的自主选择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其选择性心理就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往往会转而在视频网站上有的放矢地搜索所需内容,例如次日新浪播客的中英双语字幕版奥巴马胜选演讲全程视频,即使数日数月之后也依然存在。这就弥补了电视新闻在满足受众选择心理方面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视频新闻在为受众提供自主选择空间方面的巨大优势。

同时,网络视频新闻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受众不得不对各种信息加以甄别,从而加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可信度的判别能力。

五、受众心理:多方满足VS缺乏互动

同时,网络视频新闻和传统电视新闻对受众社交心理的满足程度以及互动、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网络视频用户间分享行为更加活跃,分享渠道更加丰富。即时通信和SNS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视频分享的重要途径。在网络视频新闻的受众中,通过即时通信聊天工具转发进行视频分享的用户比例达到49.3%,使用即时通信聊天工具上的视频分享功能的用户占比24.2%。SNS中的视频分享和转帖也成为好友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36.6%的用户在SNS上转发喜欢的视频节目,29.9%的用户使用SNS的视频分享功能与好友进行视频分享。

而电视新闻的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相对较孤立,最多只能与家人、朋友或其他共同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熟识的受众通过人际传播进行有限的互动,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远逊于网络视频新闻。仍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为例,在美国总统选战打得火热时,两位候选人的夫人也使出浑身解数为先生争取选票。第一夫人米歇尔以大动作积极为奥巴马辅选,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妻子安则低调塑造罗姆尼的温柔形象。以CCTV为代表的电视台和以环球网视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都对两位夫人的助选“帮夫战”进行了报道,但两种传播形式所引起的互动效果却相差甚大。同样的内容,经过网络视频的转载、分享,在网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引发了更多关注和评论,甚至由此生出了流传更广的经典段子,极大满足了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的社交需求;而电视新闻在播出后,即使观众对其有强烈的评论、分享欲望,也只能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互动,其传播效果与网络视频不可同日而语。

六、媒体选择:“鼠标土豆”VS“沙发土豆”

受众对网络视频新闻和传统电视新闻的媒介选择亦不同。具体说来,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三个部分。在其选择过程中,这三个环节就像三道防线,让受众对新闻信息既有“防卫”又有吸收。这种对新闻媒介的不同选择是由每个受众的个体性差异造成的。大部分年长者的人生都是由电视媒体伴随着度过的,电视是他们获取视频新闻时依赖的媒体,他们也是忠实的“沙发土豆”。在对新闻讯息的接触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电视机,相信电视的权威性,这种威信效应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加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加强传播效果。由于长期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让年长者倾向于认为传统电视中播放的才是真实有力的事实,是“值得信赖的主流”,而网络上则有可能是子虚乌有和道听途说。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电脑网页或终端来观看网络视频,这是由于其成长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海量信息和实时更新等特点都吸引着年轻受众,这些年轻人往往沉溺于网络上的信息交流而被称作“鼠标土豆”。不同受众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就导致了他们在面对网络视频新闻和传统电视新闻时有着不同心理期待和诉求,进而在面对媒体时作出不同选择。

第4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微博引领 传播创新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底的6311万到2011年上半年的1.95亿,增幅高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迅速提升到40.2%。①面对这种挑战,不少电视媒体积极应对,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技术和内容方面与新媒体展开多方位合作,主动推进媒介融合,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联手搜狐微博共同研发的《夜宴微波炉》于2011年1月1日起播出,它在延续《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多元争鸣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把电视新闻评论和微博嫁接呈现的节目新形态。电视新闻和微博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在技术上,开通语音微博,把微博直播墙同步接入演播室,在节目播出时同步在微博上推广。内容上,《微言七日(事件篇+观点篇)》和《微言大事》两大板块,都是从微博中选取热点事件和话题并汇集微博网友的评论。②这种做法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思维,即在网络分流的现状下,扩大电视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把网络受众拉回电视机前面,而是要把电视节目送到受众更喜欢的渠道上,为受众关注、参与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1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电视新闻栏目官方微博的大量涌现。无论把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作为一个爆料平台还是通过官方微博寻找新闻线索、征集网友评论,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已成为各级电视台扩展疆土的平台。1月4日,《焦点访谈》开启官方微博,主要用于播报当日的节目内容,征集网民的意见。其粉丝人数截至11月份达117万多人,加强了节目本身的影响力。早在2009年就开通官方微博的《央视新闻周刊》,在2011年11月5日之后更加专业化。它的官方微博内容划分为:节目点播、岩松观点、本周导读、网友回声、编导手记和节目点播等。这种统一的内容安排、细致的板块规划形成了节目本身与微博的有机统一。官方微博不仅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平台,并且是一个和网民良好有效互动的平台。除去网民回声和编导手记的微博没有图片,其他几部分的微博内容都配有和此期新闻内容相关的图片,部分微博还带有节目视频以及视频链接。这种上传视频或者视频链接的方法让无法在固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同时又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有一个关注节目的便捷途径。

分析电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大致起到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广播即将播出的节目内容概要;二是利用官方微博的公信力发起各种活动,如给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寻找走失的人等活动;三是把电视新闻的视频发到微博上面,让受众通过微博收看到节目视频。民生新闻栏目官方微博更加活跃,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新闻正前方》的微博通过跟进新闻事件,策划募捐活动增进了和微博网友的互动并成功提高了影响力。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在4月23日把拯救小文熙的一段4分钟5秒的节目视频放到官方微博上与微博上倡导的爱心接力活动互动。

官方微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它的不足仍比较突出。目前官方微博的定位和专业化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节目的官方微博存在明显私人化的痕迹,除了集中的直播报道,其他时间所发微博内容分散,甚至包括笑话、搞笑视频等内容,这些与电视新闻节目官方微博应该具有的话语形态和话语方式不相符合。

流程再造评论创新

业务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主要方面。2011年,全频道、全时段、新闻链、节目集群、直播常态化……从央视的节目改版到地方台的新闻栏目开办,越来越新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播出手段、越来越时尚的节目包装点缀荧屏,五光十色。一系列新动作显示电视新闻业务在信息时代浪潮中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集群化,是指强化每一类节目的浓度和各类节目之间的关联度,使栏目之间在内涵逻辑上具有黏合性。浙江经视将整个频道节目划分成了“新闻节目集群”“财经节目集群”“高端节目集群”“生活节目集群”“大型活动集群”等七个集群。这些节目集群不仅定位明确,而且让受众对整个频道的内容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节目布局上,也遵循集群化的原则,加强了各集群内部节目间的关联度。以晚间节目为例,8点30分到11点30分3个小时是最能体现经视频道定位的核心时段。这一时段主要由五个栏目构成:8点30分到9点25分是《经视新闻》,9点25分是《经视说法》,10点开始是《Hello Money》(是一档风格轻松诙谐经济类的话题节目),10点30分是《新闻深呼吸》,11点是《理财大赢家》。五个栏目不仅都和经济问题相关,而且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新闻资讯到深度服务的递进趋势。这种整合意识,加大了经济类节目的浓度,强化了观众对频道定位和风格的认知度,便于观众选择接受,形成忠诚度。

同样,集群化也成为央视改革的路径选择。2011年5月份,央视新闻频道恢复了曾经试行过的24小时全天候直播方案,把原本在1点到6点的5个小时的午夜档录播节目变为直播,打通《新闻直播间》,每小时内直播20分钟的新闻,实现了全天候直播的目标,在保证观众迅速得到最新资讯的同时也扩大了频道自身的影响力。③同时,CCTV-1为保证各个时间段均有新闻类栏目,在现有基础上,每天上午、下午各增加一档20-30分钟的新闻播报节目。9月5日,《晚间新闻》改版,改版后节目时长为30分钟,新闻播出总量与首播量提升约50%。《新闻联播》在新闻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0月5日,在《新闻联播》“文化新气象,文艺作品创作繁荣”的文艺新闻报道中,新闻画面切到电影《爱》剧组现场拍摄的场景,娱乐明星赵薇和台湾导演钮承泽亮相《新闻联播》。有评论说《新闻联播》也“谈情说爱”了。新闻娱乐化是有损新闻品质的,但让娱乐新闻回归新闻序列,则是对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尊重,也意味着《新闻联播》对新闻受众需求的尊重。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接收渠道的畅通,任何一起社会热点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热议的公共话题。在遭遇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时,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成了受众选择媒体获知信息的首要标准。作为强势的主流媒体平台,电视媒体营造的新闻“舆论场”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更广泛地影响着政府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④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要想在新闻素材新闻源方面做到独家,已经很有难度。很多新闻资源可能同时在被众多媒体利用,要比素材的原创独家,更具难度。只有在寻找自己原创的观点和言论上,发展的空间才是巨大的。⑤

网络出现以前,媒体评论的尺度就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稍有出格便会面临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日益盛行,新闻评论的尺度也逐渐放宽。⑥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台在前往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开始迅速集合团队对事故的原因、救援工作、高铁发展等问题进行评论。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媒体一改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强调救援、渲染煽情的做法,在追问事件真相、问责相关部门上有所作为,并毫不畏惧地给出尖锐评论。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播出《聚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主持人白岩松针对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的“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具有信心”的言论评论道:“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他心脏功能40岁像20岁……但他弱智,你能说他健康吗?”这段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小悦悦事件”中电视新闻并没有失语,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对该事件进行了全程的追踪报道。不少电视新闻和评论节目把小悦悦出事故的一段视频完整地放入节目中,以此来唤起观众对于“公共道德缺失”的思考与反省。

