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心理健康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

第1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其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由选修课逐渐调整为公共必修课,但由于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本身存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素质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一场“微”革命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悄然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系统。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也深受各省市教育部门推崇,各地高校也陆续开展关于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项目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将微课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岗位职业发展的需求。

“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与该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其中。“微课”模式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1、教学时间较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微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应用到复习旧课或者课堂导入环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较多,光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心理健康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方法,有些学生善于做笔记,但也无法全面的把握整堂课的精髓,因此采用“微课”,教师根据上节课的教学要求,制作旧课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主题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精美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观看,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较少,适合教学需要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更适合师生的需要。比如人际关系章节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认知因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教师可以认知因素这一重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当然,正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更要求教师明确某章节的重难点,排除大量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普遍性和常识性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3、资源重复利用,教学灵活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10几兆左右,其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浏览或下载其他辅助资料,实现移动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上的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他所讲授的班级,其他班级的学生无法享受,而有时候一堂课效果如何还与教师的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配合情况有关,因此同一个教师在某一个班上的好,但未必能在另一个班上好,因此进行“微课”教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统一性和平等性。而且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反复观看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另一方面,“微课”教学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改善有心无力,“微课”让教师能观摩自己的授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不断进行教案完善和实践调整。

4、情景化构成,教学真实有效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根据教学计划整合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形式多样的 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型、心理微电影等,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法应用中,教师往往采用文字性的描述,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面对冗长的案例,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不高,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有所影响,因此在“微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音频,让学生能边看边听,实现视听手段结合使用,增加可读性和理解性。另外,很多教师采用的案例有时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用咨询个案,在征得来访学生同意后,让其自我陈述,并进行录制,形成视频案例库,在讲解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随时调用,如讲解“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中,当涉及到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心理等内容时,即可用“微课”视频,这样真正贴近的学生现实,引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拍摄成微电影,也可以借助舞台拍摄成心理情景剧短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解“寝室人际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寝室成员拍摄自己的寝室人际关系,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位同学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和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反思自身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人际心理,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不仅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与心理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能够深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淑云,刘淑梅,戴玉竹,刘晶瑜.“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第2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保健;预防

教师作为全社会的财富,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人才。教师的身体健康是每一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近年来教师在身体检查中,频频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新兴病例,通过及时治疗并进行有效地预防措施后,病情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延缓了发病状况;高职院校更是青年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对他们加强预防保健,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保健工作同样重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的保健工作,才能达到保护人才,提高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高职院校保健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体现了高校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反映了疾病控制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求。控制各种疾病及预防慢性病和意外伤害等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在校园开展健康教育、发展自我保健、校园保健、改变人群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也适应高职院校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2 高校保健工作以预防为主

2.1 个人保健

食堂环境与用餐卫生:一是从食堂内卫生死角抓起,众所周知,病从口入的原理,食堂卫生的重点是清洁消毒工作,这是卫生保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夏季,由于常伴的季节病较多,因此食堂环境、用餐卫生与营养搭配显得尤为重要。

宿舍环境与个人卫生:我院学生现在基本8人一间宿舍,宿舍环境舒适,学生经常打开窗子通风,勤换勤洗被褥,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避免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传染病滋生。

富有规律的作息安排:众所周知,健康长寿的秘诀在于规律的作息生活与习惯,做好这两点,可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生活质量。特别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处于无规律生活,加班是常事,错过正常的休息时间批改作业、备写教案等原因都会产生对人体不利的因素。因此, 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戒掉不良生活习惯。

增强体育锻炼: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和讲台工作,进行体育运动是一个不错的身体锻炼方式,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延缓机体的衰老程度和老化程度,因此一定要告诫他们要加强对身体的锻炼。

2.2 医疗保健

“预防为主”是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近几年,学院为了方便教师及学生的需要,课余时间和夜间安排专人值班,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就医。

2.3 心理健康

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人们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从学生年龄结构来看,是青年人相对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构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思想活跃、未知欲旺盛,但是青年人往往自控能力较弱,情绪常常不稳定。从教育角度,应引导青年人正确认知自我,将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和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与世界观。心理保健工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学生们处理内心困扰、解决矛盾冲突,尤其对于心理存在障碍者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问题,学院为大学生们开设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收效显著。所以,教师需要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以缓解排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达到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

