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

第1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

一、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现状

河北省是钢铁大省,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钢铁企业的污染严重,烧结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变化大,排放浓度范围在200~3524mg/m3,占到排放总量的70%以上。烧结机烟气二氧化硫污染是国内钢铁行业面临的共同的环保问题,由于烧结机烟气存在着气量大、二氧化硫浓度低、粉尘含量多、温度高、湿度大、含腐蚀性物质等特点,脱硫工程技术难度大。因此,烧结烟气脱硫是钢铁行业实现二氧化硫污染减排的关键,也是钢铁行业实现污染减排的关键。

武安市是河北省钢铁企业集中地区之一,也是河北省委提出的30个节能减排重点之一,各种规模的烧结机在全省乃至全国钢铁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武安市在制订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中,要求本地区的普阳、兴华、文丰、烘熔、新金、明芳、东山、鑫山和文安等9家钢铁企业完成烧结机脱硫工程,并明确了各企业的二氧化硫减排量,提出了“强制减排、拒绝理由,要么脱硫、要么停产”的工作思路。由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武安市政府为确保任务完成,又提出了扶持企业脱硫工程的意见,拿出包括市长预备费在内的约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脱硫工程的扶持奖励。武安市环保局作为烧结机脱硫工作的责任单位,认真贯彻市政府要求,督导企业落实,市环保局组织召开环保脱硫技术-项目对接洽谈会,让企业和环保脱硫专业公司联合,推动脱硫工程进程。各相关企业也积极落实资金,尝试各种脱硫技术,因企制宜,选择不同的脱硫工艺,在市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烧结机脱硫工程。

二、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工艺分析

武安市政府选择9家(10台)不同规模的烧结机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采用不同工艺进行烧结烟气脱硫的理化性能的全面系统测定,调整、优化运行状态下烟气脱硫的最佳工艺参数,制订最佳设计方案。在这9家企业中,有1家采用氨法工艺、1家(2台)采用LEC工艺、1家采用循环流化床工艺、其余6家采用石灰-石膏工艺。其中河北兴华钢铁有限公司(1台72m2烧结机)采用生石灰为脱硫剂,采用高效钙法(湿法)工艺,工程总投资1900万元,测算年运行费用约300万元。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采用氨法工艺对1台180m2烧结机烟气进行脱硫治理,该工艺以氨水(18%)作为脱硫原料,设计脱硫效率95%,副产品主要成分为硫酸铵。配套建设处置脱硫副产品硫酸铵的化肥生产车间,设计硫铵化肥生产量21600吨/年,副产品可全部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占地5150m2(含化肥车间)。考虑副产品综合利用,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烘熔钢铁有限公司采用循环流化床工艺对1台180m2烧结机烟气进行脱硫治理,以消石灰作为脱硫原料,副产品硫酸钙可做水泥原料。工程总投资约3900万元,运行成本7~8元/吨烧结矿,年运行费用约1500万元。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选用LEC工艺(石灰石排控法),对1台126m2和1台50m2烧结机烟气进行治理,该工艺采用粒径12~15mm的石灰石子为脱硫原料,设计要求SO2排放浓度小于100mg/m3,副产硫酸钙粉可作水泥原料。工程总投资3200万元,预计运行成本每台每小时500元左右(合两台烧结机年运行费用约700万元)。工程占地面积较小,每台约300m2。

在实际投运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实际问题,如:以生石灰为脱硫剂,采用高效钙法(湿法)脱硫工艺存在着冬季管道结冰防冻、脱硫塔底沉淀较多、脱硫废渣(副产品)利用途径等问题;脱硫工程普遍存在的自控系统与自动在线监测仪的匹配问题;脱硫液粘度大、易造成沉淀堵塞,直接影响净化效果问题;烟气除雾问题;半干法循环流化床工艺易造成塌床、在床下设置的输灰系统因湿度大而形成大块,难于处理,冬季则直接影响生产等问题;氨-硫酸铵深度脱硫工艺一般采用浓氨水,采用稀氨水(18%)尚属首创,副产的硫酸铵能否作为农肥使用,硫酸铵的冬季储存问题等均需进行实际验证。

三、结论与意见

目前,国内钢铁厂通用的烟气脱硫技术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循环流化床法(CFB)、氨―硫铵法、密相干塔法、石灰石―石膏法等不同工艺,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由于石灰石价格便宜,便于运输,使用安全并有足够的活性,随着脱硫系统存在的结垢、堵塞和磨损等技术问题得到成功解决,石灰石逐渐取代石灰成为石膏法的主流脱硫剂,石灰石-石膏强制氧化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优先选用的烟气脱硫工艺。该脱硫工艺的关键是脱硫吸收塔。脱硫塔的形式不同,脱硫的效率、脱硫的经济性、脱硫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都有很大不同。但是,这种吸收塔存在气液传质效率一般、吸收反应不完全、吸收液需反复循环、动力消耗大,设备内上部数以千计的浆液喷嘴需要定期更换,液气比过大(一般是13:1),水处理装备与运行费用高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我国已有的脱硫装置看,脱硫装置投资约占烧结机总投资的20~50%,吨烧结矿脱硫运行成本5~14元,给企业增加较大负担,而且能够熟练掌握脱硫技术和具备管理经验的人员大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加强,部分钢铁企业、重点设计单位已开始对烧结机烟气脱硫进行尝试和探索。如广钢采用石灰-石膏法对24m2烧结机进行脱硫,石钢对2台50m2烧结机采用密结机烟气进行脱硫,包钢、宝钢也自主研发脱硫技术用于烧结机脱硫工程,柳钢采用氨法对2台83m2烧结机脱硫,福建三明钢铁采用循环流化床法对2台180m2烧结机烟气干法脱硫等等。但总的说来,国内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普遍可用于推广的成熟技术。

[参考文献]

[1] 史少军,叶招莲. 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探讨[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0,(03) .

[2] 张弛.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耳岭氧化球团厂烟气脱硫系统浅析[J]. 才智, 2010,(11) .

[3] 李艳青,李志峰,闫志华. 钢铁企业SO2减排技术应用浅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01) .

[4] 李艳青; 闫志华; 栾雪娜.国内外烧结烟气脱硫现状及发展趋势[J]. 莱钢科技, 2009,(05) .