理念先行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闻链、直播常态化、云系统、云媒体……一系列新技术的运用在2011年可圈可点。

首推的当属“新闻云系统”的亮相。2011年3月22日,在第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上,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携带着全新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参展。“新闻云系统”是齐鲁频道新闻立台理念下技术创新的产物。它将新闻的采集前端、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新闻直播系统。这些终端将曾经分别需要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的工作,集成到一处完成,不必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些终端的独立运作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新闻时效性进一步提高。⑦新闻云生产,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新闻业务的无缝对接,方便了日常新闻直播;在新闻内容方面,终端实现了新闻素材资源共享,对新闻内容生产有所帮助。8月份,由江苏有线自主研发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在南京开始使用。云媒体电视集视频服务、通讯服务、互联网服务于一体。云媒体电视呈现给用户的不再是单一的频道节目播放,而是一个交互式的菜单,近百种业务全部容纳其中,用户在看电视的时候自主选择权利增强。

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正值我国“两会”期间。地震消息传来,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时段,处理好“两会”报道与地震报道之间的关系。“直播开始之际,信息资源极为匮乏,仅地震震级就有几种不同说法,新闻频道前后一共三次对地震震级进行调整。”央视新闻中心迅速调派亚太中心站、东京站、曼谷站五路记者,前往日本地震灾区,记者来自前方现场的报道为地震的后续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于灾区现场的走访与深入,央视记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后续报道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提供了条件。在直播中,央视不仅采用了本台的新闻内容,还适时使用CNN、NHK等电视机构的直播画面,以多视角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当地的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另外,在核电站机组首次爆炸后,央视新闻频道及时制作了三维动画,并辅以PPT图示,生动解读了爆炸原理。节目中还将重灾区和标志性地区的震前、震后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视频特效一方面可以填补视频资源缺乏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另一方面可以让报道更为生动通俗,易于观众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⑧

地方台由于综合实力的限制,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水平难以和央视抗衡。但有的地方新闻频道开始尝试联合直播,变个别行动力为集体竞争力。例如,2011年1月7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五市电视台携手合作,联合直播穿越五市的广珠城轨开通仪式。直播采用全接力方式,主演播室设在珠海,两套3G直播设备分别放在动车组和直播车上,另在广州南站、顺德、小榄、中山和珠海北站设立五个直播点。⑨经过不断协商论证,直播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跨地域的联合直播无论是参与直播的城市台之多,还是采用的直播手段之广,均属罕见。

蓄势待发 重在创优

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挂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各卫视每周的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每年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9个。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11月28日,又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坊间将此分别称之为“限娱令”和“限广令”,有人认为这是电视新闻的利好消息。其实不然,不少电视台是为了便于插播广告而增加新闻节目和播出时长,业界有识之士指出这是“广告绑架节目”。如此对于电视新闻未必都是福音,反而会导致电视新闻的稀释和注水,电视新闻“量”的增加未必一定促成新闻“质”的提高。因此,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仍然是衡量电视新闻业和考验电视新闻人的重要标准。

综观2011年,总体来看中国电视新闻尚无重大变革,尤其是时政新闻和卫视新闻仍无重大突破。更多的创新是在操作层面,整体上可以称之谓“微创新”。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存在着创新不创优的隐患和障碍。我们期待着源自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力,中国电视新闻通过一系列不懈的探索、改进和微调,经过2011年的蓄势待发,在2012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②刘洁:《微博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视听界》,2011(3)。

③方芳:《央视新闻频道将再次改革恢复24小时直播》,《法制晚报》,2011年5月8日A19版。

④⑧吴茜:《日本大地震中电视媒体的功能解读》,《视听界》,2011(3)。

⑤韩静:《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青年记者》,2007(10)。

⑥江涛,逄小艳:《电视评论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前哨》,2011(4)。

第5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闻频道 编播特征 时效性 解释权

2009年7月至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一次进行大规模改版。改版涉及频道和栏目包装、栏目设置、新闻编排、主持人等多个层面。央视将本次改版的效果总结为:“此次调整使新闻频道信息量增加、贴近性增强、新闻更新速度提升、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加强、形象包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本文以新版央视新闻频道为对象,结合央视新闻频道的宏观定位,分析其在传播符号、节目体裁、编排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特征,考察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效果的实现程度。

一、新闻频道定位:“新闻立台”的国家台语境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体系中的高端代表,其所承担的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公众论坛、社会公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收视率指向下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坚持“新闻立台”体现了部级电视媒体应有的担当和气魄。有研究者指出:“创办新闻频道不仅是充分利用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使新闻宣传形成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发挥宏观舆论导向作用的有力举措,而且是适应世界传媒潮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勇于投人世界电视新闻媒体的大竞争中,将电视新闻宣传做大做强,使中国电视台向世界级大台地位迈出的坚实一步。”央视要成为世界级大台。“新闻”是其在国内外树立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最佳突破点。

2003年5月1日,在“非典”肆虐、伊拉克战事正酣的新闻高产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酝酿4年多后开播。中央电视台将其新闻频道的宗旨、方针、追求分别概括为“与世界同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开播6年多来,新闻频道的多次改版也一直在力图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但总体而言。前几次改版仍未摆脱其专题化倾向严重、栏目各自为阵、新闻资源共享程度低等不足。喻国明曾言:“央视无论形式上的改革还是实质内容上的改革,近几年都处在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不符合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所以,它一定要变。”

2008年,一系列让中国成为世界舆论中心的新闻事件背后,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上或被动中被妖魔化,或主动中较成功地塑造了正面形象。尤其是“5,12"大地震中,央视新闻频道在非常状态下采用了非常举措:“栏目消失了,存在的只有频道。前方记者采集的东西随时可以传到直播线上来。”这一非常举措使央视在突发事件中抢得先机,成为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的消息来源,在获得极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民族凝聚力和民众的互助、爱国之情。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为央视提供了一个进行24小时动态新闻直播的平台,但6年多来,以栏目为基本单位、条块分割的组织架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平台功能的发挥。央视及其新闻频道在“5·12"大地震中的直播,可以看作是对既有频道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的一次突破。当我们梳理本次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逻辑轨迹时,可以认为“5·12"大地震后新闻频道的尝试,为本次改版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客观基础。

二、内容分析:新版央视新闻频道编播特征考察

央视新闻频道本次改版历时3周,8月18日完成。本文以新闻频道改版完成后的首个4周(2009年9月1日至9月29日)的节目为考察对象,将本次改版所涉及的频道和栏目包装、栏目设置、新闻编排等一系列变化概括为传播符号、传播形态、信息量三个方面进行编播特征的内容分析。

1 传播符号

一切传播活动都是通过特定符号的传播来呈现信息、传达意义的。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其综合性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具体而言可分为画面、屏幕文字、同期声、解说等。央视新闻频道本次改版中,其传播符号方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频道、栏目包装的统一化

本次改版后,新闻频道以蓝色为主色调。所有栏目的片头均为3D地球旋转配以水波状环形动画效果,片头背景音乐也统一化。包装的统一化处理有利于频道整体感和频道品牌形象的塑造,提升观众对频道的辨识度。

(2)屏幕文字功能的突出与强化

本次改版后,新闻频道在其动态新闻栏目中,将屏幕下方的主字幕分三行列出,分别用于标注采访对象、报道记者,列出新闻标题,显示游走字幕新闻。其中新闻标题的字号较过去明显加大。屏幕左下角的也分为三行字幕,分别为新闻发生地或版块名、日期与星期或栏目名、即时时间。

同时,在有些新闻的演播室导语播报过程中,主播画面的左侧会出现该新闻相关的大字号关键词。如9月29日的《新闻直播间》中,新闻《光立方表演难度超击缶而歌》、《中国驻法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铁路迎来第一个客流小高峰》的演播室导语播报中,主播章伟秋的画面左侧,分别出现了3D效果的文字“光立方”、“迎国庆”、“黄金周运输”。另外,在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中,主持人水均益对相关新闻进行评论时,画面左侧也会将其评论中的关键词句有选择地同步显示出来。

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人们的信息总量的83%,通过听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占11%。视听兼备,正是模拟了人类通常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使人们可以真实、立体地感受到事物的特征。”在屏幕左下角以文字标明新闻发生地、画面上列出新闻关键词句,以及对新闻标题的大字号处理,均是在已有听觉符号传递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诉诸视觉通道对关键信息传播效果的突出与再次强化。

(3)主播语态的贴近性与口语化

有声语言是电视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之一。主播、主持人播报新闻、对信息进行即时点评时的语言风格,也会对信息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在保持内容权威性、准确性前提下的适度口语化,有利于加强观众对有声语言信息的心理接近性,增加心理期待与认同感。

本次改版中,主播语态的贴近性与口语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除因播出状态自身特点使口语化在各档直播评论栏目有所体现外,另一档口语化明显的栏目是《24小时》。该栏目每晚23:OO一24:00播出,以梳理、回顾当天已播出的重要新闻为主。这样一档“炒剩饭”的栏目,如何在贴近观众的角度解读各条新闻成为其最大看点。该栏目主播语态的贴近性与口语化使感情色彩在新闻前后串词中得以自然流露。尤其邱启明、肖艳两位主播有在“民生新闻”热潮发源地南京长期“说新闻”的经验,两人配合默契。如9月29日该栏目的《主播注意》版块里,两位主播就当天的一组房地产热点新闻展开了近3分钟的聊天式点评,一来一回间将相关信息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所反映出的百姓心态解读得生动、透彻。

