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农业机械化管理全文(5篇)

农业机械化管理

第1篇: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镇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技术管理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生产技术之间应当保持较高的关联性,并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需求,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只有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持续发展与推广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并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提供支持。因此,探讨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及管理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意义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农业生产过程中推广先进、实用、经济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从而推动农民增收,这也是主导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属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核心内容,推广力度的强弱也会直接决定农民的经济增收。农业机械化属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且必要性条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之间也有着密切关联性。目前来看,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不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全面性的发展,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并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来看,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属于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生产产量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难题

2.1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体系主要是国家统一进行部署,对推广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与管理,对重点技术进行统一推广[1]。但是在具体运行期间,经常会出现技术研究和推广之间的隔阂,科、农、教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促使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侧重于农产品的种子和肥料方面,整个技术推广工作效益不理想。另外,在推广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顺利,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机构老旧,运转效率较差。乡镇农业机构主要是乡镇农技站的下属部门,以分块管理模式为主,市区农业机构无法对乡镇农业机构人员实现直接管理与调遣,导致机构的运转效率相对较差。(2)推广模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匹配差异比较明显。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下,农民经营的自主权仍然有待增强,乡镇农业机构推广工作仍然需要借助行政推广与行政方面的干预为核心,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2推广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方式都存在单一性特征,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陈旧推广技术模式,以试验与示范方式为主,将农业机械化技术直接推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这一种推广模式单纯注重技术方面的推广,并不注重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忽略了产前与产后的相关工作,导致资源浪费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从根本上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另外,补贴属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补贴在具体实施期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特性,同时缺乏分散性特征,部分农户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再加上农作物的售价不断下降,农民的增产并没有达到增收目的,导致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置欲望不断下降,最终影响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实施。

2.3投入不足

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而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但是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0.5%以上,发达国家甚至高达1%,从投资资金来看差异较大,同时资金的投入缺失导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落实,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被动推广局面的形成。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欠缺与不足。以某地区为例,乡镇农业机械的推广技术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差,整体素质水平也比较低。该地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计数据中,9个乡镇总共有55名技术推广人员,其中工程师8名,本科与大专学历分别是17名、21名,高中或中专学历17名。借助调查还发现,部分农业人员存在兼职性表现,兼职岗位涉及技术推广、计生、林业等不同环节,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低、工作压力较大。

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工作策略

3.1创新推广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效益,需要有意识地提升推广新技术[2]。首先,需要结合本地区域产业特色,积极构建并拓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示范基地,并将基地作为标本,及时为农民以形象与直观的方式展示新技术与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借助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推广说服力。其次,借助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积极构建一个基于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以及普通农户的立体化科技推广团队,并将这一团队真正落实到农业,与农民直接接触,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再次,需要及时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以及高产建设等重点示范推广,借助下乡进村宣传宣讲、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显著提升技术推广活动效果。最后,借助三电合一的方式充分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资讯帮助与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

3.2强化领头人培养工作

任何新生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普及与推广,借助实践证明的方式才可以保障较强的说服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新生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速度,在推广期间需要精心挑选并培养一批农户作为带头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同时掌握一定的抗风险意识,农户更敢于尝试各种新农业机械化技术。借助推广人员的参与,将农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促使更多农户可以积极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行列中,从而不断壮大农业推广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综合收益。同时也要注重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注重高经济收益、高机械水平的示范,提高农业种植人员参与机械化生产的主动性及整体生产效益。

3.3强化用人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能,需要及时构建一整套完善且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重点,借助以人为核心的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动效益[3]。在内部用人制度上,可推行聘用制度,基于公正、公平以及公开的基础原则,实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职业资格制度,并借助全员考核制度优化用人管理模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与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促使农业推广技术综合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还需要注重专业培训、集中培养实践操作,培养一支精通农业技术以及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效率以及整体技术水平。

3.4强化资金投入

政府方面可以引导银行、农业部门、工商部门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中,设置关于农业机械购置的贷款项目,使农民不会因为暂时资金不足而影响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意愿;降低农业机械购置方面的贷款利率,解决农民实际生产发展需求。县级部门还要基于农民的购买状况,针对性地提升关于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办事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消除部分繁杂的程序,保障农业机械化补贴可以及时到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推广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对于深化农业体制具有显著性实践价值,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基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问题,应采用完善的措施对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进行优化与改进,并在推广工作中注重个人素质水平的提升,坚持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优先发展,突出展现当地农业发展路径,促使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师乐,卫龙宝,伍骏骞.非农就业视角下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81–93.