A study on sintering flue gas desulfuration technique at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Hebei Wu’ An

ZHANG Yan-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in wu’un

第2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意义

目前来讲,由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全国的钢铁企业能源使用量能达到我国总使用量的15%。2011年我国能源总使用量为255421亿 t标准煤,而仅钢铁企业能源消耗量就达到了41934万t 标准煤,约占总消耗量的16%。并且众所周知,钢铁企业的能源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它在生产过程中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废水的产生量。2011年,钢铁企业SO2排放量达到 2639万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7%,钢铁企业烟尘排放量为达到 69万t, 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钢铁企业废水排放量为达到19亿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钢铁企业密集型地区,钢铁企业已严重威胁到了当地的环境,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我们认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它是达到我国“十一五”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10%”的重要保障。从而本文认为钢铁企业应增强节能减排的认识,并针对节能减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1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更好体现了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是中央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做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科学发展稳步向前,是所有钢铁企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坚持且务必抓好的政治任务。在实现自身企业利益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节能减排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推动节能减排取得大成效,在节能减排中争当表率。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钢铁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最近随着钢铁产能过剩,需求减缓,原料成本过高等因素,钢铁企业利润逐渐下滑,2011年,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51%。在利润下滑的影响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消耗影响显现,钢铁企业面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恶化,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提上钢铁企业发展日程。

(3)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自身发展和价值观的体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像以往以资本技术和设备先进为主导,而是逐渐向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等实力慢慢接近,而节能减排、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社会价值等问题将会影响未来钢铁企业。

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和自觉性。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企业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培育全体职工正确的节能观念和环保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是钢铁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各种场合和宣传工具,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2)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 钢铁企业要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结合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措施,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切实发挥战略和规划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控制作用,从源头把好节能减排关。

(3)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要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应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认识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抓紧制定和实施企业淘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计划,按规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优质、高效、节能、安全、少无排放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确保完成淘汰落后的目标任务。 同时加快调整产品、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

(4)采用先进技术 ,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 科技创新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重要手段。 钢铁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 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话语权。 钢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改造方面安排专项资金, 按年度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和银行、投融资机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烧结余热发电、炼焦煤调湿、蓄热式燃烧、干式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干熄焦等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并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加强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成立节能减排攻关小组,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效果。

(5)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是钢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钢铁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管理节能。 当前,一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或措施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与现代化管理紧密结合,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系统,选取国内外先进标杆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通过与先进企业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阶段性、有依据、可量化、可实现的目标,将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基层单位和个人,建立起责任明确、分工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分明。 加强节能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 结语

当前钢铁行业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粗钢产量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状态,同时钢铁行业的利润已经降低至冰点甚至亏损状态,这样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钢铁行业能源二次利用率得到提高,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使钢铁行业努力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型行业。

参考文献:

第3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一、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坚决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12年12月底以前,淘汰《实施意见》中所列落后产能。各市州要按照“严格、严肃、严厉”的原则,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严格甄别,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任务落实到具体企业,明确淘汰时限和相关责任人。年12月底以前,各市州要将本地区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计划报送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钢铁结构调整办)。

各地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计划经省钢铁结构调整办审核后,纳入2012年全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各地要在2012年11月底以前,拆除所有落后产能设备,并向省钢铁结构调整办报送本地区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情况。2012年12月,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地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做大做强优势钢铁企业为目的,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支持具有规模、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企业重组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全省培育2—3家具有较强实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集团。有关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统筹全局、打破区域界线、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本地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工作。有关企业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按要求抓紧制定兼并重组方案。

(三)支持钢铁企业集团集中进行技术改造。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的原则,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集团,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在坚持“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前提下,选择集团内具备资源、环境和能源承载等条件优势的骨干企业集中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规模集约化和产品差异化发展。技术改造项目应符合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达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鼓励类条件。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和技术改造规划需由有关地方政府报送省钢铁结构调整办审核。

(四)开展节能减排和环保监测工作。以降低钢铁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钢渣、二氧化硫等废物排放为目标,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对现有钢铁企业实行能效强制性标准核查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到“十二五”末,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达到国家规定限值。

(五)规范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工原〔〕105号)要求,督促和指导现有钢铁企业从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整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审查意见。钢铁企业要对照规范条件,认真编制《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文件。省经信委组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申请规范的企业进行初审,省环保厅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符合条件的分别报送工信部、环保部审核公告。

二、相关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督导有力,扎实抓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各项工作。各地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细化实施方案,加强政策协调,把淘汰落后作为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在淘汰落后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各市州每季度末向省钢铁结构调整办报送本地区工作进展情况。

(二)切实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对瞒报、谎报落后产能的企业,以及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

(三)加强环境保护核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标的钢铁企业,有关部门将对其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并责令限期停产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将依法予以关停。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钢铁行业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依法取缔无证生产钢铁产品的企业,及时查处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行为,确保钢铁产品质量安全。

(五)严格钢铁项目建设管理。各级政府和钢铁企业不得借淘汰落后之名擅自违规新建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环保、国土、投资等主管部门要按规定暂停对该地区其他项目的环评、供地和核准(审批)。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的企业,环保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对其不予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投资管理部门对其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其不予批准新增用地,相关部门对其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已颁发的必须依法撤回。

(六)优先支持积极淘汰落后和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集团。对积极完成淘汰任务和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集团,相关部门对其工商税务登记、土地开发利用、技术改造项目环评、银行融资、生产许可等方面应优先予以支持。

(七)继续执行淘汰落后“以奖代补”政策。对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7号)、《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18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意见》(政发〔〕60号)等文件规定的奖励范围,并经工信部和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公示的淘汰落后产能所在市(县)政府,继续执行“以奖代补”政策。

(八)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要求,落实各成员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创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企业本质安全。

第4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钢铁工业 自动化 工业以太网

钢铁生产过程繁杂且冗长,一般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等工序。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辐射和粉尘对钢铁工人的健康影响较大,有些钢铁生产过程还对钢铁工人的人生安全带来威胁。例如经常发生爆炸或铁水四溅,造成钢铁工人皮肤灼烧等现象。如何充分发挥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优势,引进国际先进的控制系统来提高钢铁生产的生产效率,保证钢铁工人的生命安全是每个大型上市钢铁企业急切解决的难题。新余钢铁集团作为国内的上市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管理。

