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教育概念

第1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方法;五年制高职

作者简介:胡长效(1968-),男,河南夏邑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蒋留生(1961-),男,江苏泰兴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筹)党委书记、校长,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0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104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28-02

江苏省从1984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程环节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创业知识。而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开设的往往只有一门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个别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也都是为“白领”而准备的,不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的设计的。

2.理论基础薄弱,教材开发滞后

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研究较晚,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创业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现有教材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概念性、原则性的东西多,解决创业中实际问题的一些针对性办法则几乎没有,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类群的案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方法失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既学不到从事创业必需的创业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极差,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特点是极其不适应的。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普遍是由原来从事德育课教育的教师转行或在上德育课的同时兼代创业教育课。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更缺乏创业经历,教学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创业能力培养空置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高职学生又难以进入,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创业过程。没有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5.顶岗实习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创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

6.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活动嵌入创业教育内容不够

创业教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条件,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是创业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创业氛围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有裨益。而现今的五年制高职校尚没有关注这个创业教育领地,尚未见有学校真正把创业教育的社会常识、创业人士成功经历及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上,也主要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真正结合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

二、建议

1.加快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初中起点和五年一贯培养模式,使得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如何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架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当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依靠各个协作委员会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各类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采取这种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开发策略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质量。

2.完善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壮大与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况单靠引进与培养是难以在近期得到缓解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师资相对匮乏现状,只有采用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措施有:一是学校自身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及高校引进具有创业经历背景的人才来校任教及把现有师资送入企业或社会进行创业锻炼是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联院级创业教育网络化共享师资。这种办法是解决目前各分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及教学水平低下比较现实的策略。三是高薪聘请成功创业者、金融专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

3.加快创业教育类课程联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联院级创业教育远程教学

要充分利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优势,精选各学院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及各类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创业教育各课程标准、教材,制作教学录像,建设联院级远程教育网站。通过远程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来快速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多层次五年制高职生创业中心

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练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解决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学校必须依靠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如校企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市校共建创业园、省联院建立公共创业中心及学校自建创业中心等。

5.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克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每天不仅要关注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和专项技能,更应珍惜自己所处的有利场所,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观察、去体味、去“偷”艺。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充分利用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教室、实践场所、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将创业理念、创业成功经历、创业知识及激发创业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唤醒创业意识、将创业知识渗入心理。另外,各五年制高职校要充分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大学生社团,举办创业沙龙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参与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创业能力自主提升渠道

虽然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属于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创业活动,但基于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现有途径,这也不失为部分学生能得到创业方面锻炼的一个机会。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中去。当然,这种小商品经营活动最好是结合本专业,经营场所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时间上,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

8.申报“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拓宽五年制高职生创业教育渠道

我国2006年启动“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已有许多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成功。但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属分院尚无一所申报,各分院需改变这一局面,尽快建立起“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将其作为五年制高职生创业教育一条渠道,鼓励学生去选修。

参考文献:

第2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时代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能否在知识、技术、理念等方面实现创新,能否顺应时展的潮流,就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根本上进行产业转型,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国家经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行政管理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涉及到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为了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就要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如: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移交、会议等都属于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以往,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行为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受国家的控制比较严重。这种管理模式难以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IE企业管理普遍过于重视行政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受到了以命令为中心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大,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管理的整体效果。

2.缺乏学习动力,企业管理不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一些新企业的领导层虽然积极引进国外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但是企业引进的这些管理方法和模式等严重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很难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本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效果。其次,企业高层缺乏对管理的正确认识,不具备与时俱进的魄力,甚至拒绝吸收新的管理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学习动力。由此,企业管理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领导层难以组织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企业被社会和行业淘汰。

3.对人才建设缺乏重视程度,导致企业落入困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全球经济都在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但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管理思想上,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需要大力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人才是产业转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要重视人才,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足够的人力基础,避免企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二、产业转型视角下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1.“创新人”,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创新人”是企业实施的管理创新的基础,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管理者要具备“创新人”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效果。人才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能否成功,开展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人进行重点创新,同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形成创新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创新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在创新人和创新制度之间实现相互推动,从而使企业创新管理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

