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分析(8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分析(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和谐教育管理探讨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它是教育主体与被教育主体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影响、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合适的教育管理来提升效率和效益,而爱与激励能使这样的管理和谐、协调、有序。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的基本前提下,对于高职院校这样的管理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落细落到位,也是教育管理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爱与激励;和谐

进入新世纪前后,为把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渐转向人力资源大国,国家做出了大学扩大招生的重大决策,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应运而生,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已逾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50%,它象肢体发育不全的新生儿,内力不足,外力不强。很多问题不由自主地暴露在办学者、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面前。一个十分严肃的教育管理问题摆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或人士面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中的人、财、物、时间、科技等元素怎样和谐、有序、科学并可持续发展,对全面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助推实现中国梦及对刚开始执行“十三五规划”的政府是个检验,对教育界更是个考验:教育管理能提升教育的效率与效益,然而教育管理自身面对新事物、新问题应怎样提高效率与效益!

一、高职院校管理元素的不和谐状态

根据不完全调查,一些不和谐的状态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影响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同时,影响着办学的效益。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适应,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比一般普通高校,学生来源复杂,其素质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是参加高考升学的学生,一部分是职业高中(中专)对口升学的学生,部分院校还有少数从初中升入的五年一贯制跟读学生。由于生源成分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教与学之间矛盾比较突出。一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综合素质良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强,但为数不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常怀自卑心理,自觉处处不如人,从而对前途和命运感到茫然,破罐子破摔,纪律观念淡薄,生活散漫,学习无动力。多种思想相互交融,各种行为习惯相互影响,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识,学生之间有矛盾,因而管理难度大。一组数据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问题:经过始业教育,一般每届新生都会有30%~40%的人依据自己的政治信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但到党校基础班入学剩下只有不到15%,有的学生取得了进入党校高级班的资格半途中自动淘汰出局了,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学生信仰动摇,就是自信心缺失。同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大多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虽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但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都不强。师资结构和素质不仅不能适应学生求知的需要,而且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套用自身在本科高校或自己在基础教育时期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一毕业就忙于应付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力承担自身知识和技能更新的任务,加上实习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导致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不多,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近年来,不少院校引进了高学历教师,但教师队伍结构性盈缺及高能力的教师青黄不接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院校相应待遇等无法跟上,使得高学历或高职称或高能力的教师很难安心工作,影响了这些院校的和谐建设。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冷淡,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陌路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的失落感滋生,对学校的亲切感渐行渐远。这种冷漠的师生关系现状,严重制约着“教书”与“育人”这两大教育功能的发挥。师生关系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构成的,增进师生友谊,密切师生关系,就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需将“尊师”与“爱生”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办学存在“路径依赖”,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内容方法滞后所谓“路径依赖”,是一个经济学上概念,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便可能成为一种惯性、一种顽疾,冲破它的禁锢需要努力,需要勇气。许多高职院校大都是由原来的大专院校兼并中专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专业设置上基本是原有的老专业,即使是新增专业,很多都是“跟风”或者政府部门政绩观所致,不能最有效的从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发,设置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转岗能力的专业。因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满足学生的要求,满足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需要。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销对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职能的发挥。

3.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较差,校园文化无特色,制约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校园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意义。而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建设压力大,因此一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绿化、美化工作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更谈不上富有职业特色的人文环境;文化生活单调枯燥,这与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极不协调,使得许多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一下被打破,对前途不自信,甚至使其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缺失。同时,校园的人际氛围并非如许多学生在高中时的那样简单,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不同程度被带进校园,校园暴力、上网电游、恋爱、追星等等也会时常出现。加之大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骄纵现象相对普遍,而父母大多期望值又较高。一旦遭遇挫折,既不敢与父母讲,又没有地方倾诉,往往导致一些学生想不开或抑郁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4.管理模式不适应,岗位职责不明晰,学校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大致有两种,一是“直接管理”,即沿袭中专办学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依靠院(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指令,部门负责人则按要求完成指令性任务,成了命令的简单执行者。这种体制难以调动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遇事不承担责任,有了矛盾就上交,结果是院(校)领导整天忙于事务工作、无暇考虑学校的发展大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二是套用一般普通高校管理模式,即院(校)系两级管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但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出现运转不灵,政令不畅的现象。中层干部一时难以适应,有的不善于思考问题,不敢为主处事,依赖性强;有的自我意识太强,不按规程办事,互不买帐;有的各行其事,把主动协调视为干涉工作,甚至误将协调当“指挥”,导致部门之间产生矛盾;有的则怕担当责任,遇事互相踢皮球,造成有事无人管,或者人浮于事,出现管理上的“空档”,领导行为挂得了天线但接不了地气,学校发展的压力全部落在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负荷就越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应注重实情、科学发展,一味盲目扩张并不可取。以上所列几种不和谐状态的存在,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和谐,同样严重影响“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影响我们所教育与培养的人的和谐、有序、全面的发展,影响着国家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管理界的高度重视。

