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导游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导游专业论文

第1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第2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职校旅游专业 问题 解决建议

一、问题缘起

目前职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职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上片面强调旅游管理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对学生导游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导游人才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地适应市场需要,不能出色地完成导游的工作任务。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和制约职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二、职校旅游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过宽,培养目标太高。

由于新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尚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致使在制定职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常常将其与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混为一谈。在课程结构设计中过于偏重旅游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总想把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一名“管理学家”,力求达到精通旅游管理各类知识的“全才”,殊不知职校旅游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层次的导游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到旅行社及其旅游景点景区从事导游活动。同时,在旅游课程的设置上,还表现为理论课程时数偏多,而实践教学课时甚少的情况。无论是在旅游教材的选择上,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都显示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大大忽视导游的实践技能训练。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游服务程序”一章时,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模拟操练,就会造成学生只知死记硬背导游程序的条条框框,却不能深入了解导游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分离,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导游服务程序的知识点。有的职校旅游专业甚至没有开设《模拟导游》之类的实践课,即使开设也仅占总教学时数很小的比例。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课程设置过宽、培养目标太高且又不切合实际的话,必将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择业观上出现偏差,再加上培养的人才适销不对路,而产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旅行社、景区景点注重导游员的实际能力,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具有创新观念的学生特别受欢迎。

(二)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理论脱离实际。

职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知识老化、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授课,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始终处于硬性接受和“听”的被动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既讲理论又做现场示范,让学生一边理解一边练习,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充分消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事实证明,导游专业就业率较高的学校,成功的关键多半是在办学上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三)教学实践比较薄弱。

职校普遍缺乏相配套的导游实践教学的设施。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模拟导游室,现场模拟导游所需的图文声像资料寥寥无几,导致校内模拟导游实习因为实训设施的限制难以正常开展。其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导游词,学生课后背导游词,在实际导游工作中学生碰到寻游词以外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或无法解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应变能力差。

(四)师资队伍需要专业化。

职校导游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导游专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不少职校的旅游专业是刚刚建立,经过旅游专业正规培训的教师非常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转行”或“跨行”的。因此,这些教师在讲授导游业务或旅行社业务的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自己原专业的特点。正是由于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导游实践经验,才产生旅游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导游行业用人单位总是抱怨职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差。

三、解决建议

(一)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市场定位要准。如果导游专业按照培养“全才”和“通才”的模式进行的话,可能就不会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因此,培养旅游人才应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实用型导游人才为目标。这不仅是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原则和标准,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需要。

职校要大力强化专业方向发展,根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导游专业是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首先应该以了解导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按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开展教学,结合知识体系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出能明显反映学科及导游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

根据导游工作的特点及其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导游人员不仅应具备娴熟的导游业务技能,而且要拥有扎实的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理论涵养。因此,教学计划要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之间的关系。另外,为了适应导游就业市场的要求,学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证的考试,力争使学生在职校学习期间考取导游证,为其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尽可能开设与导游证考试相关联的课程。

(二)外引内培,提高师资水平。

职校要培养出好的旅游人才,旅游类师资是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项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旅游人才的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职校应该通过人才引进及自己培养教师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知识技能水平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做法有:

1.从旅游行业中聘请一些业务技能娴熟、实际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担任旅游专业的兼职教师,增强本校师资的力量。通过专家和行业人士的讲座或授课,既有利于在职教师学习到国内外先进旅游理论知识,又可弥补教师在专业实践知识上的欠缺,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知识更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2.积极鼓励教师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事业部门兼职从事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教师既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又可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增加教师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以使其掌握更多最新的旅游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深入总结,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职校旅游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以传授专业书籍中理性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到企业中实习或工作时要经历相当长的磨合期,浪费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旅游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应从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强调“实践”与“创新”,同时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操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及获取新知识能力的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外向,比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优势,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课题式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导游及现场景点导游讲解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应该重视形象化的教学,用形象化教学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光盘等多种形式进行导游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能取得扩大教学信息量和直观形象教学的效果。如讲授景区知识时,教师把旅游景区的景点图片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景点画面在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知识,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导游和讲解。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技能训练不仅立体感强,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再如在学习《导游业务》的课程时,我通过制作大量形象生动的导游业务流程幻灯片及放映电视导游大赛的录像片等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导游业务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导游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有的放矢地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我在教学“旅游线路策划”时就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项目启动。一年级旅管班的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对目前旅游市场的自助游和自由行有一定的感性了解,甚至有参与,所以我设计了这个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消化和整合,使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特长与项目需要来组建项目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应注意相容性和互补性,以确保集思广益。