2 传播形态

分析某一频道的新闻传播形态,可以栏目为基本单元,从播出方式(直播、录播)与节目体裁(动态新闻、专题新闻、 新闻评论)两个层次来考察。

本次改版后(与改版前一个月对比),新闻频道淘汰的栏目有《每周质量报告》、《我的今日之最》、《小崔说事》、《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高端访问》、《百姓故事》、《晚间新闻》、《整点新闻》,改版的栏目为《朝闻天下》、《共同关注》、《法治在线》、《东方时空》,新增的栏目为《环球视线》、《24小时》、《新闻直播间》。

新闻频道在本次改版后,由凌晨l点(周末为凌晨00:15)至6点间的节目均为重播节目。此时段外唯一一档重播栏目为21:00至21:30分的《新闻联播》。重播时长为5,5小时(周末为6.25小时)。除此以外的18.5小时(周末为17,75小时)首播节目中,周一至周五直播的时长为18小时,占首播总时长的97,30%;周六、周日直播的时长为15,75小时,占首播总时长的88,73%。周一至周五动态新闻的时长为17小时,占首播总时长的91.89%;周六、周日动态新闻的时长为14.75小时,占首播总时长的83.10%。改版后的新闻频道,其直播时间、动态新闻播出时间均较改版前大幅度增加。

本次改版中在传播形态上的另一特点是增加了言论性信息在节目中的分量。除保留原有评论节目《新闻l+l》外,又增加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同时,动态新闻节目中也多包含主播、主持人对相关新闻进行即时点评或与相关特约评论员进行视频连线点评的环节。新版《东方时空》中的《短评》、《24小时》中的《主播注意》版块即直接定位于编后语、编后话性质的评论。言论性信息与评论节目在新版新闻频道中呈现出小型化、直播化、常态化的趋势。

3 信息量

本次改版后,新闻频道推出大直播时段的新栏目《新闻直播间》代替了原有的《整点新闻》,占据了上午3小时、下午5小时两个时段。该栏目作为新版新闻频道的标志性动态新闻栏目,以小时为单元进行编排,滚动播报当天重要的消息类新闻。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9月29日8个小时的《新闻直播间》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比较其与之前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在首播率、重发率上的变化,分析改版后新闻频道动态新闻的信息量特征。具体数据见表2。

由表2可看出,2009年9月29日《新闻直播问》共播发新闻214条,首播176条,首播率82.24%,重复率只有17,76%。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8月5日新闻频道0l:00至8月6日00:00间23档《接点新闻》共播发新闻421条,其中首播率为39.2%,重复率为60.8%。0相较3年前。新版新闻频道动态新闻的首播率明显提高。

进一步分析当天《新闻直播间》的新闻内容可发现,当天的重要新闻事件集中在“《复兴之路》”、“国庆盛典”、“凯萨娜台风”、“黄金周交通”等几大主题上。但除“胡锦涛江泽民等与首都各界群众一起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这一时政新闻保持了每一时段的头条播外,其他几大主题中的每一个均由多条新闻构成,虽然议题设定的对象未变,但新闻内容保持了持续滚动更新。如当天“凯萨娜台风影响我国”的相关报道,总计10条中,只有两条完全重复,其他均是根据事态最新进展,充分利用视频连线、口播新闻等报道手段进行的追踪报道,真正做到了滚动新闻的既“滚”且“动”,有效提高了信息量。而在整点新闻前新增的《新闻地图》版块,以快捷、明了的方式让受众迅速回顾当天重要新闻,也丰富了对已有新闻资源的再利用方式。

三、时效性与解释权:新闻频道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践行

央视新闻频道开播之初。孟建认为其传播理念应是“中国构建自己的一整套应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电视传播网络,同时形成‘监测环境’的常态,即以‘守望者’的姿态,对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关注与报道。”早已明晰的传播理念,却似乎在本次改版后才真正拥有了践行的空间。

从本次改版后新闻频道的编播特征来看,专题类栏目尤其是新闻性较弱的专题类栏目大幅度减少,动态新闻量加大,采用直播方式播出的节目时间大大增长,传播符号的多层次强化新闻要素加强了有效信息量的传播。这些都有效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或为时效性的增强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动态新闻播报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新闻的重复率。24小时新闻频道的收视模式下,在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大部分观众并不会长时间持续锁定频道收看新闻。因此,动态滚动新闻中保持一定的信息冗余度,有利于提高重要新闻的有效覆盖人群。但重复的滚动新闻也不利于观众的长时间持续收看。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24小时新闻频道在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期,在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同一题材报道手段、保持动态新闻新鲜感的同时,更应从战略高度放弃对高收视率的盲目追求。

第6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关键词:“限娱令”;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升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81-03

2002年江苏广电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开启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时代,各地的地面频道纷纷展开了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一时之间,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地面频道争夺收视率的有力武器。尽管电视民生新闻在地面频道发展得风生水起,却在各大卫视的发展举步维艰。卫视的王牌节目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综艺娱乐节目或者电视剧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由于本土地域局限等各种原因无缘在各大卫视占有一席之地。

一、“限娱令”: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新契机

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也就是俗称的“限娱令”。《意见》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每个频道每天的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 必须有两档以上不少于30分钟的自办新闻类节目,还必须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1]。

《意见》一出,2012年的中国荧屏,婚恋交友、才艺竞秀、脱口访谈等娱乐节目在黄金时段的播出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各大卫视纷纷自办新闻类节目和道德建设栏目。北京卫视《本周锐评》、山东卫视《调查》,江西卫视《深度观察》、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等一批颇有特色的新闻栏目纷纷亮相。这些新闻节目贴近受众贴近民生大多走的是民生新闻节目的风格。其别突出的是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从2012年1月起,一举推出《辨法三人组》、《7点播报》、《平民英雄》、《新闻公开课》等五档全新新闻节目。其中《平民英雄》每周一、二晚9︰30~10:00播出,在激烈的晚间黄金时段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尽管《平民英雄》定位为公民道德类节目,但分析节目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正是湖南卫视在“限娱令”背景下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全面升级。

二、《平民英雄》的电视民生新闻特点

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诞生不过十年之久,它是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的电视新闻栏目。学界业界对其概念界定一直诸多争论,总结起来,主要有“新闻题材说”、“节目形态说”、“传播对象说”、“价值取向说”四种定义[2]。而湖南卫视2012年1月推出的这档公民道德节目《平民英雄》无论用哪一种定义衡量,都属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范畴。从节目题材内容来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是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的报道内容,以普通的民众为主要报道对象。《平民英雄》从2012年1月2日第一期《危机关头消防员奋不顾身救小孩》到4月最近一期的《残忍的告别》,这些新闻事件大多发生在超市、街头,事件的主角有消防员、普通民警、记者、交警、特警,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市民——超市老板、小卖店主、舞厅售票员、退休工人、包子店老板、清洁工……这些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

从节目形态来看,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报道主体的独立栏目形态,《平民英雄》每期用30分钟讲述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周一、周二晚9︰30播出,是一档独立的栏目,而非某个栏目中的组成部分;从传播对象来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主要是普通市民,是办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平民英雄》在湖南卫视这一平台播出,主要面对的是全国的年轻观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属于普通家庭市民阶层。从价值取向来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更多的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而《平民英雄》抓取公众关心的时下的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从平民的视角讲述英雄的故事,从普通民众的立场出发,深层思考社会上的冷漠人群和见义勇为的人与事,弘扬社会正气,对社会负面事件、冷漠人群起到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从平民的角度看英雄。由此可见,湖南卫视的《平民英雄》确实处处体现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

这并非一档时效性很强的民生新闻节目,在节目中出现的新闻事件往往时隔几月早已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但新闻的定义早已经拓展为“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的报道[3]”,这里选取的许多事件并未在被上星频道深入报道过,许多新闻当事人并未在上星频道直接做过访谈,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平民英雄》报道的确实是新近发现的民生新闻故事。此外,《平民英雄》的主持人选择了被誉为“最有血性民生时政主持人”的钟山,他曾经在浙江钱江电视台、湖南经视频道、长沙电视台、长沙政法频道主持过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因评论犀利、血性而被称为“荧屏怒汉”,对民生新闻有着特殊的情怀和独特的评论风格,此前在湖南经视主持的《钟山说事》就是一档内容贴近民生、侧重观点表达的民生新闻节目。从以上各个方面,都能看出《平民英雄》这档节目是一档宣扬公民道德张扬普通民众的英雄血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三、《平民英雄》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全面升级

《平民英雄》也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节目在以大写的英文单词“HERO(英雄)”为背景的演播室中,打造出一个充满着激情的讲述现场。现场大屏幕有机结合了新闻事件的监控视频、现场拍客拍摄和情景再现,主持人讲述结合当事人的访谈,把普通百姓在危机时分见义勇为的故事进行了扣人心弦的陈述。《平民英雄》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是从播出平台、节目形式和舆论导向各方面全面升级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一)传播平台全面升级