二、产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和谐的背景和内在原因

1.社会政治背景因素进入新世纪的前后,国家实现了国民经济指标翻番的目标,与此同时国家高层也清楚地看到了人力资源成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同志深刻指出:“人才竞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毅然做出了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实现人才培养规模化、有序化的战略决策。全国一批高职院校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也没有特别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匆匆诞生了,但是这种教育发展的外需性与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构成了很不协调的格局。这种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改善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靠教育人自身的艰难努力去逐步实现与满足教育的外需要求。这可说是产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和谐的主要背景因素。

2.产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和谐的内在原因当前,造成许多高职院教育管理不够和谐的内在原因很多,就主观原因来说,教职工中年长者原有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即使在努力改变自己,以尽快适应现行高职教育需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会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习惯性的圈子。而年轻者则存在三不够、一不如意现象,即其阅历不够,学术学识水平不够,教学执行力不够,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如意。就客观原因来说,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理论准备不足,教育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家虽在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和培养目标有了明确要求,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由于校园文化积累等情况不同,实施起来也就困难重重;二是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常常遭人白眼与冷漠,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却招进相对较差的学生,这不仅给学校增加了教育管理的成本,而且大大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承受的难度。三是由于院(校)初创不久,单靠院(校)的学费收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只能是杯水车薪,导致办学条件一时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三、用爱与激励写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和谐

实践证明,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财从生出,生源影响学校发展,生源是学院校生存的命脉,学生群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学生的文章,能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和谐有一个根本性的保障。

(一)正视弱势群体,重树学生自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从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升入的,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升入的。这群学生的心理成分很复杂,不少学生的心理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的外表显示很强,甚至很“凶”,但是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很苦。他们是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被管理的弱势群体。作为管理者当正视这一群体,“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才会和谐、有序。以生为本,运用一定的方法,使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谐,当务之急是重树学生的自信。依据实践经验第一步应这样做:以对待自己那样的真心对待学生的培养;以关心朋友那样的诚心呵护学生的成长;以期待子女成长那样的耐心期待与注视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失与改正。使学生与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形成强烈的情感互动氛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走近学生,倾听心声对待自信心缺失的学生(以下简称问题学生)来硬的一招常常失灵,而来软的一式,以柔克刚常常奏效。实验中我们先是这样“软的”走近他,靠近她,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含意见与骂声),以诚相待,耐心倾听。这种交流似涓涓溪流缓缓地流过学生的心田,荡涤并抚慰着他们受伤的心灵,这种人格的尊严感、被尊重感很快会敲开其中多数被走近的学生的心门。他们动心了,不会再难说话,难交流,有的干脆乐意跟着老师“跑了”,心灵窗户一打开,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2.适度宽容,晓之以理“问题”学生,立马转变成人们期待的好学生,不可能。难免在转变过程中有反复,有老错重犯或新的错误产生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做到“适度宽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入理”,让学生在晓理时懂情→动情→知错→改错,而不是立马领略“严师出高徒”的境界。过分的严、不适时的严,都易使学生重新出现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新的对抗情绪。适度的宽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则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化产生一种改错而进的力量,取得神奇的教育效果,它引起的道德责任震动比惩罚更为强烈。

3.当众表扬,个别交流“问题”学生,长期以来听惯了骂声,听厌了批评,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有闪光点,有时甚至根本不值得一提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或管理者的一方,我们多以首肯及当众表扬的形式,来表扬与支持其行为方式,使其由一时的闪光,成为能经久的亮点,逐渐撼动与抚慰其有创伤的心;而当其出现“负面亮点”时,一般当众不给其亮相,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以私下交流式地引导其:此事该怎么做而不能这么做,他在受到尊重时,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和批评的善意,学生会由此而撼动内心,其作用和意义可想而知了。

4.扬长避短,体味成就针对事实用引导的方式对“问题”学生施以教育,让其慢慢接受为人处世的规矩,及办事原则方法,比一种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同时,在引导中逐步渗透“尺有所长,克其短;寸有所短,用其长”的哲理,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其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磨炼,扬长避短,并伺机交待布置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不超越同层能级”的事情让其干,任务让其去完成。有条件的话,保持边干边指导、边肯定。有成绩尽快在适当的场合表扬,让其以汗水换取成长蜕变快乐的成就感,以智慧、知识、技能换取人家的快乐,在享受成功喜悦时凸显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5.悟性贯通,用好课堂对高职学生来说,成才的主渠道还是课堂,课堂是其学习的的重要场所,也是同学之间信息高度集散之地,巧用课堂的组织,语言、交流及授课艺术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条非常要紧的原则就是要深谙“悟性贯通”的道理,巧用学生之力达到教生目的。同时还要用好“异性伙伴激活法”,高职学生的教学班就是用好班级男女靓星,因为性生理、性心理都会在瞬间促使人生物质能量状态的转变,导致其激情产生,注意力集中,他(她)知识技能接受点就能有效地传到有关学生中去。在愉悦中完成接受知识和技能,悟性贯通了,自信也慢慢树起来了。