3 推动高职院校保健工作的开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在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我院所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利用广播、板报,校园网等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宣传日等进行宣传活动,按照季节的不同对季发性疾病、传染病采用不同形式的保健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进行保健的意识。定期地开展保健类知识讲座,介绍一些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症状、病因,以及简单的日常预防与急救常识,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将疾病有效扼杀在萌芽中。

3.2 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于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作为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咨询,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保健起到积极地疏导作用。设立具备独立空间的心理咨询室,帮助教师与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与矛盾冲突问题,特别对心理存在障碍的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以解决其心理问题。

3.3 加强日常卫生工作

积极防治常见病和传染病,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中,我院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六病”的防治工作,挖掘基层卫生组织的特色,发挥其专业职能,对广大师生和教工的饮食卫生、饮用水卫生、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监督,预防季发性传染病的滋生与蔓延,特别对食堂、宿舍的卫生要设置专人负责指导、监督和定期检查。另外,在卫生防疫方面,要完善相应的病情通告制度,积极调查流行病的根源,做好季节性的传染病防疫工作,科学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滋生与蔓延。

4 小结

健康是每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中所展现的完好状态,从某种程度来说,它超越了医疗的范畴,不但要领先医学还要依靠个人、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世界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已融入卫生事业每一个角落里,社会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等等新理论,将与其他学科一道,指导我们去实践,去提升我院保健工作的水平,切实为师生及教职员工做好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太洋健康医学[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第3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第4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55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然而,不少学校一味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却轻视了思想、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人文素养缺乏、法治观念淡薄,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人文素养熏陶,抛弃原有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早日成为有用之材。

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承担了拓宽学生社会人文眼界、树立正确三观的任务。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确立渐进式的与职业教育相贴近的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1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心理、健康、军事、就业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它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这种思想,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添砖加瓦。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融政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加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新的教学体系。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脱离僵化的书本,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又可以关注学生性格特点,顺利开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口号当中重要,实行起来次要,实在不行可以不要”的课程设置,这一现象在高职类院校中尤为突出;在实际教学当中又存在“教师备课很辛苦,领导同事熟视无睹,学生心中可有可无”的情况。那么,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就是“枯燥、无聊”甚至是“睡觉课”的代名词。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照本宣科、了无新意、生搬硬套,既不创新思路,又不结合实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入脑入心,深入研究了,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

2.2教学内容陈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时政热点不断变化,而教材不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理论和现实有一定偏离。如果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这些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就会导致教学与社会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也跟不上时代需求。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明显受到教学体制的影响,使用统编教材和一份永远没有多大变动的备课笔记,这样也很难适应90后的大学生,所以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已势在必行。

2.3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重讲解、轻互动,重内容、轻体验,使原本妙趣横生的课堂变得空洞乏味,所以应多开展实践教学。那么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被省略掉了,好一点的学校仅在一些实践教育基地挂牌,很少把学生带到实践基地去。可见,开展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

3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不应只重技能不重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职大学生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发挥好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3.1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伴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成长的90后学生了。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通教学与多媒体、音像资料结合,化枯燥的静态教学为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吸收各种教学经验、方法、模式的优势。合理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运用案例驱动、问题驱动并设置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2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面对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的情况,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教材建设,及时将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结合起来,更新教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或者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案例类教案,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单纯理论转向现实生活,对身边的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谋求共识,凝聚正能量。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它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的感染力。

3.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与其它专业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课程,在课堂中也可以渗透相关专业的内容,比如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洪霞.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时代教育,2013,(10).

[2]彭军林.高职思政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9,(33).

第5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因素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心理素质的反映,而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探讨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对大学教师群体的关怀,也是从根本上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存在着现实的制约要素。只有认清所存在的现实要素,透析制约因素的关系,才有发现提升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路径的可能。

一、社会层面: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观念转变与模糊化

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染上了不同时代的色彩。如今,高等教育面临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改革也逐渐深化。尽管如此,社会对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力量的教师却有不尽如人意之感。在现实化的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业状况等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这个焦点散射出去的争论往往绕不开大学教师角色定位这个话题。大学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心理健康的养成和提高。在功利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大众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观念不得不转变,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定位趋于服从现实需要。这必然导致诸如就业这类问题和指标,成为影响大众评判大学教师乃至高等教育的心理坐标,从而往往使增进学生就业能力这样的功利指标成为社会对当下教师角色的重要期望。如此,象牙塔中的纯粹学术和理性光辉就居于次要地位了。社会现实与学术理性是一对矛盾,置身其中的大学教师是充当现实炼炉,还是理性天使,也引发了教师自身的反思。“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如果社会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辛劳,不能给予有力的心理支持,就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与社会大众同步,大学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因为社会现实与学术理性矛盾的存在,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便成为了教师们处理矛盾的不自觉的中介变量。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变量是趋于社会现实,还是学术理性,就造成了教师角色定位或转变的两难,这就产生了制约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困境。同时,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学教师角色期望。这种多元价值判断又使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呈现模糊化状态,从而加剧了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养成与提升的困境。