各大卫视在“限娱令”背景下推出的新闻节目大多具有民生新闻倾向,这不仅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平台,也突破了原本民生新闻节目的题材、受众地域化的限制。

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大多具有浓厚的本土化特色,一般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地域和区域内进行传播,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大多以地方媒体为传播平台,具有强大的区域告知、传递、沟通功能。而各大卫视推出的民生化的新闻栏目都是以上星频道作为播出平台,面向全国观众进行传播,不仅受众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节目题材的选择也不再受到地域和区域的限制。湖南卫视开播的这档《平民英雄》就不再局限于湖南本地的“英雄故事”,节目中有云南省保山市舍身救人的的超市老板娘,有湖南省常德市勇追珠宝抢劫犯的女经理,有浙江省舟山市喊话救人的残障乞丐,也有湖北省荆州市勇救悬童的小区邻里……题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是能体现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升华平民英雄的形象,都在节目的选材范围之内。扩大范围之后的节目选题又契合了普通民众的“英雄不问出处”、“好人有好报”的普世价值观。以草根选秀节目起家的湖南卫视把握住了草根民众的收视需求,节目选取的每个题材主角都是普通的公民,是平常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或者是曾经抱怨过的路人、陌生人、爱管闲事的人,但他们成为了英雄,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节目旨在发现每一个公民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小小的个体都有颗柔软、强大的内心,平民英雄正是在不敢为时而为之的普通“公民”。“草根”、“平民”也能成为英雄。节目平台的升级同时扩展节目选题,升华了节目主旨。

(二)节目形式全面升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经面世,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新闻栏目的报道方式,它将多条新闻组合在栏目当中进行报道。而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栏目采用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演播室访谈”、“新闻调查”、“新闻评述”、“现场连线”、“现场直播”等多种报道形式都被充实到民生新闻栏目当中,而《平民英雄》这档节目更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式进行了全面升级。节目由演播室主持人的新闻讲述、新闻事件视频再现和演播室现场访谈三个部分构成。前面两个部分交叉剪接,主持人控制新闻故事节奏,悬念式的讲述方式紧扣人心,现场视频和事件再现将真实事件再次还原,整个新闻故事叙事过程一气呵成,最终迎来事件中的“平民英雄”亮相演播室,简短访谈再次深化主题。《平民英雄》半个小时的节目时间,行云流水地讲述了一个平民成为英雄的新闻故事,得益于各种节目形式的综合使用和浑然一体的组接。

主持人钟山是《平民英雄》的线索人物,他是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是新闻事件的评论者,是新闻访谈的采访者。节目一开始,钟山用“良知不分贵贱,英雄不问出处”的开场白进入本期关注的新闻故事,故事大多用钟山的设问开始,由他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进行讲述。而在故事中间和结尾,钟山依据故事有感而发的犀利评论酣畅淋漓颇具看点。待到故事的结尾,请出故事主人公平民英雄,钟山又作为采访者组织演播室现场的访谈,最终引出这些平民英雄们的内心感触。可以说,擅长用平民视角看待新闻事件,善于用民生话语评论事件,是节目主持人钟山多年来主持、评论民生新闻节目积累下的功力,这也使得钟山当仁不让的挑起了节目的大梁。优秀的主持人和巧妙的节目形式结合,促成了《平民英雄》表达方式的升级。节目最精彩的是对于新闻故事的再现,除了主持人钟山不断用悬念推进故事表达之外,再现新闻现场的视频是构成节目的主体。与以往民生新闻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报道方式不一样,《平民英雄》采取了现场市民拍摄的手机视频、新闻现场的监控视频和纪录片里的真人扮演、动画模拟的情景再现交叉剪辑,再结合当事人的讲述,真实还原了新闻现场。由于《平民英雄》里述说的故事大多属于突发事件,市民的手机拍摄视频几乎是第一时间真实的记录,这种方式在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中早有尝试,比如许多民生新闻的“拍客”版块就是普通市民用DV、手机拍摄的民生新闻。而在《平民英雄》的新闻故事中,手机视频只是来源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运用了真人扮演的情景再现的方式,这一种在民生故事栏目中广泛采用的方式被大胆的运用到了节目中,更加强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节目大量采用的动画模拟方式再现了事件,使得故事发展更加清晰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节目突出的一个创新是大胆的将现场监控视频应用到节目当中,全国各地推行的“天网工程”为监控视频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街道、公共聚集场所、宾馆、学校、医院以及治安复杂场所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这些都成为了《平民英雄》节目的重要视频来源,许多现场的精彩画面都来自于监控视频。

(三)节目导向全面升级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人民之福,反之则是人民之祸。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还仅仅停留在用平民视角民生取向引导舆论的高度,而《平民英雄》则将普通民众在危机关头的英雄行为定格、铭记、升华,升级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倡导普通公民的道德,唤起每个人心中的大爱大善。

节目主要通过主持人钟山的评论、“平民英雄”的现场访谈和内心独白来进行舆论引导,并且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通过对“英雄”的对立面暴徒、匪徒、犯罪分子的采访,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人性选择。

2012年1月9日播出的《受伤男子的生命呼救》中,钟山在评述中怒斥对受伤民警见死不救的围观“看客”,对第一个伸出援手的手机店女店员作出了这样的评论:“某些人就是因为她在特殊的情况下,做了和常人不一样的选择,所以,她才会被大家记住。”对骑着电瓶车送受伤民警去医院的环卫工人老龚评论道,“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不管你有没有办法去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做一个好人。”这些点评画龙点睛,同样是普通人,不一样的道德选择,有些人成就自己成为“平民英雄”,有些人选择冷漠做“看客”,有些人伤害别人沦为阶下囚,这样的对比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索,比说教式的引导观众更有说服力。

节目展示了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危机中不凡的“善心”和“义举”,在提高每一个普通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唤起大家内心深处的公民道德意识,节目将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

《平民英雄》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全面升级收获了市场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节目开播的前12期平均收视份额达到2.36%,同时段排名第五,收视份额呈上涨趋势。播出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新闻局、国家广电总局均肯定该节目为公众树立的道德榜样。这档节目让观众重新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自我内心。但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节目也体现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不惜放大新闻故事中的娱乐元素。主持人钟山的带入过多的个性特点和情感宣泄,点评有时更像一种脱口秀。此外,节目开播以来,选题大多聚焦在跳楼、营救、街头血案、擒贼等犯罪题材,颇像美国便士报兴起时流行的“黄色新闻”,充满了离奇血腥的元素,通过模拟再现为观众提供了刺激的电视新闻消费。这些娱乐化倾向正是电视民生新闻受到批评的痼疾,希望湖南卫视的这档原创节目《平民英雄》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社会现实,立足观众需求,对电视民生新闻作出更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广电总局.就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答问[OL].新华网,省略/media/201110/707407.shtm.

第7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新闻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还有文化领导权、多元价值观、公民意识、国家形象等多方面的变化。从传统视频新闻(电视新闻)的一枝独秀到互联网视频新闻的百花齐放,再到移动视频新闻的风生水起,视频新闻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以及各生产传播主体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

在2015年“8.12”天津爆炸事件中,网民手机拍摄的视频、众多媒体采用无人机航拍视频、3D还原现场视频、记者现场报道视频等成为直击现场、立体化报道的重要手段。

一、电视新闻/视频新闻背后的“文化权力”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电视新闻和视频新闻®不是静止的文本,而是关涉到生产传播主体、符号编码、意义传播、受众接受和传播效果的文化实践。中国电视新闻的诞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媒介技术变革的过程,也是文化权力关系建构的过程。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文化权力与话语政治一文化政治学视野下的视频新闻研究”(13YJCZH237)的阶段性成果,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2014)、扬州大学拔尖人才成长项目(2014)资助。

首先,由于中国媒体国家所有的属性,中国电视新闻在创建之初,呈现出单一的宣传属性,这也是当时社会结构中国家意志和权力在电视领域的集中反映。其次,因为我国媒体职能的特殊性和电视新闻节目生产传播的专业性,数亿观众处在信息的接受终端,电视台与观众之间建构起“我播你看”单向生产传播的文化权力关系。此外,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类电视新闻奖对“优秀电视新闻栏目”、“优秀电视新闻作品”的评定和确认,也在行业内部建构起新的领导与被领导的文化权力关系。获奖作品和各个国家确立的文学经典作品一样,被认为是一种“电视新闻的优秀范本”被反复地传播、学习。“经典从来就不是既成的、恒定的,从来就不是中立的、零度的,而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为满足社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被建构起来的,在它的身上总是留有具体的历史痕迹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且中外皆然。“电视新闻优秀栏目和作品”的确立和教科书的接纳,则标明了新闻场域赋予一个栏目、一部作品的崇高价值。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获得“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2009—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优秀栏目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和表现方式,也会被其他电视台学习和模仿。

最终,一种行业标准的确立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话语领导权的形成。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在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生产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风格、话语的统一性,这便是文化权力在新闻场域的隐性表现。在“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强经济、人力等资源优势的部级电视台和拥有文化资本的精英群体能够掌握话语权和领导权。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出现的网络视频新闻,不仅使新闻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得以改变,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也是平民群体向精英群体发起的争取文化权力的一个有力的挑战。“网络视频新闻”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理念有着很大的突破,新闻的概念、新闻选择的标准和价值内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普通人被赋予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权利,很多在“正统”的电视新闻标准之外的题材都进入了“网络视频新闻”中,包括大量以娱乐、非主流方式出现的视频内容,这使得依托互联网传播的新型视频新闻呈现出形态、话语、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可以这样说,从电视新闻到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不仅是新闻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是新闻理念和文化观念的突破,普通网民拥有了新的文化权力,生产并消费着多元化的视频新闻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权威”后“怎么样都可以”的特点。