一、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或设备,控制钢铁生产的全过程,这些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包括单机操作系统,还包括分布式系统,基本上能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但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满足进一步的需求,一些新建的钢铁项目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引进单机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分级管理。

钢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包括四级,分别是采集执行层、控制层、生产管理和调度系统和企业信息管理层,每层实现相互独立的管理,又相互集成。采集执行层实现物理量的测量及执行具体的控制命令;控制层集中控制钢铁生产工艺过程,优化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和调度系统完成钢铁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协调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层则完成各子系统的集成管理,实现网络化控制。一般来说,采集执行层采用传感器技术等,而其它层则采用以太网,不同层的网络之间的无缝集成不是非常顺畅。如何实现这些层之间的集成一直是未来钢铁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只有真正做到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钢铁工业自动化才真正实现了,也才能发挥钢铁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真正作用。

二、钢铁工业中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

2.1现场总线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使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称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包括德国BOSCH公司的CAN,基金会公司的现场总线等等。这些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独立性比较明显,同是各子系统之间又是可集成的。所谓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就是指一个全分散、全数字化、全开放和可互操作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各子系统均采用不同仪表实现人机互动操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全球非常多,包括60多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实现各种系统的无缝集成、沟通生产现场、控制设备、企业更高的系统管理层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贯穿钢铁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等工序,以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精确性好,维护性和扩展性好,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度高等特点。

2.2工业控制计算机

所谓工业控制计算机就是将个人计算机应用到工业过程控制中,通过软件控制生产过程。工业控制计算机高度开放,系统集成度也更高,更加灵活、更加低廉地实现了工业过程控制。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集成通信、人机界面和功能软件,实现PLC功能和DCS功能,通过价格低廉的PC机,使用一般的硬件平台,安装各种各样适合程序开发的软件,实现工业控制管理。例如工业控制计算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NT和 Windows-CE等操作系统。新余钢铁集团公司将许多DCS或单回路数字式调节器统一使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来实现生产控制,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大大节约了调节器或传感器的维护困难。

2.3工业以太网

近几年,工业以太网广泛用于钢铁工业中的自动化控制,通过遵循以太网的的TCP/IP协议,将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控制器连接起来,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控制管理。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已趋成熟,许多钢铁工业自动化控制器都具有了TCP/IP协议接口,或RS232、RS486或IEEE1394等等,通过这些接口技术可以将许多钢铁工业过程中的传感器接入INTERNET网,实现系统集成化,企业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包括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工业以太网,通过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可以提高钢铁的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是世界工业生产的一部分。虽然我国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起步比较晚,但最近几年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工业以太网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非常理想的解决了钢铁工业过程控制,实现了钢铁工业过程的一体化问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第5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一、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现状

20****年,全省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完成增加值66.46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7%,占全省重工业增加值的10%;全年共生产生铁935.1万吨、铁合金51.87万吨。全省生铁生产能力2071万吨,其中属于淘汰类的768万吨;铁合金(含工业硅,下同)生产能力182万吨,其中属于淘汰类的43万吨。

目前,我省钢铁工业在总量和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冶炼产品大幅增长的同时,受资源约束加剧;二是资源型产品价格持续走高,钢铁工业投资热情不减,仍在投资建设落后的钢铁生产能力,导致全省钢铁工业综合能耗居高不下。

二、“十一五”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中长期规划为指导,以钢铁产业政策、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为主要手段,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转变钢铁工业增长方式为中心,保证节能降耗任务顺利完成,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

2007年至2010年,全省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为:炼铁768万吨、炼钢31万吨、铁合金43万吨(详见附件1、2)。

对以下落后工艺设备于2010年底前全部拆除并进行废毁处理:

1.烧结。土烧结矿、热烧结矿、3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

2.炼铁。3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不含100立方米以上铁合金高炉及200立方米以上专业铸铁管厂高炉)。

3.炼钢。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炼钢用转炉(不含铁合金转炉)和电炉(不含机械铸造电炉和10吨以上高合金钢电炉),化铁炼钢,生产地条钢、钢锭或连铸坯的工频炉和中频感应炉。

4.轧钢。复二重线材轧机、横列式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叠轧薄板轧机、普钢初轧机及开坯用中型轧机、热轧窄带钢轧机、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直径76毫米以下热轧无缝管机组、三辊式型线材轧机(不含特殊钢生产)。

5.铁合金。生产普通铁合金的100立方米及以下铁合金高炉、6300千伏安(不含)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生产特种铁合金的3200千伏安及以下矿热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半封闭直流还原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精炼电炉(硅钙合金、电炉金属锰、硅铝合金、硅钙钡铝、钨铁、钒铁等特殊品种电炉除外)。

(三)能耗控制目标

1.钢铁。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德胜钢铁公司吨钢综合能耗总体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其他企业能耗达到我省相关能耗限额要求。

2.铁合金。已经通过行业准入公告的铁合金生产企业产品单位冶炼电耗不高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4年第76号)规定的标准。

其他铁合金生产企业单位产品冶炼电耗达到我省相关能耗限额要求。

工业硅单位冶炼电耗不高于13000千瓦时/吨。

三、主要措施

(一)鼓励企业节约用电

鼓励企业积极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允许的节约用电措施,制定节约用电规划和降耗目标,做好节约用电工作。

(二)加强二次能源综合利用

通过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装置和措施,减少外购电量,重点钢铁企业要加强烧结环冷机、炼钢、焦化熄焦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推行生铁、钢坯热送热装工艺;300立方米以上炼铁高炉要逐步推行余压发电、煤气发电,应用蓄热式加热技术改造老式加热炉,使用钢铁工业各环节的能耗指标逐步降低。

(三)加快铁合金生产节能改造

对铁合金生产特别是锰系铁合金生产推行精料入炉,提高原料入炉品位;要通过对入炉原料冷粘结球团或冷压球团使各种物料按工艺粒度要求进炉,避免将杂质带入炉内,促进均匀化学反应和热交换;要利用好含锰环保烟尘。对已经通过行业准入公告的铁合金生产企业,逐步推行低压补偿、低频补偿、电极自动升降等节能措施,进一步降低冶炼电耗。