2.管理与文化: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中,一点点地积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也制约着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要相互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通过纳入一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实现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

3.管理转型: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

a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是一个独立的定义和概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在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意识,调整企业管理组织模式,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正确看待产业转型。

三、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

首先,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创新概念模型要遵循传统理性,总结分析产业转型经验,根据已有的对传统经验、知识等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升华为企业管理活动的经验,如:传统的人性本恶论、与企业管理有关的传统理性等。其次,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中,企业要将传统理性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为推广普及企业管理创新模型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从管理效果来看,随着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企业普遍接受管理转型的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符合我国国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并且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显示出企业管理的全部传统理念。另外,我们要借助更多的实例,进一步扩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另外,在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上,按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创新活动等管理内容,深入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属性,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科学、合理地判定新构建的模型,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思雨,许亚东,杜宗棠.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7(02).

[2]李洪波.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27).

第3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81—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自2009年秋季起,学校通过省市教育局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美国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创业课程,在药学、眼视光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NFTE创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组建公司、谈判、销售、制作水果沙拉、撰写创业设计书等实践技能的学习。学校组织了创业征文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沙龙、销售实践、创业公益、创业社团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比赛与活动中得到了磨炼,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学校成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药学专业2009级1、2班和2010级1、2班以及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2010级1班共计5个班270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创业教育现状调查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评价四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调查的5个班学生在参加创业教育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参与创业教育前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267份;参与创业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4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1份。

3.个别访谈法

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27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差异明显

目前创业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业概念是只要是开创一份事业都叫创业;狭义的创业概念是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当前倡导的是广义的创业概念,即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创办企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对创业概念理解的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74.5%的学生从狭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江苏地区,很多学生从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熏陶,较早获得了对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81.6%的学生从广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说明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楚了,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有18.4%的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狭义上,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二)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程度不一

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对学生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2—4。

1.学生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2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59.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赚钱,改善物质生活,28.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下降到24.1%,而以满足自己兴趣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上升到41.2%,说明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在参与创业教育后由之前的3.4%上升到19.8%,也说明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公益思想的教育已深入到一部分学生的心田。

2.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

从表3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只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一项,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16.1%的学生选择这一项,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34.1%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更有助于创业成功。虽然学生认识到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但真正具备这些素质的学生还是有限,学校要通过多种活动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3.学生对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4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37.8.%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35.6%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好的项目,在参与创业教育后,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下降到21.1%和27.6%,而36.7%的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更明白了自身的经验、能力对创业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有明显差异

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见表5、表6。

第4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史正宪等(2010)的《近年来中国农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把“农民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就业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农民创业教育也是近几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才兴起的,国内关于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民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农民发现和捕捉刚刚出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机会,从而在农民创造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时培养必备素质的过程。农民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创业教育在指导农民如何创业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 21 世纪,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创业者具备“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创业素质,而农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的这种类型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农民创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创业教育的主体方面,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相比大学生而言,参加创业教育的起点较低,参加创业教育中会因为创业理论晦涩难懂而难以继续下去等。创业教育客体方面,如创业教育环境方面,具体而言,像政府对创业的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等,这些因素会使参加创业教育的农民不能学以致用,打击他们参加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农民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将是致命一击。 因而,各级政府、农业院校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环境。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对我国农民的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成因。其次结合山东寿光市的调查,分析山东寿光市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最后就生态农业视角下如何大力推进农民创业教育提出基本对策。本研究的创新点就在于选择生态农业这个视角进行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研究农民创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对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本来就少,而且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生态农业这个角度对农民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笔者没有可以借鉴之处。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农民”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奴隶社会,可分为自耕农和隶农。封建社会则有自耕农和佃农之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的自由发展,农民的分化成贫农、雇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①由于农民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多维性,很难对这一概念作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国外在讨论“什么是农民”时也面临很大困难。在当达国家,农民(Peasant)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关于农民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界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农民”的含义逐步演变为拥有农业户口的人。当前我国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在读大学生或已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拥有农业户口,但是他们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具有干部身份,所以笔者不把这一群体归在农民之列。本文所界定的农民首先是拥有农业户口的人,不仅包括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它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能够独立谋求职业出路,具备开拓型和创业型特点的人才的教育。1991 年,在东京召开的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人的教育。它通过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两大方面。”