二、前互联网时代:电视领域“金字塔型”的文化权力结构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从1958年到1966年间,电视新闻几乎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政治功能统帅着整个早期电视,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在这一阶段,政府赋予国家电视台以绝对的权威地位,这种单一稳固的文化权力结构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松动。

1983年3月31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至此,电视领域“金字塔型”的文化权力结构以政令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处于金字塔基座的是各地方市、县级电视台,处于金字塔中部的是各省、直辖市电视台,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则是国家电视台。在这一阶段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变革中,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境内唯一的部级电视台,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威,在电视新闻的指导思想、新闻理念、节目设置、节目形式和内容、话语表达方式方面引领着各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长期保持的功能、宗旨、形式、风格、话语方式上的指导性。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自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以来,被认为是我国收视率最高、最具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这种在电视新闻领域的权威性确立也是其在行业内部文化领导权的建构过程。首先,该栏目成为党和政府重要新闻的首发渠道。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在《新闻联播》中首发,由此也奠定了该栏目成为官方新闻独家渠道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新闻联播》作为核心宣传角色时代的到来。“从1978年到1982年短短四年间,央视获得了对上的独家授权,对下的绝对支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政策垄断为表征和以政府喉舌为实质的巨无霸媒体地位。其次,《新闻联播》作为国家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栏目,其功能首先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每天新闻节目编排的次序不是以新闻价值而是基于政治因素决定的。胡星斗认为很多将中国视为“情报侦察对象”的国家,都会通过《新闻联播》获取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动态信息,并以此作为本国政府的决策参考依据。⑴第三,央视在重要新闻的采访中拥有优先权甚至特权。在中国大陆,在某些问题的采访和报道中,境外媒体、地方电视台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中央电视台一般限制较少,因此《新闻联播》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的唯一途径,其它新闻媒体只能转播或编辑使用其节目片段等。第四,在节目的播出时段方面,早在1981年4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这两项决定确保了《新闻联播》在收视时间和收视份额上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也标志着“其制度性垄断角色的形成”。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领域拥有绝对的文化领导权。南方网评价“从来没有哪个CCTV的栏目聚集着如此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除了《新闻联播》。”叶匡政曾评论:“如果做一个排行榜,列举30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新闻联播》一定位居前列。说《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它被赋予的权威性和仪式感,早已超过了它作为新闻节目的价值。”不可否认,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国人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国内外大事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新闻联播》也因为其采编播的垄断地位,而形成了特有的话语方式:宏观、抽象、刻板、程式化、缺乏个性,这种话语方式也被省市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类节目模仿。

福柯认为,“权力存在于话语、制度以及身份的创造之中。一切与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创造和再造世界相关的东西都是权力。”m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政策限制,境外电视台无法参与境内电视新闻的生产传播竞争,报纸、广播等媒体因为设备、技术、人才、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的限制,在电视新闻方面与电视台没有任何的竞争关系。在此阶段,电视新闻领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金字塔型”的文化权力结构,且国家电视台依靠制度、身份优势,掌握着电视新闻生产传播的领导权。

三、传统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新闻“四边主体型”的文化权力结构

中国自1994年进人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新闻的生产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生产传播主体之间重新建构了一种“四边主体型”的文化权力结构。

(一)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部级网站,分化着中央电视台对于网络视频新闻生产传播的控制权和垄断权

21世纪以来,随着“融合新闻”理念和实践的推进,除了以央视网为代表的电视台网站外,原来不参与视频新闻报道的国家通讯社、广播、报纸等媒体也纷纷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在自己的网站上传播。如人民网早在1998年就开始推出网上音视频节目,2008年推出人民播客,目前已经形成以新闻类视频节目为主,同时囊括生活、娱乐等资讯内容的视频新闻频道。2008年12月30日,新华社开通了视频新闻专线,标志着新华社的业务形态从以文字图片为主向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道格局。

四边主体是指: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网站、国内商业门户网站、国内视频网站及境外网站。的转变。新华视频作为新华网旗下的专业视频网站,提供关于时政、财经、法治、体育、娱乐等各类视频,并且直播重大活动、政府官员访谈、明星访谈。在重大时政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面,如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这些部级网站都通过各种策划争取独家视频新闻和专题报道,彼此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某种意义上也分化了中央电视台对重大时政视频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权和控制权。

(二)商业门户网站在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影响力方面,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从1998年下半年起,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为了向“门户网站”转化,开始把“新闻”作为其业务的增长点,许多网站开辟了“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下,国家政策对以商业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要求严格。2005年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商业门户网站作了两点限制:一是转载新闻信息或者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信息,并应当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不得歪曲原新闻信息的内容;二是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这使商业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信息的活动中兼具专业新闻机构和民间新闻机构的双重性质。

在我国,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商业门户网站在网站排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在Alexa网站的最新排名中,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等网站排名前5位。⑴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商业门户网站利用巧妙的新闻策划,如视频新闻直播、同声传译和网页专题等,利用平台整合国内外视频资源,与体制内的党报、国家电视台和主流媒体网站形成竞争关系,争取重大新闻事件的话语权。

(三)境外媒体借助互联网突破新闻生产传播的政策限制,与境内媒体争夺国际新闻领域的话语权

在前互联网时代,受到中国政府法规政策的限制,境外媒体难以在中国普通居民家中落户,普通观众也看不到境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在境内的电视新闻生产传播领域,中央电视台因其资本实力、从业人员素质、传播覆盖率、媒体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成为境内的主流电视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开放,中央电视台加人了全球电视新闻的竞争格局中。而在全球电视传播领域,美国无疑成为软实力最强的国家。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如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中,当境内的媒体无法提供更多原创新闻时,很多国内媒体和中国网民通过引用或访问BBC、CNN等境外媒体网站获得更多元的消息。

凤凰网作为凤凰新媒体旗下的一个图文、音视频综合资讯网站,提供国际、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综合新闻信息。凤凰新媒体的视频频道除凤凰卫视中文台和资讯台的节目在线上播放外,还自制一批线上节目供网友观看。凤凰新媒体凭借相对宽松的政策,在境内媒体无法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中获得优势。其生产的大量视频新闻谈话节目如《一虎一席谈》《全民相对论》等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在节目和网络论坛的互动中释放了公众以往被压制的话语,启迪了公民参与公共事件的意识。刘长乐认为《一虎一席谈》等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让电视观众一起参与到社会问题、重大的政治问题甚至一些历史问题讨论中来。这种多元化的话语空间,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视频分享网站中网民自制的视频新闻,与专业记者生产的视频新闻间形成竞争关系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网民自制上传的视频节目主要在商业门户网站和各类视频分享网站中传播。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出现后,境内外的视频节目经过网民的重新编辑和分享,已渗透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与经过专业训练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同的是,网民制作视频新闻的方式和过程都比较个人化,有的是一段生活趣事,有的是街边一景,也有的是一段突发事件中抢拍的场景。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集成的概念。因此,对这些视频节目来说,很难用传统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概念和价值标准来予以衡定。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资讯、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网民上传的视频在传统电视新闻标准的观照下可能因为不符合标准从而被把关人撤除,但是这些视频却可能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新闻价值。如一些官员的不雅视频,经微博、微信传播后引发舆论关注,成为热点事件,并挖掘出更多腐败内幕。

在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台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节目的制作播出有着严格的制作规范和把关制度,一旦播出后,节目相对静止、封闭。而在互联网时代,视频新闻并不是静止的,其意义和价值产生于不断的转发、补充、评论的过程中,普通网民被赋予评论、编辑和传播权。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处在现场的普通人拥有了未在场的新闻记者所不能拥有的报道权。如成都男司机殴打女司机事件,最初就是在场目击者拍摄的一段视频,上传至网络之后引发网民大量转发和评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对此跟进做了深度报道。这一切都在显示传统电视新闻时代固有的文化权力结构在迅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借助便捷的视频生产编辑设备和互联网视频,表达诉求,并影响了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生产。现在很多电视台网站和专业视频网站设立“拍客”栏目或频道,鼓励普通人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节目。

在前互联网时代,由电视媒体垄断的电视新闻生产传播权,在互联网出现后,被多元化的主体分权。原先稳固的“金字塔型”文化权力结构演化为四边主体型的文化权力结构。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业融合中“多边博弈型”的文化权力结构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绝非升级版的互联网,而是新闻业、IT业、电信业、互联网业等交叉融合创造的新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对于极端依赖新技术和3G/4G网络的移动视频新闻来说,技术平台的支撑有时取得了比新闻内容传播更重要的位置。在国内,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以及4G网络的优化和城市公共场所wifi的普及,越来越多用户已习惯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节目以填补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可以摆脱缆线的束缚,实现随时随地应用,借助用户的消费信息和位置信息,电信运营商可以更方便地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作出更精确的分析,从而做到更精确的信息推送。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者越来越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