(四)实施和完善差别电价

1.以下生产装置实行淘汰类电价:

生产地条钢、钢锭或连铸坯的工频炉和中频感应炉,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炼钢电炉(不含机械铸造电炉和10吨以上高合金钢电炉)和转炉(不含铁合金转炉);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100立方米以上铁合金高炉及200立方米以上专业铸铁管厂高炉);5000千伏安以下矿热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半封闭直流还原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精炼电炉(硅钙合金、电炉金属锰、硅铝合金、硅钙钡铝、钨铁、钒铁等特殊品种的电炉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

对2005年1月1日后建设(含新建、改扩建)的不符合《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的铁合金(含工业硅)生产装置,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淘汰类电价。

2.以下生产装置实行限制类电价:

2005年8月以后建设的公称容量70吨以下的电炉项目、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20吨以下转炉项目及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未同步配套烟尘回收装置,能源消耗、新水耗量等达不到标准的电炉项目;2004年底前建成的5000千伏安及以上、125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不含国家予以公告的企业)。

(五)控制钢铁生产能力过快增长

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铁矿开发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的炼铁、炼钢、轧钢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铁矿开发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各地、各部门不得对炼铁、炼钢、轧钢项目擅自审批和对外招商引资,不得新建或改扩建不符合《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要求的铁合金(含工业硅)生产项目,否则,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出具项目确认书;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不得配置矿产资源;环保部门不得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商务、工商部门不予批准其合同和章程,不得发放外商投资企业证书;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或依法收回生产许可证;安监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证监部门不得核准其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海关不予减免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工商、税务部门不予登记;设计部门不得提供设计。

(六)淘汰要求

1.坚决取缔地条钢生产。对生产地条钢的企业,供电部门一律停止供电,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工商等部门,对其生产设备、公辅设施依法进行拆除、就地废毁。

2.对列入附件的落后生产能力,相关企业要在规定的淘汰期限前停止生产,并报停变压器,拆除炉体、公辅设施并废毁。

四、加强对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经委、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国资委、环保局、工商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安监局、经合办、国税局、昆明电监办、人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电网公司等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省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全省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涉及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的州、市、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关工作机构,确保淘汰任务完成。

(二)落实责任

省经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落后生产能力情况。按照隶属关系、属地管理和“谁投资、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谁审批、谁清理、谁落实淘汰”的原则,由省人民政府与有关州、市人民政府、省属企业签订淘汰钢铁落后生产能力责任书。省属企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由省属企业负责实施,企业所在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有关工作;其他企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由有关州、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三)严格管理

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下,相关企业对应当拆除的工艺设备进行拆除、废毁,严禁不经废毁将落后工艺装备转移、售卖。拆除、废毁过程须做好文字、图片记录,由各州、市人民政府按月汇总淘汰进度情况并报省经委,由省经委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检查。对于不能按质、按时、按量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的,省级有关部门将不再安排各种涉及钢铁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

第6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精准化

前言

进入21世纪后,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钢铁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购买大量的高端的设备,发挥出这些设备的最大功效,不断通过更新设备来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益。但目前许多钢铁企业的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并不高,这就要求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有效的整合设备与资源的配置,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降低设备运行和维修的费用,增加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新时期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钢铁企业采用传统的、生产效益不高的设备管理模式。但最近几年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许多企业购进了许多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都比较先进的设备,这些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都比较高,只有改变设备管理方法,制定新的设备管理措施,才能适应冶金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1.1设备维修费用巨大

由于钢铁冶炼设备都比较庞大,而且精度高;整个钢铁冶炼过程比较长,需要的冶炼设备比较多。大部分钢铁企业拥有许多钢铁冶炼设备,需要维修或保养的设备非常多。另外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产品的质量,影响生产使用的能耗等问题。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维修、保养任务重,维护费用和保养费用高,大部分钢铁企业一年都要花费上千万元的设备维修费用。有数据显示,生产100万吨普通线材,一年的设备维修费用就要近百万元。

1.2设备维修策略与设备新技术不匹配

新购进的智能化设备因为自化化水平、数字化水平更高,维护技术和维修管理方法不一样,大部分钢铁企业都比较重视,派出最强的维修或保养团队,给予充足的维修资金,但也造成了资金、工时等的浪费,备件库存普通较高。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协调、资金互动,人员互动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1.3设备定修体制不健全

大部分钢铁企业设备定修体制不健全,设备使用者与设备维修员对设备的关心程度明显不一样,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设备管理体系,许多设备使用者只管使用设备,都不爱惜设备,造成设备频繁出现故障,设备维修人员应接不暇,停止生产来维修,协调效果差。

1.4设备维修人员素质偏低

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维修人员或保养人员仍然是学历层次不高,凭经验做事的技术员,计算机水平或数字化处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维修。甚至出现设备购进后一直没人会维护或看得懂维修手册的情况,设备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直接影响生产、经营和销售,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信息化背景下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的创新

2.1以人为本的现代设备管理思想

要提高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效益,就必须构建高效的钢铁企业设备管理体系。21世纪后,现代管理理论抛起一股“以人为本”的思潮,强调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切实改变我国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全面、系统地构建钢铁企业所有设备维修策略。通过树立市场概念、竞争概念和管理决策概念,创新维护和管理队伍的思想意识。树立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维修观念,克服单纯的技术管理思维,信息观念、时间观念,重视人才开发,民主管理和自主活动,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员工的真正价值。

2.2以安全为第一的现代设备管理方针

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长,生产条件复杂,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应该以安全为第一,尽量解决设备故障的同时,应该保证维修人员和设备本的安全。设备维修或保养应该认真分析设备的事故原因和保养方法,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效率。制定与研究设备的可行性实践修养方案,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确保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应该建立相对应的设备预知体系,通过完善设备的安全确认体制,设备的科学诊断体制,规范设备的安全化标准。

2.3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的现代设备管理方法

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总结和继承以后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科学,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设备管理措施。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应该使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工程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价值工程方法和其它计算机技术,采用管理学中的激励机制,结合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建立创新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以科学的管理力式为指导,建立设各的科学管理体系。

2.4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飞速发展给工业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钢铁企业应该建设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手段,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定量管理,对原始记录、各种标准、基准、常规工程、各件、资材订购储各消耗等各力而的数据和资料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相应管理技术的扩展。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加强设备的监控、检测和诊断,建立一个动态的设备管理体系,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ERP系统,提升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一体化水平,建立了高效的设备管理模式。

2.5以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化设备管理措施

通过科学发展观引领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还包括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与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现钢铁设备的循环利用,也就是应该建立计划、实施、核查、处置的设备管理模式,建立可发展的设备维修策略,改善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循环体系,有效提高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

3.结语

总之,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应该考虑钢铁生产销售的生过程。只有通过模块化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的精准化,应该考试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使用者、企业的综合效益目标等等。只有充分使用现代管理经验,以人为本、以安全为第一、以科学为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循环利用为目标等现代管理体系,推动设备向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运作才能提高钢铁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基于信息化的设备管理IFS系统在钢铁企业的应用[J].硅谷,2009(16).