二、学校层面:教学科研双重管理压力与职业心理辅导的缺失

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也是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评价教师的重要领域。高校作为大学教师的组织单位:一方面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条件,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制造了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困境。尽管存在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基本指标和程序,但由于高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学科的差异性,很难保证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针对性、适宜性与全面性。围绕教学评价展开的有关教学管理活动则显得更加硬化和程式化。各种教学管理活动从现实来看,往往只触及教学的形式或工作。如此,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美观,诸如教案、试卷等材料的美化,而淡化了实质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因为很难做到对大学教师教学的长期而全面的跟踪“检测”,教师的实际具体的教学工作受到了忽视。以点代面式的教学评价虽然体现了抽样研究的优势,但对教学工作的评估却容易形成偏差。这两个方面对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都造成了一定的额外压力。

正常压力是教师进步的动力,额外压力是教师工作倦怠的诱因,对其心理健康养成与提升无疑是一种制约因素。“教师聘任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对教师的影响不可低估,当教师无法适应这些变革时,心理就可能失衡。”大学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创造知识,普及或推广知识,承担教育者、研究者、社会服务者等角色。由于教学评价的难度和种种问题,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成为衡量大学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实际上甚至成为唯一指标,进而成为职称晋级的重要或唯一依据。从现实来看,在各种评定中,科研参数已经远远超越教学参数。这也导致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的向往大大胜于对教学效果的追求。科研项目申报获批和科研成果出版发表的资源有限,造成了大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激烈竞争,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除了基本的专业素质,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科研的压力,面对科研中的成败。这对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造成的冲击力可能会更大些。总体来看,科研压力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把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相结合来看,“在现实中,基于教师考评制度和教师的理性选择,大学教师往往更看重科研,把主要精力放在和申报课题上,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角色,基本上变成了研究者”。这两种角色扮演的冲突导致教师的心力交瘁。

众多迹象业已表明对大学教师的“考评制度出现了功能异化”,从根本来看,对大学教师的考评制度异化“导致了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使大学教师出现了自我和角色分裂,偏离了理想的社会角色”。诸多研究业已表明,由于多重压力的存在,大学教师身心可能处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然而,专门针对大学教师职业心理进行的辅导和援助则少之又少。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在企业中应用得较为广泛。尽管大学有关单位和人员成为研究员工援助计划的重要主体,而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学本身的教职员工的援助计划却被忽视了。如何开展针对大学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心理辅导,是目前教育学术界和教育管理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学生层面:对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需求与教师角色的多重期望

相比过去,当前大学生有很多方面的特点。最明显的两点是:其一,网络极大扩宽了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其二,相对的高度社会化。这些特点造成了他们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对教师角色的多重期望。“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如此,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宽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导致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在教师的功能中已经不如从前。如今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知识传递者”这一教师传统角色,即很少有学生会喜欢纯粹“知识传递者”。“信息社会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过去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给学生一碗水,可能自己要拥有一条河流,甚至成为活的水源。这种现状为教学准备与设计带来了不小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如何成为源头活水?这些是当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而学生成长并不是仅仅凭借学业分数能够评定的。因此,‘什么是学生成长’、‘如何判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同时,这些困惑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师良知的前提下,要保证有效教学,摆在大学教师面前的以上问题和困惑无形中增加了其教学压力,从而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过去大学被形容为“象牙塔”,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学习环境相对封闭。

如今,特别是在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大中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都付诸行动。这群大学生在学校进行传统“狭义”的学习,仅是其学习生活的小部分。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作当前大学生的“相对的高度社会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社会对人基本素质需求的变化,也导致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过程中学生角色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过程中大学教师和学生以不同于以往的权利关系来应对变化的社会。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让位于以各自独立、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记的民主式的师生关系,以萌发、生成独立、自主的现代人格。”学生在“相对的高度社会化”条件下,对待师生关系就可能存在多种观念,进而影响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这种“相对的高度社会化”的现象可能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可能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大学教师自身层面:职业心理品质的欠缺