当前,随着传播技术的优化和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逐渐从文字、图片转向视频。为迎合用户获取新闻的方式及阅读习惯的变化,“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迅速走红。该应用是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全新社交应用,它允许用户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拍摄时长极短(一般30秒以内)的视频,并支持快速编辑美化。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与互联网多种社交平台无缝对接,在拍摄制作后实时在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与好友分享。

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凤凰视频客户端全新改版上线,新增了支持用户即时拍摄、、分享20秒视频画面的“随手拍”功能。从内容角度讲,“随手拍”能吸引更多手机用户参与互动,将极大丰富凤凰视频的内容资源;从用户角度看,使用“随手拍”能随时随地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闻,有利于激发用户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UGC上传的内容来看,由于该类内容具有即时性,非常适合用户对身边的突发事件、社会新闻等视频内容进行拍摄、上传和分享。

在国外,路透社推出视频移动客户端,美联社潜心于视频直播技术,法新社则是重点打造高清视频。虽然手段不同,三大通讯社都将视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赫芬顿邮报》推出的社交新闻视频应用NowThisNews,希望通过新的新闻呈现再次改变电视新闻及新闻视频的消费。创始人KenLerer认为:“NcrnThisNews符合、满足新闻消费的快速变化: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inNowThisNews是众多向数字视频转变的传统新闻媒体中的代表,在国内,近两年腾讯微视、新浪秒拍、阿里短片、爱奇艺啪啪奇、乐播、玩拍等众多短视频应用相继出现,也推动移动视频新闻爆发式发展。SMG旗下新闻视频网站看看新闻网自主研发的视频订阅应用“看看吧”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看看吧从短视频人手,分类整合SMG的独家视频资源,经由看看新闻网核心内容团队的精心挑选,为用户呈现出“最精彩的个性化视频”,让用户能够在微小的碎片时间里享受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服务。此外,中国网络电视台、凤凰网等都开发了针对移动终端收看的移动视频新闻应用。

2014年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8.3亿,新闻客户端用户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59.6%0[12]这一数据也显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短视频将越来越便捷地成为人们用手机拍摄、观看和分享的内容。基于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传播的移动视频新闻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随后,多名网友用手机拍摄的爆炸现场视频在网络、微博、微信中传播,并被国内外众多主流媒体采用。澎湃、界面、新京报、南都、央视、凤凰网等媒体都启用了融合直播方式进行报道。澎湃通过微信推送无人机航拍视频,展示爆炸现场全貌,阅读量达10万+,获得500多个赞。8月13日,无界新闻在官方微信推出视频作品《很遗憾,一次航拍不能呈现全部的悲伤I津夜未央》,阅读量2万+。《新京报》动新闻通过报网、微信原创视频20多条,内容涵盖现场航拍、事故目击、3D现场还原等内容。在这一场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各媒体纷纷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独家策划和深度报道,而形象直观的视频新闻也成为检验众多媒体新媒体采集、制作能力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第8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为切入点,对地方、地域性电视新闻频道的建设(尤其是编排)进行了理念和操作上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地域性;新闻频道;频道专业化;编排 一 近年来,电视业内人士呼唤设置新闻频道的文章,偶见于报章,反响似乎不如预期的那么热烈。据悉,中央电视台为此作过多次论证,时下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倒是几家省级市级有线台先期抢滩,陆续开播了“新闻频道”。随后,去年5月23日,福建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频道。由于它不同于已经面世的“新闻频道”,不播电视剧、综艺晚会、文艺专题,也不播MTV和广告文艺类的栏目,被国内权威的媒介研究公司和同行认定为大陆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开办一年来,受到福建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围绕着一个省级台办新闻频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评价这个频道所体现的新的理念和运作状况以及今后的走向等话题,已经引起业界内外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设置专业频道是当今国际、国内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线电视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频道资源。随之而来,针对不同对象受众、或立足于不同内容题材而开设的专业频道大量涌现。70年代美国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专业频道。1980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新闻频道——全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机构之一。在欧洲,许多公营广播公司也改变以往固定时间提供固定长度新闻的传统模式,24小时新闻频道近年来也大为流行。 与全球性覆盖并行不悖的,针对特定地域和国家的新闻频道在20世纪90年代也相继出现。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向英国和欧洲地区开办了新闻频道;德国公共电视台属下的电视二台同CNN合作,在德国境内开办了一个全天候的新闻频道(CNN朌),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也开办了全国性的新闻频道。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应当说是近十几年来形成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包括媒体经济)的时代特征所使然。美国学者拉兹洛曾说过:“未来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世界信息化和世界的全球化”,因此,作为信息密集、又经过梳理整合的新闻频道就成为跨国的和本国的强势媒体争夺的目标,通过“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操作”的结合,既满足当今广大观众对信息量和质的渴求,又便于宣扬各自的新闻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也开拓出新的观众市场,形成自身的品牌,推进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增长。 近二十年来,“地球村”处于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几十亿“村民”出于瞭望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以及选择机遇安排自己的命运的需要,对电视媒体的种种主要诉求之中,已把电视新闻节目提升到首位。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年来,美国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高达28.8%,有一半的观众经常收看CNN的新闻。我国的《1997年全国电视观众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已成为我国观众收视的首要动机。面对变化了的收视市场,国内很多电视台都提出“新闻立台”、“新闻兴台”的战略方针,绝大多数无线电视台的一套都定位于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然而,作为综合频道,毕竟还综合了新闻以外的各类栏目、节目,于是观众不可能锁定一个频道,随时开机都可以看到新闻。各地方台的一套节目,加上上星的频道,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各级电视台在晚间有限的黄金时段里,都播出国内外与本地的重大新闻的“要闻总汇”,二十年来几乎形成不易突破的统一“模式”。在这样“传——受”、“供——需”严重脱节的状况之下,只有运用频道的思路、编播结构及其管理经营策略才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地及时(乃至实时直播插播)传播新闻的功能。据此,福建台新闻频道的“横空出世”实属势所必然。从频道布局上看,在既有的福建无线一套(综合频道)上星的东南卫视(面向国内外和本省的综合频道)4套有线节目(面向省内的专业频道)的频道构成中,推出面向省内的新闻专业频道,以其特色和个性显现出与其他频道不同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此其一;其二,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着密切的地缘、亲缘和经济联系的三千多万福建观众来说,为了满足他们开阔的新闻视野;为了提供贴近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和种类资讯,也是福建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 办一个地域性的新闻频道,在国内还属于全新的尝试。办频道的理念(亦即定位)是决定一个频道特色、价值与成败的关键。 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新意何在?基本体现在“资讯改变生活”、“更多更快的资讯和服务”这两句频道的定位语之中。 先从这个频道编播形态看:在24小时连续播出之中,设置了19个栏目(均安排了定时重播)涵盖了国际、国内、省内重大的时政、财经、文化、社会、体育、娱乐、科技、法制、环保和时尚等方方面面的最新新闻信息,既有快讯、动态、现场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评述、言论、谈话类栏目和纪录片等纪实性栏目;也经常在每两小时一次的直播栏目中插播最新的动态。遇到福建观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各有关栏目联手合作、相互策应,重拳出击,或中断原定播出的栏目,或打通栏目界限,10多个小时甚至30小时持续跟进报道,在本省观众中开始形成了一种习惯:如果想知道重大事件的最新情况,先看“新闻频道”。 透过频道的总体外观,让我们再深入探寻操办这个频道的具体理念。 第一,全方位提供包括重要新闻在内的各类资讯,将我国传统的新闻概念扩展为与人们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的资讯。纵观19个栏目中,既有自办的报道本省和国内外重大的热点的新闻,如《时事前哨》、《2000》、《现在中国》、《现场》等,并转播省台一套当晚的全省“新闻联播”。 而更多设置的则是福建观众所关心的有资讯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栏目,如《财经新闻网》、《体育新闻网》、《娱乐新闻网》、《怀新解盘》、《每日拍案》、《真实纪录》、《环保时刻》、《探索在线》、《新视界》和《时尚2000》等。这些栏目分门别类地对相关资讯加以梳理、整合,让观众可从中各取所需。在满足各自目标受众多样性、多层次诉求的同时,也培养了新的观众群。福建台新闻频道正是从自身的栏目构成之中,反映出频道策划对于信息搜集、筛选、加工、生产和传播分众化的新观念,初步实现了新闻和资讯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效应上,显现出这个频道对长期以来众多综合频道中主打新闻栏目偏重于宣传与指导功能的超越,观众在接受全方位资讯资源服务之中,获得了异样与清新的感受,也悄悄地更新了固有的新闻观念。