[2]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38–52.

第2篇: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按照有序的方法,促使农业机械能够更好的服务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减少人工劳作,提高劳动效率。以往的个体管理虽然提升了经济效益,但在侧面导致农业机械化陷入了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利用公共管理视野,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在很多方面来纠正错误。在此,主要对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进行讨论。

1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及服务的目的

对于农业机械化而言,倘若不加以管理,势必会导致机械化的各方面作用下降,并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无法得到肯定。管理的类别较多,过去的个体管理虽然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但目前的个体管理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进步,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开展公共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通过公共管理,设定一个比较统一的目标,以此来协调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开展公共管理视野的相关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市场和农民,减少各种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此来促使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补给和帮助,满足百姓的需求。

2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相互融合,并且创造的效益还是比较突出的,值得社会肯定。未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发展力度会更大,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手段,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此,还应该积极的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1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

农业机械化管理,单纯的依靠人工管理或者是主观上的管理,并不能实现强大的约束作用。未来,在公共管理视野中,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存在是一种硬性的规范,能够将一些边缘化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的解决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法律制度,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与国家其他法律相互结合的,以此来交织成一张巨大的法律网络,对各种问题进行约束和处理。依据现有的农业机械发展情况,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包括装备、设施、操作、管理等,促使农机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2.2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公共管理视野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确保多项工作的良性循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公共管理视野中,还应该积极的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规定,处理更多的固有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健全体系。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与市场和政府都是密不可分的,将来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可促使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更加顺利,与公共管理高度贴合。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监理职能。第三方机构在目前获得了社会上的重视与肯定,通过监理部门,可作为旁观者来进行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了一些因素的负面作用。

2.3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

所谓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指的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组成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在此组织中,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职能,制定保护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其步入法律轨道,并得到大力推广。日后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需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弹性的制定服务内容和具体的价钱标准,要以推动农业发展为目的。本文对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更高,告别了过去的恶性循环,多项工作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日后,应在机械化管理方面与公共管理进一步结合,通过大环境的掌控,减少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服务中的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准确把握农机化发展新常态开辟农业机械化事业新篇章——张桃林副部长在2014年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农机科技推广,2015(02):4-7.

第3篇: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推广;管理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亿kW,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2400多万台,2016年以后小型拖拉机向80马力以上拖拉机更新换代,反映出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装备水平稳步提升。

1.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2%。例如,山西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5%,高粱、胡麻、小麦的生产效率在机械作业下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新疆也突破了特色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6%。

1.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生产数量迅速增长。

1.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至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

1.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类似于今天的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类活动在中国开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农业机械化将会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农业达成产量目标的重要支撑。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物力投入,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时间,而且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民群众创收,为村镇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提升当地的生活水平,优化当地的生活环境。然而,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1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滞后,利用率低,闲置率较高

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即新设备与新技术的研发速度极快,而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新型设备的应用却十分不足,往往新产品研发完成很久后仍在使用往日的器具。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农户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设备与新技术的进度很慢,而且他们完全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流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使得农业机械的更新速度异常缓慢。二是农户没有充分了解农业机械,仅仅认为农业机械是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甚至认为这些农业机械可用可不用。这就使得我国农村有非常多的低技术含量设备正在被使用,而那些新型设备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设备一旦闲置时间过长就会变得老旧,影响新型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大幅度地降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阻碍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2]。

2.2农业机械化推广资金不足

现如今,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宣传、推广工作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的应用,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国家已经出台大量的政策指导建议,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坚持“以政策的高效执行为中心,以政府部门的领导为核心,以队伍建设的优化与完善为关键”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故而,要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就要争取获得源源不断的财政资金,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2.3管理机制不完善

推广机构与政府有关单位、农机研发机构、农机销售企业之间缺乏高效的沟通,使得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推广机构内部,往往存在各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范围不清晰的情况,没有做到责任到人,缺少行之有效的奖惩体制,使得推广人员普遍缺少工作动力和热情,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推广工作的效果,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3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与管理建议

3.1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与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与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点,由县级农业机械推广站进行领导,由乡村推广站、农机站为先锋进行纵深式推广。这种推广管理方式削弱了农民应用新型农机的热情与参与度,使得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推广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市场化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开始趋向于利用新型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推广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故而,应采用纵横互补式农机推广方式来取代传统的推广方式。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在推广与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与农机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农机推广政策,建立农民需求与农机生产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

