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

第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分析

摘要: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界定、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工作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越来越多、内容越分越细,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中一个老牌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和硬件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且以实践为主。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下去,就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教学实践与社会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接轨。德国在职业教育上属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多年前开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现已培养出众多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启发。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当前社会的人才技能需求,对行业、企业的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难点问题。

1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实践性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对工科更是要以实践教学为目标。长久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基本是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相关性,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验实训课,另一种是顶岗实习。实验实训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课堂中进行案例模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革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内容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学时的约束,案例在选取的数量及难易度上较难把握,而且对于计算机这个学科来说,经典的案例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适时宜,有些当年流行的开发语言,已经基本处于淘汰状态,但是教学案例多年不变,教学内容也较少更新,导致教学内容、工具版本、开发语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出现。高职教育重在实践,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设置了顶岗实习环节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验证书本理论知识。但是,顶岗实习意味着要有合适的岗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之中,现实情况是顶岗实习的岗位未必是专业对口职业,而且往往也只能实现专业就业岗位中的其中一种岗位,并不能全面地实践所学的知识。为了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岗位接轨,将工作过程渗透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指“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1]。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职业岗位调查为基础,对典型任务进行分析,划分行动领域,然后转化成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优化6个步骤[2]。首先,对社会人才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并总结当前和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对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作出预测;通过职业岗位群的调查结果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工作内容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转换成行动领域,划分出10~15个典型内容。“行动领域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3]”。其转换过程实际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项目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训练,能够处理和对应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将多个模块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实施优化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教学总结提高3个阶段,以教学总结提高为核心,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修改的意见优化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以实践为目标的专业,按照工作过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按照职业岗位调查→典型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3.1职业岗位调查

采用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招聘信息收集等方式调查珠三角地区及国内沿海城市的大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职务要求,按类别进行分类,主要是服务、网站管理、网络管理和应用开发4类岗位。

3.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研究和探讨,将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总结出来即为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总结出1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对应计算机服务、软件系统开发、网站管理和网络管理4个大类的岗位,具体如表2所示。

3.3行动领域划分

“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4]。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划分成11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3.4转化学习领域

由专业任务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要求,本质就是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实际上是对行动领域的一种提炼,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相应学习内容,并对应设计好学习目标、教学学时。表2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1个行动领域划分成12个学习领域。

3.5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将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内容再划分为若干个情境,而每个情境的设计都要遵循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的要求,采用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多种方式,构造多个主题学习单元的内容和过程。例如将学习领域之一的“网页设计”划分成8个学习情境,如表3所示。

3.6教学实施优化

基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教学实施,在实施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具体步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把握实施的步骤,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再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优化。在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观察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合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达到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情境是否具有层次性和扩展性。

4存在的问题

4.1师资问题

对于任何教学改革来说,首要因素是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实践工作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即使个别教师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由于离开企业多年,原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可能已经改变,因此,迫切需要能满足下面3个条件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熟悉项目工作的执行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其次,教师要具备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内容,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第三,教师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协调与沟通是完成一项完整工作任务的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的基础是教师,所以必须从上述三点来改变教师教学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素质提高,下达具体的计划,要求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开展企业实践项目,联合多家企业,由中央财政补贴,让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

4.2教材建设

计算机专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目前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软件版本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要编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注重职业性与技能性,采用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内容组织的教材。可以考虑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教师到企业调研,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保障教材内容实践性;吸取同类教材的优点,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知识以实用、够用为主,注重对相关职业技术规范的融合,以工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按工作任务来整合知识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采用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技能训练。

4.3校企合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是单向性的,一般由企业安排企业人员前往学校培养学生,或者是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改变单向性的校企合作方式,采用建立工作室或岗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方式,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将工作任务要求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环境,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工作环境。

5结语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改革,建设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资源,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琼,李亚丽,李欢,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0(4):201-201.

[2]申红.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实践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7):158.

[3]宫莉莹,王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5):98.

[4]张凯,张燕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9(2):36-37.

