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全文(5篇)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关键词:水利定额;工程造价;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工程的造价编制及计算等相关工作与治理的实施措施相关联,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的合理防治项目造价编审过程中水利定额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规范的应用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造价编制及定额选取等相关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一、工程的类别以及取费分析

(一)工程类别

工程类型主要分为三类,即大型、中型和小型,针对大型工程而言,其所需的总投资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针对中小工程而言,其总的投资在500至2000万人民币之间,而小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500万人民币以下。而且对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级还可以从人员财产保护的数量及勘查经费进行划分。地质灾害类防治项目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区别,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人们群众财产生命的安全保证,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稳步发展,基于此,在不进行搬迁的基础下,需要进行必要的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而在地质灾害类项目工程的相关造价内容编制中所主要进行参考的依据是水利项目工程的定额。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引水工程、枢纽工程和河道工程几大类,而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所参考的主要是河道及引水类工程,该类工程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堤防、渠道、水闸以及泵站、隧洞和渡槽等。

(二)取费标准

由于工程具有不同的类别,因此会具有一定差别,这样工程的取费也会存在差距,在对工程的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对其工程的取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显而易见,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类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在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容、作用以及设计的相关规模以及标准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二者是不同类型的项目。造价编制的相关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的概预算编制时,针对水利定额的选取环节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以防治项目工程所实际采取的对策为依据在水利的定额中进行合理工程类别以及工程取费标准的选取时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三峡项目工程重庆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人工费单价概估算时,主要以《水利工程设计高估算编制规定》中的河道项目工程费用为依据进行指标的相关计算,其在针对建设主要材料的概算单价设定时,主要是以编制期间内,造价管理部门所的价格水平为依据进行确定,所未涉及的建设材料则主要以市场询价的形式进行确定。而针对工程的单价和详细的取费标准则需进行进一步的水利定额选取,涉及工序复杂,所选取的定额也不同,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费用构成

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在对水利定额进行参考时所涉及的费用为建筑工程费、预备费和独立费用,这些费用中的部分内容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的实施内容、周期和具体的建设规模相关,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筑工程费

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对其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例如,临时的房屋、道路以及水电和相关建设材料的运输等等,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与水利工程一样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虽然此环节所涉及的费用不高,但是针对整个灾害防治类项目而言,其在整体的经费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相对较高。但是此环节造价相关人员在对临时的项目工程进行归类时常常出现混乱,可能导致设施费用的重复计算,以此对防治资金进行浪费,针对此问题,可以在措施费用进行临时设施费用的包括,同时依据实际工程特点和情况进行相应补充。

(二)预备费

预备费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和价差两种预备费用,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其性质为非标准设计类工程,联系密切的为地质情况,因此有可能会因为地质情况不断变化和设计相应变更对挖填工作量进行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基本预备费用的定额计算。而由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其自身周期短,因此在针对设备、人工和材料的涨价情况一般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此不对价差预备费进行考虑。

(三)独立费用

独立费用主要内容为生产阶段准备费用、建设阶段管理费用以及勘测设计费用、施工场地征用及建设费用等,其内容较为丰富与水利工程自身特点相符合,但是其中的生产准备及联合试运转费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无关联,而且其众多费用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实际管理模式相背离,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管理主要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分类分级原则进行管理。

三、定额适用性分析

以下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主要治理举措及定额适用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锚索工程。锚索工程一般在崩塌体和滑坡治理中进行应用,主要设置在岩石边坡以及土质边坡位置,施工方式较为常见的即为跟钻进和潜孔锤,最低的吨位为500kN,而在水利定额中吨位的最小值为1000kN,而且主要针对内容为岩石边坡,通常所采用的方式为固璧灌浆转进,因此该定额针对此项工程并不适用。其次,格构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除了需要对削坡卸载进行实施之外,还需要在边坡上进行砼格构的设置,但是与水利工程相比不存在大范围内的清方,因此其坡面实际平整度也会因为修整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之下,针对土质边坡所使用的混凝土量与岩石边坡相比较低,但是与常规形式不同,此环节混凝土的实际消耗量通常情况下都与水利定额相比较高一些。再者,为石方开挖。当地质灾害涉及到重要设施和建筑时,进行石方开挖不可以进行爆破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静态爆破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开挖效益低,因此成本也较低,在定额中无对应内容。

结束语:

在对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进行定额的相关选取工作时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实际内容与定额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计算,而为了对计算口径一致性进行保证,需进行统一定额的编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宝和,邹嘉兴.水利定额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23(2):100-106.