(二)寻找一致话题,构筑共同愿景

从实践的观点,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者与管理者就是要有一种姿态,端正服务理念,学会换位思考,跳出管理看管理,注意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寻找一致话题,创设并构筑共同愿景氛围。其路径可以这样:(1)用话题培养共同语言,又用共同语言寻找一致话题;(2)设置主题,开展团队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个体个性才能的舞台,让其“潇洒走一回”,增加自己在群体面前的成就感与获得感;(3)进行深度会谈,实现自我超越,提炼核心价值观,融入组织理念;(4)把握方向,塑造整体景像。作为教育者管理者应清楚明白,我们所构建的共同愿景内涵应是:一是这一群体未来的目标、任务、事业或者使命;二是共同的愿望或者意愿;三是凝聚力之所在。这样的共同愿景会产生我们所希望的作用:孕育无限创造力;激发强大驱动力并且创造未来的机会。否则,无法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5)加强文化引领。要“如盐入味”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引领,紧紧依托属地610办公室,防控各种教的势力侵扰,推动共同愿景建设,顺向进行。

(三)抓住每一细节,激励实现愿景

针对学生管理中共同愿景打造和实现,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辅导员金冰老师“抓住每一细节,激励实现共同愿景”的具体细致做法,可资仿效:

1.坚持“三心”,用心诠释辅导员工作,用个体形象激励学生爱心是基础,用关爱链接沟通学生。一个成功的辅导员应该让学生因为遇见你而感到幸运。辅导员对学生有着教育引导的责任,履行责任的基础是爱,是责任的担当,履行过程要有爱的艺术。要真正把人管好首先需要把心管好,辅导员一定要走入学生的心里,真正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学生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金冰老师曾笑称说,对绍兴市人民医院之所以熟悉,不是因为自己是个老病号,而是因为经常会陪学生挂急诊。有时候学生生病就在上课期间,她怕耽误陪同学生的课程又担心他们不会照顾自己,就经常自己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跑前跑后,缴费化验,像照顾自己的亲弟妹一样爱护他们,让学生感到即使离开了家长,在学校还是能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童心是关键,用童心架起情感的桥梁。为人师者,可贵的就是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颗年轻向上、好奇探索的心。学生就是学生———有其特定年龄阶段的鲜明个性、自由精神、独立思想、丰富情感和处世方式。缺少了童心,老师则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搭建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难以创造和谐的教育。金冰老师成为二级学院分管副书记以来,始终坚信只要拥有一份童心,会使自己工作充满活力,保持青春激情,用情引领辅导员保持童心,在她的脑子里时常会迸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和创意,对于新鲜事物愿意去学习去领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老师同样感兴趣,让学生佩服不已。与学生接近,隔阂就减少了,共同语言就建立了,其激励性自然产生。她走近学生,调查学生的想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搭建思政工作的教育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同样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不要总是把重复几百遍的东西当法宝,照本宣科,而是不断改进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把对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实、做活。正是有着这样一颗童心,有着这样一颗始终在研究学生的心,才能让团学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始终迸发出生机与活力,不断前进。细心是保证,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辅导员等教育者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各方面表现。当他们进步时,及时表扬;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谈心解决。同时,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工作界面,便于即时发现并抓住细节,于微细之处见真情,乘势激励提升效果。

2.严守“三勤”,耕耘之后是收获勤观察,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作为辅导员,要时刻关注着班级学生的状态,尤其是思想动态。特别是进入大二的学生,随着对大学新奇感的逐渐减退,更因为学习目的性的不明确,常常陷入一种“怨天尤人”的状态,即一味埋怨学校,但从不检讨自己。如果在这时候,老师的教育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毕竟这些学生有一些是学习习惯不太好的人。在强调学习的同时,更侧重于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思想指导。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的是国家教育结构与就业政策的调整,因为大部分学生对“高职”学历心存偏见,因此在平时的沟通中,尽量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其次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高职一样有前途。再次,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勤鼓励,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教师要“目中有人”,争做伯乐。要懂得欣赏学生,欣赏学生是关键。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对我有所期待”。具体而言,老师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一次鼓励、一个首肯,都能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所以,老师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勤交流,不断提升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的工作实质上是在做人的工作,所以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能激发她更多的工作灵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忙解决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辅导员与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等方式畅开言路,也能使辅导员等及时掌握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老师也应坚持对每一个学生的邮件进行回复,对学生在邮件中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实现人格互尊重。这一网络桥梁会在无形之中增进师生感情,为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老师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和学生,必要的时候也要主动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即时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情况,消除担忧感增加放心感与获得感。老师用自己的努力,激励学生实现共同愿景过程中,还应坚持:对于学生———在乎每个学生,让批评变为甘甜;在乎每个学生,让惩戒播种召唤;在乎每个学生,让错误绽放美丽;在乎每个学生,让人人不断进步!对于工作———只要持之以恒地干就能出成绩;只要动些脑筋地干就能出佳绩;只要持之以恒地动脑筋地去干,一定会出奇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很多,但爱和激励能让其变得和谐、协调、有序,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爱与激励中和谐!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1).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郑伟光,陈银燕.高职院校的和谐管理[C].杭州:浙江省教工委,[2008]13号.