……………

(二)理论基础

1. 创业理论

创业教育研究包括创业的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创业者、创业过程以及创业结果等方面。创业基础理论较多,包括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领导理论等。目前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是创业者行为,行为理论也因此成为创业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行为理论认为,与成熟组织的管理者相比,创业者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大。创业者通常采用直观推断的思维与决策方式,并试图使其决策方式的潜在影响达到最大化。行为理论则侧重于从行为角度研究创业,这点与其他基础理论不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酝酿者、初学者、熟练者、持续者、习惯性创业者、拓展者。赫费(Hofer)和比戈维(Bygrave)认为创业过程包括 9 个重要的方面:始于人的毅力行为、发生于单个企业、涉及状态的变化、不连续性、整体性、动态性、独特性、先行变量以及对变量初始状态产生的敏感结果。然而,从过程的角度,通常认为创业过程包括机会识别和信息搜索、以及资源获取与经营战略两部分。②创业的外部环境。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单个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而将创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作为外部变量。因此,考虑外部环境的社会系统观点更有助于解释创业过程。目前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创业结果由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绩效及创业退出组成。目前对创业企业绩效的研究较成熟,对后者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创业动机的多样化、创业者类型的差异以及组织

形式的不同,构成了创业的异性质,因而对创业者绩效的衡量极具挑战性。权威人士认为,为避免测度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匹配,可以通过新创企业成功的数量和比例或者它们所创造的总价值来分析创业者的“创业生涯绩效”,据此来进行研究也许更为合理和有效。 ……………

三、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13

(一)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13

1.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13

2.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14

3.创业教育对象整体素质偏低..... 17

4.创业教育目标忽视可持续发展....... 20

5.创业教育师资缺乏......... 20

(二)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21

1.农民的培训教育发展缓慢......... 21

2.义务教育普及太晚......... 22

第5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新阵地,在国家大力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下,大批学员踏进专业课堂接受系统化的创业培训教。作为国际劳工部持证教师,笔者从事《创办你的的企业》教学10来,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结合自己财务工作的情况下,探讨创业教育培训中重要的财务理论教学心得与体会。纵观《创办你的企业教材全书,从第6章开始,进入财务相关部分内容:因定资产,流动资产,销售收入预测,销售和成本计划以及现金流量计划涵盖了财务模块的重点知识。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几点教学重点内容:简要分析探讨财务理论在创业过程中的运用,并且利用案例讨论的方法,让学员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正确树立创业理财观。激发财务理论学习热情

很多人在创业之初,最关注的是如何寻找到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如果想达到创业的成功,还有一样更重要的能力必须兼顾,就是拥有一个正确的理财心态。对于个人理财来说,如果态度不对,即使有最好的理财方法,往往也是徒劳无功。而对于创业者理财来说,态度不对,将可能直接导致创业项目的全军覆没。

“理财观”教学往往是在财务理论授课前的重要预备课程,由于课程学员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财务理论基础各异。所以前期意识教育非常重要,正确的理财观,首先是建立在“货币的时间价值”基础上的,从基本的时间价值谈起,让学员在第一节财务课上,就明白今天的一元钱与明天的一元钱价值不同。从而为学员今后的财务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二、务实教学基础。强化基本概念

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概念解说是整个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基础概念明确的前提下,学员才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理论。如果没有扎实的财务概念基础,就无从谈起各种灵活的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的引出往往采用先案例,后总结的形势给出。将理论概念巧妙的融入到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中,这样学员接受才会更加容易,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员也才会更加深刻的记忆这些重点的财务知识。

