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精选(九篇)

乳品安全论文

第1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逆向选择 信号发送 信息甄别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制品作为保障健康尤其是针对婴幼儿的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近几年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假冒伪劣乳制品仍大量存在于市场中,尤其是农村市场。国内奶粉行业更是失了人心,很多家长都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宁愿选择高价购买进口“洋奶粉”。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国内乳制品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批问题乳制品被召回和销毁,部分奶业企业面临食品安全事故的重大索赔,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次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尽管政府开始正视乳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乳制品行业在其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状况不佳。据《2013~2017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制品行业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我国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乳制品产量从2009年的3205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3548万吨,复合增速仅为5.2%,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乳制品消费者消费信心受挫,并非消费量已达饱和状态。

我们在看到国内乳制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该深刻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劣质乳制品充斥国内市场,部分消费者需求转向进口乳制品的现象。除了商家的不诚信、国家监管体制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外,乳制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探析,但是理论研究尚不完善。本文通过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利用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理论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逆向选择现象有所防范,对提高我国乳制品整体质量及促进该行业发展有所助益。

二、我国乳制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

(一)乳制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乳制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随着经济的发展,乳制品品牌、种类繁多,消费者对于众多生产厂家的信誉以及其产品的质量很难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即便一些产品通过广告等形式向消费者进行宣传,但其真实性却很难验证。尤其像乳制品这样外观看不出差别,即便购买了也在短期内难以发现问题,无法知其具体功效的产品来说,信息不对称现象很是明显。这就使得很多生产者提供虚假信息,故意降低质量水平而从中牟利。

2.个乳制品生产者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对政府来说,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乳制品生产经营者时时刻刻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分散生产分散销售的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流动性大,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差,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质量监控难度。这就使得一些乳制品生产者抱着侥幸心理生产劣质产品,甚至是假冒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

3.消费者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目前,政府对乳制品管理存在权责交叉、部门分割的问题。多部门的认证及不同的标志,没有统一的管理,还有些认证检测部门间认可意见不一致等,政府也没有出台政策对乳制品质量等级进行全民宣传。这使得消费者对政府的认证信息无法了解,更不清楚不同标志食品的质量高低。各管理部门负责自己的信息传递,消费者很难全面了解高质量食品的相关信息及其相互关系,这种状况决定了在政府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二)乳制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1.逆向选择的理论分析。1970年,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的现象。

我们用农村乳制品市场的例子来分析这个理论。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乳制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搜寻可能花费很多成本,所以消费者很难在种类众多的乳制品中鉴别出好与坏。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网络不发达,留守在家的以老人孩子居多,缺乏获得产品信息的途径,加之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消费者就只能以一个心理预期价位来作为衡量标准来选择产品。假设乳制品市场中产品的最高质量为300,最低为100,则消费者会以平均价位200来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样一来,质量在200以上产品就会难以出售,生产厂商由于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而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中还有一部分质量低于200的产品,那么下次消费者在评价产品质量时可能就会以150作为标准,这样又有一部分稍高质量产品退出市场。长此以往,乳制品市场中就会充斥着质量低下的产品,甚至有可能导致市场萎缩。

2.逆向选择的现实情况。2008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三鹿集团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恶性竞争,出售价格极低(每袋18元人民币)的掺入三聚氰胺的奶粉,却谎称自己的奶粉为优质的,消费者却很难鉴别奶粉的优劣。由于劣质奶粉生产成本低于优质奶粉,使得使真正的优质奶粉无法盈利,真正的优质奶商降低了对于农村市场的预期,从而纷纷退出了农村市场,产生了三鹿等劣质奶粉大行其道并把优质奶粉挤出农村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事件之后国家各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都开始对国内乳制品的质量问题进行密切关注,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此后乳制品市场还是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

首先是一些假冒伪劣质乳制品平没有真正退出市场。例如山寨舒化奶,“益立”优酸乳,“特浓苏”等,打着大品牌的幌子,把外包装做的与优质产品几乎一模一样,消费者一不留神就会买到假货。甚至有一些厂家,直接就用大品牌来做假货出售。这种质量低劣的产品在农村市场尤其常见,由于农村收入水平偏低,只要将产品卖的稍微便宜一些,再打着一些厂家直销之类的广告语,就很容易将劣质乳制品卖出去,逢年过节更是如此。这样一来,真正高品质的乳制品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便很难销售出去,不得不退出市场。其次从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由于乳制品仍然是一种消费必需品,有刚性需求,从2008年以来,国内乳制品销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率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国内市场绝没有达到萎缩的地步,但是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转而投向进口乳制品市场,香港超市进口奶粉一上架便被大陆妈妈一抢而空的报道时有发生。然而近日很多媒体报道出“洋奶粉”也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些声称是新西兰进口的奶粉实际是中国生产的再贴上国外标签而已,且其质量不高,价格不菲。这对于国内的乳制品厂商和国内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国内高质量产品销量不佳,厂商利益达不到保障,消费者花大价钱买的“洋奶粉”,质量却也没有保证。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乳制品市场的信号发送

信号发送是指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通过采取某种可被观察的行动,向交易的另一方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

那么我国的乳制品厂家有哪些信号发送给消费者呢?例如,食品的生产许可认证标识,说明其生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可以注意,若是没有这样的标识,可能说明该产品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乳制品标准。但是我除了生产许可这样的标识外,并没有其他特别有效的方式来区分不同产品的质量。大多数厂商通过广告媒体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但是几乎所有厂家都会宣称自己的产品质优价廉,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信号发送失败,消费者除了知道生产者得到了生产许可,仍无法做出其他甄别。

三、解决乳制品市场逆向选择的方法

(一)加强观念教育,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乳制品是人们生活消费必需品,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质量低劣的产品不仅不会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还有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导致婴幼儿泌尿结石事件等等,都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心导致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是无可厚非,但是过度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甚至违反法律,对社会造成危害。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信心的丧失,企业最终也只能自食其果。

(二)建立声誉机制保护优质厂商

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曾在他的经典论文中指出,优质的产品可以通过建立保障机制给购买者更好的承诺,如交纳较多的保证金,建立赔偿机制,承诺更好的维修等措施提高购买者的信心。通俗地说,就是树立品牌,建立声誉机制。对于我国乳制品生产厂商,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劣质厂商生产的乳制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考虑到赔偿的高昂成本,就可能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

(三)完善我国乳制品监管制度

劣质乳制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与政府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严厉打击劣质乳制品厂商的败德行为,保护优质厂商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考虑到,为什么政府监管有所懈怠?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权力,都收归政府质监部门,是广大消费者的最终需要并可以完全信任的托付吗?过度倚重“权力式”保障途径,可能带来的寻租的副作用。所以除了厂家的自我监督外,由消费者、市场、社会共同构成的监督也尤其重要。

(四)为乳制品设计质量等级,明确产品质量标识

消费者在进行乳制品选购时的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产品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质量等级,只得以价格作为判断标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进口乳制品的标识不统一,消费者无法辨别优劣。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评判产品质量等级,并将等级标识公布于大众,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物,以不同价位买到不同质量商品。用信息经济学中的理论来说,就是可以利用信息甄别,得到一个分离均衡的状况,使得消费者可以自动根据国家制定的等级评判出质量的好坏。

四、结语

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众多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乳制品质量的提高要通过生产厂家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乳制品质量会越来越好,全行业的发展也会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汪慧玲,刘淑萍.食品市场的博弈分析[J].产业经济,2012,8:74-78.

