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精选(九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第1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1.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一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也有极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对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审计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大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导致审计工作问题频发。而且,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为了满足繁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有的事业单位不得不从其他岗位,如财务会计岗位抽调人员。这种跨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虽然满足了审计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难以胜任审计工作。还有的事业单位因为编制不足等原因,长期借用企业人员或者使用人才公司派遣工,这些人员并不属于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事业单位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经纪律混乱,规避风险的效能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过度闲散,甚至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刻不容缓。

3.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工作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机构,有的挂在财务处,有的挂在纪检部门,还有的附设在办公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缺乏统一指导而成效不大。因此,设立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4.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纵观我国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致使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其强制性作用,导致审计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且审计效果难以达到单位要求。审计工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不能找到法律依据,审计时无章可循,后续的审计工作也难以进行。

二、关于改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建议

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工作的成效。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中的唯一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其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导致审计工作很难保持客观性,审计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要完善审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他们工作心态的摆放,确保他们能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投身于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2.全面认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真正认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转变陈旧的审计理念,重新以科学的审计认识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将新的审计理念与审计工作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审计理念。

3.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机构

系统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保证审计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而且,审计机构还必须保证其完整、独立性,能独立、不受干扰地客观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因此,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在满足审计机构系统性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其独立性,审计机构能完全独立于其他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4.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

目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紧张,专业审计人员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比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专业的中介机构,他们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程序比较规范,而且第三方机构直接对委托人负责,不受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影响,可以保证相对的客观、公正性。

5.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强硬的法律法规支持是审计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因素。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其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明确自己担负的法律责任,从而认真对待审计工作。

三、结束语

第2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规范经济秩序,教育经费的管理,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减少损失浪费、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维护高校的权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的问题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有其专门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学校领导报告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一切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公正的形式其权利。现阶段,纵观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的内部审计有的与财务部门设在一起,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也有与其他别的职能部门设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2、制度还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不够规范。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谈话记录、审计取证方法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出严格的规定;二是对于一些重大经济事项、异常事项未能引起足够关注,对于审计深度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财务管理松散,账务处理不规范,提供给审计部门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识的逃避审计,隐匿相关资料,致使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真实的审计结论。还有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高校的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具有综合的素质,首先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满足开展财务审计的能力,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了解,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能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管理层,减少风险的发生,把损失将为最小。第三,还要具有开展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

4、内部审计技术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审计的阶段,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少,致使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广泛应用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科学方法,如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论文服务。另外内部审计受审计成本制约,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很难发挥。 二、完善内部体系的几点思考

1、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能过正常有序的开展,同事高校领导也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审计部门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源头上制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上,认真分析高校及二级学院等其他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行为是靠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是对内部审计员进行约束,对其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也是一种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用制度来约束职能部门的行为,避免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了制度先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才会更好的开展。对于审计项目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确保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同时,国家应提早制定、颁布一些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以便内部审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笑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领导本身要对,审计部门高度重视,不能将随随便便的人放在审计的重要位置,在人员引进、聘任上要把好关,选择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上岗。二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四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路上创新,接受审计任务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特殊任务面前,发挥内部设计部门的关键作用。4、引进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

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巍;牛学坤,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财经问题研究

【2】王海波,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制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3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研究 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政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政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政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政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政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政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政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政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政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政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8.张宏亮,王秀华.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47-49.