首先,给学员介绍的宜为企业财务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企业财务?企业财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汇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记忆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这里,就要让学员明白:财务管理师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动及其规律,他通过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调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教育学员财务活动的分类,让学员有整体把握财务理论的能力.一般的财务活动都可以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其中,筹资活动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投资活动是企业筹资的目的,他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资金的工程是指就是投资过程。营运活动,就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引起的财务活动。还有要给学员重点讲解的就是分配活动,这里是财务活动的核心,往往也是学员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该问题是围绕着收入和分配的角度给予阐述的。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规范

创投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创业企业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单纯提供资本,更重要的是提供增值服务,这也是创业投资区别于传统投资的一大特征,是创业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业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针对中小创业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创业投资企业主要通过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增值服务,帮助中小创业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在这其中,有两点十分重要: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业资本进入创业企业后,可以优化创业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形成由创业者、技术骨干、投资机构组成的股本结构,实现创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并且通过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业投资企业应帮助中小创业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授权控制的原则设置企业财会机构、建章立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涉及财会工作的任何人均有约束力,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企业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使财会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杜绝“家族化”管理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创业培训教育其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好的创业培训教育应该包括一名优秀创业者所必须的众多优秀品质。而在其中,企业财务是重中之重。从正确的财务观念树立,到扎实的财务基础以及规范化的财务体系,都需要广大学员与教师在互动中,更好吸收,更快进步。

参考文献:

[1]贾曙泳.企业财务教学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7).

第6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超竞争格局”的不断加剧,创新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特别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以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敲响,急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因此,为顺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需要,响应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各大高校纷纷将创新与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架构中。然而,创新创业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如何落实并发挥作用,却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反思与修正的道路。

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

高校,作为肩负知识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了教育部、各层次高校的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但是,在实施上却碰到了一些质疑。下面是笔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用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特征,因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性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新跟自己无关,创业更是靠运气,创新与创业不是被认为难以捉摸,就是被视为太容易上手。这种思考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此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比较多,但其课程内容跟不同行业职场的接轨似乎并不明显,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跟学生的“实用技能”没有显著关联性。虽然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绝非补习可得。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维下,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不在于传导创业知识,更在于创新创业观念的启发,培养出面对两难问题不按常理脉络思考,遇到困难却能勇于拥抱,迎接环境变化,更敏于观察机会、资源制约下能转化心念等行为特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持续性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是否也会像某些流行一时的现象,风潮过了就褪流行了呢?创新创业课程在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是否都是以“你有我也要有,大家都有”的心态而开设呢?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更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此外,现有大部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相互复制课程架构,教材与教法,而不思考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与整合,对学生而言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感了。当学生对课程价值感缺失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创业课程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设计出切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不同专业学生创造价值,让学生“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到“主动学习”本课程。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建议

笔者根据现有教材缺陷,参考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创业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上提出以书本教材为主,以影音型教材为辅,并结合使用“体验型”和“开放型”教材。

2.1书本教材为主

从2002年开始我国8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到目前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各种创业教育的教材纷纷进入大学课堂,但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总感这些教材有一丝遗憾。一方面,目前通用类的创业教材很多,但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且基本上均侧重于创业理论的诠释,另一方面,缺失行业性的创业教材。虽然现在有许多优良的创新创业案例素材,令人津津乐道,但笔者认为这些案例素材不一定全然适应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比如医药行业环境不同于其他行业,医药创业教育必有其行业性和独特性。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教材上要考虑行业有别,教材案例的选取应从本专业中寻找,邀请成功创业校友提供教材案例,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创新与创业欲望。

2.2影音教材为辅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经验,所授知识点缺乏实践支撑,因此,可以从电影与影音演讲中挑选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素材,如《微软英雄》、《实叔》等,通过电影丰富剧性与演员魅力,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永不放弃》描述了创新如何对抗机构,是理解相关概念活生生的教材。

2.3结合“体验式”和“开放式”教材

“体验式”教材,即某些创业场所或企业生产基地,如带领或课后要求学生去参观大学生创业园,或某个企业。通过参观创业实践,观察创业人员的工作情形,与创业人员座谈或互动等,达到学习效果。“开放式”教材,即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资讯渠道,要求学生自行寻找的创业案例或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播报与评价。

