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地质学相关知识全文(5篇)

地质学相关知识

第1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球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教学改革

现代仪器分析是高校里开设面比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包括化学、材料、生物、环境、药物、食品科学、地球化学等相关专业[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找矿勘查及环境评价领域具有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独立优势。地球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既掌握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又能熟练将最新的仪器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研究中。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建有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点实验室,引进的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众多大型仪器。因此,在地球化学专业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开展适用本专业的仪器分析教学非常有必要[2]。

一、分章节专业知识分析及教学应用

对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依托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同时结合地球化学专业实际应用的案例,设置课程中的各个章节。下面,简单描述现代仪器分析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地球化学专业实际应用的案例。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本章节系统讲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该分析方法的发展背景及状况、仪器组成、相对应的配套实验室条件、仪器参数设定、真实仪器数据分析、地质样品的准备等知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能够灵敏可靠地测定微量或痕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专业中,可以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地质样品中70多种元素,固体、溶液和气体样品均可以利用该仪器进行分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该方法在地质样品测试的上的应用,并将学院实验室分析的数据进行课堂分享,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

(二)原子荧光光谱法本章节主要讲述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荧光光谱的类型以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该方法是测定地质化探样品中微量砷、锑、铋、汞、硒、碲、锗等元素最成功的分析方法之一。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组成相似,因此在讲述该方法时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并区分两种测试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在讲述原子荧光光谱法时,“化探样品污染的来源和处理”“样品测定中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是难点内容,因此在讲述这两部分内容时,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视频、文献资料等多种资源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X射线光谱法本章节讲述X射线光谱法发展历史、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吸收、散射和衍射的机理、X射线仪器的结构以及X射线荧光法的应用。X射线是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的,也称为伦琴射线,该发现在物理学和仪器分析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X射线光谱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网络视频向学生展示X射线的发现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学知识,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在讲述X射线吸收、散射和衍射的机理,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光的散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太阳光透过云层、薄雾呈现出一道道光柱,这个现象就是由于光的散射造成的,也称为“丁达尔现象”。而对于X射线的衍射机理,与中学物理中学习过的小孔成像实验相似,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进一步的讲解。

(四)表面分析法及电子探针本章节讲述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表面分析法的概念、电子能谱基本原理及仪器应用;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电子探针微束分析技术发展历史、电子探针分析的物理基础以及如何利用电子探针进行定量分析和成像分析。表面分析法属于微区分析的一种,是地质学领域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于刚接触或者尚未接触大型仪器分析的学生来说,理解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加入表面分析法的演示视频、实际仪器的照片以及自己科研工作实际获得的数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该方法的特点和相关应用。

(五)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本章节讲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基本原理、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仪器组成、相对应的配套实验室条件、仪器参数设定、标样选择、仪器的数据分析和在地质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相比前面四种光谱学分析方法,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更复杂,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学和分析化学知识,因此在讲授该部分内容之前需提醒学生预习相关的知识。在讲述该章节内容时,单一的使用“直接讲授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讲述[3],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提出“等离子是什么”“激光有哪些用途,常见的激光波长是多少”“质谱仪的测试原理与前面四种光谱学分析方法的不同点”等问题。通过提问与学生积极互动,既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互联网资源尝试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创新意识。

(六)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本章节主要讲述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和地质学应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地质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精确测试多种同位素的组成。在上一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讲述的基础上,本章节在过程中更应强调“地质学应用”方面的内容,因此采用“教研结合”的方式更好,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发一篇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给学生分组阅读,例如将代表性的综述文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理和应用”发给学生课下阅读[4],课上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多接收器组成”“同位素分馏”等难点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收集查阅部分文献,让学生区分出“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地质学上分别有哪些应用,对待测地质样品的要求以及外标法的使用方法。

二、利用大型仪器平台开展实验课

(一)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目标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种类地质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和操作规范,包括岩石、土壤、单矿物样品等,掌握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测试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学习地质样品测试完成后获得数据的处理方法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课程设置现在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型仪器平台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地球化学领域常用的仪器。上述这些仪器可以用于各类地质类样品的测试分析。目前实验课程设置根据理论课的内容,对每种不同的仪器安排2个学时的实验课。