以上所述主要是大学教师心理素质提升困境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教师心理素质提升的内因则在于高校教师自身职业心理品质的欠缺,特别是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低落、职业胜任力的不足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缺失,既影响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对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作用。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体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快乐感,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归属感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也制约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诸如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导致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往往通过教师的心理变量而发生作用。其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面对同样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具备较高职业认同感的教师,可能会合理对待或加以转化,甚至变不利为有益;而对于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而言则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或病因。

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不仅是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也从根本上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胜任力和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正相关的关系。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由其胜任力不足而导致,这可能会造成“职业挫折”。由于在大学教师入职或选拔、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大学教师工作评价等环节存在种种问题,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职业胜任力。不能胜任所从事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首先表现为“心理受挫”。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胜任力不足的一个显著副作用。职业发展规划缺失,是造成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又一个重要的自身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职业发展的进程而在不断变化。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事业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从现实来看,相当部分大学教师没有进行过职业发展规划,有的则比较模糊,不具备可操作性。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容易造成行为无效、情绪低落、意志动摇等不良后果。总之,大学教师自身的职业心理品质的欠缺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根本原因。

五、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制约要素的关系分析

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非单独起效,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社会、学校、学生等层面因素是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或诱因,其作用不容忽视。这些外在因素通过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胜任力、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经由个人素质,主要是心理素质为中介,实现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节或制约。

教师主体内部的职业心理品质和生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个人素质又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心理素质这个心理健康的内核来调节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状态和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则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反馈于社会、学校、学生,进而又对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行为产生反作用。如此,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循环系统,这便是诸因素发生作用的关系理路。

参考文献:

[1][2]吕斐宜.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

[3]贾永堂.大学教师考评制度对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4][6]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5]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

[7]孙杰.大学教师权威:“外在”与“内在”的博弈[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第6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课程设置 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7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Setting and Management Status

GAN Lu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Abstract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s a broadening of required course, it is the essential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resources. Currently, such courses 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good, but in terms of setup and management cours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form, specifically targeting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standardized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public elective class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of management, increase process of evaluation efforts,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ublic elective scientific settings and management issues, play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vocational student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employment capa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setting; course management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科学拓展,其目的是配置合理优化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公选课课程的设置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校系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学校本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宗旨,关注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重视公选课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的作用。

1 我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课情况和目标

综合近三年我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公选课制度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以来学校将公选课课程交由公共课教学部管理,公共课教学部精心确定课程系列,精选课程门类,规范课程名称、内容、课时等。实现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和精品化,已开出百余门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选修课程。学生选课的主动性高、热情大,普遍认为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有效填补知识的空白,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视野。

根据服务专业、改革创新的原则,我校公选课改革目标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类课程改革研究为核心,研究公共选修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新途径与新方法,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与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开发和建立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的公共选修类课程体系。公选课课程改革接下来仍将围绕如何使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和创新公共选修类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如何开发我校公共选修类课程教育体系、如何完善我校公共选修类课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目标继续努力。

2 “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课的内容

2.1 学时、学分要求

公选课的学时为28学时,每次课2个学时,一般在14个教学周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考核成绩合格记相应学分,每门课学分为2学分,根据我校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公选课学分必须达到8个学分。

2.2 开课形式

公选课开课形式灵活多样,有常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育类教学、网络教学及讲座类教学等,每个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为60人,讲座类课程人数为200人。公选课部分课程实现网络化教学。授课方式采取网络化教学,远程视频监控与通话、远程点播。

2.3 分类管理公选课课程资源

对公选课课程资源首次进行分类管理,类课程资源的开设,满足了学生文学艺术、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1)“工作价值观与道德修养”:开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类的课程。(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开设提高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类的课程。(3)“身心保健”:开设旨在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类的课程。(4)“文化艺术修养”: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社会知识修养、艺术知识修养、情感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5)“技能拓展与考证”:开设旨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证书类课程。(6)“科技发展前沿与生活技能”:开设介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的课程。(7)“精品社团类”:以在学生处注册的精品社团为准。(8)“讲座类”: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知识面,普及法律法规,增强科普知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讲座类课程。

