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高职教育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职教育研究

第1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善;信念教育

《国语•晋语》将“善”与“德”相联系,“善,德之建也”,近乎价值观的一种表述;《汉语大字典》对“善”作了23个释义,本文取“善行、善事、善人”之义,即好的行为和品质。笔者所要研究的“善”是一种单一的不可定义的属性名称,是非自然的属性,它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产生,是人类对善与恶的情感体验及行动。“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善”理念依托的主要对象,在“善”理念教育中学生群体是主要的客体,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教育将大幅提高人类文明。就理念的稳定性来说,当“善”的观念成为学生的理念之后,该观念对其行为的正面影响将会趋于稳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善”之理念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补充,是年轻学子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善”之理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其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除了提高职业能力之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起着标杆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善”之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应试特性、家庭教育缺失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善”的观念淡薄。具体表现有:“善”的观念不深入,基本文明素质不高;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共情”,冷漠、讽刺、落井下石等行为仍然存在;个人主义仍有一席之地,集体主义、为他人服务等思想浅淡;“善”之意识与行动之间仍有差距,有善的自觉意识而无行动表现,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行为仍存在,表现较为明显的还有不为“善”。

2.高职教育“善”之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尚未有专门“善”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多出自国家要求的两课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个别章节内容为代表,而对于“善”之信念并无专门的系统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职能片面化;教育方式往往忽视社会现实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多采用灌输和说教式,缺乏实践基础,缺乏因材施教,等等。3.高职教育“善”之教育载体单一目前,高校探索各种教育载体,大方向上基本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包括学校生活、学生工作、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在“善”之教育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在教育载体上也未进行深入的挖掘,更遑论在第二课堂的应用了。该项教育的载体大都为课堂教学,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利用了两课课堂及第二课堂。若要使“善”之教育得到明显的成效,则要深入挖掘及丰富教育的载体。

二、把“善”修炼成一种信念

“善”最初之意为向上提升人,在词义演变过程中,逐渐有了善意、善良之义;善还有对是非对错的明辨之意。此处之“善”,又可认为是“良心”“善意”“善行”等,是愿意为他人奉献时间、金钱和鲜血,甚至帮助自己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自从人类文明伊始,“善”便被世人所公认,继而追求。卢梭曾言,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所以,对善的追求,人类并未停止过,可为何在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低下”“人类文明滑坡”等言论总是盛行,究其原因,无非是敌不过现实的利益。作为“善”的教育,要着眼于如何让“善”成为一种信念。信念,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有了信念的支撑,“善”将更深入人心,并指引人的行动。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教育效果比社会教育更先一步、效果更为突出。因此,在培养学生“善”之信念中,学校教育需发挥主要作用。“善”的形成,部分在于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也有消除他人痛苦的意愿,不同的人其“善”的程度不同而已。对“善”的强化则来源于生活环境,如文化熏陶、艺术追求、宗教信仰都可以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的善念,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善”的信念。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

古时“善”之教育溶于道德教化,此一项被世人看作道德形成的重要手段,甚至为成熟手段,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善”的信念教育,应加强其实践教育,将“善”之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融于实践中,建立一个教育新体系。

1.构建“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架构

在新体系架构过程中,借鉴已有的道德教育中某些体系结构可为“善”之信念教育体系架构增色。首先,体系开端———认识教育。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区分“善”“恶”,提高“善”的修养,要了解何为善,知道关于善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义务,然后他们才能有所适从。其次,用“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对某种行为善或恶的倾向,“我们生来都有对惩恶扬善的道德偏向,认为善良的人应该有善的回报,恶之人应得到一定惩罚”。但,学生仅有道德认识,不足以让其执着于“善”的追求,因此需要强烈的“善”的道德情感作支撑。这种感情的形成与作用的产生,非一般教化所能达到,需要教育者有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再次,树立学生“善”之意志。意志的树立,是“善”之教育产生作用的关键环节,坚强的意志可以指引学生在“善”的实践中克服困难,摈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真正做到为他人、社会奉献自己。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善”的修养。最后,确立学生“善”的信念。此环节是“善”之信念教育最后的环节,若将前面三个环节踏实做好,本环节便水到渠成,对学生“善”的信念教育也就有了效果。