(3)项目的实施。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各项任务,并开始运用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课件的制作要求学生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还要利用互联网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我给学生一个具体线路策划的样本,让学生参照这个样本来学习,让学生先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4)阶段性小结、交流。通过交流,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学生对收集资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相关的旅游专业网站不熟悉;②团队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成果提交评价。这是最后阶段,在课堂上展示每个小组的作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达到让学生在成果中巩固知识,享受成功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很有帮助。首先,有效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能使学生仿真性地走向社会与企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其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这样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既开阔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又提高了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与完整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采用以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旅游专业学生要求综合能力较强,表现在活动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对部分专业课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模拟导游的考试形式就采用笔试加口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如以导游案例分析题、撰写片段导游词或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情景交融的导游景点幻灯片等作为考核内容;口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的景点讲解及对导游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与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

(四)强化岗位实践,突出能力培养。

旅游实践教学是最能反映旅游专业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能充分显示旅游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导游工作,职校应该在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指导,重视导游岗位培训和实践操作,培养既懂旅游管理学知识,又具有导游业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应该与校内外专业实习相提并重。在时间分配上,导游实践教学和实习应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在校内建立各种导游培训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等,另一方面要与各地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建立导游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学生能从实际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初步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逐步掌握适应未来导游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总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处在旅游的服务工作第一线的导游人员,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培养合格的导游人员,是发展旅游服务事业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旅游服务人员作为旅游业的生力军,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整体形象。深化职校旅游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傅云新,蔡晓梅.旅游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洪利.导游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导游人员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各个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开设旅游类专业。然而,导游专业的导游口语教学普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存在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职中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影响因素,并试图提出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导游人员的市场需求随之迅速增长。但,导游人员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导游的口头讲解表达能力问题表现突出。据调查,近阶段占相当高比例的游客对于导游的讲解能力打出不满意的评价。 

影响导游人员口头表达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导游专业口语教学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从导游的口语教学角度,寻找导游口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导游口语教学问题提出的若干对策。 

二、制约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因素 

笔者认为,制约导游专业口语教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究竟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的问题在职中普遍存在。职中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欠缺主动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意识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口语训练往往会出现冷场的尴尬情形。学生还有缺乏自我表现的保守传统缺点,平时缺乏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意识与训练的习惯。另外,在主观意志方面,学生训练时容易出现气馁、自我放弃等消极情绪。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相对传统基础专业,导游专业的资深教师人才相对比较紧缺。客观方面,职中“双师型”教师的比较紧缺,由此可能制约着导游口语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高。主观方面,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重视、不科学等问题,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导游口语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导游笔试而忽视导游口语训练的意识,口语教学往往突击式地围绕导游证口语考试指定的景点作训练,而忽视了导游现场口语训练的长期性。 

(三)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导游口语教材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导游口语教材零散分布在导游业务、导游概论、语言能力与技巧等相关书籍之中。教材的编写方法传统守旧,资料相对紧缺和形式单一。与旅游业日益推出的新景点、新事物相比,教材介绍的景点内容陈旧,表达形式比较枯燥欠缺生动的图文声像来配合教学。 

(四)教学基础设施因素 

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是教学的平台,主要是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两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职学校普遍错误地认为,导游专业只需要“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就足够了,不需要什么教学设施设备。事实上,导游专业口语教学同样需要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等。 

同时,职业中学也不重视导游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导游专业职业学校急需建立导游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目前职中普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导游专业实验室,例如微格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专业图书与资料、旅行社实习基地等。 

(五)实践因素 

导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职中的学生一般是局限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对于导游口语的训练一般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中职学校由于教学经费、课外活动安全等原因,缺少组织导游专业学生对景点考察等专业见习,比较少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导游专业的实践,学生对于导游口语没有专业的感性认识,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三、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矛盾关系中,职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首先是培养学生训练导游口语能力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口语训练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训练口语能力的主动意识,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一套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自我学习的素质教育道路。 

(二)发展教师“双师型”,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首先,专业教师除了精通专业课程理论的教学,还特别需要参加导游的实践,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动态,熟悉现代导游口语的最新特点,掌握游客的最新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导游口语的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实用型导游口语师资 

最近教育部提出:允许具有高级专业职业技术人才兼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旅游发展到一个大众化阶段,形成一支旅游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导游队伍。这成为职业教育的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深导游人才资源,聘请旅行社的资深导游,采取定期兼课、专题讲座、实习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口语进行指导、培训等。 

(四)改革和创新编写导游口语教材 

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创新编写一系列符合职业中学学生实际情况、具有浓郁地方旅游资源特色的导游口语教材,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学创新创造优良条件。除了编写一系列书本教材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图文声像等形式的导游专业的教材,例如是优秀导游示范、旅游资源介绍视频等口语教材。 

(五)完善教学基础设备,建立良好的导游实训基地 

结合当地经济实际条件,完善基础教学设施设备,让专业教师可以发挥现代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口语训练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专业口语教学质量。在校内,专业教学可以创设导游模拟比赛、旅游线路设计等多种形式,培养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有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组织导游专业学生进行导游见习,让学生获得导游实践的感性认识。 