[2]严敬.水利定额的组成和使用[J].科技资讯,2012(6):155-155.

第2篇: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提升策略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工程建设数目增加,规模大幅扩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地质环境也承受着较大压力,这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因之一。地质灾害被定义成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岩土体移动情况,不仅会破坏人们生存环境,还会对其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地质灾害的成因通常可以从自然或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多数状况下是以上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有资料记载,近些年来我国由地质灾害在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中所占比例为20%~25%,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控力度,是保护国家经济财产的有效方法之一。

1相关概念

1.1岩土工程

迄今为止,岩土工程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系统化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伴随岩土工程研究深度的不断拓展,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故而应进一步拓展其分析深度。地质工程学主要分析的是岩土工程开采行为对周围环境形成的影响,基于专业化的分析研究过程,能够探查更为全面的地质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控方法。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工程的地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质灾害,主要是降低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率,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进行预防、控制;二是防治岩土工程,主要是钻研岩土内存留的各种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地基及地下问题等。

1.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即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人为的影响,进而使地质出现各种破坏性事故,泥石流、火山等均是常见的地质灾害。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特殊并且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结合既往不完全统计,地质灾害已经是造成社会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国家相关部门急需应用合理的防治技术、方法去降低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率,进而降低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不仅会引起经济损失问题,还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时,不仅会浪费掉大量的自然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引起水土流失等多种生态问题,故而及时采用合理的技术防控地质灾害问题具有很大必要性。

2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2.1滑坡和崩塌

地质灾害中的滑坡,通常是指在斜坡上、河流冲刷或地下水活动、地震和人工切坡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而顺着软弱带或软弱面,整体或局部沿着斜坡持续下滑的自然现象。地质构造内的地震带、断层带,江、河、湖的岸坡地带以及地形出现较大差距的峡谷区,也可能是人工修筑道路的边坡与夏秋季时强降雨的区段。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坡上,在压力作用下岩土体被直立裂缝分割,鉴于其根部空虚,在折断压碎或局部滑动阶段,容易失衡,最后刹那间和母体脱离朝下方出现翻滚、倾倒或堆积在坡脚位置的情况。崩塌会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严重损害建筑体,崩塌物掩埋公路与铁路。人为因素是引起崩塌事件的主要原因,比如开采矿产资源、蓄水的水库或渠道出现渗漏、开挖道路工程边坡或人们大量应用堆弃的渣填土等。再比如人们过度开采山体时,过度挖掘山体的底部,而后随便堆砌,就会降低山体底部的承载能力,最后引发崩塌现象。岩土工程内一旦发生崩塌现象,便会干扰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情节严重时还会引起人员伤残情况。

2.2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或地形崎岖区段,主要是在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引起的山体滑坡,而后滑坡会夹带大量泥沙与石块出现泥石流现象。在很多工况下,泥石流有爆发时间短暂、破坏力强等特点,会对公路与房屋等建筑设施造成较大的破坏力,对本地环境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人类的乱砍滥伐、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及开采阶段随意堆置弃石、弃土等均是引起该类地质灾害的常见原因。地面变形是岩石工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地面下陷或塌陷,部分情境下还会形成裂缝。人为因素也是引起地面变形问题的主因,比如过度开采地下的岩溶和地下水等资源。

2.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也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灾害类型,因为水土流失的存在,会给岩土工程的安全带来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岩土工程周边水土严重流失,出现山体滑坡,甚至是施工场所被掩盖的问题,同时在雨水的作用下,水土流失的问题也会相对严重,进而影响岩土工程周边的安全。造成该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施工理念。由于在设备、施工管理等方面,未能以自然、环保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2.4地基变形

土建工程中,地基变形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例如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中,都能发现地基变形的身影,同时因为地基变形,就会给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如果施工完成后,出现地基变形的问题,就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沉降的问题,会进一步诱发建筑工程出现裂缝等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又如,市政道路施工中,如果出现地基沉降变形问题,就会给市政道路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导致路面出现裂缝、翻浆等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可靠性,甚至在后续的使用中,道路所能起到的服务能力都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道路的服务能力。

2.5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在实际的岩土工程中,如果地下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就会导致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后续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如果居民通过打井的方式,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就会给居民的健康带来影响。