2.拓展“善”之信念的教育载体

(1)充分利用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结合思政理论课、军事理论课、语文课等课程,强化学生对“善”的认识教育,开设专门性的“善”的教育课堂。(2)创设“善”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任何人都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一分子,不可能脱离开与自然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善”的教育不可能脱离环境而产生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利用情景模式创设为“善”的场景;也可利用“善”的案例,激起学生对善恶的评价,利用学生与生俱来对善的偏向之心,指导自身如何修养自我。(3)利用地方文化载体。“善”的教育应结合地方文化历史、事件或者文化传承。“善良的行为其实是我们从自己的文化中习得的”,高职院校可开拓院校所在地的文化因素,引入课堂或将课堂引入文化场所,等等。3.创新“善”之信念的教育方式方法(1)发挥语言的作用。此语言包括教育者的语言艺术,也包括文字语言、视频语言、图文语言等。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舆论扬善,因为个体生存于群体中,语言对“善”的传播不缺路径,关键在于做好语言艺术的诠释。作为教育者,应提升自身语言魅力、善用语言工具。(2)发挥故事的作用。故事不单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来激发同情,还可引导我们质疑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通过创设和利用一个个“善”的案例,一方面可活跃课堂,另一方面可提升教育效果。“善”的行为品质不是“教”出来的,也不从“强制”中来,而是从体验中得来。故事的作用能得到发挥,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故事、创造生活故事,如让学生在社会中寻找“善”的案例,并分享,才能真正有效地促使个体品德的发生与发展。(3)发挥习惯的作用。教育需要持续,在持续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设置一系列教育模板,每个星期设置一个关于“善”的教育主题及实践活动,学生以组为别,以完成任务的模式开展,使学生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保罗•布卢姆.善恶之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4]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少的时期,教学资源匮乏,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仅是少数精英,兴办高职教育以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以及为将来的工业化发展储备人才为目标,是以政府为主导型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2.0时代,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市场影响;第三阶段,工业化发展进入3.0时代,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多元,对于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创造力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影响。2014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就强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但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

(一)现代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能力观

在整个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的职业能力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最先应该弄清楚的概念。职业能力,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类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地在社会中获得一定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而社会认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更迭,市场对于人类的能力素质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比较主流的高职教育能力观有三种:第一种,“任务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可以熟练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可以熟练完成任务是由于学生具备若干的具体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任务能力观是将能力看作若干技术操作能力的整合。本着该种能力观的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根据目前的市场技术要求将职业能力进行具体细分,并据此开展教学。这样的能力观过于看重实用主义,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能力过于机械,没有深度,且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相当于是一种机械唯物能力观。它将学生看作高级的流水线上工人,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产生较复杂的条件反射。这样的学生由于可以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刚开始就业比较顺利,但一旦技术更新,他们所学的知识适应不了,加之自我学习能力相对欠缺,他们就无法较好胜任岗位的要求。所以,这类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往往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再加上目前技术发展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可以说以任务能力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必然是行不通的。第二种,“品质能力观”。该种能力观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强弱与人的个性品质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兴趣、创造力、上进、自信、协作等品质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能力的迁移,但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品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技术能力的培养,难免会违背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初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让学生做某一技术方面的“专才”,这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还需要十分扎实的技术操作能力,就好比我们目前所大力提倡的“匠心精神”,该种能力观过于注重人的品质培养,就好比是唯心能力观。第三种,“综合职业能力观”。这是在头两种能力观下所产生的第三条道路,该种能力观既看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强调各种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要具备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也要重视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1]。

(二)高职实践课程的内涵

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强调:“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明确实践课程的概念对于指导实践课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需要区分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的区别。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差异,两者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必然存在差异。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涵盖较多的技能传授,以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而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更注重对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涵盖范围较为狭窄,但高职教育对于具体某一知识运用应深于普通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注重自我特色,需要灵活借鉴普通本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之后,我们需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线。许多人认为,理论课程就是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就是实践教学,而实践课程是除理论课程以外的全部课程,包括入学军训、暑期实践、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将两类课程置于对立位置。其实不然,在理论课程中也存在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中也存在理论教学,两种教学形式不得作为区分两类课程的标准,并且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置于对立位置,无形中扩大了实践课程的概念。实践课程只是一种课程形式,需要赋予其目标才具有意义。本文中的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为学生更好获得专业知识所开设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2]。