同时,加快建立导游专业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导游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从而促进口语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口语学习能力和导游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发.导游学概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2.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宋培纬.职业中学口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教育.1997.(03) 

第4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导游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导游专业当前主要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等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与创新旅游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加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2000年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2000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2004年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该院导游专业课堂教学比重大,大部分时间是上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比重小,而且相对较弱,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安排方面,学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由老师选取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管等景点带学生现场观摩一周即为所谓的实训周。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生只有到实际旅游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的景点导游氛围,体验旅游环境、导游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实际旅游带团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互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学合作,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转贴于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三段递进循环;“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针对欧美国家的出入境旅游成为行业热门。旅游英语作为高职英语的重要分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很多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胜任导游及相关工作,这与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1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决定了高职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薄弱,尤其高中阶段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对于英语听力口语并不重视,导致多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并不能满足接待外国游客的要求。这不仅影响教学成果,也背离了高职教育“实用为主”的原则。

1.2 专业课与相关专业群建设不足

旅游英语的专业课设置,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旅游英语,旅游口语,英语国家概况,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法规等基础理论课程,却没有做好相关的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以及管理及礼仪等相关专业群课程的配套设置,这就局限了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和认识,然而,实践中这些周边行业与旅游业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1.3 师资队伍专业度有限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由英语专业毕业生构成,即使其中不乏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接待游客带团旅游的实践经验,对于不断发展更新的旅游专业知识的讲解就会不够深入透彻。所以,拥有最新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是涉外旅游的从业人员,成为教师队伍中急需注入的新鲜血液。

1.4 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时间间隔较长

通常高职院校都把最后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作为实习实践期,此前的两年至两年半时间集中学习各种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不短的“时间差”,导致很多学生甚至不乏当时考了高分的学生,等到真正实习应用的时候,早就不记清当时老师课堂上讲的具体内容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并不能很好的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1.5 没有导游证,学生不能“上岗”

因为导游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持证上岗,所以,很多学生因为并没有获取导游资格证书而不能真正以导游身份接待游客,只能在旁边观摩。“上岗”的导游经历能让学生学会承担更多责任,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更直接的具体的经验。

2 “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我们锦州师专英语系采取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以行业为依托,面向市场建立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专业群,专业设置在面向行业的同时力求宽口径,在宽口径专业中根据行业现状、发展以及用人需要为学生灵活设立数量足够多的专业技术岗位,形成专业岗位群,给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建立一个学校与学生互动的机制的“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段”指的是三个递进循环的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和旅游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英语听、说、读、写与旅游专业课基本功。第二阶段强调工学交替。在巩固学习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群课程的同时,结合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仿真环境下的项目训练,并且与企业联合,安排学生旅游见习,处理旅行社工作,工学交替,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旅游服务实践。安排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商务、旅游环境下的实习锻炼,使学生亲身感悟企业文化、业务运作,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旅游技能和职业意识。

3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作用

实践表明,锦州师专英语系所推行的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的,同时,也为解决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的困难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是对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侧重英语与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英语听说等日常交际技能的训练以及读写专业材料能力的培养,弥补了入学前学生基本功和专业基础课方面的不足,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结合旅游实践,我系大力发展相关专业课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导游,酒店,商务英语相结合的实用英语专业群。三个专业对应相关交叉产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同时,开设了导游心理学,演讲与口才,交际礼仪,跨文化交际,旅行社管理,酒店与旅游英语,旅游餐饮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实用技能。

3)师资队伍方面,“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与交流。由用人单位提供一些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培训,并且参与学生专业课的讲授与指导。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师素质,提高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此外,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在第二阶段开设“定制课程”,让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4)理论和实践对接方面,在第二阶段开展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下了课堂就进用人单位”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能观摩并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5)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就业更加有自和话语权,“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考取导游证,使得学生实习和就业时有证在手,避免了很多后顾之忧。同时,考取导游证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收获的理论实践知识可以得到加工整合,也是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时机。

此外,“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编写特定教材,开设课程等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与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无缝对接。了解市场需求,紧跟市场潮流,这样才能为高职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有实际技能,能马上上岗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战国.校企合作何以成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4).

[2]刘念.关于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视窗,2009(1).