[2]谢欣沂,房洁.苏北农民饮食状况和食品安全意识解析——以经济学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88-89.

[3]张春梅.逆向选择模型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5:21-23.

[4]易俊.我国乳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逆向选择模型——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8:348-350.

[5]金朗.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辽宁经济,2009,5:44.

[6]安文,金馨.“毒”奶粉的信息经济学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7]王沫.消费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2009,6:9-10.

[8]应飞虎.完善我国食品质量信息传导机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7,5:24-29.

[9]陈仕江,蔡碧蓉.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规制[J].消费经济,2005,21(4):55-58.

第2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乳制品;质量安全;治理;

中图分类号:F333.135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为了解决食物供给不足、国民营养状况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随后日本乳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乳制品及作为其中间产品的原料奶都具有经济学中的“信任品”特征,在乳制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存在着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等问题,因此完全杜绝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日本乳业也曾备受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困扰。虽然乳制品安全事故给消费者和乳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应对这些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日本才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措施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不断爆发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危机,乳制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乳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鉴此,本文梳理日本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对比分析中日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特征和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并在日本乳制品安全由乱到治的经验中寻找到值得中国乳业借鉴的做法。

1.日本主要乳制品安全事故及特征

(1)日本主要乳制品安全事故。本文选择日本乳业的发展历史中,危害较为严重、影响较大的4次乳制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第一次是1955年雪印八云工厂脱脂奶粉中毒事件。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雪印乳业下属的北海道八云町工厂在生产脱脂奶粉的过程中连续出现停电和机器故障等意外,致使未加工的原料奶长时间处于非正常保存状态而滋生溶血性葡萄球菌。在此次事件中,1936名小学生在饮用了雪印乳业集团生产的脱脂奶粉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第二次是1956年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当时的森永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没有使用冷罐车储运原料奶,导致原料奶在运送到工厂途中,很容易发生酸败。使用这些酸败的原料奶制成的奶粉很难以溶于水,为提高奶粉的溶解度,森永公司将偏磷酸钠作为催化剂加入奶粉中。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批次的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砷,乳品加工厂在未作检验的情况下将其直接混进了奶粉中。该事件导致12344名婴儿中毒,中毒的婴儿出现皮肤黑化、肝肾功能损伤等症状,年纪稍长时,又出现痴呆和畸形的症状,甚至出现130个死亡病例。第三次重制品安全事故发生在2000年,日本关西地区相继有1.4万人饮用雪印低脂肪牛奶等产品后出现中毒症状。事故原因是由于停电,原料奶和半成品长时间存放在常温条件下,从而滋生并繁殖出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次事故导致当时日本最大的乳品公司雪印集团倒闭。第四次事件发生在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之后,明治旗下的STEP奶粉中检测出微量放射性物质铯,这批奶粉中铯的含量达到了每千克30.8贝克勒尔。尽管铯的含量没有超过日本政府规定的上限标准,不过明治公司仍对约40万罐奶粉实施召回与更换。

(2)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特征。第一,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爆发比较密集的时期是20世纪中期。雪印八云工厂脱脂奶粉中毒事件和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都发生在该时间段。中国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始于2004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将乳制品安全问题推到顶峰。虽然近几年中国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乳制品安全事故,但是单个企业或者企业的单个批次产品质量问题仍不断涌现。虽然中国乳制品事故高发时期比日本晚了大约半个世纪,但是两国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密集爆发时期存在一定共性。首先,从乳业的发展来看,安全事故密集爆发时期都是乳业高速发展时期,奶牛养殖规模、乳制品产量和消费率都呈直线上升趋势。其次,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20世纪中期的日本与21世纪初的中国非常相似,均是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实施的“产业优先”战略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除了乳制品安全事件外,日本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水俣病事件和米糠油中毒事件等,而中国也发生了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故。

第二,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多出现在大型乳品企业。森永乳业、明治乳业和雪印乳业都曾是日本乳业的巨头,却在乳制品安全重大事故中无一幸免。1955年,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发生时,森永乳业是日本最大的龙头企业,乳制品销量占日本市场份额的50%以上。雪印乳业在2000年因细菌污染事件倒闭前,从1995年至1999年连续5年市场占有率最高,年均销量占日本市场份额的20%以上。2011年明治乳业发生放射性元素超标事件时,其婴幼儿奶粉达到日本市场份额的40%。虽然从理论上讲,大型乳品企业无论设备水平、科技力量还是资金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检测手段,实行更严格的生产标准,从而生产出较高安全水平的乳制品,但是日本的实践却说明大型的乳业公司并不等于安全的乳制品。反观近年来中国爆发的乳制品安全事故,从2006年的光明山盟的“过期奶”,2008年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2010年圣元奶粉的“性早熟”,2011年蒙牛产业黄曲霉素M1超标,2012年伊利奶粉汞超标,这些乳制品安全事故也都发生在大型乳品加工企业。

第三,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添加剂和污染问题。表1中列出4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添加剂和污染问题。例如森永的砒霜奶粉事件与中国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极为相似,都是生产企业为了谋利,完全不考虑消费者的权益,人为加入有害的添加剂,并且在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后将责任都推给原料供应商。而2011年明治奶粉放射性元素超标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所致。该事件说明21世纪的乳制品安全除了企业的生产安全外,还需要健康的生态环境。明治公司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召回可能受污染40万罐问题奶粉,则反映出日本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产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进步。对比中国乳制品安全事故,可以看出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黄曲霉素、汞元素还是肉毒杆菌,导致安全事故爆发的直接原因同样是添加剂和污染问题。这说明目前我国乳业的生产管理和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乳品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投机动机,利用乳制品不易监测质量的特性来欺诈消费者。

通过对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爆发的高峰时段、事故易发企业和事故的直接原因3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共性。相似的特征意味着日本治理乳制品安全事故的手段和措施将对中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日本治理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做法

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爆发也曾引起过日本国民的恐慌。消费者要求政府改变只重视生产者利益的做法,切实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全面治理乳制品安全问题。随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乳制品安全问题。

2.1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为了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日本政府先后公布了多部法律来规范乳制品的生产、标识和消费等环节,其中主要的法律。如表2所示。

(1)《食品卫生法》。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于1947年,该法规定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必须符合的卫生标准,并明令禁止企业生产和出售有毒、有害食品。该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其内容和适用范围也在修订中得到不断完善。例如,在1995年修订《食品卫生法》中加入了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六类产品必须实施HACCP管理的规定,以实现食品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在2006年的修订中添加了针对进口食品的“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规定食品中的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没有明确规定最大残留量标准的化学品则全部实施“一律标准”,即0.01 mg/kg。

(2)《关于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正确化的法律》。该法律简称为JAS法,主要包括2个层面:一是JAS标准,即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的农林产品的具体规格;二是根据JAS标准,对合格的农林产品加贴JAS标识。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与乳制品一样不易区分质量的农林产品,制定一套分级标准,并要求所有制造者和销售者按照不同的级别加贴标识,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

(3)《饲料安全法》。由于乳制品生产加工的特殊性,饲料安全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也十分关键。日本在1953年出台了《饲料安全法》,规定饲料及其原料中不得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随着疯牛病和转基因产品的出现,日本的《饲料安全法》也不断改进,在修订案中加入了预防疯牛病和对未经许可的转基因改良产品的饲料规范。