[4]郑伟光,陈侃.同层次的人悟性贯通———学生学习潜能发掘新视角[J].教育艺术,2006,(09):19-20.

[5]郑伟光,裘升东,王胜炳.中职生情感与教学策略的运行[J].教育艺术,2005,(04):41-43.

[6]郑伟光,杨越,陈银燕.必须重视高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媒介素养培养[J].教育艺术,2009,(02):50-51.

[7]郑伟光.重树学生的自信[C].北京:人民教育,2005,(11).

[8]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调研资料[R].2007/2016.

作者:郑伟光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搞好高职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当前高职生源结构及特点出发,分析学生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从课堂教育、学校社会家长多方教育及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等三个方面提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对知识的渴求、自身追求、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干扰,在认知、理解等方面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工作强度更大。因此,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第一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以授课教师为主的教育,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两课”教育,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其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用;结合当前形势,对“两课”教育教学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上贴近现实;方法上,避免“满堂灌”,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时引导,通过辩论、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学生从中明白事理,受到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第一课堂的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育,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延伸、拓展,是教育管理学生工作的重要平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建立并用好专业协会,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和发挥,挖掘学习潜能及创新能力;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三是开展主题团课活动,使学生了解时事,增进对专业的认识,提高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等;四是让学生领悟“励志、笃学、厚德、创新”的校训,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专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潜在的作用和文化氛围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五是搞好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在寒暑假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与实践经历,教师把对学生的说教和施压政策淡化,融入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快乐舒心地接受教育并转化为自觉的学习与行动。

二、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教育应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着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给他们搭建尽情发挥才干的舞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只靠学校教育是达不到效果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影响,三方面应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助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心应从成绩转变为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为人处事等综合素质情况上来。教师应经常给家长寄信,信的形式可以是纸质信、微信、短信等,告知家长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学生获得奖励或进步,给家庭发喜报;学生严重违纪或多门课程不及格,给家长发出预警信息。在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同时,学生体会到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心、爱心、耐心,快速成长、成才。错综复杂的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一堂校内课的教育威力或许比不上一个小到毫不起眼的社会现象。要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用社会问题的两面性正面引导学生,向学生宣传社会正能量,用事实教育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问题,摒弃片面、消极的思想。

三、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切实做好教育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教育管理队伍主要由辅导员队伍、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组成。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辅导员的思想水平和素质高低关系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还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查寝查堂,应该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能便于开展教育工作。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技能的人。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了一支联班班主任队伍,由党员教师担任,负责做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到“为人师表、率身垂范”,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干部队伍是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的坚强后盾,要充分挖掘学生干部的潜力,让他们做师的左膀右臂。对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班级活动等要给予支持与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职业院校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化、信息化等全新的管理模式,创造新的管理方法;还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地学生教育工作,并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作者:龚文 杨熊 阅斌 黄丽薇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创新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学院近年来在管理方面有了不少的提升,只是在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高职教育管理想要获得发展,创新生态环境也就必不可少。本文简要讲述了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然后在对高职教育有一定了解程度的基础上剖析了其教育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了几点创新建议,以期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创新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迎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其管理生态环境的问题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1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从必然性角度分析。近十几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制度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效缓解了高职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实生产力对人才提出新需求间的矛盾。只是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还缺乏创新力度,这使得高职校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就使得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必不可少,是大势所向。从重要性角度分析,现阶段较为缺乏人文关怀的高职文化生态环境,很容易让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学生陷入心里压力中,比方说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等。从而学生也就很难有着比较轻松愉悦的心态进行自我创新精神与创新活动的培养。其次,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生态环境管理在其中占据中重要位置。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限制了高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高职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要对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