第7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马钢的历史与“9・20”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1958年9月20日,主席首次来到成立不久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登上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高炉视察。到了上世纪60年代,马钢被誉为“江南一枝花”。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3年9月20日,马钢实施规范化股份制改制试点,诞生“中国钢铁第一股”。

1998年9月20日,经安徽省政府和原冶金部批复同意,马钢总公司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挂牌更名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2007年9月20日,以马钢新区全面建成投产为标志,马钢从1958年成立时的固定资产原值2亿多元,年产生铁25万吨的小铁厂,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800亿元,年产钢1800万吨配套生产规模的钢铁巨人。

虽然用文字表述的50年历史只需要300字,但光荣的背后,经历的波折、争论、突破,可以写就一部国企改革攻坚的大书。

股份制“热身”

在中国的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八分谋、二分战”,意思是说决定战役胜败的因素中,战前谋划占80%的份额。同样,对于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是如此。在真正涉及到企业产权改革之前,包括马钢在内,进行了长达15年的“热身”。

巧合的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钢铁企业揭幕的。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改革试点。通过放权让利,企业开始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过度。首钢改革创造出的“周冠五模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焦点。依此为标志,国企开始了以经营机制转换为核心的第一阶段改革。安徽也是在1979年开始了企业自改革试点。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钢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建立和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上,制订了以“十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以后的马钢,又将管理改革作为重点,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制订了对二级厂矿长放权的“十三条”;在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上实行了职工工资晋升随企业效益浮动制度等。

到了1984年,事情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在马鞍山作了《关于城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直接论述了所有制改革问题,包括企业发行股票、职工入股、组建公司集团等。“从那时起,我一直坚持认为所有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健。”厉以宁回忆道。

同年,素有“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之称的北京天桥百货,走向了另一条改革之路,成为那个时代的改革符号。

1983年4月,北京市体改办与北京财贸学院企业课题小组一起会诊天桥百货。经过调查,三方达成共识,即如果想解决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将是有效出路。然而,如何实行股份制操作,全国没有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随后,就是整整一年的讨论、争论、修改方案,仅仅企业性质的确定就讨论了三天三夜,股份制“破冰”之难,可见一斑。最终,在1984年7月25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当第一缕光线照进来,大门就再也关不上了。

1986年,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安徽省启动。合肥雨具厂作为第一家试点企业,开始试行股份制改革,向职工发行股票26万元,全厂82%的职工投资入股,每人平均投资900元,结果年终每位参股职工享受到了20%的股息红利。而马鞍山、安庆、淮南三市也都创办了股份企业,并且都在1986年下半年开业。

不过,1986年启动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大都在国有中小企业中进行,由于缺乏配套的措施与制度设计,并且股份制试点大多在企业内部职工中展开,而企业内部职工筹资能力有限,使得股份制改革达不到扭转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因此,这种股份制改革很多都演变成为一种内部借贷,最后以还款了之。

然而,不经意间,发生在1986年的一场争论,成为股份制改革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争论的主角是被称为“厉股份”的厉以宁。“官司”一直打到时任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那里。

22年后的2008年5月,厉以宁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认为:股份制改革被耽搁,国家选择了承包制。

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

在这8成多的企业承包中,就包括马钢。

从1988年起,马钢与安徽省政府签订了“两包、两保、双挂钩”为主要内容的5年经济责任制,虽然没有“一包就灵”的神奇,但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此后,马钢的改革,就没有太多的独特之处值得书写。马钢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大潮中的“规定动作”中前进。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要结束这种“原地踏步”式的改革,要等到6年之后。

不过,在这6年中,对股份制的探求,始终没有停止。1989年,在距离马钢200公里外的宁国,本土企业家夏鼎湖面对上亿的企业资产,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这些资产到底属于谁?

在80年代初期就因为在企业内部率先改革而与步鑫生等人齐名的改革家夏鼎湖,又一次振聋发聩,提出了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据说,这在国内是最早提出企业产权的企业家之一。1991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对夏鼎湖提出的产权要明晰的报告专门作了批示,鼓励他大胆往前走。

但是,不仅此时的夏鼎湖没有找到答案,作为国企龙头的马钢也没有找到答案。

改革“头班车”

1992年,被公认为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性年份。

在这一年,不仅对中国的整个宏观经济改革是一个新时代,马钢同样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契机。

时隔股份制试点6年之后,1992年7月15日,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快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将马钢作为打开安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然而,在国务院最初备选的全国30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的企业名单中,没有马钢,名单压缩到20家时,依然没有马钢。为了申报立项,安徽省领导亲自挂帅进京,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汇报。“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去推荐一家企业搞股份制改革,在全国还是第一家。你们省抓一个最大的企业来搞股份制试点,也是全国第一家。”北京有关部委的同志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9月份公布的改革名单中,马钢成为“黑马”,登上了首批9家股份制规范化改革试点的“头班车”。

但接下来的事情并不轻松。作为冶金系统唯一一家进入规范化股份制试点的大型国有企业,搞股份制在中国尚无先例。马钢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又要同国际市场接轨,为全国的冶金企业探索改革经验。因此,中央领导人与国务院各系统都非常重视。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基专门作出批示,并关切地说:马钢作为全国首批规范化股份制试点,我们是支持的。