(4)《消费品安全法》。乳制品安全事故爆发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原理是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信息对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本政府在1953年的《消费品安全法》中规定生产企业或进口商有义务消费者生产和进口中的重大事故上报国家主管部门。该法2008年的修订案中新增了制造商和进口商应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品维护信息的规定。

(5)《消费者基本法》。1955年的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后,由于缺乏维权的有效途径,大批的受害者在之后的十多年内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赔偿。直到1968年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出台后消费者维权才出现转机。2004年日本对该部法律进行了修订,新法在名称上去掉了“保护”字样,改为《消费基本法》。该名称转变体现了消费者的地位已经从“被动保护”升级到“主动维权”。

(6)《强化食品加工过程管理的临时措施法》。虽然HACCP认证制度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是乳品加工企业却需要在改进设备、优化流程、改良生产环境以及支付认证费等方面增加大量成本。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实施HACCP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日本在1995年出台了《强化食品加工过程管理的临时措施法》。该法对采用HACCP的食品加工企业给予低息贷款、降低设备折旧率,减免房产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7)《食品安全基本法》。2003年出台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是在《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确定了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完善了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制度。依据该法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3个中央政府部门之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风险评估、为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提供咨询、对食品安全政策的重要事项进行调查审议,就风险评估的内容与消费者、关联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应对食品安全重大损害的紧急事态等。

目前,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主要以《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为主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为辅。与日本的法律体系相比,主要存在2点不同:第一,日本法律体系已经覆盖乳制品生产的全产业链,而我国的法律尚未对饲料安全、加工过程管理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环节进行单独立法;第二,日本的法律体系侧重通过建立标准和产品标识改善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的法律仍多以针对生产企业的行政管理为主。

2.2建立多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

日本的乳制品标准可以分为国家、行业协会和企业3个层次。第一,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主要包括1951年出台的《乳与乳制品成分标准》和《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格和标准》。《乳与乳制品成分标准》涵盖原料奶和乳制品各个方面的具体标准以及配套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对奶牛的健康;原料奶与乳制品的质量成分、微生物要求;乳制品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加工设备的设计与材料性能要求,乳制品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卫生要求等。在2012年的修订版中增加了原料奶和乳制品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限量要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格和标准》主要规范原料奶和乳制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限量标准。第二,行业协会标准。行业协会标准主要由乳制品行业协会和相关社团组织制定。乳制品行业标准主要作为国家标准和补充和技术准备。例如,日本乳业协会制定的《环境友好的乳制品包装指南》和日本乳业技术协会(JDTA)制定了《原料奶质量标准及测定方法》。第三,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一般是大型乳制品企业制定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企业标准的具体指标往往领先于国家标准,体现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先进性。例如,日本明治株式会社制定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MeiiiQuality Communication”,该体系包括一系列的质量保证标准与规则。

目前,中国的乳制品标准仅有国家标准层面。现行的2010版乳制品安全国家标准共有66项,其中包括乳品产品标准(生乳、婴幼儿食品、乳制品等15项)、生产规范标准(2项)和检验方法标准(49项)。虽然2010版国标的内容较之前1986年版本更加全面、具体,但在原料奶的相关指标上出现明显倒退,例如2010版国标中规定每100克生乳中蛋白含量为2.8克,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国际标准3.0克,甚至低于1986版国标的2.95克;2010版国标规定每毫升生乳的菌落总数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2.3实施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标签管理体系

标签制度是解决“信用品”信息不对称时可供选择的一种政策工具,在日本乳制品安全领域被广泛应用。日本现行的乳制品标签按其效力属性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标签,即法定要求的标识或认证,没有取得这类标签的产品不得进入日本流通市场;另一类是自愿性标签,其类似于企业的广告行为,是企业主动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有关信息的行为。例如,日本的饮用奶类别标识就是强制性标签的一种。日本将市场上的饮用奶按成分或脂肪含量等指标分为牛奶、低脂牛奶、脱脂牛奶、成分调节牛奶、再制奶和含乳饮料6个类别。而根据《关于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正确化的法律》的规定,日本对于每一类乳制品具体的质量标识只做自愿性标签要求,并且对这些产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条件宽松得多,且具有选择性。又如,在乳制品加工环节的第三方认证方面,日本从1995年开始对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HACCP体系的强制认证,通过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乳制品的安全水平,而对有机食品等其他认证只做自愿性要求。强制性标签以最低要求的形式保证了日本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水平,而自愿性标签则通过更加细致的指标将不同质量的乳制品区分开,改善了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助于乳制品加工企业间展开良性竞争。日本通过实施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标签管理体系,较好地控制了乳制品的安全水平。

中国的乳制品标签也分为强制性标签与自愿性标签,其中强制性标签主要包括QS认证、GMP认证;自愿性认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HACCP认证等。目前,中国主要采用强制性标签管理规范乳制品生产企业,即要求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Qs认证,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还必须取得GMP认证。这种强制性标签管理可以将不合格企业清理出市场,起到提高市场集中度的作用,例如2011年Qs认证使中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从1176家锐减到643家,但是在改善产品信息不对称性,引导企业良j生竞争方面却很难发挥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只有少数乳制品生产企业在其高端液态奶产品上采用了有机或绿色标签等自愿性标签。

2.4重视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众监督与消费者维权

日本重视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众监督,并通过召回适度和损害赔偿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首先,日本定期公布乳制品安全的实施情况和抽样检查结果,保证乳制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和反馈。第二,日本对乳制品实施“自主召回”制度,即如生产企业在自检中发现存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由企业自主判断是否实施产品召回的制度。例如,2012年6月森永乳业召回了32.2万盒牛奶,原因是这些牛奶中混入了微生物而变质。第三,日本支持消费者获取事故损害赔偿。例如,在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的处理中,森永公司成立了法人财团“光协会”,每年支出10亿日元以上的巨额资金,用于对受害者健康赔偿和生活照顾方面。这些措施一方面改善了消费者在乳制品安全事故中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增加乳制品企业的违规成本,从而降低了乳制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危害性。

中国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共监督机制和消费者维权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乳制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完善。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都是在已经造成严重损失,并由媒体曝光之后才进入公众视线,这暴露出我国在乳制品安全日常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第二,产品溯源信息缺失导致乳制品召回难以实现。例如2012年光明乳业宣称要对7月10日生产的误掺了食品级碱水的产品实施全部召回,而在很多消费者既没有留手机号码,也没留家庭住址的情况下,“全部召回”根本无法实现。第三,消费者损害赔偿和事故罚款金额较低,降低了乳制品企业的违规成本。例如,由于问题乳制品企业破产,一些在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中受害的家庭至今没有得到赔偿;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处理中,法院对三鹿乳业的罚款金额为4 937万余元人民币,这个金额远远低于日本的罚金标准,对于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很难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3.对中国治理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中日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共性,而我国在治理乳制品安全措施方面与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日本实现乳制品安全由乱到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成功做法,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借鉴日本的做法,出台在饲料安全、加工过程管理等环节的立法,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产业链体系。不失时机地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改变多采用针对企业的行政监管手段的现状,逐渐向针对产品的市场监管方式过渡,引导乳制品企业进行良性的市场竞争。