2现阶段高职教育管理生态呈现出来的情况

2.1重视行政权,忽略了学术权

相较于普通全日制高校而言,高职院校是以实用性与职业性为教育主导方向的知识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重要场所。只是从现阶段总体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将重点偏向于行政方面,反而忽略了学术方面。这些高职院校过于扩大化行政权的举措严重影响到了自身正常的生态环境。高职院校出现重行政轻学术的原因复杂,一方面主要是院校里面的学术资源配置弱化,行政权力影响颇大,院校高层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多是行政人员身份。所以这也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倾向于行政方面,从而造成学术范畴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严重干预了学术管理。在学术科研经费与教学收入上,以及职务晋升、学术话语权等上面的行政干涉过多,直接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由于过度的行政干涉,造成学术腐败。而官本位思潮盛行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样不健康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非常容易诱导学术人才向行政方向发展,难以专心致志的做学术研究与潜心教学。如此畸形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2.2管理模式单一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观念拥有滞后性,缺乏先进性。而且由于以行政为主导运行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也容易造成管理生态环境的失衡,尤其是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与教育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还存在部分高职管理人员留有“当太平管”的老旧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影响其在管理问题上追求稳定,害怕革新,抱着为了不出事而不干事的守旧思想。如此也就造成高职院校管理效率日益下降。但管理成本却仍旧耗费不低,学院管理模式僵硬化。与之相反,也有高职院校过分贪大求全,在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上好大喜功,喜欢将改革措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下去。从而也就造成学院规划和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生搬硬套现象突显,对学院而言没有一点成效,全是表面功夫。这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内部缺乏一个合理完善的竞争机制,某些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上面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健全的激励机制,资源分配不公,管理手段单一化,尤其是教师绩效管理不足。把学院老师教学业绩与科研成效等方面和个人工资福利方面勾挂的关系不够紧密扎实。也就影响了学院老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人才培育。

3关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几点创新建议

3.1创建并完善高职院校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残酷,但是与之相应的是挑战与机遇也随之增多,只是风险较大。而高职院校想要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也就需要做到顺势而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特征,把竞争机制有效融入到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体制里面。以此才能更有效的激活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比方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健全教师人才引入的竞争机制,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与专业定位,以及市场需求,然后进行公开招募,让应聘老师经过竞争适者上岗。借此机会把双师型人才吸引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用以充实学院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公开竞聘机制。比方说每当高职学院内部重要的人事变动、职务晋升之类的,均应该根据要求进行公开竞争,择优选用,实施公开的竞聘机制,让众多老师都能够获得一个竞争的机会,以此把高素质人才选到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岗位上,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更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调动起教师的工作激情,努力挖掘人才的工作潜能。

3.2完善人才培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旨,所有活动皆以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好行政权与学术权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建设以增强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比方说,明确职责,权衡制约好职责与权力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好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责、内容等,不能多做干涉。坚持以培育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行驶好行政管理的协调服务职能,通过良好适当的行政服务,为高职人才培养打造出健康较佳的管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创新并健全激励机制。比方说,将薪酬激励机制、学术研究成效、个人福利待遇等不断完善,并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又例如,多加重视精神激励,适当关心教师生活、工作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升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有利于凝聚高职内部凝聚力,增强高职学院的整体社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3.3创新教育管理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创新,比方说,创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与之配套的还可以创建起面向社会开放性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这样做有利于在高职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将来面临社会上的竞争压力,锻炼学生能力。

4结语

因此高职院校想要在日益残酷的市场体制竞争环境中立足并健康发展,其管理工作就应立足于自身特征,尽可能让所有活动皆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育的角度出发,创建以人才培养为主旨的管理模式,并科学合理的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内部。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善重行政轻学术的情况,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逐渐转变行政只能,明确职责权利,重视学院老师的激励。以此才有利促进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构件良好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06).

[2]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07).

[3]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04).

[4]张健.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创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05).

[5]熊景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

[6]于楠.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改革机制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

作者:刘双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管理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的立身之本,意味着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在分析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基础上,阐述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并从人才培养、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机制创新、加快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管理能力等多项对策,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完善育人体系中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和使命,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逐步构建的发展趋势越加显现。当今,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全新教育模式倡导下,如何更有效地体现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采取更符合实际的教育实施策略,是作为一名职教管理者一直要深入探索和努力实践的职业命题。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外来思想与传统文化发生激烈交锋,使有些人盲目崇洋,有些人无所适从,也有些人迷失了自我。面临此类现象和问题,虽然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行为现状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盲从和滞后的状况始终存在,而且稍有懈怠还会蔓延恶化,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繁荣带来隐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高职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兴衰。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以纯粹的技术传授转变为既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更加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已然成为大家共识,高职院校也越来越成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周密部署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符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优良教育思想延续发展要求的,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应有遵循。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高层次专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该有高技能,而且更应该有优良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加强德育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环节,对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深刻阐释了德育在学生健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育人规律和时代主题,符合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二、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就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发展状况而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思想活跃,胸襟开阔,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责任敢担当,具有较高的风尚最求,憧憬美好生活并愿意通过勤奋实干实现目标。但在当今激烈纷繁的社会转型期,道德的缺失,公德的丧失,品德的遗失,不断冲击和毁灭着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现实的负面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中不断出现思想的疑惑和行为的反常。以及因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使大学生在品德、心理方面出现失衡,也使得高职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境。学校德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我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德育的思考与构建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社会实际和人的本性诉求的。学校德育所强调的是脱离现实、至高至善的理想主义道德教育,追求的是贬抑自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校德育处于空洞说教、软弱无力的状态。当前,虽然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和重视,但高职院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手段仍存在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快速进程,由于现在大学生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以德育人工作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三、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