作者:张丽香 单位:私立华联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培养思路

摘要:在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校来讲,也起着突出自己特点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运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工学结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最终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在于学生的职业性较强,在入职之后上手较快,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但是,通过我们对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开展,而不重视实践的推进,因而造成了学生特色丧失的状况,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较差。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要求都较强,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针对性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学生的培养,希冀能够培养出能力和素质都较强的人才。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低效,因此,我们试图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1)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突出高职院校的优势。与普通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性较强,同时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较高,这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快速了解岗位需求,融入到岗位需要当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专业性较强的,同时社会需求也较大的学科中开展工学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得到迅速地提升,使自己成为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进而在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2)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对自身专业的需求。了解社会对自身专业的需求也是开展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充分了解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需求之后,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这样,就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于相关岗位的需求,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分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和到岗实践。其中,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程序实现能力,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而通过让学生参加到岗实践,也就说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能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编程等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模拟到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质的飞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导致工学结合的模式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首先,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用于学生工作实践的时间较短。开展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对其课堂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因为合作企业不好找,对口企业不合作等问题,因而只有很少的工学结合场地,造成了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没有合适的实践场地,工作实践时间较短。当然,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对工作实践的意义不了解,不重视等,因而造成了学生用于工作实践的时间较短,使工学结合模式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其次,学生在工厂中实践的内容与自己实际学习的内容不相适应。在工厂中学习的内容与实践学习内容不相适应,主要是因为对口企业难找等原因造成的,最终导致学生在工厂中实践的意义不大,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实践的意义。

2)工厂不能够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中。在工学结合模式中,需要工厂予以高度的配合,提供相应的场地、设备以及技术指导等来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充分地发挥相应的作用,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很多工厂都不愿意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配合,这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厂实践的过程中,工作不够熟练,因而很容易影响工厂的产量。其次是因为学生在工厂中学习,很容易因为对设备等的不熟悉而误操作,引起设备运行故障,而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工厂之中,就更容易造成设备运行问题了,因而很多工厂不愿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当中。再次是因为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如果一些学生充分地学习了工厂的设备操作,熟悉了工厂的生产流程,而在毕业之后又不愿意留在工厂之中开展工作,很容易造成工厂生产隐私的外泄,给工厂造成很大的损失,因而很多工厂不愿意配合高职学校参与到工学结合模式之中。最后,学生在工厂中实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来对其进行培训,这些都是由工厂来进行承担的,造成工厂用人成本的上升。因此,一些对个人能力要求不高的企业选择了不对学生进行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不能够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另外一些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的企业则选择了不接受不配合高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3)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的一整套体系,包括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评价客体来充分地选择评价主体,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最终通过评价来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一个标杆,使学生充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提升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而通过我们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都不完善,给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的实际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只有高职院校的教师,而不包括作为工学结合主要参与者的学生以及厂方,这使得做出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不能够涵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各个方面。其次,评价内容较少,在对工学结合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只包含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或者说成长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增长难以被认识和鼓励。最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而不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巨大进步不能够被及时承认和认可,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策略

1)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工厂实践的效果。首先,增加工厂实践的时长。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增加实践时间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要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需要首先增加工厂实践的时长,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其次,合理安排工厂实践的内容。根据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合理安排工厂实践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及时对学习到的理论内容进行实践,提升其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2)提升工厂对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参与程度。首先,使工厂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跟工厂签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协议,承诺工厂优先使用研发出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优先选择所实践的工厂就业等,促使工厂能够在利益的带动之下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当中,使得校企生三方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其次,在企业中付费聘请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来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进行指导,提升其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更新较快的技术,因而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非常大的损害,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因而,学校可以在企业中付费聘请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来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效果。

3)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促使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项变化的人都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评价当中。主要包括老师、带教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等,这样能够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促进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最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二者相结合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工学结合的意义进行充分地把握,对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

[2]于雷.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福建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龚少卿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扩招,学生来源广泛,出现了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农村及西部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则相对较弱。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前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要求也不同,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必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考试评价的形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与所学专业衔接不够,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也没有区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2.2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招生渠道由过去单一渠道的普通招生向自主招生、对口招生和普通招生等多渠道招生转变。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刚入学时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别很大,这给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不佳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2.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老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也多,尽管采用了安装相关软件在教师机上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是由于机房没有配备扩音设备,机房后几排的学生常常听不清讲课内容,甚至有的机房电脑配置使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里讲的却是较新的windows8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讲的也是较新的office2010。这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教学操作中经常出现问题。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该校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3.1对课程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按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两种类型的学校性质,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也进行了区别对待,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3.2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层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时首先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构建多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通过教学对象分层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设计项目化、课程考核无纸化、应用能力评价社会化,来构建适合分层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设适应分层教学的立体化资源库,按照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指导书,建设一系列适合分层教学的模块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另外还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资源库。

3.3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变满堂灌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认知结构。使用任务式驱动法教学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感兴趣,使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态度。

3.4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软硬件环境

环境对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就需要不断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解决教师课难讲学生课难上的问题。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房应配备较新的电脑,保证教学过程中不因电脑硬件故障中断教学,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房还应安装较新的教学软件,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该校作为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近年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实践。

4.1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资源库,每年根据学校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情况,核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任教师编制,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类专业按文科类和理工科类两大类别来划分,制订各自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实践表明效果较好。

4.2分层分班教学应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个体差异

在制定课程大纲时,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单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就与各专业带头人进行充分的沟通,熟悉这些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来确定课程教学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对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所有新生做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区分出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再进行分层次、分班级组织教学,并且对基础较好,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测试通过了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的学生还可以免修该门课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还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学习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践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4.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结语

高职院校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该校作为示范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实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素质,将是该校今后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敏.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1.