3防治方法

3.1滑坡

针对这种地质灾害问题,防治实践中要以预防为主。鉴于引起滑坡事故的原因较多,故而在制定防治方案前一定要深度分析滑坡成因,结合实况选择有效的处理手段。既往有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当下国内经济性较高、时效性较强的滑坡防护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1]:一是提升山体斜坡岩土力学的强度,这是强化坡体承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进而削弱山体的滑动力,能较好的达成防控滑坡事件的目的。分析众多能提升斜坡岩土力学强度的方法,不难发现削坡度减载量、边坡加固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二是通过分析滑坡灾害的成因不难发现,水在该类灾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故而,在防治实践中,我们要是能从根源上解除地下水的问题,那便能较有效的提升滑坡灾害的防治效果。处理地下水时,可供选择的措施有:(1)参照边坡周边环境的水文特征、地质条件,应用适宜的方法排解掉山体滑坡范畴中的地下水,水平钻孔疏干、支撑盲沟等均是可供选择的方法;(2)在坡体上修筑排水沟,其作用以排除滑坡周边中的地表水为主,规避大量涌水降低边坡周边构造的稳定性;(3)在坡体边界处建设截水沟,其对地表水流进滑坡范畴中能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三是部分岩土工程处于西南地区,临近山壁,在雨季时降水量相对较大,增加了山体滑坡灾害发生的概率。可以利用抗滑桩施工技术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进而降低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率。采用抗滑桩施工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时,应注意如下三点情况:(1)布设抗滑桩阶段,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特别是要考虑滑坡体的实际推力与厚度,尽量将其布设在推力偏小且土层薄的位置。加强抗滑桩长度的控制,不可以过长,多数工况中要将其控制在35m内。可以利用单排、分段阻滑形式布设抗滑桩,以上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存在着一定差异,前者在推力偏小的位置表现出较高适用性,将后者用在推力较大的位置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2)确保抗滑桩的位置有较高的精准度。具体施工阶段若桩体的方位不精准,或者形成较大偏差,则会直接降低该桩体的稳定性,这样在地质灾害防控实践中就很难取得较好效果;(3)确定桩孔。当下可以采用的挖孔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机械挖孔,二是人工挖孔,以上两种方法用于岩土工程领域中各有优缺点。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挖孔方法,孔洞挖掘后,需要及时清除其内部杂质,而后利用管道的方法去浇灌砼,在以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在水下进行操作,则要确保导管的位置处于水下2.0m。

3.2崩塌

和滑坡灾害相比较,崩塌的防治方法、过程更为简单,通常会在陡峭的边坡上出现崩塌情况,是崩塌的裂缝和岩土层两者结合作用的结果,地质活跃程度是对崩塌灾害发生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决定了崩塌程度有不可控性。在防治崩塌灾害前,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引发崩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选择最适的防治技术。主要是处理裂缝集中分布的区域,掌握存有危险因素的土体,而后配合使用挂网和锚杆喷护固定的形式加固土体,通常能较好的治理崩塌问题。

3.3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防治难度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故而在多数工况下,在开采矿山资源过程中工程队应尽可能的避开泥石流高发地区,若不能避开,则一定要及时采用适宜的措施防治泥石流问题,力争将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性降至最低。由于在发生泥石流事故时,会形成细小泥沙、形体较大砂石等固体物,一旦察觉到要发生泥石流事故,应及时拦挡以上这些大颗粒的固体物[2]。可以应用排水沟和拦泥沙坝方法处理,布置排水沟能使泥石流经过排水沟时流速降低,调整泥石流的流动方向。将拦泥沙坝建设在泥石流的高发地段,这样当发生泥石流且经过拦泥沙坝时,泥石流的流速便会降低,大颗粒砂石会沉淀到拦泥沙坝内,以上方法有益于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性。在建成拦泥沙坝后,也可以适度的拓展坝体的河床宽度,适度降低其坡度,解除方式将泥石流的流体调控在坝体沟道的中间,有益于降低泥石流和山洪对坝体岸坡造成的侵蚀、破坏程度。