二、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高职教育受到经济增长的猛烈刺激而发展势头迅速,但这样的发展多受益于外部力量,如同给一棵树苗浇灌了厚重的肥料催化了它的生长,然而其自身能量还是比较薄弱的。社会投入了大量的倾斜政策、人力、物力发展高职教育,但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没有一套系统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理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学观念模糊

德国、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即为工业化更好地发展而服务,加之高职教育在这些国家已有了较长时间的沉淀,因此,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相对完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多种教育观念,其中有两种比较对立的教学观念:第一种,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第二种,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定制人才的教学观,认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是熟练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完全被淡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高职教育一直处于被动发展,受外界的影响较多。正是在这模糊的教学观指导下,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人才培养参差不齐,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失业[3]。

(二)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实践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实践课程成本高昂,尽管高职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各类投入也不少,但均摊到每所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匮乏。有的学校想要开展各类实践课程,为了节约成本,凑够实践课程学时,学校安排每名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这样一来可以对所学专业有具体认识。虽然企业实习是正确之路,但学校实践课程单一,仅仅依靠企业实习来凑实践课程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一般情况实习的时长以3个月到1年不等,学生在企业度过的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否获得相应的知识?其实不然,企业对学生的指导由于目的性不强,帮助十分有限。

(三)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不自信情绪,为了争得社会认可,出现了“唯考证”的考核形式。有的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就鼓励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认为学生只有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才获得了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就业才能得以保障,并且这一观点也被学生深深认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两个极端:一类是考取各种证书的勤奋者,一类是学习不认真、混日子的懒散者。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学校的作用被边缘化,学生的能力养成也越加狭窄,仅以取得资格证为目的是我们所痛批的“应试教育”。长此以往,各种弊端随之而来,学生尽管取得相关证书也无法胜任相关工作。

三、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对策

(一)教学目标与理念

如今,高职教育发展快速。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是指导其正确发挥作用的风向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必然是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职业能力即是: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操知识,还应该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例如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甚至推动社会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组织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实践性”的特色。实践课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好地将学习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目前,工学结合的教学已经得到认可,这种教学强调在创设的工作中学习,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放入所创设的工作环境,这样一来,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网。同时,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不能仅仅依靠毕业前的企业实习,实践课程应该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例如,可以有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的现场实训,也可以有为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情感教育,还可以有为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现场教学等[4]。而且,实践课程是强调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的思考,是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实践课程中尤为重要。

(三)教学评价与监督

教学评价对于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尤其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5]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授课过程中的多频次互动,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课程的教师多元化,既可以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将这些学习主体纳入评价主体可以更立体地进行教学评价。第二,评价内容多元化。高职院校不能再以考证作为唯一评价内容,而是要从学校到学生都必须培养一种自信,既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另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品质也应该纳入其中。第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只有结果性评价是不全面的,既然实践课程的全过程都应融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将教学评价融入到实践课程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雅绒.基于职业能力向导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型研究[M].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10).

第3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服务观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观念及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一、增强企业需求观念,提高企业主导教学意识

强有力的实践和行动源于观念和认识的转变和正确引导,高职教育是异于义务教育的专业化、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育理念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首先,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观念入手,强调学校教育目的、方式、组织以及评价与企业需求的充分结合,以企业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其次,从直接的教育者来看,强调教学过程全面落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适应为指导方向进行教学培养。

二、改革陈旧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陈旧、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轨的主要原因,实现立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1)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学内容和题材的更新和变化,课堂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活中的鲜活的企业实例进行讲解;(2)机械的讲授法已经无法扮演主导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课堂应成为最佳取而代之者。例如,去相关企业或经济体制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实地培训作业。

三、更新教学评价方式,满足企业专业人才需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当着主导、调节、激励的重要角色。正确、有效的高职教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并以充分结合企业需求为基本评价标准;(2)教学精神文化应该与企业进步文化相结合,把培养忠诚服务于企业的社会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精神改革理念。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培养和输送,需要真正会学、会做、会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洪元,周立华,李树德.校企文化教育并举实现学生就业双对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

[2]周立华,李树德.高职学院企业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1).