当今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最初的层面,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教育体系自身的完善发展,教育的领域和范畴有了巨大变化,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和教学活动的意识认同和重要方式,也顺应了人们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一贯地较好地为实现培育发展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品质保证。把它放在育人工作的大教育范畴里来看,立德树人其实关键应该和终身教育一样从小抓起,相对而言,由于学生个体自身生长及其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差异性,也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并重的现代化人才。高职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并能够真正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的教育,首要的还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前提来对待,因为我们的高职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等基础上,还要使学生摒弃掉很多不健康、不道德、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在正能量的促动下勇于追求人生理想,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目标,也要求作为开展这项高尚事业的高职教师,也是立德树人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以生为本、钻研业务、终身学习、提高修养,为师者先善其德,身先模范,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具备现代化人文科技能力全面的人才作为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并使之传承下去。

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策

1.注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创新和多边共振的工作机制。高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完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及领导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加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项目,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面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多边共振的工作机制。要注重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增加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为学生打造和提供好校内外多种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快思政教育的改革步伐,创新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深入,不仅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下力气,还要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改革中的主要目的,设定突出体现德育为先的课程体系改革举措,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使之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不断推动课程创新理念的普及,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建设,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在“大思政”格局的建立和统筹下,承担高职教育教学足额管理的教师,不仅仅是包括思政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该统一思想,集合理念,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各自的教学研究领域,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融入到教育教学始终,创新和运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环节和效果,提高课堂内外教育实践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始终紧抓师德建设,侧重教师师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传扬,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学管理水平。

3.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育人的实践载体。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治学理念、校风学风和人文风貌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转化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育人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把立德树人着重放在培养人的首要位置,也突显了我国教育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任务,传承了优秀文化精髓,本身就已经很好地实践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在立德,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而来,我们应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多地为大学生开发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巩固和深化内涵建设的成效和底蕴,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4.提高教育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道德共识和法治构建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上的理想社会,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培养社会人,高职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履行好服务管理的职责,同样要遵循社会管理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社会上道德水准确实,行为准则混乱,人们缺少主流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的指引和依据,和谐校园也不复存在,立德树人的任务也将遥遥无期。在社会法治化管理进程中,高职院校应及建立校园法治系统的系列机制作为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制度保障,既注重大学生德育的同时,也要明确道德底线的法治执行,维护大学生群体利益,巩固德育成果,确实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教基二[2014]4号,2014.3

[2]马丽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人民日报(01版),2013.12.

作者:夏立治 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理念的渗透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管理和教育管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整体教育水平。尤其推进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实施柔性管理,有助于“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高职院校柔性管理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如何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透柔性管理理念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者;柔性管理

引言

柔性管理,顾名思义是指一种管理状态和管理理念,是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赖校园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执行、监督管理、奖惩来规范校园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这种管理不够人性化,缺乏因地制宜的特色,因此,柔性管理理念的提出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

一、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学校的管理理念,人是管理的实施者,又是管理的接受者,因此在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的诉求和愿望。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育体系中,学生是管理的落脚点,大部分的管理都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学校在实施管理时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要尊重人的权利,也要规定人的义务,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力,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柔性管理也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管理,主要作用在于驱动人的主体作用,激励人发挥自己的才智,调动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是根据社会的岗位需求制定的。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建立了很多的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促进教学实践的开展和创新,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柔性管理思想应运而生。柔性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主性,这种管理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高度信任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根据喜好确定职业规划,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高职院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个人诉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几年的教育要走向社会,进入高职院校前一般已成年或接近成年,他们对于自身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学校教育也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诉求视而不见,没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学生得到的关注较少。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压抑的空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部分学生越来越缺乏主观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影响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2.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管理手段单一,过于强调制度的执行,导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管理策略,甚至存在不问青红皂白冤枉学生的情况出现,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失去信心,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管理方式死板、机械化,管理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与社会发展脱节,对学生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这种硬性的管理办法,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3.柔性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现在的90后,性格个性,相对叛逆,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合理的柔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在制度具体实施时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柔性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高职院校渗透柔性管理的几点策略

1.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成绩的提高不等同于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在学校管理上下功夫。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教育机构的目标,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是确保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功利化的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尊重其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在管理上要渗透柔性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以柔性管理理念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师生行为的关键,校园文化是管理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要将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建立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激发其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是要走入社会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就业,有利于促进其终身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4.构建柔性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学校开展柔性管理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进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加强柔性管理理念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职业教育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实现其职业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柔性管理策略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措施,它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管能动性的激发,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圣华.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0):130-133.

[2]高丽娴.基于柔性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才智,2014(34).