3 构建规范的公选课申报评审制度

(1)对开课教师资格进行审核,原则上需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如有聘请的校外专家则需为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技能型人才等;(2)任课教师在上一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中被评定为良好以下的,后续年度不再具有开设选修课资格,直至教学效果达到良好以后方可有资格申请;(3)所有教师开设课程应与所学专业或研究方向、兴趣相关,必须具备完整的教学大纲,有教材(含自编教材)、讲义或指定参考书;(4)申报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需填写《公共选修课开课申报表》,申报教师依据课程所属内容向相关二级学院及两部(公共课教学部及思政部)申报,提交申报表与教学大纲,各教学部门初审并汇总提交至公共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复审后组织学校公共选修课建设指导小组审定开课课程,公布终审结果。

4 建立选修课程监督机制

(1)加强课堂考勤与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学院教学管理的有关要求进行作息与考核;为解决讲座课考勤难的问题,开发了信息化考勤系统,大课(200人以上)课程采取信息化考勤系统,指纹信息考勤解决了大课考勤难题,该系统支持学生指纹信息初始录入、指纹信息考勤(系统根据考勤进出信息判定学生是否迟到、早退、旷课等,并进行记录、统计,学期末提供汇总信息。)目前已完成考勤系统硬件设施的安装,并已在2014~2015第一学期完成选修讲座课学生指纹信息的录入及考勤工作,与传统考勤方式相比更高效准确。(2)公共课教学部及督导室对公选课进行抽查或不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业、成绩记载等方面的投入与效果情况。(3)为了督促教师不断加大教学投入,保证教学效果,在学习后期,督导室负责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双向评价。

5 存在问题

(1)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一般出于教师个人的意愿,某些教师单凭个人兴趣与爱好开设课程,对所授课程缺乏专业、整体的教学研究与投入,导致某些课程质量不高。(2)课程中学科种类不均衡。身心保健、人文素质、技能拓展类课程资源较多,相对于其他类课程资源而言,学生更偏好选修这一类课程。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核心能力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相违背。(3)“讲座类、精品社团类”课程在体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结合上操作性较弱,此类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教学活动实际制定此类课程的管理方案。(4)课程资源缺乏系统性。部分课程的开设缺乏持续性及稳定性,课程资源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资源系统性不强,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内容和公选课课程开设目的结合不够,对于学生的选课引导不够,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公选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结合的作用难以发挥。(5)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公选课选课及开班的自主性,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各院系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学生仅为拿学分而学习,导致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远高于必修课程。维护课堂纪律及考勤完全依靠任课教师,同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

6 思考与建议

6.1 明确公选课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

结合国家骨干校工程建设中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把公选课的重点放在将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嵌入至专业教学与改革中,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服务。公选课课程设置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以及师资建设的重要渠道。

6.2 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合理、系统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根据公选课开课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化现有的课程模块,设置合理、系统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公选课的地位及教学质量,形成一批成熟的公选课课程。“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首先是一种教师行为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团队建设是文化素质公选课精品化建设的基础”,①发挥资深教师的潜能,集中精力打造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精品公选课,支持任课教师持续开设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有研究的课程,培养一支有专业素养且稳定的公选课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为改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学管理部门应完善选课制度,出台选课指南,②合理的安排公选课开课时段及开课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选课、愉快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优质课程。

6.3 改革和创新公选课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

公选课应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大胆尝试,教师教学内容大量采取最新素材和讲义,选用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形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网络教学形式,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多元化。完善的网络教学交流渠道,便于师生互动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比,网络教学方式延伸了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在传统教学时间外,进行课程讨论和资源共享。

6.4 大胆创新公选课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

“传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上,考试方式(下转第47页)(上接第14页)单一,有的教师甚至利用简单开卷考试或不考试来吸引学生选课”。③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律性差,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不高。这一特点在公选课课程的学习方面尤为突出,因为是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班级,课堂管理的难度大,课堂纪律松散,迟到早退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存在混学分的观念,常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认为只要出勤率达到,再参加最后一次随堂的课程考查,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给予公选课教师更多的考核自,如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上,甚至可以考虑以平时分为主,弱化期末随堂考试的比例,公选课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并在开课初交代,让学生明确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

6.5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改变现有教学管理形式

公选课应在教学管理形式上更新改变,从课程的申报、评审、学生的选课、开班、到课程的成绩、师生互评(评教、评学)等管理环节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既能够节省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还能实现师生互动,促进学风和教风建设。

总之,课程建设工作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及付诸实践来检验。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也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渐进的变革,只有制定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及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才会真正实现其培养和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基金项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校级教研项目(JY2013211)

注释

① 盛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精品化建设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3.