作者:王玉鑫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教育中会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基础会计》为载体,论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思路建设、内容的构建和实践的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础会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

1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很多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1.2校外实践

场所有限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和实践。

2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2《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措施

2.2.1会计基本理论

从分析会计特征入手,通过对会计产生、发展历史总结,以动态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概念;从会计核算内容的分类来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从会计等式静态、动态的论证来阐述借贷记账方法及科目和账户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组织上的基本情况,增强学习会计的兴趣。

2.2.2会计信息加工、整理的核算系统设计

(1)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通过分析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形成、分配等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和财产清查,阐述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2)财务会计报告:介绍财务报告体系、报表种类、编制依据、报表结构、编制方法等。主要强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3)会计基础工作按会计主体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的繁简程度、会计人员的多少阐述二种主要类型的会计核算形式,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2.3教学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我们在讲解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学生生活费实例讲解。通过举例,会计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掌握。(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图解分析法图解分析法是利用绘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表示事物,由于图示具有直观、生动等优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该种方法,对会计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到好处的图表法。(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会计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媒体(电脑、展示台、投影仪等)与传统媒体(文字材料、辅导资料、凭证、帐簿等)进行有机结合,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理解。(5)实践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3“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3.1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及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3.2提高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初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大大提高。

3.3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启发遇到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3.4夯实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作为湖北省会计领域竞赛影响力比较大的会计技能大赛,我们两次组织大一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大二的学生同台参加比赛。这类比赛对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的要求尤其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即使是大一的学生我们仍然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以上是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的一些初步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总的宗旨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杨峰.高职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

[2]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韩冬梅,梁迎春.基于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作者:王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中多元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由于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当前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应积极应用多元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关键词】多元效能;高职教育;教育效能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效能的提高。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性教育效能,是当前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普遍意义上讲,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总体科学、局部无效的现象,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效能,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受专业和基础课、基础和公共课、理论和实践课的冲突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好专业设置趋向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本,形成了多课程、少课时的高职教育体系。同时,专业定位也逐渐模糊化。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些院校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共同目标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不出专业特色,还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手段滞后。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在理论教学中。理论教学中,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应用匮乏;实践教学上,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仍然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自主动手与操作的实验较少。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一些高职院校所提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的影响,过度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过度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轻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某些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甚至不如中职生,陷入极其尴尬的地位,很难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加上理论教学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均比实践教学要求低,高职院校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轻化度。这种教学目标和就业需求相错位的高职教育,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四)“理实”结合不够紧密。高职教育的自身教育特殊性,决定其除了要注重理论教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并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以实践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以理论为引导,是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实是很多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不紧密,甚至有脱节现象出现,学生很难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了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高职教育,极大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二、实施多元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多元效能

(一)实施BETC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BETC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教育理论、以学生中心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属于从属地位,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索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教学难题,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扬长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扬长教学法上,教师要考虑到高职生尤其是刚入学的高职生的情绪变化,很多高职生可能是因高考失利,才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尽量挖掘出学生独有的魅力,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分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上,教师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态度、兴趣爱好、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BETC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通过学习后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编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评价机制等。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分为几个小组,按照每个小组学生的知识层次设计难度不一的教学任务,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体验到学有所成的自豪感。

(二)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理论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培养”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最先是德国教育学家胡勃先生提出的一项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学生一边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事业单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下开展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的,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并且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双元制”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又能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将抽象的理论概念性知识寄托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轨道交通运输与信号专业英语的理论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PPT课件、视频、语音等,让本来抽象干涩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和活泼。讲授完理论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教师要加强与当地铁路系统对应部门的联系,尽量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要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对已学知识中不理解之处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实践后取得一项较为重要的成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能力本位,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的,如探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五个不同阶段组成的教学模式,即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和教学评价与改进五个阶段。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及职业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享,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高职教育,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前景广阔,因该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同时,讨论教学法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的“投诉建议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乘客投诉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投诉类型和投诉程序讨论这些案例的可取及不足之处,并讲述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达到让乘客满意的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实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