3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3.1课程内容设计

从一个创意(好的Idea)到创业,需要经历很多过程。因此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创新与创业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创新,一般是指内含新颖性,即代表与现状的显著不同,其涵盖面很广,从有形到无形,从科技到人文,只要有新颖性(即与过去、传统不同)并且能产生价值就是创新。例如,能显著提高用户价值的新模式,相较于速度慢、价格高邮政,层出不穷的快递公司、相较于仅具通话功能手机的智能手机、缔造全新消费情境体验的参与式蛋糕店及具有教育价值的展览会等等。创新可能会以新产品、新技能或新服务形式出现(Thshman and Nadler,1998)。而创业来自于创意、创新在组织层面上的实践与执行,即为使用者产生价值并实现价值的过程。

基于这些概念的区别,以及创业过程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架构可以设计成三个部分:“创业零点”、“创业起步”、“创业发展与管理”。第一部分“创业零点”,即通过大量的现实大学生创业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认知创意、创新与创业的区别、了解创业种类、理解企业家的创业动力,提高大学生捕捉创新创业机会的能力。第二部分“创业起步”,以创业机会与资源两个内容为主线,从市场机会捕捉、新产品开发、商业计划和团队建设等角度,帮助大学生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利用创业资源,将创业机会有效转化为创业实体。第三部分“创业发展与管理”,主要从初创企业的创立、商业模式的构建,创业企业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了现实企业从创立到成长的全貌和全过程。

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重点教学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即创业意识的唤起、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利用等;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因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机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可重点放在创业发展与管理等内容上。

3.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基本上走多元化路线,除了老师课堂讲述外,还设计了个案研讨、小组讨论、模拟创业竞赛、创业演讲等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参与各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自行建构出完整的创业技能。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然而中国大学生每学期选课多、中国人不注重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文化传统等原因,致使西方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大学背景的课堂教学模式。

3.2.1课堂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的目标在于介绍一些重要概念或新知、讲述原理原则,因此在课时上,教师讲述规划为整体创业基础课程的1/3―1/2。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适当设计与创新、创业有关“小练习”、“小考验”,适时停留确认学生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在教学进程上,通常安排在课程单元主题开始时,作为后续活动的基础。

3.2.2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上,尽可能取自真实生活情境,比如,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故事。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校友成功创业的故事因能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简单的案例故事的描述,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素材应该包括精心设计的案例故事,同时附上讨论提纲以及教学指导,提示本案例内的理论概念与教学重点。

3.2.3隔堂小组合作讨论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只利于“教”,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且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隔堂讨论”的安排,使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上更加优化。把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新课,一半时间给学生运用小组方式对前次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讨论。隔堂小组合作讨论,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各成员学习到不同观点,学习如何沟通、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而这些正是创业团队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与评价,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

3.2.4创新与创业竞赛

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组织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

3.2.5实务讲座

借助校企合作、学校产学研平台,结合课程内容需要,邀请创业经验者(尤其是成功的校友)到学校跟学生零距离分享创业心得,进行创业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4]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第7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中的一些优势

当代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无尽的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具备了专业者应该有的素质,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同时他们也有着一些技术和思维上的优势,有着对美好未来憧憬的信念。如今的就业形势驱使一些在校大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有着挑战传统观念和行业的欲望,这些精神状态对于他们以后的创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提高他们自身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的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中的一些缺点

1、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缺乏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常常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对创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败,许多大学生都感觉很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有的甚至会中途而费,放弃自己创业的梦想。大学生开始创业之前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成功,往往忽略了成功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失败。因此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不光要看到前辈的成功光环,更多的还要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那些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才是创业者应该学习的,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类大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

2、艺术类大学生还缺乏对创业的更好认识,他们简化了创业的概念,并不是平时摆个小摊、开个自己的小店以及简单的做一些事情就是创业。其实“创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创业过程中牵涉到了很多的因素,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他们需要丰富的市场经验,他们创业的过程是自己创造自己的“铁饭碗”而不是找一个简单的“软饭碗”。