第6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国内旅游的同时满足国际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掌握国际交流语言。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体就业方面,是导游服务与酒店服务两方面。

(一)导游服务方向的行业目标

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所谓高标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对导游服务人员来说,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为一个“杂家”。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需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能尽快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塑造出高素质的人才。在21世纪社会经济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视野不能仅限于国内,应开拓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严要求,要求导游服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应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应变处理能力、沟通能力、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工作,体现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酒店管理方向目标

酒店管理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这个领域更好地展现自己。需要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知识》《菜点酒水基础知识》《酒店公共关系》《现代礼仪》等学科。酒店管理方向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熟能生巧的过程。

二、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从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分析来看,整体资源匮乏,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敦煌学院是2014年6月建立在距离校本部1800米的敦煌,是一个二级学院,该学院的专业主要有舞蹈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国画专业以及动画专业四个专业,因为距离校本部比较遥远再加上是一个新建的二级学院,所以在设施设备等方面欠缺较多。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学院缺少硬件设施,在学习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时,需要借用旁边旅游艺术中专的实训场所,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手续比较繁琐,而且还涉及财产方面的问题,缺少一些专业的实训场所。受地域限制,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学院没有相关的专业老师,学院授课的老师都是从校本部来敦煌学院进行授课,路途遥远,耗费时间长。学院气候干燥,部分老师有不适应的现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调整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对老师学生都不利,对学生而言老师每天的教学进度太快知识量大,没有时间消化,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对增进知识开阔视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渐渐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往返不便,在课程结束后就会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学生复习时间远远不够,挂科现象增多。外语水平薄弱。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交往已经很普遍了。英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没有共同的语言,两种思想就无法碰撞,这也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导游最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把一种文化通过语言传递给大家。现在敦煌学院学生外语水平总体偏下,还达不到正常交流的水准。就连对英语要求很高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处于偏下状态。外语学习环境不好,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意识不强。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多项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需要一些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敦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师资力量匮乏,学生在遇到涉及专业的问题上无人解答,只能借助网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只要找网络没什么解答不了的,但一些客观问题网络是无法解答的,需要老师的切身经历来帮助学生。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主要得出了以下四项解决方法。1.设施设备建设敦煌学院办学已有四年,旅游管理专业是第三年,目前还没有大四。在这三年中软硬件设施配备上远不及校本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学院应该建设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餐饮模拟室,客房模拟室、导游模拟室、景区规划模拟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寻找快乐。对于餐饮模拟、客房模拟、景区规划模拟这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去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模拟室里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实景演示,这个主要涉及3D投影仪,让同学们有种身临其境感觉。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地域限制,集中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难以消化。学院可借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公开课程上做出突破。故建议增加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来学院上课的老师可以按正常的授课速度上课,上不完的课时学生可通过老师在授课时录制的网络学习课程完成。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宽视野。3.加强外语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译等几个因素,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多组织一些英语学习俱乐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增进专业指导老师为了学院全面发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旅游类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强的指导老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有3~4位专业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在导游模拟、酒店餐饮模拟、客房模拟、旅游景区规划模拟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实操中做出指导,主要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合,为学生就业创造良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7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2014年5月份,在河南的考察行程中指出:“中国的发展仍处在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战略阶段,我们应该增强信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是创新,其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的升级模式,同时给生态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层面的机会和要求,从而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和文化生活的着力点,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的一大切入口。舟山群岛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型群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价值,同时作为一个海岛型旅游群岛,舟山群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黄金时期”和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这个严峻的形势下,舟山群岛具有重要的旅游教育实践价值,是旅游专业类学生的一个重要实践教育基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其实就是指经济在增长原有基础上,改变其原有的成本为主导的增长状态,使其成为以经济对称结构为基础,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状态。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改变原有经济高速增长状态,使其为中高速增长状态;其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其结构;经济增长动力模式,使其从原有的要素驱动向现在的创新驱动模式靠近。

2.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1]舟山群岛拥有丰富的原始自然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海岛旅游地舟山群岛拥有独特的旅游位置和优良的海岛传统文化,如长期以来与外界的长期分离使其具有接近完整的原始旅游遗产文物和独特的海岛非物质传统优良渔业文化(东极庙子湖渔民画)等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拥有“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新型旅游模式,在发展本土文化和发展旅游市场的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扩展就业率和避免“空心乡村”的出现,所以这种旅游模式正被游客所青睐和政府大力支持。

3.旅游教育实践。旅游教育实践的宗旨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分层次以旅游实践、教学阶段、专业能力和教学内容等为多维性结构,以此来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

旅游教育实践目前来说,是旅游专业类院校将学生培养成拥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旅游教育实践的实现和具体操作过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目前旅游教育实践环节的问题剖析

旅游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新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的实践操作、处理突发事件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必不可缺的一大新型产业,有着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旅游业态繁多、模式多样,急需相应的旅游人才,但目前的旅游教育实践却缺乏面向新业态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的适切性。作为海岛乡村的新型旅游地,舟山群岛开发了许多新景点新景区和休闲海钓、游艇、邮轮服务等新产品,专业旅游导游学习培训的缺乏和零导游服务现象的存在,暴露出了地方院校在旅游教育上存在的缺乏具有目的的针对性和地方适切性的实践训练。