(三)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授课方式目前现代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授课过程中需要理论课主讲教师与负责仪器管理的实验师相配合。由于大型仪器结构复杂,工作条件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因此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入不同实验室在实验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并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样品预处理和测试。理论课授课老师根据实验安排再统一讲授数据处理方法,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处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数据ICPMADataCal软件的操作方法。

三、结语

依托现有大型仪器平台进行地球化学专业现代仪器课程改革,能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自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加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雁南,卢媛,陈翠红,等.大型仪器平台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2):173-175.

[2]卓琳,吴四维.《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9,47(15):178-180.

[3]王荷芳,孔德明.仪器分析课程有效教学之有效测评及反馈[J].大学化学,2020,35:1-5.

第2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海洋地质;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专业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教学改进和发展的方向[1-4]。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成本高、安全系数低、效率低下等缺点,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化、系统化。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围绕医药工程、化学化工、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不同专业积极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5-7],促进了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变革。海洋地质学是大陆地质学在海洋中的发展,利用虚拟仿真方法可以真实地模拟海岸与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沉积物、海底构造、海洋矿产以及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工作的实施过程。采用虚拟现实、动画视频、文字图片、三维互动等多种形式,能够充分实现海洋地质的三维立体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涉海虚拟环境中开展操作实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海洋地质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海洋地质是地质学与海洋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从事海洋地质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勘查工作,需要具备深厚的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及海洋学基础理论,同时又必须掌握海洋、海底和海域沉积盆地地质资源的调查、勘察等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海洋地质实践教学十分必要[8]。但是一直以来,受地域、空间和实验装备等多方面的制约,海洋地质实验教学在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等方向上的实践教学,始终无法面向真正的大海进入大洋深处探密。以海洋地质调查为例,由于调查对象被海水覆盖,海洋地质调查必须依靠运载工具即海上工作平台(海洋地质调查船),其调查内容、使用的仪器设备乃至研究方法等也具有鲜明的区别于陆地地质工作的特点[9-10]。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像陆地地质教学实习那样,开展实地现场教学,图片、课件等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海洋地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对于海洋地质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地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要以教学实验室为基础,在现有海洋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发海洋地质专业类虚拟仿真内容,以虚补实,为实现海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实验室教学平台建设思路

总体来说,要立足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以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精神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海洋专业特色和海洋科学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以学校“特色+精品”的发展理念及学科强校战略为依托,以实验室开放和共享为宗旨,以“两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以海洋地质学、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环境与生物、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等学科为交叉,将海洋地质和海洋地质资源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为主,进行模拟实验资源、虚拟实验资源及配套教学资源展示平台的综合建设[11-12]。具体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利用虚拟仿真交互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2)准确适宜的教学内容。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必要性、适用性,针对海洋地质专业学生所学部分知识无法真实观察及体验的问题,定制研发虚拟仿真内容,以虚补实。(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可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如互动体验式、探究式等,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4)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三维可交互、三维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些靠传统教学难以讲明白的知识点。

3实验室教学平台建设内容

海洋地质教学平台建设主要针对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资源方向)专业进行,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终端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教学环境平台建设四方面内容。

3.1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指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海上三维可视化水平井地质导向模拟仿真展示系统(见图1)、海洋陆架含油气系统演化及油气运移过程仿真模拟(见图2)、海洋陆架地质地层构造变形数值仿真模拟(见图3)和深海三维可视化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仿真教学实验(见图4)。这些建设内容将用于“海洋地质”“海洋地质资源”“海上油气地质”“油气测井及地下地质分析”等实验课程,满足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等方向的实践教学。