第二,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发展行业协会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中国的乳制品标准多是国家层面的,因为没有企业标准和行业协会标准作为支撑,所以在制定和执行中都存在着高不成、低难就的问题。借鉴日本的做法,本文认为在乳制品标准方面,应该建立企业、行业协会和国家3个层次的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和行业协会标准既可以根据企业和行业需要灵活调整,又可以作为国家标准的储备和补充。

第3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乳制品 安全规制 效果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乳制品工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继印度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业生产国。但是随着我国乳制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乳制品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从进入新世纪开始,乳制品安全事故不仅连年爆发且严重程度逐年升级,这些安全事故引起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生产安全的质疑。

乳制品安全是指上市销售的乳制品必须能够达到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最低质量标准。乳制品安全问题不仅已经涵盖了乳制品的各种产品种类、涉及了包括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整个乳制品行业,也覆盖了乳制品生产的整个生产链条。乳制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引发了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严重信任危机,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目前,我国乳制品安全规制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规、乳制品标准制定、进入管制和质量信息管制在内的规制体系。然而,从近年来的多起乳制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安全问题仍然广泛存在,我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并未起到规制政策制定时的预期效果,现有的乳制品安全规制体系仍需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提高规制效果。

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是指通过乳制品安全规制的实施,乳制品安全规制目标实现的程度,其规制效果是在规制过程中产生的。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是否合理,二是乳制品安全规制机构是否依据规制立法有效的实施了规制政策。其安全规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乳制品安全规制机构、乳制品安全规制工具、和作为规制对象的乳制品企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后三个方面影响规制政策的具体实施,并最终影响规制效果的实现。

1.规制立法

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是规制的标准和基础,规制立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规制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规制的主体是国家,根据我国内部各部门行使职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和执行机构。权力机构主要负责立法,并有权指定执行机构和它的职责;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决处理规制实施中产生的纠纷;执行机构包括政府下属部门和独立的规制委员会。所以如果规制立法不合理或者不完善,即使规制机构存在着强大的执行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好的规制效果。因此,规制立法在规制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制立法的改变将影响规制机构的设立及具体规制的选择与实施。故而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是乳制品安全规制影响因素中最重要,起根本性作用的一个影响因素。此外,规制立法还起到非常重要的法律责任规制作用。若乳制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依据规制立法,将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规制立法中明确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乳制品安全规制政策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将产生强大的执行力,乳制品企业在法律责任的强大威慑之下,会因此考虑违法成本,从而自觉的按照乳制品安全规制政策规范生产乳制品,乳制品安全规制目标就更可能实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的完善和合理与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规制机构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乳制品企业是“经济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政府是“社会人”,不以追求私利为目的。乳制品安全规制过程可以看作是规制机构与生产企业间博弈的过程。但是目前规制机构并不独立,而是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规制乳制品安全,故而乳制品安全规制过程中还包括了规制机构各部门间的博弈。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里的每个成员都是“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政府追求的并不是所谓的公共利益,而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这种不是从乳制品安全规制的总体目标出发实施具体规制的情况,必然会影响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由于乳制品安全规制的职能权利归属于不同部门,不可避免的出现规制权限的重合,这会导致重复规制的出现。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安全规制也极有可能出现漏洞空白,直接影响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因为规制责任不能由其中的一个部门完全承担,所以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各规制部门间容易相互推卸责任,这就降低了规制机构的权威性,并间接地损害安全生产规制效果。因此乳制品安全规制机构的职权的集中程度也是影响规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规制工具

乳制品安全规制工具是规制机构为了实现规制目标而对乳制品企业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合理的乳制品安全规制工具可以约束乳制品企业的行为,实现乳制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保障乳制品安全,达到乳制品安全规制目的。在乳制品安全规制立法已制定的情况下,规制政策的实施决定了规制效果的最终实现。在好的规制立法下,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规制工具实施规制,使规制政策落到实处,规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规制工具的有效运用却取决于乳制品安全规制监管人员的监管力度,如监管人员素质、监管人员数量、检查频率等。例如,在监督检查中,应加强日常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及时预防、发现并消除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处;在许可证管理中,监管部门应严格准入,加强对许可的规范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许可。能否在规制过程中满足这些要求,决定了能否实现规制目标,也决定了规制效果的好坏。因此,乳制品安全规制监管力度也是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规制对象

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最终是通过规制对象的行为而体现出来的。乳制品企业作为乳制品安全的直接责任方,必然影响到规制效果的实现。如果规制带给企业的收益高于企业制造的成本,企业自然会采取积极的规制措施和手段,由此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企业的社会声誉,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规制对象主动遵守乳制品安全规制政策,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积极配合乳制品规制机构的监管,将显著提高乳制品安全规制效果。一般来说,如果规制带给企业的收益低于规制给企业制造的成本,企业很可能会避开规制,要么敷衍,要么流于形式甚至退出,要么采取其他手段俘获规制者,规制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郝晓燕. 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2] 王经钱. 乳制品供应链中的激励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第4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乳化剂 多元化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74-03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食品品质、色、香、味等的各种需求,推动了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快速前进,作为23种食品添加剂的重要一员――食品乳化剂,因其多功能、高效率、低成本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食品。现如今的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表明,食品乳化剂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作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后起之秀,其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1 食品乳化剂概述

1.1 食品乳化剂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0-2011)定义:乳化剂指的是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表面张力的,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1]。食品乳化剂是指添加少量即可显著降低乳化体系中各种构成相之间表面张力的,形成各种构成相分散均匀的稳定体系[2]。

乳化剂的实质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的物质均匀分散。作为最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食品乳化剂不但具有典型的表面活性作用以维持食品稳定的乳化状态,它还能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发生特殊的相互链接,起到乳化或破乳、润湿或反润湿、起泡或消泡、分散、增溶、等一系列作用[3]。

1.2 食品乳化剂的分类

国际上通用的乳化剂大概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脂肪酸酯类、改性淀粉类、盐类及其他种类(包括黄原胶、瓜尔胶等)[4]。

食品乳化剂从来源上一般分为天然乳化剂与人工合成乳化剂两大类,但是按其在两相中形成乳化体系的性质可分为水包油(O/W,Oil in Water)型、油包水(W/O,Water in Oil)型和多重型(o/w/o)三类,其中W/O型比O/W型的能够更好地改善食品的稳定性,多重型(o/w/o)是气相、水相、油相三者相结合的乳状液。

1.3 食品乳化剂特性指标

HLB值:指亲水亲油平衡值,是衡量乳化性能最常用的指标。HLB值的大小取决于乳化剂中的分子构成,乳化剂分子亲水基团数量多,则表现出强的亲水性,从而HLB值偏高,形成水包油(O/W)型乳化剂;若乳化剂分子中碳链越长,亲油基团大,则亲油性强,从而HLB值偏低,形成油包水(W/O)型乳化剂[5]。

食品乳化剂是一类多功能的高效食品添加剂,它在食品中的作用不仅能提高食品质量,还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改善食品的风味和感观性状,而且还可以防止食品变质,有利于食品加工和保鲜,有助于新型食品的开发。

2 食品乳化剂使用现状

2.1 食品乳化剂国内外现状

在国际上,乳化剂的应用历史已达数十年,发展迅速。食品乳化剂种类多,范围广,据相关统计,全球生产和使用的食品乳化剂共约70类,FAO/WHO制订有标准的共34种,全世界每年的总需求大约为8亿美元,耗用量超过了25万吨。与其他添加剂相比食品乳化剂在食品中的用量约占了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2,这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多的添加剂。目前,食品乳化剂的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甘油脂肪酸酯,约占了总消费2/3-3/4。作为其中最大类的甘油酯类乳化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及其系列产品占了食品乳化剂的50%以上的份额。大豆磷脂及其衍生物位居第二,约占了20%,蔗糖脂肪酸酯和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各约占了10%,丙二醇脂肪酸酯约占了6%[6]。