转贴于 第二,千方百计力争快捷的新闻时效。在信息时代,各类资讯获取和传输的时效竞争,是关系到能否在第一时间里排除事物的不确性的价值之争。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成为电视新闻定义的重要内涵。为此,频道中的几个主打栏目均十分注重时效,如清晨首播的《时事前哨》中设置了“凌晨快讯”;晚间的《2000》以见证“2000年中的今天”为己任,提供当天最新的新闻。而《现场》则提供发生在八闽大地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节目,对于“突发事”“紧要事”,要求记者以最快速度赶到事发现场与事件进展同步进行采访报道,像在全省电视媒体首家报道的福清森林大火、福州鱼丸店枪击案、汽车司机报警案等突发事件,都拍出“原生态”的过程、现场氛围和生动细节,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新闻频道在开办头半年的时间内成功进行了多次重大直播报道。“九二一”台湾大地震发生后,当天早7点首播了这一消息,并对福建观众最关心的是否波及本省的疑虑作了回答。随后在中午集中作了一小时专题直播,尔后又持续进行24小时的跟进报道。 其间还千方百计拔通了台湾红十字会的救援电话,进行直接采访。在这次连续报道中为观众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灾情实况与救援活动的进展。就报道的条数与时长来看,大大超过了中央电视台当天8点开始的三档栏目共播14条的总量,成为大陆报道此事最充分的电视媒体,创下了29%的高收视率。 去年10月9日,第14号台风在福建龙海市登陆,新闻频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提供实时全面报道。经过几次“战役性”直播,一次又一次强化了新闻频道的新闻品格,在福建 广大观众中赢得了不同凡响的声誉。 第三,平民的视点和平民化的风格是贯串在新闻频道从策划到编播各个环节的又一个主要理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随着“受众本位”现代传播观念的普及,国内新闻媒体及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在探讨“平民视点”、“平民化风格”、“平民意识”这些理念。尽管各家的释义不尽相同,但我的理解“平民”等同于广大受众,强调的是“受众为本体”,共同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以往居高临下、单向灌输,不计实际宣传效果的旧观念,树立尊重广大受众的利益、需要和兴趣,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情感,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观念。 福建台新闻频道比较善于通过平民视点,将提供资讯和百姓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融合和统一。首先是从内容取材和表达之中体现平民视点。如《现场》经常关注民生新闻,为百姓利益鼓与呼;《每日拍案》是法制类新闻栏目,它经常及时维护百姓合法权益、传达伸张正义依法治国的强烈愿望。《现在中国》则从福建百姓的需要和兴趣的角度出发,编播发生在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新鲜的新闻、趣闻,从中展现神州大地普通百姓变化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像《2000》、《时事前哨》栏目中的国际新闻,虽然与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选材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编得深入浅出,有时就像讲述邻居家发生的故事那样,饶有情趣。凡此种种,使屏幕上充溢着鲜活的平民意识以及真诚关注百姓生存发展的人文精神。 最直接体现“平民视点”的莫过于《自己故事自己拍》这个栏目了。这个栏目全由观众动手纪录下亲人、邻居、同事、朋友或自己的生活故事。拍摄者并非专业的宣传工作者,拍摄自己认为有意义故事之时,不带框框,而是以“真实”“自然”“有趣”“新鲜”为标准,由于个性、阅历和观念的差异,更由于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满怀真情,早已蕴蓄着独特的感悟,“成竹在胸”,一旦经过行家的技术指导,就能拍出内涵丰厚,视点各异而感人至深的好“故事”,像《救助孤独症儿童》、《我想上学》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回想前几年几家电视台曾播过观众供稿的“家庭滑稽录像”一类的节目,拍的多是童趣或宠物题材,曾几何时,而今观众端起摄像机直面社会人生,提供时代的见证,又获得一种新的“话语权”。据悉,不久前杭州电视台也开办类似的栏目。可以预计,这种百姓直接参与新闻传播的势头,可谓方兴未艾。 三 新闻频道在运作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栏目编排既突出重点又合理有序,体现出较为周到的服务意识。 新闻频道在早晨、中午、晚间各主要时段均首播自办栏目。如早7点播出昨夜今晨最新的动态新闻《时事前哨》,中午首播《娱乐新闻网》,股市收盘后随即推出《财经新闻网》,晚18点开始依次播出《现场》、《自己故事自己拍》、《新闻故事》、《2000》、《时尚2000》、《每日拍案》,22点至午夜则首播《体育新闻网》及全天新闻要览的《新闻夜班车》。这样的编排同观众在不同时段对资讯的需求、收视心态相契合,也让不同生活习惯的观众群在不同时段可选看自己需要的栏目。 第二,栏目设置编排上的短小精悍和快节奏。 新闻频道所设置的栏目时间长度一般较短。除了《60分钟杂志》外,栏目的长度为30分钟的有5个,20分钟的6个,余下为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这种以短栏目为主的总体设置,加上错落有致的编排,使得整个频道形成一种明快、活跃多变而有序的信息流程,符合频道的方针以及观众对新闻频道的收视心理。 第三,各栏目一律实行主持人主播制,这是与国际电视播出惯例(如CNN)接轨的一个举措。 绝大多数栏目播出中,从提要、提示、导语、串联词、点评到画外配解说,均由主持人一贯到底,这样就将主持人置身于参与新闻事件、在娓娓道来之中与观众一道见证历史的位置之上,易于获得观众的交流感和认同感(当然还取决于编辑、主持人的运用语言的功力)。各栏目的主持人都体现了频道的共同风格,即在充分理解节目内容的基础上同观众进行亲切和诚挚的交流。 第四,注重栏目编排的优化组合。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关栏目经常采用两种编播手法进行重点处理:一是在栏目内采用“包裹式”编排来增大信息量。“包裹式”编排,又称为“连锁式”或“套装式”的编排。一般是由最新的突发的消息为由头,迅速整合相关的连锁反应、新闻背景、新闻分析、专访、评论和知识性的阐释等多种新闻手段来满足观众的知情欲和探究心需求,强化报道的深度,通过这种集约化的编排巧妙地实现组织、引导舆论的作用。犹如在战斗中运用多种武器,各显其能,自然比只用单一武器孤军作战更显神威。当然,“包裹”有大小之分,我认为,只要有上述三种体裁的组合即可称之为“包裹”。在《时事前哨》、《2000》、《现在中国》这几个天天瞩目国内外大事和热点新闻的栏目中几乎已形成“一日不可无包裹”的编播特色。二是遇到重大题材,继第一个栏目消息之后,在当天随后的其他栏目相互策应,优势互补,就这一主题,把文章做足。比如1999年7月11日早7点《时间前哨》播报中美女足决赛结果之后,《体育新闻网》评析中美双方战术、技术的得失,《论语》请嘉宾畅述女足精神,而晚上的《1999》栏目则播发了题为《中国的玫瑰,世界的玫瑰》的评述。同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签定之后,当晚新闻频道各有关栏目,也迅速作出反应。这些例证都充分显示频道化的整体优势。 第五,广泛开辟信息来源,并予以充分开掘、利用。 丰富的信息源是新闻频道实现大容量、快时效的前提。他们在本省进行自采的同时,还开辟了诸多的信息渠道:例如,1、同省内9个地、市台合作,为他们配备了部分数字化设备,可及时通过微波传送新闻素材;2、同省环保局,本台经济中心、体育中心合办《环保时刻》、《财经新闻网》和《体育新闻网》;3、从其他媒体获取第一手素材。比如,遇到报道国际重大事件之时,经常直接采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用长途电话录音代替图像解说。在省内请《海峡都市报》记者经常提供他们采访中所摄录的声像素材;4、订购或购买新华社等国内外节目制作机构所发行的栏目或节目。同时还分别从全国省级台和城市台新闻节目交换网中选稿。 面对上述纷至沓来的各路信息资源(自然还有大量的报刊和来自网上和观众的信息)新闻频道成立了阵容强大的信息中心,夜以继日专人值班,从中初选、编译可用资料,为各栏目制片人、责编快速提供大量的“情报”和“粮草弹药”,实现全频道资讯共享。这正是实现“更多、更快资讯和服务”可行性的重要保障。 第六、在设备上,新闻频道是大陆第一家全数字化的频道,在国际新闻编译和部分栏目编辑上实现无磁带操作,非线性编辑全在硬盘上完成,保证了编辑的准确、安全、灵便、高效和突发新闻迅速播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新闻频道在管理机制、节目质量考核、广告的品牌战略以及频道的整体包装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四 办新闻频道在国内电视业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福建台在这一年的实验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一个地域性的新闻频道,自然不能用CNN或国家台新闻频道的标准来苛求它。我以为值此承前启后的周年纪念之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找找“弱项”,并对频道今后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也许是频道领导层和全体同仁正在思索和谋划的“热点”。对此,本人怀揣冒昧在此提些商榷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就本人有限的观摩、访问与阅读的有关文字资料中,总的感觉新闻频道似乎还存在以下几个“弱项”,一是相对于一年来频道对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所建构的“传媒广场”而言,省内的报道面以及相关的言论、评论的数量、广度略嫌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占据应有的分量和比重。二是按照频道既定的“资讯”与“服务”并重的方针来考察,尽管播出过一批服务效果极好的节目,但直接定位于服务的栏目较少。诸如政策法律咨询、百姓当前生活中所急需的包括治安、交通、教育、市场管理、社会保障、理财、环保等方面的资讯,还有待进一步为观众提供更广泛而贴近的服务。三是现有的节目中,来自频道记者自采的节目比重较少;记者现场拍摄,提问与讲述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一状况使得报道的独家性、现场性乃至深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笔者之所以提出上述这些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个成熟的地域性新闻频道,为了保持同本地域目标受众的密接性和亲近性,在用自己的视点提供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的同时,还应成为报道与评说本省新闻的最权威机构之一。因为当今“目光四射”的观众确实关注“天下事”,也更关心“身边事”,帮助他们密切 望、监视周围社会的种种变动理所当然的是本省新闻频道应尽的义务。二、从新闻编播角度为观众提供切实的资讯服务,已越来越引起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重视。作为国内首家新闻频道,如何以其系统的优势,在新闻服务性栏目的定位以及与其他栏目有机配合方面,比综合频道新闻节目占有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权,可以率先实践并探索出成功的经验来。三、作为省级台办的频道,在“羽翼未丰”之时,不可能向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地区派驻记者或经常出动特派记者,因此国际、国内的主要新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主要是靠公共信号的“下载”与交换获得。对于这些素材当然可以作出具有本频道视点的独家报道,但毕竟不是独家新闻,因而往往也不可能成为首发的和权威的新闻。因此,为了更快更广地介入本省的新闻主战场,制作出自采的独家乃至权威的本省新闻,亟待发挥记者队伍的作用,提高记者的整体能力,当然,加强记者的作用,不可能只选择扩展队伍这一办法,当务之急是否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各地市台的骨干记者和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提供各类专稿,在近期内建立并完善一个全省新闻采集、传输的网络,直接为新闻频道的方针服务。 至于新闻频道中国际国内新闻的编播运作,也有待继续扩大与外国的、外省的电视媒体合作途径,及时获得专稿、特稿,或用演播室之间“双视窗”对接方式播出。北京、上海和广东3家电视台联合办了一年的栏目《城际特快》就是成功的例证。 福建台新闻频道在国内率先推出、茁壮成长的历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这支新组建的年轻队伍,正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深信在新世纪种种挑战和机遇面前,新闻频道一定能逐步解决征途中出现的新课题,办得更加成熟、完美。 注释: ①参见郭景哲《西方广播电视媒介加强对新闻节目初探》刊《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8年第7期