3、作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市场观念还很淡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市场经验。不少大学生向投资者只会谈谈自己以后的目标,而没有一个市场发展变化的概念。关于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只是知道花一些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市场营销和定位方面他们一点概念也没有。其实创业者在找投资人时,真正能够吸引投资人兴趣的不一定是那些先进的技术,而是他们对以后市场的发展及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如果一个创业者能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营销计划时,将能够更好的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创业项目将会有很大的利润可得。

4、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要保证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创业,就需要国家的一些市场和政策环境更好的给予他们帮助。成功的创业不是单方面就能保证的,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如公正的法律、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尽管国家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大力支持,但是那些也只是一些口头或书面决策而已,很难在实践中很好的落实下来。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好多年了,但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缓慢,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还是很低的。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对创业观念的认识

与国外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高校和社会对创业教育存在一些比较肤浅的认识。例如美国现在已经设立了一些关于创业方面的学位,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较完善的教学体系,美国的成功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只存在借鉴而不是照本宣科。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更深一层次的加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应该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方面的一个补充,而应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以教学为目的来带动解决就业的问题。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老师不仅肩负着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创业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大学生都保有传统的就业观念,对自主创业还缺乏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校没有系统的安排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因此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创业概念的认识。有些学生虽然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但也只是停留在单纯理想的层面上,对于创业的风险和规划性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的,更不敢去想象如何自己去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创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别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如今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大学生转变就业感念的关键所在。

(三)创业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更好的培养高校人才的关键,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还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要求高校的创业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完善。长期以来,一些高校艺术类教学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相对比较单一,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本身应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素质教育。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要以必修兼选修和实施学分制的方法来改变如今的教学模式,摒弃那些单一的、内容陈旧的和封闭性的教学。

(四)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认识

随着大学毕业时的就业难题,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变得更加流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对其也做了一些回应,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些高校中进行了创业试点,更好的推进全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多方面与世界都有了很好的接轨,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认识,对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健全艺术类创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优秀高素质的教师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更是保证艺术类大学生创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创业教育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但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更要有系统的创业知识。高校创业教育因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需要有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有效的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更好的促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大学生的创业工作中来。

(六)积极有效的开展艺术类学生的创业实践教学

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进行高校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有效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增加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要让大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实习,更好的运用地方上的一些特色,使产、学、研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创业所带来的艰辛和快乐。国家、企业和高校之间要更好的为创业教育建立一个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实践过程,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才能更好的推动他们的发展和创新。

三、结语

第8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分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22-02

1 问题的提出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而这一概念则是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提出的。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创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人才为培养目标,被誉为青年除了接受“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 教育护照”。 随着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深化,我国于20世纪 90年代末才对此领域开始关注,而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02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9所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同时举办的 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受众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及社会整体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高校教育目标的新价值取向和重要的职能任务之一。

在学术界,学者们在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做了有益的探索,部分学者研究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纵观研究成果,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与创业教育无关的“创业”和“教育”分领域研究阶段、90年代中期对“创业教育”概念性描述阶段和新世纪初“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阶段。近年来,创业教育研究继续深化,问题主要集中在:

(1)将创业教育仅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创业教育以各类创业活动为主。

(3)将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主速成教育”。

(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后,在我国得到较大程度的积极相应,但就目前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而言,由于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未形成有机联系,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领域分别探讨,缺乏系统性,非常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本文倡导将二者进行融合,拓展教育的目的和方向,这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

2.1 分化: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念困境

2.1.1 认为创业教育是创立企业的教育

目前,仍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立企业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没有认识到“创业与如何就业”,以及“创业如何引导就业”之间的内涵和关系,这一理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者在指导实践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忽略了创业者在“过程教育”中应具备的一些综合素能的学习。1991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重视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者不一定都是就业者,更不是一定要创办一家企业,它更应该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2.1.2 认为创业教育是技能培训的教育

这种观念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的过程,这种认识无疑将创业教育片面化了,缺乏创业精神的灌输。近年来,虽然技能培训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重视,但是不能将创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没有理念指导的技能不会提高,没有意识激发的技能不会主动,没有精神支撑的技能不会长久。为此,培养创业精神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和培养个人能力增长的关键。