第7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1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路。要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本专业多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②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行“多证书”制度;③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行业、企业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④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⑤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⑤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将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⑦坚持创新,根据不同地区、学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3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具体做法

3.1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和研究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归纳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应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经过多年来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电信以及铁路行业通信类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电信及信息技术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岗位群所需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理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重新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优化以后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它们之中又融入了素质培养的要求。

3.2.1理论教学体系经过几次改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也更加符合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专业新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综合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五部分构成。公共和基础理论课程均以应用为目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做了进一步精选。专业综合课程加强了对通信技术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之更加符合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企业实际岗位需要。专业拓展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素质拓展课程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实践教学体系新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实践教学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实践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通过设置素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多个实践课程模块,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包括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训、入学和毕业教育、劳动等,总计1590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的53.5%,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有足够的课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了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三年不断线。

3.2.3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新培养方案一大亮点是推行“多证书”制度。方案中注意涵盖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将通信“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数字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3个岗位证书,对“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3门专业核心课规定了考证要求,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3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规定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2.4课程体系框架我们将上述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所涵盖的所有课程纳入公共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三个平台,分别对应于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公共课平台包含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专业课平台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专业拓展3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素质拓展课平台课内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和军训3个方面的训练。

3.3课程内容的整合新的培养方案加大了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根据本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优化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整合中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①体现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②有利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需要,并注意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③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④基础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⑤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构建“理实一体化”等优质课程资源;⑥特色与创新相结合,保留本专业原有特色及教学成果。通过以上工作,规范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夯实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3.4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

3.4.1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案对实施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做了较为具体的规范,从数量、学历、学位、职称、双师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按这一要求,本专业在学院支持下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研究生学位,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选派青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本专业建立起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位层次较高,胜任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最新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3.4.2实践条件改善按照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近年来本专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光纤通信、数字传输、程控交换、接入网、通信网络、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实训室;开发了实践教学体系中所有实训环节的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对应的实训教材;各实训室均有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任实验人员负责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实践教学设备有较高的正常使用率,发挥其最大效益。

3.4.3校企合作的推进本专业一贯重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聘请了多位本地铁通、电信、移动等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一起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新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们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2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2家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与专业对口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场地充足,运行和保障措施规范得力,校企合作关系良好。

3.5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管理和监控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

机制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我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教学管理部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务处代表学院进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系部在学校指导下负责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指导专业教研室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实训)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学院设立教学督导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工作,形成专家教授与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机构的完善,大大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强化了质量管理力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严格地执行。

第8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2013 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立项以来,根据《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申报书和专业建设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完成了建设目标和任务。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 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国家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9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清教育发展形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层次”,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三篇文章,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巩固高标准普及义务段教育。小学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力争小学阶段和城区初中无流生,农村初中流生率控制在1%以下。

2、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92%以上,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达1:1。

3、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好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人数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其中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培训达到3万人次;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城区社区教育覆盖率达80%以上。

4、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完成撤并5所中小学的任务;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造5所农村学校。

5、扩大优质教育资源。8所中小学(幼儿园)达到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标准。开展幼儿园星级评定工作,4所幼儿园达到三星以上。

6、师资队伍进一步优质化、专业化。深化“323”师训工程,完成3000名教师轮训任务,新培养一批县名师、学科骨干、教坛新秀。健全“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教师、特级教师”四级培养体系,优秀教师培养总量达到教师总数的20%左右。

7、逐步建立完善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规范收费,义务段学校免收学杂费;积极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阶段就学问题。

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选择1—2所学校进行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改革调研论证,3-5所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

9、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责任网、校外安全网和安全教育指导网建设,平安校园达标率争取达50%。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学生发展文章