3.2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升农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配备各种教学模具,供学员参考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农机培训教学过程中,要聘请技术过硬的教练员,教练员要有多年安全驾驶资历、富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从而提升农机教学效率。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机推广人员的思想管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组织纪律性,从而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3]。

3.3建立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基地

农业示范基地是专门用于农业机械推广的高效平台,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农业机械推广进程,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农业机械推广成果。在开展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建设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4]。要想确保示范基地达成预设目标,应做到下述几点:第一,挑选示范基地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精准合理,尽可能挑选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都较为优质且受领导重视的位置,也可以选择农田面积较大、机械化程度不足、农户对农机需求越大的位置;第二,要提升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动应用农机且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农户发挥示范效应,为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针对那些已经达成农机推广工作目标的示范基地,应全方位发挥其带头作用,积累以往的成功经验,推动其他区域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的建设。

3.4培养创新意识,迎合市场化推广需求

在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当今,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一定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依照当前农业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农业机械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应积极革新、优化、完善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引入科技领先的农业机械。此外,应有效地应用市场化管理方式,适当使用经济补偿方式来开展推广工作。这样一方面能确保推广人员富有热情与动力,另一方面能确保先进的农业机械迅速得到应用。

4结语

在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推广与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从而满足农民对机械的使用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荣.探析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227-228.

[2]唐文文.加快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3]宋达.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农业,2014(19):33.

第4篇: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管理;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在科技知识发展迅猛的时代,我国农业生产管理越来越重视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的运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合理运用各项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能够实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有效转变,帮助农业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且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还需关注农业机械化管理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各项问题,优化改善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广大农业机械化生产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确保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价值。

一、农业机械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还无法充分发挥最大作用。机械化管理机构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性质,科学构建完善的机械化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农业发展需求,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难以有效满足现代机械化发展需求,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很难开展及时有效的机械售后维修服务,导致农业机械化在部分地区难以实行。

(二)管理水平偏低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各地区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及时对机械管理模式展开创新改革工作,确保构建出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管理体制。然而,实际情况由于我国机械化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管理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市场意识[1],从而导致他们难以履行好自身职责。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较为落后,注重眼前效益,忽视农业机械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

(三)管理人才缺乏要想保障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和谐稳定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价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培养一批高能力、高素质的机械化管理人才,强化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沟通,普及机械化生产技术方法,全面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水平。然而,我国目前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缺乏专业的机械化管理人才,负责机械化管理的工作人员主动学习能力偏弱,缺乏创新意识,对新机械生产技术与产品认识不够。此外,由于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教育,不能及时更新管理工作理念,导致他们的机械化管理知识难以跟上时展要求,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健全机械化管理体系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必须科学健全机械化管理体制,完善机械化管理内容和方式。一是各地区政府要加强对机械化管理机构的科学指导[2],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好机械化改革措施,结合行业要求和机械化实际管理情况,优化改善内部管理制度,督促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杜绝出现违规行为,而影响机械设备与技术的安全使用。二是将农业机械化管理发展涉及到的资金合理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中,根据当地机械化管理需求,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优化设置机械化配套体验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与技术,强化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发展与进步。三是构建专业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售后服务技术人才,为广大农户及时提供农机配套服务,全面提升机械化服务水平,避免机械生产销售与服务体系脱节。

(二)切实提高机械化管理水平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管理工作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有效地将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结合,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机械化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各地区机械化管理人员普及农业市场先进的管理知识,强调农业机械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让更多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机管理的价值作用,积极配合当地机械化管理人员开展工作。

(三)组建完善机械化管理人才队伍为了满足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管理发展要求,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要注重组建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条件,适当加大对人才队伍打造的投资力度,定期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机械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最新管理方法和技术,严格按照机械化管理规章制度办事[3],指导农业生产者正确使用各种农机设备。当地政府要制定颁布一系列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培养、扶持、激励政策,引导机械化管理机构以更加丰厚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去吸引高素质实践人才,同时优化设置管理人才奖惩措施,明确考核目标,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提升机械化管理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化技术发展给农业转型带来极大机遇,通过将机械化管理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农户创造更多经济收入。因此,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要注重健全管理体系,创新机械化管理内容和方式,培养组建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机械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丽琴.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与能源,2018,(7):25-27.

[2]张鑫磊,于怡文.探讨农业机械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2017,(03):61-63.