第4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内部审计档案是内部审计部门辛勤劳动结果的最终见证,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做好内审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总结内审经验,提高内审质量,交流内审成果,研讨内审理论,同时也能为今后利用内审工作档案材料,提供完整而充分的原始资料。 一、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立项性文件材料。主要有: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项目委托协议书(授权或委托审计通知书);单位自查报告;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上级机关对本项目审计的指示和意见。 2.证明性文件材料。主要有:被审计单位情况表;审计承诺函;审计证据(审计取证,旁证材料);审计工作底稿;依法做出审计结论的法规目录或摘录;上级机关对本项目问题处理的政策界限。 3.结论性文件材料。主要有:内部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书面意见;有关审计项目的请示、报告、批复、批示等文件材料;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纪要;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被审单位执行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情况报告等。 4.其他备查文件材料。主要有:审计报告执行情况复查;新闻报道;项目工作总结或经验介绍;单位负责人有关档案资料等。 二、加强内审档案管理,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提高内审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提高认识是加强内审档案管理的前提。内审部门负责人应该本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加强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在人员配备上,挑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审计人员担任此重担。 2.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内审部门所在的单位应该制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办法》,使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依,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3.认真收集整理内审项目的审计资料。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审计通知、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审计结论和决定等,均是审计档案的原始资料。同时,部分外界材料也是审计档案保管的对象,如:外单位对被审单位的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因此,在进行一个审计项目时,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收集整理有关内审项目的各种审计资料。 4.认真抓好立卷归档工作。内审档案立卷归档要按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基本原则,即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立卷。在审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分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整理资料的范围内容,加以分析综合,形成立卷材料,按审计档案立卷规定的具体要求立卷归档,以确保审计档案质量。 内审档案一般按照所属单位(部门)立卷分类,然后再根据审计项目分类,如可以分成:财务收支审计类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类档案;建设工程审计类档案;专项调查审计类档案;授权及委托审计类档案等。 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可以采用人工与微机相结合的办法。即:档案管理人员将应立卷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类,然后分类进行编号输入档案管理软件。这样通过人工和微机相结合处理的审计档案,案卷既整齐规范,查找时一目了然,也为利用者提供了迅速、准确、快捷的查找方式。 5.做好内审档案管理的监督工作。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政策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经常督促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做好立卷归档工作,不断提高内审档案管理水平。

第5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28- 0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 事中的实施, 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本文就内部审计过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只有控制好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最终质量。

1 对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1.1 抓好审计立项与审计计划的编制

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内审人员要本着与企业有共同目标,为企业管理层排忧解难的态度,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确立审计项目时还应对项目本身的风险及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应重视审计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内审人员要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审计计划的制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某个领导者单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听取多方意见,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经营、风险、效益等问题,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

1.2 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实现审计目标和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规章制度、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档案资料等。

2 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2.1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审计证据取证时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搜集片面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并能够可靠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2.2 规范审计人员的书面记录

做好审计日记的撰写工作。由于审计日记可以清晰地再现审计过程,突破内部审计过程质量不易控制的盲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审计项目的“黑匣子”。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有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界定审计责任,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日记记载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包括: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结论等。审计日记可以每日一记,也可以一个工作段落一记,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虽然目前审计日记还没被《内部审计准则》纳入到规范的日程,但考虑到它的实际意义,应该倡导撰写审计日记。

同时,应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记载着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处的问题,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第一,底稿资料齐全,内容完整,能充分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过程;第二,底稿必须规范化,格式统一,用笔规范,按立卷归档标准来做;第三,不同底稿之间相关数字应前后一致,内容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以只做一个工作底稿,后面附上原始单据或取证材料,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和签字的。

3 对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3.1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三原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支持的相互核对制度,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根据整理得到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既要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正式发出审计报告之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经核实后可以进行报告修改。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认定,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审计事项。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更易于为被审计单位接受和理解,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阐述情况,争取得到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检查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检查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

4 对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控制

4.1 对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原始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保存年限和归档范围,并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4.2 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控制

使内部审计的结果得到实施,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标。要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审计结论追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监督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关注移交事项的查办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会将其纳入审计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并期望组织适当管理层给予恰当处理,但有时事与愿违,问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落实。这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工作移交,督促案件查办落实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第四,关注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情况。对于组织内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一旦发现,应立刻提出建议。提出组织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远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述,绘制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它的生命则要靠全面提高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庆林,谭文浩.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10) :25-27.

[2]高平.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180.