作者:王朕

第六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方法

摘要: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一直备受关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高人才素质,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进而为社会和企业作出贡献。目前,高职院校为加强教学管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教学管理规律,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探讨

近些年,高职院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职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的主力军之一,促进教学管理的高效发展有助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组成部分,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要朝着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迈进,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价值,整合现有资降低管理成本,进而取得更高的管理效益和教育效益,为高职院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教学管理主要针对教学活动展开,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组织、控制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战略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管理内容设计方方面面,包括计划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学科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等。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具体工作中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组织与协作效率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务处及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尽管部门设置齐全,人员充足,并做了相应工作的分工与安排,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即使一些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时力度不够,导致教学工作开展不够顺利。

(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教学质量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水平,在专业任课教师的培训教育上投入很大,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的速度和效果有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培训与进修的力度不够制约了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三)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个别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年轻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经验,年纪大的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要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总结管理经验,做好教学计划、组织、评估等工作,进而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教学管理是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需要多个人员相互配合,部门之间共同完成,因此,管理人员要及时沟通,共享管理资源,建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教学管理工作,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要素分析

(一)管理决策要素

决策是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教学管理人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经验,在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选择的一种管理行为。决策是高职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促进教学体系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做好科学决策,进而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要按照目的性、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的原则做好决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遵守管理制度,严格治教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二)教学反馈要素

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一个标准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情况,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因素,教学反馈的内容很多,包括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巡视、教学检查等内容,管理者要搜集大量的教学信息和学生培养资料,完善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建立相应的管理数据库,对信息和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将反馈信息及时提交给上级管理部门,进而深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的评估要素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衡量,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进而改进教学策略。高职院校要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在监管过程中要保持封闭,要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和控制,进而保障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好目标、教学、考试等关口,为国家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

高职学院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权、利的控制。教学管理者要做到正确行使职权,提高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自身行为感染教职人员和学生。管理部门要明确学校管理的责任,首先,强化教学计划管理工作,建立清晰地工作目标;其次,加强协调与组织,合理安排和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再次,加强对工作目标的管理和检查,及时向上级反馈管理情况。

(二)构建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改革力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要呈现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因此,必须构建高职院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平台,用于共享教学资源,和为师生提供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定期管理通知,强化校园网管理和教学管理。其次,学校要建立信息反馈平台,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反馈平台,其他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抒发出来,对于学校管理有哪些想法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助于稳定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而且符合我国关于教育的要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的规律性和时效性。规章制度的建立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改进教学作风建设

教学管理者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要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工作,要分清问题的主次和轻重,有条不紊地落实好管理工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强化作风检核,鼓励管理者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分析和研究教学管理,善于用系统归纳的方法,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确保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教学管理者要提高主动意识,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在教学管理中抓住重点,也不忽视次要矛盾,一叶知秋,防微杜渐,本着对学院和师生负责的态度,构筑良好的管理机制。

(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的校长、教务部门人员、管理办公室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将责任落实到各岗位人员身上,要注意提高基层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选拔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干部,并选择那些德才兼备、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要求他们要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定、安心从事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还要与学校教职工建立协调、和谐的伙伴关系,要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对教学管理部门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还要参与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实践工作。

(六)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完善精细化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一起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加强教学管理效果,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细化管理项目和内容,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工作的细致程度,管理者要首先做好分工,做好管理层面分析,进而实现细化管理项目,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是十分重要的部门,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者素质、改进作风建设、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等措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慧军,高翠竹.结合实际谈如何做好高校办公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76.

[2]刘海波,岳东辉,王勇超.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探要[J].山西青年,2013,20:28.

[3]王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现善治之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55-56.

作者:王慧 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加强教学管理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管理应该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学过程、教师作用、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堂管理;实践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学管理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它应该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过程也是管理过程,因为教学管理贯穿在课程设置、课堂教育、课后跟踪以及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高职院校骨干建设单位”,为此我院提出了成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全国革命老区一流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必须要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更是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形式化,忽视学生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管理的依据一般是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等。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规范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呆板僵化的教学计划,往往缺乏对学生特性的具体分析,也缺乏对教学内容、方式的积极思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刻板的教学进度安排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发挥与思维的发散、拓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教学成效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记忆的机器,缺少能动的思考和及时的反馈,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思维越局限,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2.教师主导意识不明显。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科任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行政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主动参与、介入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把他们认为学生该掌握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纪律松散,收效甚微。许多教师有“教书”的意识,却缺乏“育人”的意识,更缺乏“管理”的意识,他们传授知识,然而缺乏课堂交流、疏远学生的现实导致教师无法以自己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事实上,教师不积极主动介入课堂教学管理,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个性人格,也无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缺乏主导意识,对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都是不利的。

3.教学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面对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差距较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学成果以及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教学管理者应该重视的问题。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仅以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认定,而对上课质量高、学生评价好的教师却缺乏必要的激励,对上课质量较差,学生评价低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惩罚,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重“量”不重“质”。按照多数高职院校现行的考核标准,体现教师考核差异的主要在于教师的社会服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等非教学领域,对于真正关系学生成长进步的上课质量却缺乏足够重视,结果导致教师把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而非致力于上课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途径思考