1.实践教学意识不强,实践教学比例较低。旅游学科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导向,具有明显的学科渗透性和交叉性特点,其人才培养又与行业紧密关联。根据各院校旅游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构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旅游职业教育“普教化”、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理论化”占据大部分课程,实践教学意识不强、实践教学比例较低。这种传统的以理论化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主体作用,将实践课程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程。旅游业作为涵盖多领域的“朝阳产业”,对于专业人才有着极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要求,仅依靠理论教学培养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素质和培养质量的要求。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渠道,学生在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条件下,只有运用相关的实践教学才能够完全的将理论知识转变成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的技能。我们应该改变依靠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增大旅游实践教育分量,促使学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紧急事情的应变能力,建立一个多层次、阶梯式的增加旅游实践教育比重的现代型旅游教育模式。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实践师资。众所周知,院校中的大部分旅游专业师资是由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转型而来的,这些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但却缺乏相应的旅游行业知识、实践操作经验和旅游实践教育功底。由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拥有多领域、多学科融合的教师队伍的需求量与日渐增,同时也使得旅游业教师的青黄不接以及层次不协调现象更加突出。旅游业是一个融合多领域的新型学科,对于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科研和专业学术要求,目前的旅游教育体系还处于注重理论教学方面,旅游学科教师大都课务繁忙,没有很多时间走出去到旅游行业中锻炼以提升自己的旅游实践教育专业经验,所以旅游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是目前旅游教育的一大重要问题。应该注重把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教育相结合,均衡这两种重要成分的比例,共同为旅游教育体系服务。

3.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人才规格与行业需求脱节。根据旅游企业对新招收的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工作实践操作能力的反馈得知,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面对紧急事故的解决问题能力普遍不及高职高专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宽泛性,却忽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还是要走上就业之路,目前相关旅游行业对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人才急需,学生尽管在校专业理论考试成绩都能拿高分,但是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不足,行业也不大愿意再去花很多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旅游业需要人才到岗即上手,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旅游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此来配合旅游行业的需求,从而增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提高找到自己理想工作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旅游专业并没有固定的旅游实践基地,实践和理论不能完美结合或脱离了实际的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了人才规格与行业需求的脱节。舟山作为一大旅游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实践操作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舟山充足的原生态自然乡村旅游资源用来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舟山旅游市场的开发程度,提高舟山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学习的单一模式,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素养,从而完善学生在实践操作教学方面的不足。

4.实践方向比较固定,学生可选择性少。即使在仅有的旅游实践教学环节上,也仍然沿用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按照传统的旅行社、饭店岗位将实践环节划分成调酒、客房、西联、领队和导游等等,并且让所有的学生一并参考各个环节的操作,学生缺乏可选择性。这种固定的传统旅游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跑马观花的形式又缺乏专业针对性,费时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分制改革的要求。[3]创作来源于灵感,灵感来源于兴趣,固定的实践方向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挥,抑制了其灵感和创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舟山群岛的独特自然旅游资源来设置分层次的“技能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个人兴趣和以后工作就业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旅游实践模式。这样的话,学生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来丰富自己的旅游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性。

三、构建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教育实践体系已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旅游实践教育体系中不好的成分,在吸收和改善传统旅游教育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这几个层次进行改善,充分合理的利用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用其来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旅游教育实践地,培养一批适应21世纪旅游业发展和经济新常态的、拥有旅游学科理论和旅游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综合人才。

1.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现代化。旅游专业学生的现代化培养,是指在承接传统旅游教育实践体系的优良成分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旅游实践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成为旅游体验的主体和能力提升的主体,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爱好和忠诚。(1)角色扮演法。舟山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非常适合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角色扮演就是指让学生以另一层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身份走进工作实践中,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发向。例如,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导游的身份在舟山众多景点之一(普陀山或桃花岛等等)进行教学实践,亲自感受作为一名导游应该熟悉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实践教学老师安排学生到具体的某一景点给予特定的实践内容,如旅游问卷调查、旅游资源喜爱度调查和旅游规划设计等等,来提升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内容。(2)实习专业化。实习专业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实习选择的专业化。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在实习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实习实践模式,进酒店或旅游景点当导游进行实习实践;二是学生技能学习专业化。旅游业是一个涵盖多行业的新型产业,这也要求旅游人才不只局限于对旅游知识的学习,还要扩大到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导向的现代化知识的专业学习;三是综合技能全面化。旅游服务技能包括旅游理论知识的软层面和旅游设施操作使用的硬层面,要求旅游专业人才既有旅游软层面的基本素养,如语言表达、外在气质等,还要求旅游专业人才有过硬的技术,如摄影技术、旅游设施基础维修、物件运输和客房整理等技术。实习专业化是旅游教学实践的核心渠道,可以直接培养出具有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除此以外,这种实践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实习方式,间接的提升了学生对于实习的好感和创新能力,进而增大了以后旅游行业出现专业学术人才和旅游产业高层技能人员的可能性。