在国内,由于我国乳化剂起步较晚,在食品乳化剂的品种供应和质量上与国外差距仍然较大。在我国,自1981年批准使用的食品乳化剂只有单甘酯和大豆磷脂两个品种,到2002年,我国允许使用乳化剂达29 种[7],1994年起已有近30个品种被批准使用。目前,我国已能生产的食品乳化剂有:甘油酯、蔗糖酯、司盘(Span)和吐温(Tween)、丙二醇酯、大豆磷脂、硬脂酰乳酸钠和钙等近30种食品乳化剂。而在市场上,能买到食品添加剂往往只有单甘酯、蔗糖酯、改性大豆磷脂等少数种类。其中单甘酯在面包抗老化方面效果较差,蔗糖酯的高价格,让消费者望之却步。

近几年,食品乳化剂配方应用研究成为乳化剂研究中的焦点。由于单一乳化剂具有性质上的局限性,使乳化剂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但复配可消除这一缺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食品乳化剂的复配一般是分三种类型的:第一种是乳化剂间复配,即将有不同性质的乳化剂进行复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这个可应用于蛋糕油和人造奶油等产品的制造;第二种是功能复配,即将乳化剂与增稠剂、品质改良剂、防腐剂等不同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复配,目的是发挥功能作用,如将乳化剂和增稠剂复配可制成冰淇淋乳化稳定剂、蛋白饮料稳定剂等,将乳化剂与增稠剂、淀粉酶等复配可制成面包改良剂等;第三种是辅助复配,即它是以一种乳化剂为主,然后以添加两种或两种以上填充料或分散剂作为辅助剂加以复配[8]。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乳化剂和和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复配。现如今国内推出的复配型乳化剂已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饼干、人造奶油、冰淇淋、饮料、乳制品及仿乳制品、巧克力、肉制品、豆制品、糖果、罐头、料理等各类食品。

2.2 食品乳化剂的应用现状

2.2.1 在面包、蛋糕、饼干类食品中的应用

在面包、蛋糕类食品包的加工、运输、贮存和货架存放等过程中,为保持其品质、改善口感,需要在面团中加入乳化剂作为品质改良剂,其作用在于防止小麦粉中直链淀粉的疏水作用,从而防止老化、回生,乳化剂还可以有效提高面团的亲水性,降低面团粘度,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另外,乳化剂可以促使面筋组织的形成,增强面包或面条的韧性,提高蛋糕或面包的发泡性能,并使气孔分散、致密,使饼干中的起酥油乳化、分散,从而改善组织和口感。

2.2.2 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

因为人造奶油原料宜得、物美价廉,既具有天然奶油的色、香、味,又不含动物脂肪中易引起脑血管疾病的胆固醇,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偏爱。当然,人造奶油的生产是离不开食品乳化剂的。乳化剂发挥的作用是将水分散到油中,从而制成稳定、均匀的乳液,从而改善人造奶油的组织结构。人造奶油的脂肪含量低于天然黄油,因此,使得国外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并超过了人造黄油[9]。单甘酯、聚甘酯、丙二醇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和卵磷脂等乳化剂等常用于人造奶油的制造。

2.2.3 在鱼肉糜、香肠等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在鱼肉糜、香肠等方便食品中,会使所添加的油脂乳化、分散,提高组织的均质性,并有利于该类食品表面被膜的形成,提高商品性和储存性。

2.2.4 在糖果类食品中的应用

当糖果类食品中添加食品乳化剂时,会使糖果中所添加的油脂乳化、分散,提高口感的细腻性,另一方面使制品表面起霜,防止与包装纸的粘连和砂糖(水相基)结晶。如在胶姆糖中的应用,既能提高胶基的亲水性,防止粘牙,又能使各组分均质,以实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2.2.5 在豆腐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能够抑制发泡性,提高豆浆的亲水性,使其与豆渣充分分离,并通过增强保水性而提高出浆率[10];另一方面,乳化剂的乳化性能够提高固化成型后的保型能力,使豆腐保持良好的形态。

2.2.6 在饮料中的应用

如果在饮料中加入食品乳化剂,则可起到增香、助溶、乳化分散等作用,还可在含乳饮料中起抗氧化作用。此类食品中常使用的乳化剂有:卵磷脂、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司盘和吐温型乳化剂等等。

2.2.7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对改良脂肪晶体是至关重要的。脂肪晶体,它有有多种晶形,β-晶形尤为常见与稳定,如果晶体粒子大,熔点高,便很容易产生“砂粒”,添加乳化剂可以控制晶体性状的大小和生长的速度,使之转变成并维持为β-晶形,从而改善以固体脂肪为基质的产品组织结构,对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的装饰效果最为显著。

食品乳化剂在各种食品中的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3 食品乳化剂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食品乳化剂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可被分解为脂肪酸和多元醇,被人体吸收或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相关预测,若我国食品乳化剂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8%,到“十二五”末年我国食品乳化剂总产量将达到70万吨以上,食品乳化剂出口额将达到1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6%-7%。

我国2004年与2000年主要食品乳化剂销售额增长较大,如图2所示。

3.1 开发“安全、天然、营养、健康、多功能”乳化剂,与国际接轨

新世纪,新时期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身体健康,在保证发挥乳化剂作用的同时,如何开发出“安全、天然、营养、健康、多功能”乳化剂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乳化剂70%以上原料来自农副产品,我国盛产甘蔗和甜菜的国家,广西、广东、云南、东北三省是我国糖业基地,为以蔗糖为基础原料的蔗糖酯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通过蔗糖深加工,又可大大提高其附加值。通过结合高新生物技术,大力开发以大豆、油菜籽、棉籽、小麦、谷物等为原料的卵磷脂类、蛋白质类乳化剂等系列天然产品,抓住机遇,提高食品乳化剂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可以稳固国际市场地位。

3.2 走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开发新型、多功能乳化剂的同时,我们要立足现在,展眼未来,沿着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路线,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生态和谐,实现“中国梦”。

3.3 建立健全食品乳化剂生产、流通、使用的安全标准及监管体系

我国食品乳化剂行业起步较晚,其安全标准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食品乳化剂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规范、科学、安全地生产和应用食品乳化剂,保障食品乳化剂的质量和科学使用,提高行业技术含量,推动科技文明进步,应结合食品工业发展形势,加快制订和完善食品乳化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或地方监管体系,这对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3.4 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

我国应根据食品乳化剂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保证开发出产率高、优质的食品乳化剂生产新工艺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借助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大规模多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与经营。

3.5 发展乳化剂复合配方,加强复配技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乳化剂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复配的,其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测试仪器的辅助,所得到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都不是非常完善,这是不利于推广和应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乳化剂复配技术的理论研究。如此同时,科研工作应该与食品加工企业密切协作,与市场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更快更好地拓展食品乳化剂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空间。

首先要说的是,乳化剂复合配方技术研究至关重要,复配技术努力的目标应该是:以蔗糖酯与大豆磷脂为基础材料的复配产品;以单甘酯与蔗糖酯为主的复配乳化剂;以斯盘、吐温与单甘酯为基础材料的复配制品;由各种乳化剂和增稠剂、品质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复配成专用乳化剂。加强研究它的作用机理,更快地开拓食品乳化剂市场为食品工业服务。此外,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特殊营养食品,需开发各类乳化剂,要从重组技术、行业交叉、以资源为基础建立产业链等方面出发,在食品和相关的行业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结语

食品乳化剂已成为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如何确保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减少其添加量,达到高效率、安全、营养、健康、多功能的目的是我国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2760-2011)[S].2011(4):177.