3.4地面塌陷

(1)强击法:即应用强锤对土体进行强烈的击打、夯实处理,借此方式提高土体强度,对地表塌陷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能起到较好的防控作用。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应用强击法去夯实洞软弱区,实现对土体和松软泥土的同步夯实[3]。(2)填堵法:这种方法的适用范畴较为狭窄,处理深度较浅显的坑洞时通常能获得良好效果,从宏观层面上可以对其操作工序做出如下概述:清除坑洞中松软的土体→坚硬石块、碎石来去填实坑洞,这是实现放滤的主要操作→粘土覆盖地表,夯锤夯实。(3)灌浆法:该种防治技术应用原理是采用灌浆法加固岩土,具体是使用调制好的浆液灌注岩土体形成的孔洞;也可以对岩土体进行人工钻孔操作,而后灌注浆体,能较明显地提升岩土的强度。

3.5地面变形的防治

首先,在岩土工程正式施工前期,应全面检测本地区的地质条件,全面掌握工程所在区的地质特征。整体分析本区域的地质环境,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比如加大地下熔岩运动情况的监测力度。其次,提升项目施工过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施工方应提升项目施工的规范性,全面检查设备状态,确保地质灾害问题防控的有效性。最后,提升植被的覆盖率。有关部门还应积极采用生态防控手段,结合岩土工程施工特征,全面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能显著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所以要在工程项目周边栽种一定量的绿植,并参照相关规范要求,加大荒山整改力度,实现岩土工程区域整改的全面性,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问题。

3.6地下水污染

因为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如果地下水资源被污染,就会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首先,是预防措施,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岩土工程对地下水污染的认识,确保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效果。另外,加强水网监测的质量,通过监测工作,提高水网的可靠性。另外,为了实现对地下水的治理,可以选择:抽出-处理法,水动力控制法,物理屏蔽法,原位处理法等方法,确保地下水这类地质灾害可以得到有效地防治与控制,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项目及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4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策略

4.1增强施工标准

矿山地带开采阶段为避免发生地质灾害,明确地表开采项目的施工标准是基础。地表工程有施工复杂性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故而可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多样化的。故而,应利用适宜的施工标准有效约束、规范地表工程的作业过程,不仅能提升项目施工质量,还能降低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的风险,实现对矿山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保护[4]。鉴于不同矿山的山体土质条件有差异,故而对人类活动表现出的承载能力也有一定的区别,故而在制定施工标准过程一定要做到个性化分析。针对那些相对脆弱的山体,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开采活动,严格执行开采标准要求。

4.2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为了能使岩土工程将自身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一定要结合不同山体特征采用差异化的工法,借此方式使矿山地质能较好的满足后续阶段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故而,一定要认真做好地质勘察工作,进而使岩土工程自身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地质勘察实践中,应不断提升勘察队伍的专业性,确保勘查工作过程的细致性。只有这样方能结合勘测结果,科学预测工程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强度,而后利用适宜的方法减少或避免灾害事件对山体形成的侵害。

4.3完善工程设计

在设计岩土工程项目时,一定要将常见的矿山灾害整合至其中,综合多方面因素解读灾害问题的成因与运动模式,采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深入研究某地区既往灾害发生情况,将其作为参考,制定出个性化的工程设计方案。在具体设计环节中,不仅要对灾害控制体系内容有全面了解,还要结合灾害成因采用适宜的控制模式。也要掌握具体作业强度与质量,针对那些即将投产的矿山项目,在后续生产运营体系内,要精确调控每日开采的作业量及炸药用量等,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率[5-6]。

4.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预报系统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防控地质灾害时,基本是采用以预防为主的防控模式,当下很多地质灾害隐患及其成因尚未被探查到,故而在建设地质灾害监测过程中要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功能,利用其精准的预测、播报各地区的地质状况,合理应用GIS技术,能顺利的建设出覆盖全国的地质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测评工作效率,为相关部门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优质服务与可靠的技术支持,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7]。

5结束语

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牵扯到多个方面,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因为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成因也有差异,故而一定要结合现实状况制定个性化、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方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我国经济、环境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金.基于MapGIS的仙游县地质灾害区划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36(2):103-106+109.

[2]李铨兴.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1,79(1):45-46.

[3]刘柏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粘接,2021,45(2):163-166+179.

[4]曹际妹.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冶金管理,2021,74(1):94-95.

[5]李磊.解析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和水文地质灾害防治问题[J].世界有色金属,2021(1):199-200.

[6]朱宾,景佳俊,张统,等.徐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J].能源与环境,2020(6):80-82.