3.2教学终端建设

虚拟实验是基于虚拟环境、虚拟仪器、虚拟物料等要素设计实验任务的,可以通过鼠标、键盘等操作实验要素进行模拟实验。我们采用三维互动、三维漫游、三维动画及平面元素等来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具有碰撞检测功能,可实现多参数调节、非线性实时处理等操作。通过软件实现了每个实验课程的三维模型及三维动画原理仿真模拟,以丰富的可操作性交互仿真模拟实验的诸多内容,如对于难以观察到的天然气水合物,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观察,还可以通过其微观结构和全球分布情况的三维模拟作进一步探究,也可以通过软件交互模拟操作天然气水合物的整个开采流程。定制开发软件可以清晰展示三维模型场景及可交互操作界面,通过三维动画、三维模型、交互操作等可视化的形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情景再现,使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具象化,提高学生兴趣,弥补现有教学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

3.3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平台所存储的数据不涉及学生学籍等重要信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暂定为一级。服务器硬件部署在实验室核心机房,有专人管理,符合物理安全要求。网络和应用层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维护,符合相关要求。数据采取定期备份方式以保证数据安全,整体符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3.4教学环境平台建设

实验室应可容纳多人同时上课,并且具有展示功能。教学资源展示中心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并可投入日常教学使用,后续将逐步完成信息化升级,提升教学资源展示中心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对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更流畅的信息共享,完善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可对平台建设的载体实验室进行改造,除了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外增加虚拟现实演示环境,为探究性实验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4结语

海洋地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突破了传统海洋地质实验教学地域、空间和实验装备等多方面制约,建立起生动、三维立体、互动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使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了个性化教学、合作化教学,推进了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淳.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分布特点与立项建议[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2):146–151.

[2]孙艳娜,赵鸿铎,孙大权.沥青实验虚拟仿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8):130–132,136.

[3]逯付荣,吴贵华,汪京强,等.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67–170,195.

[4]李顺,王震,温柳,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5):77–78.

[5]杨建华,姚池,刘成林,等.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45–248,265.

[6]阳富强,杨健.安全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242–245,254.

[7]王卫国,胡今鸿,刘宏.国外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14–219.

[8]林霖,刘明,韩宗珠,等.海洋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245–248,274.

[9]强伟帆,郭艳军,周哲,等.虚拟仿真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2020,26(4):464–471.

[10]薛黎明,李华清,王豪杰,等.矿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8):233–235,242.

[11]兰晓东,刘豪.基于海洋特色的“海洋油气地质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7):127–128,242.

第3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教学环节

一、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目前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验教学所服务的专业较多,不能针对性地提高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因为针对的专业过多,造成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只涉及基本知识,对于石油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还不够。第二,实验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模糊,在实验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演示和说明不够详细,有时教学课程的安排顺序也不够合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收益不大[1]。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较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展示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少,且不能与现代石油工业先进技术接轨。

二、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一)系统化分类实验教学

在目前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基础上,加入石油工程专业系统化的课程,应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系统划分出对应科目,如油气地质、钻井作业、油气采集、油气输送、油田服务,这样对实验教学课程分门别类,有助于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技术,如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基础、采油工程、油气管道设计、石油地质基础等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也可以进行工程地质学设计、钻井工程设计、油气采集设计等工程实践课程,还可以研究新的科技项目、做毕业设计等。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实验课程根据难易顺序从简单到困难进行安排,对学生的培养顺序为实验基本课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验基础知识课程应该优先安排,只有学生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了,才能为后续的实验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规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行为,保证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应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课程的安排,针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训练,从而实地了解石油生产设施、技术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常见问题的能力[2]。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实验课题,由教师设定科研题目或学校成立创新项目来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用快速成型技术模拟出实际地质模型,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快速成型的原理是将制备原料填入3D打印机,原料从出料口经过进料口,最终被输送到建模箱体中进行逐层3D打印,激光扫描装置检测建模箱体内的成型平面,再反射回激接收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成型平面的打印结构,最终打印出完整的物理模型[3]。教师运用地质模型能让学生对原本抽象的地质概念有具体的认知,既增强了真实感,也提升了趣味性。同时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既能让学生对地质环境有更多了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成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油田工程实际,引用快速成型技术模拟实际地质模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油田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标。例如,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对不同油气藏的地理环境进行模拟,建立有关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地质模型,使学生能够以该模型为道具,完成实验任务。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实物模型可以节约实验成本,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随着高校对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目前已经摸索出了许多改进教学的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代印,曹广胜.基于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1-14.