[2]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4.

[3]董凤服.计算机应用基础(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

[4]任静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2.

[5]袁方,何莉辉,王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1.

[6]曹良,罗红梅.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197.

作者:王振亚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真正培养出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探索如何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院校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总结,研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从教学理念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深入阐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同时,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应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成为当代年轻人必备的一个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这个平台,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此外,还应同时具备能利用常用软件来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真正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理论一次,上机一次交替进行,多媒体理论课上内容不能贯穿整个课堂,余下的时间又不能让每位同学都练到,而到机房上机操作时,基础好的同学会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任务,而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忘了理论课学习的内容而盲目操作,或者完成一个操作要很长时间,或不断有同学向教师询问,导致教师应接不暇。这样导致基础较差的同学效率低,而基础好的同学提高不大。不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的宝贵时间都极大浪费。根据本人从事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探讨并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来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写道,要培养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其根本任务;目标是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毕业生,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使毕业生达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较高等特点,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主旨是以“应用”为特征。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照这一指导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型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不应该是一个分离的过程,而是融为一体,将课堂搬到可以实践操作的实验室,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能够及时演练,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也就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3.1硬件建设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提供的学生实验实训场所有限,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第一,要建设一体化的教学场所,这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第一要素,在这个教学场所中,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第二,扩建实训中心,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功能;融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的教学工厂;拓展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演练、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首先,机房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可通过在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实现。教师在投影讲解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上机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巩固。其次,将多媒体网络教师软件安装在机房内,这样就能控制学生端机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通过这种模式,教师可随意地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自由穿插,收到很好的效果。

3.2软件建设

3.2.1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工作和学习过程的融合,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为基础和标准,突出学生的职业本位,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应做到调研行业和企业的经常性和深入性,具体分析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明确计算机应用知识在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应用,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师要搞清楚工作任务与课程搭建是如何对应的,分析产业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基于具体职业活动过程的行为训练,以此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3.2.2构建一体化教材和课程标准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一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依附于教材作为载体。教师经过企业和行业调研后,应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一体化教材,特别要注重两点:有效性和实用性。有效性,指的是所编教材在教学实施中要做到知识和技能以及标准的有效对接。实用性,指的是以按照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职业岗位对知识应用的要求编写课程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适应大众化职业岗位需求,教材要尽量多用图示和案例,运用案例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在学生做案例的同时,能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点。案例的设计要典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选择并设计案例。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除了设计典型案例以外,还要编写上机操作的习题册,让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不断强化基本技能。并附有习题答案,有明确的操作步骤,深入浅出,易学易懂。一体化教学标准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教学标准要体现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关于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第一,目标定位,通过人才培养实现,对课程所涉及的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评审。第二,任务的分类,训练项目的设定以及制定课程和项目的课程标准都要以以下标准执行:(1)按照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2)吸收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第三,考核标准,根据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制定。

3.2.3构建一体化考核方式

将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强对过程的考核,将课外实践与实训报告、作品设计等引入到过程考核中,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做考核。考核评价的具体标准为:课程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期末上机操作考试(50%)。①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实验成绩(40%)+作品设计(20%)+课外实践实训报告成绩(20%)。②期末操作考试成绩:采用统一要求,在同一机房环境分班上机操作考试,该成绩具有一定客观性,在期末总成绩中占50%。

3.2.4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同步教学,实现与实训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对教师的要求更加苛刻,不仅要适应“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还要掌握一体化教学,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这样“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来实现:(1)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提高专业技能;(2)学校有计划地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教师通过技能鉴定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3)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技公关和产品研发;(4)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成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不可分割,教育联系生活生产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不仅能体会到教学之乐,而且还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社会上输送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总而言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是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认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罗曼.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于孙姆.“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2).