第3篇: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随着城市的逐步扩张发展,岩土工程施工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随着施工进程的不断加快,岩石以及土质不断发生变异,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增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相关单位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岩土工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行科学防治。

1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概述

目前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进行岩土工程施工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会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安全。通常来说,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异而产生的,这种情况称为自然地质灾害。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人为的因素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人类的干预造成的地质灾害就属于人为地质灾害。并且人为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强度往往是比自然形成的危害性要大的。目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岩土工程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随着城市面积的逐步增大,岩土工程施工的不断扩大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对环境影响强度的逐渐增大,逐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

2.1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通常发生在大山的周边,由于山体较为陡峭,斜坡上的岩石或者土块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或者突如其来的高压力便会出现滑坡,比如常见的地震或者持续性大面积的降雨都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在发生山体滑坡时,通常会伴随岩石松动、持续性下滑等现象。山体滑坡危害大,对于在山脚下或者大山附近居住的居民会造成较大的威胁,其财产和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在这样的地质情况下施工,一定要提前了解土壤和岩石的状况,及时做好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预防工作,保证施工能够顺利开展[1]。

2.2崩塌

崩塌大多是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由于对山体底部进行了过度挖掘,造成山体或者岩体的底部缺少支撑,无法承受住山体的重力和压力。或者是由于人类在施工的过程中随意在山上堆砌开采出的岩石和土壤,造成陡坡的上部压力过大,山体的下部一旦无法承受上部的压力便会出现崩塌。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崩塌现象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对于在山体内部进行施工的人员来说,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2.3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大多数的岩土工程都会遇到地质灾害。这主要是由于很多自然资源都埋在地下,过度开采会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塌陷等情况,因此施工团队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做好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防治,避免地面由于过度开采出现变形,保证施工能够安全进行。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3.1 快速锚固技术

为了确保能够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在进行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合理应用快速锚固技术,该项技术的本质是快速下锚。当项目工程现场的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时,合理应用快速锚固技术能够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可以在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快速下锚,同时合理安装锚索,为相关单位防治滑坡地质灾害创建良好的条件[2]。所以,在地质灾害现场进行救灾时,相关单位也可以应用快速锚固技术,而为了确保该项技术更为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还可以利用锚索安装系统辅助下锚,进而更为有效地防治滑坡地质灾害。

3.2 抗滑桩技术

在对项目工程现场进行危险性评估时,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抗滑桩技术防治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该项技术对施工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更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为了确保高效地应用该项技术,首先需要利用地基梁法和悬臂梁法确定桩距和桩位,进而需要科学选择抗滑桩体的型号与长度,需要和现场地质条件和相关规范有效结合。此时可以通过地基梁法计算周围挤压力,同时结合装备上设置的作用点和滑坡类型进行具体计算,确保能够更为高效地应用抗滑桩技术。最后在进行工程作业时,还需要做好测量放样工作。在具体落实桩体开挖工作时,相关人员要科学应用隔离桩工法和灌浆施工方法,确保使抗滑桩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

3.3 抗滑挡土墙

为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影响项目工程周边的建筑,在工程现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时,需要合理安装抗滑挡土墙。为确保滑坡挡土墙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相关人员在明确滑坡推力时,需要对其加强关注。此时为了进一步明确滑坡推力的大小、特点和性质,确保墙后滑动面不会影响滑坡推力。最后还要确保挡土墙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确保计算指标和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还需要明确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改进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地质勘测预警体系

要想最大程度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威胁,就需要制定一套关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这套体系的制定仅仅依靠施工单位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地质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比如对于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高发地区,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向民众普及一些自救的常识。地质灾害部门应当及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地质灾害科普的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当有关于各类地质灾害的科普信息以及对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民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地质灾害。民众也可以向此平台提供关于地质灾害的信息,因为有时候民众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地质灾害的前期预警,当收到民众的反馈信息时,应当第一时间进行核查;一旦确认,就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通知民众进行疏散,将地质灾害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4.2合理运用工程防治

除了自然情况造成的地质灾害,由于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也比较常见,因此岩土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岩土类型进行不同的施工,合理运用避让、遮挡加护、护坡加固等措施避免岩土受到更大的危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在进行前期预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位置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应当结合灾害可能发生的气候情况和施工的实际气候特点及时制定合理的避让措施,及时通知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必要时将这些居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4.3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警

在进行地质灾害预防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科学分析周围可能存在的隐患,并及时上报分析的结果。全程进行实时监测,一旦监测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要迅速发出防灾预警信号提醒居民和有关部门,及时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能够为救援团队和周围的居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通过预警分析出的结果也可以为后续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防治措施。

4.4保护环境

发生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除了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外,保护环境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比如及时进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都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并且种植植物还能够改善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不过这项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施工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5结语

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地质灾害十分常见,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岩土条件进行科学勘测,根据勘测的结果结合施工方案推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灾害情况。掌握这些情况之后,施工单位应针对灾害的特点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建立动态的监测和报警体系,让施工团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地质灾害的信息。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应采用合理避让、加固防护等施工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雷俊岩.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9(11):10-11.