第5篇:农业机械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组合与管理;促进措施

农业技术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应用农机新技术能显著强化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更具先进性与科学性。但纵观当下国内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生产力综合水平偏低使农业发展过程遇到诸多阻力,因此,推广农机新技术非常有必要,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使更多高新机械设备用于农作物种植活动中,改善生产质量及提升效率,帮助广大农户创造更多经济利润,使我国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有更大的支撑。

1推广农机新技术的必要性

1.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大量实践证明,农机新技术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改变,显著提升广大农户的物质生活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传统的人力劳动相比,采用农机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耕作任务,明显减轻农民的劳动压力和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

1.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新时期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先进的农业机械引进农业生产实践中并加大推广力度,可以确保农业生产活动更加顺利地推进,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水平,为农业种植生产创造诸多便利条件,辅助农业增收及农户增效过程,进而帮助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引领农业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逐渐实现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推广农机技术是农业机械设备有效应用的重要基础,为达成以上目标,农业推广部门应主动落实自身职责,通过开展示范、指导等系列性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精准对接,进而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农机新技术的实用价值。

2农机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农机新技术持续推陈出新。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农机新技术辅助自身种植生产过程,进而全面提升农业种植及管理工作质效。

2.1农业传感器

农业传感器的成功研发是农业种植管理实现自动化的关键一环。农业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能实时、精准地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通过分析确定其当前生长状态是否正常,及时检测到异常生长相关数据,并以此为据采用相应的方法处置。近年来,传感器在国内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不仅可以用其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还可以将质量传感器增设在收割机上,进而在采收活动中实时掌握农作物质量。也有用于监测粮食存储方面的湿度传感器,结合其监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改善储存环境的通风条件。

2.2农业机器人

农业机器人的出现预示着农业技术已经逐渐达到了高精尖水平,其用于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中主要是使农民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大保障[1]。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极为复杂的农作物种植区,毒蛇时常出没并存在着难以规避的隐患因素,将农业机器人用于生长活动中,能够协助农户在种植中感知环境,规避危险,保护人身安全。在科技先进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业机器人的自我判断能力将会显著提升,其能结合当下的农业种植环境,自主选定适宜的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2.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相结合,能显著改善设备的传动能力,提升大型农业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国内,配置液压技术成功运作的大型农业设备有很多,其还可以采用适宜的节能科技,减少能源耗用量,将农业生产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降到最低,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农机新技术的组织

事实证明[2],农机新技术推广的组织要按照一定程序、规划运行,这样方能拓展新技术的推广范围及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笔者结合既往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执行情况,总结了以下农机新技术推广组织全过程。

3.1机具的科学选型

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得到相关部门论证、审批后,在推广工作正式开展前要做到机具选型的科学化,即客观测评机械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与安全性,综合分析诸多方面因素后,选择对本地农田墒情适应度高、先进化、使用过程安全可靠、维护工作便捷、价格适中、操作技术含量低的机具,并将其作为推广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如果没有选择出适宜的农机设备,则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改造或创新现有设备。

3.2合理选择试验示范点

为了帮助广大农户对农机设备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明确其特点、优越性及预期使用效果,需要合理选出试验示范点,利用农机设备规范地开展各种农作物生产种植试验活动。

3.3签署示范活动,编制执行方案

为了确保农机技术示范活动能有序推进,农机推广部门还要主动和示范单位签署相应活动,在合同内确定彼此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享受的权益,只有这样示范单位才能为农机设备生产示范提供适宜基地及满足其他方面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适宜的农机技术执行方案,确保其示范运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更加全面地呈现出农机工程、农业生物及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实用性[3]。

3.4组织及引导实施

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方案内设定的工艺实施流程,循序渐进地推广农机设备以及新种植技术。

3.5归纳验收

综合测评农机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实用型指标,全面了解农机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确定其是否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农机新技术应用人员是影响农机新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准确应用新技术去提升工作效率,需要推广及应用人员实践中持续归纳经验,可以汇编出一套完善的技术运用说明书。这样在后期推广实践中能给应用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显著提升技术推广的成功率与效率。

4农机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管理

4.1实施程序

从宏观层面上,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组织准备、推广与总结阶段。1)组织准备阶段:选出实施地点、分解任务;签署合同;进度时间控制;创建项目组织机构;组织和培训工作人员;筹资;编制可行的执行方案;发动宣传具体实施区域;准备实施场所条件;新技术比较实验准备。2)推广阶段:引进技术、试验示范;提供技术推广服务项目;投放资金物料配套设施;推广机械化生产及种植技术;记录原始数据及整理资料;定时检查和监管;项目整顿。3)总结阶段:测算产量及统计项目基础数据;测评项目效益;技术性归纳,项目工作总结;编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向上级部门提交成果鉴定的申请;项目材料统一归档。