[3]任云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4]王琴.试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5]孙菲.“实例建构协作”式教学法在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90

作者:金丽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思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院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指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从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实际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选好适用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可视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寻求最佳考核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是很关键的要素。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改进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实施:

1教学理念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但应该在此基础上训练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良好习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

2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

2.1教材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岗位中,情景逼真,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有效地锻炼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网页浏览、文件的下载与上传、电子邮件的收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不仅是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是整个学习的重要部分,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便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总评=平时×30%+期末考试(理论)×30%+期末考试(案例)×40%。

3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3]陈涛.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作者:王一军 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从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结合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岗位需求,构建适合于土建类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且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土建类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任务,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及其将来岗位职业能力。因此,如何推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唯一的土建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系等5个教学系,行业特色非常明显。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均在各教学系各专业的第一学年开设。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职新生入学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我校计算机课程团队对近年来高职新生的入学调查发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占80%以上,只有小部分偏远地区学校未开设计算机课程。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回答“上计算机课时学生都是随便玩,老师不讲什么”;只有30%的学生回答“学过一点word和PowerPoint”。由此可以看出,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确较大,这为入学后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教学目标单一[1],应试教育现象普遍。每年两次大规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向,改变了这门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们按等级考试大纲要求选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也与等级考试一致,将这门原本应该是为学生所学专业铺就路基的技能性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三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定位为公共基础课,无论什么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材,缺乏专业指向性。又由于“考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按照考试大纲来选取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内容难免缺乏专业特色。四是教学方法手段缺乏创新。目前,该课程教学仍以“讲—演—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由于该课程考核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挂钩,因此教师疲于传授所有与应试考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甚至将“满堂灌”替换成了“满屏灌”,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对接专业需求”为宗旨,从“土建类”专业实际应用出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本位,结合“土建类”各专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构建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推动建设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教学服务[2]。

2.2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土建类”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对接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定位为该课程总的培养目标,即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活动的信息,提升职业能力和个人信息素养;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职业信息素养;取得所从事专业领域相应的计算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3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首先,对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土建类高职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等进行调研访谈,了解企业岗位、后续课程以及学校活动等领域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岗位任务及成果要求,遴选与本课程相关的岗位典型任务案例。其次,根据课程调研结果分析,针对各专业对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力、技能和素养需求,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工程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工程方案文本编制能力、工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工程方案汇报能力”等五项能力。最后,引入国内外主流计算机基础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根据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要求,以遴选的岗位典型任务案例为载体,确定课程教学标准和项目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构建适合于土建类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编写土建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特色教材。

2.4课程体系方案

一是对接专业需求,增选教学模块。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剖析,考虑我院各专业的具体需求,建立了“一个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模块,即重点培养“五项能力”的公共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职业能力特征,增选“电子相册和微视频创作”等模块,并分专业大类制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二是增设专业情境,遴选专业案例和素材。比如“word表格制作”的教学,对于工程造价专业采用“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案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则选择“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案例,对于城镇规划专业则采用“规划用地平衡表”案例进行展开教学,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三是设计拓展项目案例,教学中可根据学院不同专业岗位要求,从项目教学内容和拓展实训中遴选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同时,提供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资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国家技能认证,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2.5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空间自主学习为辅的教学组织模式。一是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在机房完成,一人一机。课堂上利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技术,采用讲授、演示、实训等立体化教学法,结合项目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除正常的课堂讲授外,大力推广课外活动竞赛、协作教学、大学城空间在线辅导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采用分层教学。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和拓展案例,通过降低基础差的学生的任务难度,增加基础好的学生拓展案例任务等措施,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四是构建网络教学资源,探索基于网络空间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法。本课程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采用“打碎、简约、集成”的建设思路,依据资源最小化原则,“解构”教学内容,建立了内容标准化的各类“碎片化”资源库,采用“超链接”技术,利用表格、图表、知识地图泛在集成,形成基于空间动态更新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利用大学城空间教学资源,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分组选题、小组学习分工、教师指导、全班分享的学习方式”,探索“基于空间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学习法(S-ISAL教学法)”,实现本课程的“远程学习、泛在学习和自主学习”。

2.6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

本课程以“成果”为导向,以“过程性”为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三方结合,以及优秀作业网上展评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成果”为导向,即课程学习成果(作品)占70%,学习态度占30%。以“过程性”为主体,即结合学院CRP系统“评学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课程学习态度进行实时评价,将学习成果评价实时统计并公布,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实践效果

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根据学院CRP系统数据统计,该课程整体到课率居全院最高。针对不同专业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案例,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课程教学评价满意度为95%以上。二是教学改革实践不仅锻炼了课程团队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还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实施课程改革两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立项为院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团队教师申报的“基于职教新干线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立项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课程改革说课比赛中,团队教师连续两年获学院一等奖;课程团队有2名教师立项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建设项目,其中1名老师立项“2015年湖南省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网络学习空间”项目。

参考文献:

[1]蒋元芳,曹树国.面向专业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17-119.

[2]石利平.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98-100.

作者:刘锦伟 李红莉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