第4篇: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灾害特性;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煤矿不断开拓延伸,矿井生产能力也随之增大,但是在实际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煤矿企业对地质灾害预防力度不够,以及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投入不足,导致矿井生产过程中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煤矿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害、瓦斯爆炸、顶板垮落、滑坡、地表沉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煤矿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1];所以,煤矿在生产时必须合理确定生产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地质灾害特性,并根据煤矿实际生产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1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1)水害事故发生:由于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开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掌握不够,或在明确水文地质条件下,未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水技术措施,如未设置放水闸门、未设置防隔水煤柱或者探放水施工设计不到位等,从而导致生产期间发生水害事故[2]。(2)瓦斯爆炸:由于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紊乱,通风设施老化等不能满足煤矿生产需求,随着煤矿不断开拓延伸,矿井采掘工作面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工作面不足现象,风流无法排除瓦斯,导致工作面瓦斯积聚现象,当瓦斯积聚浓度达5%~16%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3)顶板垮落:由于工作面采掘工作中在过地质构造如断层、陷落柱等,未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围岩控制措施,造成构造带处支护不足现象,受构造应力及回采应力影响,出现顶板垮落事故。(4)滑坡、泥石流: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堆积地表,以及矿井内污水排至地面,导致矿区地表生态植被破坏严重,当出现雨季时矿区地表蓄水能力差,造成滑坡、泥石流等事故发生[3]。

2地质灾害特性分析

2.1群发性

群发性是以往发生地质灾害的明显特点。由于地下开采会对原来的地质构造造成较大的破坏,特别是开采深度越深,使得原来稳定的内应力发生移位,对周围岩石的稳定性破坏越大,而且随着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会扩大地质构造的破坏范围,最终导致连续大范围地质构造破坏,这就是群发性。继发性很容易导致开采区域内的地表大范围开裂、下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多次出现,对周边作业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2灾害强度大

由于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后很难控制,如重大煤矿地质灾害如水、火、瓦斯等一旦发生后对矿井重要设施产生严重破坏作用,造成设施很难二次修复或修复周期长、难度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很难在短时间进行控制,灾害强度大。

2.3不可避免性

随着开采技术及工艺的不断提升,对矿井地质灾害的控制及防范措施不断加强,然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地质灾害。通过研究发现,地质灾难都是危险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才会发生的。所以在矿井开采时能够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即使不能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能提前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5]。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防治私挖乱采现象

(1)根据之前发生的地质灾害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都具有不科学、不合理开采等共性,这些都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私挖乱采现象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规范有效的防治措施,安排工作人员严密排查私挖乱采现象,并对各个矿井的开采过程进行巡查,并用制度及措施去规范矿井的开采作业。(2)为了全面了解矿井的地质构造,需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矿井区域那个地质构造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矿井开采的安全性,其次要结合矿井周围的地质环境,分析推测最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同时要对井下工作面的开采方式进行规范,确保能够有效预防矿井地质灾害。

3.2强化煤矿通风管理

(1)通风是井下工作面开采中最重要的工作。通风系统能够随时监测井下瓦斯浓度并将井下瓦斯排出,能够在瓦斯浓度抄写之前做好预防和处理,避免了瓦斯超限事故引起的灾害。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升级,定期对矿井通风阻力、风量进行监测,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稳定[6]。(2)对于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掘进巷道回风流中应加强瓦斯监测力度,通过安装远程瓦斯监控系统、巷道瓦斯联锁控制系统等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瓦斯积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杜绝工作面瓦斯超限、积聚现象。(3)煤矿企业应定期对煤矿风门、调节、监控系统、通风机等进行检修维护,保证通风设施、瓦斯监控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3.3加强顶板安全管理