2.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倡导“双师型”,提高实践教学水平。[4]面对旅游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分布不均局面,我们可以将旅游教师划分成两个方面,即理论和实践方面。理论方面学术性较强的老师可以在学校内授课,给学生提供充足全面的旅游理论知识,实践性较强的老师可以在校外授课,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这种“双师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传统旅游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旅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教育层面,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及时有效地联系了实际。同时应该广泛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内人士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充实旅游师资队伍。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教师可以说是其主要学习的资源,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以后对于这个行业的成就度,正如“名师出高徒”,高水准的老师会带出高水准的学生。所以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双师化”是新常态背景下培养新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一环。

3.旅游院校办学管理的行业化和地方化。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学生和旅游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要改变传统的旅游实践教育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试行现代旅游实践教育体系,增大实践教育在整个旅游教育中的比重。同时,改变以往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旅游企业和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下,培养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增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旅游院校管理者作为现代旅游实践教育试行的决策人,必须意识到旅游实践教育在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旅游课程学习的始终。在实践教育中,可以与相关旅游企业或实践基地达成协议,增强行业适切性和地方面向性,培养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专业人才。舟山群岛是海岛旅游地,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且具有稳定的游客量,但是旅游类人才的缺少使得导游在旅游高峰期阶段显得手忙脚乱,或者本土导游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显得不专业,从而间接地影响了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旅游院校与舟山群岛旅游达成协议时,应注意舟山群岛旅游主要是面向海岛旅游导向的专业人才,所以让学生挑选实习场所时要安排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

四、结论

旅游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成分,在经济新常态和21世纪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旅游多种产业的交叉融合的特征驱动下,旅游专业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基础,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构筑具有行业适切性和地方针对性的旅游实践教学现代化体系,以有助于解决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中的一系列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旅游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连接教学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海岛旅游在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力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具有光明的市场前途。把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旅游教育实践地,一方面可以解决旅游院校缺乏学生实践基地的困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发舟山群岛新区更多的旅游资源,从而提升舟山群岛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总的来说,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增加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拓展了舟山群岛新区的旅游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

[2]杨慧,毛金凤.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第8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45-02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来河南省旅游的国外游客逐年呈上升趋势,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全面繁荣之势。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5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入境游客227.2万人次,增长9.6,旅游创汇收入7.3亿美元,同比增长9%。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的旅游业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国际市场,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涉外导游翻译人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实现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国际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科学化等问题

(一)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

河南省在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河南省有旅游学校22所,但是没有一个学校专门开设涉外导游专业,缺乏专业化的培养。据市场调查,河南省涉外导游约五分之三由外语专业培养,五分之二由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众所周知,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外语类为主,而旅游管理专业则侧重于旅行社和饭店管理人员培养,课程设置倾向于管理方向。这两个专业培养出来的都非真正合格的涉外导游翻译人才。以为河南省培养和输送最多的导游人才的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所下设的旅游外语系拥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俄语和应用德语专业。然而据调查了解,真正能够拿到涉外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并不多。

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实力相对较强的大学,这些学校外语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是学科设置不够全面。例如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设有英语、日语、俄语和德语,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设有英语、俄语和日语。但是,河南省入境游的客源国五年来都是韩国第一,可是,河南省却仅仅有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开设了应用韩语专业。而至于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课程根本没有。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尤其是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如开封、洛阳等地的旅游专业院校都在发展,但是,这些旅游学校的办学起点比较低(中专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跟上,或者是一些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新增了旅游专业,但由于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能培养较高水平涉外导游翻译人才的院校却少之又少。

(二)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科学化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普遍采用外语专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简单相加,不能有效统一整合。学生所修课程太多,重点不突出。另外,在涉外导游教材选取上,内容单一老化,枯燥无味,脱离时代,不能和河南地方旅游景点融为一体。以下是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几大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1)旅游英语

综合英语、视听说、口语、翻译、写作、旅游英语、酒店英语、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前厅客房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经营与管理

(2)旅游日语

综合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导游日语、饭店日语、客房经营与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

(3)应用韩语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韩国语、韩国语听说、韩国概况、韩国语口语、韩国语阅读、韩国礼仪、商务韩国语、旅游韩国语第二外语(英语、日语、德语、俄语);

专业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中国旅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旅游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

(4)应用俄语

俄语精读、俄语视听说、旅游俄语、商务俄语、前厅、客房、餐饮经营与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等