国家体改委为了解决包括马钢在内的试点企业的经济规范问题,专门制定了一个文件,有1000多条,与香港和国际经济法规接轨。原冶金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马钢派驻专家,帮助明晰产权、理清家底。安徽省领导也多次表示,千难万险也要前进,马钢股份制改制现在是背水一战,要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不能失败。

马钢原先是钢铁、非钢产业与副业混在一起,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交易,就必须把非钢铁业务剥离出来,把钢铁主业和为钢铁服务的企业包装上市。说到底,就是要马钢“分家”。10万马钢人,本是一家人,现在要分灶吃饭,自谋生路。理性与情感“撞车”了,巨大的改革冲击波撞击着每个人。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马钢请来香港的中介机构帮忙,在加上由上级抽调的、内部选派的,各路改革精英共100多人汇集一起。若大的马钢宾馆,成了“会战指挥部”,一连几个月川流不息,灯火彻夜通明。马钢用“英雄主义”冲破了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冲突、企业重组等屏障,最终形成改革方案。

1993年9月20日,由马鞍山钢铁公司作为唯一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企业在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后更名为“马钢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境内外上市。这在当时被总结为“马钢模式”。对此,《决策咨询》杂志曾形象地总结道:“改制后的马钢公司犹如大儿子分家,独立出去搞股份制;母亲带着其他子女过日子,并与长子鉴定经营协议”。

回想起改革时的艰难,原冶金部主要负责人赞许地说:马钢人具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精神。后来人在评述这场改革时,大都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壮士断腕”。

接下来就是上市,首先就需要起草招股说明书。H股招股说明书是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关键性文本。当时,10多人负责起草,中英文两种文字写成,一共修改了26稿,等这部“皇皇巨著”最终完成,每个人都瘦了几公斤。据说,在香港最后完成校对印刷任务的17个人,连续奋战17个小时才完成,接下来,他们最大的需要就是睡眠。

至此,上市水到渠成。按照1993年6月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签订的《监管合作备忘录》规定,1993年11月3日,马钢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中国钢铁第一股”诞生。1994年元月6日,马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次发力

先行者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成为“英雄”,要么成为“先烈”。

马钢差一点就成为“先烈”。

这一次,马钢遭遇到的是钢材市场的逆转。钢材市场波谲云诡,把还沉浸在上市融资巨大成功喜悦中的马钢推向亏损的边缘。

正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邯钢经验”横空出世,在中央自上而下的发动下,全国企业掀起学习邯钢经验的高潮,这是30年中国企业史上最后一个全国性的改革典型。同属钢铁系统的马钢也不例外,从1994起先后开展了三次学邯钢活动,前两次把邯钢经验仅仅作为加强管理的方法来学习,结果邯钢的真经没学到,管理却出现了滑坡。

怎么办?

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马钢人发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的呐喊。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马钢上下困惑、焦虑、彷徨的时候,一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在千里之外的山东诸城市拉开了帷幕。

从1992年开始,在时任诸城市委书记陈光的主导下,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第一官”陈光由此被称为“陈卖光”。由于当时国企改革到底怎么走?并没有取得共识。于是,国务院先后派出调查组奔赴诸城实地调查。到了1996年3月,朱基亲自带队,吴敬琏、陈清泰、洪虎等人参加,到诸城视察,陈光日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几天睡不着觉。那时候我的人生就好像一枚半空中的硬币,连自己也不知道会翻到哪一面。”

后来的实践证明,从这个时候开始,国企改革的思路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最终放弃了在企业经营机制与放权等方面打转转的做法。“抓大放小”正式出现。

1997年6月,陈光从诸城调任地处鲁西的菏泽,开始了被称为“陈送光”的改革。在此时的安徽,在马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1997年下半年走马上任。8月,以“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为题的大讨论,拉开了马钢思想大解放的帷幕。

就在大讨论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路正式形成。来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并毅然地说出闯“地雷阵”与“万丈深渊”。对此,知名企业史研究专家、《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对朱基做了如是评价:“在30年企业改革史上,朱基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1998年,国企改革开始大面积推进。同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的回良玉说道,要拿出当年“大包干”的劲头搞股份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应成为安徽省企业制度创新的主流形式。推行股份制在全国的大势已不是星星之火,也不是方兴未艾,而是如火如荼,将成燎原之势。现在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有出路。”

这个时候的马钢,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全员思想观念转变之后,开始以全新的思路推进马钢新一轮改革。

经过反复调研,马钢制定出《“九五”后三年深化改革总体思路》,提出九项主要改革任务,第一条就是实施集团化改革,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马钢开始了第二次体制改革。

1998年9月20日,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改制后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按母子公司体制和集团模式构建了新的管理体制,开始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型的转变,集团所属的10家单位实施了资产授权经营,模拟子公司运作的改革举措。

一场未完待续的大戏

“110户江东企业,就是110个出血点。”马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胜利这样总结道。

马钢江东企业创办于1979年,是安徽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型集体企业。30年来,先后安置22000名马钢职工家属和部分社会就业青年。

背靠大树好乘凉。由于产权不清,体制僵化,形成职工吃江东企业“大锅饭”,江东企业吃马钢“大锅饭”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江东企业生存难以为继。消极等待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马钢痛下决心,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原则,开始分离企业办大集体改革。江东企业通过改制,实现由马钢的“依附型”企业到面向社会的“谋生型”企业转变。这标志着,马钢第一次回答“人往哪里去”,这个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通过两年多时间扎实有效的工作,到2004年,改制后进入马钢市场的企业全部实现赢利。到2007年,110家企业中除江东轧钢厂外,其余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全面结束。这是马钢史上最为艰巨的一项改革工作。

就在马钢全力以赴进行企业办大集体改革的同时,一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悄悄展开,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国的改革大争论。

事情的缘起是2004年8月,来自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通过对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公司的分析,提出了“国退民进中的资本盛宴”的观点。可以说,郎咸平成了勇敢地喊出“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

单纯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是继1986年、1991年、1996年之后的第四次大争论。在这次争论中,合肥美菱集团被卷入漩涡。同时,马钢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对这场争论的持续性关注,不亚于任何一家国有企业。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中,国企改革向前推进了三大步。2005年7月,顾雏军被拘捕,争论告一段落。同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2005年为“改革年”。从这一年开始,安徽省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包括马钢在内的关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揽子改革措施,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等,都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9月,安徽省政府举行新闻会,安徽省国资委副主任沈天鹰对外宣布,马钢整体改制方案正在制定中。以此为标志,马钢开始第三次体制改革。