(1)在采掘工作面施工前应合理分析巷道掘进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以及实时掌握顶板岩性变化情况,根据顶板岩性特性采取有效的支护设计,采掘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围岩观察力度,可通过安装离层仪、应力监测仪等对顶板变形、下沉、巷道两帮移近量进行监测。(2)采掘工作面在过地质构造、集中应力区、煤岩顶破碎区时,必须合理分析顶板岩性情况,然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7],如注浆、架棚、注浆锚杆等,提高破碎顶板稳定性,防止顶板受力失稳出现冒顶、垮落事故发生。3.4提高煤矿防治水工作效率(1)煤矿开采前应采用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开采区域可能存在的含水层、老空水、老窑水分布进行勘探,准确掌握开采区域水温地质资料,合理分析矿井回采期间可能存在的充水水源及涌水通道,为后期井田开采设计提供依据。(2)采掘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超前钻探技术手段对采掘工作面四邻积水情况进行验证,超前钻探施工时钻孔数量、钻孔深度、仰角、钻孔封孔工艺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从而达到完全消除水害的目的。(3)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对矿井盘区、采区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着水仓、排水管路、排水设施等,并设置防水闸门;每年雨季前必须对矿井排水设施进行一次检修维护[8]。

3.5预防滑坡和地面塌陷

(1)加强矿区地表煤矸石安全管理,煤矿企业可对煤矸石进行二次利用,减少矿区地表煤矸石堆积量;同时煤矿应建立井下污水循环净化系统,如塔山矿设计的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可有效将井下生产污水净化后用于地表植被灌溉等,避免污水直接排至地表污染生态环境。(2)为了有效避免滑坡或者地面塌陷的发生,煤矿企业必须在开采前采取相应的抵抗滑坡措施,如修建挡墙及抗滑桩等,同时煤矿应采用堵截与引流的方式对地表水进行排泄,利用排水沟将这些水排向山沟。(3)通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矿井周围斜坡进行观察分析,对坡度大于30°,高度大于5.0m的裸露山坡,必须人工建立人工防滑坡墙;对采空区上覆地表安装地表沉降监控系统,实时观察地表沉降情况,并建立预防机制。

3.6完善煤地质灾害预体系

(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地质构造教育力度,了解地质构造发生的原因及后果,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隐患意识,掌握工作范围的地质构造及高风险区域。各级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工作范围的地质构造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煤矿企业在了解地质灾害危害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及防御能力。针对矿井地质灾难高发区域,需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勘测分析,同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3)煤矿企业应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物力勘查技术相结合,及时有效地监督避免矿井开采中出现各类安全隐患。当矿井地质构造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启动预警系统提醒相关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一步避免矿井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结束语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煤矿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避免煤矿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伟.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江西化工,2020(3):394-395.

[2]任晓娇.关于中国煤矿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0(5):12-13.

[3]周志强.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0(9):26-27.

[4]杨新武.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石化技术,2020(1):264,266.

[5]刘炳宏.关于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研究[J].矿业装备,2019(5):114-115.

[6]刘宝东.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2):211-212.

[7]张琳.煤矿开采中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及灾害防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3):39-40.

第5篇: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范文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2019年6月10日至12日龙川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性强降水侵袭,作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山区,龙川各乡镇普遍发生大规模的山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县有24个镇352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贝岭镇米贝村是重灾区,受灾人口1571人,完全倒塌房屋120户,受损房屋100余户,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为了加快抢险救灾进度,全面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作,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险情,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受灾群众早日回迁,恢复生产生活,在第二年雨季来临之前治理好地质灾害,龙川县政府决定采取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方式加快推进灾后治理工程。

1.项目特点

贝岭镇米贝村滑坡群地质灾害包括20个滑坡、5条泥石流沟,威胁1500余人,属于特大型地质灾害。主要工程措施有:削坡减载、分级降坡、锚杆(锚索)、格构梁、挡土墙、拦挡坝、排导槽、消能池、跌水槽、排水沟、绿化等。

1.1开展大量前期工作

该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不仅采取了1∶500的地形测量、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钻探、物探、槽探、岩土取样检查分析等常规地质勘查手段,而且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影像航拍、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勘查,并严格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勘查设计规范执行。

1.2开展与国内可研单位合作

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依托一流的科研平台,开展《龙川县丘陵山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链生机制与生态化防治研究》《龙川县降水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其示范》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2.滑坡群基本特征