[2]冯其红,胡伟,战永平.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6-19.

第4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需围绕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来实施,企业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构筑了专业建设的方向、目标;在组成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下,具体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还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一门课程及至一个专业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广泛,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课程的教学需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出发,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突出实践的环节,结合与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及案例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加实习实践课的比重。其次,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应重点突出个性化教学。进行个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急待进行的改革。第三,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是本课程最实用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邮箱、QQ等网络联系方式,以及班级相关活动等及时反馈信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学生现状,对授课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在后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丰富完善课堂教学。

(三)注重实践课及技术技能的训练

应用类课程要贯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需要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要求,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增强实用性。如在云南区域,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中,根据专家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纪沉积物应注重沉积“相”的学习,即不同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识别,而沉积时代对其工程地质意义的影响往往不大。反之,有的沉积物如黄土,几大类型黄土的工程性质相差明显,往往与形成时代、地层序列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紧密联系形成时代学习相关沉积物的性质。在技能培养方面,做到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如沉积物岩性、沉积类型的判别,地层产状的测定、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等,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同时承担着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健康的职业理念,做到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高职院校多强调理论够用,不追求知识内容的系统、完整,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现知识、理论的系统、完整毕竟是学生今后较高层次的发展目标,针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可以围绕具体的职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在个别教学、拓展课程等提高的环节,适当兼顾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并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发展理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学生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能力,学到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具有创业的内在优势与动力,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生存的能力。

二、第四纪地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切实抓好社会需求导向。着眼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力求做到:

(一)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实践

现实条件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客观基础。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职业院校的总投入不足而带来的硬件、软件条件的落差,但最突出的是地学进行工作的场所是广阔的大自然,其中的诸多工程地质现场条件多难于室内或学校内部进行模拟,但职业导向的教学改革又对相应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周密科学安排相对集中统一的教学实习,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创造条件加深实践性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实途径。

(二)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如何发挥专业相关课程的作用,并且做到协同进行,也是进行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现在适合高职专业教学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各专业课程选用的教材协调性差,往往具有理论内容过多、重复,职业技术技能表现不强,与实际施教条件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并且各专业教师构成也较复杂,有工科、理科教师,有企业行业来源,也有校外兼职、退休返聘来源,建立相关教学制度,充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协商,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方能增强实效,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纪地质在专业课程设置里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内容多而广泛,与前期、后续课程联系密切,在专业教学中易于产生专业导向性不强及过多涉及后续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等较片面的问题,这都需要着力联系相关课程的教学,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联系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及时、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变化,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并在行业企业充分参与下,加强职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并促进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当前虽然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难度大现实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提高,企业行业的提升及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期望,进行有效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在第二个方面着力实施:经常联系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专业上,联系相关的科研院所,了解学习最新的科技动态及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从而在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这些都需要课堂教学前瞻性地进行相关工作。

三、结语

第5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必须持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丰富,提升讲授技能,为同学们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业的实验课程或者专业实习较为丰富,涵盖了制图学基础、地籍测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地质学以及地籍管理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该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如地质地貌、地籍测量分别达到了2.8∶1和5∶2;地图学基础与遥感概论都达到了3∶2;不动产估价为4∶1;土地利用规划为4∶1;土地信息系统为4∶2。加大建设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力度,之前的大部分实验工具都是模型、挂图、标本与手工实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采购了相当多的电脑、多媒体、扫描仪与大型绘图机等多种实验器材,扩增了实验室面积。比如,本校与XX市城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建设了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了实践办学的指导策略,强化了横向联合的办学力度,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实验或者实习中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再学习意识,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内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逐步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实践辅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基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破解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就理论+实验+实习课程的情况而言,要重视相应的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比如“地质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自学、综合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调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论文。通过撰写这些论文,稳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调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课程实践经历。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形成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凤杰,雷国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