2.1.3 认为创业教育是创业基地的教育

从笔者调研的一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校来分析,有很大一部分教育方式是把学生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创业基地授课,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性课程为主,很少有将专业课程融入创业教育中的做法,创业基地的“围墙”阻隔了其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此外,由于理念的偏差,在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上也没有与专业衔接。在我国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更强调的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为目标教育模式,应该突出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挥和身体健康等。创业教育的基地化模式,缺乏“走出去”思维,使受教育者的目标实现产生阻碍。

2.2 共性: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

2.2.1 本质相同

教育目的是教学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教育理性。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都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和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知识和优良品格的人才需求观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不管何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因此,从本质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2.2.2 内容相通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的,是学生走向生活的需要。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精神、品质和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进一步还可以分解为: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意识、自强自立精神、积极参与精神、与人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勇敢面对问题和挫折的勇气、关键能力、创业法律、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创业税务、创业保险、创业环保、市场流通等方面;而专业教育概括为专业认知意识、知识储备意识、.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责任、法律、市场等。由此可见,二者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相融基础。

2.2.3 目标相合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讲,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二者紧密相联。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和人生,使培养对象的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就业能力。而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门性的人才,目标是通过分科教学来实施未来职业的知识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功能都具有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二者之间存在异曲同工的作用。

2.3 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2.3.1 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专业教育

对于大学生这一以知识和技能为首要创业资本的群体而言,在专业教育中深入融合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其创业建立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主要原则。一般来说,大学专业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把这种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作为专业设计的基础和起点。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

2.3.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选择

融合是指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比原来更强大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创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是更多的学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并未与专业教育的开展形成有机联系,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当作简单的技能在传授。事实上,大学生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专业教育才能潜移默化生成。创业教育不应排斥专业教育,二者必须有机融合,这才是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

2.3.3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离学生的创业需求也相差甚远。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这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关系。在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是教育核心。一名学生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创业教育强调以专业为基点,夯实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满足技术创业需要,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

2.4 共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

2.4.1 构建新体系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总体培养定位,以共生一体化思想为导向,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重视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加强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锻炼、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培育具有“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意识”与“专业创业意识培养、企业创业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产品策划意识和信息利用意识”紧密结合,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搭建新平台

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其次,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程,形成“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构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块,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再次,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2.4.3 创建新团队

选拔具有创业意识和专业意识都较强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培训,通过合作形式,为教师提供参加创业领域和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条件;制定激励措施,给予这部分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此外,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共创教育师资队伍。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等创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未能将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未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的全过程中,致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阻隔”现象,创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加强创业能力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训练,才是其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从此角度讲,本研究成果无疑对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专业教育的拓展目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

[2]沈祖尧,韩雅楠.创业教育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J].建设职业教育,2008,(9):33-36.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1).

[4]李涛.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2008,(8):144-145.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11):79-84.

[6]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2010,(3):37-38.

第9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武汉大学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KAQ模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知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200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三创教育”的教育试点。

武汉大学提出的“三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和教学,通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依托跨学科的实验班或“基地”造就“三创”人才,是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的一大特色。自1992年9月开始,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实验班以来,武汉大学先后开办了人文科学实验班(又称国家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下同)、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世界历史实验班、WTO实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国学实验班、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班,以及即将举办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验班等,创立多种学科复合型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学实验班为例,该班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史学、经学等基本知识,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基本走向,掌握计算机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精品课、实践课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管理手段,以鼓励促成学生早成才、快成才、成创业人才。

围绕培养“三创”人才目标,学校还建立了学习竞赛、科研发明竞赛的“创新学分制”,即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学习学术竞赛奖和社会实践成就奖等,经专家评定后可授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以此可抵修部分选修课。此措施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积极动脑动手开展发明创造。截止目前,武汉大学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创造各级各类发明竞赛中已获得多项大奖。

一、“三创教育”之理论内涵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新意识培养。意识是观念,是精神,是欲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价值诉求和精神意向。