(四)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部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有的教学特色。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的竞争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践教学是在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基础上提高一批高素质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专业人才。而培养这种多元化人才,必须要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除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外,重要的是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法、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实践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课程的“票务工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当地的地铁或者火车站内,引导学生自主去进行自动售票机的操作,并找出乘客机器购票中所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这样一种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总之,高职的多元效能教育必须以提高高职教育能力和效率为要求,通过开展多元教学模式来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促进高职多元效能的发展和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BETC、“双元制”、“五阶段循环”、多元化实践等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职业、能力和人才效能,以充分发挥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多元效能的研究和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红,何薇.谈高职教育中头脑风暴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有机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2]王松壮,李平,徐凤姣.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工作[J].现代教育,2011(5)

[3]张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7)

作者:戴敏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文章旨在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化和有效性管理,通过结合“”理论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构建,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指标进行分解,对一级指标细化,全面探讨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将教育前瞻性体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前言

现如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方法。对于结果评价而言,主要是传统评估过程,评价主要是来自于高校外部。对于过程的评价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全面评估教学管理的任何环节,也即是学校内部的一种评价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更要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质量现状,注重内部质量管理的监控,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本文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特征

一全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加注重人才的全过程培养,通过结合市场调研,做好专业的设置,注重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现就业的根本指导。二全方位全方位特征的体现,主要是结合教学质量,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通过注重学生的管理,注重社会调查工作,结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逐渐形成创新精神。三全员性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各个部门均有参加,因此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有着全员性热证。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指标体系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以及指标,如图所示,主要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领导和常规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基础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和特色项目的管理。其中教学运行管理占有分值较重。同时也要做好教学技术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做好特色项目的处理。教学组织领导的二级指标,需要做好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结合教学科研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其中重点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教学保障工作,做好学风建设的工作。关于常规教学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文件的管理以及学籍管理,做好教材的管理和考试管理,做好教学责任的有效性管理。教学运行过程,做好教学文件的执行工作,做好课堂的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建设过程,往往是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情况,做好教学经费的实际应用。教学质量的体现,结合听课的主要情况,做好评价教学的过程,加强质量的评估和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加强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应用。二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关于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主要是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做好教学管理状态的考核,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结合教学质量管理状态的基本体系结构,实现整体性的教学和应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构建过程,一级指标就要选择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建设往往是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验实训建设和教学经费使用的建设,关于教学质量的建设和应用,就要做好成绩的有效性考核,做好质量的评估。通过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的评估过程,实现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的应用和发展。专业建设过程,做好专业建设的科学有效性规划,并结合人才的根本需求,结合课程体系的根本建设过程,保证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就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情况,注重就业以及市场竞争的全面培养,在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的同时,做好人才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权限的全面分析。在评价质量体系的应用时,不仅仅考察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的全面考察,完备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并做好教学的评教工作,结合课程考核的实际应用,注重质量的有效性评估。课外科技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就要对各种组织大赛高度关注,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有效性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促进现代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昌国,包耀东基于系列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策略田当代教育科学。

[2]李志伟以质量管理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田管理观察。

作者:拖洪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重视沟通合作。由此,“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要素等,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强化主体责任和合作意识。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动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这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概念混淆,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常与“小组学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混淆,仅仅把分组听课、完成作业当成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形式。而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探索、讨论、研究、解决、评价的过程,让成员之间可以发挥所长,实现良好的沟通。

2.缺乏课堂调控技巧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沟通、互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讨论看似热烈,活跃了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这样就导致教学秩序混乱,脱离合作学习的意义。

3.缺少内容创新与思维发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缺少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维的发散。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缺少知识拓展,这样就切断了思维发散的方向性与内容的创新性,将学习变成一件单一乏味的事情。

4.新旧教学模式的相互排斥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其发展的必要性,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一存在,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长期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慢慢习惯依赖其他成员,也会厌倦吵闹的学习氛围。

5.小组成绩取代个人成绩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所有组员一起努力取得成绩,小组成绩容易取代个人成绩,所以如何平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尤为重要。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简单把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是不行的,要更多地注意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解决措施