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1)明确学生最终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好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加强科技、体艺、社会实践、探究等教育,开好全县中小学生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会,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2)健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学校、法制副校长、普法辅导队伍等法制教育资源,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加强诚实守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争做诚信校长、诚信教师、诚信学生的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校诚信教育氛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施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重点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中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的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培养。引导教师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及方法,如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等,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倡导教师从学生当前真实水平、学习程度出发,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实施“抬头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4)创设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总结挖掘“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德育新思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开学生成长助教团活动,在充分总结20*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助教团资源库。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现有20余所青少年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少儿节目,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加大对涉及未成年人领域的整顿和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完善特殊学生的立体化帮教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做好教师发展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根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理解、关爱、尊重教师,通过培训和搭建事业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5)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对现有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有关办法和相关细则加以研究改进,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抓好深化落实工作。继续加强学校编外用工管理,摸清教育系统编外用工现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理善后,并制定办法规范学校编外用工。加强教师编制宏观控制,控制数量,平衡结构,提高质量,同时落实农村小学定向录用毕业生措施,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6)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培养。紧紧围绕“爱生敬业,自觉奉献,努力创新”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认真抓好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师德教育,通过抓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培养教师良好的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把从事教育工作看成是自己终身从事的一种事业,而不是一时谋生的职业。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把创新能力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精神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知晓、人人实践、人人弘扬“*精神”的浓厚氛围,使*精神成为教师专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7)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继续以“323师训工程”为主要载体,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定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通过开展网上优秀教案评比、名教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考核等活动,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库,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调整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发挥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从实际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开展有计划、系统性、高质量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强调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重视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营造相互信任的学校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健全集体备课、教研组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8)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开展县级名校长、名教师评选活动,健全“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教师、特级教师”四级教师培养体系,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造就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长和名教师队伍。继续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和校际结对工作,对师徒结对和校际结对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并加强过程管理。举办第二期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9)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想方设法为农村教师在住和行方面创造条件,并在职称评定和评优等方面实行更大的倾斜,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

3、做好学校发展文章

学校,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学校发展为本,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环境。同时,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学校的内涵拓展上,重改革、重创新、重特色,全面提升办学层次。

(1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20*年制定的《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规划》,遵循“新建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原则,启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坚持统筹城乡教育,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整合、改造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中小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学校的标准为农村学校配备相关教育装备。

(1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制改革调研试点工作,对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进行充分而严密地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时,选择1-2所学校进行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改革试点,拉长初中教育年限,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争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规模较小的乡镇中小学,实行九年一贯制,对中小学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规模较小,班额不足的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2)加强学校效能管理。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校,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办学理念。督促学校优化人、财、物各项教育资源,合理加以配置,发挥多种资源的最佳效应。使用好、维护好各校现代化的装备设施,切实发挥现代化装备设施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由单纯的目标管理转到目标、过程、效率并重的效能管理上,提升学校的管理层次。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领导、老校长以及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督学,定期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并将此与学校的效能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校长、教师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抓教育。

(13)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树立起教育的品牌意识,开展学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格局,使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合理教育需求;精心培植一批具有英语特色、科技特色、环保特色、体艺特色等办学特色的特色校,进一步凸现我县区域性教育特色。

(14)做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切实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步伐,实行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施对结对幼儿园“捆绑式”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领导管理能力和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继续开展幼儿园星级评定、现代化达纲与省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活动,引导幼儿园向规模办园、质量兴园方向发展,提升办学档次。

(15)做实义务段教育。义务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以质量法则统领义务段教育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生发展分化问题,积极尝试分层试教、分类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相应提高;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相对侧重对学生学的评价;加强初中教育工作,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毫不放松地抓初中的教学质量提高,逐步实行校长、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责任制,教研员学科负责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16)做优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的预备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素质的合格新生。要积极探索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发展活力。开展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调研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7)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的教育。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亮点,要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我县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布局与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利用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路子,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模式,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进一步抓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依托职教联席会和职成教协会,在企业和行业中选择专业行家和行业能手,建立社会职教专业指导教师网络,为各职业学校聘请专业技能教师提供方便。

4、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要牢固确立起教育服务观念,强化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在教育理念上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在办学模式上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在办学层次上从学历化教育向终身化教育的转变,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并在服务经济社会中谋求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8)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职业学校是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大对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调研力度,面向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调整职业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紧贴建筑、针织、海洋、旅游等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做强特色专业。继续开展多元化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东西部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途径,为学生跨校、跨地区,甚至出国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平台。抓好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制订培养培训与发展计划,发挥基地的主导、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19)健全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成校、社区教育以及职业学校设立的培训机构,围绕市场,瞄准需求,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重点做好三类对象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继续在农村开展“双证制”、“燎原计划”和“绿色证书”教育,二是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面向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三是深入实施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教育,全力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