(5)应用德语

德语精读、德语视听说、德语写作、德语阅读、专业德语、德语国家概况、德语翻译等。

从以上的主要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来,只有应用韩语的设置比较全面,突出了地方特色,开设了中国旅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同时,课程设置上也太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更没有跨文化交际之类的课程。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作为培养河南省涉外导游的主力军,各个学校的旅游外语专业更应该开设相关的中原文化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以便在以后的导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做好文化使者和文化传播者。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实践场地不足、教学设备匮乏,双师型师资薄弱。任课教师自身带团经验不足,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从未跟团,对学生无法形成示范效应,另外,涉外导游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培养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把握市场需求,规划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

调查显示,从2010年至2014五年间,河南省入境游的客源国排名前两位始终是韩国和日本。然而河南省的韩语导游翻译人才却寥寥无几,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培养涉外导游翻译人才的学校,然而,该学校韩语13年毕业35人,14年毕业27人,通过走访调查,毕业生大部分进了酒店,真正从事涉外导游翻译的很少。因此,河南省要将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尤其是韩语、日语等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列入重点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和市场接轨。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河南省的高校进行全面调研,根据其办学规模、特色、师资按照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对旅游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各院校也应在了解河南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办学优势,制定不同层次的涉外导游培养目标。河南省高校还应和省内著名的一些旅游区联合创办培训基地,为在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平台。

(二)创办涉外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

目前河南省的各大高校和旅游学校都未曾设立涉外导游专业,很多涉外导游都是要么外语专业毕业,要么旅游专业毕业,都未曾系统地接受涉外导游专业应该接受的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学习和锻炼。课题组认为,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应该在河南省高校以及有影响力的旅游学校初步设立涉外导游专业。下面,就从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师资建设三个方面来建立符合河南省省情和特点的涉外导游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突出跨文化,体现本土化”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结合河南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调整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着重突出四大模块:外语类课程;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尤其要结合河南旅游特点和中原文化特征,加大中原文化课时,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原文化,培养学生掌握中原文化的能力。

2.教学与实践――“突出情景化,体现实训化”

培养涉外导游翻译人才的学校要把学生的外语表达技能与导游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切实处理好外语类教学内容内容和导游相关知识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已初步具备英语基础知识和导游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将外语培养目标放到导游模拟场景中去实现。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适当的带有河南景点多媒体资料的课件进行教学。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实际操作融入课堂,设置现场讲解、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室,给学生提供校内实训机会,教师在模拟导游室中创造仿真旅游场景,学生轮流使用外语讲解,教师和其余学生当“游客”。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开辟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学校应积极和省内各旅游景区协调,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河南大中型旅行社进行义务导游或随团见习等相关课程。

3.师资的建设――“专兼职的‘双师型’队伍”

第9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84

旅游教育是为了培养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开展的系统性的教育活动,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兴起,推动着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是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为旅游行业发展培育了大批高职高专、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肩负行业培训与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1旅游专业教育概述

世界范围内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探索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层次丰富,有一定特色的专业教育办学体系,如美国的产学研一体模式、瑞士的店校合一模式,澳大利亚的就业导向的TAFE模式等等。我国的旅游教育较为缓慢,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的《2015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583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1075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789所中等职业学校,2015年新招收博士257人、硕士1619人、本科5561、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110935人、中职旅游类相关专业9.3万人。

2伊犁师范学院旅游专业教育概述

伊犁师范学院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07年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承担本科、高职高专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过两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以实践教学、少数民语言与汉语双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鲜明办学风格。人才就业前景良好,尤其是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对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进一步指明了高等学校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作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区域,尤其又是区域性旅游资源富集区的地方高等学校,如何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何结合地方特色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如何把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开发结合起来,以教育促进边疆稳定,推进新型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不断深思的基本问题,也是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战略推进方向与目标。其中,导游业务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

3导游业务课程及其实践教学

3.1导游业务课程概述

导游业务是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以旅游学概论为先导课程,一般为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二或第三学期,教学时间通常持续一学期,课程目标一般为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导游人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旅游团队接待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能,能够应对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旅游者的个别要求,尤其强调导游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3.2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

导游业务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无论是服务流程的课程板块,还是服务技能的课程板块都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强调课程讲授与系统学习,虽然适用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但无法满足导游业务课程的课程特点,因而实践教学成为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效手段,与理论教学有同等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探索成果的合理应用,符合实践类课程的基本教学规律。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合理的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场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专业实践等形式,与主干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得益彰,科学的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和提升综合素养。导游业务实践教学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规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都必须科学合理的设计,各个环节都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其优越性,配合理论课程教学综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与质量。

4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的条件分析――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4.1新常态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联合启动“省区部”共建工作。计划于2017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建设成为疆内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在中亚有重要影响、具有教师教育优势的教学型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将立足北疆、服务全疆、辐射中亚,成为伊犁乃至北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人才基地、智力之源以及新疆高等教育的重要支点、国家高等教育辐射中亚的桥头堡的伊犁大学。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对对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结合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区域与专业特点开展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其中导游业务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被列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