第8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融资对象的不同,企业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向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直接从货币所有者手中融资。直接融资又可以分为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直接向机构投资者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具有利率低且固定等优势;同时与股票市场融资相比具有不减少每股税后盈余、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等优势。然而,目前债券市场融资的门槛相对较高,只有各个行业内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才具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资格,同时必须由相应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主体信用等级和债项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具体可参见相关企业的主体和债项信用评级报告)。本文以26家钢铁行业发债企业为样本(以发债公司的最大母公司为准,比如鞍山钢铁集团及其下属的鞍钢股份均有存续债券,以鞍山钢铁集团作为样本;太钢集团及其下属的太钢不锈均有存续债券,以太钢集团作为样本;河北钢铁重组的前身之一唐钢股份和新新钒钛也有存续债券,统一纳入河北钢铁作为样本;南钢联及其下属的南钢股份均有存续债券,而南钢联的数据不完备,故以南钢股份作为样本;等等),研究钢铁行业信用风险变化情况。这26家企业均为行业内规模较大、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见表1),2010年合计粗钢产量36 504万t,占全行业的58.25%,因此也具备较大的行业代表性。本文数据、资料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Wind资讯及各钢铁企业的信用评级报告。

1. 发债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从融资方式看,26家钢铁发债企业间接融资占债务总额比重较大。截至2010年末,钢铁发债企业长短期借款合计7 121.81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6.03%;截至2011年3月末,钢铁发债企业长短期借款合计为7 572.9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6.23%。2006年以来,长短期借款比重波动下降,但始终以短期借款的占比较高。近年来钢铁企业供款结构情况见图1。贷款的增长带动了钢铁发债企业财务费用的增长,近年来,财务费用比率呈波动增长态势,见表2。从图2可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与发债企业短期借款变化情况正相关,而与长期借款基本不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钢铁行业“短贷长用”现象较多。截至2011年5月末,我国钢铁发债企业债券存量为2 258.60亿元,占发债企业债务总额的13.79%,占比低于间接融资32.44个百分点。发债品种中以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见表3。存续各类债务工具合计金额最多的前7家企业(均含下属子公司)如表4所示,这7家企业均为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的企业,具备相对较强的直接融资能力。7家企业存续债券合计金额1 511亿元,占26家发债钢铁企业的66.90%。相对较为集中的情况也反映了钢铁企业债券融资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说明未来钢铁行业债券融资仍有较大的潜力。2010年6月—2011年5月钢铁发债企业发债情况见图3,其中最少的2010年7月为5亿元,最多的2011年3月为182亿元,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平衡。以短券为例,分析了2010年6月初—2011年5月末钢铁行业债券发行利差((票面当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1年期利率)×10 000,单位用BP表示)情况,见表5。可以看到,信用等级和利差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但另一方面,信用等级和利差的标准差之间却显示出一定的不确定关系。说明在级别之外,货币市场供给形势、投资人对具体企业的选择态度等对发行利率也有较大影响。

2. 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情况

2009年初—2011年5月末,钢铁行业发债企业出现5家主体级别上调的情况,无一家企业主体级别下调,见表6。此外,2010年10月29日对华菱钢铁的跟踪评级中,大公国际维持华菱钢铁AA的主体级别,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二、钢铁行业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1. 钢铁行业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1)过高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铁矿石是生铁冶炼最主要的原材料,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198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产生铁占当年全国生铁产量的比重仅为6.3%,但到2004年已达到50.4%,2008年达到60.8%,2009年超过70%。2010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达68%。同时,在国内供给的铁矿石中,钢铁企业自身掌控的资源量也仅仅在1/3左右。过高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1981—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及其产铁量占全国比重情况见图4。总体看,在国际铁矿石市场,面对近乎垄断的供给方,作为需求方的钢铁企业必然处于弱势,使得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对自身和下游行业的生产运营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开始,三大铁矿石巨头用“现货定价”(与现货市场指数挂钩的短期合约)取代原有的“年度合约”。本质上,新定价模式仍是三巨头利用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的工具,只是垄断优势进一步突出,垄断利润进一步增长。钢铁发债企业中,鞍山钢铁集团、太钢集团、本钢集团、首钢总公司等铁矿石自给率较高,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成本优势;而北营钢铁、安钢股份等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2)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行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1亿t,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 695.90万t,同比增加 5 308.70 万 t,连续 15 年保持世界第一,占全球的44.32%。2010年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4 541.43万t,同比增长73.27%;进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1 811.57万t,同比下降22.39%。全年钢材、钢坯进出口相抵,折合粗钢净出口2 729.86万t,同比增加2 442.14万t。2010 年,中国粗钢 CR4和 CR10分别为 27.75%和48.56%,同比分别增长3.34和4.69个百分点,见图5。但仍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 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以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提出的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的政策目标相距甚远。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大企业对行业整体的控制力不足,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行业的稳定发展。从长期看,产业整合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的微观层面都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意愿,关键是今后如何将各个企业的微观意愿统一到行业的整体行动上来。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未来宝钢集团、武钢集团、首钢总公司、鞍山钢铁集团等国有企业将在全国性兼并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太钢集团、华菱钢铁以及民营企业沙钢集团也将在区域性兼并重组中发挥较大作用。但总体看,我国目前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基本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很少“强强联合”,更多的是“以强并弱”,大多数兼并企业需要对被兼并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技术提升等投入。短期内,重组后的企业,尤其是跨地域、跨所有制、拥有不同产权归属的企业之间在理顺各种内外部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挑战。