传统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开始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应对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教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口号。为此,要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认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吸取新型教学模式的精髓。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做好教学整体设计及小组组建,在课堂学习中调控一切不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因素,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学生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合作成员要明确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不能尽到各自的义务,就无法保障小组的成绩。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教师应该给小组成员合理、科学地分配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合作。

3.教学方式互补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从而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设计课程授课时,就可以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再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方案设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基本情况和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组中的贡献也不同,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相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小组成绩或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别评价,分别奖励。对小组的评价应重视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重结果,从而实现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的统一。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模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建军.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其策略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蒋波.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李朝辉,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作者:赵肖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代特点紧密联系,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的概况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希望可以以此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学环境的优化、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仍然较弱,对高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能持续为社会建设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最近几年里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甚至让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老师是学校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核心,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年龄上、还是专业上都不平衡。在年龄上,资历较老的老师较多,新面孔不够,这就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代沟。而从专业上来讲,学校总是有的专业老师多,有的专业老师少,同时专业和人文素养有较大差异,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人才培养不利。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偏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生活散漫,对学习的兴趣低迷。引起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学校一般将重点放在了理工科而忽视文科的发展,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理工科的教学成效而忽略文科的教学成效,这种不平衡使得学校在方向上偏离,发展受到限制。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大力发展的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少,而学校忽视的专业却又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过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未能养成亲自动手实践的习惯,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因。

4、培养阶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职前培养,即受众一般是在校学生,而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很少有高职院校对他们进行培训,因此,前进空间往往会很小,限制了职工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真正就业以后遇到的问题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候少了学校的培训与指点,学生的进步空间会变得很小,甚至限制学生的继续发展。

二、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教学改革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不再仅仅考虑学生成绩的好坏了,而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坚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定期对老师进行考核,激励老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品质上的培养,端正的品质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除了这两项最基本的以外,学校还应注重对教师结构的调节,即在专业上,各专业按学生数量、任务轻重分配老师,使各专业老师能平衡发展。在年龄结构上,年轻老师和资历较老的老师并重,既可以使学生勇于交流,也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监控模式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化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的优化上,首先就得遵循公平原则,即各专业平等对待、平衡发展,在注重对于理论考试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的考核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将理论能力强作为优秀的状况纠正为理论与实践都优秀即为真正的优秀,同时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老师的监控和评价上,不仅要注重老师的教学成效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监控与评价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因此,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呢?学校应当实地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进行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调查结论的分析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非比寻常,要想确切的了解市场需求就得定期做市场需求调查,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是最能反映社会需求的,由此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才有实施的必要性。

4、职前职后人才双重培养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职前培养而基本不进行职后培养的缺陷,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职前职后的双重培养模式。学生在职前学习基本的就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等到真正就业以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职后培训,主要针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感觉到的不足,这种职后培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质的跨越,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面对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各大高职院校能有所裨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改革自身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莉莉,郎家丽.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与挑战——关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调研[J].绥化学院学报.2016(04)

[2]李侠,张忠来,周君,马群锋.高职化工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19)

[3]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第4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字】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猛增,到目前为止,高职在校生大概1000多万名,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8%左右,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醒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在世界各国模式总结起来大部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企业为中心,围绕这个企业组织开展,以学校为辅助的合作模式。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第二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围绕学校构建符合企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代表是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种模式为TAFE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合作模式,在行业当中起着带头模范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都在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在高职院校当中,企业是高校的实际的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企业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基本的技能培训任务和经验,传授实际的社会各行业的实际技能,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着主人翁意识,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基础的摇篮,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也既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创新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大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过程化还不理想,主要的问题还是合作的比浅薄,不够深入,比如双方管理不到位,权利地位不均衡,激励措施又不够,很难使先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下去。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细节上比如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学院享有的权利、参与教学的企业享有的优惠措施等方面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再一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管理方案设计不合理,体制也不够健全,没有政府的主导,只是单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议。没有明确管理流程,比如课程的管理,教师队伍师资的建设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的合作规划,没有长期的打算考虑,只是仅限眼前的短期利益。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很难达成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往往导致校企合作短期的终止,或者频繁的更换企业等。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形式,还不够成熟,还处于磨合的中间级阶段。出了政府的和社会的力量外,还需要针对于不同专业和企业实现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基于此,本课题提出的“1+X”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切实可行发挥了校企合作的重大作用。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高职教育承担着祖国未来的生产、服务和经济发展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借鉴国外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验,加强和保障晚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步伐。本文研究的高职教育“1+X”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的“1”是第一年在学校培养,“X”为企业的迫切需求对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时间,考核合格直接上岗。“1+x”的合作培养模式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专门针对技能的培养,解决了市场人才技能继续等问题。“1+X”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摈弃以往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丰富了校企合作的中的模式方法,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亮点。