第6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第7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审作用,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组织机构内部所建立的服务于该组织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 、是否有效的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活动向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换句话说,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其作用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科学的决策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通过内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能够有效的促使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

健全的内审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诸如贪污、盗窃、浪费乱挤乱摊成本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正常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如果内部控制不严密,不相容职务未分开,就往往会造成企业财产物质的大量流失,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进而提出可行的建议,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达到保护财产物质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目的。

(四)能够促使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的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的内审制度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较弱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中;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如若服从于一把领导的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论文格式,内审作用。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多元化 ,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集团公司是母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在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中,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内部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由于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单位和集团公司改制和改组,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随之增大

(四)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内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五)内部审计方法滞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论文格式,内审作用。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论文格式,内审作用。

同时,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理顺内审管理体制

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论文格式,内审作用。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再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在审计方法上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论文格式,内审作用。论文格式,内审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内审法规建设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同时,我国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要想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重视审计监督,提高内审的地位,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

主要参考文献:

徐丽《如何发挥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作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现行审计管理制度与执法监督》,辽宁电子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第8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模式框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1日

比尔・贝克特在其著作《内部审计职能体系》中指出,价值问题将会取代独立性来支配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但不等于不创造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发现内控缺陷和风险提出建议为银行减少损失,创造直接价值;通过审计部门的“震慑价值”,促使其他业务部门做出被动“自控”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这可谓是间接价值。归根到底,内部审计本质上就是一种防范经营风险、增加组织价值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职责范围大不相同,部分仍停留在以对照制度检查为主的合规审计和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审计阶段,对于以评价经营管理的效益性和风险为主的风险导向审计、以流程再造为主的内部控制审计等增值型内部审计进展缓慢。内部审计部门是继续发挥传统第三道防线的再监督作用还是向风险、内控导向的审计转型处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一种观点为,内部审计要完全排斥监督的活计,要干审计的活;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要服从组织目标,继续监督职能的发挥。其实,监督、评价、建设职能是内部审计的三项主要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以前的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分水岭,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生的审计类型,只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仍然承担着查错纠弊的角色。与其争论,不如在实务中根据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程度开展业务,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继续多担负对管理层责任履行效率的监督检查;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增值的途径和方法。在保持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方式,“无论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内部审计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验证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优势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归属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支监督力量,在体制、队伍、技术等方面,具有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独特优势。

(一)“垂直管理、相对独立”审计体制的保障。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最基本原则,是职业开展、提升价值的保证。商业银行已经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在审计章程对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和独立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垂直管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在实践中已进行了长期探索。

(二)高素质审计队伍的支撑。内部审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相对专业的职业群体,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支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经营风险也日趋多样、隐蔽和复杂。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部分业务信息为电子化数据,且数据巨大,完全采用手工方式已无法满足审计实践的需求,内部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并正在快速发展。

二、探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新途径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型、投资方式、业务规模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所有权人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多需求,外部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设置和作用发挥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职能不断变化,审计理念不断更新,由传统“价值保护”向“价值增值”转变,由揭露问题型向持续改进型转变,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由单纯强调独立性向积极追求价值增值转变,由过程控制型向风险管理型转变,由借鉴应用型向开发创新型转变,这些转变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应用内部控制基础审计方法论。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精髓,离开了内控基础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内部审计也就失去了灵魂。正是因为有了内控基础审计的理念,才体现了内部审计有别于业务检查,凸显了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掌握了内控基础审计这一“魔杖”,审计人员就可以超越单一的业务,整合各方面、各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跨界式”的综合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待各业务、各环节间控制的有效性、合理性、健全性,真正体现内部审计的专业性和审计价值。

内部控制审计不是一类专项项目,而是一种方法论,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流程中,是在揭示遵循性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内控分析视角分析问题根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执行看制度、流程和系统,发现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上的薄弱环节,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新的领域探索,进一步增加内部审计的价值。

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还需要集中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的方法。一般方法是访谈、调查问卷、分析以往审计成果、风险程度评估等,但是这些方法均有共同的缺陷,即无法对评估过程进行重检复核,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评价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的标准。目前基本采用的是专家评估,主要依靠人的主观判断,没有可借鉴的计量方法;三是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及评价标准。任何内部控制审计的结论,必然要指向特定的控制缺陷。但是审计实务中,缺陷的具体表现多样,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包括控制过度、控制不足)、管理缺陷、执行缺陷。但是对得各自的具体含义,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专门的研究和探索。