转贴于

第9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

新闻立台,本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无须论证。但是,在中国当下的电视竞争格局中,对收视份额的一维诉求,让这个公理轻易地被遮蔽、被忘却了。尤其是上星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已经萎缩成了主频道中的“鸡肋”,出于宣传的需要,不能没有;但如果由着市场的“性子”,这装点门面的东西,恐怕会被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这种收视率“伟哥”所替代。

其实,即使沿着市场的逻辑,新闻节目也决不是收视“毒药”,而是一种更长效的,有更高附加值、更高回报率的收益来源。也许是短视,也许是把收视率错当成了目的本身,也许是还没有找到“用新闻挣大钱”的实现路径,在中国广播电视界确实太久没有人提起新闻立台了。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媒体的社会功能被忽视了,对于“媒体是干什么的”的认识模糊了。而我们把立场和视角跳脱出来看,一家电视台所创造的产值利税,在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GDP大盘子中算得了什么呢?与党和政府所赋予的舆论引导职能相比、与百姓民众所期待的新闻信息需求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下,中国媒体所面临的一个大变化就是,媒体实力被纳入国家战略,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被纳入政府执政能力。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的战略目标无疑要成为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一流媒体,要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要成为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化解复杂社会矛盾的舆论阵地。新闻立台,也正是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而当然地成为央视的办台方针。

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从来就是以国家实力的增强为前提和背景的,又必然随着国家实力的领先而同步跨入国际强势媒体行列。

1785年创刊的《泰晤士报》,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知名媒体,背后是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的支撑;

1851年创刊的《纽约时报》,20世纪初开始获得国际影响,背后是美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1894年美国的GDP开始居世界第一)。

那么,2008年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已经坐三望二,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差距令人汗颜。

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目标需要新闻立台的发展战略来支撑。

在新闻立台的战略框架中,首先需要梳理的,就是全台频道群以突出新闻主线为原则的合理配置。主频道需要怎样的新闻节目排布?主频道与新闻专业频道之间需要怎样的分工和配合?我们可以观察分析一下BBC与BBC24、FOX与FNC的新闻节目关联;新闻专业频道如何进一步纯粹化?我们也可以以CNN、CNNheadlines为参照;其他专业频道群中的分类新闻体系如何构架?电视新闻的内容又如何利用多种媒体终端(新闻纸、新闻网站)发送而获得效益和影响的最大化?

其次,在上述产品线清晰的背后,新闻立台的战略还需要搭建适配的生产线和采、集、编、播四大模块的专业队伍。比如,一个覆盖广泛、布点密集的采集网络是必须的。去年底,央视正式启动了全国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在区设置了应急报道点。这是地方记者站的雏形。只是由于央视与全国地方台的独特资源关系,使得国内地方记者站的建设一直延迟到现在才刚刚开始。而人民日报则把地方记者站升级为地方分社。又比如,一个高效运行、实时指挥的中枢部门是必需的,从事新闻发展战略的设计执行、新闻报道策略的策划实施和新闻资源的调度配置。如CNN的编辑总部、NHK的企划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策划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的总编室,均拥有对新闻的选题、线索进行汇总甄别,对新闻采集进行报道策划、任务分工,对新闻的编播进行合理布局的职责。还比如,一个充分共享的公共支撑体系是必需的。如CNN有着强大的新闻资源共享技术平台,有专门的嘉宾预约部,还有专门负责收集新闻线索以及其他媒体报道的信息部门。

而除了这些传统的电视手段之外,一个守护国家利益、秉承媒体立场的民调机构,一个汲取学术资源、又紧跟社会热点的国情研究院,应该也是新闻立台的战略需要。

出一两个、两三个叫得响的新闻节目和栏目,是相对容易的;有一批知名的新闻主播、评论员,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没有一些必须有的硬件和软件,新闻立台则是困难的。好在,央视已经开始了!

中国电视走过了节目时代、栏目时代、频道时代的历程,但当下的电视节目生产,仍然是多种生产模式并存的格局。而电视新闻节目,则一直没有搭建起一条频道化运行的生产线。

最普遍、最常态的电视节目生产模式还是制片人制下的栏目化方式:采编一体,自给自足,虽然产品出产有标准,但还是一个作坊组合,并不是生产线。

特别的、少量的电视节目生产模式,是一些大型专题文献片、纪录片的总导演制下的项目制方式:在强烈的作品意识统辖下,生产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几年,典型的作坊式模式。

频道化的生产方式,很遗憾地只是在书本上见过CNN的运行模式,实地见识过CNBC的操作状态,而在国内,只是听一些人说过一些想法,没有见到哪个频道真正地实现。

频道化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实施了频道制就能够自动实现的。国内大多数电视频道都是“电视剧+自办栏目”的产品组合,频道制只是把产品规划、品牌建设、版面编排、营销推广等公共职能统合在频道层级,并没有在生产运行层面实现频道化。

但是,频道化的制度设计+频道化的产品组合≠频道化的生产线,各个制片人都以栏目的个性、栏目的特殊性需求作为栏目的成功保证,而在频道层面与其他栏目的联动、互动,只是作为他们的一种姿态,作为他们的栏目权益向频道的一种让渡。而在具体运行中,各个栏目定位上的个性化,使得同样是经济新闻节目类型的各个栏目,却在每日选题的安排上几乎没有同题操作的机会!最后,频道联动只是简单化为栏目之间的互相预告而已!

当频道专业化进程越凸显,当频道内的产品组合越呈现共性,则频道化的生产、频道化运行的生产线才越可能搭建成功。

央视新闻频道在2008年的地震报道之后确立了“窗口永远不关、主播随时在线、主编动态组版、新闻实时播发”的全开放直播态。

从一个电视观众的新闻需求来讲,他肯定没有一天24小时盯着电视看新闻的需求,除非是汶川大地震、“9・11”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常态下,他只在有时间的时候才有看电视的需求,所以才形成了早中晚三大高开机段对新闻的集中收看。但是他肯定有在24小时内随时看新闻的需求,当然这种需求可以被互联网所替代。那么,一个专门的24小时新闻频道存在的唯一理由,恰恰就是去满足观众在24小时内随时看新闻的需求!

理想中的屏幕状态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新闻之河,无论观众何时踏进这条河,都应在此刻如愿地饮进一碗新鲜的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每当观众打开新闻频道,他感受到的应该是“此时此刻”的新闻频道,而不应该是此前新闻频道的简单复制。每一条消息、每一个专题,每一个调查、每一段言论都自如流动在其中,有轻重,有缓急,但没有淤积,也没有泛滥,呈现出永远不对观众说再见的一气呵成的气势。

我们拆解了CNN国内频道和FNC的全天节目串联单,试图从中摸索并倒推出一个24小时新闻频道的生产线。我们研读了道琼斯集团“水波纹”式的内容生产模式,试图从中探寻信息流动的制度设计,以支撑从快讯、消息、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到数据库查询……这一系列“类个性化”内容产品的提供。

我们改革了前后期分离的组织架构,试图解决新闻生产中天然固有的前后期矛盾;我们确立了“后期驱动前期”的“类大编辑部”生产运行体系,一条电视新闻频道的生产线渐现雏形……

没有一条频道化的生产线有效运行,一个理想的、哪怕仅仅是合格的电视新闻频道是无法真正呈现的!

一条24小时滚动发稿、没有截稿时间的新闻流水线,是打造一个纯粹的新闻频道所必须的基础。相应地,屏幕背后的生产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前后期各个环节的生产作息都应该转化为“24小时全日制”!

比如现行的一天三次的报题会该如何改造?可能不是一天开几次、每次什么时间开合适、一次开多长时间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一个24小时不停的报题会,有指挥官24小时值守,随时有线索送来,随时有选题派走,随时处置应对。而传统的领导值班,虽然也是24小时有人在,但只是守住生产流程的最后播出把关环节,只是值了审片班,而审片前的选题处理各个环节则一直无人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