1.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教学管理的问题许多是由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引起的,所以,要改善教学管理,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实质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改革的路径是:第一,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步骤,优化教学计划和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规划和重组,每门课程都须明确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的和地位,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采取层层把关、条条斟酌的方式,集思广益,动员专业教研组、教学管理专业人士、教育专家等众多力量,反复讨论,反复修改,防止重复、累赘,以及教学目的、意义和预期效果不明等。第二,教师在编写课程教案时,要避免千篇一律填鸭式地按照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编写,这样的教案内容陈旧无新意,应提倡教师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管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的积极性。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两个主体。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师考核中增大课堂教学质量的比重,将教学成果置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既要有“教书”的意识,也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不仅教给他们知识,也要在道德品质、思想修养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以自身良好的品质、学识、作风引导学生个性、素质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教学模式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专门职业素质,又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2]在教学方式上,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弱的特点,教师应尽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鲜活事例,尽可能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的主体,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学校改变标准化考试这种对学生的评价仅仅取决于一纸答卷的制度,而采用灵活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口头考试,写学习心得,写小论文,做小设计,这样的考核方法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建议采用弹性学分制,严格考试制度,对一学年学分未满的学生要进行“学业预警”,情节严重处以留级乃至退学处分,通过有激励有惩罚的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严而不死的学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学业测评办法,富有激励性的学习奖惩措施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产生良好的学校声誉。”[3]

3.实践规划———创新职业环境、实习检查、实习评价三方面的方式。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在高职院校,学生至少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处在实习阶段,因而,改善教学管理必然要提及实习管理。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习环境,并且营造尽量符合工作现实的职业环境。实习环境的创建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由相关专业、行业和企业配合,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另一种是依托“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和独立企业,为学生创造现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其次,要完善实习检查的制度。高职院校要做到哪里有实习哪里就有检查,定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教研组组长、专业主任、系主任等进行实习检查,一来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难题,二来避免让学生处于“放羊”状态而导致学业荒废。实习检查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气质修养,等等。第三,对于实习成绩的考核评定,应采取知识考核+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侧重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实训项目的考核要改革传统方法实行能力本位评价,在考核内容上以职业分析的技能和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每一个技能进行考核,实行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全;教师考核与现场技术人员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4]在考核方式上,考核不仅应由学校教师进行,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加入到考核过程中来,最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作为评价实习成果的主要依据,对于岗位技能评价好的学生,学校在评奖评优、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这样的激励措施也能使学生更加注重实习,注重学习实用的岗位技能,提升他们在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珩.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0

〔2〕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4-105

〔3〕黄育妆,谢薇.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S1)∶143

〔4〕徐鸿涛,肖兆武.加强高职实训教学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0(3)∶18

作者:郭晶红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改进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多媒体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过程里,其中包括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还是针对广大高职院校教职工而言,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帮助。本文基于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出发,论述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多媒体教学;问题;改革策略

一、引言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展实施,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为了加快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便成为当前的重要发展问题。因此,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里,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与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多媒体技术被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力以及技术水平。因此,多媒体教学作为当前的新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拥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

二、在日常多媒体教学过程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时间方面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在制定日常教学任务的时候,并没有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一味地加重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在备课以及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完成学校制定和安排的教学任务,只能按照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正是授课教师的很多时间都被应用于课前备课以及开展课堂教学,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多媒体教学以及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因此,虽然很多教师以及学生都知道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学作用,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展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资金方面

在传统式教学过程里,许多教师都采取“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里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由于广大教师长期以来采取传统式教学法,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拥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作用,然而一些教育教学负责人并没有注重多媒体在日常教学过程里的重要作用,他们在资金投资力度方面缺乏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需要引进一些教学设备,由于缺乏教学资金,一些教学设备并没有被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影响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方面

在传统式教学过程里,许多教师都采取“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一直主导着教学课堂,并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过程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完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拓展教学范围。正是由于教学过程里采取了传统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只是照本宣科,此举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式教学模式,他们并没有注重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里的应用。因此,一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能力。

三、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改革策略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加大投资力度

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充分了解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里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作用。首先,应当加快多媒体教学的宣传力度,确保广大教师以及教育教学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其次,教育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多媒体教学的支持力度,确保教学资金的正常使用,保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完整性。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教学,确保有充足的教学资金被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

(二)基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适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制定适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如此,在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在控制多媒体课件的动画、画面以及声音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动画、画面以及声音的有效控制,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加快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有效理解。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三)定期举办培训班,帮助教师提升多媒体教学水平要想快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授课教师能够将这种教学模式正确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一定要注重授课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内容重在让授课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同时,在培训的时候,还可以创办讨论会。举办讨论会的目的在于增加广大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针对多媒体教学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培训,可以让广大教师学习一些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四、总结

伴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还要注重一些问题,例如说教学要基于学生角度出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准备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运用别人的教学经验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等等。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技术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龙麟,周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10:79

[2]刘永福.兰州市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5,02:120-125

作者:吉孟卓 杨锃锟 王迪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