[2]黄文,江美都,肖作兵,侯振建.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5-59.

[3]黄文,江美都,肖作兵,侯振建.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5-59.

[4]农业部网站.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J].(2012-05-07)[2013-12-24]http://.cn.

[5]朱珠,孙元宾.乳化剂的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2):79-80.

[6]杨强.食品乳化剂的应用前提[N].食品安全导刊,2012,94-95.

[7]陈小娟.我国食品乳化剂标准现状及展望[J].中国食品报,2010(5):1-4.

[8]付红菊,刘玮.食品乳化剂复配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论坛,2012(4),76.

[9]马文宏,张凤娇,焦永立,郑维君,王春天,王莹.我国食品乳化剂的发展现状[J].甘肃业,2011,299(6),26-27.

第5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一、整治行动范围

城镇居民生活区、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奶站。

二、整治行动内容

(一)坚决取缔散养奶牛。《条例》规定:“设立奶牛养殖场应当符合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奶牛养殖规模。”按照省政府[2008]91号文件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08〕63号)文件要求,奶牛养殖规模栏位要达到300头以上,实际存栏要达到150头以上。石家庄市于2009年6月底前全部实现了奶牛入区饲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奶牛规模化养殖。针对目前个别地区存在的“回流”散养奶牛,各乡、镇(区)要对本辖区认真进行排查,务必于7月30日前引导所有散养奶牛(无论产奶还是不产奶的),全部进入和奶站一体化建设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饲养。

(二)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生鲜乳行为。目前在居民生活区存在流动摊点零售生鲜乳的现象,经初步调查了解,这些流动摊点零售的生鲜乳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属于非法经营。一是零售生鲜乳的经营者没有人员健康证明和《营业执照》等有效证照,由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予以依法查处。二是其所售生鲜乳多为散养奶牛所生产的未经检疫检测的质量没有保证或是奶站被乳品企业拒收的有质量问题的生鲜乳。三是所售生鲜乳为常温出售。运载车辆无准运证明,储存容器不符合冷藏要求等均违反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畜牧、卫生、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各自权限,全面清理居民生活区内销售生鲜乳的违法流动摊点,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生鲜乳的行为。

(三)强化奶站监管,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畜牧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内现有奶站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奶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面的“八项要求”、完善奶站的“三项记录”、做好乳品企业检测不合格生鲜乳的处置工作,严格执行休药期的有关规定,严禁超范围收购生鲜乳,奶牛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小区内的奶农不得向未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生鲜乳,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三、整治行动步骤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自2010年7月5日始,至7月30日结束,为期一个月左右,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0年7月5日-10日):各乡、镇(区)及街道办事处要对辖区内所有城镇居民生活区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掌握散养奶牛以及零售生鲜乳流动摊贩的有关情况,并做好登记。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7月10日-15日):一是以市政府名义通告,在居民生活区、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和奶站等场所进行张贴,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二是向广大居民群众发放“明白纸”,宣传零售生鲜乳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乳品消费观念。

(三)清理整顿阶段(2010年7月16日-30日):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多措并举,坚决引导散养奶牛(无论产奶还是不产奶的),进入奶牛养殖小区饲养;联合执法,依法清理在居民生活区零售生鲜乳的流动摊贩,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生鲜乳的违法行为;深化奶站监管工作,严格落实奶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要求,对不合格奶站要限期整改,整改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畜牧、工商、卫生、质检、城管、公安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居民生活区销售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各乡、镇(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责任落实到人。

(二)明确工作责任,搞好协调配合。各乡、镇(区)负责本辖区内城镇居民生活区销售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畜牧、工商、卫生、质检、城管、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违法收购销售生鲜乳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一批违法案件,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乳化炸药;冷却方法;装药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爆破技术应用广泛程度的增加,各种炸药的生产技术层出不穷,乳化炸药无论是在安全性能、爆破性能以及使用性能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除此之外,乳化炸药的生产环境相对较好,没有污染性的气体或有毒物质,同时,其抗冷、抗水的优点也很明显。近些年,乳化炸药生产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从最开始的间断式发展到微机监控的连续式,生产工艺的发展伴随着工艺装备的逐渐成熟,这种发展逐渐朝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努力,同时产品技术的更新也在加快步伐,对于在这种背景下的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非常需要总结和探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给生产企业以借鉴。

1 乳化工序

在整个乳化炸药生产过程里,乳化工序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在这道工序里,乳化器是最为重要的以个设备,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乳化炸药的质量,同时,在这个工序里面,必须注意将安全和质量寻找好平衡点,例如,在炸药质量提高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安全性,增加乳化器的功率,提高转速,减小间隙,增加定转子组数等,都有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味地增加安全性,忽略炸药的质量,把静态乳化用来生产商品炸药。以上那些不能把安全与质量综合考虑的生产,都不能称之为正常的生产工艺。有的企业只顾提高产能,经常选用大功率,转速高的乳化器,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爆炸事故。

自从“一级乳化器”投入使用后,很多科研机构都围绕“一级乳化器”的技术手段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里容易出现质量降低的问题,储存期也有相对的减少,除此之外,殉爆距离等各项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情况的发生不难得出结论,“一级乳化”虽然比“二级乳化”的危险点个数少,但从质量的角度来看,“一级乳化”并不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在乳化工序里,乳化设备、乳化剂、工艺参数都能影响乳化质量,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单方面将乳化级数降低或降低物料的剪切速率,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乳化效果,最终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如果乳化产能在2.5吨/小时,可以使用一级乳化器,但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将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虽然有这种条件的制约,但有些企业为了增加产能,还是要采取措施来尽可能保证“一级乳化”的实施,这些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乳化器内部增加转子组;(2)重新设计定、转子的结构,定、转子上用剪切的齿更密更多;(3)重新设计乳化器结构;(4)提高转子转速。这些方法的使用并不是“一级乳化”最开始的设计原则,不但不能减少安全隐患,反而增加了隐患,如果要想从结构的设计入手,还应从乳化器的内部结构设计下工夫,例如选用敞开式、大产能、小功率、大间隙、低转速、升温小、转子轴短、无泄漏密封等安全措施,同时,在乳化温度的控制上最好不要超过100℃,这样比较有利于安全和能耗的降低。

2 冷却方法

乳化炸药的冷却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1)基质过水冷却;(2)钢带冷却;(3)药卷过水冷却。其中,基质过水冷却与药卷过水冷有一定的缺陷。在基质过水冷却里,无法清理干净,基质表面带入的水珠,如果这些较大的水珠混入到炸药体系内容易包裹住小颗粒的基质,形成了“水包油”,随着存放的时间的延长,会对已经形成的“油包水”的油膜产生影响,导致基质破乳,影响炸药的储存性。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炸药体系内的这些水珠容易结成冰,造成药卷的硬化。除此之外,在基质过水冷却过程里,局部炸药成分可能会溶解入冷却水中,这些水被污染后没办法处理,如果排放到大自然肯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高温潮湿的环境里,从冷却水槽里散发的水蒸汽会对车间的环境、设备、建筑产生影响。