(二)逐步建立“参与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中掺杂了冲突、排斥、协作、服务等各种情愫,内部审计如何既当好“警察”又当好“保健医生”,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平衡艺术,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双方的相持不下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

“参与型”内部审计,是一种为了改善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关系而进行的新尝试,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问题,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在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要主动做出与被审计对象协作的姿态,被审计对象要积极提出见解和意见,双方建立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审计工作,改善以前紧张的关系,增强内部审计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高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高度。

建立参与型审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内部审计的内部性与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产生,来源于股东的委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本身。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第三道防线,不应将工作置于所有工作流程的最末端,而应更具有前瞻性,立足于查找风险,着眼于服务组织发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报告的“独立性”,是组织内的独立性,非孤立于组织之外。过分的强调独立性,会损害内部审计的本质价值,脱离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

开展参与型审计,应从审计立项入手。有关审计项目的选择,应服从于银行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结合银行整体风险状况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同时期的审计重点。比如,在当前银行业务发展面临困难、信用风险加剧的状况下,就应加大信贷业务的审计资源投入,突出对重大信用风险的审计,提高审计价值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

开展参与型审计,更应加强后续审计的投入。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将事后防御推进到事前、事中预防,进行流程再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后续审计――内部审计跟踪工作,不仅是督促和确认被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减少直接损失;更要深层次分析审计发现问题成因,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业务流程、职责分工等方面,逐一查找问题产生根源,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上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完善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实现系统性整改,促进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审计间接增值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跟踪的效果,跟踪工作思路正在转变,将跟踪工作日常化,实现对一般问题的常态化跟踪,对重点问题和风险的专门跟踪。

(三)研究网络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和手段。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波动频繁,银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思维不断冲击;银行政策更迭,产品推陈出新,风险更加隐蔽,对审计的查证思路、方法、查证手段提出更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必须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发挥审计的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要以更宽广的审计视野,掌握更精准的审计方法,延伸查证的触角,利用好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拓展查证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审计发现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风险。一方面必须着力研究开发网络化审计平台,更全面地整合银行整个系统内部业务数据,实现审计模型的集中管理,建立集中分析、快速反应、及时反馈的风险监测和检查机制,针对全行性的突发风险、监管重点及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证工作,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发票查询、应收账款登记系统、房管局等政府公开网站进行查询、印证,拓宽和提升审计视角,形成风险预判,在更广层次、更深程度上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责。

(四)探索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过著名的赫勒法则,即有效监督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了衡量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效用,每个企业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评价各部门、各位员工的价值及对企业的贡献度。

商业银行现行考核体系突出了工作业绩―重要审计发现的考核,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为了利用好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有效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可参考平衡计分卡适度增加客户角度的考核维度,让被审计对象为内部审计打分,更好地实现“服务发展”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龙.成为明日胜任的内部审计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唐侠飞.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5.

[6]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2004.11.

[7]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第9篇: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审计局推动内审工作亮点总结

2018年,**县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不断强化对全县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努力拓展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了全县内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单位荣获全省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优胜单位。

一、协同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审计全覆盖。组织各乡镇(街道、园区)内审机构同步开展2018年度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调查;与城投集团、交投集团等四大县国有平台公司内审力量联合开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专项调查,发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各自的优势,加大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推进审计全覆盖。

二、以审代训,创新指导监督方式加强内审工作指导。积极选派局审计业务骨干,主动深入内审单位一线,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审计、指导档案整理等,“手把手”指导内审单位开展项目审计,强化内审指导监督,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推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成效明显。县***内审机构在对下属国企的专项审计中,力促下属企业追回借款6400万元等。

三、以成果为导向,开展“负面清单”指导内审工作。2018年,县审计局指导一家国企、二个部门、三个乡镇总结内审经验,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根源,梳理编制“内部审计负面清单”,对单位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风险都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内审人员结合内部审计业务逐条对号入座,有则审之,无则免之,有效推动内部审计协调平衡发展,提升内审基础性、源头性的自我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