4.2实践教学硬件设施配套与功能完善

在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支持下,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已完成招投标,并计划于2016年年底建成及投入使用,其中配备的模拟导游实训系统、《导游业务》教学管理系统等软硬件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模拟导游实训系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辅助实现在旅游线路-固定线路教学、景点游历-自助游历教学;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学生管理、群体管理、教师备课、微格化实训等综合功能。实训室的运营能够有效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效果并显著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此外还能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安全风险。

4.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和优化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正在推进“2233”提升战略。第一个“2”强调高校-行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二个“2”强调理论-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复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三进三出”的及具体工作实现,“3进”主要通过新任教师招聘、师资队伍的扩充、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引进高水平、高能力高素养的优质师资,提升师资水平;“3出”主要是通过派出教师出入旅游服务一线、出入旅游企业、出入旅游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敏感度与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和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师资队伍成员常年承担导游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并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国家认证的中级导游一名,初级导游三名,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在指导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旅游管理实训室的功能开发,以及《导游业务》实训课程的设计奠定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与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少数民族区域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分析――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5.1调整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与结构

以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前提,针对社会需要,调整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与结构,在原有课时总量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进行整合和合理分配,根据课程内容与实训教学需求,将导游业务实训课程划分为14个教学模块,包括认知旅行社及基本业务、熟悉和落实旅游接待计划、接团服务、参观游览及沿途导游服务、入店服务、校园模拟导游、实景导游讲解、旅游路线和日程变更、丢失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旅游者患病及死亡的处理、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用餐、购物及文化娱乐服务、送团服务、导游服务流程全程模拟操作,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

5.2研制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标准

针对实训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和针对性,结合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并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设计。例如以达到熟悉有关知识为目标的“认知旅行社及基本业务”模块,以知识性的了解为该模块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则主要通过调研、与旅行社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获得有关旅行社业务的相关知识。在例如以达到应用有关知识为目标的“接团服务”模块,以接团知识的掌握并能够熟练应用为该模块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则通过接团理论知识学习、模拟情境操作、专业实习应用等步骤以帮助学生数量掌握和应用相关实践技能。再比如以应用和专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实景导游”模块,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特定景区的知识获取和讲解,更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该教学目标的实现,则主要通过实景讲解、配套综合能力训练、专业实习等相应的课程设计。灵活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是指导研制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5.3开发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教学材料

在现有的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教案与自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借鉴国内外导游业务实践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与学术成果,开发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的课程教材;进一步积累行业案例、教育教学案例,编写案例集,并考虑基于实训室功能的案例开发及相关功能分析的实现;推广实训课程教学成果,应用于旅游行业继续教育与有关培训,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

5.4导游业务实训课程信息收集与反馈

注重实训教学的信息反馈与收集,提升导游业务实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注重最新教育教学成果的应用,以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元的实训课程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并指导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的功能设计与开发。

5.5特色化导游业务实训课程设计和研发

5.5.1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多语种教学改革

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差异性的文化体验而独具吸引力,少数民族区域拥有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目的地发展潜力。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英语等导游的培养对于少数民族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既掌握本民族少数民族语言又掌握汉语的少数民族导游是本民族的最佳代言人,最容易获得游客的支持与喜爱;另一方面,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又掌握汉语的导游能够最好的承担旅游者与少数民族区域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再者,高素养的少数民族导游本身就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机组成;此外,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英语的汉族导游也能够成为促进国内游客、国际游客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的桥梁。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旅游发展亟需掌握多语种的导游人才。

针对此种情况,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自主研发了旅游管理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包括维语-哈语-汉语-英语等系列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运用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教师资源,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多语种教学工作,培养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导游人才。在导游业务实训课程中,也根据学生选学语种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多语种实训及教学。

5.5.2新疆-伊犁专题实践教学

新疆省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而伊犁又是新疆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地,拥有天山自然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等众多高品级的旅游资源,本土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充分考虑地方人才培养需要,并把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在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改革中,在实景教学模块,专门开设新疆-伊犁专题模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主要景区的模拟导游实训系统,能够辅助学生在实训室内完成对主要景区的讲解训练,并能够在专业实习中完成及时的到岗讲解。

本着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专业实训室有关资源也配合区域行业培训和发展需要,开展社会性、行业性的培训教学,提供专题实践教学指导和训练。

6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业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形成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学风作风,缩短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实践的差距,更加贴近社会和工作实际。结合发展条件与发展实际的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改革策略如调整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与结构、研制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导游业务实训课程教学材料、导游业务实训课程信息收集与反馈以及特色化导游业务实训课程设计和研发等,对于少数民区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导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徐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1).

[3]樊海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