药卷过水冷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冷却效果不好,对大直径卷热交换速率较低,药卷里的药体温度梯度较大,影响炸药的性能。

钢带冷却不影响基质,不会污染冷却水,调节水温比较方便,所以,钢带冷却方法相对其它两种冷却方法而言,副作用更小。

3 装药技术要求

在乳化炸药的生产过程里,装药技术经常限制产能、自动化水平等,所以,对装药技术的改进尤为重要。以往我国的装药技术一直以纸管包装为主,由于纸张的大量使用,对木材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现在较为提倡使用塑膜包装技术,随着塑膜包装需求量的增加,塑膜包装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对于塑膜包装机的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1)罐装压力要小,不能超过0.5MPa;(2)产能要大,不能低于2.5t/h;(3)装药的温度要低于60℃;(4)自动化程度高;(5)装药精度高。

4 包装与自动化技术要求

包装工序一般以自动化为主,其特点是无人工作业、可靠性高、产能大,目前,有些企业的包装方式仍然采取中包的方式,这些状况迫使很多企业从采用无中包包装技术倒退回采用中包包装技术,目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行业内部统一实行强制性的政策来推行取消中包技术。

随着远程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生产工艺过程的远程控制得以实现,同时对于生产设备的自诊断能力也得以提高,这些远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仍要以采集与记录数据、工艺参数误差的控制为主要方向,将数据与参数的修补和整合,对切实提高自动化工艺进程是有非常大的好处。

5 结束语

随着国家和行业对安全、环保的重视,乳化炸药生产工艺的发展不能单从其提高产能、作业效率、产品质量为主,而是要努力寻求平衡点,系统地把生产工艺控制的水平提高上去,除此之外,很多配套设备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经常有修改设备参数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如何把这些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是在设备改进上的中心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康波,周小溪,周柯宇.乳化炸药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J].煤矿爆破,2012(2).

第7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奶农 生鲜乳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65-01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现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少数养殖散户身上。奶企限收甚至停收生鲜乳,致使奶农要自行处理部分生鲜乳,出现生鲜乳喂猪,倒掉现象。有一些散户,在小区市场,路边街头摆摊卖奶,牛奶质量安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2014年末,2015年初由于饲料成本过高,豆饼,浓缩料等价格的上升,在经济上承受不起,导致一些奶农杀牛的现象[1,2]。

1 奶企限收甚至拒收生鲜乳原因

奶企限收甚至拒收生鲜乳,从深层次来原因有以下几点[3]:一、国际奶价走跌,国外进口原料粉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减少了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对于散户的鲜奶需求量甚微;二、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疲乏,导致需求减少,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三、奶量供大于求,企业满负荷运转。

2 解决奶农卖奶难现状措施

针对当下一些定量收购原奶导致奶农卖奶难的现状,从政府,相关监测部门,奶企,奶农应给予重视关注。

2.1 国家政策给予支持,资金上给予保障。对国内乳品结构引导和调整,对巴氏奶的生产给予财政补贴;积极协调和乳品企业的关系,鼓励企业应用生鲜乳作为原料乳,拉动国产原奶的消费。

2.2 建立乳品企业、奶农入股奶牛养殖小区的机制。建立乳品企业、奶农入股奶牛养殖小区的机制,建成股份联合体,推动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乳业转型升级,实现乳企、小区和奶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

2.3 建立奶品的价格保护机制。从长远来看,国家应设立奶品价格保护机制,在这个保护的基础上,乳品加工企业随市场的行情变动奶价。这样,奶价才能相对稳定,养殖户心里才能踏实[5]。

2.4 充分发挥奶源监测机构的作用。各监测机构应严格保障生鲜乳的质量,奶农通过检测后,将奶卖给乳品企业,从而保护奶农的利益。各监测机构的任重而道远,对蛋白,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理化指标进行监控,探究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激素类药物等风险因子,保证中国生鲜乳质量安全,使消费有信心饮用国产牛奶,奶粉,拉动国产奶的消费。

3 小结与展望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国家政府应该带动奶农走向标准化的绿色牧场,在资金、管理、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扶植。各监测机构把好质量关,保证国产生鲜乳的质量安全。各个行业携手渡过难关,开创乳业发展得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侯淑霞,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关系[J]. 经济论坛.2010(2):141-143

[2]朱香荣.膨大的奶罐J].河南畜牧兽医.2009(4)

[3]平衡.乳制品价格战背景下乳制品企业营销竞争策略分析[J].黑龙江畜牧医.2016(4):17-19

第8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仔猪安全高效饲管11点

 

仔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抓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好,为培养种猪和育肥猪打好基础。具体做到下面11点。

一、为了减少弱猪的死亡,使全窝仔猪能正常发育,可以将发育较差的仔猪固定在母猪前面2队泌乳量较多的乳头,并首先给以吮乳。发育较好的仔猪固定在中间和后面的乳头。

二、仔猪生后3~5天内防止被母猪踩伤压死,因此要特别注意护理,有条件的可装防压架。对护仔性差的母猪要采取母、仔分开的措施,每隔1~1.5小时哺乳1次,每次哺乳完毕,在把仔猪放到护仔箱或猪圈内。

三、为了防止发生贫血等疾病,仔猪出生后4~5天起就需补充矿物质。方法可用红土或河底泥晒干,放于食槽内让仔猪舔食。给仔猪放牧,使它经常拱土农业论文,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矿物质。另外给仔猪补喂木炭也很有益,它能吸收肠道中有害物质和大肠中的气体,有助于消化和防止拉稀。

四、仔猪生后4~5天,就应给以饮水,并经常更换,保持清洁,否则因口渴,喝了污水或尿液,就易发生白痢病及感染其他疾病。

五、早期补料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加强消化腺的酶化作用,促进消化机能,增强有机体的抗病能力,供给仔猪各种营养,补助母乳的不足。一般从生后7~10天开始训练,训练开食的仔猪料要符合色、香、味要求,品种要多样化,要新鲜,易于消化。为了不使母猪吃到仔猪料,需在母猪圈内隔1个小圈,把食槽放在小圈里,使仔猪可以进入去吃料。而母猪不能进入cssci期刊目录。

六、仔猪满月后就要抓旺食,每天喂5~6次(自天4次,晚上1~2次)。少喂勤添,做到不浪费、吃得饱、吃得好。

七、对不需作种的仔猪,为了提高猪的生长速度,改善肉的品质。到了一定日龄就应阉割。时间一般是出生后30~45天,体重在10~25千克时进行为妥。

八、哺乳仔猪到了一定日龄就要和母猪分开,不再继续吃乳,断乳的时间要适宜。过早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农业论文,过迟则影响母猪的发情配种。一般是45~60天,本地猪断乳较早,国外引进种较晚。断乳的方法多数采取“骤然断乳法”,即安窝仔猪一次就和母猪分开。