4.2选出实施地点以及分解推广面积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下达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项目过程中,明确要求力争实现大范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多则几百万亩。在选择实施地点时可以遵循如下几点原则[4]:1)把乡或县(区)作为基本的实施点;2)于实施点内规划项目区时要做到集中成片,田块平整,为实现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3)项目实施时要符合路通、水通、电通基本条件;4)具备部分机械化基础;5)广大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过程;6)地方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自愿提供资金配套服务;7)项目承担单位技术过硬,具备精准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

4.3创建项目实施机构

创建这种机构的宗旨在促进推广项目主持单位及有关行业、部门综合功能的发挥,及时协调处理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工作实施提供行政指导,这是取得良好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常规的项目实施机构体系由生产运营单位、项目领导以及技术小组等构成。针对大规模、跨区域式推广项目一定要严格按照行政区划分市、县、乡(镇),层层创建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小组。1)领导小组:以推广项目实施所在地的农机主管部作为支撑建成的。结合项目推广难度系数撰写小组参加单位及具体成员名单,工作职责以行政推动、组织发动与调和、定期检查、处理配套资金物资供应等为主。2)技术组:项目推广单位是其创建的重要依托。通常会任命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所长或室主任作为组长,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等是其主要成员构成,以执行各项农技的推广任务为主。3)协作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编制推广工作计划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设定进度要求,确定测产检验、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沟通、创办示范点、现场验收检测等工作内容。

4.4编制项目执行方案

项目执行方案为推广项目工作运行的“指南针”,一个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通常具备较好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项目执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有[5]:1)重点推广任务与设计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2)实际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3)执行地点;4)工作进度部署;5)组织管理办法;6)建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攻关组,确保分工明确,合作密切;7)撰写项目执行方案的标准要求。把项目合同作为凭据。项目执行方案为项目合同的具体化表现,确保执行方案内任务指标和合同要求高度一致,严禁随意调整。执行方案要得到被应用单位的认可并有序实施,编制一个科学、实用性强、便于操作控制的执行方案,并持续修正方案内容。编制好项目执行方案后,将其呈递给项目领导小组及技术组论证,虚心采纳应用单位意见,进一步完善,获得批准后实施。

4.5项目检查与监督

检查、监督对项目取得设计效果起到保障性作用,具体是结合合同设定的内容执行检查工作的。对比分析项目执行进展状况与原计划目标,明确两者差异,剖析具体成因,第一时间采用处理方法,以防后期相同或相似问题再发生。针对成功经验方法及时归纳,组织沟通及推广活动。检查监督部门要主动落实自身职责,有效结合局部检查与整体检查、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常规检查与重点抽查[6]。在检查监督工作正式开展前,要明确具体检查工作负责的范围、内容、侧重点、流程及方法等,撰写好检查提纲,确保相应的检查工作有规划推进,检查工作整体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测评。

5农机新技术推广促进措施

5.1明确推广思路

首先,扭转传统推广思维。身为一名合格的推广工作人员,要完善自身的工作思路并主动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服务性质有准确认识。加强农机推广效果的调研力度,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帮助农民及时处理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机推广工作目标。其次,完善推广队伍的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完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做好对推广人员的考评工作,针对业绩突出的人员在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嘉奖,发挥榜样作用。最后,建立健全推广机制。借此方式持续提升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督导政府及农机管理部门更加重视新技术推广工作,和农机企业及技术人员之间构建更紧密的联系,主动为农业部门运营提供支持,确保其有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端农机技术。

5.2创新推广方式

一是建立农机用户档案,建档时着重分析不同用户的现实特征,更有针对性地编制推广方案,提升新技术推广工作质效。针对农机用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建议,增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服务能力。二是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整理好推广内容定期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上[7]。推广人员可以将面对面推广模式改成网络直播,这样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能更好地和农户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详细讲述农技操作、维保方面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3认真落实信息服务工作

为持续提升推广工作效果,应结合相应地区的农业生产实况,整体开展农机技术的信息化示范及咨询工作,创设网络化等信息服务渠道,依托农业智慧管理平台等提供更多样的信息服务项目[8]。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为农户推送农机技术、生产技术咨询等信息,协助他们拓展眼界及提升实际技能水平;也可以创建农技网络化推广工作模式,不仅能减轻推广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实际工作质效,还能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便捷的咨询与交流途径[9]。

6结束语

友情链接