该滑坡群所在米贝村地貌单元属于丘陵地貌,山势陡峭、山峰尖锐呈圆锥状,“V”形谷居多,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100m~200m,地形坡度40°~45°。米贝村总体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似马鞍形,北部为中低山地形,中部为谷地,南部为丘陵地貌。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构成山地、丘陵、谷地相间分布的格局,山地、丘陵面积比较多,出露的岩性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及晚古生代混合岩花岗岩,地质界线清楚,风化层厚度大,岩体结构复杂,水文地质结构单一,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

3.滑坡群发育特征分析

3.1滑坡群发育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地区滑坡的平面形态以舌形、长条状为主,其余形态类滑坡较少;滑坡的剖面形态则以平直形为主,此次灾害的发生与2019年6月的集中性强降水在时间上保持高度一致,据气象站收集资料显示,自2019年6月8日至14日发生了持续性强降水,是造成此次群发性灾害的诱发因素。

3.2发生滑坡群的空间性分布特征

根据该地区大量的调查勘查等数据显示,该滑坡群发生区域坡高主要分布在0~40m范围内,滑坡坡度几乎都分布在25°~65°范围内。

3.3滑坡的物质组成

滑体:为残坡积土夹少量碎块石,主要分布在坡体浅表层,厚约2m,局部坡脚厚度较大;碎块石成分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具有前缘厚、后部薄,中间厚、两侧薄的分布特征。滑带:土岩接触面是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控制结构面,推测下伏基岩接触带为滑坡的主要滑带。滑床:为下古生带全—强风化花岗岩,后缘出露情况较好,坡表覆盖层沿着全—强风化界面向下发生失稳破坏。

3.4人为因素

滑坡群灾害点几乎都位于山坡脚位置,所处山体坡型为凸形,因受地形制约,山体周边村民建房多需对山体坡脚进行部分开挖,致使山体坡脚形成了多处陡立的人工切坡,切坡高5m~10m,坡度50°~65°,局部切坡高陡,坡面植被稀疏,且无有效排水措施,进而导致该斜坡的不稳定性。

3.5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该滑坡群受强降水诱发,导致花岗岩表层残坡积土在饱水和失水的过程中产生早期裂缝,在变形持续一定的时间后产生更大更多的坡面裂缝和后缘裂缝,使大量雨水进入,引起内部土体的滑动和流动,再加上削坡建房导致坡脚失稳,进而最终造成该地区斜坡整体失稳。

3.6定量分析

根据该地区边坡各层岩土体的主要力学指标参数,并根据野外调查综合分析确定其潜在滑动面,进行滑坡的稳定性评价计算。针对本次两处滑坡定量分析主要选取坡度最陡,覆盖层最厚剖面计算分析,并采用北京理正岩土系列软件中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项目,采用复杂土层稳定模块进行模拟计算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3.6.1计算模型的选取。根据现场情况,滑坡稳定性分析采用《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中13.3中滑坡稳定状态计算,稳定性计算公式如下:FS=cL+tanφΣWicosαiΣWisinαiFs:稳定系数;c:滑带土粘聚力(kPa);L:滑带长度(m);φ:滑带土内摩擦角(°);Wi:第i条块的重量(kN/m);αi:第i条块滑面倾角(°);3.6.2计算剖面的确定计算剖面主要选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坡和20#坡前期钻探中的勘查数据,计算采用的坡面线段从坡脚延伸至滑坡区后缘边缘处。3.6.3计算状态一般计算状态分为两个:天然状态:自重;饱和状态:自重+暴雨。3.6.4计算参数的选取根据现场勘查,并结合经验值,边坡稳定性计算采用的坡体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按表3-1选用。3.6.5荷载组合。①基本荷载:基本荷载为坡体的自重;②地下水作用力:在计算时考虑地下水孔隙水压力作用,不考虑渗透压力的作用。3.6.6计算结果。通过计算表明,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中13.3滑坡稳定状态划分,6#滑坡隐患在天然状态:边坡的稳定系数Fs=1.064,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饱和状态:边坡的稳定系数Fs=0.937,处于不稳定状态。20#滑坡隐患在天然状态:边坡的稳定系数Fs=1.516,处于稳定状态;在饱和状态:边坡的稳定系数Fs=0.942,处于不稳定状态。

4.结语

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广东省北部山区绝大多数市县面临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地质环境的矛盾之处,但并非不可破解,目前发生的地方几乎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人们对地质环境认识的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逐步向好,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也会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兴宁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广东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1982年.

[2]《广东省水文地质远景区划报告》和《广东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及相关图件,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1983-1986年.

[3]《广东省龙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