九、仔猪断乳后半个月以内保持哺乳期的饲料不变,日喂5~6次:半个月后再逐步改变为断乳猪饲料,日喂4~5次。自3月龄起日喂4次。

十、仔猪舍内经常保持清洁干燥,草要勤垫、勤换、勤晒,每天打扫猪舍2~3次。冬天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对断乳仔猪要注意调教定位大小便,因为猪舍潮湿会妨碍仔猪的生长发育,并易发生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调教定位方法:在猪场铺上垫草,食槽中放些饲料,指定拉粪便处放少许猪粪,然后调教进圈,如有不按规定拉粪便,就赶教幼猪。

十一、仔猪断乳半个月后,就应普遍地预防注射猪瘟、丹毒、肺疫等疫苗。

第9篇: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6月6日,由《食品安全导刊》杂志、食安中国网主办,垦荒人集团协办的“牛初乳与健康高峰论坛”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农业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保健协会等30多家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及新闻媒体的代表。会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分别就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以及来自“北大荒黑土地原产地、优品甄选的牛初乳”等话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热烈的讨论。

关注营养就是关注健康

今年年初,中央经济会议中就提出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原则,这一点也点明了商品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质量保障,提升高质量的产品,让消费者能够更多的购买到质量高、品质优的安全产品。金发忠副局长做为国家农产品监督监管的政府部门代表,在会上对黑龙江的乳制品,包括牛初乳等这些高端附加值产品的质量现状、监管手段做了分析,并对垦荒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金发忠副局长表示,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有90%来自于鲜活农产品,而鲜活农产品是保证营养的重点。正如垦荒人集团提供的产品,其生产环境的特异性、特色性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以及优势的开发格局,进而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

金发忠副局长认为,消费者有目的的消费,生产者有意识的生产,可以开创新的生产和消费理念。而现在,很多企业在食品加工中并没有最大程度的保留农产品原有的营养价值,致使特殊人群无法直接食用鲜活农产品,结果造成了农产品“两低一弱”的现象。“两低”,一个是指目前市场上缺乏对不同人群膳食结构的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身体的消化与吸收,而不同时期的心情与生命机体决定着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建立科学膳食、健康膳食、因需膳食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是指产品生产者“同质化”问题严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人体的能量结构、营养结构来决定生产,并最大化地利用土壤、水等原料中的营养物质来满足生产。而“一弱”指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普遍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

金发忠副局长希望大家关注食品安全,关注食品的营养,关注人的健康,以安全优质的产品来满足自身营养与健康的需求。他指出,对于老百姓来讲,活着最主要的就是健康,而合理科学的膳食是保证人体健康最重要的技巧和方式。对于农产品,他倡导关注四大要素,即“以健康为导向、以营养为精神、以优质为生产目的、以安全为前提”。

高营养附加值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要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杜荷介绍道,消费者期望买到安全营养的产品,而食品生产者也希望生产出安全营养的产品,从这一点来讲,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垦荒人集团便是如此,其通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先进的生产工艺,其生产出的产品正好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杜荷讲道,去年国务院办公厅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版》与《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针对高品质产品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都有了良好系统性的规划。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还对垦荒人集团“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天然、健康、安全食品和消费渠道,致力于创造消费者高品质生活”的宗旨有了更加深刻 的了解。据悉,垦荒人对旗下销售的福康牌牛初乳以及其它系列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极为重视,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每年都会通过国家相关检验机构或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对产品中的关键指标进行检测,比如牛初乳中的IgG指标。

IgG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缩写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它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的主要功能是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能够抵抗病菌和病毒,并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由此可见,IgG含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牛初乳产品品质的好坏。

“国家希望企业的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标是60分及格,如果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这就是企业重视质量,重视食品安全的最好的表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博士生导师王世平教授说道。此外,他还介绍了目前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一些情况,也有针对性的介绍了对乳制品中牛初乳的科学认知与营养。

据悉,垦荒人集团分别委托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国际通标集团SGS对其旗下的福康牌牛初乳产品进行了IgG关键指标的检测。在国际通标集团(SGS)的检测报告中显示,每100g牛初乳中IgG的含量高达21.12%,该含量要远远高于行业标准每100g牛初乳粉中IgG含量10g的规定。

牛初乳与健康的关系

在论坛中,各位专家除了介绍牛初乳的营养价值外,还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其与健康的关系。

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介绍了牛初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促进研究中心顾问、联合国绿色工业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国家机关健康大讲堂讲师团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指导首席专家、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孙树侠分析了国内国外关于牛初乳的应用,以及牛初乳对于人体健康的概括与说明。

中国人民316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特邀健康专家王金焕副主任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对国际上公认的牛初乳对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力,还从自身医学临床角度,讨论了牛初乳与他们的关系。

原中国人民305医院大内科主任医师、中央首长专职保健医生姜伯岭从临床和免疫力角度讲述牛初乳与健康的关系。

黑龙江国济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理事长、黑龙江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专家、第二三届中华老年医学学会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北方(13省区、京津两市、四大军区)老年医学研究协会执行理事长张韬玉从临床角度讲述牛初乳与人体健康,牛初乳与心脑血管方面的关系,并作为黑龙江人也对“垦荒人集团”销售的原产地牛初乳做出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临床工作主任医师、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临床工作主任医师王滨就其临床工作经验,介绍了什么是牛初乳、母乳喂养以及牛初乳的一些临床应用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陈文阁结合黑龙江的情况,从自身及老年疾病、包括血管疾病的角度阐述牛初乳与健康的关系。

黑龙江省医学会、老年学会、血管病主任孟昕从医学临床方面介绍牛初乳以及牛初乳对于人体某些机能的改善作用。

牛初乳中的IgG是免疫球蛋白、血清的主要抗体成分,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应对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其指标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光就IgG与人体健康的的重要关系、IgG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

黑龙江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庞红飞讲述福康牛初乳在黑土地的环境下、采用高端工艺生产、严格的检验检测,完备的冷链物流,向消费者奉献高品质的牛初乳以及乳制品。

走向全国的“垦荒人”

垦荒人集团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据有合法资质的专业、优品、甄选、原产地健康营养食品营销机构。公司的宗旨是为消费者提供天然、健康、安全的食品和消费渠道,创造高品质生活。已深入开发并快速拓展外部市场,不断提升北大荒有机、绿色、健康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建立并完善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强化特许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拓展产品线,突出高附加值、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作为战略重点。

据了解,垦荒人集团董事长及创始人张洪江是北大荒成长的第二代垦荒人,家乡在黑龙江,浓浓郁郁黑土情、勤勤恳恳垦荒人,作为垦荒人的后代、深受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时期的垦荒人精神的鼓舞。

张洪江用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从严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立志把家乡品质优良的产品通过现有的垦荒人连锁店面的销售渠道进行全国的宣传和推广,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多领导和市场部总经理的支持与肯定。

目前,垦荒人连锁店主要集中省会城市和重点地级市,连锁店面铺设已遍布23个省、44个地级市,未来将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建立2000~3000家连锁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营销团队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和增长。垦荒人不单单只是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解决了很多地区从业人员就业的问题,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以不断回馈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之心,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责任和贡献。

据张洪江董事长介绍,目前垦荒人集团绿色食品连锁店内销售种类包括:

1.北大荒以及东北地区绿色、有机等特色的米、面、粮、油、山菌、牛奶、小食等营养健康食品。

2.北大荒福康生物的北大荒福康牌牛初乳、北大荒福康牌牛胎盘等绿色高端乳制保健食品。

3.自主品牌垦荒人牌、八号地牌等食品。

4.中国原产地产品的最佳食品,保证货源品质。

5.当地最具特色的特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