3主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以本学院为例现已完成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下:(1)本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昌硕公司合作的“1+2”的培养计划(即第一年在学校上课,第二和第三年到企业直接上班),且已经形成了实际的培养模式,现在已经运行两年。(2)2012级的网络技术专业和2012级的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和通信公司合作,培养模式为“1+0.5”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上课培养基础知识技能,第二年第一学期专门由企业来上课,期末后考核如果合格直接到公司上班,如果不合格则被退回)。(3)2013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网讯教育公司合作,合作模式为“1+1”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上课培养,第二年由企业人员和学院人员共培养,第三年直接由公司安排就业。)(4)2016级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与佳腾公司合作,培养模式为“1+1.5”模式(即,第一年在学院上课培养,第二年学院和公司共同培养,第三年的第一学期由企业进行实训,第二学期全部推荐就业)。

4已实现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1)经过“1+x”模式的培养,第一批出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和技术相关,并且工作也比较稳定。能够完全胜任公司给安排的任务。(2)根据现有资源,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协商了“1+X”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建设项目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专业课和实操课部分已经录制了视频(或慕课)。学校和企业已经分配和落实好了各自负责的教学课程建设。(3)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加上学校的规范,共同制定了学院的专业课程标准、课程群建设方案,进一步拉近了社会需要的岗位技能和学校培养技能的距离,是学生就业到上岗达到了零距离。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普遍推广,学生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掌握技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学院创新教学管理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调整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建立能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利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5总结

为了长期有效的体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力量,以后还需要在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考核方式等随社会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迟俊,刘晓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

[2]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毕佳,宋玲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视角,2014年毕佳,宋玲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视角,2014年

[4]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年

[5]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

[6]田晓鸿.基于新常态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年

[7]陈博旺,刘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探究[J].理论广角,2015年

第5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测绘实践

引论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一些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要时刻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从而完成我国的创新性发展任务。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测绘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为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发声,以期激发高职院校的思考和行动。

一、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高职院校招生主要是通过笔试进行人才的选拔,这样就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通常是以经验教学为主,不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兴趣。而实践教学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引入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知识和创造更高一层的融合。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国家的根本发展之路就是创新,而科技的进步又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模式的逐步优化,开始由教师准备材料,学生进行计划制定,从而完成课程目标,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及成果

(一)提升地位,重视实践

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教育,比如专题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为日后的教学任务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测绘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要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注重创新性和综合性相结合。通过实践环节的培训,加强学生的实习能力,更好地与用人单位相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工作渠道。

(二)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地是要求学校要将职业技能训练与精神养成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理论的教学,还有将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统一,因为对于其他方面来说,道德品质更为重要,始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学生开展教育,使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实现真正的科教兴国。

(三)完善考核制度,实现教学管理

因为测绘专业的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部分优化,开设“测量技术培训”课,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对仪器的运用能力。一个学期后,应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比如导线测量、数字化测图等技术。根据考核内容进行评价,从而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实现教育的规范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构建

学校的建设离不开素质教师的培养,只有不断引进高素质的教育者,才能为整个学校的教育带来升级与活力,比如通过专家的讲座开展,丰富学生们知识的掌握,或者专家项目的开展能够带来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识。逐步加强教学队伍的多元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学习应该多多组织教师进行与无能力训练,从而提升整体能力。

(五)校企合作,服务社会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实现教育综合化的重要途径。《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了教学培养与应用并重的转变,学生们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结论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操训练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题。教师的主导依赖于学生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训练课上才可以真正的学到可以日后运用在工作上的知识,这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作为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学习应足够重视实践课程的实施,争取能够形成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体系,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