(3)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的持续产生了重大挑战。从月度产量来看(见图6),2008年各月主要用钢行业主要产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高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钢铁行业的发展显示出较大的下游需求拉动特征。而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铁路机车、空调等行业累计同比增速均低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但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009年下半年,主要用钢行业均出现回暖。2010年各月,主要用钢行业产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高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在波动中逐渐恢复。2011年1—5月,铁路机车和汽车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开始逐步低于粗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从2008年以来的钢材价格变化趋势看(见图7),钢材价格指数在2009年4月探底回升,2009年8月达到高点;但由于供给增速过快,价格再次下跌;2009年10—12月,钢材价格指数开始缓慢回升。2009年全年价格走势呈“W”型。2010年初至4月中旬,钢材价格指数继续波动上升,但2010年4月下旬至8月份,钢材价格指数出现下跌趋势。2010年9月以来,钢材价格指数出现波动上涨趋势。2010年,受益于行业整体回暖,钢铁发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同比增长较多。但成本压力持续增大,使得毛利率仍然较低,同时2011年一季度毛利率相比2010年继续下降。2006—2010年及2011年一季度钢铁发债企业的收入盈利状况见表7。未来1~2年,在建的大量固定资产项目将继续拉动对钢铁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钢铁行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我国粗钢及钢材产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而国内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掩盖了国内钢铁产业竞争力不足、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低位运行导致的增产不增收等根本问题。刺激经济政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使得未来的需求被提前释放,如果有关政策不能持续,钢铁产业将面临新的困境。基于当前中国钢铁工业供需失衡、成本上升、出口受限以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未来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将面临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对不同公司而言,产品结构、地理区位和成本优势等对竞争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对行业盈利能力产生重大挑战。

(4)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存在增加企业成本的风险。钢铁工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钢铁工业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15%,粉尘排放量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5%,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6.6%,耗水量约占工业耗水总量的14%。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钢铁生产布局不够合理。全国有20余家重点钢铁企业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不少钢铁企业建在人口密集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给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减排,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2009年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发展节能减排项目的企业具有一定政策倾斜,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的钢铁企业将获得用水、用电等资源方面的价格优惠,相关企业将有机会获得污水处理项目收益债券试点,而金融机构也将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钢铁企业相关生产设备以及环保设备不断升级,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提前纳入生产成本,短期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运行效率。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对钢铁等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提出了治理的措施及对策。目前在钢铁行业中,部分大型先进装备的环保、能耗、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暂时尚未达到的,也已不存在技术障碍,通过技术改造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小高炉、小转炉和小电炉等落后设备,能耗、物耗和污染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大型先进装备,而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具有通过改造达到先进水平的可行性。因此,未来钢铁工业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已经达到的较好水平基础上进一步节能减排外,更重要的是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和企业。在钢铁发债企业中,宝钢股份、太钢集团、武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企业设备先进,节能减排效果实施明显;而包钢集团、北营钢铁等企业则受设备、工艺以及原料成分(比如包钢集团自产的铁矿石含有钾、钠、氟等不易冶炼的元素,造成炼铁环节能耗偏高)等因素制约,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5)铁路运输瓶颈导致钢铁企业物流压力增大的风险。钢铁产业从原料采购到产成品输出都有较大的物流量,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属于内陆布局,同时我国钢铁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而国内的钢铁物流基本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因此铁路运输的优劣基本决定了各钢铁企业的物流效率。截至2010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1万km,且承担着庞大的不断增长的客运功能。如2008年、2009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7 779亿人•km和7 879亿人•km,同比分别增长7.79%和1.29%。有限的货运能力中,又有35%以上要确保煤炭运输,2007年和2008年,煤炭铁路货运量分别为8 360亿 t•km 和 8 478 亿 t•km,分别占全国铁路货运量的35.79%和36.30%。我国铁路交通依旧由铁道部实行行政管理,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铁道运费长期保持坚挺并有所上扬,在钢铁市场低迷时,给钢材的销售造成巨大的压力;市场转旺时,又难以保证运输数量。由于铁路运输相对紧张,且替代性较差,钢材运输一般要在规定的价格之外另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因此,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巨大的物流压力。图8为2000—2009年钢铁行业(主要以钢材、铁矿石和焦炭合计)铁路周转量及占全国货运总量比例变化趋势,9年间,运输量及其占全国总货运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使我国钢铁企业本来就很紧张的运输状况雪上加霜,各地区之间庞大的原燃料、钢材流动给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增加了压力。每年钢铁协会都要与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等部门沟通,解决钢铁企业运输瓶颈问题。由于我国铁路运力不足,部分内陆钢铁企业20%以上的进口铁矿石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使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有些企业进口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比沿海地区每吨高出150~250元,折合吨钢成本要高出240~370元。在钢铁发债企业中,首钢总公司的京唐项目、鞍山钢铁集团的鲅鱼圈等新建项目紧邻港口,物流优势明显;宝钢股份拥有沿海、沿江以及便利的陆路运输;武钢集团、沙钢集团、南钢股份、马钢股份等拥有较为便利的长江水道以及陆路运输,也具有较大的物流优势;而包钢集团、攀钢集团等远离港口,仅能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加之本区域内钢材消费有限,绝大部分产品需要外运,进一步增大了物流压力。

2. 钢铁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特征判定

未来1~2年,随着下游行业需求拉升钢铁生产、产业整合的持续推进和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持续开展,将逐步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但原燃料供给问题将长期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产量仍旧快速增长使得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缓解。以26家钢铁发债企业为样本,分别从原料供给、产业整合、盈利能力、节能减排和交通运输5个角度进行信用风险特征分析,如表8所示。

三、钢铁发债企业债务上限分析

1. 钢铁行业债务需求影响因素

2011—2012年,影响钢铁行业债务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游需求、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企业融资方式等方面,具体情况见表9。

第9篇: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我省自启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以来,截至2018 年底,全省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294 万吨,完成总体计划进度74%,约占全国钢铁去产能总量的8.6%,相关地区按照省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要求,通过关停或产能置换,正在逐步完成任务。但是,新建一个钢铁制造项目,除了炼铁、炼钢产能作为前提,同时地方也需要有相对应的煤耗、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才能支持项目顺利落户、建设。经了解,在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总量稳步下降的背景下,省发改委、沿海地级市现有煤耗、能耗不足以支持沿海地区新建800 万吨规模以上的钢铁项目,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工作方案难以有效实施。

建议:

1.产能置换定向支持。省内原有钢铁企业、产能主要分布在徐州、苏锡常、南京等地区,而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本身就缺少钢铁企业,所以,产能置换至沿海三市是必然过程。建议对于现有的钢铁企业地区,按照去产能任务要求,加快整合及依法关停,按照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将产能定向置换至省内沿海精品钢基地,确保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工作有序开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