⑵创新思维培养。思维使人理性,理性产生方法,方法产生路径。思维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思维要有创新性,创新性的思维又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点在: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三是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设想。

⑶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创造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⑷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动。以情感意志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化人的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个性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求新求奇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人间情怀等。

2.创造教育

作为人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最完整的统一本质,就是人有自由自觉的、千姿百态的、现实的实践创造活动。

20世纪以来,发展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20世纪30年代,创造学在美国诞生;15年后,创造教育学诞生。

⑴创造教育的本质。根据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优秀本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⑵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职能。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或者说,这三大功能点也可以归并到社会生产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两大职能中。

创造教育不是改变了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是强化了它的职能,这也是由创造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创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通过他们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

今日之创造教育,以培养千百万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它属于高效性的教育。这种高效性与普通人才相比,体现出群体性、多样性、突破性和层出不穷性等特点。

3.创业教育

创造是知识经济形态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形势日益紧迫的今天,培养能够自主就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人才的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1989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北京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即后来普遍赞同的“创业教育”。

⑴创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所谓“创业教育”,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精神及其个性得到充分激发和增强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独立生存与发展本领的培养,促使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并改造社会。在现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应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英文为enterprise 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究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显然,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2)即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3)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非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公司企业,而是在于强调当下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为宗旨,并通过传授创业知识与技巧,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其涉及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帮助他们理性地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及其人生路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在于以人的创造精神的培育和创造力的开发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非教学、培训的方式,提高人的创造品质,改进思维技巧,训练人们掌握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增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三创教育”的理论共性与个性

“三创教育”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1.“三创”教育之共同思想原理

从总体看,“三创”教育遵循的基本思想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⑴脑科学。根据科学实验观察,人脑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保证大脑的健康发育,应当掌握大脑各个发育的关键时期,提供感觉信息输入、运动型活动和营养物质等良好的条件,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脑力开发远比使用更重要。人的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同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程度与速度呈正比的。

脑功能的开发从创造学意义上说意味着:挖掘脑功能的生理性潜能;激发脑功能的能动性潜能;提高脑功能的训练性潜能,“三能”齐发,对于提升人的创造潜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⑵心理学。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包括体魄、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影响及培养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指出,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有普通创造力,具有伟大创造力的属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分散思维的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②培养青年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

③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

④培养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⑤培养青年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

⑶教育学。卢梭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人的创造性智慧生成依赖于教育,而有效教育又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创教育”思想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开拓了教育学理论的新研究领域,它所要求的新型知识与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教学,还特别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2.“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关联性及其区别性

“三创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⑴“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与关联性。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思想和作为,通常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过程,是指“创造的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创业则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是一种将创造、创新变成产业和现实的活动,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只有“创业”才能把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

可见,创造、创新、创业具有的内在关联性,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从一般意义讲的开创,而创新在于再创性,而创业则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创造才能是不完美的,但创造能够孕育前所未有的东西;创新突显“推陈出新”,却常能使己有的创造尽善尽美;而创业则使创造和创新的结果产业化和财富化。从创造、创新到创业,形成一体,成就事业。

⑵“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区别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理解,“三创教育”概念的内涵各要素之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组关系。

①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不管是原创还是再创,“三创教育”中的创造与创新两个要素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同质性,因而它们共同处于整个概念的上位。作为“三创教育”,设计科学的知识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实践过程是落实创造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及达成学生的智慧生成是实现创造创新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开展“三创教育”的根本。创造创新是人的本质特性,即人类的独具禀赋和创造创新者的出众品格。这正如后现代思想家格里芬所说,从根本上说,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需要实现自己的潜能,也依靠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

②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如果说创造、创新教育主要着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创业教育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事业成人。

第一,创造创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各种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和增进创造创新知识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二,创业教育则是以通过各种现代知识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授各种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开创伟业的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的教育。

从创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造、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造、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业绩来检验;创业是创造、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造创新教育的扎实根基;创造、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说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造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

综上所述,创造、创新与创业教育,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辅相成,又无法割裂,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的一体化完整关系。

参考文献

[1]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2]马健生.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